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29.56 KB
- 文档页数:9
4.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径、斜、赠、橘”等11个生字,会写“寒、径、斜、残”等13个生字,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三首古诗所表现不同的季节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借助注解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山行》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熟读古诗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香山枫叶”的录像)同学们看到如此醉人的风景,有什么想说的? 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诗人看到了他会怎么做?(生:作一首非常优美的诗。
)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山行。
你们想读一读吗?引导学生自读。
二、新课学习:品读古诗,领悟意境(一)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1.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读通诗句。
2.借助注解,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问题做标记。
(二)明确目的,教给方法1.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但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还要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呢?出示学习要求:(1)读一读这首诗。
(2)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3)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互相讨论,再和同伴说一说诗的意思。
2.再读古诗,品读诗句(1)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板书)从这些景物中,你们知道诗人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2)解读感悟诗句。
(出示课件)★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谁来读这两句?通过自学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是你不明白的?相机点拨: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斜:作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生,生出,存在。
4 古诗三首第1课时:学习《山行》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
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再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
(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
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
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
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
(自由背)四、指导写字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
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
4《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山行》。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
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山行》。
二、整体感知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著有《樊川文集》。
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预设:《清明》、《秋夕》等。
2.听《山行》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山行》:(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径、斜。
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结合图片,理解生字的意思。
径:小路。
斜:不正。
石径斜:石板小路弯弯曲曲。
2.你认为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懂,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答。
4古诗三首本课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赠刘景文》和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这三首古诗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诗人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
《山行》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表明诗人对枫林的喜爱。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
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诗人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赠刘景文》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擎雨盖”指荷叶。
第二句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4 古诗三首 第1课时:学习《山行》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再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自由背) 四、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诵、默写《山行》。 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 石径斜 人家 近景:枫林 霜叶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学习目标:1. 会认“径、斜”等 11 个字,会写“寒、径”等 13 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完整地理解诗意。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任务:跟着诗人觅秋景第1课时学习活动一:诗中秋景大发现一、导入新课1.赏秋日美景,导入新课。
出示多幅画面,师随着画面的进入描述:秋天来临了,走出家门,满目是秋。
你觉得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学生交流)秋之天,天高云淡;秋之地,五彩缤纷;秋之声,依依道别。
多么迷人的秋色啊!【欣赏秋天风景,初步感知秋日之美,为下面学习古诗做铺垫,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回顾预习单,初读古诗。
(1)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古诗并完成了课前参与单,(出示课前参与单)。
如果可以穿越回古代,你愿意替哪位诗人说一说诗题的意思呢?预设1:《赠刘景文》中“赠”是赠送的意思,就是诗人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诗。
预设2:《山行》就是在山间行走、游览。
师:《夜书所见》中的“书”在字典中有多种释义,(出示书的多种解释。
)请你选择适用的解释,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吧!预设3:应该是诗人记录夜晚的所见所闻。
【通过“查字典”“查注释”“猜一猜”“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为学生阅读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读诗,学生评价朗读效果,教师点拨易读错的生字。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
(5)全班齐读。
【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完成自学,结合教师范读,学生可以从读正确变为读出节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6)识记字形,书写生字“挑”。
【对于写字教学,三年级依然要高度重视,对于难写的字,要重点指导。
4.《夜书所见》教学冃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送、挑”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rh郁闷转为些许开心的心情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猜一猜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种声音,先仔细听,猜一猜,是什么发出的声音?(打开促织的声音网址,听叫声,借助图片了解这种昆虫。
)这促织呀,还出现在了一首诗里面呢! 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
