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马玉国
- 格式:pdf
- 大小:85.54 KB
- 文档页数:2
爱考机构考研-保研-考博高端辅导第一品牌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招生目录系所名称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招生总数58人。
系所说明其中48人为五年制硕博连读生,中间不授硕士学位,10人为核科学技术方向三年制硕士生。
拟接收推荐免试生85%。
此外还将招收五年制直博生约65人,见博士目录。
招生专业及人数070301 无机化学070302 分析化学070303 有机化学070304 物理化学070305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070320 化学(化学生物学)070321 化学(应用化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考试科目系所名称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招生总数58人。
系所说明其中48人为五年制硕博连读生,中间不授硕士学位,10人为核科学技术方向三年制硕士生。
拟接收推荐免试生85%。
此外还将招收五年制直博生约65人,见博士目录。
招生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070305) 人数:研究方向01.高分子可控合成与材料制备02.高分子溶液及凝聚态物理03.特种与高性能高分子材料04.生物医用与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05.光电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相关器件06.高分子凝聚态物理、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考试科目复试成绩所占比例为30-50%,具体将根据生源状况确定。
1 101思想政治理论2 201英语一3 705综合化学I (普通化学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4 813综合化学II (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简介北京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高分子教学与研究的单位之一。
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在冯新德院士、周其凤院士等的领导下,北京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始终重视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强调研究的系统性和创造性、提倡基础和应用的有机结合,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并重,形成了优良的学风和教风,科研基础、研究水平、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国内同行的承认,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我们加大了优秀学术骨干的培养、选拔和引进力度,形成了一支年轻活跃、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科研教学团队。
有机化学(一)英文教学课程介绍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的基础有机化学教学课程历史悠久、成果卓著、任务繁重,教材、教学内容的更新都在与时共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设全英语教学课程的任务也迫在眉睫。
为了充分发挥化学学院近几年引进的年轻教师,尤其是一批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有博士后经历的青年教师加入教学队伍后的优势,化学学院决定在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开设有机化学全英文教学课程,与原有中文课程同步进行,为同学们提供更广泛的选择。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一)有机化学(二)(英文授课)学分: (3 + 2)学分开课学期:秋季 + 春季教学目的:1. 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掌握有机化学的各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反应、基本方法;2. 强调反应机理,突出结构与性能、反应的关系,使学生具有:(1) 阐明结构和性质关系的能力;(2) 进行构型和构象分析的能力;(3) 运用反应机理来阐明实验结果和预言反应方向的能力;(4) 运用逆合成原理进行简单合成设计的能力;3. 使学生掌握分离、提纯、鉴定有机化合物和光谱测定技术,具备解析图谱的能力;4. 通过英文授课,为学生提供专业英语的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
教学方式:全程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课堂讲授,习题课,办公室答疑,学生自学讨论,文献论文,演讲,考试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新的课程组织方式还包括:On-line Office Hour(网上答疑):与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的CHEM 332: Organic Chemistry共同进行,Instructor: Prof. Jeffrey S. Moore (Winner of UIUC Campus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Exchange Co-teaching: Prof. Brian Coppola from University of Michigan will teach in December for 4 classes.教材:(原版新书,提供免费借阅,限前50位选课同学)Organic Chemistry--Structure and Function, 5th Ed., 2007出版, K. Peter C. Vollhardt and Neil E. Schore, Freeman and Company.Organic Chemistry, International Student Edition, 7th Ed., 2008出版, John McMurry,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参考书:邢其毅,裴伟伟,徐瑞秋,裴坚,“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北京大学2010-2011学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名单序号姓名学校院系证书编号1 郭溢譞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000012 章博宇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000023 叶立早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000034 魏晔翔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000045 张敏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000056 庄梓铨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000067 雷理骅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000078 苏钧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000089 孙文跃北京大学工学院0000910 崔笑尘北京大学工学院0001011 张凯强北京大学工学院0001112 杜汇丰北京大学工学院0001213 尹涵北京大学工学院0001314 吴泰霖北京大学物理学院0001415 黄俊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0001516 金辰皓北京大学物理学院0001617 王晗宇北京大学物理学院0001718 生冀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0001819 王智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0001920 许元达北京大学物理学院0002021 张靖中北京大学物理学院0002122 张逸伦北京大学物理学院0002223 白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0002324 