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齐一——浅析庄子生命观
- 格式:pdf
- 大小:188.73 KB
- 文档页数:3
王羲之和庄子的生死观
王羲之和庄子的生死观有一些共同点,例如他们都认为生命的存在应该是轻松自在的,不应该为外界因素所牵扯。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对生命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追求。
庄子也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生活不必有太多的期待,只需要活得自在就好了。
”
此外,王羲之和庄子对于死亡的看法也有些相似之处。
王羲之在《自叙帖》中曾写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表明了对于死亡的接受和看轻。
庄子也曾说:“生死与其说是命运,不如
说是物种的轮回。
生命本无始无终,只是某种形态的变化而已。
”
总的来说,王羲之和庄子对于生命和死亡都持着一种脱离世俗、自由自在、看轻平等的态度,这种生命观念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2021年1月第36卷第1期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N e i j i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J a n .2021V o l .36N o .1庄子的自然生命观及其价值丁 庆 社*(安徽大学哲学系, 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面对自然生命的困境,庄子从道家角度对生命进行了系统思考,回答了自然生命的形成㊁自然生命的去向以及对待自然生命的态度,从而形成了庄子独有的自然生命观:自然生命气聚散观㊁自然生命形式转换观㊁自然生命生死齐一观㊂从庄子自然生命观中汲取积极的㊁有价值的哲学观点,对人类社会发展来讲必定有着较为积极的意义㊂庄子的自然生命观蕴含巨大的价值,对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㊁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树立人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都有着积极㊁有效的价值㊂关键词:庄子;生命;自然生命观;精神;生死;转换D O I :10.13603/j .c n k i .51-1621/z .2021.01.022中图分类号:B 2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21)1-0120-05庄子是先秦时期继老子之后的另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其思想一般呈现出人生哲学的基调[1],生命观就属于庄子人生哲学的内容㊂可以说,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把生命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系统思考的哲学家㊂而对于庄子的生命观,有学者将其分为包括自然生命观㊁社会生命观在内的形而下生命观和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形而上生命观[2],这个形而上生命观可称为精神生命观㊂庄子热心关注自然生命[3],而庄子的自然生命观,并不是绝对地与社会生命观㊁精神生命观完全隔离开的,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系统关联㊂对庄子的自然生命观进行研究,未尝不是研究庄子生命观的一个良好开端㊂本研究对庄子自然生命观进行系统研究,希望从中获取庄子关于自然生命的形成㊁自然生命的去向以及对待自然生命的态度㊂庄子的生命观,可以说是庄子面对生命的困境而提出的解救方案㊂那么,庄子的生命观,必然能帮助世人寻求生命困境的解救办法㊂千百年来,庄子的人生生命观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士人,为其安然生命提供了帮助㊂而庄子生命观的价值或远非至此㊂一㊁自然生命气聚散观守气神全庄子对自然生命的形成有其特有的认知㊂庄子的妻子去世,惠子吊唁时,庄子说: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㊂ (‘庄子㊃至乐“)可见,庄子认为自然生命的形成,在于 气 ㊂他把生命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描述: 气 变化产生形体,形体进一步变化就产生了生命㊂庄子更是直接借黄帝之口说道: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㊂(‘庄子㊃知北游“)即气聚而生,气散而死㊂气,是支撑庄子生命观的基础概念[4]㊂所以,气,是生命存在的关键所在㊂那么, 气 从何来,谁主导 气 之变化, 气 与 形 神 关系如何,这些问题关系到对庄子自然生命 气 聚散观的理解,庄子也都给出了解释㊂关于形成自然生命的 气 ,庄子说: 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㊂ ‘庄子㊃至乐“也就是讲,在生命形式存在之前本无气 ㊂而生命起于气聚,那么 气 是从何而来呢?‘庄子㊃庚桑楚“间接给出了回答: 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㊂ 收稿日期:2020-09-30作者简介:丁庆社(1984 ),男,安徽砀山人,安徽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道家与中国哲学㊂第1期丁庆社:庄子的自然生命观及其价值天门者,无有也㊂万物出乎无有㊂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㊂ 这里明确讲出,万物都是从 无有 产生,不能把 有 作为 有 的根本,必定从 无有 中产生㊂这也正是老子所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㊂ (‘老子㊃四十章“)那么可以推理出, 气 自然产生于 无 ㊂而 气 又是区别于天地万物的,它是比较接近于 道 的哲学概念,它是宇宙中的普遍存在,正如孔子在回答颜回心斋时所言: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㊂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㊂ (‘庄子㊃人间世“)所以, 气 如 道 一样,是不生不灭的, 道 在则 气 在㊂庄子认为,自然生命的产生,关键在于 气 变㊂而 气 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㊂这个规律的控制主体,无疑就是 道 ㊂孔子在回答冉求天地产生之前的情形时说: 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㊂犹其有物也,无已㊂ (‘庄子㊃知北游“)以及庄子说: 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㊂ (‘庄子㊃知北游“)其中的 物物者 根 就是指的 道 ㊂万物的产生没有先于道的,万物的生死都是由道运化的㊂同样形成自然生命的 气 ,也是依据 道 而变化的㊂庄子借女偊答南伯子葵问 道 时所说: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㊂ (‘庄子㊃大宗师“)就是在讲, 道 能使万物死灭而自己不死,能使万物生息而自己却不生㊂所以,不生不死的 道 能够决定 气 的聚与散,决定生命形式的存亡㊂气 聚是否意味着进入世俗所谓的自然生命状态?