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题比赛的题目(高中)

  • 格式:doc
  • 大小:315.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题比赛的题目(高中)

一、题目1:已知O 是坐标原点,点()1,1-A ,若点()y x M ,为平面区域⎪⎩

⎨⎧≤≤≥+212y x y x 上的一个动点,则OM

OA ⋅的取值范围是( )

A 、[]0,1-

B 、[]1,0

C 、[]2,0

D 、[]2,1-

1、题目背景

本题是2011年福建高考理科第8题,以向量运算为切入点,以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为载体,以对学生数形结合思想、化归转化思想考查为突破口,重点考查了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向量运算、最值问题等基础知识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运算能力.因此,在本题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是否掌握了利用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的方法; (2)是否掌握了向量的运算;

(3)是否掌握了求最值问题的基本方法; (4)是否掌握了数形结合、化归转化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本题可以在课本必修5第91页练习第1题的小题(2)找到原型题.

题目:求y x z 53+=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使y x ,满足约束条件⎪⎩

⎨⎧≤-+≤≤+3511535y x x y y x

两题目条件一样,解题方法也一样,只是线性目标函数的体现形式不同,但又可以转化为一样:设()y x M ,为可行域内任一点,()5,3A ,则OM OA y x z ⋅=+=53,体现了近年来高考试题“追根溯源,回归课

本”,“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理念,因此我们在高考复习中应当充分重视课本,研究课本,汲取课本的营养价值,发挥课本的示范功能. 2、解法探究 方法一:目标函数法

解析:b x y y x OM OA b +=+-=⋅=,,作出可行域如图所示,由图1可知:当直线b x y +=经过D 点时,纵截距b 取得最大值,则2max =b ;经过C

点时,纵截距b 取得最小值,则0max =b .所以,

OM OA ⋅的取值范围为[]2,0 [O ,2],故选C .

评注:解题过程中,关键是利用向量运算y x OM OA +-=⋅,将问题转化为求目标函数b x y +=在可行域内纵截距b 的取值范围,化难为简,注重考查数形结合思想、化归转化思想等,考查学生对基本思想和基本数学方法的掌握程度.根据目标函数的几何性质,通过数形结合寻找最优解,这是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常规方法. 方法二:向量法

解析:作出可行域如图2

所示,AOM AOM OM OA ∠=∠=⋅cos cos ,所以,OM OA ⋅的最值信赖于OM 在OA 方向上的投影的最值,由图可知:当点M 运动到点D 时,OM 在OA 方向上的投影最大,

()()()22,01,1max

=⋅-=⋅=⋅OD OA OM OA ;当点M 运动到点C 时,OM 在OA 方向上的投影最小,()

()()01,11,1min

=⋅-=⋅=⋅OD OA OM OA .所以,OM OA ⋅的取值范围为[]2,0

[O ,2],故选C .

评注:向量中的投影也是实现目标函数几何化的重要载体,为我们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筑起一个崭新的方法平台,并且利用向量工具解决此类问题,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更直观、更形象,解题过程操作性更强. 3、 试题价值

平面向量作为一个基本工具,在数学解题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而将它的思想延伸到解决线性规划问题,可谓匠心独特.这不仅仅是知识层面上的交汇,更重要的是思想上、方法上的交汇,不仅有效实现了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整合,同时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

引申变式一、已知变量y x ,满足约束条件⎪⎩

⎨⎧≤≤≥+2

12

y x y x ,则1+x y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

解析:作出可行域如图3所求,设()y x M ,为可行域的任意一点,()01,A -,则

()y x AM ,1+=与向量()0,1夹角的余弦为()

2

2

11

cos y

x x +++=

θ,由图可知:当点

M 在点()2,0D 处时,θcos 取得最小值

55

,而此时θtan 取得最大值2,故1

+x y 的最大值为2.

引申变式二、已知变量y x ,满足约束条件⎪⎩

⎨⎧≤≤≥+212y x y x ,则22--=y x z 的最大值

为___________.

解析:作出可行域如图

4所示,将目标函数转化为

5

2

2522--⋅

=--=y x y x z ,则所求的问题化归为求可行域内的点()

y x M ,到直线 022=--y x 距离的5倍的最大值.由图可知,当点M 在()2,0D 处时,它到直线022=--y x 距离最大,此时在直线022=--y x 上取一点

()0,2N ,则点M 到直线022=--y x 距离的最大值

d =

max ,又

()()2,1,2,2-=-=n ND

,则65

4255max =+⋅==z .

我们在解决有关线性规划问题时,若能站在向量的角度,利用向量的观点,高屋建瓴,有意识地强化用向量解题,就能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题目2:如图1,已知椭圆E 经过点()3,2A ,对称轴为坐标轴,焦点21,F F 在x 轴上,离心率2

1

=e . (1)求椭圆E 的方程;(2)求21AF F ∠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的方程.

1、题目背景

这道题是2010年高考数学安徽卷文科第17题,完全符合新课标的目标要求,即“了解圆锥曲线的实际背景,感受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能用坐标法解决一些与圆锥曲线有关的简单几何问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和实际问题.”本题是以椭圆为背景考查椭圆的方程及直线的方程.试题背景是大家熟悉的椭圆与角平分线的有机结合,使题目内容饱满、丰富.从知识角度看,能够考查学生对椭圆的方程、直线方程以及角平分线的性质理解程度;从能力角度看,区分学生的运算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对所提供的条件以及对有关概念的准确理解,通过运算、推理,可以求得问题的正确解答.尤其通过图形,抓住问题的本质,做特殊化处理,得到不同的解题思路,这样既考查了学生能否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又能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故此题虽小,其中的“巧”“活”注入了经典题的“灵性”,其中所含的“能力立意”既蕴含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凸现在文字、符号、图形之中,这样的题一定会成为“亮点”题. 2、解法探究

对于第一问,容易求得椭圆的方程是112

162

2=+y x ,下面仅对第二问进行解题探究.

1.抓住“角平分线”的概念作为突破口

从上述分析可知,题目涉及的知识点除去椭圆及离心率外,剩下的就是“角平分线”这个知识点,也是第二问涉及的一个概念.根据“角平分线”的概念、性质进行联想,角平分线具有对应的角的对称轴、内角平分线定理等等,自然形成下面几种解法.

解法1:如图2,1F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是B 点,对称点B 必然在直线2AF 上,并且有51==AF AB ,由于x AF ⊥2轴,32=AF ,故点B 的坐标为()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