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冲突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大学生的矛盾纠纷事件分析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我们都可以在网上看到很多的大学生矛盾纠纷事件。
下面是店铺为你精心推荐的大学生纠纷事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大学生的矛盾纠纷事件分析11、2015年12月11日,“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投毒案”的罪犯林某被依法执行死刑。
不知从何时起,一直被人们视为纯净的大学突然就成了“很暴力”的重灾区,大学生们究竟怎么了?2、2011年10月28日上午11点左右,在广州白云区的广东某高校男生宿舍内发生一起凶杀案。
一名大三的学生手持菜刀砍死同宿舍的室友。
3、2009年10月20日,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某弑师案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最终以故意杀人罪判处23岁的付某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付某在中国政法大学就读期间,因其女友与其分手而对该校教授程某不满,遂起意杀害程某。
付某事先购买了作案凶器菜刀1把。
2008年10月28日18时许,付某来到昌平区中国政法大学端升楼端201教室内,持菜刀猛砍程某的颈部。
程某因被砍断右侧颈总动脉、右侧颈外、内静脉致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
付某作案后即用手机拨打110报警,向公安机关投案。
4、2006年,北京大学共工学院2002级学生安某因涉嫌故意杀人罪坐在了北京市斯一种及任命法院的被告席上。
据悉,安某与被害人崔某共同喜欢办理的一位女同学,这位同学与崔某确定了恋爱关系后,安某并不死心,决定在崔某面前用自残的方式让其明白自己的感情。
两人发生争执后,安然将崔某砍伤致死。
5、2004年3月17日凌晨,公安部A级通缉在逃犯罪嫌疑人马某被押解回到云南昆明。
马某在数名警察押解下从飞机后机舱门走出。
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接报后,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柜子内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
4受害学生均为马某的同学。
6、2004年,丽江女大学生张某及情人谢某因贪图木某的钱财,将其杀害并分尸。
该案件查证后,两人均被判死刑,另外一名帮凶陈某被判死缓。
群体行为案例:爱通公司里的员工关系群体行为案例:爱通公司里的员工关系明娟不再和阿苏说话了。
自从明娟第一天到爱通公司上班,她就注意到了阿苏,阿苏总是表现得冷漠疏远。
开始,她认为阿苏是憎恨她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她在公司的快速提升,或者是她的雄心壮志。
但是,明娟决心同办公室里的每一位同事都处好关系,因此她邀请他出去吃午饭,一有可能就表扬他的工作,甚至还同他的儿子保持联络。
但随着中西部地区营销主管的任命,所有这一切都结束了。
明娟一直叮着这个职位,并认为自己有很大的可能得到这个职位。
她同与她同一级别的另三位管理人员竞争这个职位。
阿苏不在竞争者之列,因为他没有研究生文凭,但是阿苏的意见被认为在高层有很大的影响力。
明娟的资历比其他的竞争者要浅,但是她的部门现在已成为公司的核心部门,而且高层管理多次对她进行褒奖。
她相信,若阿苏好好推荐的话,她能得到这个职位。
但马德最后得到了提升去了陕西,明娟十分失望。
她未能得到提升就够糟的了,使她无法忍受的是选中的竟然是马德。
她和阿苏曾戏称马德为:“讨厌先生”,因为他们都受不了马德的狂妄自大。
明娟觉得马德的中选对自己来说是一个侮辱,这使她对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进行了反思。
当传言证实了她的猜测—阿苏对决策的作出施加了重大影响—之后,她决定把她同阿苏的接触降低到最低限度。
办公室里的关系冷了下来,持续了一个多月,阿苏也很快就放弃了试图同明娟修复关系的行动,他们之间开始互不交流,仅用不署名的小便条进行交流。
最后,他们的顶头上司威恩无法再忍受这种冷战气氛,把他们两人召集到一起开了一个会,“我们要呆在这,直到你们重新成为朋友为止。
”威恩说道,“至少我要知道你们究竟有什么别扭。
”明娟开始不承认,她否认她同阿苏之间的关系有任何变化。
后来她看到威恩是严肃认真、誓不罢休的,只得说道:“阿苏似乎更喜欢和马德打交道。
”阿苏惊讶地张大了嘴,吭哧了半天,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威恩告诉明娟:“部分是由于阿苏的功劳,马德被安全的踢走了,而且以后你们谁也不用再想法对付他了。
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扫描近年来,由于干群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在一些地方发生了群体性事件。
