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震--百家讲坛之苏轼(一)少年成名

康震--百家讲坛之苏轼(一)少年成名

康震--百家讲坛之苏轼(一)少年成名
康震--百家讲坛之苏轼(一)少年成名

画外音:

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欺负的别样人生。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少年成名,敬请关注。

康震:

7 s) L' H( S: Z" }2 B) T

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为什么呢,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到底想过没有,他的这些迷人的富有魅力的诗句是怎么写出来的,在他的少年时代,他究竟接受过怎样的家庭教育;他科举考试成绩如何;他进入仕途之后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他又是为了什么被一贬到了黄州,而后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在短短十七个月的时间里从一个八品官升为三品大员,最后苏轼又是因为什么,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被一贬到了惠州,再贬到了儋州;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言呢?所有这些象迷一样的问题,就共同的汇成了苏轼丰富的一生。而我们要了解这些谜团,要了解这些问题,那还就必须要从苏轼少年时代说起。

画外音:

走近丰富多彩的苏轼,让我们慢慢道来,苏轼字子儋,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公元1037

年出生于四川眉山,1101年死于江苏常州,终年65岁。苏轼所在的家庭是一个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共生有三男三女,苏轼与弟弟苏辙排行老五与老六,而排在他前面的哥哥姐姐均夭折,而恰恰就是苏家硕果仅存的这哥俩儿竟然在日后成为苏轼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那么,幼时的苏轼接受的是怎样的家庭教育,这种教育对他的少年成名有着怎样的影响,他与弟弟苏辙的名字又有怎样的深刻寓意呢?

+ G" A9 w, x' ^4 K

康震:

1 _: Q, g* `+ n% w

首先我们要来看一看苏轼从小所接受的严格而良好的家庭教育,苏轼的父亲苏洵一辈子没做过什么特像样的官,我们都知道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有数的大散文家。苏洵对他这两个儿子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严格得有证据啊,有诗为证。苏轼六十多岁的时候遭了难,被朝廷贬到遥远的海南岛,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老头晚上做了个梦,你猜他梦见什么了,他梦见自己又变成小孩了,父亲监督自己在那儿读书呢,醒来之后,老苏写了一首诗,记录他这个梦,这诗说的好。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 j% F& f5 @, x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沮及桓庄初。

{/ _9 `5 X' A/ u

坦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1 \- R- L J$ C. x. T

这个诗什么意思啊,小时候自己太贪玩儿了,不知道读书,老爸监督着自己读书。有一天,父亲出去要办事,给他布置了一家庭作业,今天你必须得把《春秋》这部史书给我读完了,回来我得检查。苏轼看看那钟表,爸爸快回来了,春秋读了还不到三分之一啊,肯定死翘翘了。这个胸口里头好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嘴上就好像那鱼咬了钩一样难受,你想一个六十岁的老头儿晚上做梦还梦见小时候被父亲严厉监督读书的情景。这个严厉不是表面的严厉,那是严厉到骨头里头了,你严格要求孩子得达到这种效果。苏洵不但对苏轼兄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特别重视,也交给他们做人,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名字叫什么呢,《名二子说》,从这个苏轼和苏辙的名字入手来分析,来告诫他们应该将来怎么做人。苏洵在这篇文章里说,说一辆车子有轮啊,有用;轮上有车幅,有用;车上有车盖,有用;这都是最有用处的几个部件。有个小部件好像没太大的用处,叫什么呢,叫轼,就是车子前方有一个横木,

你要坐在车子里,有时候车子颠簸的比较厉害,抓一把那横木,但大多数情况下那个横木没什么用处,可是你要说少了这个横木,车子的结构就不完整了。苏洵说,知道为什么我给你起苏轼这个轼这个字吗,希望你象这个轼一样不要那么显山露水,不要那么锋芒毕露;为人应该老老实实、安守本分,你有才华,你也给我憋到肚子里,一点一点地渗透出来。辙呢,更有意思了,如果说这轼还有点用处,这辙简直一点用都没有,为什么呢,辙是车轮子的印儿啊,举行汽车拉力赛跑了个第一名跟这辙也没关系,车跑的太快翻到沟里了,也跟辙没关系。苏洵希望苏辙象车印一样能够妥善的处理货与福的关系。他了解他的这个小儿子,性格很沉稳,不像他那个哥哥,老顽童一样。俗话说得太好了,知子莫若父,苏洵太了解这两个儿子了,他对这两个儿子名字的分析,也预示了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苏轼这辈子吃亏吃大发了,就吃亏在两样事情上,一个是嘴巴一个是手中的这杆笔,说得太多,写得太多,才华太高,得罪人太多,招人嫉恨。可是我们觉得要不是这样这苏轼在我们眼里就没什么魅力了,他就不可爱了。苏辙比起他这个哥哥来说,那要稳健得多,要含蓄得多,要沉稳得多,可我们也觉得这个人就没有苏轼身上那种快意恩仇、潇洒自在的可爱劲儿,没有那种魅力。人生就是这样。

这是苏轼的父亲,他的教育。

1 z1 i/ g0 N3 w8 K* _: ?5 K# u

画外音:

