植物生长调节剂
- 格式:doc
- 大小:131.50 KB
- 文档页数:12
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一类可以改变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化学物质。
它们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增加农作物产量,改善果实品质,抵抗病虫害并延长储藏期。
本文将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类、作用机制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类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可分为植物激素和非激素两大类。
1. 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指植物内部合成并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
它们在植物体内起到促进或抑制细胞分裂、伸长、分化和发育的作用。
2. 非激素类调节剂非激素类调节剂是指那些虽然不属于植物激素,但能够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
例如,多种微量元素(如锌、硼、铜等)和一些有机酸(如柠檬酸、琥珀酸等)都属于非激素类生长调节剂。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机制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与植物内部生物化学反应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特定的生物效应。
1. 激素类调节剂的作用机制激素类调节剂主要通过影响植物细胞的伸长、分裂和分化来调节植物生长。
它们可以刺激植物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促进幼嫩组织生长;或者抑制伸长侧芽和根系的生长,从而提高主茎和果实的产量。
激素类调节剂对植物的作用很多,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2. 非激素类调节剂的作用机制非激素类调节剂的作用机制相对复杂,与植物的养分吸收、代谢过程以及酶活性等有关。
例如,微量元素调节剂在植物体内可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活性氧清除能力,从而改善植物的生长状况。
有机酸类调节剂则能调节植物生长中的能量代谢和物质转运过程。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主要的应用领域包括: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果实品质、抵抗病虫害和延长储藏期。
1. 促进植物生长适量使用激素类调节剂可以增加植物根系的生物量,促进根系伸长和分支,增强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从而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
2. 提高农作物产量激素类调节剂可以调节植物的生长节律,促进穗分蘖的发育和花粉电镜管插入秀丽隐绵腺舌才明;而非激素类调节剂则可以调节植物的矿质吸收和养分平衡,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名词解释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利用化学物质来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的药剂。
这类物质的应用可以较大程度地提升植物的生长效率和抗性,有利于植物的健康发育和提高农作物的生产力。
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有合成激素,细胞分裂素,营养促进剂,抗生素,抗病毒剂和叶面肥等。
植物激素通过诱导植物胚芽萌发、促进其生长和发育以及增强植物抗性,可以改善植物的品质,增加植物的抗旱性和抗病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细胞分裂素用于调节植物的内质的活力,加快伤口的愈合,促进细胞分裂,增加细胞体积,提高植物的生长和开花结果。
营养促进剂是指一类物质,可以通过改变植物细胞表面特性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活性,促进植物的正常生长,增强植物对环境和病原菌的抗性,提高农作物的根柄和叶片表面的光亮度,使植物更加健康,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起到一定的作用。
抗生素通过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保障植物的健康发育,使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受病害的影响。
抗病毒剂是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来保障植物的健康发育,使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受病害的影响。
叶面肥可以快速添加植物的营养,起到有效地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作用,使植物更加健康。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可以有效解决叶片衰老、枯萎、萌发不良、开花不艳等植物生长发育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改善植物的品质,提高植物的生长能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但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可能会对植物及其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使用应当慎重,多注意科学使用。
此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引入也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及植物的特性,施用的量和频率等因素而定,以保证植物获得最大的生长调节效果。