庄子讲: 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㊂ (‘庄子㊃至乐“)即 气 的变化而产生形体,有了形体之后,才有可能进入生命状态㊂所以, 气 聚仅仅是自然生命发端之前提㊂‘庄子㊃达生“有载: 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 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㊂ 也就是说,虽然有形体存在,但不一定有自然生命的存在㊂形体得到保全,精神得到凝聚,才能与自然融为一体㊂所以,真正进入生命状态,应该是形神皆具㊂而在庄子那里,神更是尤为重要,‘庄子㊃齐物论“有载: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㊂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 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㊂ 子綦曰: 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这里体现了庄子的精神超脱于形体之外的思想,从而也表现了:离开神,形体就犹如枯枝,心就犹如死灰一般㊂庄子认为,生命的形体由 气 变化而来,那么精神从何而来?庄子借老子答孔子 至道 之问时言: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㊂ (‘庄子㊃知北游“)这里明确讲到了,精神是从大道中产生的[5]660,即神随道生㊂按庄子的思想,神可以理解为 无有 所产生的 有 ㊂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超脱形体之外㊂庄子就是依据精神的超脱达到自由逍遥的状态的㊂生命在于 气 变,神也离不开 气 ㊂‘庄子㊃达生“篇中强调 纯气之守 ,即守 气 以全神,至人的 气 守神全㊁桓公的 气 荡神摇㊁斗鸡的 气 守神藏㊁梓庆的 不敢耗气 ,都是在说明气运载精神的作用[6],即气是运载精神的工具㊂所以, 气 可以变化成形体,也可以运载精神,使生命达到真正完全的状态㊂因此,通过对庄子自然生命 气 聚散观的研究,可以发现:对庄子来说,真正的自然生命是形神皆具的;而不生不灭的恒常的 气 ,在形㊁神存在中发挥重要作用㊂ 气 可以形成形体,也可以运载精神,从而使形体保全,精神凝聚㊂因此, 气 聚便能成为自然生命产生的开端, 气 散就能使自然生命走向终结㊂而在 有 的世界里, 气 不存在消亡,只要 道 在, 气 聚㊁ 气 散始终发生,自然生命也永远不会断续㊂二㊁自然生命形式转换观 始卒若环庄子喜欢通过一些动物来表情达意㊂‘庄子“开篇就以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拉开了其‘逍遥游“的大幕㊂‘庄子“一书中,由动物形成的经典成语也多得不胜枚举,诸如鹏程万里㊁朝三暮四㊁沉鱼落雁㊁庖丁解牛㊁目无全牛㊁泽雉啄饮㊁庄周梦蝶㊁螳臂当车㊁泉涸之鱼㊁相濡以沫㊁鼠肝虫臂㊁鹤长凫短㊁伯乐治马㊁尸居龙见㊁雀跃不已㊁鹑居鷇食㊁呼牛呼马㊁熊经鸟申㊁井蛙之见㊁坎井之蛙㊁鵷鶵之志㊁濠梁欢鱼㊁呆若木鸡㊁螳螂捕蝉㊁黄雀在后㊁唐肆求马㊁白驹过隙㊁豕虱苟安㊁枯鱼之肆㊁得鱼忘筌㊁以珠弹雀等等㊂据统计,‘庄子“一书中共提到飞鸟22种,水中生物15种,陆上生物32种,虫类18种[7]㊂从‘庄子“书中,可以看到物种的多样性㊂再抽象一点讲,就是庄子再现了自然生命的多种形式㊂研究庄子所言自然生命的形式,多数学者都会从‘庄子㊃至乐“中引用到 种有几,得水则为,得水土之际则为鼃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㊂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㊂胡㊃121㊃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36卷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㊂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乾馀骨㊂乾馀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㊂颐辂生乎食醯,黄軦生乎九猷,瞀芮生乎腐蠸,羊奚比乎不箰,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㊂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㊂正所谓 变化种数,不可胜计 [8]339,这里庄子再现了生命形式的多样性,也谈及了自然生命形式的转换㊂在此,庄子表达了生命形式从低到高的递变,所以,有学者认为这反映了庄子的朴素的生物进化论㊂笔者对此不作评价,但可以明确的是,庄子确实是肯定生命形式的转换㊂成玄英说: 润气生物,从无生有,故更相继续也 [8]339更相继续 就是指生命形式的转换㊂庄子认为: 万物以形相生㊂ (‘庄子㊃知北游“)就是在讲,万物都是以形体蜕变而生㊂而形体蜕变,也就是自然生命形式的转换㊂郭象讲一气而万形 [8]340,正是庄子自然生命形式转换观的佐证㊂庄子所说的自然生命形式是如何实现转换的呢庄子的自然生命 气 聚散观,其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㊂一个生命形式的消亡,就是 气 散的过程㊂当散乱的 气 ,混杂于 芒芴之间 时,又会进入下一个 气 聚的过程,从而 气 聚载神形成新的生命形式㊂生命形式转换的发生,取决于 气 的依 道 而行㊂在因顺自然中,现实生命形式会定向转换,变换成另一种生命形式㊂‘庄子㊃至乐“讲道: 种有几,得水则为,得水土之际则为鼃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㊂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㊂ 篇中 得水 得水土 生于陵屯 得郁栖 等,这些都是外部的自然环境㊂环境不同,生命形式有所区别㊂所以说,生命形式的转换,是 气 依 道 而变,在适宜的环境下实现的 气 聚过程㊂那么,自然生命形式的转换,就落脚到了自然生命 气 聚散观上了,从而使得庄子的自然生命观体现出了系统性㊂生命形式的转换在不停地发生㊂‘庄子㊃寓言“中讲道: 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㊂ 万物,以不同的生命形式相传续,始终像圆环一样循环,没有尽头㊂这也正是生命形式转换永恒进行的例证㊂庄子说: 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㊂ (‘庄子㊃至乐“)也是在讲,生命循环不止,生命形式转换不休㊂正所谓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㊂ (‘庄子㊃齐物论“)一个生命形式刚刚诞生,同时也就开始走向死亡;一个生命形式刚刚死亡,同时就意味着另一个新的生命形式的开始诞生㊂‘庄子㊃庚桑楚“有言: 有生,黬也,披然曰移是㊂ 生命忽然产生,就像锅底结出一块烟灰,顷刻之间离散而死,就又会移此生命到他处㊂生命就是这样不停地转换着形式㊂任继愈认为,庄子特别强调运动的绝对性㊂其在解读‘庄子㊃秋水“时讲到: 物总是有生有死,不能一成不变 一切事物都处在生长消亡㊁终而复始的运动变化之中㊂ [9]这里的 有生有死 就是指生命形式的转换,是绝对地㊁不停地进行着的㊂而某一生命形式的阶段性意义,又是如何?