贵州瓮安事件6月22日凌晨,一位14岁的女孩在贵州瓮安县西门河溺水身亡。
6月28日,这起普通的刑事案件演变为群体性事件,不法分子对瓮安县委和县政府大楼进行打、砸、抢、烧,一度冲击临近的县看守所,整个过程持续近7小时,共造成150余人不同程度受伤。
这起事件的导火线表面是一名初中女生的死亡导致谣言纷乱,而实质却是公安局不作为,党委、政府的不作为。
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在现场办公时,大声问大家:这样的庸官、懒官、拿钱不干活的官,该不该下课啊?代表委员激动地齐声应答:应该!石宗源说:对!该下课的统统下课,决不姑息!大家热烈鼓掌。
云南孟连事件2008年7月19日上午,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马镇发生一起暴力冲突事件,执行任务的民警遭到500多名胶农暴力围攻,41名执勤民警在冲突中受伤,9辆执勤警车被砸坏;危急情况下,民警被迫使用防暴枪自卫,2名胶农被击中不久后死亡,另有15名群众受伤。
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指出,胶农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增收致富的美好愿望被一些坏人利用,导致胶农长期以来对橡胶公司的积怨逐步转化为对基层干部、基层党委政府的积怨,最终集中爆发引起冲突。
群众利益诉求反映机制不健全,群众没有地方讲话,反映的情况得不到处理,是这起冲突事件带给广大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教训。
湖北石首事件2009年6月17日,湖北石首发生了酒店厨师蹊跷坠楼亡事件。
6月19日,不明真相的群众在该市东岳路和东方大道设置路障,阻碍交通,围观起哄,现场秩序出现混乱。
6月20日凌晨,少数不法分子借机制造事端,在停放尸体的酒店内纵火滋事,并煽动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袭击前来灭火的消防战士和公安民警,造成多名警察受伤,消防车被掀翻砸坏。
石首事件表面上是由于群众"不明真相"所致,实质上是因为地方政府没有及时公开真相,使其公信力降低。
寻衅滋事3人以上案例寻衅滋事是指一些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挑衅他人,引发纠纷或者冲突的行为。
在我国的法律中,寻衅滋事是被严格禁止的,一旦被定性为寻衅滋事,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寻衅滋事3人以上的案例。
案例一:在某个酒吧内,甲、乙、丙三人因为一些琐事发生了口角,随后演变成了肢体冲突。
在冲突中,甲乙丙三人不断相互挑衅,最终引发了酒吧内的混乱局面,给其他顾客造成了恐慌和困扰。
警方介入后,对甲乙丙三人进行了调查,最终认定他们的行为构成了寻衅滋事,依法进行了处罚。
案例二:某小区内,甲、乙、丙三人因为停车问题产生了矛盾。
在争执中,三人不断互相辱骂,最终演变成了肢体冲突。
由于当时正值小区内有许多居民外出活动,这场冲突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给小区内的居民造成了恐慌和困扰。
警方及时赶到现场,对甲乙丙三人进行了制止,并依法对其进行了处罚。
案例三:在某个学校内,甲、乙、丙三名学生因为一些琐事产生了矛盾。
在矛盾升级的过程中,三人不断进行言语上的挑衅,并最终演变成了一场群体冲突。
这场冲突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给学校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学校及时介入,对甲乙丙三名学生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要求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以上案例告诉我们,寻衅滋事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对社会秩序的破坏。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理智化解矛盾,避免言语和行为上的过激,以免引发不必要的纠纷和冲突。
同时,法律也会对寻衅滋事行为进行严厉的惩处,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希望大家能够引以为戒,避免寻衅滋事的发生,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冲突管理案例案例:小明和小强住在同一间宿舍,小明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性格内向,平时没与同学之间经常交流与沟通,他喜欢早睡早起,作息时间比较有规律。
但是,小强却不怎么爱读书,在校大部分时间以玩电脑游戏为主,而且他经常玩游戏到深夜才睡,然后明天早上睡到很晚才起床的。
小强的性格也是相对比较内向,平时话不多。
