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3比较研究梅岭三章教案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梅岭三章》教案(1课时)课前预习:1、学生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2、要读准字音,力求熟读成诵。
3、学生参看注释阅读小序和诗篇,初步理解词义、句意、小序和诗篇的大意。
相关课程标准:通过初读、诵读、美读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作品中诗意的语言。
教学目标:1、理解这三首诗的大意。
掌握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2、在诵读中学习品味诗歌,熟练默写。
3、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4、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1、诵读中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这三首绝句,内在关系的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评价任务:1、初读时读通文意——学生自读、范读。
字音,节奏准确,感受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意的语言。
2、品读时体会情感——学生找到欣赏的句子,品读赏析,较好的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学生代表再读,要融入诗人壮烈的情感。
3、美读时感受诗的意境——自由读、学生范读、媒体播放范读,加入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融入自我元素,读出真实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情趣导入实话实说,想一想面临生死的考验,学生畅谈自己对昨天、今天、明天的理解。
自然引入课题,让我们大家共同感受,一代伟人构思新颖,想象奇伟的三首绝命诗诠释下的昨天今天明天吧!二、检查预习,自读学习。
1、一读正字音(1)自由朗读,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
旌.旗( jīng ) 悬.( xuán ) 当.纸钱(dàng )即为.家( wéi ) 应.有涯.( yīng )( yá) 遍种.( zhòng )(2)指名朗读,学生评析,教师总结。
《第一堂课》《梅岭三章》《示儿》(比较·探究 3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比较探究《第一堂课》与《最后一刻》,《梅岭三章》与《示儿》。
3.通过文本语言体会作者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第1课时《第一堂课》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悲痛情绪和爱国精神。
3.比较本课与《最后一课》的异同。
一、预习展示1.导入:多媒体出示关于某某大屠杀的悲惨图片,然后跳入有关日本在北平实施奴化教育的图片。
教师解说:当年日本侵略者占领某某,三十四万生命,无论是风烛残年的老人,还是在母亲怀中待哺的婴儿,无一幸免。
当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后,他们充分认识到了“征服中国人的心”是比屠杀更重要的。
从精神上强制扼杀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从行动上培养灌输中国人民屈从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奴隶性,使之服服帖帖做日本军国主义者的顺民。
在引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探究欲望的时候,顺势导入新课。
2.展示成果:以组为单位选代表,在班内交流预习成果(包括作者、字词、疑问和学生可能体会出来的其他点),学生展示,教师及时明确重点,指出难点,引导疑点,将学生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作师生共同解决。
(1)积累字词管辖(xiá )门坎(kǎn)堵塞(sè)眼眶(kuàng)绊了一跤(bàn)(jiāo)(用PPT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检查学生,然后教师出示答案明确)(2)走近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人,满族。
现代小说家、剧作家。
著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长篇小说。
抗战爆发后,以主要精力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并坚持创作,写有20多部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
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市文联主席等职,并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20多部剧本和几百万字的曲艺、散文、诗歌作品。
1951年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陆游生活的时代,是战乱和动荡的时代.少年时代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他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保存至今的有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除了诗歌作品,陆游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记生活琐事,有的议论国计民生,有的叙述友人事迹,但都贯穿以爱国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二、介绍时代背景,导入课文.(一)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他便在赣粤区开展游击战.1936年4月,陈毅到梅山地区检查工作.由于叛徒出卖,遇上险情,又转回梅山.回到梅山时遇到敌人搜山,便暂时隐蔽在一个山沟里.敌人前后围山搜查达20余日才“解围”.我们今天学的这三首诗就是作者在“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二)《示儿》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三、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一)初读全诗,了解诗歌大意.1、学生自由朗读《梅岭三章》小序部分.正音:莽(mǎng)2、自由朗读,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旌(jīng)旗阎(yán)罗捷(jié)报当(dāng)纸钱血(_uè)雨3、学生朗读全文.此处导入可配乐朗读.(或听朗读带)4、朗读指导:指名朗读,学生评析.教师总结:点明朗读节奏为二二三拍,指出韵脚.(1)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要读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正气.“意如何”、“艰难”、“招”、“斩”要重读,“斩”要读出痛快淋漓之感.)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后二句要扬起,要读出语重心长的殷殷之情.)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前两句要读出“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坚定信念,后一句要读出向往、欣慰、豪迈之情.)