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隐喻机制与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36.93 KB
- 文档页数:3
转喻视角下一词多义现象解析——以英汉人体词为例岳好平;李琪【摘要】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传统语义学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多个义项的产生是任意的.认知语义学认为,词义的延伸主要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来实现的,而转喻是比隐喻更为基本的认知方式.根据转喻的概念和本质可以将转喻分成部分指代整体、整体指代部分、部分指代部分三种类型.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词有很多义项是通过转喻思维实现的,其义项延伸方式与转喻分类方式相对应,是用突显的方面指代同一认知框架内相邻但不突显的方面.【期刊名称】《云梦学刊》【年(卷),期】2010(031)004【总页数】4页(P142-145)【关键词】人体词;一词多义;转喻【作者】岳好平;李琪【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3在语言词汇发展过程中,一词多义现象极为普遍。
一词多义指相同的形式有一个以上的意义。
[1]一词多义是由人类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而产生的历史必然。
新事物、新思想、新概念层出不穷,仅凭造词、构词和借词手段不能完全满足语言词汇的表意需要,词汇的多义化可以更简便、更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Lyons指出,“几乎可以肯定现在没有,以往也未曾有过任何一种自然语言,只存在一词一义。
”[2]对同一词汇的多个义项的产生及其相互关系,传统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存在很大分歧:传统语义学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多个义项的产生是任意的;认知语义学认为多义词的各种意义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系统的、自然的,各义项之间的关系呈链锁状,A-BC-D等,即后一个义项以前一个义项为基础。
[3]Leech[1]认为词义延伸主要是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来实现的。
关于隐喻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析已有很多文章进行了阐述,本文把笔墨转向一词多义现象的转喻解析,并以英汉人体词汇的多义现象为例予以说明。
隐喻和转喻视角下的高中英语一词多义现象作者:郭领娣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51期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世界通行语言也被重视起来。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在英语学习中显得更为重要。
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尤其是英语词汇中。
文中将结合隐喻和转喻的方法及视角,对英语中的多义现象给予合理的解释,从而更有效的进行高中英语教学。
关键词:隐喻;转喻;高中英语;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可以说语言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从人类语言出现之初就存在,且一直持续到现在。
在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英语日趋重要,英语教学和学习越来越被重视起来。
而英语词汇中单义词也非常少,绝大多数都是多义词,这也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文中将结合一词多义这个教学难点,从隐喻和转喻的视角来进行简单探讨。
1. 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英语作为世界通行语言,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学习和使用。
英语中绝大多数词汇都是具有多个义项,这也成为学习中的难点。
如何解决一词多义现象就成为语言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上个世纪80年代,一词多义现象开始被重视起来,很多语言学的专家开始对一词多义进行了研究。
词义的变化和人类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词汇的义项随着人类思维和表达的语境而发生了改变。
面对英语学习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这就需要通过两种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来理解和解释,这就是“隐喻”和“转喻”。
2. “隐喻”和“转喻”在解决高中英语一词多义教学中的运用所谓“隐喻”就是一种比喻手法,用一种事物比喻另一种事物。
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对一个事物的理解和经验去理解另一个事物”。
比如:He is a pig,一句简单的英语,从字面来翻译就是:他就是头猪。
而句子中主语明明是“人”,不是猪,为什么说人是猪呢,这里就是用了隐喻的手段。
这句话中的人应该有跟猪一样的特征,比如他很能吃或者好吃懒做,这些就是猪的一些特点,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人好吃或好吃懒做跟猪一样。
从隐喻和转喻视角看一词多义作者:樊志敏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11期摘要:隐喻和转喻是两种修辞方式,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词的意义在它们的作用下发展丰富,本文旨在从隐喻与转喻的角度,浅析了一词多义现象。
关键词:隐喻;转喻;一词多义一、简介一词多义是指人们以一个词语的基本义项为基础,延伸出其他相关或者类似的引申义的过程,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种语言现象。