! Y0 e4 @% L0 L7 z4 A) { U

父亲苏洵的言传身教,使得苏轼既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化艺术的熏陶,同时也赋予了他不拘礼教、开拓进去的卓然之气,与此同时,来自母亲程氏的教育也对苏轼的成长至关重要。那么,苏轼母亲的教育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这种教育对苏轼的少年成名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 s+ J8 M, r: t @' k9 `! t

9 h. x6 U1 u1 Y0 S. G

康震:

5 B

6 a- n& u& p* \; S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人家,她性格中有果敢的一面,也有仁慈的一面。这程夫人对苏轼人格的教育很值得我们在座的母亲学习。有一天,程夫人带着这十来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汉代的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了很多权贵,他办案子不讲人

情,结果被人家诬告了,判了死刑,将要走上刑场。临上刑场的时候跟他的妈妈告别,他说,母亲大人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过悲伤。范滂的母亲怎么回答,他母亲说,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呢?你为了理想舍弃自己的性命,我这当妈的支持你,就是这么个故事,讲完了。十多岁的苏轼会有什么反应?他对他妈妈说:母亲,我希望长大以后也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您注意这苏轼他才十多岁,但他脑瓜子很聪明,他问他母亲你同意吗,这是反过来考他母亲的。可以有好几种回答,第一种,No.1,好儿子有志气,妈妈支持你;第二种,No.2,说儿子你真不错呀,你这范叔叔,范滂叔叔也是好样的,可是有一样,咱能不能不死啊;的三种,别瞎说,什么死啊活啊的,老娘还指着你养老送忠呢,在家给我待着。大家虽然笑了,可是你很难说这三种回答谁对谁错,他都有合理性。关键是这程夫人她怎么回答苏轼的这个问题,程夫人很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作范滂的母亲呢?什么叫人格教育,什么叫道德教育,什么叫思想政治工作,什么叫做潜移默化,什么叫做以身作则。苏轼这一辈子活得是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睛里不揉沙子,为什么,就是因为小时候有他父亲和母亲这样的好家长,这样高质量的家长,给他的良好的教育,这个实在是太重要了。

' j; O0 o3 W5 I8 d- f, F. a/ s3 e* O

( C1 K* Z* p; ^; T8 b# c, Y

话外音:

' p7 c; J, R- b& u1 j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那么,苏轼兄弟会在这场至关重要的考试中金榜题名吗,这场考试会改变苏轼的命运吗?

, {7 d) B& g) J4 R3 _

康震:

! A& Q. p: \' X

考试分了三步,其实也是三道关啊。第一道关,先得参加首都开封府组织的举人考试,你得先成为举人,身份变了才能往下接着考。小菜一碟,苏轼、苏辙轻松过关,到达第二关。第二关是什么关,是礼部组织的考试,相当于我们现在教育部组织的高考,出了个作文题挺难的,这作文题是什么名字啊,《刑赏忠厚之至论》,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请您论述古代君王在

奖惩赏罚的方面都是本着宽大为怀的原则。这个题狠刁的,你得有很丰富的历史知识,还得有点理论水平才能把这篇文章做好。那苏轼这篇作文写得怎么样啊,有没有得到主考官的认可?有一天,主考官当朝的翰林学士,大文人,文坛领袖欧阳修看到了一份考卷,欧阳修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你瞧我们这一会儿讲了几个了,这北宋的文人太厉害了,随便讲一个就是什么家,读到了这篇作文,写得真不错,立论高远、层次清楚、文字老道,颇有些大家风范。给了几个副考官也看了看,意见比较一致,觉得这个人应该拿第一名。欧阳修拿起笔来准备给他点第一名,这笔拿起来还没落下去,到底姜还是老的辣,老头有点活思想,琢磨这文章写得也太好了,这谁写的,琢磨琢磨,想来想去,老头有点得意,这么好的文章别人写不出来,肯定是我的学生曾巩写的。曾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欧阳修教出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我当然是天下第一了,我的学生起码是天下副第一。老头一想这问题很严重啊,相当严重,我要给我的学生点个第一名,将来传出去岂不说我们师徒之间互相串通、徇私舞弊?我的名声跟我学生的名声都会受到重大的创伤,不能这么办啊,我得忍痛割爱、大义灭亲。梆梆梆,老头给这文章点了个第二名。欧阳修是完成了道德上一个自觉,老头儿觉得办了一件好事,他想曾巩我的学生思想境界应该跟我差不多,很能理解我的做法。其实曾巩根本就不感谢他,因为这跟曾巩八杆子打不着,曾巩既不是第一名,也不是第二名。欧阳修虽然是大文豪,可是这个眼界还有点太小,他不知道天下大得很,凭什么第一就是你的弟子,四川眉山有个小伙子那文章是天下第一,姓苏名轼字子瞻,芳龄二十二岁。

苏轼写了个第一名水平的文章所以得了个第二名,冤死了,但不管怎么说第二关是考过了。还有第三关,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苏轼、苏辙兄弟也顺利过关,被授予了进士及第的光荣称号,你算一算,苏轼这一年才二十二岁,苏辙也不过才十九岁。古人有句话,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五十岁你考中进士算是年青的,那二十二岁和十九岁考中进士岂不是少年成名天下知吗,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 m* T$ r L* F# L n8 ~

+ W) V& a0 N! D5 t

画外音:

8 p8 d0 h4 n. i# u3 z

在三关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本来可以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人意料的获得了第二名,这对苏轼来说虽然有些委屈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我们不禁要问,苏轼在这篇颇有点传奇色彩的文章里头到底写了些什么东西呢?主考官欧阳修为什么对它那样的青睐,欧阳修与苏轼这对师生之间又会因为这篇文章而发生什么特

殊的故事呢?

