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1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含答案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15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测试卷及答案解析(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三模拟)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
其评论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村民自治制度【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可知,该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答案为A项。
政治协商制度不是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与“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无关,排除CD项。
2.(2018·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3月联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下面四个民族自治区中将在今年(2018年)迎来“逢十”周年大庆的是()A. B.C. D.【答案】 C【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设立是1948年,今年是60周年,C正确;A是西藏;B是内蒙古;D是新疆。
3.(2018·湖北省孝感一中、应城一中等五校期末)下面为我国部分人大权力的首次行使情况统计表。
表格内容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B.促进了立法工作的开展C.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D.经历了逐步完善的过程【答案】 D【解析】表格“选民述职制度”“人大常委会质询权的行使”“公示制度”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历逐步完善过程,D正确;A属于性质,不符合题意;立法不是材料表格主要信息,B错误;C中创新不符合题意。
4.(2018·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月考)下表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A B.BC.C D.D【答案】 C【解析】A选项错在“革命”一词,此时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完成,且“一五”计划完成于1957年;“大锅饭”是人民公社的产物,故B选项错误;D选项错在“开始”二字。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刷题本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选择题1.1963年,周恩来总理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
“一纲”是指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
“四目”则是具体的操作方案: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由蒋介石安排等。
该政策()A.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B.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C.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D.宣告了祖国统一方针的确立2. “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中的“异”的本质内涵是指( )A.不同的国情B.不同的社会制度C.不同的经济水平D.不同的生活习惯3.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 )A.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B.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C.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D.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4.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中共八大召开5.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
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
”这里的“大合唱”指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合法地位6.有论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推翻与帝国主义合作的统治政权”的运动,“本质是一项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
由此判断,新中国的成立( )A.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C.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D.只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7.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
考点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点测试内容近五年来考查频率太平天国运动理解《天朝田亩制度》2013(32),2014(8)理解《资政新篇》2015(7)辛亥革命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2012(8),2013(12),2015(10),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了解五四运动2012(9),2013(13),2015(9),2016(11)理解国共合作下的国民革命运动2012(12),了解土地革命2012(13),2013(14),2014(12),2015(14),了解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发动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2012(15),2013(16),2015(15),2016(13),太平天国运动1.了解金田起义、定都天京背景:外来侵略激化阶级矛盾金田起义:1851年1月,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称天京,定为国都,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与清王朝对峙。
2.了解西征和北伐(新增考点)●北伐目的:推翻清政府。
过程:林凤祥、李开芳率北伐军从扬州出发,一直打到天津郊区。
结果:由于孤军深入,武器和给养供应不足,北伐最终失败。
影响:但它深入清朝腹地,牵制清军大量兵力,为西征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西征目的:巩固天京大本营。
过程:连续夺取安徽、湖北重镇,挺进湖南,同曾国藩的湘军交战,一度失利。
石达开增援西征军,在鄱阳湖打败湘军水师,进军江西,迅速占领许多州县。
(关注西征进军方向)影响:太平军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3.了解《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内容:A土地的分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的分配:“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评价:①革命性:反映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②空想性:体现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③落后性:追求小农经济,违背社会发展潮流。
专题0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考点0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P01考点0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P02考点03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P03考点04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P04考点05 外交关系的突破P05考点06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P06考点0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2020年1月浙江选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提出的,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国徽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A. 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B.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人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C.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人民的历史结束D.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2.(2019年4月浙江选考)请看下图报影,下列项中对该报章内容解读正确的是A.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成为人民政权的首都B.北京市人大、政协等相关政权组织已经产生C.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D.该消息标志着“北平”正式更名为“北京”3.(2017年11月浙江选考)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宪法规定,其它四个民族自治区相继建立。
观察右图,指出其成立的先后顺序A.①③②④B.②①③④C.②④①③D.④③②①考点0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1.(2018年4月浙江选考)改革开放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犹如一次“壮丽的日出”。
开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是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2.(2018年4月浙江选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
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A.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B.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D.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3.(2016年4月浙江选考)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专题15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考向解读】1.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命题热点突破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创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
(2)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制度的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确立:人民政协的召开。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会议进行了选举并决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年等重要事项。
(3)概况: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后来,新中国又成立了四个自治区,全国共五个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区。
(4)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作用①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的实现。
②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文化大革命”(1)原因①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②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③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
(2)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刘少奇冤案。
专题过关检测(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
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民主集中制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解析:选D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及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做出科学的决策。
2.下列不属于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一国两制”制度解析:选D 建国初期,我国的三大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是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通过这一宪法条文的会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析:选B 依据材料“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信息可知,这次会议召开是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这次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没有‘文化大革命’,也就没有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进步。
”“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中国的改革不可能来得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