综上所述,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改善植物的品质,增加植物的抗旱性和抗病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也有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在使用时应当科学施用,合理分配。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它们能够模拟或干扰植物内源激素的生理作用,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于促进或抑制植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果实品质等方面。
根据它们的作用和功能,植物生长调节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1.生长促进剂:这类调节剂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如赤霉素(Gibberellins,GAs)、细胞分裂素(Cytokinins)、生长素(Auxins)、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acid,IAA)等。
2.生长抑制剂:这类调节剂能够抑制植物生长,如脱落酸(Abscisicacid,ABA)、乙烯(Ethylene)、多效唑(P aclobutrazol)等。
3.生长延缓剂:这类调节剂能够延缓植物生长,使植物表现出矮化和紧凑的株型,如多效唑(Paclobutrazol)、矮壮素(Chlorocholine chloride,CCC)等。
4.保鲜剂:这类调节剂用于延长水果和蔬菜的货架寿命,如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等。
5.抗旱剂:这类调节剂能够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如脱落酸(ABA)等。
6.其他调节剂:还有一些调节剂具有特定的功能,如促进生根、抑制生根、促进开花、防止落花落果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的作物种类、生长阶段和栽培目的来选择合适的种类和剂量。
过量或不当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能会导致不良效果,甚至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在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时,应遵循农药使用规范和安全操作指南。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现状与建议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介绍 (4)1.2 研究意义 (5)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现状 (6)2.1 主要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 (7)2.1.1 含氮化合物 (8)2.1.2 含磷化合物 (10)2.1.3 含钾化合物 (11)2.1.4 多元化合物 (12)2.2 应用领域 (13)2.2.1 农业领域 (15)2.2.2 林业领域 (16)2.3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7)2.3.1 安全性问题 (18)2.3.2 环保性问题 (18)2.3.3 法规限制 (20)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建议 (21)3.1 加强研究与创新 (22)3.1.1 深入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理机制 (24)3.1.2 开发新型高效环保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25)3.2 规范使用与管理 (26)3.2.1 制定科学合理的使用规范 (26)3.2.2 加强市场监管与执法力度 (28)3.3 强化宣传教育与培训 (29)3.3.1 提高公众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认知水平 (30)3.3.2 加强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31)3.4 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32)3.4.1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与修订工作 (33)3.4.2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35)四、结论 (36)4.1 研究成果总结 (37)4.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8)一、内容综述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化学制剂,其通过模拟天然植物激素的作用来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
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使用不当可能导致植物生长异常、品质下降等。
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广泛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水果、花卉等各个领域。
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s),简称植物激素,是一类可以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园艺业的化学物质。
它们通过调节植物的生理过程和代谢,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增加。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现代农业和园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品质、抗逆性和适应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种类和功能植物生长调节剂包括植物源性激素和合成激素。
根据其功能,可以分为生长促进剂和生长抑制剂两大类。
1.1 生长促进剂生长促进剂主要包括植物激素如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以及其他一些辅助物质。
它们可以促使植物细胞分裂、伸长、分化和增殖,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生长促进剂的应用可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提高果实的品质和产量等。
1.2 生长抑制剂生长抑制剂主要包括乙烯和其他一些人工合成的生长抑制物质。