2.释题: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 “所见”是看见的意思,“书”是写的意思。
连起來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二、初读古诗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首先要读准字音和节奏,再.加以细细地去揣摩,才能更好地领悟其屮的韵•味。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
1.“萧萧”读一声。
2.强调“挑”字读三声。
“挑”是什么意思?(借助.注释理解)3.读古诗。
按照平长仄短的节奏读古诗,蓝色线是拖音处。
三、品读古诗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
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
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发出什么声音?(呼呼)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这样的秋风,作者想要吗?不想要,是秋天主动“送”来的。
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2.此时作者身处哪里?(江上)还身处哪里?(身在异乡)3.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
4.《夜书所见》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送、挑”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些许开心的心情变化过程。
【新知预习】
一、标出加点字的读音。
挑.促织()萧萧
..()()
二、《夜书所见》是()代()写的。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萧萧:_____________________
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促织:_____________________
篱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夜书所见》这首诗写于()季,天气(),从()字可以看出来;诗句中“儿童挑促织”是作者()到的。
【达标练习】
我会填:
萧萧梧叶___________,江上秋风___________。
知有儿童________促织,夜深篱落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新知预习】
一、tiǎo xiāo xiāo
二、宋叶绍翁
三、萧萧:风声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促织:俗称蟋蟀,也称蛐蛐
篱落:篱笆。
【课堂探究】
《夜书所见》这首诗写于(秋)季,天气(寒冷),从(寒声)一词可以看出来;诗句中“儿童挑促织”是作者(想)到的。
【达标练习】
我会填:送寒声,动客情,挑,一灯明。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4 4古诗三首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画的景象,领会秋天漂亮的景色。
1.明白得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预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3课时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确实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因此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独树一帜。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因此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这首诗确实是________,这位诗人确实是________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课件:岳麓山)[来源:学#科#网]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
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那个地点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
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
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
古诗三首学习目标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根据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介绍作者。
1.出示课件,介绍《山行》的创作故事。
(板书课题)2.课件出示岳麓山图片。
“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是哪座山?——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3.杜牧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诗文中多指陈讽喻时政之作。
有《樊川文集》。
代表作品有《清明》《阿房宫赋》等。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配乐范读。
要求:听准字音。
2.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1)课件出示: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教师正音:径.(jìng√jìn) 霜.(shuāng√shāng)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为什么是“寒山”?“生”“坐”“于”各是什么意思?)4.结合画面,学生讨论交流疑难字词,教师释疑。
课件出示: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于:比。
三、再读古诗,品味诗意。
1.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
(生自由发言)2.学生先独立探究,然后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3)前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你认为第三句诗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出示秋天的枫树林图片)下面请同学们边欣赏枫树林边想象,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板书:枫林)(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你觉得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诗人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你认为诗人赞美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呢?(点拨:注意“霜叶”的“霜”。
4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赠、刘、残、犹、傲、君、橙、橘、挑”11个生字;会写“寒、径、斜、霜、赠、刘、盖、菊、残、君、橙、送、挑”1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5.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
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情感。
资料库课前搜集:有关杜牧、苏轼、叶绍翁的资料(生平、故事、名言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赠、刘、残、犹、傲、君、橙、橘”10个生字;会写“寒、径、斜、霜、赠、刘、盖、菊、残、君、橙”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坐”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导入环节(一)单元整体导入,板书课文题目导入语: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与秋季有关的。
秋季,是多姿多彩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赠刘景文)。
(二)资料分享1.杜牧的生平及作品;2.苏轼的生平及作品。
二、先学环节(一)出示自学清单一任务: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读一读:借助课文标注的拼音大声朗读三遍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标一标: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新词,把你认为容易读错的、难写的词语每个读写两遍。
新词如下:寒山、石径、霜叶、雨盖、菊残、橙黄、橘绿容易读错的:难写的:写一写:给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语(写在生字表下面),并选择一个生字进行拓展(形近字、名言、诗句等)。
我选择的生字是我给它找的形近字是我能给它们分别组词:我看到这个字想到了:温馨提示:自学完成后,小组组长检查“自学清单(一)”中的任务并做好评价记录。
借助注解或工具书弄懂诗意。
想一想:默读课文,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
《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赠刘景文》的前两句,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揭示赠诗的目的。