因此在英语的学习中,研究一词多义从细小处来说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单词是如何演变进化,从而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一词多义它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但在一词多义形成的过程中,和转喻,隐喻以及人们的认知过程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我们不能把一词多义单独地分隔开来,而应该通过隐喻,转喻和认知英语的视角来进一步剖析一词多义的形成过程。
隐喻和转喻是传播意义的两张基本方式,隐喻主要通过相互联系的两者的相似性来延伸词义,而转喻主要通过相互联系的两者的关联性来延伸词义。
转喻和隐喻作为一词多义的主要两种方式,蕴含在一词多义形成的过程中。
本文借助认知英语,从隐喻和转喻与一词多义的关系,来讨论隐喻和转喻在一词多义形成的过程中如何起到延伸词义的作用以及一词多义在转喻和隐喻作用下的形成的模式。
一词多义“是一个语言单位衍生出多个相关意义的现象”(Taylor 1989)这些相关意义虽然不同,但在本族语者看来是相关联的,而这种相关联离不开人们的认知过程。
随着人类认知的事物越来越多,除了造出新的词语,人类还趋向于用给旧的词语赋予新的意义,这就产生了一词多义。
二、隐喻与一词多义隐喻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主要方式,在语言中有大量的体现。
有些语言由于我们经常使用,所以不经过仔细分析,已经难以看出它们是由隐喻而来的。
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会另一种事物。
例如,人类和人类周围的事物是我们认识探索世界的开端,隐喻也就基于我们自身体验。
我们对复杂事物的理解也是基于先前对简单事物的理解达成的,这种认知能力有助于我们形成对世界全新的认识。
收稿日期:2020-7-12一词多义(polysemy )既是人类对客观世界不断认知和发展的结果,也是语言使用经济性的体现。
多年来,该语言现象引发了许多国内外语言学家的研究和关注,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然而,传统的多义研究主要强调词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认为与形式相关的意义只是作为单个条目存储在心理词汇中,忽略了词义之间的相似性和相互关系(Croft ,2004)。
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为多义词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词多义是人类认知概念化和范畴化的产物。
Lakoff 和Brugman 等认知语言学家对英语的多义词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阐释了英语多义词的语义网络和意义延伸机制。
然而,这些实证研究多半集中在英语介词和身体术语上,对其他类型多义词的实证研究则寥寥无几。
笔者拟通过对名词table 进行实证研究和语料分析,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阐述多义词的形成和各种意义的关联,从而促进学习者对英语多义词的理解,提高单词学习效率。
1 一词多义研究综述1.1 一词多义的定义“polysemy ”来源于希腊语,前缀poly 表示“众多”或“大量”,semy 表示“意义”或“含义”。
多义词是指与两种或多种意义相对应的词汇形式,这些意义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英语语言中绝大多数单词是多义的,一个词在不同的使用背景下,通常可能代表不同类型的实体,或不同类型的情况。
1.2 传统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研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结构语义学家提出了用成分分析法(CA )来分析单词的意义。
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源于词义可以被分解为更小的意义成分,即语义特征。
在语义成分分析中,加号或减号等符号常被用来表示某一语义特征是否存在于一个词的意义中,语义特征符号通常用大写字母书写。
例如,man 这个词可以显示为[+HUMAN][+ADULT][+ANIMATE]和[+MALE]。
同一词多义的认知研究——以table为例□ 苏丽琴 樊祎晴上饶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摘 要] 本研究以英语名词table 为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入手,运用原型理论阐释一词多义现象。
- 208 -校园英语 /语言文化隐喻转喻视角下的英语人体词汇多义现象阐释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杨小波【摘要】本文以实例探讨了隐喻和转喻两种认知机制在人体词多义生成中的机制,并指出在词汇学习中引入认知机制的学习将就将对词汇学习大有裨益。
【关键词】隐喻 转喻 多义 人体词一、引言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语言中极为普遍的现象。
Lyons 认为“人类所有的语言都没有,也不曾有过一个词有且只有一个意义的时候”。
一词多义是所有语言共有的特点,这种现象一直都是语言者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和焦点。
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代表的传统方法侧重于关注词语本身的内部逻辑关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视角出发,为一词多义现象提供了更科学、更系统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词多义现象是建立在体验主义哲学基础上,隐喻和转喻是多义词从基本意义向相关意义延伸的主要方式。
二、隐喻和转喻1.隐喻是由源域到目的域的基本结构或部分结构的映射过程,它的实质是以一件事或经验来理解和经历另一件事或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理解陌生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
以Life is a journey 为例,人们利用旅行和人生两者在心理认知上的相似性,把“旅行域”映射到“生活域”通过具体的概念“旅行”来理解抽象概念“人生”。
2.转喻。
转喻涉及一种“接近”和“突显”的关系,是用相近或相关联的不同概念域中的一个突显的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
接近原则的心理机制是距离相近的事物容易被看作是一个单位,而突显原则认为人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观察和记忆事物比较突显的方面(赵艳芳:2001)。
如 We need more hands here ,手是身体的一部分,用手代替人力,属于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