‘庄子㊃达生“讲到: 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 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㊂ 对此,成玄英认为,精之又精,是以反本还元,辅于自然之道也[8]342-343㊂‘庄子发微“曰: 相 者助也㊂ 相天,‘中庸“所谓 赞助天地之化育 也㊂ [10]即在某一生命形式阶段,保养精神到极点,就可以反过来赞助天地的化育,这就回答了生命形式的阶段性意义㊂守气以全神,让精神不亏损,就可以用接近于 道 的方式与造物者一起推移变化,从而可以帮助天地万物的变化发展,也同样有助于生命形式进行不断地转换㊂因此,庄子自然生命形式的转换观,揭示了生命的不息,生命形式不停地进行着转换㊂生命形式,在 道 的推动下,通过 气 的聚散,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着转换㊂而在相对有限的某一生命形式阶段,需要做的就是守 气 以全神,达到精神的保全,从而与造物者一同推动天地万物的化育,也有利于生命形式不断转换的发生㊂三㊁自然生命生死齐一观 无生无死生死问题,是庄子面对的一大人生困境㊂正如‘庄子㊃大宗师“所说: 死生,命也㊂其有夜旦之常,天也㊂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㊂ 生与死,是人生无法避免的生命活动,它就像昼夜一样不停地运行,乃是自然规律㊂而人对自然生命的规律是不可干预的㊂所以,死亡就成为自然生命的必然结果㊂然而,世人是喜欢活着,害怕死亡的,‘庄子㊃齐物论“就有言: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世人喜欢活着或许就是一种迷惑,世人害怕死亡或许就像自幼迷失在外而不知回家那样[5]104㊂如何消除对死亡恐惧,庄子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提出了生死齐一的认识观㊂死生,命也 道出了:生与死皆自然,是 道 在㊃221㊃第1期丁庆社:庄子的自然生命观及其价值生命体上的体现㊂所以,庄子借子舆之口道出: 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㊂ (‘庄子㊃大宗师“)就是应时而生㊁顺时而死,顺应自然,悲哀与快乐的情绪就不能侵入内心㊂这就是齐生死的一个层次 有生必有死,生死一体,这似乎是一种自我的心理安慰㊂‘庄子㊃大宗师“讲道: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 ,其入不距㊂ 将庄子齐生死推向第二个层次,那就是不知生死,忘记生死㊂这种所谓不知道悦生 ,不知道 恶死 ,似乎是通过回避或 坐忘 ,达到解决现实的生死问题㊂最后,庄子将其齐生死进行了进一步升华为了第三个层次 无生无死㊂庄子通过列子之口说: 唯予与汝知而未尝死,未尝生也㊂ (‘庄子㊃至乐“)直接道出了,其齐生死的最高层次,那就是无生无死㊁不生不死㊂郭象对‘庄子㊃至乐“中 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的解读为 此言一气而万形,有变化而无死生也 [8]340,更是道出了庄子的无生无死思想观念㊂庄子对其 无生无死 的齐生死观进行了论证㊂无生无死,就意味着生命的永恒㊂卿希泰认为,人的生命是宇宙自然生命的一部分,人只要融入自然,将其个体生命置于整个宇宙生生不息的变动之中,也就获得了永恒不朽的生命[11]㊂而如何将个体生命置于宇宙生命变动之中,庄子给出了哲学层面的回答㊂同样,庄子的自然生命 气 聚散观可以给出答案,这就再次确证了庄子自然生命观的系统性㊂世人多以形㊁神来界定生命的状态㊂形神皆具,谓之生;形消神离,谓之死㊂以此界定,自然就存在生与死了㊂庄子,从更为广阔视野,从纵向上拉大的生命的范围㊂ 气 聚,是生命形式产生的前提; 气 散,是生命形式消亡的必然㊂ 气 虽然有聚有散,但是 气 始终存在,没有消亡㊂那么所谓的生死就可以被消解掉,生命只是随着 气 发生了生命形式的变换㊂当然,对于某一生命形式而言,生㊁死概念还是存在的,但只是形式上的生与死,其实质还是无生无死㊂正所谓 未尝死㊁未尝生 ,在 有 的世界里,生命就是一种永恒的存在㊂因此,庄子面对世俗生命生死的必然与世俗的悦生恶死,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生死齐一论,从生死一体,到不知生死,再到无生无死㊂而最能从根本上化解世俗悦生恶死的烦忧,就是无生无死的齐生死观㊂它反映了生命以 气 的方式的永恒存在性㊂在庄子的世界里,无生无死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绝对,有生有死是人为界定的相对㊂庄子自然生命生死齐一观,可谓就是无生无死观,生命永恒观㊂四、庄子自然生命观的价值从对庄子自然生命观的研究中,梳理出庄子关于自然生命的三大观点:自然生命 气 聚散观㊁自然生命形式转换观㊁自然生命生死齐一观㊂这三大观点,反映了庄子关于自然生命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产生了几千年的影响,其中也蕴含了积极的价值㊂自然生命气聚散观,是庄子对生命的形成给出的哲学解释㊂生与死都是相对某一生命形式而言的, 气 聚而生, 气 散而死㊂气聚是生的前提㊂真正世俗意义上的生,是形神皆具㊂形体来于 气 变,精神来于大道,可谓 气 不生不死㊂ 气 可载神,守 气 自然可以全神㊂神全而有助于万物相生㊂所以,精神在生命形式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价值是重大的㊂庄子不仅把精神的价值凸显了出来,还给出了如何保养精神的方法: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庄子㊃刻意“)㊂即纯净而不混杂,虚静专一而不随物随意变化,恬淡而无为,依据自然之理而活动㊂所以,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里,每个人都应让自己的精神纯洁,不应混杂太多的私欲,做事要专一㊁有常性,按照规则不妄为㊁不乱为,使内心纯洁,外化于行㊂可以说,庄子保养精神的方法,有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可以使整个社会自然人个体的道德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社会生活自然也会更加和谐有序,生命个体也会得到安然㊂这正是庄子自然生命观中精神的价值所在㊂自然生命形式转换观,是庄子大胆提出的自然生命形式的去向㊂庄子认为,一个自然生命形式的消亡,并不是生命的完全终止㊂生命形式的消亡,仅仅是 气 散的过程㊂ 气 虽散,但 气 尚在,会再次聚集㊁凝聚, 气 聚㊁神凝,新的生命形式就会再次出现㊂庄子认为,生命形式是从低到高的递变,虽然不能确证,但其生命形式的转换是明确的㊂‘庄子㊃齐物论“有载: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㊂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㊂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㊂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㊂此之谓物化㊂ 不知庄子做梦化为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为了庄子,这里就把庄子和蝴蝶两种生命形式进行了关联㊂所以,庄子肯定生命形式的转换,可以理解为,此生为庄子,彼生或为蝴蝶;此生为蝴蝶,彼生或为庄子㊂那么庄子的这一生命㊃321㊃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36卷形式转换观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那就是善待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有利于健康文明生态观的形成㊂花㊁草㊁鱼㊁虫㊁鸟㊁兽等生命形式,都应该得到保护㊂保护它们㊁善待它们,也就是善待人类自己㊂从庄子角度来讲,下一个生命形式的你,或许就是那一花一草㊁一鸟一兽㊂所以,庄子能感 笼中雉之不自在 ㊁能体 鱼之乐 ㊁能 梦中化蝶 等等㊂自然生命生死齐一观,是庄子针对世俗的悦生恶死而提出的㊂庄子给出了三个层次上的齐生死方法:生死一体㊁不知生死㊁无生无死㊂生死一体,似乎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安慰;不知生死,似乎是一种刻意的回避;无生无死,给出了根本性的解决方法㊂庄子从开阔的哲学视角,通过 气 的不生不死,将生死消解掉,使生命在 有 的世界中成为一种永恒的存在状态,从而从根本上化解了悦生恶死㊂庄子在齐生死方面的努力,为人类如何正确对待生死提供了价值依据㊂所以, 老聃死,秦失 三号而出 ‘庄子㊃养生主“㊁ 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 (‘庄子㊃大宗师“)㊁ 庄子妻死 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庄子㊃至乐“)㊂庄子的生死齐一观,让人们明白:生死自然,有生必有死,更何况从大宇宙来讲无生无死㊂这样,人们面对生死,更加坦然和安然,不会为之过度悲伤,使人们更加乐观㊁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㊂当生命形式的消亡来临时,从心理上能够坦然接受,消除对死亡的恐惧㊂这都是庄子生死齐一观的价值所在㊂作为感性和理性兼具的人,往往会在面临现实问题时,选择相信他们认为是对的思想和观点㊂而庄子的自然生命观,就为人们面对生命困境时,打开了一扇窗,人们可以去选择相信庄子的理论㊂一旦人们选择相信,庄子的自然生命观,必然影响到人们,庄子的自然生命观的价值就会得到体现㊂庄子面对自然生命,以道家的思维对生命进行了系统思考,回答了生命的形成㊁生命的去向以及对待生命的态度,从而形成了其自然生命 气 聚散观㊁自然生命形式转换观㊁自然生命生死齐一观㊂自然生命气聚散观凸显了精神的地位,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对净化人的精神㊁提高人的道德素质㊁构建和谐有序社会有一定的现实价值;自然生命形式转换观展现了生命形式的多样性转换,把人们导向对自然生命的关注,从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文明生态观;自然生命生死齐一观解决了人们面对生死的困苦,对人们对待㊁处理生死问题,有较为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人们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㊂从庄子自然生命观中汲取积极的㊁有价值的哲学观点,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必定有着较为积极的意义㊂参考文献:[1]陆建华.道家与中国哲学:先秦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29.[2]胡伟力.庄子生命观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6 (11):86.[3]肖捷飞.从‘庄子“寓言看庄子自我形象:睿智冷眼热心肠[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3):66.[4]陈小阳.王船山‘庄子解“对庄子生死观的继承与改造[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3):126.[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8.[6]庄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20:294.[7]刘成纪.物象美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381.[8]郭象,成玄英.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9]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408.[10]钟泰.庄子发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412.[11]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7.Z H U A N GZ i sV i e wo fN a t u r a l L i f e a n d I t sV a l u eD I N GQ i n g s h e(D e p a r t m e n t o fP h i l o s o p h y,A n h u iU n i v e r s i t y,H e f e i,A n h u i,230039,C h i n a)A b s t r a c t:F a c e dw i t h t h e d i l e mm a o f t h en a t u r a l l i f e,Z HU A N GZ im a d e a s y s t e m a t i c t h i n k i n g o f l i f e f r o mt h eT a o i s t p e r s p e c t i v e,e x p l a i n e d t h e f o r m a t i o n,f u t u r e a n da t t i t u d e t o w a r d t h en a t u r a l l i f e a n d t h e n f o r m e dh i s o w nv i e w so f n a t u r a l l i f e a s t h eQ i s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a n d e v a p o r a t i o n,n a t u r a l l i f e s c o n v e r s i o n o f f o r m s a n du n i f i c a t i o nb e t w e e nb i r t h a n d d e a t h o f t h e n a t-u r a l l i f e.I t i s o f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o t a k e t h e p o s i t i v e a n d v a l u a b l e e l e m e n t s f r o mh i s v i e w s o f l i f e f o r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h u m a n s o c i e t y.T h e r e i m p l i e d t h e g r e a t v a l u e i nZ HU A N GZ i s v i e w sw h i c h a r e p o s i t i v e a n d e f f e c t i v e t o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t h e s o c i a l s p i r i t u a l a n de 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 f o r m a t i o no f t h e p e o p l e s p o s i t i v e a n do p t i m i s t i c a t t i t u d e t o w a r d t h e i r l i v e s.K e y W o r d s:Z HU A N GZ i;l i f e;v i e w s o f n a t u r a l l i f e;s p i r i t;b i r t ha n dd e a t h;c o n v e r s i o n(责任编辑:王长安)㊃421㊃。
・中国哲学・从“重生轻死”到“生死齐一”3———道家死亡观的哲学维度海 波死亡是人类自身最大的困惑,是古今中外所有宗教、文化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中华文化和世界上大多数文化一样,在其发展中形成死亡禁忌的传统。
早在西周时期,“悦生恶死”的观念已经积淀到国人的死亡心理中;先秦儒家则承接传统以生观死,形成“重生轻死”的伦理色彩浓厚的实用主义死亡观。
但是,这种思维模式受到同期道家颇具颠覆性的挑战和冲击。
道家扩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死视域,提升了中国人思考死亡的哲学维度,其死亡观富有超越性。