杨飏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0002425 曹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0002526 申国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0002627 陈心懿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0002728 戴鹏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0002829 王汝一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0002930 崔知涵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0003031 程昳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0003132 边树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003233 吴小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003334 张汉林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003435 赵诗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003536 夏思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003637 黄骎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003738 安圣培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0003839 周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0003940 刘天时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0004041 张艾琳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00041授课:XXX授课:XXX42 王 卓 北京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00042 43 陈 林 北京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00043 44 高 翔 北京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00044 45 郑子杰 北京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00045 46 陈云帆 北京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00046 47 单子非 北京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00047 48 刘晴芸 北京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00048 49 安传恺 北京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00049 50 张润泽 北京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00050 51 薛子骏 北京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00051 52 陈 诚 北京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00052 53 彭 焯 北京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00053 54 戴竹韵 北京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00054 55 吴俊东 北京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00055 56 张 成 北京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00056 57 赖陆航 北京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00057 58 邵晓琳 北京大学 心理学系 00058 59 陈安吉尔 北京大学 心理学系 00059 60 谢 磊 北京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00060 61 张 钰 北京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00061 62 陈怡琳 北京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00062 63 甘 霖 北京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00063 64 贺涔霖 北京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00064 65 杨骏楠 北京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00065 66 胡松禾 北京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00066 67 唐 诗 北京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00067 68 何 威 北京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00068 69 肖 轶 北京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00069 70 罗 蔓 北京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00070 71 高华鑫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 00071 72 缴 蕊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 00072 73 王启玮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 00073 74 赵雅娇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 00074 75 李轶男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 00075 76 姜雯雯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00076 77 苗思安 北京大学 历史学系 00077 78 陈婷婷 北京大学 历史学系 00078 79 张晓慧 北京大学 历史学系 00079 80 孙雪静 北京大学 考古文博学院 00080 81 陈春婷 北京大学 考古文博学院00081 82 许嘉静 北京大学 哲学系 00082 83 程志翔 北京大学 哲学系00083 84 林彬彬 北京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00084 85 赵贝佳 北京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00085授课:XXX86 娄 敏 北京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00086 87 曹丹妮 北京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00087 88 刘翌秋 北京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00088 89 肖震苏 北京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00089 90 马天骄 北京大学 经济学院 00090 91 孙 玥 北京大学 经济学院 00091 92 蔡 雨 北京大学 经济学院 00092 93 邹 欣 北京大学 经济学院 00093 94 张露瑶 北京大学 经济学院 00094 95 卢绮婷 北京大学 经济学院 00095 96 戴 革 北京大学 经济学院 00096 97 靳祖幂 北京大学 经济学院 00097 98 于淑仪 北京大学 经济学院 00098 99 陆匡妍 北京大学 经济学院 00099 100 汪敬吾 北京大学 光华管理学院 00100 101 王浩铭 北京大学 光华管理学院 00101 102 王安宁 北京大学 光华管理学院 00102 103 李 想 北京大学 光华管理学院 00103 104 蒋海涛 北京大学 光华管理学院 00104 105 翟静媛 北京大学 光华管理学院 00105 106 施 茜 北京大学 光华管理学院 00106 107 邱 昉 北京大学 光华管理学院 