生长抑制剂可以延缓植物生长、抑制植物花芽的形成、抑制侧芽的生长,从而控制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形态。
二、应用领域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和园艺业中广泛应用。
具体应用领域包括:2.1 农作物生产在农作物生产中,通过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作物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提高作物光合效率和养分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和抗逆性,提高农作物的品质、色泽和口感。
2.2 蔬菜种苗生产在蔬菜种苗生产中,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幼苗的根系发育和叶片生长,提高幼苗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在移栽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减少幼苗移植死亡率。
2.3 果树栽培在果树栽培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果实的膨大和色泽发育,延缓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提高果实的品质和商品价值。
2.4 花卉园艺在花卉园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调控花芽分化和开花时间,促进花朵的开放和寿命延长,提高花卉的观赏价值。
三、使用注意事项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需遵循以下几个注意事项:3.1 适量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应根据作物的品种、生长阶段、环境条件和植物的生理状况等因素进行合理施用,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不良影响。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及作用及功能植物生长调节剂,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魔法药水?哈哈,别着急,别急着摇头。
它就是一些能帮助植物快速健康成长的“助推剂”,能让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找到自己的生长节奏,顺利发展。
有点像你早上喝了一杯牛奶,瞬间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植物也需要这些“牛奶”,才能更好地“养”起来。
听着很神奇吧?但其实它们和你我一样,也有它们的“需求”,不过它们的需求就是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来调节它们的生长、繁殖和发育。
好啦,别急着跑神,咱们一个个来聊聊这些植物的“秘密武器”到底是啥样的。
最常见的就是生长素。
哦,生长素可不是什么“素”的东西哦!它是植物生长的“调皮小精灵”。
简单点说,生长素是促进植物细胞伸长的好帮手。
就像是你那条变得越来越长的牛仔裤一样,细胞通过生长素“拉长”,植物就会更高更大!更有意思的是,生长素还帮助植物适应环境变化。
比如说,如果植物一侧的光照不均匀,生长素就会赶紧“跑”到那一侧,帮助植物弯曲过去,迎接阳光。
这时候的植物,像不像是一个聪明的孩子,随时能适应环境,做出反应呢?我们得聊聊细胞分裂素。
别看名字这么“高深”,其实它的作用非常简单,能让植物的细胞分裂更快,长得更“密集”。
细胞分裂素就像是植物生长的加速器,给植物提供源源不断的生长动力。
它们在植物的根部、芽部非常活跃,促进新芽的生成和根系的扩展。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是植物体内的“动力源泉”,没有它,植物就像是打了没电的手机,怎么充电都不够劲。
别小看它,细胞分裂素对植物的影响可是直接关系到产量和质量的,有了它,农民伯伯的庄稼可就能长得更饱满,收成更好。
然后,咱们要聊的是赤霉素,听起来像个挺厉害的名字对吧?实际上,赤霉素就像是植物的“催化剂”,它主要负责植物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在种子萌发时,它能加速种子的发芽。
它还帮助植物增加茎秆的伸长,让植物长得更加壮实。
举个例子,如果你种了一些小麦,赤霉素就能帮助它们变得更高更强,最终获得更好的收成。
植物生长调节剂B为本词条添加义项名?物生长调节剂,是用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一类农药,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和从生物中提取的天然植物激素20本词条百科名片缺少图片, 无基本信息模块, 欢迎各位编辑词条,额外获取20个积分。
目录展开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用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一类农药,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和从生物中提取的天然植物激素。
1简介标题: 植物生长调节剂类别: 农药出处: 中国种植业大观·农药卷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s)是一类与植物激素具有相似生理和生物学效应的物质。
郑州中联化工产品有限公司已发现具有调控植物生长和发育功能物质有胺鲜酯(DA-6),氯吡脲,复硝酚钠,生长素、赤霉素、乙烯、细胞分裂素、脱落酸、油菜素内酯、水杨酸、茉莉酸和多胺等,而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被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主要是前9大类。
2定义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3成分机理植物生长调节剂[1]是有机合成、微量分析、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以及现代农林园艺栽培等多种科学技术综合发展的产物。
20世纪20~30年代,发现植物体内存在微量的天然植物激素如乙烯、3-吲哚乙酸和赤霉素等,具有控制生长发育的作用。
到40年代,开始人工合成类似物的研究,陆续开发出2,4-D、胺鲜酯(DA-6)[2],氯吡脲,复硝酚钠[3],&-萘乙酸钠、抑芽丹等,逐渐推广使用,形成农药的一个类别(见表)。
30多年来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越来越多,但由于应用技术比较复杂,其发展不如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迅速,应用规模也较小。