由于小明和小强的作息时间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他们心里其实都觉得对方影响自己的休息,因为这事他们一直存在着矛盾,但由于他们的性格原因吧,在初现矛盾的时候,他们也没有把对对方不满的地方直接告诉对方,但是,时间久了,因为那件事,他们的情绪开始变得有点暴躁,最后,他们之间的冲突爆发了,结果,他们经常互相指责对方。
小明指责小强玩游戏到太晚了,而且在玩游戏的同时,小强特别的兴奋,还时常发出声音。
因此,小强时常影响到他的休息。
同时,小强却反驳说道,小明每天早上太早起床以至于每天早上都经常被他吵醒。
由于他们一直因为那事情发生争吵,迟迟不能找出一个让双方满意的解决方法,最后,导致矛盾升级,他们发生肢体冲突,打起来了。
最终,通过辅导员的协助,把他们调换宿舍才把上述问题解决了。
一、冲突发生的原因(一)冲突的客观基础由于小明和小强住在同一间宿舍,除非他们各自分开居住,不然他们各自的行为都会互相影响到对方,因此,他们两者存在依赖关系。
这种依赖关系是双向的,这种双向依赖关系既可以引起冲突的趋势最大,但它同时又具有减少冲突的趋势,由上述案例可知,小明和小强由于作息时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他们两人互不体谅,互不顾及对方的利益,也就是小明不能很好地体谅到小强要满足玩游戏的需要,而小强也不能顾及小明的作息。
因此,最终导致双方引起冲突的趋势最大化。
如果小明和小强互相做出让步,让大家一起商量做出一个相对合理的作息时间,那么,双方也许不会发生冲突,也不至于到了最后双方选择通过调换宿舍才把上述问题解决。
(二)冲突形成的一般原因相互依赖性充当了冲突的催化剂,由于小明和小强互相妨碍对方的目标,也就是小强由于深夜通宵玩游戏而妨碍到小明休息,而小明因为太早起床也影响到小强的休息,这样冲突就发生了。
环境保护群体与公司营销决策产生冲突的案例以环境保护群体与公司营销决策产生冲突为题,以下是十个案例:1. 案例一:某化工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毒废物,严重污染周边环境。
环境保护群体要求公司停止生产或改善废物处理方式,但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拒绝采取措施,导致双方产生冲突。
2. 案例二:某食品公司为了推广新产品,制作大量单次性包装。
环保群体认为这种包装方式会增加塑料垃圾,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要求公司改变包装方式。
然而,公司认为这种包装方式更符合市场需求,拒绝改变,引发冲突。
3. 案例三:某汽车制造公司计划生产一款高排放的车型,违反了环保法规。
环保群体提出抗议,要求公司停止生产此款车型或改善排放控制技术。
然而,公司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无视环保要求,与环保群体产生冲突。
4. 案例四:某电子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有害化学物质,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健康。
环保群体要求公司改善生产工艺或迁离生产基地,但公司考虑到成本和利润,拒绝采取行动,导致与环保群体产生冲突。
5. 案例五:某开发商计划在一片湿地上建设高档住宅区,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破坏。
环保群体要求开发商放弃建设计划,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然而,开发商为了追求利润,坚持建设计划,与环保群体产生冲突。
6. 案例六:某餐饮连锁公司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增加了塑料垃圾的产生量。
环保群体要求公司改为使用可降解的餐具,但公司认为一次性餐具使用方便且成本低廉,拒绝改变,引发冲突。
7. 案例七:某矿业公司在开采过程中大量排放废水和废气,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环保群体要求公司停止开采或改善排放控制措施,但公司考虑到利润,拒绝采取行动,与环保群体产生冲突。
8. 案例八:某服装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化学染料,排放有害物质到水源。
环保群体要求公司改善染料选择和废水处理方式,但公司为了追求快速生产和低成本,不愿采取措施,引发冲突。
9. 案例九:某能源公司计划在风景名胜区建设大型电厂,对风景区环境造成破坏。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扫描[日期:2010-06-09] 来源:河南省内乡县委组织部作者:袁浩[字体:大中小]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扫描袁浩近年来,由于干群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在一些地方发生了群体性事件。
贵州瓮安事件6月22日凌晨,一位14岁的女孩在贵州瓮安县西门河溺水身亡。
6月28日,这起普通的刑事案件演变为群体性事件,不法分子对瓮安县委和县政府大楼进行打、砸、抢、烧,一度冲击临近的县看守所,整个过程持续近7小时,共造成150余人不同程度受伤。