(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要读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壮烈情怀.)(二)、再读全诗,深入理解.(四个学生分别朗读全诗)1、《梅岭三章》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分析第一章:(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学生讨论,明确: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有似李清照《乌江》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意.(2)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诗人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的革命精神精神?学生讨论.明确:一个“招”字,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声势的浩大.一个“斩”字,把百战将军、十万部属的断头之恨、未竟之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地表现出来了.(3)诗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借代是用与事物有一定关系的名称来替代该事物的修辞方法.本文中有两处:诗中“旌旗”是旗帜的通称,部队都有作标志的旗帜,这里用标志部队的“旌旗”借指部队.“阎罗”,影射反动势力的头领.分析第二章:(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学生讨论,明确: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2)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学生讨论,明确:“头悬国门”,引用春秋吴将伍子骨的头悬东门典故,表达了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飞来”描绘了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状况.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突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妙语天成,壮而不悲.(3)诗中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明确:借代、用典.诗中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烽烟”,指代战争.“国门悬”运用春秋时的典故,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未被采纳;后又劝吴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践复仇,吴王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把我的眼珠挖出来挂在吴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灭吴.”后来吴国果真被越灭了.陈毅用这个典故,表现的是自己关心革命、死不瞑目,要亲眼看着同志们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失败.分析第三章:(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学生讨论,明确: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2)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诗人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学生讨论,明确:“投身”二字,洋溢着一种积极、热情、主动献身、心无贰志的高风亮节.“应有涯”,是对反动派挑起事端、引发战争、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诅咒,同时又是革命的预言家在预言: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会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的日子.引用《论语》《孟子》“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3)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借喻、用典.诗中以“血雨腥风”借喻战争,与首章“百战多”,次章“烽烟正十年”对应而遇异其趣;又以“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不胜向往、欣慰、豪迈之至.引用《论语》《孟子》“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2、引入陆游《示儿》诗:(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学生讨论,明确:“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讨论,明确:“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3)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学生互相讨论,明确: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4)现在我们知道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明确: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四、全班再次有感情地自由大声朗读四首诗歌.五、课外作业.(一)思考“阅读练习·探究”第三题.(二)阅读《伴你学语文》中的相关资料,深入了解陈毅、陆游.第二课时一、导入示例.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梅岭三章》《示儿》两篇课文,今天我们进行对比学习.二、全班有感情齐声朗读四首诗歌(营造气氛,以便过渡到拓展分析).三、研读与赏析.(一)读了这两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呢?学生自由发言.归纳总结:《梅岭三章》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示儿》中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表现了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二)两位诗人在诗中都表现了崇高的爱国情感,大家再仔细分析,他们之间有没有区别?学法指导:陈毅与陆游作一下比较,说说两位在生死关头,态度上有什么异同?1、陈毅素有“一代儒将”、“元帅诗人”之美誉,这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陈毅一身正气、无私无畏,是一个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骁将,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坦荡的热血男儿.他那革命者的正气、军人的血性、男子汉的情怀熔铸成一篇篇荡气回肠的诗篇,给人以心灵的震颤、精神的鼓舞和人格的熏陶.“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梅岭三章》三首诗中无一丝一毫悲切伤感的情调,而是一派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慷慨豪壮之气,令人热血沸腾,斗志倍增.