但从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来看,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80年代已有加速发展的趋势。
中国从50年代起开始生产和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对目标植物而言,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外源的非营养性化学物质,通常可在植物体内传导至作用部位,以很低的浓度就能促进或抑制其生命过程的某些环节,使之向符合人类的需要发展。
植物生长调节剂名词解释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种可以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化学物质。
它们能够调节植物的各种生理过程,包括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实、果实成熟等,从而改变植物的形态和功能。
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分为两类: 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抑制剂。
植物激素是一类对植物生长和发育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天然或合成的化合物。
常见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细胞分化素和促进花期素。
这些激素在植物中以微量存在,通过调节细胞的分裂、分化、伸长、营养吸收和代谢等过程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植物激素的应用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延长货架期,并在果树修剪和果实脱落控制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植物生长抑制剂是一类能够抑制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植物生长抑制剂有矮化剂和抑制开花剂。
矮化剂通过抑制植物的细胞伸长和分裂,减缓植物的生长速度,使植株矮小而紧凑。
矮化剂的应用可以控制植物的高度,提高绿化效果、增加观赏价值和减轻风灾风害。
抑制开花剂通过阻断植物的开花信号传导,延缓或抑制植物的开花过程。
抑制开花剂的应用可以延长蔬菜和花卉的生长期,增加叶片和花芽的产量,控制开花时间和花期。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园艺、林业和草业等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们可以帮助农民和园丁解决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病害防治和收获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提高作物和植物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
同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还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系统的损害。
然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需要谨慎,因为过量或错误的使用可能会对植物的生长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时,需要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同时,监测和评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效果,并进行科学研究,以不断改进和创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发和应用。
常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速效胺鲜酯(DA-6),氯吡脲,复硝酚钠,果宝,芸苔素,赤霉素。
延长贮藏器官休眠胺鲜酯(DA-6),氯吡脲,复硝酚钠,果宝,青鲜素,萘乙酸钠盐,萘乙酸甲酯。
打破休眠促进萌发赤霉素、激动素、胺鲜酯(DA-6),氯吡脲,复硝酚钠,果宝,硫脲,氯乙醇,过氧化氢。
促进茎叶生长赤霉素、胺鲜酯(DA-6),果宝,6—苄基氨基嘌呤,油菜素内酯,三十烷醇。
促进生根吲哚丁酸,萘乙酸,2,4—D,比久,多效唑,乙烯利,6—苄基氨基嘌呤。
抑制茎叶芽的生长多效唑,优康唑,矮壮素,比久,皮克斯,三碘苯甲酸,青鲜素,粉绣宁。
促进花芽形成乙烯利,比久,6—苄基氨基嘌呤,萘乙酸,2,4—D,矮壮素。
抑制花芽形成赤霉素,调节膦。
疏花疏果萘乙酸,甲萘威、乙烯利、赤霉素、吲熟酯,6—苄基氨基嘌呤。
保花保果 2,4—D,胺鲜酯(DA-6),氯吡脲,复硝酚钠,果宝,防落素,赤霉素,6—苄基氨基嘌呤。
延长花期多效唑,矮壮素,乙烯利,比久。
诱导产生雌花乙烯利,萘乙酸,吲哚乙酸,矮壮素。
诱导产生雄花赤霉素切花保鲜氨氧乙基乙烯基甘氨酸,氨氧乙酸,硝酸银,硫代硫酸银。
形成无籽果实赤霉素,2,4—D,防落素,萘乙酸,6—苄基氨基嘌呤。
促进果实成熟胺鲜酯(DA-6),氯吡脲,复硝酚钠,果宝,乙烯利,比久。
延缓果实成熟 2,4—D,赤霉素,比久,激动素,萘乙酸,6—苄基氨基嘌呤。
延缓衰老 6—苄基氨基嘌呤,赤霉素,2,4—D,激动素。
提高氨基酸含量多效唑,防落素,吲熟酯。
提高蛋白质含量防落素,西玛津,莠去津,萘乙酸。
提高含糖量增甘膦,调节膦,皮克斯。
促进果实着色胺鲜酯(DA-6),氯吡脲,复硝酚钠,果宝,比久,吲熟酯,多效唑。
增加脂肪含量萘乙酸,青鲜素,整形素。
提高抗逆性脱落酸,多效唑,比久,矮壮素。
1、胺鲜酯(DA-6)胺鲜酯(DA-6)是广谱性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细胞分裂和伸长,加速生长点的分化,尤其对块根、块茎、叶菜类效果最好。
生长促进剂1吲哚乙酸(IAA)化学名称:氮茚基乙酸理化性状:微溶于冷水、苯、氯仿,易溶于热水、乙醇、乙醚、丙酮和乙酸乙酯,其钠盐和钾盐易溶于水。
IAA见光后迅速被氧化,活性降低,应放在棕色瓶中贮藏或瓶外用黑纸遮光。
生理作用:抑制离层的形成;防止植物衰老;维持顶端优势;促进单性结实;促进细胞的伸长和弯曲,引起植物向光性生长。
主要用途:促进扦插生根;形成无籽果实;促进营养生长与生殖,防止落花落果,提高产量;促进种子萌发;组织培养中,诱导愈伤组织和根的形成等。
2吲哚丁酸(IBA)化学名称:吲哚-3-丁酸理化性状:不溶于水、氯仿,能溶于醇、酮和丙酮。
IBA具有生长素的活性,但它被吸收后不易在体内运输,往往停留在所施部位。
与IAA相比,IBA不易被光分解,比较稳定。
