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格人物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8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诞辰1843年6月15日,抒情音乐作曲家格里格生于挪威的贝尔根。
格里格的祖先是苏格兰人。
他的父亲是位商人,母亲是挪威人,也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手,格里格的钢琴启蒙教育便始于他的母亲。
1858年,在著名小提手奥勒·布尔的极力劝说下,格里格被送往莱比锡接受专门教育。
经过4年的进修之后,他于1862年离开了莱比锡。
此后,格里格前往哥本哈根,拜访了北欧大作曲家加代,此行获益非浅。
回国后,格里格结识了年轻爱国的音乐家诺尔达克,受诺尔达克的影响,格里格决定做一名民族音乐家。
格里格为表示对诺尔达克的感情,写了一首钢琴曲《幽默曲》献给诺尔达克。
诺尔达克24岁时英年早逝,格里格为了纪念这位好朋友,特意写了一首《送葬进行曲》,并亲自演奏。
1867年克利斯加尼亚设立音乐协会,格里格在该协会担任演奏指挥达7年之久。
1874年由于获得挪威政府的资助,格里格得以专心作曲,作品的数目也直线上升。
1876年2月,由格里格改编的挪威文豪易卜生戏曲《皮尔金》在克利斯加尼亚的国民剧场上演。
后来他从中选出了若干曲子,改编成管弦乐组曲,全曲分为两部,每部包含四段。
第一组曲:《晨歌》、《艾西之死》、《安妮坦之舞》、《山王大厅中》;第二组曲:《英格丽之叹息》、《阿拉伯舞》、《皮尔金之归乡》、《苏尔维琪之歌》,这是格里格的代表作品。
1885年,格里格隐居在离故乡不远的特罗豪根,在这里度过了和平的半生。
他经常和妻子一起到国外旅行演出,他们在莱比锡、罗马、巴黎、伦敦举行过数场演奏会。
1907年夏,他再次受聘到英国指挥演奏,虽然旧病发作,格里格还是答应前往。
但就在上船之前他被送进了贝尔根医院,并在医院中病逝。
格里格的钢琴小品很多,而且大部分都是优美可爱的作品,有《抒情小曲集》,其中包括《蝴蝶》、《寄语春》。
歌曲有《朝露》、《天鹅》、《我爱你》等,抒情的牧歌调是格里格音乐的基础。
格里格钢琴曲格里格(Edvard Grieg)是挪威的著名作曲家,他的钢琴曲以其优美的旋律、浓厚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为您介绍格里格的钢琴曲以及对他作品的解读。
一、《小夜曲》《小夜曲》是格里格最为著名的钢琴曲之一。
这首曲子表达了夜晚的宁静与安详,曲调轻柔流畅,充满了恬淡的感觉。
它的旋律如同漫过湖面的微风,带给人们愉悦的心情。
同时,曲中运用了一些特殊的和声技巧,使得音乐更具有层次感和魅力。
二、《山丘之歌》《山丘之歌》是格里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展现了北欧大自然的壮美景色,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充满山峦、绿草和湖泊的童话世界。
它的旋律宏大、激昂,通过音乐的力量表达了作曲家对家乡自然风光的深深热爱和感慨。
三、《春之歌》《春之歌》是格里格的另一部经典作品,它描绘了春天来临时大自然重新苏醒的美丽景象。
音乐中充满了欢快的节奏和明亮的旋律,给人带来了欢乐和希望的感觉。
这首曲子流畅而丰满,充满了生命力,真实地再现了春天的美好。
四、《维达希曲》《维达希曲》是格里格的一部较为复杂的作品,它展示了作曲家的创作才华和对音乐形式的探索。
这首曲子中的主题变化多样,从温柔到激烈,从忧郁到欢乐,将不同的情感相互融合在一起。
它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上的冲突,展示了格里格作为作曲家的多面性。
五、《海上风暴》《海上风暴》是一首令人激动的钢琴曲,它描绘了一场惊涛骇浪的海上风暴。
曲中充满了紧张和激烈的音乐元素,如同一段恢弘而壮阔的音乐画卷。
作曲家通过音乐的力量再现了大自然的威力和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格里格的钢琴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挪威自然风光的热爱和深情厚意。