慷慨激越,笔墨酣畅,惊天地,泣鬼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革命斗志,令人拍案叫绝.郭沫若读了这三篇绝唱,推崇备至:“陈老总的一辈子,只有在他艰难困苦、九死一生的时候,才写出了这样的诗.这是真正用鲜血、用生命写出来的诗!诗如其人.”壮哉!2、陆游一生呼喊“北定中原”,直到临终之时他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南宋统治者向金人求得了暂时的安定后就纵情享乐,花天酒地,这更促使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为报仇雪耻,不管个人遭遇多么不幸,他始终为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担忧.《示儿》就是诗人临终绝笔图,此时的诗人僵卧在病榻之上,已奄奄一息,无力再睁开双眼,面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不能收复: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这一系列的悲愤,诗人表现出更多的是无奈!所以他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死后的将来:儿啊,家祭无忘告乃翁!悲哉!(三)陆游和陈毅对“死后”的打算和要求有什么不同 ?陈毅同志死而不已,要在阴间继续战斗并寄希望胜利的未来于革命同志这个可靠的伟大力量上,其诚实在撼人心魄;而陆游则死后就停止战斗,知万事为“空”,只能黄泉饮悲,系希望于摇摇欲坠的南宋小朝廷,使读者感到心境悲凉.诗人境界高下,不言自明.再阅读文天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认为,为国捐躯,要在青史上留名,让世人颂扬,而取义成仁是为了死后无愧.陈毅不同,他的目的则是让全人类都得到解放.理想境界的高低,有天壤之别.根本原因是:处在封建时代,陆、文只能达到那样的思想高度,难免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而陈毅同志则是二十世纪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之间当然不可同日而语.“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两句中,一个“去”字写出了义无反顾的情态,表现了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去了以后的战斗行动就是“招”,一个“招”字写出了整装进军的阵容,表现了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招”了以后的战斗目的是“斩”,一个“斩”字写出了把旧社会打个落花流水的场面,表现了誓要全部消灭反动阶级的愿望.教师总结:同学们,《梅岭三章》《示儿》都是作者的“绝笔诗”,也是表达诗人爱国热情的绝唱.不同的诗词,同样的忠贞如一的爱国之心,让我们怀着满腔的爱国之情大声吟唱这千古名诗吧!四、拓展练习:我改我写,你评他赏——把古体诗改写成散文诗欣赏.要求学生根据原诗展开想像,改写成散文诗.可以添加内容,可以丰富情节,而不是仅作翻译.改写后,学生按学习小组讨论,取长补短,形成小组意见,也可以各抒己见.各学习小组推选代表朗读,其他同学评点.下面是从网络下载的文章,仅供参考:1.《梅岭三章》最可恨的还不是阴间的阎罗/这一点/你于丛莽间就已想过/于是你咬紧牙关/准备殊死一搏/剑眉里喷出一柱三味真火/散了敌人的魂魄/暖了旧部心窝/也映现元帅本色最可叹的还不是十年的烽烟/而是壮志未酬的遗憾/还好/那些嚼野菜喝南瓜汤的好兄弟们/他们一定会早日凯旋/使今后的你不在无眠最可喜的还不是荡尽血腥的可怕/而是看到了人们的笑脸上/正璀璨的绽放着自由的鲜花/即使取义成仁了/也会恋恋不忘地说/中国革命/祖国华夏/那是我永远的家2.《示儿》自从金兵入侵,他就一直在苦苦盼望失地能早日被祖国的军队收复.你听: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再听: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籁卧听风雨声,铁马冰河入梦来.还有:国仇末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诗人以梦境来表现自己的报国之志,于激越豪迈中透露了壮志难酬的悲凉.他等啊,盼啊,盼了一年又一年,他都八十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伤悲: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八十六岁那年除夕,临终之时,没有看到祖国统一的他挥笔写下了最了不起的遗书:《示儿》你听,你读,你看,哪一篇作品里都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所以我深深地敬仰他——这位伟大的人,这位感动中国的先辈!五、教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从诗中看到了两位诗人为理想献身、视死如归,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崇高品质,同学们一定要学习这种精神:“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让自己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六、布置课外作业.(一)阅读“同步阅读文库”的《现代诗三首》.(二)每个学生试改写一首古体诗.(三)预习《谭嗣同之死》、《勇气》.附:板书设计梅岭三章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献身革命的崇高军想)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示儿死去无知万事空,(不见统一)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王师北定中原日,(毕生愿望)家祭无忘告乃翁.(慰告亡灵)。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设计简说:《梅岭三章》安排在课标教材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比较·探究中。
该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慷慨正气,重点是感悟各个人物的爱国热情及英雄之气。
《梅岭三章》是陈毅在生死存亡之关头所写下的一曲气壮山河的无产阶级正气歌,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诗,所以,教本篇文章,除了要感悟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慷慨之气、革命豪情之外,还要品味诗歌语言,从字里行间体会陈毅的革命豪情。
同时,本文又安排在本单元的比较·探究中还应引导学生实行适当的拓展,以便实行诗句的比较。
所以,我的教学以读为主,让学生通过试读、思读、品读、诵读的方法去感悟,按照由章到节到句到字的次序去体悟。
[目标设计]1.体会诗中表达的博大革命情怀和爱国情感。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人情感。
3.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教学时间]一课时[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郭沫若曾用“一柱南天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来评价我国一位大元帅的一生,他是谁呢?(打开多媒体课件)2.陈毅简介(打开多媒体课件)3.陈毅一生身经百战,九死一生,曾多次面临死亡的威胁,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在面临死亡的危险境地下写成的。