; R4 O& C2 A& M& c

_% Y9 x k: i7 G- Z- L0 E

康震:

这欧阳修啊,这次是认对了文章点错了名次,这第一桩郁闷就不说了,这老头心里还有一个疙瘩没解开,为什么苏轼这篇作文,我们刚才说了那题目不是说历代君王处理奖惩奖罚的时候都是宽大的原则吗,苏轼在这个作文里头用了个典故,把老头给难住了。什么典故啊,典故上说,古代的时候,尧舜禹的那个尧帝手下有个司法官,三次要判一个人死刑,尧本着宽大的原则都赦免了这个死刑犯,欧阳修也是博学多才的人啊,在自己家那书房里找了三天三夜都没找到这个典故。他就纳了闷了,难道我读的书还不如一个二十二岁的孩子?问苏轼,你这典故从哪儿来的?苏轼说,《三国志.孔融传》您翻开看,肯定有。老头够辛苦的,晚上回家又翻《孔融传》,翻了一宿没找着,回头见了苏轼又问,说没找着啊,你到底是从哪来的那么一个典故啊?苏轼说,哦,您还真翻了啊,我跟您说实话吧,那是我自个儿瞎编的。怎么能瞎编呢,你怎么编的?苏轼说,您看那孔融传里不是有这么一故事吗,曹操灭了袁绍,就把袁绍那挺漂亮的儿媳妇送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孔融听到这个事很不满意,跟曹操说:哼,当年周武王伐纣王的时候就把纣王的宠妃妲己赏给了自己的弟弟,曹操说哎哟,我知道你读书多,这典故从哪儿来的?孔融说我瞎编的,你现在当代人能做出这种丑恶的事情,古人想必也能做出。苏轼跟这欧阳修就说老师真是对不起,我是觉得凭着尧帝的那种宽厚之心肯定也能做出这样的事来,所以我先编一个。大家现在是在笑,可是你要想,你的学生这么回答你,他说这证据是我瞎编的,而且是在高考这么严重的情况下瞎编了一个论据,你会有什么反应?治学态度太不严谨了,瞎编乱造,打出学堂,不给发毕业证。欧阳修什么态度?欧阳修竖大拇哥,逢人就说这件事情,说苏轼不得了啊,这样的人读书真是善于读书,善于灵活的运用知识,这个读书是读到了自己的血肉当中,读到了自己的灵魂当中,外在的知识已经完全的变成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欧阳修说,我读苏轼的文章,身上直冒汗,后生可畏,我不行了,我这老头还是早早隐退到山林里面,好给这年青人让出一条路来。欧阳修说得很重,说三十年后没有人会记得我欧阳修了,苏轼的名字在文坛上将大放光明。欧阳修当时什么官职,翰林学士,政治上地位很高,他是主考官,位置很关键,他是文坛领袖,地位很显赫。苏轼当然才华出众,但是老师对他的奖励,对他的扶持特别重要。我觉得欧阳修这个人真是胸怀坦荡,很值得我们现在当代人学习。

/ F% u# W5 p1 r% [2 s

画外音:

) s4 D2 @# I& i' V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秒笔,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是,因为母亲程夫人的不幸去世,苏轼只得返回家乡服丧。三年之后,当苏轼兄弟陪父亲再次来到京城的时候,一次北宋朝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制科考试即将举行,曾经在三年前的考试中小试牛刀,一举成名的苏轼兄弟自然不会放过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准备向这次制科考试再次发起冲击。那么,制科考试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考试制度,而苏轼兄弟在这场制科考试中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少年成名的苏轼还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吗?

康震:

( [$ e! D( m" h

这个制科考试,那跟进士科考试不一样。进士科考试基本上是三年举行一次,招收的人数也比较多;制科的考试是不定期的,而且程序特别麻烦:首先,你得有朝中的大臣推荐你,推荐上了以后还得首先参加一个预试,由六位朝廷大臣组成的一个考试委员会测试你;这个考试通过以后才能接着进入皇帝亲自出题,亲自主持的这个制科考试。因为这个制科考试它本来就是皇帝为了直接选拔那些特别优异的人才设置的考试制度,参加完这个考试,还能拿到优秀的成绩,那更是难上加难。在这儿可以给大家说一个数字,北宋南宋加在一起,三百年左右的时间,举行了多少次制科考试呢?22次,你看看这个比例。那么录取了多少制科的人呢?41人,三百年41个。那么同期三百年里边录取了多少位进士呢?4万多人。四十一比四万多,差一千倍。话反过来,能不能这样说,我要是考中了制科我就比进士科光荣一千倍,我获得的提拔的机会是不是也要比进士科要多上一千倍呢,完全有这个可能性。宋仁宗跟欧阳修可不一样,他非常赏识苏轼的文章,而且非常准确的把他点为最高等-第三等。人家说老师你糊涂了,第三等试最高等啊?那第一等和第二等算什么?这是大家不了解情况,宋朝的制科有一等和二等,但是太高了,虚设,实际上等于没有,最高等是第三等。下来是什么呢?第三次等,第四等,第四次等,最后有一个第五等,第五等的意思就是您回家,没您什么事了,不及各。北宋建国到苏轼的时候,有一百年的时间,这一百年的时间里头,在苏轼前面只有一个叫吴育的文人考了一个第三次等,话说回来,苏轼在这一百年里头是第一个获得第三等,最高等的。可以说是百年第一。苏辙,他的小弟弟,也不示弱,我比你小,我当然不能有你考得那么好,但是我考个第四等,也很厉害啊。这一年,苏轼二十五岁,苏辙二