00107 108 王斐然 北京大学 光华管理学院 00108 109 张博通 北京大学 光华管理学院00109 110 李思佳 北京大学 法学院 00110 111 张立翘 北京大学 法学院 00111 112 张 敏 北京大学 法学院 00112 113 朱 艺 北京大学 法学院 00113 114 李 明 北京大学 法学院 00114 115 康玮星 北京大学 法学院 00115 116 杨心恬 北京大学 法学院 00116 117 叶 蕤 北京大学 法学院 00117 118 周韶龙 北京大学 法学院 00118 119 吴 倩 北京大学 法学院 00119 120 沈昀浩 北京大学 信息管理系 00120 121 颜时彦 北京大学 信息管理系 00121 122 汤 澄 北京大学 社会学系 00122 123 雷 玮 北京大学 社会学系 00123 124 邱 羽 北京大学 社会学系 00124 125 苏晓童 北京大学 社会学系 00125 126 梁晓天 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00126 127 吕如羽 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00127 128 徐博雅 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00128 129 苏东睿 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00129授课:XXX 130 黄超然 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00130131 李夏菲 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00131 132 彭柯嘉 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00132 133 邹 舒 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00133 134 沈亦乐 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00134 135 王清雨 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00135 136 高静静 北京大学 艺术学院 00136 137 胡 宁 北京大学 艺术学院 00137 138 孙公晨 北京大学 元培学院 00138 139 孙兆轩 北京大学 元培学院 00139 140 蒋如洋 北京大学 元培学院 00140 141 郑泽宇 北京大学 元培学院 00141 142 叶 轲 北京大学 元培学院 00142 143 丁雨晴 北京大学 元培学院 00143 144 陈嘉曦 北京大学 元培学院 00144 145 吴雨豪 北京大学 元培学院 00145 146 朱睿智 北京大学 元培学院 00146 147 段英子 北京大学 元培学院 00147 148 赵璐瑶 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 00148 149 尚 磊 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 00149 150 黄 宁 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 00150 151 张 皎 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 00151 152 赵朕龙 北京大学 基础医学院 00152 153 谭智超 北京大学 基础医学院 00153 154 张文晴 北京大学 基础医学院 00154 155 刘 爽 北京大学 基础医学院 00155 156 张稚琪 北京大学 基础医学院 00156 157 张志军 北京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00157 158 涂 健 北京大学 药学院 00158 159 李大蔚 北京大学 药学院 00159 160 马元亨 北京大学 药学院 00160 161 姚家健 北京大学 药学院 00161 162 王 超 北京大学 基础医学院 00162 163 田杰华 北京大学 基础医学院 00163 164 柳江枫 北京大学 基础医学院 00164 165 谢 洪 北京大学 基础医学院 00165 166 李 倩 北京大学 基础医学院 00166 167 梁海杰 北京大学 基础医学院 00167 168 闻洁曦 北京大学 基础医学院 00168 169 侯 昌 北京大学 基础医学院 00169 170 韩竞男 北京大学 基础医学院 00170 171 王雨蒙 北京大学 基础医学院 00171 172 信枭雄 北京大学 药学院 00172 173 李 彦 北京大学 药学院 00173174 石继凤北京大学药学院00174 175 孟帅北京大学药学院00175 176 赵剑雄北京大学药学院00176 177 赵逸舟北京大学药学院00177 178 曾静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00178 179 李昊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00179 180 刘清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00180 181 刘胜兰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00181 182 李帅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00182 183 陈益群北京大学护理学院00183 184 张雅蓉北京大学护理学院00184 185 张晓彤北京大学公共教学部00185 186 常莉北京大学公共教学部00186 187 孙婧茹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00187 188 张椿英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00188 189 张思宇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00189 190 彭媛北京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00190 191 王迅北京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00191 192 臧思雯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00192 193 孙禹尧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00193 194 邱宇轩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00194 195 周靖北京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00195 196 刘福良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00196 197 谷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00197(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授课:XXX。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施祖进施祖进无机化学,碳原子簇材料电话:62751495传真:62751708电子信箱:zjshi@教授,1964年生。
1991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理学硕士,1996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6~1998年为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博士后。
2001~2002年,日本名古屋大学化学系,日本学术振兴会访问学者。
2004年,日本筑波大学访问学者。
2006年,英国Ulster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和兴趣:碳纳米管的高产率合成,物理化学性质,功能化及组装;碳纳米管管内填充及纳米空间中的化学;富勒烯笼内金属包合物的高产率合成,分离,结构,性质及化学修饰;富勒烯笼内金属包合物及碳纳米管的形成机理;杂原子富勒烯及非碳富勒烯的合成,结构及性质。