与NAA相比,IBA安全,不易伤害枝条。
与2,4-D相比,IBA不易传导,因此使用较安全。
生理作用:同IAA。
主要用途:同IAA,但对促进插条生根效果优于IAA,诱导的不定根多而细长。
IBA与NAA混合使用效果更好。
3萘乙酸(NAA)化学名称:1-萘基乙酸理化性状;不溶于冷水,微溶于热水,易溶于乙醇、乙醚、丙酮、醋酸和氯仿,在一般有机溶剂中表现稳定。
遇光变色,应避光贮放在避光处。
生理作用:与IAA有相同的作用特点和生理功能。
可经叶片/数值的嫩表皮以及种子进入到植株体内,随营养流输导到全株起作用的部位。
能加强植株的新陈代谢和光合作用,促进细胞分裂与扩大,刺激生长。
主要用途:提高抗逆性;诱导形成不定根,促进插枝生根;促进开花,改变雌雄花比率;防止落花,增加坐果率;疏花疏果;促进早熟和增产等。
4防落素(PCPA)化学名称:对氯苯氧乙酸其他名称:促生灵、番茄灵理化性状:不溶于冷水,能溶于乙醇、丙酮和酯等有机溶剂及热水。
生理作用:与IAA有相同的作用特点。
喷洒防落素时,要注意避开幼芽和嫩叶,防止药害。
主要用途:防止落花落果;加速幼果发育;形成无籽果实等。
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一、植物生长促进剂(一)生长素类1、吲哚乙酸,IAA分子式:C10H9O2N 分子量:175、19性质:纯品无色、见光氧化成玫瑰红,活性降低。
在酸性介质中不稳定,PH低于2时很快失活,不溶于水,易溶于热水,乙醇,乙醚与丙酮等有机溶剂。
它得钠盐与钾盐易溶于水,较稳定.用途:植物组织培养2、吲哚丁酸,IBA分子式:C12H13NO3 分子量:203、2性质:白色或微黄色。
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
用途:诱导插枝生根.作用特别强,诱导得不定根多而细长。
3、萘乙酸,NAA,相似得有萘丁酸、萘丙酸分子式:C12H10O2 分子量:186、2性质:无色无味结晶,性质稳定,遇湿气易潮解,见光易变色.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钠盐溶于水。
用途:促进植物代谢,如开花、生根、早熟与增产等,用途广泛。
4、萘氧乙酸,NOA分子式:C12H10O3分子量:202性质:纯品白色结晶。
难溶于冷水,微溶于热水,易溶于乙醇、乙醚、醋酸等.用途:与NAA相似。
5、2,4—二氯苯氧乙酸,2,4—D,2,4—滴分子式:C8H6O3Cl2 分子量:221性质:白色或浅棕色结晶,不吸湿,常温下性质稳定。
难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丙酮等。
它得胺盐与钠盐溶于水.用途:植物组织培养,防止落花落果,诱导无籽,果实保鲜,高浓度可杀死多种阔叶杂草。
6、防落素,PCPA,4-CPA,促生灵,番茄灵,对氯苯氧乙酸分子式:C6H7O3Cl 分子量:186、6性质:纯品为白色结晶,性质稳定。
微溶于水,易溶于醇、酯等有机溶剂。
用途:促进植物生长;防止落花落果,诱导无籽果实;提早成熟;增加产量;改善品质等.常用于番茄保果.7、增产灵,4—碘苯氧乙酸.相似得有4—溴苯氧乙酸,又称增产素分子式:C8H7O3I 分子量:278性质:针状或磷片状结晶,性质稳定.微溶于水或乙醇,遇碱生成盐.用途:促进植物生长;防止落花落果,提早成熟与增加产量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与机制在农业生产和园艺领域,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类被广泛应用的物质。
它们就像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秘密武器”,能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过程产生显著的影响。
那么,植物生长调节剂到底有哪些作用?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又是怎样的呢?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物质,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这些调节剂的作用多种多样,包括促进或抑制细胞分裂、伸长,影响植物的开花、结果,以及改变植物的衰老进程等。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细胞分裂和伸长的作用。
细胞分裂素就是一种常见的能够促进细胞分裂的调节剂。
在植物的生长点,细胞不断地分裂和增生,从而促使植物的茎、叶等器官不断生长。
细胞分裂素能够刺激细胞的分裂过程,增加细胞的数量,使得植物的生长更加旺盛。
而赤霉素则在促进细胞伸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能够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使茎干伸长,植株增高。
例如,在一些需要增加株高的农作物,如小麦、水稻等的种植中,合理使用赤霉素可以显著提高植株的高度,增加产量。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调节植物开花和结果方面也功不可没。
乙烯利是一种常用的催熟剂,它能够促进果实的成熟。
在水果的生产中,为了使水果能够在市场需求的时间内成熟上市,常常会使用乙烯利来加速果实的成熟过程。
通过促进果实内部的生理变化,如淀粉转化为糖分、果实变软等,乙烯利可以让水果更早地达到成熟的状态,提高水果的品质和商品价值。
而生长素类调节剂则能够促进花芽的形成和发育,增加开花的数量。
在花卉种植中,通过使用适当的生长素调节剂,可以控制花卉的花期,让花卉在特定的时间开放,满足市场的需求。
植物生长调节剂还能够调节植物的衰老进程。
脱落酸是一种与植物衰老密切相关的调节剂。
在植物的生长后期,脱落酸的含量会逐渐增加,促使叶片衰老、脱落。
然而,通过合理使用调节剂,可以调节脱落酸的合成和作用,延缓植物的衰老过程,延长植物的生长周期和果实的储存期。
那么,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如何发挥这些作用的呢?这背后有着复杂而精妙的机制。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名词解释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种可以促进植物生长的化学物质,它可以改变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促进植物的产量,并增加其营养价值。
植物生长调节剂包括激素、缓苷酸和其他有机化合物,可以在植物生长调节、生长促进、对病害的抵抗等方面发挥作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十分多样,可以根据其功能和用途分为营养调节剂、病虫害防治剂、抗逆剂和体外细胞增殖剂等。
营养调节剂主要分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养分吸收增效剂和植物内差原质补充剂,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改善植物的营养素吸收,增强植物的生长抗逆能力,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病虫害防治剂可以有效抑制病原体和害虫的活动,防止病害和害虫的发生,保护植物的健康。