他通过音乐,将大自然的美妙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每一首曲子都带有独特的风格和情感,引领人们进入一个独特的音乐世界。
总结起来,格里格的钢琴曲通过其独特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和精妙的曲式结构,展示了他作为作曲家的才华和对音乐的深入理解。
这些曲子代表了挪威音乐的独特风格,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孤独的流浪者》作品分析摘要:《孤独的流浪者》是作曲家格里格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该作品反映了作曲家在创作时的一种心境,体现出孤独的、寂寞的、以及凄凉的生活状态。
该首作品在现如今被音乐会、家庭聚会、以及小型舞会等大量的演奏,同时体现出作品的质感及当今社会人们对本首作品的喜爱程度。
关键词:格里格;钢琴;风格;曲式结构;和声;1.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格里格(1843—1907),是一位优秀的挪威作曲家,也是挪威民族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1843年,格里格出生于卑尔根,6岁跟随母亲学习钢琴,得到了很好的音乐启蒙教育,后考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音乐,毕业后成功举办了个人作品音乐会,并多次到世界各地举办音乐会,他的一生经历了挪威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时代,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创作的大量作品,都具有挪威民族音乐特色。
《孤独的流浪者》是格里格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是主题材料较为集中的一首相对短小的作品,其作品风格为寂静的一种抒情风格,整首作品都采用较为单一的主体材料贯穿全曲,同时也运用了挪威民族调式的调式风格特点(弗里几亚调式)作为作品的引入。
音乐作品主题材料的发展手法有重复、压缩、模进、变奏、分裂等作曲手法,使得作品及有不同又整体统一。
1.曲式结构与和声分析该首作品为再现单二部曲式,八六拍,全曲由b小调引入,b小调结束,中间有调式调性变化,速度上为小快板速度。
第一部分A(1—8)小节,由4+4构成的平行乐段,第一句在b小调上,第二句由D大调引入及结束,两句的调式调性由关系大小调构成,a(1—4)小节,主和弦引入,采用主和弦持续的和声手法,第一小节为主体材料1,第二小节为主题材料1的重复,加入了前复倚音作为装饰音,加强旋律线给听者留下的印象,为5—8小节,与a句形成上方三度的模进,模进的同时,调式由b小调转入Da1大调上,由D大调的主和弦引入,主和弦结束,此句运用了模进的作曲技法,来强调主旋律的旋律特点,同时旋律线条采用下行模进后又反向折回的形式。
人物简介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作曲家,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
1843年6月15日格里格生于卑尔根的商人家庭,1907年9月4日卒于同地。
6岁随母学钢琴,得到音乐启蒙教育。
经著名小提琴家O.布尔推荐,1858~1862年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
毕业后,在卑尔根举行首次作品音乐会。
1863~1866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活动,与挪威民族音乐的倡导者音乐家R.诺拉克等人共创“尤特皮”音乐社,创作并介绍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民族音乐。
回国后,为建立挪威民族乐派积极展开音乐活动。
1871年创立克里斯蒂安尼亚(今挪威首都奥斯陆)音乐协会,曾任该协会爱乐乐团和卑尔根“和谐”合唱团指挥,并多次到英、法、德、意等国举行作品音乐会。
1874年被政府授予终身年俸,1890年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曾先后获英国剑桥大学和牛律大学授予的音乐名誉博士衔。