主要论著:(1)GuanLH,SuenagaK,OkazakiT,ShiZJ,GuZN,IijimaS,CoalescenceofC60MoleculesAssistedbyDo pedIodineinsideCarbonNanotubes,J.Am.Chem.Soc.,129:8954-8955,2007(2)GuanLH,SuenagaK,ShiZJ,GuZN,IijimaS,Atomicchainsofiodineandtheirphasetransitioninconfin ednanospace,NanoLett.,7(6):1532-1535,2007(3)QiuHX,ShiZJ,GuZN,QiuJS,ControllablepreparationofTriple-WalledCarbonNanotubesandtheirg rowthmechanism,mum.,(10):1092-1094,2007(4)XuJX,LiMX,ShiZJ,GuZN,ElectrochemicalSurvey:TheEffectoftheCageSizeandStructureontheEl ectronicStructuresofaSeriesofYtterbiumMetallofullerenes,Chem.Euro.J.,12:562-567,2006(5)GuanLH,SuenagaK,ShiZJ,GuZN,IijimaS,DirectimagingofalkalimetalsiteinK-dopedfullerene-pe apod,Phys.Rev.Lett.,94(4):Art.No.045502,2005(6)GuanLH,ShiZJ,LiHJ,YouLP,GuZN,Super-longcontinuousNinanowiresencapsulatedincarbonnan otubes,mun.,(17):1988-1989,2004(7)XuJX,LuX,ZhouXH,HeXR,ShiZJ,GuZN,Synthesis,isolation,andspectroscopiccharacterizationo fytterbium-containingmetallofullerenes,Chem.Mater.,16(15):2959-2964,2004(8)LianYF,ShiZJ,ZhouXH,GuZN,DifferentextractionBehaviorsbetweendivalentandtrivalentendoh edralmetallofullerenes,Chem.Mater.,16(9):1704-1714,2004(9)LiHJ,GuanLH,ShiZJ,GuZN,Directsynthesisofhighpuritysingle-walledcarbonnanotubefibersbyar cdischarge,J.Phys.Chem.B,108(15):4573-4575,2004(10)LuX,XuJX,HeXR,ShiZJ,GuZN,AdditionofbenzynetoGd@C-82,Chem.Mater.,16(6):953-955,2 004(更详细内容请看课题组主页)。
爱考机构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赵美萍赵美萍分析化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话:62758153电子信箱:mpzhao@1968年生,1990年、1993年、2002年先后获北京大学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7-1998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环境与毒理化学系访问学者;1998年,荷兰能源研究机构环境分析部访问学者。
主讲课程:定量化学分析环境化学出版教材:《环境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研究领域和兴趣:探索和构建新颖的分子识别体系,发展实时、在线的荧光分析方法,为生命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提供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高通量的分析测量手段。
目前主要开展以下四个方向的研究工作:单细胞内核酸酶的成像方法;低丰度基因突变的超高灵敏检测;与脑科学相关的活性物质的在体、实时检测;新型功能化分子识别新材料的设计、合成和应用。
详细内容见课题组主页:/mpzhao代表性论文:YBLiu,SSWang,CZhang,XSu,SHuang,MPZhao*,AnalyticalChemistry,2013,inpress.XJXiao,YLiu,MPZhao*,ChemicalCommunications,2013,49,2819-2821.XSu,CZhang,XJXiao,AQXu,ZDXu,MPZhao*,ChemicalCommunications,2013,49,798-800. XSu,XCZhu,CZhang,XJXiao,MPZhao*,AnalyticalChemistry,2012,84,5059-5065.XJXiao,CZhang,XSu,CSong,MPZhao*,ChemicalScience,2012,3,2257-2261.QPan,SHong,XCZhu,MPZhao*,LPLee*,LabonaChip,2012,12,932-938.XJXiao,CSong,CZhang,XSu,MPZhao*,ChemicalCommunications,2012,48,1964–1966. CZhang,XSu,YLiang,XCZhu,MPZhao*,BiosensorsandBioelectronics,2011,28,13–16. ZYChen,LXu,YLiang,MPZhao*,AdvancedMaterials,2010,22,1488-1492.ZDHua,SZhou,MPZhao*,BiosensorsandBioelectronics,2009,25,615-622.QPan,MPZhao*,SRLiu*,AnalyticalChemistry,2009,81,5333-5341.CSong,MPZhao*,AnalyticalChemistry,2009,81,1383–1388.。
研究生论文题录盐基因原核表达研究= Studies on Prokaryotic Expression of Plant Anti-freeze and Salt Tolerance Genes.[硕士学位论文,中]/马新宇(北京林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沈昕、卢存福//2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库的构建及Na+/H+ exchanger cDNA 3′末端的克隆=Construction of cDNA Library from Populus euphratica and Cloning of 3′End of Na+/H+ Exchanger cDNA[硕士学位论文,中]/余光军(北京林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沈昕//2003。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CL1基因调控转基因植物木质素生物合成研究= Manipulation of Lignin Biosynthesis of Transgenic Plants by 4CL1 Gene [硕士学位论文,中]杨雪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导师蒋湘宁 //2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项目)不同损伤形式对杨树诱导抗性及体内防御信号物质的影响=Effect of different damage on induced resistance and defense sihnalings in Populus [硕士学位论文,中]/ 杨迪(北京林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沈应柏//2003。
(国家自然科学资金资助项目)转 CpTI 基因毛白杨的分子检测与虫试=Molecular detection and insect test of transgenic Populus tomentosa with CpTI gene[硕士学位论文,中]/张谦(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张志毅,林善枝//2003。
(国家科技部《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计划的资助)刺槐四倍体饲料型无性系区域化试验初步研究=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of Tetraploid Fodder Clones of Robinia Pseudoacacia in Regional Trial [硕士学位论文,中]/王秀芳(北京林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李悦//2003。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冶金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建设作者:郭敏焦树强闫柏军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22期基金项目:北京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构建‘一/三/三/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助力冶金工程人才培养”(JG2021Z08);北京科技大学全英文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冶金工程学研究方法”(KC2022QYW02)第一作者简介:郭敏(1968-),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冶金工程。