道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探究生死问题,突破只重视死亡社会属性的误区,把看视死亡的视角还原到死亡的自然属性,由死亡揭示生之价值,提出“生死齐一”,直指生命的超越性,从而在消解死亡的终结意义方面作出卓有成效的探索。
一道家死亡观的产生与形成既源于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同时也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
同处西周末年,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孔子和老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迥然不同,人生向度定位在不同的生死视域,由此得出大相径庭的死亡观。
孔子认为,挽救社会的惟一途径是唤醒人的道德自觉,回复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上下有序的礼制时代。
这一出发点注定儒家继承传统,以社会人生为生死视域,以生观死,重生轻死,对死亡的关注和探讨都围绕伦理教化这一核心目的。
老子则立足于诸侯纷争的表象之外,从“道”的角度思考人生和政治的原则,看重人自身的存在价值,不把现有的伦理秩序当作价值目标。
道家杨朱学派即以此为理论基点高扬生命至上的大旗,把“贵生”作为生死存亡的根本。
①庄子是对生死问题论述最多的中国古代哲学家,战火纷飞、命若蝼蚁的外在景象促使庄子在人生向度思考得更加深入。
他继承老子的自然主义道论,由探求生死奥秘入手追寻一种合乎社会终极本质的自由,从浩渺宇宙、万物一体的广大视角俯瞰人生。
庄子提出生死本质与人生归宿问题,②在不断探索中完成了道家死亡观体系的建构。
道家死亡观开中国文化中抬高死亡地位之先河。
小议参悟庄子“生死”观的三个概念作者:王邦宇来源:《牡丹》2016年第15期生与死是时空上两个截然不同的现象,却又相互依存。
死亡既不可知,又必将到来,如何超越世人贪生畏死的本能?探讨生死观念成为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庄子认为,要消除“生”的烦恼,就必须消解“死”的威胁;而要免除对“死”的恐惧,则又必须消除对“生”的执著。
当人面对生死相异的表象,即使明白此为自然之道,却仍无法超脱生死。
庄子认为这是由于受制于人的主观所思而得出生存好过死亡的结论,所以才导致贪生畏死。
他通过修养的递进来超越“死亡”,将死亡转化为生存的动力。
以下通过对庄子思想的几个概念的解读来阐述庄子如何做到超越生死。
一、以“吾丧我”抵“齐物”之境庄子云:“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
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
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庄子·齐物论》庄子以“丽之姬”的寓言阐明死后世界或比生前更悠闲自得——丽姬因害怕嫁到晋国后的日子而沾襟涕泣,殊不知来到晋国后享受锦衣玉食,尽得荣华富贵,她开始后悔此前的悲伤毫无来由。
事实与预期也不尽相同。
未曾经历之事的好坏并非世人所能预料,况且死亡是大化之境,从无既往经验可循,又怎能认定死亡是件坏事?所以,庄子认为,生存好过死亡只是囿于想象的成见。
正如未出生前也无人预知生存的快乐。
庄子甚至因为生活在烽火不断的战国乱世而发出“死优于生”的见解。
当然,庄子并非教人乐死厌生。
庄子看到了“生”蕴涵的双重逻辑:感性之身的本然逻辑及其隐含的应然价值。
出于世人普遍的认知局限,畏死情绪徒然使生命受到了无谓的羁绊,所谓“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庄子·秋水》)。
为此,庄子提出“吾丧我”之概念,通过“吾丧我”而对生死一视同仁,进而安时处顺,消除贪生畏死的情结。
“吾丧我”,是形容人臻于形容槁木、心如死灰的心境以致达到忘我。
叙述长子的生死观庄子人生观的最高境界体现在那些具有理想人格的至人、真人、神人、圣人身上,这些理想形象的最大特点就是能超然世外,无往而不逍遥。
在庄子的观念中,万物是齐一的,皆是由道所生,人也不例外。
庄子对死的态度是看到了死就是一种生命的更新。
因为那是从某一种存在转化为另一种存在,如同“气”的聚散,本来就是无,后来聚合,成了人形,然后散去复归于无。
既然如此人对生死又有什么值得忧喜的呢?庄子的生死观使他方生方死之时体验到了新生和最终解脱。
庄子把死生看作是一种客观必然性,一种自然现象。
所以庄子说,生死是同一的,生即是死,死即是生,而且两者是连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所以找不到死生的界限。
在《庄子·至乐》中: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的妻子死了,他的好朋友惠施去吊丧,却发现庄子在鼓盆而歌,便谴责庄子,庄子则认为人的生死是气的变化的结果。
“形体的变化,是出于自然的变化。
”人的生是“气变化而有形,形变化而有生”;那么死也是“变而至死”,这是如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一样的自然规律。
如今妻子由于气的变化而安稳地卧在天地这个巨室里,这又何必为之过分忧伤呢!“生死本是自然演化,人应顺其自然,不应为死而忧伤。
”这是庄子的妻子死时庄子的心态,那么庄子自己将要死时他对自己又是怎样的呢!在《庄子·列御寇》中: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征征,其征也不征。
庄子生死观的启示摘要:生与死是亘古不变的人生话题,怎样看待生和死是人生必然面对的重要问题。
庄子立足于“道”的高度观生死,得出生由道出,死向道归,生死乃自然规律,生不足喜,死不足忧。
庄子这种坦然面对生死的态度给后人很多启示。
关键词:庄子;生死观;道;自然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152-02所谓生死观,就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其中包括:如何看待生命、人到底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何在以及如何看待生命进程中必定会降临的死亡等一系列问题。
生死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对生死的不断追问从有生命以来就没有停止过。
古往今来,人们对待生死问题有着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一、儒佛道的生死观在中国古代,作为三大传统的儒、释、道的生死观各不相同。
以最具代表性的先秦儒家为例,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重点是放在“生”上,教人应先知生命的意义,然后把这种意义付诸实行。
至于“死”,如果有什么意义,完全要靠生的意义来决定。
因此孔子思想的重点,总是教人如何践仁,要人“无求生以害仁”,人活着如果没有仁没有爱,生命还有什么意义?人在逼不得已的时候,宁可“杀生以成仁”。
[1]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在生死抉择上,孟子指出:当生命的保存与“义”的价值发生冲突时,人们就应该也必须选择“义”而放弃“生”,因为“义”的价值要远远高于“生”的价值。
《荀子·礼论》中说“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
”荀子认为生前与死后是无需关怀的,人的生存只是在现实中,而现实则是一个社会,对“人”的关怀只限于人与社会的关系。
总之,儒家在生死观上,希望在身后留下美名。
《左转》说:“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所谓立德,指由“内圣外王”之道德修养实现道德圆满,以一种高尚的精神超越死亡,留给后世一个永恒的人格楷模。
读·闻·观44摘要:死亡,一个所有人都避无可避的哲学命题。
庄子认为生命绝不只是形体,生死都属于气。