(多媒体出示课题)4.介绍“章”“章”即“首”二、背景介绍1.结合课本下注释读小序(打开多媒体课件中小序内容)。
2.思考并回答:小序交待了什么?(明确:写诗的时间、地点及背景)三、试读1.听录音范读,初步体会诗歌情感。
2.请给以下字注音(打开多媒体课件)。
旌.旗阎.罗烽.烟血雨腥.风3.自由读,尝试读出陈毅的革命豪情。
4.个别读(两生来读,教师指导)5.齐声读。
要求读出感情、气势四、思读1.在这首诗中处处能够表达出陈毅的革命豪情,那么在每一章中,哪两个句子最能表达出陈毅的革命豪情?(打开多媒体课件)(由整首诗过渡到具体句子,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句子去感受诗人情怀)2.再次齐读三首诗3.个别读第一首诗,找出最具有革命豪情的句子。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知识: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这三首诗古诗的意旨和思想感情;理解诗中借代、借喻、引用等修辞手法。
2. 能力:借助关键词,在诵读中体会情感和意境;初步感受本诗凝炼、含蓄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3.情感:在对比参读中,体悟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和诗人的英雄情怀。
2教学设想诗歌不同于其它文学样式,它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凝炼、形象、生动,本课教学将采用本人摸索试验的“四读五步”教学模式,通过自学结合诵读来达到教学目的。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诗歌的意旨,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教学难点:感受本诗凝炼、含蓄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板书“入境入情”,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语气来读这个成语。
提问:“知道老师为什么写这一个成语吗?”下面我们共同围绕“入境入情”来学习诗歌《梅岭三章》。
活动2【讲授】识字析句,把握音律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凌然正气的民族,之前我们知道了岳飞、文天祥等英雄人物,今天我们走近一位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去感受他的伟岸人格。
他就是被称为“将军诗人”的陈毅元帅。
出示作者老师班上曾有一位同学在读《梅岭三章》时,动情之处挥笔写下了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带着它去日本参加中日青少年书法交流。
如果大家学习积极,敢于提问题,老师就把它奖给我们班。
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创作这三首诗歌的情景。
请看大屏幕。
出示背景视频读诗句1、请同学们先认真地自由地读一读这三首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同时参照课文下面的注释,找一找节奏和韵脚。
(开始读)板书课题提醒学生把自己的声音放出来,放松。
(读好了吗?读好的同学请坐好)2、指名朗读(好,谁来读一读?你读大家听好。
第一次读成这样,真不错。
读的字正腔圆。
)(有几个字的读音要注意。
)出示重点字音会读吗?女生读一遍课文,别忘了读序。
活动3【活动】阅读探疑,理解诗意。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合作、质疑、探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因“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而导致失败,红军主力不得已被迫作战略转移。
陈毅因伤奉命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
赣粤边区游击队在陈毅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像一把利剑插进敌人的心脏。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消灭游击队,实行残酷的军事清剿和经济封锁的同时,还到处追捕陈毅和项英,并张贴布告,声称捉到陈毅赏大洋三万元。
1936年,蒋介石又于八、九月份起调遣其嫡系部队46师对赣粤边游击区发起新的清剿。
当时形势如黑云压顶,敌强我弱,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
陈毅和战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
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
这时,有个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络。
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对接关系,妄图诱捕我游击区领导人。
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好遇到我基层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离开县城。
《梅岭三章(选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在诵读中体会感情;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理解这三首诗的大意。
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题解:梅岭:即大庾岭,在江西和广东交界处。
大庾岭(图片)投影地图,请你找到“大庾岭”章:乐曲或诗文的段落。
陈毅元帅照片(1901-1972)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郭沫若陈毅简介:1901年生于四川省乐至县。
曾留学法国。
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
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
“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
解放后,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
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背景: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
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
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
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二、初读整体感知(多媒体打出诗歌内容)1、欣赏诗歌朗读。
2、学生集体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4、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内容,将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共同解决。
小序:丛莽:树丛草莽。
莽,密生的草。
虑:估计,担心。
得:能。
得诗:作诗。
旋:不久。
第一章:意如何:想什么。
泉台:阴间。