DOI:10.19980/23-1593/G4.2024.22.009摘要:在“双一流”学科建设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将冶金物理化学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专业教育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目前,各大高校都己积累一些课程思政实践的经验,但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依旧突出。
针对冶金物理化学课程特色和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分别从思政教育目标、思政元素挖掘设计与融入、教育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冶金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探索,构建“一/三/三/三”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从而达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目标。
关键词:双一流学科;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冶金物理化学;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2-0040-04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disciplin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 to closely combine the teaching of Metallurgical Physical Chemistry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the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who are excellent in morality and learning, and have all-round development, is a major issue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think about and solve. At present,all universities have accumulated some experi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in the curriculum, but the problems such as imbalance and inadequacy are still prominen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lurgical Physical Chemistry course and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etallurgical Physical Chemistry course were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Mining design and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odel, and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of "One/three/three/three" course was constructed,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gether.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disciplin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Metallurgical Physical Chemistr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自2014年課程思政这一综合教育教学理念提出以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逐步从上海推广到全国,各高校获取了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㊀第48卷第12期煤炭科学技术Vol 48㊀No 12㊀㊀2020年12月CoalScienceandTechnology㊀Dec.2020㊀移动扫码阅读赵国俊,郭红玉,吕璟慧,等.不同微生物预处理对煤转化生物气的促进效果对比[J].煤炭科学技术,2020,48(12):231-236 doi:10 13199/j cnki cst 2020 12 029ZHAOGuojun,GUOHongyu,LYUJinghui,etal.Comparisononpromotioneffectofdifferentmicrobialpretreatmentsonconversionofcoaltobiogas[J].CoalScienceandTechnology,2020,48(12):231-236 doi:10 13199/j cnki cst 2020 12 029不同微生物预处理对煤转化生物气的促进效果对比赵国俊1,郭红玉1,2,吕璟慧2,于洪飞2,尹香菊2(1.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焦作㊀454000;2.中原经济区煤层(页岩)气河南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焦作㊀454000)摘㊀要:为了查明不同种类微生物预处理对煤转化生物气的促进效果,选用绿孢链霉菌㊁白腐菌㊁假单胞菌3类菌种分别对褐煤进行预处理和厌氧发酵试验㊂通过生物产气效果检测㊁Gompertz方程模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方法探讨不同种类微生物预处理对产气的影响及内在原因㊂结果表明:在CH4的总产气量方面,与褐煤原煤相比绿袍链霉菌㊁白腐菌和假单胞菌预处理后的褐煤都有大幅的增加,增幅各达到了33.86%㊁165.28%㊁69.18%;拟合可知绿孢链霉菌㊁白腐菌㊁假单胞菌相比褐煤的最大比产甲烷量都有增加,分别为14.61%㊁154.49%和96.10%,微生物预处理对煤转化生物气的促进效果依次为白腐菌㊁绿孢链霉菌和假单胞菌㊂不同微生物的体积及其附着特征对预处理效果有重要影响,体积较小的菌种预处理效果较好,且预处理促使煤的孔-裂隙和表面粗糙度都显著增加,为后期厌氧发酵菌作用煤提供了便利条件㊂关键词:生物气;微生物预处理;Gompertz模拟;表面结构;附着特征中图分类号:X703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253-2336(2020)12-0231-06ComparisononpromotioneffectofdifferentmicrobialpretreatmentsonconversionofcoaltobiogasZHAOGuojun1,GUOHongyu1,2,LYUJinghui2,YUHongfei2,YINXiangju2(1.SchoolofEnergyScienceandEngineering,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㊀454000,China;2.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ofCoalbedMethaneandShaleGasforCentralPlainsEconomicRegion,Jiaozuo㊀454000,China)收稿日期:2020-07-25;责任编辑:王晓珍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972178);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资助项目(192102310196,182102310845)作者简介:赵国俊(1994 ),男,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㊂E-mail:zhaogj1994@126.com通读简介:郭红玉(1978 ),男,河南遂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㊂E-mail:guohy@hpu.edu.cnAbstract:Inordertofindoutthepromotioneffectofdifferentkindsofmicrobialpretreatmentontheconversionofcoalbiogas,lignitewaspretreatedwiththreedifferenttypesofstrainsincludingstreptomycesviridosporus,phanerochaetechrysosporiumandpseudomonas,followedbymeasurementofgasproductionandcompositionafterfermentationwithcoalseammethanogenicflora.Theeffectsofdifferentkindsofmicrobialpretreatmentontotalgasproductionandcomposition,aswellasthecoalsurfacestructurewereinvestigatedbybiogasproductioneffectdetection,Gompertzequationsimulationand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SEM).Theresultsshowthatcomparedtoraworiginallignite,thetotalmethaneproductionoflignitepretreatedbystreptomycesviridosporus,phanerochaetechrysosporiumandpseudo⁃monasincreasedby36.86%,165.28%and69.18%,respectively.Thefittingdatademonstratedthatmaximumspecificmethaneproductionofstreptomycesviridosporus,phanerochaetechrysosporiumandpseudomonashaveincreased14.61%,154.49%and96.10%,respectivelythanthatofraworiginallignite.Theeffectofmicrobialpretreatmentoncoal-to-biogasconversionfromstrongtoweakisfollowedbyphan⁃erochaetechrysosporitum,pseudononasandstreptomycesviridosporus.Thevolumeandadhesioncharacteristicsofthedifferentmicroorgan⁃ismshaveanimportantinfluenceonthepretreatmenteffect.Thesmallerthevolumeofthestrain,thebetterthepretreatmenteffect,andthepretreatmentpromotesthepore-fissureandsurfaceroughnessofthecoaltoincreasesignificantly,andprovidingconvenientconditionsforthelateranaerobicfermentationbacteriatoactoncoal.Keywords:biogas;microbialpretreatment;Gompertzsimulation;surfacestructure;adhesioncharacteristic1322020年第12期煤炭科学技术第48卷0㊀引㊀㊀言据报道,美国粉河盆地已采出的煤层气资源总量远高于勘探阶段查明的资源总量,证明次生生物气是煤层气的一个重要补充来源[1],这引起人们对生物甲烷资源贡献的重视㊂生物成因气源于微生物对煤的降解,煤中复杂大分子有机质经微生物转化为可溶性有机物(长链脂肪酸㊁烷烃㊁低分子量芳烃等),继续降解成乙酸㊁H2和CO2等小分子才能被产甲烷菌利用[2-3]㊂煤微生物降解体系中,温度㊁盐度㊁pH㊁氧化还原电位和微量元素含量等因素对菌群活性的影响已被多方面证实[4-7]㊂且煤经不同预处理,可实现煤制生物气试验模拟过程中产氢与产甲烷的转换[8]㊂近年来,美国多家公司已从室内模拟走向了现场试验,即通过向煤层气井中注入营养液从而提高煤转化生物气的效果[9-11]㊂目前,众多学者主要通过化学和物理式对煤进行预处理来提高煤的生物产气效率[12-13]㊂其中,化学预处理是通过打断煤大分子间的化学键,减小相互之间的作用力和螯合作用来增产生物气[14]㊂物理预处理主要是提高菌群与煤的接触面和亲和性,加快煤的溶解和降解过程㊂相关煤炭的微生物转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FAKOUSSA[15]发现一些细菌能利用煤的有机提取液作为唯一的碳源,溶解部分天然煤㊂COHEN等[16]发现白腐菌和真菌能使风化褐煤降解为液态物质㊂研究表明,微生物对褐煤㊁次烟煤和风化煤的降解效果较好,且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如细菌㊁真菌和放线菌等)对煤的降解机理并不相同[17-20]㊂相对于物理化学措施,微生物预处理具有工艺简单㊁反应条件温和㊁能耗低㊁环境污染小等诸多优点[21-22],但不同种类微生物预处理对煤转化生物气的对比研究相对较少㊂笔者以内蒙古白音华煤矿褐煤为研究对象,选用绿孢链霉菌(放线菌)㊁白腐菌(真菌)㊁假单胞菌(细菌)3种微生物对煤进行预处理,之后以煤层本源菌群为菌源进行厌氧发酵产气试验,来探讨不同微生物预处理对煤转化生物气的促进效果㊂1㊀材料和方法1.1㊀样品制备1)样品处理㊂新鲜褐煤来自内蒙古白音华矿,根据GB/T30732 2014‘煤的工业分析方法仪器法“和GB/T31391 2015‘煤的元素分析“进行工业与元素分析(表1)㊂将褐煤进行灭菌处理,在真空干燥箱内50ħ干燥24h,然后放入干燥器内密封保存备用㊂在采煤工作面采集新鲜矿井水,并在4ħ条件下密封保存以确保煤层产甲烷菌群活性㊂2)不同种类的微生物选用㊂绿孢链霉菌(Strep⁃tomycesviridosporus,St)㊁白腐菌(Phanerochaetechry⁃sosporium,Ph)㊁假单胞菌(Pseudomonas,Ps),菌种信息见表2㊂表1㊀煤样的基本信息Table1㊀Basicinformationofcoalsamples煤样Ro,ran%Mad/%Vad/%Aad/%FCad/%w(C)/%w(H)/%w(O)/%w(N)/%褐煤0.437.4610.7144.5837.2540.434.4021.470.40㊀㊀注:Ro,ran为镜质组随机反射率㊂表2㊀选用菌种的基本信息Table2㊀Basicinformationofselectedstrains菌种编号门纲目科属菌种来源培养基绿孢链霉菌St放线菌放线菌放线菌链霉菌链霉菌CGMCC4.17700038ISP-2培养基白腐菌Ph担子菌伞菌多孔菌平革菌白腐BNCC336257综合马铃薯培养基假单胞菌Ps变形菌γ-变形菌假单胞菌假单胞菌假单胞菌GSICC31603CM0841培养基㊀㊀3)菌种培养基的配制㊂0038ISP-2培养基:酵母提取物4g㊁麦芽提取物10g㊁葡萄糖4g㊁琼脂15g㊁蒸馏水1L㊁调节pH=7.3㊂综合马铃薯培养基:20%马铃薯汁1L㊁葡萄糖20g㊁KH2PO4为3g㊁MgSO4㊃7H2O为1.5g㊁硫胺素微量㊁琼脂15g㊁调节pH=6㊂CM0841培养基:蛋白胨5.0g㊁牛肉膏10g㊁酵母膏5.0g㊁葡萄糖5.0g㊁NaCl5.0g㊁琼脂15.0g㊁蒸馏水1L㊁调节pH=7.2㊂4)采用16SrRNA方法鉴定出矿井水中主要产甲烷菌属为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㊁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㊁甲烷螺菌属(Methano⁃spirllum)㊂为提高富集期间产甲烷菌群繁殖速度,需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C㊁N㊁P㊁S元素以及中性盐等物质,微量元素和复合维生素也是维持厌氧微232赵国俊等:不同微生物预处理对煤转化生物气的促进效果对比2020年第12期生物生长代谢和厌氧发酵酶系统活性的重要组成成分,按文献[23]进行产甲烷菌群的富集培养㊂1.2㊀试验方法1.2.1㊀预处理煤样与生物产气试验1)不同微生物预处理煤样试验㊂采用250mL玻璃瓶,装入10g直径0.2 0.3mm的煤颗粒,加入20mL含有选用的不同微生物培养液进行预处理,绿袍链霉菌㊁白腐菌和假单胞菌预处理后的褐煤分别编号为St-H㊁Ph-H和Ps-H,同时用镍丝连着一煤块浸泡在微生物处理液,以方便取出㊂玻璃瓶用透气棉塞封堵,以防杂菌干扰(图1)㊂图1㊀不同微生物预处理煤样装置示意Fig.1㊀Schematicofdifferentmicrobialpretreatmentcoalsamplesdevice2)厌氧发酵产气试验㊂分别选用含有2 3d生长期的菌种对煤进行预处理14d,然后把煤样和相应的处理液一同进行厌氧发酵产气试验,厌氧发酵与气体收集的装置与文献[24]完全相同㊂具体步骤是:将配制好的200mL产甲烷菌富集培养基放入121ħ的灭菌锅中灭菌3h,利用0.3mol/L的HCl和NaOH调节pH至7,然后加入含有煤层本源菌群的矿井水,密封放置在35ħ培养箱中培养4d;取出加入预处理结束的玻璃瓶内,利用N2驱替至少3 4min,保证厌氧环境,之后进行产气试验㊂采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每3d记录一次产气量,以集水瓶中无水排出时产气结束㊂1.2.2㊀试验测试方法1)菌液浓度的检测㊂采用UV-52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㊁透射比标准进行测定㊂将分装好放置有样品的试管放置于35ħ的恒温培养箱中分别培养17d,测上清液波长为600nm的吸光值(OD600)㊂2)气体组分测定㊂采用安捷伦7890GC型气相色谱仪测定气体组分,其含热导池和氢火焰2个检测器,采用进样针手动进样,每次进样体积0.5mL,5A分子筛不锈钢填充色谱柱,检测器温度100ħ,载气为He,流速为30mL/min㊂3)扫描电镜(SEM)试验:FEIQuanta250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压30kV,放大倍数30 300000倍,分辨率3nm,成像模式为二次电子图像和背散射电子图像㊂将制备的原煤和经过不同菌种预处理后的煤块从菌液中取出,采用2.5%戊二醛浸泡2 