十二岁。二十五岁正好是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年龄,二十二岁正是本科生毕业的年龄,太年轻了。

我们得认真想一想,苏轼兄弟一路过关斩将,取得这么好的考试成绩,他的秘诀在什么地方?我们很多人都很害怕考试,有的仁也对应试教育提出很多批评的意见。但是我们说,真正善于读书的人,读书读得很优秀的人,不会成为考试的奴隶。我们刚才讲了苏轼读书的生活,你看,他有几个很重要的因素:第一,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父母对他要求很严格;第二,他有非常扎实雄厚的基本功;第三,他有非常科学巧妙的读书方法;第四,他善于灵活运用知识;第五,他有一个好的老师欧阳修,在他人生的关键时刻提拔他,奖掖他,夸赞他。所有的这些综合的因素集合到一起,当然成为科举考试的佼佼者。

. H& x- U7 F1 c# j+ A) o) R

现在你想想,这也太可怕了,礼部考试第二名,制科考试弄了个百年第一,这回苏轼恐怕要获得比一般的人多一千倍的机会了吧。科举考试,少年成名,即将进入仕途的苏轼是不是也会少年成名一举成功呢?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一集《初出茅庐》。

百家讲坛-苏轼01-少年成名

苏轼01.少年成名 画外音: 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起伏的别样人生。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少年成名,敬请关注。 康震: 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为什么呢,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到底想过没有,他的这些迷人的富有魅力的诗句是怎么写出来的,在他的少年时代,他究竟接受过怎样的家庭教育;他科举考试成绩如何;他进入仕途之后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他又是为了什么被一贬到了黄州,而后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在短短十七个月的时间里从一个八品官升为三品大员,最后苏轼又是因为什么,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被一贬到了惠州,再贬到了儋州;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言呢?所有这些象迷一样的问题,就共同的汇成了苏轼丰富的一生。而我们要了解这些谜团,要了解这些问题,那还就必须要从苏轼少年时代说起。 画外音: 走近丰富多彩的苏轼,让我们慢慢道来,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1101年死于江苏常州,终年65岁。苏轼所在的家庭是一个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共生有三男三女,苏轼与弟弟苏辙排行老五与老六,而排在他前面的哥哥姐姐均夭折,而恰恰就是苏家硕果仅存的这哥俩儿竟然在日后成为苏轼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那么,幼时的苏轼接受的是怎样的家庭教育,这种教育对他的少年成名有着怎样的影响,他与弟弟苏辙的名字又有怎样的深刻寓意呢? 康震: 首先我们要来看一看苏轼从小所接受的严格而良好的家庭教育,苏轼的父亲苏洵一辈子没做过什么特像样的官,我们都知道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有数的大散文家。苏洵对他这两个儿子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严格得有证据啊,有诗为证。苏轼六十多岁的时候遭了难,

百家讲坛节目单(全)__截至20160620

百家讲坛2001年节目列表2001年07月9日(首播)美与物理学杨振宁 2001年07月10日实验物理与物理学前沿丁肇中 2001年07月11日唐宋咏春诗赏析程郁缀 2001年07月12日泰山美学杨辛 2001年07月13日中国南北差异胡兆量 2001年07月16日20世纪理论物理学的主旋律杨振宁 2001年07月17日科学与艺术的对话李正道 2001年07月18日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钱志熙 2001年07月19日孝的艰难与动人张祥龙 2001年07月20日古代希腊人的诗性生活-英雄主义朱孝远 2001年07月23日人类基因组计划陈竺 2001年07月24日书法与中国哲学(上)张辛 2001年07月25日书法与中国哲学(下)张辛 2001年07月26日不朽的威尔第刘诗嵘 2001年07月27日女性的道德发展肖巍 2001年07月30日数学科学的几种新的发展方向林家翘 2001年07月31日儒学与人生钱逊 2001年08月01日现代战争与大众传媒杨民青 2001年08月02日巴洛克音乐朱秋华 2001年08月03日超越简单与还原:复杂性范式的兴起吴彤 2001年08月06日科学的对话布朗夏普 2001年08月07日白血病的基因疗法陈赛娟 2001年08月08日远看梅兰芳徐城北 2001年08月09日作为情感媒体的电影艺术刘一兵