逝世时,挪威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
创作简介格里格一生经历了挪威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年代,具有进步的民主爱国思想。
他沿着布尔、诺拉克等人开创的道路,努力钻研民间音乐,作曲家L.M.林德曼搜集出版的《挪威山区民间曲调》《挪威民间叙事曲曲调》等集子,成为他创作的音调源泉。
在创作实践中,他借鉴欧洲各国音乐传统,特别是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成果,通过对民族历史的歌颂,对祖国大自然和民间生活的艺术感受,创作出具有挪威民族特色和浓厚乡土气息的音乐。
他的创作主要是钢琴抒情小品和声乐作品(包括百余首抒情独唱曲)。
如歌曲《来自祖国》(1894),以淳朴的民间曲调,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感情,钢琴曲《祖国之歌》(1868),以古挪威民间叙事歌的庄严风格,赞颂了民族历史的光荣,诗人比昂松特为此曲配上《前进!这是我们先辈们的战斗呼唤》的诗篇,借颂扬祖先的业绩,为现实的民族独立斗争呐喊。
在合唱《水手之歌》(1868)、《乡土在望》(1870)和许多民族题材的作品里,都以鲜明的民族情调表达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争取独立的愿望,适应了当时挪威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格里格挪威民族音乐独特的艺术风格爱德华·格里格是挪威著名的音乐家、钢琴家,也是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民族乐派重要代表。
格里格所处的年代,正是浪漫主义在欧洲大陆大行其道,加之挪威民族独立运动发展,使得格里格深受感染。
他接过布尔、诺拉克等人的衣钵,把挪威音乐推向了世界。
在格里格的作品之中,通过带有挪威风格的音乐,表现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冰川、峡湾、森林等自然风光。
还有以挪威民间的日常生活和古老传说的神奇人物为蓝本的钢琴曲,以及对挪威传统民歌、舞蹈的改编,都使格里格的作品广受欢迎,与易卜生等挪威作家的合作,为其作品配乐,使格里格走进了殿堂级人物的序列。
全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格里格学习、创作音乐的路径。
格里格青少年时期求学于莱比锡音乐学院,毕业后游历数地,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他称自己在风格和形式上属于“德国浪漫主义的舒曼学派”,他运用浪漫主义时期所流行的体裁,创造性地将典型的挪威民间音乐的元素纳入其中而形成一组色彩斑斓的民间音画。
笔者通过介绍格里格的这一艺术路径,可以更完整清晰的说明欧洲音乐发展在格里格音乐作品中的印记以及格里格对于民族乐派的贡献,说明了格里格当时所处的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相互交织的洪流中,整体展现了格里格与其音乐。
第二部分,分析了选自钢琴抒情小品《特罗尔德豪根的婚礼日》,展现了挪威民族音乐独树一帜的风格。
《特罗尔德豪根的婚礼日》出自《钢琴抒情小品》OP.65 no.6.是作曲家在卑尔根近郊风景优美的乡村一特罗尔德豪根创作的,描写了挪威民间婚礼风俗。
通过详细解析这首钢琴小品,为格里格创作的挪威民族音乐做了一个注解。
最后,总体评价了格里格钢琴小品的民族特色及其艺术价值。
指明了格里格抒情小品在音乐史中的地位。
笔者通过介绍格里格的创作历程和作品创作风格的浓郁挪威特色,为格里格的音乐作品分析提供必要的线索。
完成了《特罗尔德豪根的婚礼》的曲式结构分析,展示了独特的挪威音乐风格与演奏特点。
《晨景》教学方案教材解析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于1888年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诗剧《培尔·金特》写了二十三段配乐后,选择其中八段改编为两个组曲。
