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科学、中间学科)

1. 人行为的根本动力是:需要,直接动力是:动机
2 创造力的认知特点是:敏感性,敏捷性,灵活性,在定义性,洞察性,独特性。
3 需要:人感觉到某种缺乏而力求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环境在人脑中的反映。(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4 动机:引起,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个目标的内在动力。
5 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6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设置合理的目标,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合理的运用奖励和惩罚,科学的利用竞争和合作,向学生明确可行性期待,有效的利用反馈与评价,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行归因训练。
7 智力开发的有效途径?
教育与教学中的智力开发(学科教育):教育从知识再现型向发现型,教学中注意学科能力的培养;元认知与智力开发(人事本身进行反思一个知识系统,即对认知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它可以通过对认知过程的分析和调控,不断改进个体的思维方法和增进思维能力;自我效能感与智力开发(激发智力活动,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8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而表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
9 情绪智力:监控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情绪,对其加以识别并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能力。
情绪智力的五部分: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能力。
情绪表达:是指个体将其情绪表露于外,并借以达到与他人的沟通的目的。(语言文字,图画符号,身体活动等)
情绪状态分类:应激,激情 ,心境。
10 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
正确的人生追求(精神追求),宽广的胸怀(基本条件),理智地适应生活(理智接受现实生活的水平,理智评估自己的水平,理智自制情绪的水平),发现身边的快乐。
11 列举几种不良情绪调节方法{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消极情绪过于持久;不健康的情感体验}?
升华法;注意转移法(代步转移术);适当合理的排遣和宣泄理智消解法;
放松法(自我调息法等);培养健康的幽默感
12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个体心理【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倾向,个性特征)】;社会心理【 群体共同的心理现象,个体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13 心理学任务:描述与测量(描述心理现象);说明与解释(揭示心理规律);预测与控制(指导教育实践)
14 心理: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的反应。(全脑革命;爱,锻炼,学习,营养,睡眠)
15 反射:条件发射【第一信号系统(物),第二信号系统(语词);操作性条件反射,经典性反射】,无条件反射
16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知活动的开端,是知识的源泉。
视觉后像;后像---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正后像和负后像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对比,适应;不同感觉:补偿,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印象);感觉可以通过实践锻炼增强。 人的情绪,身体健康状况,注意的状况,年龄的变化。
17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对感觉到信息的整合和理解过程。
18 知觉【皮肤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似动知觉,真动知觉,诱动知觉和自主运动知觉
19 知觉的规律(特性):恒常性,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
20 认知(识记,保持,在认或回忆)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21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进程不均衡,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缓】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在认,或错误回忆或在认。
影响遗忘因素: 主观因素----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客观因素----材料在序列中的位置,时间,材料的性质(重要性,意义,形象性, 程序性),数量。
22 克服遗忘,增强记忆
提高复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灵活运用记忆方法(直观形象法,图表法,歌诀法,谐音记忆法,归类比较法,联想法,意义学习),合理安排复习(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方式多样化),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干扰,
23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是我们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 ,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24 思维的分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指向性{发散思维,集中思维};逻辑性{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
25 影像解决问题的因素:能否对问题进行适应的表征(最为重要的因素); 迁移作用:已有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能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定势作用: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的倾向性;情绪与动机
26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集中性和指向性是注意的基本条件。
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27 注意的品质(特征):稳定性,

广度,分配,转移。
28 注意品质的培养:自我暗示法,自我奖励法,情景想象法,培养间接兴趣,训练听课技巧,排除学习时的干扰,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熟悉的环境
29 自我效能感: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行为的结果因素:强化;行为的先行因素:期待
30 培养创造力的方法和途径:创设有利于个体创造力发展的环境【平等,和谐,信任,尊重】;实施教育创新,开展创新教育【改革评价机制,改革现有课程,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开发个体创造力的具体方法【智力激励法,信息交合法,联想法,综摄法】
31 气质:人心理活动的 稳定的动力特征。
32 人格: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人格具有: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整体性
33 马斯诺需求理论: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成长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价值的需要】。人的需要是有层次性、
顺序性的,只有低级需要满足才能出现更高层次的需要;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所占比例由大到小,呈金字塔状;已经满足了基本需要,就不在对行为有积极推动的力量,而成长需呀会因获得满足而增加。
34 耶克森—多德逊定律(行为效果与动机水平):在难度适中的情况下,动机水平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动机水平太低,活动的动力与欲望不足,会影响行为效果;动机水平太高,会导致人们紧张和焦虑,行为会混乱,也会降低活动的效率。
一般的,简单的任务中,工作效率会随动机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困难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水平的增加而降低;任务难易适中的时候,动机适中,活动效率最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