4h进行固定;之后用0.1mol/L磷酸缓冲液清洗表面3次;样品脱水干燥剂用表面张力小的乙醇,防止样品收缩,进行乙醇梯度脱水:30%㊁50%㊁70%㊁85%㊁95%各1次,100%乙醇2次,每次浸泡15 20min,然后让其在空气中逐渐挥发干燥㊂2㊀试验结果2.1㊀菌种的生长特征分别把3种微生物菌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完成活化,然后进行梯度稀释,接种等量的菌到液体培养基中,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600nm波长条件下对上清液进行光度测试,做出菌种的相应生长曲线(图2)㊂图2㊀选用3种菌种的生长特征Fig.2㊀Growthcharacterizationofthreeselectedstrains微生物生长曲线一般包括迟缓期㊁对数期㊁稳定期和衰亡期㊂从图2看出绿孢链霉菌㊁白腐菌与假单胞菌3种微生物在1 2d在迟缓期,2 3d为对数期生长速率最快,4 5d曲线呈现下降趋势,第6d开始进入相对稳定期,15d后死亡率增加进入衰退期㊂为了提高不同微生物对煤的预处理效果,笔者选用3d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菌种㊂2.2㊀煤样预处理后的厌氧发酵试验结果3种菌种对煤进行预处理14d后,以煤层本源菌群为菌源进行为期21d的产气试验如图3所示㊂由图3可知,累计产气体积和阶段产气体积:St-H㊁Ph-H与Ps-H相比原煤(Y)的产气效果都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Ph-H的产气体积最大达到288.00mL,相比Y产气体积151.50mL,增幅达到90.10%;产气体积分数:最大为Ps-H的51.77%相比Y的34.54%有明显增加,增幅达到49.88%;甲烷的总体积,与Y相比St-H㊁Ph-H与Ps-H都有大幅3322020年第12期煤炭科学技术第48卷增加,增幅各达到了36.86%㊁165.28%㊁69.18%㊂总体来说St-H㊁Ph-H与Ps-H组的产气体积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即预处理后煤的产气体积增加,且经预处理后3种微生物预处理对增加CH4体积的促进能力为Ph>Ps>St㊂图3㊀不同煤样的厌氧发酵产气结果Fig.3㊀Gasproductionresultsofanaerobicfermentationofdifferentcoalsamples2.3㊀Gompertz模型与数据拟合利用实验室测得的生物产气数据探讨不同微生物预处理煤样的产甲烷潜力,通常利用Gompertz模型㊂采用改进的Gompertz方程对甲烷产量进行模拟(式(1))[25],模拟结果如图4和表3所示㊂y=Aexp-expeμmAλ-t()éëêêùûúú{}(1)式中:y为累积甲烷产量,mL/g;A为累积潜力甲烷产量,mL/g;μm为最大比甲烷产量,mL/(g㊃d);λ为滞后阶段时间,d;t为试验时间,d㊂图4㊀煤样产甲烷潜力的Gompertz模拟结果Fig.4㊀Gompertzsimulationresultsofcoalsamplemethanepotential表3㊀Gompertz方程的拟合参数Table3㊀FittingparametersforGompertzequation样品编号最大比甲烷产量/(mL㊃g-1㊃d-1)累积潜力甲烷产量/(mL㊃g-1)滞后阶段时间/d拟合度Y0.9835.2326.6620.993St-H1.1267.2388.3270.974Ph-H2.50014.377㊀11.3280.988Ps-H1.9279.0417.8930.993㊀㊀由图4和表4可知,试验数据的拟合度R2接近1,可信度较高,St-H㊁Ph-H与Ps-H相比Y的最大比甲烷产量都有增加,分别为14.61%㊁154.49%和96.10%;累计产气潜力也有明显提高,分别增加38.33%㊁174.78%和72.79%㊂可知,不同菌种促进煤产气效果:Ph>Ps>St㊂且与原煤Y相比,微生物预处理煤样在厌氧发酵过程中有更大累计产气潜力和最大产甲烷率㊂3㊀煤的表面结构和菌种的附着特征分析分别将3种菌种St㊁Ph与Ps预处理14d后的煤块用镍丝取出,与原煤Y一同按照第2.2节进行样品制备,然后进行镀膜处理,采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在3000倍和20000倍观测煤的表面结构及菌种的附着状态(图5)㊂原煤Y的表面光滑且平整㊁孔-裂隙较少㊂经过3种微生物预处理的煤表面粗糙度明显增加,呈凹凸不平状㊁孔-裂隙也显著增加㊂St以链状菌形态存在,其中菌长约为5.52μm㊁直径约为0.38μm㊂Ph以椭圆形态为主,其中椭圆菌长轴约为1.32μm㊁短轴约为0.84μm㊂Ps以杆状菌为主,杆菌长约为2.55μm㊁直径约为0.65μm㊂从菌种的附着状态分析,St聚集成菌落并基本覆盖了煤的全部表面;而Ph主要分布在煤的孔-裂隙之内㊂经Ps菌处理后的煤表面和孔-裂隙均有分布㊂从3种菌种的体积来看,Ph菌的体积最小,更容易进入煤的孔裂隙;St菌的体积最大,主要分布在煤的表面,Ps菌的体积处在St菌和Ph菌之间,附着状态也是二者兼具㊂从煤表面结构特征分析,微生物对煤表面结构具有蚕食作用,增加了煤的粗糙度,这为后期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甲烷菌群与煤相互作用创造了条件㊂菌种的体积和形态对其附着状态有重要影响,体积越432赵国俊等:不同微生物预处理对煤转化生物气的促进效果对比2020年第12期图5㊀煤表面结构和菌种的附着特征Fig.5㊀Coalsurfacestructureandbacterialadsorptionobservation小的菌种更容易通过孔-裂隙进入煤的内部,与仅在煤表面附着的较大菌种相比,前者的预处理效果更有优势,据此推断3种菌种对煤的预处理效果顺序为Ph>Ps>St,这与前述的厌氧发酵数据具有一致性㊂4㊀结㊀㊀论1)通过3种菌种的生长曲线确定预处理时间为14d㊂与原煤Y相比,3种微生物St㊁Ph与Ps预处理后的煤样生物产气量增加,且CH4的体积分数与体积也相应增加㊂3种微生物预处理对产气的促进能力为Ph>Ps>St㊂通过改进的Gompertz方程模拟也表明经微生物预处理后煤的产甲烷潜力和最大速率均增加㊂2)微生物预处理明显增加了煤表面的粗糙度,这有助于产甲烷菌群和煤的相互作用,对提高煤转化生物气的效果有积极作用㊂菌的附着状态和大小是影响煤预处理后产气效果的因素之一,且体积越小的菌种易于进入煤的孔-裂隙,而体积越大的菌种更倾向于附着在煤的表面,前者对提高预处理效果更为有利㊂3)在CH4总产量上,St-H㊁Ph-H与Ps-H相比Y都有大幅增加,增幅各达到了36.86%㊁165.28%㊁69.18%;通过Gompertz模型与数据拟合可论证St-H㊁Ph-H与Ps-H相比Y的最大比产甲烷量都有增加,分别为14.61%㊁154.49%和96.10%,各微生物预处理促进煤转化生物气的效果不同㊂参考文献(References):[1]㊀GREENMS,FLANEGANKC,GILCREASEPC.CharacterizationofamethanogenicconsortiumenrichedfromacoalbedmethanewellinthePowderRiverBasin,U.S.A[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alGeol⁃ogy,2008,76(1/2):34-45.[2]㊀OREMWH,VOYTEKMA,JONESEJ,etal.Organicintermedi⁃atesintheanaerobicbiodegradationofcoaltomethaneunderlabo⁃ratoryconditions[J].OrganicGeochemistry,2010,41(9):997-1000.㊀[3]㊀FERRYJG.Fundamentalsofmethanogenicpathwaysthatarekeytothebiomethanationofcomplexbiomass[J].CurrentOpinioninBiotechnology,2011,22(3):351-357.[4]㊀LIUDY,TAGOK,HAYATSUM,etal.EffectofelevatedCO2concentration,elevatedtemperatureandnonitrogenfertilizationonmethanogenicarchaealandmethane-oxidizingbacterialcommunitystructuresinpaddysoil[J].MicrobesandEnvironments,2016,31(3):349-356.[5]㊀KIRKMF,WILSONBH,MARQUARTKA,etal.Soluteconcen⁃trationsinfluencemicrobialmethanogenesisincoal-bearingstrataoftheCherokeeBasin,USA[J].FrontiersinMicrobiology,2015,511:1-14.[6]㊀魏国琴,何㊀环,王江泽,等.龙泉煤层气田产甲烷菌群富集的厌氧产气中试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9,47(7):249-254.WEIGuoqin,HEHuan,WANGJiangze,etal.Pilotstudyonmeth⁃anogens-enrichedanaerobicgasproductioninLongquanCoalbedMethaneField[J].CoalScienceandTechnology,2019,47(7):249-254.[7]㊀张亦雯,郭红光,李亚平,等.