2001年08月10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毛武、王常力 2001年08月13日动物的语言与意识苏彦捷 2001年08月14日中西语言文字与文化的比较辜正坤 2001年08月15日古代文明的演进与儒家思想的根源陈来2001年08月16日现代艺术的开始朱青生 2001年08月17日审美是人生的节日童庆炳 2001年08月27日高考与素质教育孙东东 2001年08月28日古代诗歌创作的奇思葛晓音 2001年08月29日电视艺术美学高鑫 2001年08月30日夏文化与夏王朝邹衡 2001年08月31日漫谈西方近代革命歌曲朱孝远 2001年09月03日纳米科技的现在与未来白春礼 2001年09月04日西方的传统:浪漫主义朱孝远 2001年09月05日中国"入世"的必要准备刘光希 2001年09月06日艺术与科学(一)李政道、张道一2001年09月07日现代人整体形象设计徐晶 2001年09月10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周之良 2001年09月11日诗的发现吴思敬 2001年09月12日"入世"和中国经济改革厉以宁 2001年09月13日艺术与科学(二)熊秉明 2001年09月14日风险投资:资本与知本祈斌 2001年09月17日生命科学基础与前沿赵国屏 2001年09月18日拥有心智生活周国平 2001年09月19日老年人合理用药的方法陶国枢 2001年09月20日艺术与科学(三)刘言、迁惟雄

【百家讲坛】两宋风云(全部讲稿)

【百家讲坛】两宋风云(全部讲稿) 两宋风云(一)徽宗即位(文稿) 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大家应该都看过,这本书里描写了两个主人公,一个叫郭靖,一个叫杨康,这个名字是全真派道长邱处机给起的。邱处机为什么给他们起这个名字呢?就是让他们不忘靖康之耻。南宋名将岳飞的《满江红》里有这么两句,“靖康耻,尤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那么这个靖康之耻是怎么回事?就是在公元1127年,宋钦宗继位的第二年,也就是靖康二年,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大军南下,灭掉了北宋。徽宗、钦宗两位皇帝做了俘虏,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个宋钦宗在位才两年啊,满打满算实际上一年零三个月,他为什么会遭受这种亡国丧家之痛,主要责任在他的父亲宋徽宗。 您如果对宋徽宗不了解、不熟悉都不要紧,《水浒传》大家都看过,那些梁山好汉的事迹,大家比较熟悉,这些梁山好汉,是被谁逼上梁山的?在梁山好汉李逵的嘴里,那个把国家弄得奸佞满朝,狼虎满街,坐在天子鸟位上的皇帝老儿,就是这位宋徽宗。关于这位宋徽宗啊,他的出生就有一段离奇的传说。“李后主亡国,最为可怜,宋徽宗其后身也。 宋神宗一日幸秘书省,见江南国主像,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适后宫有娠者,梦李后主来谒,而生端王。说宋神宗皇帝,有一次去秘书省,看到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这个画像文采风流,儒雅俊俏,神宗皇帝再三惊讶。而这个时候,他的后宫一位嫔妃怀孕,正好这个皇帝梦到了李后主来参谒他,后来这个嫔妃生下的孩子就是端王,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 所以人们就说,宋徽宗是南唐后主,李煜投胎转世,等到他被金人俘虏的时候,金人对他就像宋太祖对李后主一样。这个故事当然是个故事,是无法考证的,他就比较符合咱们中国人因果报应啊,一报还一报这种观念。你看李煜的南唐,是亡在宋太祖手里,所以李煜怎么报复宋朝呢?投胎为宋太祖子孙,把宋朝搞亡,是符合这种观念。 但是,这两个人确实是很有相似之处的。第一,两个人都是艺术天才,李煜是词人,宋徽宗是书画家,甭管是瘦金体书法,还是他的花鸟画,都是精工到极点。第二两个人都治国无方,欠缺的都是治国才能,不过李煜治的那个国地窄人稀,特别是在他父亲中主李璟的时候,跟后周打仗就已经损失惨重。宋徽宗可是接过一个富庶广大的王朝,北宋据现代学者测算,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80%,它的国民总收入是明朝的10倍,所以它是很有钱的一个王朝,富庶广大。 但是两个人都治国无方,把好端端的国家治了个乱七八糟。第三,两个人都是亡国之君。李煜的南唐亡于北宋,宋徽宗的北宋亡于金,最后两个人的下场,都非常凄惨,亡国皇帝令人生出无限同情。当然李煜更多的可能让人感觉可怜,明朝人说李后主亡国最为可怜,没有什么大错,就是祖宗造孽报在他的身上了。宋徽宗亡国,就是可恨,把祖宗留下一座花花世界,朗朗乾坤糟蹋成这样,非常可恨。 那这样一个人,他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他的皇兄哲宗死后无子。徽宗和哲宗,就是北宋的第七、第八代皇帝,是兄弟俩。他们的父亲,是北宋的第六代皇帝宋神宗。神宗一共有14个儿子,但是他14个儿子夭折了7个,老大到老五,老七,老八,老十,全夭折了,那么留下来的,这几个就是长成年的皇子,哲宗是老六,徽宗是第11子。 结果哲宗归天,没有儿子,无子怎么办呢?到底由5个弟弟里面谁承继大统,谁继大统,当时哲宗的母亲,

百家讲坛全集下载地址(比较全)之1(截止某一时段)