抗逆剂是一类专门用于抵抗恶劣环境条件的药物,可以增强植物抗性,延长植物成熟期,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延缓植物萎蔫。
体外细胞增殖剂是一类专门用于植物体外培养的特殊药物,可以改善植物的体外繁殖,促进植物的繁殖效率,提高植物的种子繁殖率,从而提高植物的产量。
另外,植物生长调节剂还可以改善植物的品质,提高植物的营养价值。
例如,有些通过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加植物体内的活性物质,可以增加植物的矿物质含量,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从而提高其营养价值。
此外,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改变植物的叶形、色泽、口感和果实形态等,从而改善植物的品质。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改善植物的生长,增强植物的抗逆能力,提高植物的营养价值和品质,从而提高农作物的种植效益。
但是,任何药物都有可能产生副作用,因此,在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时要注意遵守用药规范,严格控制剂量,以防止对植物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有效地改善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促进植物的繁殖,增加其营养价值及品质,从而提高农作物的种植效益。
但是,要想使植物生长调节剂发挥最大作用,必须严格控制剂量,以防止对植物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植物生长调节剂功能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类具有调节和控制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的化学物质。
这些物质可以通过人工合成或从天然资源中提取,并在农业生产、园艺、林业和其他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或抑制生长: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或抑制植物的生长。
例如,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等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而脱落酸和乙烯等则可以抑制植物的生长。
这些调节剂可以用于控制作物的生长速度,优化作物的生长周期,提高产量和品质。
2.调节开花结果: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调节植物的开花和结果过程。
例如,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等可以促进植物开花,而乙烯和脱落酸等则可以延迟开花或促进果实成熟。
这些调节剂可以用于控制花期,延长果实的保鲜期,提高农作物的经济效益。
3.抗逆境胁迫: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使其在逆境条件下更好地生长。
例如,植物激素和某些化学物质可以提高植物的抗旱、抗寒、抗盐碱和抗病虫害等能力。
这些调节剂可以用于改善植物的适应性和耐受性,提高其生产力和品质。
4.改善果实品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通过影响果实发育过程来改善果实的品质。
例如,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而细胞分裂素则可以延缓果实的衰老。
这些调节剂可以用于控制果实的成熟度和保鲜期,提高果实的口感、色泽和品质。
5.诱导性别分化: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诱导植物的性别分化。
例如,赤霉素可以促进雄性花的形成,而脱落酸则可以促进雌性花的形成。
这些调节剂可以用于控制作物的性别表达,优化作物的繁殖和生产过程。
6.打破休眠: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打破植物的休眠状态,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例如,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等可以用于打破种子的休眠,促进其萌发和生长。
这些调节剂可以用于控制作物的生长周期,提高其生产效益。
7.控制株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通过控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来改善株型。
例如,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等可以促进茎叶的生长,而乙烯和脱落酸等则可以抑制茎叶的生长。
第3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举例说明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生产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知识点1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和作用1.植物生长调节剂: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2.特点: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
3.类型(1)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如吲哚丁酸。
(2)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的差别较大,但具有与植物激素类似的生理效应,如α-萘乙酸(NAA)、矮壮素等。
4.应用(1)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①对于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等,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a.它能延长或终止种子、芽及块茎的休眠;b.调节花的雌雄比例;c.促进或阻止开花,诱导或控制果实脱落;d.控制植株高度、形状等。