本曲就是《〈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首。
这原是诗剧第四幕中主人公培尔·金特流浪到摩洛哥时描写日出和清晨景色的音乐。
教学目标1.欣赏乐曲《晨景》,能哼唱其牧歌主题旋律。
2.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了解不同演奏乐器的音色及演奏方法,以及作曲家运用乐器的意图。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1.分段了解每段的音乐描绘的内容。
2.体会各种音乐元素在表达音乐中的作用。
3.了解几种主要演奏乐器的音色特点,及作曲家运用意图。
教学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取出长笛,问:认识这个是什么乐器吗?你们真聪明!老师要带给大家的音乐就是由它来吹奏的,听一下,这段音乐给你们怎样的感受?(可请有特长的同学舞蹈)我们再来听一下旋律,感受一下同学们刚才说的优美、舒适。
【设计意图】通过想学生展示长笛,引入课程内容。
二、牧歌主题了解学习1.这是一段带有“牧歌”风格的旋律,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牧歌吗?这里的牧歌和放牧时候唱的歌曲还是有所区别的。
它是描写牧人田园生活情趣的乐曲,往往表现美丽的乡村风景和纯朴而恬静的乡村生活,所以它还有一个名字——田园曲。
2.有着田园风格的乐曲通常是朗朗上口的,下面我们看一下它的图形谱,一起来演唱一下好吗?演唱主旋律。
刚才这段音乐其实是在描写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我们刚才唱了,也听了,你们根据音乐带给你们的信息思考一下,会是什么时候?为什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这段音乐描述的是《晨景》。
(揭示课件中课题)【设计意图】向学生介绍牧歌主题,让学生在了解牧歌主题的前提下,学习演唱主旋律。
三、全曲欣赏,模糊感受接下来我们来完整地聆听一下音乐,听完后告诉老师,你能感受到怎样的清晨景色?【设计意图】通过完整地聆听音乐,使学生对歌曲的整体有一个把握。
人物簡介愛德華·格裏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作曲家,19世紀下半葉挪威民族樂派代表人物。
1843年6月15日格裏格生於卑爾根的商人家庭,1907年9月4日卒於同地。
6歲隨母學鋼琴,得到音樂啟蒙教育。
經著名小提琴家O.布爾推薦,1858~1862年在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
畢業後,在卑爾根舉行首次作品音樂會。
1863~1866年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活動,與挪威民族音樂的宣導者音樂家R.諾拉克等人共創“尤特皮”音樂社,創作並介紹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民族音樂。
回國後,為建立挪威民族樂派積極展開音樂活動。
1871年創立克裏斯蒂安尼亞(今挪威首都奧斯陸)音樂協會,曾任該協會愛樂樂團和卑爾根“和諧”合唱團指揮,並多次到英、法、德、意等國舉行作品音樂會。
1874年被政府授予終身年俸,1890年被選為法蘭西藝術院院士,曾先後獲英國劍橋大學和牛律大學授予的音樂名譽博士銜。
逝世時,挪威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
創作簡介格裏格一生經歷了挪威民族獨立運動高漲的年代,具有進步的民主愛國思想。
他沿著布爾、諾拉克等人開創的道路,努力鑽研民間音樂,作曲家L.M.林德曼搜集出版的《挪威山區民間曲調》《挪威民間敘事曲曲調》等集子,成為他創作的音調源泉。
在創作實踐中,他借鑒歐洲各國音樂傳統,特別是19世紀以來浪漫主義音樂發展的成果,通過對民族歷史的歌頌,對祖國大自然和民間生活的藝術感受,創作出具有挪威民族特色和濃厚鄉土氣息的音樂。
他的創作主要是鋼琴抒情小品和聲樂作品(包括百餘首抒情獨唱曲)。
如歌曲《來自祖國》(1894),以淳樸的民間曲調,表達了對祖國真摯的感情,鋼琴曲《祖國之歌》(1868),以古挪威民間敘事歌的莊嚴風格,讚頌了民族歷史的光榮,詩人比昂松特為此曲配上《前進!這是我們先輩們的戰鬥呼喚》的詩篇,借頌揚祖先的業績,為現實的民族獨立鬥爭呐喊。