三、人体词多义的认知阐释人类的认知总是遵循这样一些规律:以自我为中心,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由自我到非自我。
人们最先认识的是自己,再将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以各种方式映射到客观世界,通过隐喻或转喻把已形成的熟悉的、具体的、易理解的体系投射到陌生的、抽象的、复杂的体系,从而逐步的认识世界。
从隐喻和转喻分析“手”在中英文的一词多义现象李楠楠 曲阜师范大学摘要:多义词是人类语言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其研究在语言学词汇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本研究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理论为基础,以“手”为例,比较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多义词的意义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为多义词的学习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一词多义;隐喻;转喻一词多义的出现满足了人类不断增加的使用要求。
关于一词多义概念的界定,David Cristal(1980)是这样定义的:a term used in semantic analysis to refer to a lexical item which has a range of different meanings,即语义分析中拥有多个不同意义的词汇。
一、认知语言学对一词多义的阐释认知语言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与客观主义语义学相对立,认为语义不只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与人的主观意识及无限的知识系统密切相关(王仁强,2006),对于一词多义现象,认知语言学认为每个词的诸多含义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Lakoff & Johnson 从认知角度对隐喻和转喻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二者的认知属性,开创了对隐喻和转喻研究的新视角。
一词多义的认知机制就是隐喻和转喻,隐喻就是基于相似性的跨域映射,而转喻是基于相关性的同域映射。
Ullman 指出一词多义( polysemy) 是人类话语的一个基本特征,而比喻性语言(figurative)是造成一词多义的主要原因。
Taylor 指出,多义词是具有多个离散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范畴,该范畴是一个多中心结构(polycentric structure),含有多个原型(prototype),这些原型通过家族相似性实现相互关联。
而范畴拓展的过程就是词义由单中心结构(monocentric)向多中心结构发展的过程。
这种多中心结构实际上就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进行重新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隐喻和转喻共同实现的。
隐喻和转喻视角下的一词多义探究——以“heart”为例姚远【摘要】一词多义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语言现象,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一个词语拥有多种意义的过程中,人们从基本义项出发,主要利用隐喻和转喻的思维方式,将新词义赋予现有的词汇.以“heart”为例,探讨了一词多义的产生机制及认知过程中的思维特点.【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2)002【总页数】3页(P101-103)【关键词】一词多义;隐喻;转喻【作者】姚远【作者单位】怀化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湖南怀化4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3一、引言一个词语拥有多个意义,这样一种现象通常被人们称作一词多义(polysemy)。
而这样一种简单的定义往往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乱,因为这样就将同形异义、多音词等和真正的一词多义混为一谈。
事实上,法国语言学家、现代语义学奠基人M.Breal 早已在1867年对一词多义做出了定义,即一词多义指一个词项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切相关的意义的语言现象[1]。
因此,本文在接下来所讨论的例子均是按照此定义筛选出来的。
一词多义现象之所以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广泛存在主要是因为它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由于各方面都处于萌芽状态,人们所了解和接触的事物都极为有限,因此使用有限的词汇就能满足表达的需要。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个词语已经不可能仅仅只具备一个意义,人们也不可能不断地创造出新词汇来给新事物命名。
因此一词多义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极为常见的语言现象。
对于一词多义现象,国内诸多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林正军、杨忠[2]和张金生、宋成方[3]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出发,探讨了一词多义的生成机制;戴禄华[4]和马明[5]从整体上探讨了一词多义的认知机制;李瑛、文旭[6],则从转喻和隐喻的角度分析了一词多义现象;叶碧慧[7]则专门分析了“head”的转喻认知。
⼀词多义现象⼀、引⾔⼀词多义是⼀种普遍⽽重要的语⾔现象,更是英语词汇的⼀⼤特⾊。
英语中纯粹的单义词很少,绝⼤多数词都是多义词,即⼀个词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李福印,2006)。
那么多义词产⽣的途径有哪些呢?⼀词多义现象中,词义拓展的⽅式有两种:辐射(radiation)与连锁(concatenation);从认知语⾔学⾓度来说,隐喻与转喻是多义词词义延伸和拓展的途径。
对以上问题的研究,不仅会加深我们对多义词的理解,⽽且它对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词汇时会产⽣⼀些重要的启⽰。
(⼀)多义词产⽣的原因。
⼀词多义(polysemy)即⼀个词具有多种意义,⽽且意义之间密切相关,如英语中mouth of a river 与mouth of an animal。