还有下载地址2,是分开传的,一次传不起。 百家讲坛全系列视频[迅雷下载]当然只是截止到某一时间段。 ftp://218.26.207.138/2004.04.10.百家讲坛:水浒传中的女性人物-徐江.rm ftp://218.26.207.138/2004.11.11.百家讲坛_传奇太后系列03_武则天_黄正建.rm ftp://218.26.207.138/2004.11.12.百家讲坛_传奇太后系列04_慈禧_杨天石.rm ftp://218.26.207.138/2004.11.23.百家讲坛_教育系列01_可怜天下孩子心_陈建翔.rm ftp://218.26.207.138/2004.11.24.百家讲坛_教育系列02_可怜天下父母心_王宝祥.rm ftp://218.26.207.138/2004.11.25.百家讲坛_从“天圆地方”看宇宙_赵复垣.rm ftp://218.26.207.138/2004.11.25.百家讲坛_教育系列03_独生子女怎样交往_孙云晓.rm ftp://218.26.207.138/2004.12.21.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1_一个死文明的复活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4.12.22.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2_神秘的金字塔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4.12.23.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3_埃及艳后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4.12.24.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4_法老的诅咒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4.12.28.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5_金字塔太阳船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4.12.29.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6_揭开狮身人面像的面纱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5.01.04.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情爱世界.rm ftp://218.26.207.138/2005.01.05.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奇情怪恋.rm ftp://218.26.207.138/2005.01.06.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武侠小说中的侠义.rm ftp://218.26.207.138/2005.01.07.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金庸小说中的侠义.rm ftp://218.26.207.138/2005.01.11.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神鬼狐妖的魅力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12.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刺贪刺虐话聊斋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13.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人鬼情未了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14.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苦行僧蒲松龄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18.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上)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19.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下)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20.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坏男人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1.21.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小人物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1.25.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大丫头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1.26.百家讲坛_[红楼梦]晴雯之死与袭人之冤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1.27.百家讲坛_[红楼梦]穿针引线刘姥姥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1.28.百家讲坛_[红楼梦]莫名其妙赵姨娘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2.22.百家讲坛_金庸小说中的悲剧爱情_孔庆东.rm ftp://218.26.207.138/2005.02.23.百家讲坛_传统武侠小说中的武功_孔庆东.rm ftp://218.26.207.138/2005.02.24.百家讲坛_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上)_孔庆东.rm ftp://218.26.207.138/2005.02.25.百家讲坛_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下)_孔庆东.rm ftp://218.26.207.138/2005.03.08.百家讲坛_周国平谈女人.rm ftp://218.26.207.138/2005.03.09.百家讲坛_周国平谈爱情.rm ftp://218.26.207.138/2005.03.10.百家讲坛_周国平谈婚姻.rm ftp://218.26.207.138/2005.03.11.百家讲坛_周国平谈孩子.rm

百家讲坛 苏轼

百家讲坛《苏轼》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1101年死于江苏常州,终年65岁。苏轼所在的家庭是一个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共生有三男三女,苏轼与弟弟苏辙排行老五与老六,而排在他前面的哥哥姐姐均幼年夭折。而恰恰就是苏家硕果仅存的这哥俩儿,竟然在日后成为苏轼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那么,幼时的苏轼接受的是怎样的家庭教育?这种教育对他的少年成名有怎样的影响?他与弟弟苏辙的名字又有怎样的深刻寓意呢?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那么,苏轼兄弟会在这场至关重要的考试中会金榜题名吗?这场考试会改变苏轼的命运吗? 在三关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本来可以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人意料地获得了第二名。这对苏轼来说,虽然有些委屈,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我们不禁要问,苏轼在这篇颇有点传奇色彩的文章里头到底写了些什么东西?主考官欧阳修为什么对它那么青睐呢?欧阳修与苏轼这对师生之间又会因为这篇文章而发生什么特殊的故事呢?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是,因为母亲程夫人的不幸去世,苏轼只得返回家乡服丧。三年之后,当苏轼兄弟陪父亲再次来到京城的时候,一次北宋朝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制科考试即将举行。曾经在三年前的考试中小试牛刀、一举成名的苏轼兄弟自然不会放过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准备向这次制科考试再次发起冲击。那么,制科考试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考试制度?而苏轼兄弟在这场制科考试中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少年成名的苏轼还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奇吗? 2、内容简介: 上一讲说到苏轼进京赶考金榜题名,20多岁的苏轼即将走进官场、步入仕途。那么,初出茅庐的苏轼在应试时一举成名,在官场上会不会一帆风顺呢?自古雄才多磨难,苏轼与历史上的文人从政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他的为官之路将如何延伸?面对他的到底是坦途还是坎坷呢? 初涉官场,苏轼意识到,当官并不像吟诗作赋那样令他得心应手,最初的踌躇满志和如今的现实显然相距甚远。年轻气盛的苏轼官场第一站便遭遇寒流,那么,面对苛刻严厉的上司,他到底该逆来顺受?还是应针锋相对呢? “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闻”,少年成名、踌躇满志的苏轼刚刚迈出为官的第一步,就遇到了难严厉的上司,让苏轼接受了一次挫折的考验。然而,当他离任第一个官职到京城任职之后,他却遇到了使他遭受人生中真正挫折的人。这个人究竟是谁?他跟苏轼到底有什么恩怨?他们之间的纠葛对苏轼的政治命运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在苏轼赴京履任新职的时候,正赶上王安石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那时的朝廷几乎成了战场,每天上朝时都会爆发一场唇枪舌战。那么,苏轼对改革变法又持什么态度呢?他的政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讲义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韩愈》讲稿 (一)《考试进行时》 画外音: 在唐宋文坛,有这样八位独具特色的文学家,他们用笔墨名传千古,他们的人生跌宕传奇,他们所取得的古文成就对中国文坛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这就是为后世文人高山仰止的“唐宋八大家”。那么,是谁首先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合称为“唐宋八大家”的,这八个人入选“唐宋八大家”的理由到底会是什么呢?从今天开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开唐宋文坛,精彩解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集韩愈之考试进行时,敬请关注。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坛领袖,但是他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竟然连续三次名落孙山,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志在必得的他在连遭打击之后,又会做出怎样的惊人之举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精彩解读唐宋八大家之韩愈――考试进行时,敬请关注。 康震: 朋友们,以往我们说起学习唐宋诗词,都会想到谁呢?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但如果我们说,要学习唐宋散文,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唐宋八大家”。那么这儿有两个很简单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唐宋八大家都是哪八个人。我们今儿来复习一下功课,是吧,唐代的有韩愈、柳宗元,宋代的呢有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这父子三人,最后啊,再加一个曾巩,这八大家。第二个问题也很简单,就是为什么是这八个人结合到一起,叫他“八大家”,谁给他们最早的时候组合在一起的。为什么是他们八个人,这里头为什么没有李白,没有李商隐,――刚才说的,没有辛弃疾呢?我们说啊,最早,把这八大家结合到一起的,是明代有一个文人叫茅坤,他编了一本书,叫《唐宋八大家文钞》,从他这儿开始,“唐宋八大家”就作为一个固定的词组,进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可是有一样,这个茅坤当时编唐宋八大家的时候,他的目的是什么。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当时学习写作古文的人提供个样板,也就是说在他看来,这八个人他们的古文、他们的散文写得是最棒的,是当时的榜样。所以,他选了八大家。

