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本名词解释(总汇)

  • 格式:docx
  • 大小:18.64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致力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级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个体发展心理学:身,指人的自然的、有机体的构成;心,指人的全部心理构成。发展,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过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心理健康: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行为有目的、有计划观察并记录及进行分析,以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调查法:就某个问题要求回答自己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谈话法:根据预先拟定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级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

测验法(人格):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索和鉴别的方法。

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研究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纵向研究法:对被试进行较长时间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的质的变化规律。

群体序列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

投射测验: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动机、态度。感情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

意识与注意

意识(心理活动):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无意识:不能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前意识: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过度层面。

催眠: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注意: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指向性:瞬间意识选择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时,在这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节省意志的努力。

感觉

感觉: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脑中的反映。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感到性大小的基本指标。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察觉能力。

知觉

知觉:通过感官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知觉的整体性:在经验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时,从复杂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组织成知觉对象,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

知觉的理解性:以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对象。

知觉的恒常性:感觉不断在变化,知觉稳定不变。

方位知觉: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知觉。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陈述性记忆:陈述性的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可以用语言表达。

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或多个序列联系动作,在同一瞬间进行的动作间的横向联系,无法用语言表现。

情境记忆: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去情境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对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知识的记忆。

感觉记忆(感觉寄存器、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直接印象。

短时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为了使教学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至少应该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解决智力任务;另一种是儿童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解决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

情境依存记忆:环境上的相似有助于或有碍于记忆的现象。

依存性记忆:同外部环境一样,学习时的内在心理状态也会编入长时记忆,作为一种提取线索。

图式:心理网络结构,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地点法(位置法):熟悉的地点与记忆材料建立关系,主要利用视觉表现。

韵律法(口诀法):使用语音的韵律记忆材料。

学习

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适应环境的过程,可以通过行为变化而有所表现。

接受学习: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去独立发现。

发现学习: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意义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

机械学习:在缺乏某种先前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学习。

思维

思维:以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直觉动作思维:依据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

具体形象思维:利用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抽象逻辑思维: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聚合思维: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发散思维:根据问题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活动。

常规思维: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推理:一组具体事物经过综合分析得出一般规律(归纳推理),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演绎推理)。

条件推理:利用条件性命题所进行的推理。

算法式:依据正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启发式:能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状态与目标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采取较少的操解决问题。

目的分析法:目标与初始之间存在差异,认知差异,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来减小这个差异。

爬山法:评价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增加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逆向工作法:从目标状态出发,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想象: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智力与能力

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

能力: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般能力: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