前者是后者意义的隐喻性延伸,两个意义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因此month 属于多义词的范畴。
多义词现象是语⾔经济性和灵活性的⼀种体现。
它是语⾔的⼀种优点,⽽⾮缺点。
这是因为,语⾔词语在获得新的意义的同时,并不⼀定要以失去其原有的意义作为代价。
在不增加词汇数量的情况下,可表达的意义范围扩⼤了,这是语⾔经济性和创造⼒的表现(束定芳,2000)。
产⽣多义词的原因有多种。
不同学者对此有许多不同的论述。
本⽂作者归纳并认真分析后,认为在词义变化过程中产⽣⼀词多义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点:1.使⽤范围的转移(shift in application)。
这是产⽣⼀词多义最主要的原因。
如handsome 原来⼀般只⽤于形容男性的相貌,义为“英俊的,帅的”。
如果⽤来形容⼥性,如a handsome woman,其意义就变成了“健美⽽端庄的,标致的”。
如果⽤于修饰⾦钱,如a handsome sum of money,意义则是“可观的,相当多的”。
⼀些词在不同场合下使⽤时意义也各不相同,以形容词sharp 和blunt 为例(段满福,2004)。
sharp(⼑具)尖利的→(⾔语)苛刻的→(⾏动)直截了当的→(感觉)剧烈的→(智⼒)敏捷的;blunt(⼑具)钝的→(⾔语)直率的→(⾏动)笨拙的→(感觉)迟钝的→(智⼒)愚笨的。
第24卷 第4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Vol. 24 No.4 2011年7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Jul. 2011——————————————收稿日期:2011 - 03 - 07作者简介:叶碧慧(1968-),女,浙江温州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用学和英语教学。
E-mail: Yebh@英语一词多义的转喻认知机制——以head 为例叶碧慧(肇庆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摘要:根据转喻的认知原则、邻近原则和突显原则,“head”名词词义延伸义项存在三种转喻形式,即“部分代整体”、“整体代部分”、“部分代部分”,“head”转化为动词主要涉及“主体代行为”、“工具代行为”和“方式代行为”转喻,形容词延伸义也体现了突显原则,因此“head”词义延伸存在转喻认知机制,认知转喻思维在英语词义延伸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一词多义;转喻;认知机制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 5124(2011)04 - 0068 - 04一词多义现象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由人类的认知机制决定的,而隐喻和转喻是人类非常重要的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认知活动,从隐喻和转喻的角度能说明词义延伸的内在机制和可能性。
[1]尽管有许多研究表明隐喻与转喻并非截然分开,而是一个连续统,但是隐喻与转喻有着本质的区别,隐喻的认知原则是相似性,而转喻的认知原则是邻近性。
在诸多探讨人体部位词一词多义的隐喻、转喻机制的研究中,存在概念比较混乱、没有突显隐喻的相似性原则和转喻的邻近性原则的问题。
转喻的认知研究表明,同一认知域中概念之间的邻近关系是判断语言现象是否为转喻的关键。
[2]因此,本文以邻近性为出发点,以“head”为例,分析词义延伸的认知转喻机制,并探讨认知转喻思维在英语词义延伸中的作用。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词汇的认知研究——隐喻在英语多义词教学中的应用姓名:黄兴运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英语指导教师:覃修桂20080401词汇的认知研究——隐喻在英语多义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生:黄兴运年级:2005级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论指导老师:覃修桂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论中文摘要词汇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词多义则是词汇教学的难点。
长期以来广大师生都被这一难点困扰着。
这一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外语教学的质量势必会受到影响。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语义产生的主要理据,英语中绝大部分的一词多义都是由于人的隐喻思维引起的;在词义的扩展过程中,隐喻机制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这一角度看,如果我们能把隐喻理论运用到英语词汇的教与学中来,那么困扰广大师生的一词多义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将隐喻研究与语言教学相结合,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它始于西方学者林恩・卡梅伦和格雷厄姆・洛。
在2002年的首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上,我国学者林书武先生把隐喻研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列为隐喻研究的七个主题之一。
由此,隐喻与词汇教学的研究在中国逐渐得到广大语言教育者的关注。
将隐喻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来是外语教学的需要,也是隐喻研究发展的一个趋势。
近几年在各类期刊上发表关于“隐喻与外语教学”这一主题的论文多达30多篇,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2)隐喻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3)隐喻与文化教学;4)隐喻与词汇教学。
其中涉及“隐喻与词汇教学”的硕士论文就有7篇,这些文章都是从宏观上探讨隐喻与词汇教学的关系,他们都没有就词汇教学的具体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对于隐喻与一词多义关系还少有人涉及。
一词多义是词汇教学的难点,而这一难点与隐喻密切相关。
如果我们能将隐喻理论应用到词汇教学中来,那么这一难点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
基于这一思想,作者设计本研究,旨在探讨隐喻在英语多义词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