百家讲坛全集

第002部_[白居易][07集][1.03G].downlist 第003部_[班墨传奇][03集][0.47G].downlist 第004部_[鲍鹏山新说水浒][63集+1][9.34G].downlist 第005部_[不停息的旋律][13集][1.88G].downlist 第006部_[曾国藩家训][14集][2.96G].downlist 第007部_[成语趣谈][02集][0.28G].downlist 第008部_[传承的神韵][15集][2.18G].downlist 第009部_[传奇太后][04集][0.57G].downlist 第010部_[传奇王阳明][14集][1.87G].downlist 第011部_[传奇紫砂壶][04集][0.50G].downlist 第012部_[春秋五霸][29集][3.47G].downlist 第013部_[慈禧及慈禧陵寝][27集+2集][3.48G].downlist 第014部_[从悲到喜说西厢及西厢记中的爱情][05集+03集][1.03G].downlist 第015部_[大变动中的中国][02集][0.30G].downlist 第016部_[大风歌][45集][6.05G].downlist 第017部_[大国医][21集][2.78G].downlist 第018部_[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07集][0.95G].downlist 第019部_[大明嘉靖往事][15集][2.07G].downlist 第020部_[大隋风云][29集][5.17G].downlist 第021部_[当茶遇到咖啡][13集][1.88G].downlist 第022部_[道光与鸦片战争及道光陵寝][15集+2集][2.35G].downlist 第023部_[地球成长史]][41集][5.88G].downlist 第024部_[地域文化的形成][04集][0.52G].downlist 第025部_[东汉开国][21集][2.89G].downlist 第026部_[杜甫的文化意义][02集][0.28G].downlist 第027部_[二战人物][18集][2.56G].downlist 第028部_[范进中举][03集][0.43G].downlist 第029部_[范蠡][07集][0.86G].downlist 第030部_[方尔加讲孔子][04集][0.52G].downlist 第031部_[风雅百代存][19集][2.74G].downlist 第032部_[风雨张居正][25集][3.97G].downlist 第033部_[跟司马懿学管理][10集][1.20G].downlist 第034部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06集][0.84G].downlist 第035部_[古代希腊][02集][0.22G].downlist 第036部_[海洋生灵][03集][0.42G].downlist 第037部_[汉代风云人物][32集][4.16G].downlist 第038部_[汉代国策风云][04集][0.56G].downlist 第039部_[撼天之旅][22集][3.18G].downlist 第040部_[红楼六家谈][12集][1.66G].downlist 第041部_[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17集][2.52G].downlist 第042部_[红楼梦里的配角][11集][1.46G].downlist 第043部_[红楼梦中的节日][03集][0.46G].downlist 第044部_[红旗渠的故事][04集][0.50G].downlist