死亡虽是人不可掌控的东西,然而人能够“物物而不物于物”,用坐忘、心斋的方法去超越生死,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关键词:道;生死齐同;善生乐死一、庄子死亡观的形成来源1.现实来源庄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战国中期宋国人。
如何超脱苦恶现实,让众多千疮百孔的心灵获得精神自由,是庄子死亡哲学的萌芽。
就解决这一问题来说,庄子反对甚至鄙夷儒家的仁义、道德,认为那些只是空虚之言,并不能真正地帮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独立。
庄子的死亡哲学总体上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2.哲学基础老子提出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个世界本体论体系:道。
他认为道是先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原始混沌,道不是谁创造出来的,是不依靠外力而存在的世界本源。
道产生着万物,但并不是有意识地主宰着万物,而是“法自然”“常无为”。
庄子的死亡哲学就是在道的基础上展开的,他认为道是真实的、最高的存在。
人的生命就是自然、变幻无穷的道所赋予的。
以道作为本体来看待死亡,就能不落俗套,忘掉生死的概念,获得极大的精神自由。
二、庄子对死亡的具体认知1.死生命也庄子对生死看得很透彻,生命的来临是不能拒绝的,生命的离去同样也是不能阻止的。
天地间的自然现象都不能长久,例如没有永远的白天和黑夜,没有永不停歇的暴雨和狂风,更何况人的形体呢。
他始终敢于正视死亡,正是因为如此,他从来不会被人世间的得失、贫富等困扰,一生逍遥。
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1](《养生主》)个体的生命是有穷尽的,倘若把个体的生命放到人类的整个生命长河以及宇宙大化的框架之下,那么就会达到与天地并生的理想境界。
2.死生自然生和死都属于气,这是庄子哲学中非常重要的观点。
人的形体只是秉受于自然的造化,身体并不等同于生命,死亡并不是终点。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生之前是无,生下来是有,死之后不过是回到了无的状态。
从齐是非、齐生死两个层次来分析庄子的万物平等思想作者:马傲宁来源:《理论观察》2022年第01期关键词:庄子;是非;有无;万物;齐一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識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1 — 0063 — 03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又一杰出代表人物,其关于“道”的论断,关于万物本原的论断更是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一时间众说纷纭。
本文以《庄子》中的《齐物论》篇章以落脚点,据此分析庄子所提出万物平等思想中的深层意涵。
从齐是非、齐生死、两个方面,层层递进,由小至大,由浅至深,由表及里,从世间的两个方面一直推导至万物上来,得出庄子所提出的万物平等的思想。
相比于其他同时期的思想家,庄子的言论显然独树一帜。
在那个注重礼节教化、尊卑孝悌的年代,庄子大胆地从万物的本质出发,看到了隐含于事物其中的“道”的思想,儒、墨所针锋相对的“是非”,众人所避之不及、谈之色变的死后世界,皆被庄子加以批判,并用一种戏谑的语言加以调侃。
这种激进且荒谬的思想遭到了众人的一致嘲讽与反对,然而,在几千年后,庄子的思想却以其预见性与深层次的哲学思辨,令人交口称赞。
庄子所提出的“齐是非”思想,将是非所产生的判断标准理解的透彻,并通过愚人、智人、猿猴、泥鳅等具体物象的比喻,说明我们所自认为正确的是非判断,不过是基于我们自身所得出的狭隘得利理解;而世人闻之色变、闭口不谈的生死之境,也不过是如寒来暑往一般的自然变幻,虽死状各异,终归于一,且我们所强烈追求的生,到头来怕也只是大梦一场,有形无神的生,倒比不上精神丰富的死。
庄子以其初见端倪的辩证法思想和恢宏庞大的想象,引导我们进入了一个超越自身形体、精神之外的“第三世界”,让我们以第三人的视角默默观察着世间所发生的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讲,万物皆以自身规律所协作运转、生生不息,我们皆在“道”的统率之下,模糊了“自我”与“他物”的界限,以沧海一粟般的存在短暂流连于世间。
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是非问题,包括古往今来各个哲学家、思想家热衷于讨论的哲学根本问题,在庄子看来,则并不是完全必要存在的。
136殷都学刊2008焦简论庄子的人生观杜宗才(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鹤壁458000)摘要:庄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其人生观有着独特的内容,挖掘并研究这些内容,实现其传统价值的现代转换,对我国的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庄子;人生观;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2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一0238(2008J01—0136.05庄子作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博大精深,为中国传统文化保留了许多宝贵财富。
其人生观就有着独特的内容,他的重生贵生的人生追求,顺应自然的人生理想,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及豁达超脱的生死智慧无不显现出独树一帜的历史光彩与当代参考价值。
深入挖掘研究庄子的人生观思想,实现其传统价值的现代转换,对于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庄子人生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庄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社会剧变的时代,政治动荡,社会混乱,文化融合。
是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1】‘周本㈣,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幌子,你争我夺,战争频繁,造成大量民众的伤亡。
各国诸侯在争霸同时,横征暴敛,滥施刑罚。
《庄子·胜箧》载“龙逢斩,比干剖,长弘胞,子胥靡。
”《吕氏春秋》载“文挚出辞以怒大王,王大怒,将生烹文挚,炊之三日三夜。
”赋税方面,春秋之初,大体沿袭孟子所言之“什一之税”,税赋力役均不妨碍民之生业。
但随着统治者日渐奢侈,战争连年不断,田租早已远超什一之数。
《礼记·王制》日:“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
”但实际上到后来,从十五岁到六十岁均在应征之列。
特别是那些“无定时、无定物、无定数”的“恶税”,从上到下层层盘剥,富商大贾,贱买贵卖,从中渔利,使人民“解冻而耕,暴背而耨,却无积粟之实。
”[2】‘嘉莆四’可见,兼并战争,人际关系恶化,刑罚残暴,赋税沉重等,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基本内容。
生死问题是人类觉醒以后萦绕在个体生命心头挥之不去的问题,也是哲学家苦苦思索探寻的永恒主题。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哲学是死亡的练习。
”现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也提出,“向死而存在”。
在中国哲学史上,对生死有着独特悟见的庄子,将其对生与死的深邃思考作为其构建人生哲学的基点。