(二)组内交流交流内容:1.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2.读会认字,提示哪些字容易读错。
3.会写字的组词、拓展;提示哪些字容易写错。
4.初步感知诗意。
5.(1)读诗,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学生各抒己见)(2)看图想象: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几户人家。
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林吸引住了,不禁停车观看,发出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
如果你就是诗人,此时你会想到什么?(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大胆想象)(3)风景这么美,诗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方法: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配乐读)(4)从《赠刘景文》的前两句可以看出荷花与菊花有什么不同?(5)荷花已经枯萎了,菊花也只剩花枝,为什么作者还要写荷花与菊花?(出示“荷尽”图,“菊残”图,理解“尽”“残”)(6)秋风中,菊花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7)读“橙黄橘绿”这几个字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8)苏轼看到的秋天的景物只有这些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9)引出诗句。
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些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三)全班展示按照自学清单,请四个小组展示自学情况。
分别展示:“读一读”“标一标”“写一写”“想一想”三、后教环节精彩预设与点拨预设1会认字提示:径:声调是四声,不是一声;赠:声母是z,不是zh;残:声母是c,不是ch。
点拨:利用形近字识字法,学习“径、犹、傲”;联系生活,学习“橙、橘”。
预设2会写字1.观察生字结构:(1)“径、赠、残、橙”都属于“左窄右宽”;(2)“斜”左右要宽窄相当;(3)“霜、盖、菊”都是上下结构的字,但是上下比例不一样。
2.教师重点指导、示范:残、寒预设3对于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纠正、指导。
预设4在思考“荷花与菊花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时,只要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参考答案如下:荷花已完全枯萎,菊花的花枝还在傲寒斗霜。
预设5重点语句的体会(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远处的寒山;近处的石径;飘动的白云;寂静的人家;这是远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傍晚的枫林;红色的霜叶;这是近景。
有远景有近景,有动有静,红白相间,色彩艳丽,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2)“霜叶红于二月花”:经霜的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秋景胜春景,色彩更鲜艳,生命力更强盛,更耐寒,体现了秋景的生机勃勃,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山行》的前两句客观描述远景,后两句却渗透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份敬畏;“正是橙黄橘绿时”:累累的果实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预设6有感情地朗读(1)“荷尽/已无//擎雨/盖,”读此句时要语调平直舒缓,声音稍低,表现冬景的萧瑟凄清。
“已无”要适度强调,与下句的“犹有”形成对比。
(2)“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一句的声音稍高,注意强调“犹有”。
重读“傲霜”,读出菊花高傲不屈的精神。
(3)“一年/好景//君须/记,”语调高亢、热烈,重读“好”和“须”。
(4)“最是/橙黄//橘绿/时。
”重读“最”和“橙黄橘绿”,读“橙黄橘绿”时速度要慢,四个字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歇,要读出作者对深秋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检测环节自学检测反馈过渡语:孩子们,老师看到你们自学得很认真,相信你们自学的效果肯定不错。
请在小组内自测一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 ) 犹有( ) 傲霜枝( )菊残( ) 橘绿( ) 橙黄( )2.把诗句补充完整。
山行远上( ),白云( )。
( )枫林晚,( )二月花。
赠刘景文( )擎雨盖,( )傲霜枝。
一年好景( ),最是( )橘绿时。
3.《山行》的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作“青”或“苍”好吗?为什么?4.《赠刘景文》是描写( )的景色,作者抓住( )、( )、( )、( )四种景物来描写秋天。
五、本课小结亲爱的同学们,菊有菊不可替代的风韵,荷有荷无法言说的魅力,苏轼赞美了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激励着人们乐观向上。
老师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改写了一下送给大家: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读书黄金时。
学生能梳理自己的收获或反思自己的不足。
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挑”1个生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情感,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导入环节(一)导入课文,板书课文题目导入语:同学们,在前面的两首古诗里,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多姿多彩和美好。
那么,在诗人们的眼中,秋天还有怎样的景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单元第三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夜书所见》。
(二)资料分享1.叶绍翁的生平;2.叶绍翁的作品。
二、先学环节(一)出示自学清单二任务: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读一读:借助课文中标注的拼音大声朗读课文三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标一标: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新词,把你认为容易读错的,难写的词语每个读写两遍。
新词如下:篱落、促织容易读错的:难写的:写一写:给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语(写在生字表下面),并选择一个生字进行拓展(形近字、名言、诗句等)。
我选择的生字是我给它找的形近字是我能给他们分别组词:我看到这个字想到了:温馨提示:自学完成后,小组组长检查“自学清单二”中的任务并做好评价记录。
想一想:默读课文,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古诗题目是《夜书所见》,写的是客游在外的诗人因,感到,由远处篱笆边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组内交流交流内容:1.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2.读会认字,提示哪些字容易读错。
3.会写字的组词、拓展;提示哪些字容易写错。
4.初步感知诗意。
5.(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两句诗中“知”的意思是什么?(3)平常写风声我们常用“呼呼”,而诗中却用了“萧萧”,能否把它换成“呼呼”呢?自己对比着读一读。
指导朗读。
方法: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配乐读。
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大胆想象,发表意见。
(三)全班展示按照自学清单,请四个小组展示自学情况。
分别展示:“读一读”“标一标”“写一写”“想一想”三、后教环节精彩预设与点拨预设1会认字提示:挑:多音字,在“挑逗”一词中读“tiǎo”,在“挑东西”一词中读“tiāo”。
点拨:联系生活,学习“挑”。
预设2会写字1.观察生字结构:(1)“送”是半包围结构,写时注意,先写“关”,再写“之”;(2)“挑”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教师重点指导、示范:送。
预设3对于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灵活纠正指导。
预设4通过对古诗《夜书所见》内容的理解,我们知道了这首诗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促织、篱落、灯等景物。
预设5“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灯下的儿童在捉蟋蟀,不是作者亲眼看到的,他只是看到了“夜深篱落一灯明”而猜想到的。
所以,“知”在这里就应该解释为“料想、猜测”。
预设6“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诗人叶绍翁也正是通过“萧萧”一词表达了内心的这份情感。
预设7有感情地朗读(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想象画面,读出诗人孤独的感情。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想起家乡,回想起自己童年的生活,读出亲切感。
四、检测环节自学检测反馈过渡语:孩子们,老师看到你们都自学得很认真,相信你们的自学效果也肯定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