旧部:过去的部下,指牺牲的同志们代部队。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和成语。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会欣赏诗歌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梅花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学习梅花的坚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中生字词和成语的学习。
诗歌的朗读和欣赏。
课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
2.教学难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梅花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梅花的美。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梅花诗词,激发学生对梅花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学生圈出生字词和成语,自主查阅词典,理解词义。
3.课堂讨论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梅岭三章”分别写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4.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诗歌欣赏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意象美。
6.作业布置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师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梅花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梅花的了解程度较高,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课文内容。
3.诗歌欣赏环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提高了文学素养。
4.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学生对梅花的热爱程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六、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梅花园,感受梅花的魅力。
2.邀请专家进行梅花讲座,提高学生对梅花的认识。
《梅岭三章》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
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
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
【教学重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1、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
2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新课:用郭沫若的诗句“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导课。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诗歌朗读三、诗歌鉴赏(一)诗前小序有什么作用?(二)读第一首,思考:1、第一句有什么作用?2、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招”“斩”用得好在哪里?4、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三)读第二首,思考:1、本节诗写了什么内容?“烽烟”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2、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精妙?妙在哪里?(四)读第三首,思考:1、本节诗写了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2、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精妙?妙在哪里?(五)再读三首诗,思考:1、本课的体裁是什么?2、押的韵脚是什么?3、三首诗抒发感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4、三首诗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四、诗歌语言1、用词准确、形象。
2、借助想象和幻想。
3、含蓄性。
4、深刻性。
5、直观性。
五、诗歌总结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
《梅岭三章》
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
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
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
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
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
【教学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1、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
2、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新课:
用郭沫若的诗句“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导课。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诗歌朗读
三、诗歌鉴赏
(一)诗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二)读第一首,思考:
1、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2、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招”“斩”用得好在哪里?
4、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三)读第二首,思考:
1、本节诗写了什么内容?“烽烟”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2、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精妙?妙在哪里?
(四)读第三首,思考:
1、本节诗写了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2、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精妙?妙在哪里?
(五)再读三首诗,思考:
1、本课的体裁是什么?
2、押的韵脚是什么?
3、三首诗抒发感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4、三首诗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四、诗歌语言
1、用词准确、形象。
2、借助想象和幻想。
3、含蓄性。
4、深刻性。
5、直观性。
五、诗歌总结
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
阅读这首诗,写一篇鉴赏小论文,字数不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