②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还能减轻人工劳动。
(2)负面影响①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则可能影响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
②过量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还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P102“正文”)禁止在肥料中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
油菜在传粉阶段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喷洒生长素类调节剂可避免油菜减产吗?提示:不能。
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可获得无子果实,此措施不可用于挽救以收获种子为目的的各种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的减产问题。
1.α-萘乙酸(NAA)、2,4-D等都是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的生长素。
(×)提示:α-萘乙酸、2,4-D等均为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调节剂。
2.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效果不如植物激素稳定。
(×)提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效果比植物激素稳定。
3.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必然会导致增产、增收。
(×)提示: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并不一定会导致增产、增收。
4.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能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 5.在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时需要考虑植物的生理状态。
(√)农业生产中,人们常用NAA处理未受粉的番茄得到无子番茄,常用乙烯利催熟水果,使水果提前成熟上市。
第七章植物生长调节剂现已知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第一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和分类一、概念是仿照植物激素的化学结构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物质,有些化学结构和性质与植物激素不同但有类似的生理效应和作用特点,微量施用达到对植物体生长发育产生明显调控二、按其生理效应分类1.生长素类:2.赤霉素类:3.细胞分裂素:4.乙烯类:5.脱落酸类:植物生长抑制剂:第二节植物生长调节剂常用品种乙烯利(一试灵、益收生长素、玉米健壮素)1.PH<3时稳定,PH>4时逐渐释放出乙烯,温度、PH升高分解快2.低毒,LD50=4229 mg/kg3.易被植物吸收,一般植物细胞液PH>4,分解释放乙烯4.其生理作用非常广泛,几乎参与植物的每一个生理过程,突出作用有:促进果实成熟,器官脱落,矮化植株,改变雌雄花比率、诱导雄性不育5.可引起植物偏上生长6.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强酸,腐蚀金属、皮肤、及衣物7.生理活性强,不能乱用8.常用于棉花、番茄、西瓜、柑橘、香蕉、咖啡、等果实催熟,增加橡胶产量,改变雌雄花比率等,如:(1)橡胶主要用于中龄低产实生树上,以及需更新的橡胶园,涂在割线下2厘米的青树皮下,40%水剂4-10倍(根据树龄、割线长短、周期长短),药效期1.5-3个月(2)番茄:2000-4000PPM采后浸果促进果实成熟,500-1000PPM 使果园果实集中成熟,在15-20%果实转红时处理(3)黄瓜:100-200PPM幼苗期2-4真叶时施药,可增加雌花数(4)甜瓜与西瓜催熟:500-1000PPM,果实基本长足后植株喷洒,可提早数天采收而不改变其本来的风味(5)香蕉催熟:0.03-0.05%浓度采后喷果或浸果第五章除草剂一、杂草1.杂草的概念2.杂草的主要特性3.杂草综合防治二、除草剂概况1.发展概况2.除草剂推广应用中出现的问题3.今后除草剂研究和开发方向第一节除草剂选择性原理一、形态选择性:利用杂草和作物外部形态差异可以部分地获得选择性。
利用杂草和作物外部形态差异可以部分地获得选择性。
(1)叶片:叶形、叶姿、叶表面蜡质、角质层、叶片数与分布等显著影响雾滴的粘附与展布(2)生长点:是否裸露(3)胚芽鞘节:在土壤中所处位置差异,野燕麦、稗草不论种子播深或浅,胚芽鞘节始终处于土表下1-3厘米处,而大麦、水稻胚芽鞘节则处于种子之上3.8厘米处(4)根:果树根系庞大,入土深而广,而一年生杂草在表土层发芽根系入土浅;大豆、棉花根生长显著,根尖可迅速伸出药土层避免或少吸收药剂二、生理选择性:不同植物的根、茎、叶对除草剂的吸收与传导能力不同不同植物的根、茎、叶对除草剂的吸收能力不同。
三、生物化学选择性:利用除草剂在植物体内所经历的生物化学反应差异而产生的选择作用称为除草剂的生化选择。
目前应用的选择性除草剂绝大多数都依赖于这种生化选择性。
1.活化反应差异的选择性2.解毒反应差异的选择性四、人为选择性:利用作物和杂草在土壤中或空间位置的差异而获得的选择性,1.时差选择性:2.位差选择性:3.综合选择性五、除草剂利用保护物质或安全剂获得选择性除草剂安全剂(safener)又称除草剂解毒剂。
安全剂的作用机理主要是促进作物对除草剂的解毒代谢。
第二节除草剂的吸收、输导与作用机制一、除草剂的吸收通过叶、根、芽二、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的输导通过蒸腾流、光合产物流、胞质流三、除草剂的作用机制1抑制光合作用2破坏植物的呼吸作用3抑制植物的生物合成:包括抑制色素合成,抑制氨基酸、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脂类的合成4干扰植物激素平衡5抑制微管与组织发育第二节影响除草剂药效与引起药害的环境因素一、土壤因素二、气象因素第四节除草剂的使用方法一、按照除草剂的施药方法分喷雾法、撒施法、涂抹法、杀草膜二、按除草剂喷洒目标划分1土壤处理法:播前土壤处理、播后苗前土壤处理、苗后土壤处理2茎叶处理法:播前茎叶处理、生育期茎叶处理第五节常用除草剂一、苯氧羧酸类2,4-D,2甲4氯,2、4、5-涕2,4-D(2,4-滴)1低毒,LD50=375mg/kg,各种剂型=500-1200mg/kg2选择性内吸传导性激素型除草剂3低浓度10-30ug/ml进植物生长,高浓度>100ug/ml抑制生长4除草机理抑制光合作用、破坏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干扰植物激素平衡、抑制根对水分无机盐的吸收5适于水稻、甘蔗等禾本科作物田,防除双子叶及莎草科杂草6施药时注意飘移危害二、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精)盖草能、(精)稳杀得、(精)禾草灵、禾草克稳杀得(吡氟禾草灵、氟草除、氟草醚、伏寄普)1低毒,LD50=3328 