过氧化氢预处理中/高煤阶煤增产生物甲烷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9,47(9):262-267.ZHANGYiwen,GUOHongguang,LIYaping,etal.Studyonme⁃dium/highrankcoal-producingmethanewithhydrogenperoxidepretreatment[J].CoalScienceandTechnology,2019,47(9):262-267.[8]㊀苏现波,陈㊀鑫,夏大平,等.煤发酵制生物氢和甲烷的模拟实验[J].天然气工业,2014,34(5):179-185.SUXianbo,CHENXin,XIADaping,etal.Anexperimentalstudyofhydrogenandmethaneproductionfromfermentationofcoal[J].NaturalGasIndustry,2014,34(5):179-185.[9]㊀RITTERD,VINSOND,BARNHARTE,etal.Enhancedmicrobialcoalbedmethanegeneration:areviewofresearch,commercialac⁃tivity,andremainingchalleng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al5322020年第12期煤炭科学技术第48卷Geology,2015,146:28-41.[10]㊀苏佳纯,肖㊀钢.利用微生物促进煤层间CO2甲烷化的新方法[J].煤炭转化,2013,36(4):90-93.SUJiachun,XIAOGang.Aproposedpathwaytostimulatebiogenicmethaneproductionfromcoalandinjectedcarbondioxide[J].CoalConversion,2013,36(4):90-93.[11]㊀孙㊀斌,李金珊,承㊀磊,等.低阶煤生物采气可行性:以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为例[J].石油学报,2018,39(11):1272-1278,1291.SUNBin,LIJinshan,CHENGLei,etal.Thefeasibilityofbiologi⁃calgasrecoveryinlow-rankcoal:acasestudyofJiergalangtude⁃pressioninErlianBasin[J].ActaPetroleiSinica,2018,39(11):1272-1278,1291.[12]㊀HAIDERR,GHAURIMA,SANFILIPOJR,etal.Fungaldegra⁃dationofcoalasapretreatmentformethaneproduction[J].Fuel,2013,104(2):717-725.[13]㊀GAZSOLG.Theeffectofradiationtoenhancethebioconversionofcoal[J].FuelProcessingTechnology,1997,52(1/2/3):239-245.㊀[14]㊀HUANGZ,URYNOWICZMA,COLBERGPJS.Stimulationofbiogenicmethanegenerationincoalsamplesfollowingchemicaltreatmentwithpotassiumpermanganate[J].Fuel,2013,111(5):813-819.[15]㊀FAKOUSSARM.Coalasasubstrateformicroorganism:investi⁃gationwithmicrobialconversionofnationalcoal[D].Bonn: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y,1981.[16]㊀COHENMS,GABRIELEPD.DegradationofcoalbythefungiPolyporousversicolorandPoriamonticola[J].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al,1982,44(1):23-27.[17]㊀DAASSID,PRIETOA,ZOUARI-MECHICHIH,etal.Degrada⁃tionofbisphenolAbydifferentfungallaccasesandidentificationofitsdegradationproducts[J].InternationalBiodeterioration&Biodegradation,2016,110:181-188.[18]㊀FACCIOG,KRUUSK,SALOHEIMOM,etal.Bacterialtyrosinasesandtheirapplications[J].ProcessBiochemistry,2012,47(12):1749-1760.[19]㊀NGUYENLN,HAIFI,PRICEWE,etal.Continuousbiotransfor⁃mationofbisphenolAanddiclofenacbylaccaseinanenzymaticmembranereactor[J].InternationalBiodeterioration&Biodegra⁃dation,2014,95:25-32.[20]㊀WANGCP,LIUHB,LIJ,etal.DegradationofPAHsinsoilbyLasiodiplodiatheobromaeandenhancedbenzo[a]pyrenedegrada⁃tionbytheadditionofTween-80[J].EnvironmentalScienceandPollutionResearch,2014,21(18):10614-10625.[21]㊀RALPHJP,CATCHESIDEDEA.Decolourisationanddepoly⁃merisationofsolubilisedlow-rankcoalbythewhite-rotbasidio⁃mycetePhanerochaetechrysosporium[J].AppliedMicrobiologyandBiotechnology,1994,42(4):536-542.[22]㊀TIANYUC,SANDRAR,GOLDINGSD,etal.Improvingcoalbioavailabilityforbiogenicmethaneproductionviahydrogenper⁃oxideoxid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alGeology,2018,195:402-414.[23]㊀GUOHongyu,DONGZhiwei,SUXianbo,etal.Synergisticbio⁃degradationofcoalcombinedwithcornstrawasasubstratetomethaneandtheprospectsforitsapplication[J].Energy&Fuels,2018,32(6):7011-7016.[24]㊀GUOHongyu,LIYunsong,CHENShanlai,etal.Influenceofcoalmaceralsonbiomethaneproduction[J].EnvironmentalEngineeringandManagementJournal,2018,17(6):1449-1456.[25]㊀HUANGZ,SEDNEKC,URYNOWICZMA,etal.Lowcarbonrenewablenaturalgasproductionfromcoalbedsandimplicationsforcarboncaptureandstorage[J].NatureCommunications,2017,8(1):568.632。
爱考机构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陈尔强教授
陈尔强教授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Polymer杂志中国区副主编
办公室:新化学楼南区603
电话:86-10-62753370
传真:86-10-62753370
email:eqchen@
陈尔强教授
教育背景
1988.7获复旦大学学士学位
1991.7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
1998.7获美国阿克伦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kron)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8-2000美国阿克伦大学及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博士后
2000-2002北京大学高分子系,副教授
2002至今北京大学高分子系,教授
2009.2–北京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0.1–Polymer杂志中国区副主编(Associate Asian Editor for China,Polymer)
研究兴趣
1.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和高分子材料科学
2.高分子凝聚态的亚稳定性
3.高分子的相转变、结构与形态
4.受限微环境下的高分子结晶、熔融与玻璃化转变
5.低维及几何受限下的高分子自组装
6.高分子的微加工和微图样成型
7.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主讲课程
本科生高分子物理
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与科技论文写作
所获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