在合唱《水手之歌》(1868)、《鄉土在望》(1870)和許多民族題材的作品裏,都以鮮明的民族情調表達了維護民族尊嚴和爭取獨立的願望,適應了當時挪威歷史發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
在格裏格的創作題材中,最突出的是以音樂表現了北國挪威壯麗、俊秀的自然風貌,農村山區的民間生活和童話傳說中的奇幻形象。
如以民間歌曲、舞曲為素材寫的鋼琴曲《挪威民間生活素描》(1871)、《挪威農民舞曲》(1903)等,特別是最能代表他的創作特點的鋼琴抒情小品(共66首,分別編為10集發表)。
在這些作品裏,通過民間音調和精雕細刻的藝術提煉,借景物抒情,把挪威的大自然和民間生活乃至神話世界,都描繪成一幅幅色彩瑰麗、風格質樸的音樂水彩畫。
其中,出色地再現了挪威民間節日和農村婚禮的歡樂場面,響徹著典型的挪威民間舞曲哈林、斯普林的熱情奔放和活潑的旋律,藝術地模擬出西部峽灣地區民間提琴手拉奏的五度和絃音響和山區牧民的牧牛歌調,也生動地刻劃了民間童話裏山妖、風精、侏儒等奇幻形象。
在民族風格的探索上(如民間樂匯、調式的運用、民族色彩性的和聲配置、民間舞曲特定的節奏音型等),都取得了豐富的經驗。
在許多以個人精神生活為題材的抒情歌曲裏,格裏格表達了人生的悲歡離合之情,歌頌了愛情、母愛和友誼,為“消逝的日子”寫過嘆惜的哀調,為“孤獨的流浪漢”唱出了同情的短歌。
如在《我愛你》(1864)、《茅舍》(1869)、《遊吟藝人之歌》(1876)《母親的憂傷》(1868)等形象單一並具有隨筆性的浪漫抒情歌曲裏,他著力於細膩的心理刻劃和獨具一格的藝術意境,筆調簡潔,形象真切,滲透著強烈的挪威民族的浪漫主義感情色彩,具有動人的藝術魅力。
1874~1875年間,格裏格為H.易蔔生的幻想詩劇《彼爾·金特》寫過2段音樂,後來選出8首重新配器,分別編為兩部管弦樂組曲,成為膾炙人口的世界名曲。
戲劇原著採用挪威民間傳說,通過青年農民彼爾所經歷的光怪陸離的冒險生活(如戰勝山魔、掠財致富、異國漫遊等),嘲諷了追求權力與金錢的私欲,謳歌了淳樸、自然的生活理想。
格裏格還為戲劇寫了一系列充滿詩情畫意、色調豐富的配樂。
如《晨景》中音樂如一股涼爽的清泉,在一片安諡的田園氣氛中,襯托著太陽破雲而出的晨曦美景,顫動著生機勃勃的大自然脈動;《山魔的大廳》中那種狂暴粗野、咄咄逼人的音樂給人難忘的怪誕印象;《奧塞之死》是彼爾在彌留的母親床前的挽歌,憂傷的旋律如長眠前最後的呼吸和生命的慢慢衰亡;而《索爾維格之歌》則是全部配樂中的傑作,它以晶瑩透徹婀娜多姿的民歌風格,刻劃了索爾維格溫順、純潔的性格和心靈。
此外,在一些充滿異國情調的音樂片斷裏,如具有典型東方特色的《阿拉伯舞曲》,既文雅輕盈又熱情奔放的《阿尼特拉舞曲》,都由於絢麗多彩的配器色調而獨具魅力。
他的具有卓越藝術成就和民族特點的作品,還有早期創作的《a 小調鋼琴協奏曲》(1868),弦樂曲《兩首悲調》(《創傷》和《晚春》,1881_)、G大調《第二小提琴奏鳴曲》(1867)、c小調《第三小提琴奏鳴曲》(1887)、《g小調弦樂四重奏》(1877~1878)、《e小調鋼琴奏鳴曲》(1865)。
為紀念丹麥民族戲劇奠基者、戲劇家L.H.B.霍爾堡寫的《霍爾堡康塔塔》和鋼琴組曲《霍爾堡時代》(1884,曾改編成弦樂組曲);以民歌主題寫成的標題幻想性小品《g 小調鋼琴敘事曲》(1876)等,這些作品都體現了格裏格在鋼琴抒情小品裏的思想情趣和清新的格調。
格裏格格裏格的音樂很快流行起來。
一個世紀以來,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上演。
而且不僅在正規的大音樂廳裏演奏,在咖啡廳和餐廳裏也同樣聽得到。
如此轟動的公眾應與人們對一名在貧困中苦苦拼搏的藝術家的傳統想像大相徑庭,而後來的輕音樂演奏者們又濫用了格裏格和聲方面的創意,這種作法對格裏格的形象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1957年,就在紀念格裏格逝世五十周年之際,評論家們宣稱,格裏格的名字已經確定無疑地在古典音樂圈中失去了其重要作用。
然而歷史又再一次出現了轉折,這一轉折對格裏格來說是個良機。
許多浪漫派音樂作品開始追求復古,格裏格的音樂正屬於這一範疇。
他的作品仍在世界各地的音樂廳裏上演,他的唱片發行量還在直線上升。
新一代音樂家們已經重新認識到對其作品的無休止的爭論是毫無意義的。
在法國印象派新世界之聲研討會上,許多音樂研究者們指出了格裏格晚期作品的重要意義。