这起事件的导火线表面是一名初中女生的死亡导致谣言纷乱,而实质却是公安局不作为,党委、政府的不作为。
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在现场办公时,大声问大家:这样的庸官、懒官、拿钱不干活的官,该不该下课啊?代表委员激动地齐声应答:应该!石宗源说:对!该下课的统统下课,决不姑息!大家热烈鼓掌。
云南孟连事件2008年7月19日上午,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马镇发生一起暴力冲突事件,执行任务的民警遭到500多名胶农暴力围攻,41名执勤民警在冲突中受伤,9辆执勤警车被砸坏;危急情况下,民警被迫使用防暴枪自卫,2名胶农被击中不久后死亡,另有15名群众受伤。
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指出,胶农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增收致富的美好愿望被一些坏人利用,导致胶农长期以来对橡胶公司的积怨逐步转化为对基层干部、基层党委政府的积怨,最终集中爆发引起冲突。
群众利益诉求反映机制不健全,群众没有地方讲话,反映的情况得不到处理,是这起冲突事件带给广大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教训。
湖北石首事件2009年6月17日,湖北石首发生了酒店厨师蹊跷坠楼亡事件。
6月19日,不明真相的群众在该市东岳路和东方大道设置路障,阻碍交通,围观起哄,现场秩序出现混乱。
6月20日凌晨,少数不法分子借机制造事端,在停放尸体的酒店内纵火滋事,并煽动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袭击前来灭火的消防战士和公安民警,造成多名警察受伤,消防车被掀翻砸坏。
对人际冲突的认识400字真实案例一、案例描述陈某,女,20岁,是家中独生女,出生后身体较健康,因父母忙于工作,自幼由爷爷和奶奶照顾。
在读大学二年级学生。
性格内向,自幼朋友甚少。
学习刻苦,成绩一般,复读一年。
自大二开学以来,她根本不想呆在寝室。
她感到焦虑,郁闷,苦恼;感觉“大家都挺虚伪的,一回到寝室,就胸口发闷”。
原因是她觉得自从大二以来,舍友们都不怎么关心学习了,只顾玩、找男朋友什么的;最讨厌的就是那个所谓本地的女孩子,老是和她针锋相对:她晚上她说早点睡觉,那个女孩子早上就起得特别早,陈某想她肯定是在报复自己,让她小声点,她就很冒火地和陈某吵起来了;还有一件事就是班上的同学竞争入党,本来寝室也有3个室友申请了,但是后来人数有限,陈某得到了入党的机会。
一天陈某回寝室看到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她们好像说“什么就会讨好老师,拍马屁什么的”。
陈某一听就知道在说自己,从那天以后她们几个关系变得很差了。
陈某心里特别不舒服,已经到了孤立无援的地步。
因为心情一直很糟糕,在学习上面不能静下心来,根本无法专心复习,还有一个多月就要期末考了,怕成绩考得不好,更怕会挂科,越想心里越乱,越不知所措。
二、形成原因分析主观原因1、生物学原因:该求助者自幼体健,无躯体异常感觉,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2、社会性原因:(1)人际关系方面,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和室友之间的误会;(2)家庭的教养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父母忙于工作,缺乏沟通,对求助者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有较大影响。
(3)缺乏社会支持,如被同学背后议论,很少和老师沟通。
3、心理原因:(1)被烦恼、焦虑、自卑情绪所困忧,自身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
(2)性格偏内向不稳定,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客观原因1、个体差异是产生不良人际关系的潜在因素大学宿舍成员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经历,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
他们在生活习惯、个性心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农村矛盾纠纷突发事件案例农村矛盾纠纷突发事件案例:1. 2018年,某省农村发生一起土地纠纷事件。
一家农村家庭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与流转方产生了争议。
双方对土地流转价格和流转期限等问题产生分歧,最终导致双方发生激烈冲突,甚至引发了暴力事件。
2. 2019年,某县农村发生一起农户之间的水资源纠纷事件。
由于农田灌溉用水不足,一些农户在抢夺水源时发生争执,最终演变成群体冲突。
该事件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一定隐患。
3. 2020年,某村庄发生一起农民工工资纠纷事件。