mg/kg2选择性内吸传导型茎叶处理剂3作用于生长点及节的分生组织、抑制脂肪酸的合成4对禾本科杂草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对阔叶作物安全5施药后48小时出现枯斑,死亡需13-15天6适用于阔叶作物田防除一年生和多年生的禾本科杂草7与2,4-D混用有明显拮抗作用三、二硝基苯胺类氟乐灵、地乐胺、除草通1均为选择性触杀型土壤处理剂,播种前或播种后苗前应用2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部分一年生阔叶杂草3易挥发、光解4水溶性低易被土壤吸附5对人畜低毒四、三氮苯类1杀草谱广,防治多数一年生杂草,对阔叶杂草防效高于禾本科杂草2典型的光合作用抑制剂3施于土壤中后,易被土壤胶体吸附4持效期长5抗药性严重莠去津(阿拉特津、莠去尽、园保净1选择性内吸传导型土壤兼茎叶处理剂2通过根茎叶分生组织及叶片,干扰光合作用3土壤中持效期达1-6个月,有一定水溶性易被水淋洗至深层4主要用于玉米、甘蔗、果园、橡胶园防除一年生杂草五、酰胺类1土壤处理:甲草胺、乙草胺、丙草胺、异丙甲草胺、萘丙酰草胺2茎叶处理:新燕灵、甲氟胺、异丙甲氟胺、敌稗特点:1都是选择性输导型除草剂2多数品种防除一年禾本科杂草3多数为土壤处理剂,主要通过幼芽吸收4土壤中持效期较短,1-3月5多数水溶性中等,挥发性低,在植物体内易分解乙草胺(禾耐斯、消草胺)1酰胺类中活性最高的品种2选择性芽前除草剂3禾本科杂草的主要作用部位部位是幼芽、侧根,阔叶杂草为幼根4适用于各种蔬菜及多种果园六、取代脲类敌草隆、绿麦隆、异丙隆特点:1选择性输输导型除草剂2主要根吸收,防除一年生和多年生杂草,但对某些杂草无效3光合作用抑制剂七、二苯醚类除草醚、乙氧氟草醚、氟磺胺草醚、三氟羧草醚、乳氟禾草灵特点:1大部分品种水溶度低,被土壤吸附不易移动2多数品种是土壤处理剂,防除一年生杂草幼芽,阔叶杂草效果优于禾本科杂草3多为触杀型除草剂八、磺酰脲类绿磺隆、苯磺隆、苯胺磺隆、噻磺隆、醚磺隆、苄嘧磺隆、吡嘧磺隆、环丙嘧磺隆、特点:1活性高,用量极低2广谱,所有品种防阔叶杂草3多数品种土壤兼茎叶处理剂4根茎叶吸收,传导快,选择性强对作物安全5ALS抑制剂6一些品种土壤中残留长苄嘧磺隆(农得时、稻无草、超农、威农)1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2芽前、芽后早期处理,防除阔叶型杂草、莎草科杂草,对禾本科杂草较差3活性高,每公顷有效成分20-50克4常与丁草胺、乙草胺、杀草丹、禾大壮混用防除禾本科杂草九、氨基甲酸酯类克草丹、杀草丹、环草丹、燕麦畏、甜菜灵特点:1大部分品种易挥发,在湿土表面挥发迅速2防治一年生禾本科杂草,主防幼芽,抑制细胞分裂3解毒剂NA及R-25788可对该类除草剂解毒十、有机磷类农达、镇草宁、奔达、草克灵、春多多、草苷磷、农民乐特点:1选择性差,多数为灭生性除草剂,主要用于果园及非农田除草2作用部位是植物分生组织,抑制细胞分裂3品种不同,植物吸收药剂的部位与传导差异较大草甘磷(农达、镇草宁、奔达、春多多、甘氨磷、农民乐)1灭生性内吸传导型茎叶处理剂,叶部吸收,施药24小时后大部分转移到地下根茎2土壤中易分解,土壤处理无效,对未出苗杂草无活性3中毒症状缓慢,1年生杂草3-4天后开始反应,15-20天全株死亡,多年生杂草3-7天出现症状,需30天全株死亡4播前或播后苗前施药,作物生育期施药要采用定向喷雾或采取保护措施5适用于橡胶园、果园、咖啡、茶园、草坪更新、公路、等妨除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莎草科杂草、藻类、蕨类、灌木十一、联吡啶类百草枯、敌草快特点:1广谱,灭生性除草剂2光合作用抑制剂,易被土壤吸附失活3还是有效的脱叶剂、干燥剂百草枯(克芜踪、对草快、百朵)1速效触杀型、灭生型茎叶处理剂2叶片着药后2-3小时开始出现明显症状3土壤中易吸附钝化,无残留,不影响播种4施药后30分钟后遇雨能基本保证药效5喷药要均匀,无内吸传导6适用于果园、橡胶园、玉米、等高杆作物田进行针对性喷雾,非耕发、水域防除1、2年生杂草,对多年生杂草只能杀死发上部分第八章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至今至少有500多种昆虫及螨,150多种植物病菌,180多种杂草生物型,2种线虫。
5种鼠产生抗药性第一节害虫的抗药性一、害虫抗药性的概念(一)发展概况(二)特点1、抗药性是对有害生物群体而言,对某种特定药剂作出反应2、可以在群体中遗传3、害虫几乎对所有有机合成化学农药都会产生抗药性4、害虫对新的取代药剂的抗性有加快的趋势5、抗药性形成有区域性,与该地区的用药历史用药水平有关6、双翅目、鳞翅目最多产生抗药性7、抗药性是药剂选择的结果(三)概念1、WHO,1957年: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2、抗性倍数=抗性品系/敏感品系抗性倍数>5倍(10倍),或抗性个体百分率在10%-20%以上,表明已产生抗药性3、自然耐药性:指一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耐药剂产生不同的耐药力,不稳定。
(四)抗药性种类1、交互抗性:某种昆虫对某种药剂产生抗药性,而对其它从未使用过的同一类型,化学结构相似、作用机理或抗性机理相近的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2、负交互抗性:某种昆虫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未用过的药剂变得更为敏感的现象3、多抗性:某种昆虫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抗性基因或等位基因,能对几种或几类药剂产生抗性二、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与机理(一)害虫抗药性的形成1、选择学说2、诱导学说3、基因复增学说4、染色体重组学说(二)昆虫抗药性机理1.代谢作用的增强,如体内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加强2.昆虫靶标部位对杀虫剂敏感性降低3.穿透速率的降低4.行为抗性三、害虫抗药性遗传四、害虫抗药性治理(一)基本原则和策略1、害虫抗药性治理的基本原则2、害虫抗药性治理策略(1)适度治理:(2)饱和治理:(3)多种攻击治理:(二) 抗性监测的作用抗性监测:测量抗性频率或强度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三) 抗性治理的基础研究包括抗性监测、抗性品系的选育、交互抗性谱、抗性机理、抗性遗传、生物学特性、种群生态和种群遗传学(四)抗性治理中的化学防治技术1.农药交替轮换使用2.农药的限制使用3.农药混用:4增效剂的使用第三节植物病原物抗药性一、概念是指本来对农药敏感的野生型病原物个体或群体,由于遗传变异而对药剂出现敏感性下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