1926年2月,墨裏斯.拉維爾訪問奧斯陸時說:“我所在的法國作曲家階層已經強烈地被他的音樂所吸引。
除了德彪西還沒有一個作曲家象格裏格這樣能引起我的共鳴。
”貝拉.巴托克,這位曾試圖在民樂基礎上革新二十世紀音樂形式的作曲家,也同樣感受到了格裏格鋼琴改編曲的巨大衝擊力。
愛德華.格裏格的目標是創造一種民族的音樂形式,充分表達挪威人民的個性,就這一點而言,他對其他的作曲家是個極大的激勵。
然而,他的作品的重大意義不僅僅限於此,事實上他成??和激情。
格裏格的音樂早已超越了國界,這充分表明他決不僅僅是一位民族作曲家。
培爾·金特格裏格應邀為易蔔生的詩劇《培爾·金特》所寫的配樂,完成於1874至1875年間,但他從配樂中選編的兩套組曲(各分四段),卻到1888和1891年才先後編出。
這兩部組曲都是曲作者格裏格的代表作品。
戲劇《培爾·金特》雖然不是挪威著名文學家、劇作家易蔔生的代表作,但在作者的全部劇作中卻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易蔔生的詩劇《培爾·金特》大量採用象徵和隱喻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撲朔迷離的夢幻境界和形象,剖析了當時挪威上層社會的極端利己主義,同時又觸及了當時世界上的許多重大政治事件。
關於易蔔生的這部詩劇,格裏格曾在他《第二組曲》的扉頁概括作了這樣的說明:“培爾·金特是一個病態地沉溺於幻想的角色,成為權迷心竅和自大狂妄的犧牲品。
年輕時,他就有很多粗野、魯莽的舉動,經受著命運的多次捉弄。
培爾·金特離家出走,在外周遊一番之後,回來時已經年老,而回家途中又遇翻船,使他像離家時那樣一貧如洗。
在這裏,他年輕時代的情人,多年來一直忠誠於他的索爾維格來迎接他,他筋疲力盡地把臉貼在索爾維格的膝蓋上,終於找到了安息之處。
”儘管第二組曲中的《索爾維格之歌》確屬傑作,但總的說來還是《第一組曲》更為流行。
選入兩套組曲的八首樂曲,只按音樂的要求編排,完全不受原劇情節發展的牽制。
《培爾·金特》第一組曲分為四段:(一)“晨景”原為詩劇第四幕第五場的前奏曲。
主人公遠涉重洋,前往美洲去販運黑奴,往中國販運偶像,一時成了富商。
這時,他來到摩洛哥,一天清晨,在一個山洞前面,他用獨白披露自己的內心活動。
但這段音樂所描繪的並非是炎熱的沙漠,而更像北歐清晨靜謐清新的抒情畫面。
樂曲具有牧歌風格,由單一的田園風味主題加以自由而精心的發展構成(片段1、片段2)。
(二)“奧絲之死”母親奧絲在彌留之際,培爾·金特趕了回來,他為母親追憶兒時景象,並用幻想的故事陪母親去赴天堂的盛筵。
在全劇中,這是非常動人的一場。
格裏格的這段配樂悲壯肅穆,可稱為一首悲歌或葬禮進行曲。
(三)“安妮特拉之舞”選自詩劇第四幕第六場。
在沙漠綠洲中,一座阿拉伯酋長的帳篷裏,酋長的女兒安妮特拉正用舞蹈對培爾·金特獻媚。
這段音樂描繪的正是這一場面,但嚴格地說,它遠遠超過了作為配樂的作用,因為它直接參與戲劇的內容,成為詩劇中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片段3)。
(四)“在妖王宮中”原為詩劇第二幕第六場的前奏。
主人公在山中與妖王之女調情,並在妖王的威脅之下同妖女結了婚。
這一場點出全劇的主題,即人與妖之間的區別,是最具幻想性的第二幕的真正核心(片段4)。
《培爾·金特》第二組曲也分為四段:(一)“英格麗德的悲歎”原為第二幕之前的幕間曲。
培爾·金特在鄉村的一次婚禮上,拐走了朋友的新娘英格麗德,把她帶到山上,玩弄夠了又將她遺棄,說他真正愛的是索爾維格。
這段音樂以英格麗德為主要形象,表現出一種非常激動和無奈的情緒,堪稱為一首奇妙的挪威哀歌。
格裏格(二)“阿拉伯舞曲”原為第四幕中阿拉伯舞蹈場面的配樂。
樂曲帶有女聲合唱,意欲描繪東方的“異國”情調。
(三)“培爾·金特歸來”原為第五幕的前奏曲。
在第五幕中,主人公的形象已經是一個鬚髮斑白的老人,他站在返回挪威的輪船上衣衫襤褸,神情冷酷。
(四)“索爾維格之歌”原為詩劇第四幕第十場配樂。
挪威北部森林中的一間茅屋,索爾維格坐在門前,等候培爾·金特的歸來,她唱著:“冬去春來,周而復始,總有一天,你會回來。
”編入組曲的這首樂曲,經作者改編為純器樂曲,去掉了原來的歌唱聲部。
樂曲的旋律十分優美,蕩漾著哀愁的第一主題(片段5)和洋溢著希望的第二主題(片段6)形成鮮明的對比,是整部組曲中的名篇,也是格裏格最成功的創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