一、中观生死———不悦生不恶死中国文化在发轫时期对待生死的主导观念是“悦生恶死”或“向生避死”。
儒家创立者孔子就曾明示“敢问死”的子路“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孔子刻意回避了死亡问题的形而上论题。
孔子不仅避死,甚至对死亡深怀悲痛,“颜渊死,子哭之恸。
”连呼“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承继儒家道统的孟子也讲“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孟子·告子上》),肯定“欲生恶死”乃人之本性。
儒家另一代表人荀子则进一步指出:“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
”(《荀子·正名》)将生视为人最大的欲求,将死看作人最大的厌恶。
墨家创始人墨子更是从天意的高度宏论“天欲其生而恶其死”。
(《墨子·天志》)先秦时期儒墨两大显学的思想家们分别从人性、天意的角度论证了“悦生恶死”乃人之常情。
道家的庄子则以其深邃的眼光透彻生死独发其响:“死生亦大矣,而无变乎己。
”(《庄子·田子方》)在庄子看来死生也是一件大事了,但他不像儒墨两家那样投入了强烈的情感,而是不为所动。
之所以不为所动,是因为“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庄子·大宗师》)生死是命运,是必然不可避免的,就像永远有白昼与黑夜的更迭轮替一样,是自然规律,人力无法左右,这都是事物的实情。
以自然之理化生死之情,“以理化情”,就可以“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庄子·养生主》)因此,作为庄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古之真人”,是“不知说生,不知恶死”的。
(《庄子·大宗师》)不悦生不恶死———“中观生死”,是庄子对待生死的超然态度。
论庄子的生死观作者:李宁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22期摘要庄子的“生死观”来源于“道”的“有”、“无”理论。
庄子认为,人和宇宙中的万物一样都是来源于宇宙中的某个物质。
人来源于自然,人死后又回归到自然中。
经过“道”的变化,又会变化为宇宙中的万物中的某一物了。
所以说,“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
关键词庄子生死观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生与死是人们最为关注地事情。
人之所以贪生怕死,是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生是个可知可见地,而死是却是个未知。
我们所见到的有很多人的死是很突然地,更有病者的那种痛苦。
人们在有生之年都在积极地活,设计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争取活出自己的风采!实现所谓的“人生价值”。
通读《庄子》整篇,庄周直接论说到有关“死”的地方多达二百多处,加上间接的谈论,可以发现,庄周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几乎贯穿了整部书。
庄子对“道”的理解,让《道德经》的“道”的理论更深入和精进了。
《道德经》的“道”,只是老子观察自然界的自然无为而类比推理运用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法则上,效仿天地自然无为。
老子所关注地是“人类共生共存”,人的生存法则;而庄子则是在讨论人生的终极意义了。
在《大宗师》篇中:“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这句话是说,死和生均非人为之力所能安排,犹如黑夜和白天交替那样永恒地变化,完全出于自然。
有些事情人是无法参与和干预的,这都是事物自身变化的实情。
在《大宗师》篇中还有这样的故事。
说,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懂得了“生死”。
他们“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柱,把死当作尻尾,通晓生死存亡浑为一体的道理”了。
不久,子舆生病了,子祀前去探望。
子舆说:“伟大啊,造物者!把我变成如此曲屈不伸的样子!腰弯背驼,五脏穴口朝上,下巴隐藏在肚脐之下,肩部高过头顶,弯曲的颈椎形如赘瘤朝天隆起”。
阴阳二气不和酿成如此灾害,可是,子舆的心里却十分闲逸好像没有生病似的,蹒跚地来到井边对着井水照看自己,说:“哎呀,造物者竟把我变成如此曲屈不伸!”子祀说:“你讨厌这曲屈不伸的样子吗?”。
论庄子生死观的现代意义内容摘要: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大部分是围绕生命意识开展的。
本文试图从庄子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人格因素三个方面分析庄子的生死观产生的原因,从庄子对生、对死和对生死关系方面得出他的生死观。
并在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中汲取其积极的方面,发掘其现代意义。
关键词:庄子生死观逍遥现代意义The modern significance by Zhuang-zi’s view of life and death Content abstract:In Zhuang-zi's philosophy of life, majority of revolves the life consciousness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era background, the cultural context, the personality factor three aspects to analyze the reason which Zhuang-zi's life and death view produces, to lives from Zhuang-zi, to dies with obtains his life and death view to the life and death relations aspect.And treats the life and death in Zhuang-zi in the manner to derive its positive aspect, excavates its modern significance.Key word: Zhuang-zi ;the view of life ang death;xiaoyao; modern significance.庄子是战国中期人,生平穷困,性格清高孤傲,不屑于权贵地位。
万方数据
生死齐一——浅析庄子生命观
作者:李成玉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刊名:
安徽文学(下半月)
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
年,卷(期):2009,(8)
引用次数:0次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1983
2.东方桥庄子现代读 2002
3.韩林合虚己以游世-《庄子》哲学研究 2006
4.曹础基庄子浅注 1982
5.涂光社庄子范畴心解 2003
1.期刊论文张江彩.ZHANG Jiang-cai浅论奥克塔唯奥·帕斯作品与庄子哲学-宜春学院学报2005,27(5)
奥克塔唯奥·帕斯作品深受庄子人生哲学的影响,同时又有他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他们之间的联系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帕斯对道的体悟,二是对物化的接受,三是帕斯的生命观对庄子生命观的扬弃.帕斯深信在无不为的道的面前,爱是强大有力量的,可以做到对永恒宇宙生命的有为.