一家建筑公司在完成工程后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农民工工资,导致农民工集体维权。
双方在争议解决过程中产生了冲突,最终需要相关部门介入调解。
4. 2017年,某村民因流转土地时未能得到公平补偿而发生纠纷。
村民认为土地流转方违反了合同约定,未按照约定支付流转费用。
双方在协商过程中产生了争执,最终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5. 2016年,某乡村发生一起因土地承包权纠纷引发的冲突事件。
一家农民因与村委会在土地承包期限和承包费用等问题上意见不合,双方因此产生了矛盾,最终导致了冲突和暴力行为的发生。
6. 2015年,某村庄发生一起因农村土地流转引发的纠纷事件。
流转方在流转土地后未履行承诺的发展承诺,导致农民无法获得合理的补偿和发展机会。
农民为了维护自身权益,发生了与流转方的冲突。
7. 2014年,某县农村发生一起因土地征用引发的矛盾事件。
政府为了开展农村改革项目需要征用土地,但在补偿标准和安置政策上与农民产生了争议。
农民为了争取更好的权益,与政府发生了冲突。
8. 2013年,某村庄因农户之间的水资源分配不公引发争执。
由于供水量有限,一些农户在争夺水源时发生冲突,甚至引发了群体性事件。
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采取了多种措施解决该问题。
9. 2012年,某农村因农田流转引发纠纷。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在土地流转费用和流转期限上产生了分歧,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最终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了争议。
群体冲突案例
明娟不再和阿苏说话了。
自从明娟第一天到爱通公司上班,她就注意到了阿苏,阿苏总是表现得冷漠疏远。
开始,她认为阿苏是憎恨她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她在公司的快速提升,或者是她的雄心壮志。
但是,明娟决心同办公室里的每一位同事都处好关系,因此她邀请他出去吃午饭,一有可能就表扬他的工作,甚至还同他的儿子保持联络。
但随着中西部地区营销主管的任命,所有这一切都结束了。
明娟一直盯着这个职位,并认为自已有很大的可谁得到这个职位。
她同与她同一级别的另三位管理人员竞争这个职位。
阿苏不在竞争者之列,因为他没有研究生文凭,但是阿苏的意见被认为在高层有很大的影响力。
明娟的资历比其他的竞争者要没,但是她的部门现在已成为公司的核心部门,而且高层管理多次对她进行褒奖。
她相信,若阿苏好好推荐的话,她能得到这个职位。
但马德最后得到了提升去了陕西,明娟十分失望。
她未能得到提升就够糟的了,使她无法忍受的是选中的竟然是马德。
她和阿苏曾戏称马德为:“讨厌先生”,因为他们都受不了马德的狂妄自大。
明娟觉得马德的中选对自己来说是一个侮辱,这使她对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进行了反思。
当传言证实了她的猜测:阿苏对决策的作出施加了重大影响之后,她决定把她同阿苏的接触降低到最低限度。
办公室里的关系冷了下来,持续了一个多月,阿苏也很快就放弃了试图同明娟修复关系的行动,他们之间开始互不交流,仅用不署名的小便条进行交流。
最后,他们的顶头上司威恩无法再忍受这种冷战气氛,把他们两人召集到一起开了一个会,"我们要呆在这儿,直到你们重新成为朋友为止。
"威恩说道,"至少我要知道你们究竟有什么别扭。
"
明娟开始不承认,她否认她同阿苏之间的关系有任何变化。
后来她看到威恩是严肃认真、誓不罢休的,只得说道:"阿苏似乎更喜欢和马德打交道。
"阿苏惊讶地张大了嘴,吭哧了半天,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威恩告诉明娟:"部分是由于阿苏的功劳,马德被安全地踢走了,而且以后你们谁也不用再想法对付他了。
但如果你是对那个提升感到不满的话,你应该知道阿苏说了许多你的好话,并指出如果我们把你埋没到中西部去,这个部门会变得有多糟。
加上分红的话,你的收入仍然与马德一样多。
如果你在这儿的工作继续很出色的话,你就可以去负责一个比中西部地区好得多的地方。
明娟感到十分尴尬,她抬头向阿苏看去,阿苏耸了耸肩,说道:"你想不想来点咖啡"?在喝咖啡的时候,明娟向阿苏诉说了在过去这个月里她是怎么想的,并为自己的不公正态度向阿苏道歉。
阿苏向明娟解释了她所认为的疏远冷漠实际上是某种敬畏:他看到她的优秀和效率,结果他非常小心翼翼,惟恐哪儿阻碍到她了。
第二天,办公室又恢复了正常。
但是一项新的惯例建立起来了:明娟和阿苏在每天的十点钟一起去喝杯咖啡休息一下。
他们的友好状态使在他们周围工作的同事们从高度紧张中松弛下来了。
思考题:
1.明娟和阿苏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2.威恩作为公司领导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否可行?
3.本案例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有何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