2.学位论文洪雅琳《庄子》的生命观与其文学特色2007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之《庄子》,成书于先秦时期,一般认为此巨著乃是庄子及庄派后学所著。
现就以西晋郭象所划定的今本《庄子》,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探讨。
《庄子》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及“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击”的独特之文学手法,阐述其宇宙宏观之生命观,并将有限的个体生命纳入于无限的大宇宙生命中,生命也就成了超越时空的永恒存在,并与大化同流。
“庄之所以为庄”,正由于它是以文学写哲学,再将哲学文学化,此一大特色也正反映在其深富哲理的生命观与浪漫缥缈的文学特色上,《庄子》也因此而成了生命的哲学,也是生命的文学。
首先,《庄子》本着以“道”为本的自然哲学生命观,强调“保身”、“养生”、“全生”及“尽年”。
它尤其着重于“死”的性质,进而独创了充满诗意的豁达“生死观”,再达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之境。
其次,庄子最重视生命问题,他以保真守性的生命观及生命的精神自由观,力求摆脱“生”与“死”的自然之限,“命”与“时”的社会之限及“情”与“欲”的自我之限。
此外,他以“游世”之态,生存于现实中,以求全身自保,也以“游心”作为精神上的“逍遥游”。
末了,《庄子》之文学特色与其生命观的联系,就在于它以“若化为物”的超然、“怪生笔端”的浪漫,奇特的想象,浓厚的情感来表达其宏观超脱的生命观,从“体道”到审美,再由审美的人生境界晋升至“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总之,《庄子》的魅力,就在于其大情怀、大境界、哲理深、文辞美、激情真、用情深,尤以其非凡的生命观与浪漫的文采,更是突显了其超世之文的特色。
3.期刊论文王富仁.Wang Furen庄子的生命观——庄子《养生主》的哲学阐释(下)-社会科学研究2009(5)
庄子的<养生主>是直接建立在<齐物论>哲学框架之上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养生主>所体现的庄子的生命观做了更加细致而深入的解读.对"缘督以为经"中的"督"、"帝之悬解"中的"悬解"等核心概念,以及对寓言"右师一足",作者都有与前人不尽相同的理解和阐释,对"庖丁解牛"、"秦失吊老聃"两则寓言,作者也进行了不同于前人的细读式分析.
4.期刊论文李成玉.LI Chengyu庄子生命意识初探-安康学院学报2009,21(4)
庄子哲学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命哲学,其生命观是建立在自然观和时间观基础上的.庄子认为,生与死不是人所决定的,生与死是齐一的,因而我们要顺应自然的变化,坦然面对生与死,做到善生善死.
5.学位论文吕爱梅诗意的幻想奇美的文章--试论庄子生命观及对其艺术风格的影响1999
6.期刊论文王富仁.Wang Furen庄子的生命观——庄子《养生主》的哲学阐释(上)-社会科学研究2009(4)
庄子的<养生主>是直接建立在<齐物论>哲学框架之上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养生主>所体现的庄子的生命观做了更加细致而深入的解读.对"缘督以为经"中的"督"、"帝之悬解"中的"悬解"等核心概念,以及对寓言"右师一足",作者都有与前人不尽相同的理解和阐释,对"庖丁解牛"、"秦失吊老聃"两则寓言,作者也进行了不同于前人的细读式分析.
7.期刊论文郑治国.ZHENG Zhi-guo庄子之生命观-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庄子躬逢乱世,深味于生命之憔悴与不得终其天年而提出"逍遥游"的观点,文章拟从庄子对自身、当世人生存景况的反思,对道之体用的主张两方面探讨"逍遥游"观点的现实和理论基础.
8.期刊论文冯永侠庄子生命观解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2)
庄子作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中一位超凡脱俗的人物,其深刻的哲学思想、洒脱的人生态度及对个人和世界关系的睿智体悟使其在先秦诸子中成为具有深远影响的道家代表.庄子思想庞大精深,涉及自然、社会和人生诸多领域,是他对世界和人本身的深刻思考.本文试就庄子对生命的认识进行解读,以期了解他独具个性的人生态度,并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人生的基本问题.
9.期刊论文宋旭.Song Xu庄子的身心健康思想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6(2)
本文从庄子的尊"道"顺律的生命观入手,分析他的"心"静、"无为"的养生理念,"道法自然"的健康观,形神相济、内外兼修、身心协调发展观和"游"乐的生存哲学,挖掘其身心健康的积极思想,意在对现代人实现"健康第一"全面和谐发展的愿望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10.期刊论文龙江庄子的生死观-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4)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对生死问题思考最深入、影响最大的一位.他以理性主义、自然主义、个体主义为出发点来探讨生死问题,形成了"全生"、"保身
"、"逍遥"的生命观和超越、达观的死亡观,调和了生与死之间的紧张、对立和冲突,最后达到对生死的超越,以实现人生的大自由.
本文链接:/Periodical_ahwx200908269.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