(完整版)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之总结

跨越千年的真心英雄 演讲人:康震 讲师简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李白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各类学术著作4部,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5项,主持、参与的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4项。 内容简介:这是一个个被后世仰望的传奇名字——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唐宋八大家”到底有着怎样独特的个性魅力?他们的人生传奇和道德文章,又会留给后人怎样的启示?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一方面亲自实践,一方面又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使得“古文运动”的声势日渐壮大,这两个人也被后人并称为“韩柳”。 晚唐时代,“古文运动”趋于衰落,出现了讲究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风。到了北宋时期,以欧阳修、王安石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再次掀起新一轮的古文运动,使散文重新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苏轼,中国古代最传奇的文化巨人;苏辙,比苏轼可能还要劲爆的激情政治家;苏洵,布衣之身却名扬天下;曾巩,躬耕乡野却能一鸣惊人。他们共同提倡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拘束的散文,反对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铿锵的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从2010年1月开始,《百家讲坛》栏目先后分四部播出了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作为整个系列节目的收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精彩盘点?今天的人们将如何来解读“唐宋八大家”呢? 全文: 我们讲完“三苏”之后,“唐宋八大家”的每一位大家就都给大家介绍过了,我们很有必要对这样一个大的系列进行一番总结和盘点,归结起来看“唐宋八大家”这个跨越时代的文人群体,他们的总体成就

百家讲坛_苏轼_东坡印象

百家讲坛_苏轼_东坡印象 百家讲坛_苏轼_东坡印象 -------------------------------------------------------------------------------- 画外音: 在前面的节目当中,康震老师从不同的侧面为我们解读了苏轼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自古文人命运多有不幸,但与李白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桀骜不驯,多了几分隐忍平和;与杜甫相比,苏轼少了几分痛心疾首,多了几分超然达观。有人说他满肚子不合时宜,事实难道真是如此吗?苏轼一生广交朋友,他有怎样的朋友印象?苏轼为官多年,他又有怎样的官场印象?民间流传,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取笑兄长的脸型太长“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流倒腮边”,那么苏轼的真实容貌究竟如何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将走近大文学家苏轼,剖析他的庐山真面目,系列电视节目苏轼第九集《东坡印象》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康震: 在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古人所画的苏轼的画像里边,有一幅画像非常值得我们重视。这幅画像据说是与苏轼同时代的一位大画家叫李公麟所画。画的名字叫《扶杖醉坐图》,这个画面的形象是苏轼拄着一个手杖坐在一块石头上,看上去有点醉意朦胧的样子,带了一顶毡帽。清代的一个著名学者叫翁方纲他考证过,说这个画,距离苏轼本人的形象最为接近。从这幅画像上我们能够看出苏轼相貌的那些特点呢? 第一,苏轼身材颀长。他是个高个,苏辙曾经说过“颀然仲与叔”,我跟我哥哥都属于高身材。 第二,眉疏目朗。眉疏什么意思呢,不是浓眉毛,淡淡的眉毛。孔武仲说“紫瞳烨烨双秀眉”,说他目光炯炯非常有神,但是他是秀眉,很秀气的眉毛,我们可以理解为不是浓眉毛,眼睛炯炯有神,目朗,但是不是大眼睛。 第三,颧骨高耸,两颊清瘦。这个苏轼自己有交代,他在他的一篇文章叫《传神记》里面说什么呢“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上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晚上的时候,把灯点亮,自己站在墙跟前,灯一照自己的面颊的影子投在墙上,然后让人就着墙上的影子把自己的轮廓画下来,别人一看,这么高的颧骨,这么瘦的颊面,那就是你。所以这个高颧骨和清瘦的面颊是苏轼面部特征里边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第四,很重要的是,苏轼的胡须并不是那么地茂盛,相反,胡须很少。宋代有一部史料笔记,叫《邵氏闻见后录》,这里面记载了苏轼与谁呢,苏轼与他的学生秦观互相开对方的玩笑,拿对方的相貌开玩笑。秦观说“君子多乎哉”,这是论语里边的一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做君子的胡须是很多的,凡是多胡须的都是有道德的人,君子多乎哉?苏轼那是很机智,很诙谐很幽默的一个人,他当即就回了一句,叫什么呢,“小人樊须也”,这也是论语里边的一句话,樊须是孔子的一个学生,意思是什么呢,凡是胡须多的人都是小人。你看,孔子说的,但他取的是谐音。那这说明说明呢,说明秦观是大胡须,苏轼呢,胡须比较稀疏一点,这是个铁证。 画外音:

2020百家讲坛全集读书笔记

一个孩子出生三年后才能免于父母之怀,父母亲辛辛苦苦抚养孩子,那父母亲死后服丧三年,很长吗? 孝顺是美德,但父母亲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那是一种本能的爱! 一则故事: 有一个小男孩从小就在大树旁边玩,大树很高,硕果累累,是一颗苹果树。小男孩每天都围着树,有时候摘苹果吃,有时在树下面睡觉,有时捡树叶,有时候也拿着刀片瓦片在树身上乱刻乱画,而大树特别爱这孩子,从不埋怨他,陪他玩。后来孩子长大了,好久不来了。多年之后,他来了,大树问男孩:“你为什么不跟我玩了?”男孩充满了忧伤且冷漠的表情,说:“我现在长大了,我不想和你玩了。我需要一些高级的玩具。”大树说:“孩子,我也没什么高级的玩具。这样吧,你吧我身上的果子摘下来卖了,这样你就可以买玩具了。”男孩很高兴的拿着果子走了。后来每年果子成熟的时候男孩都会来摘果子,每年一次! 几年后,男孩长成了青年,又一次有来到了大树边,大树说:“你很久都没来玩了,这次愿意在这里玩会吗?”男孩说:“我都要安家立业了,还哪有心思玩啊?我连我安家的房子都没有呢,也没钱修房子。”大树说:“你千万别不高兴啊!你吧我的树枝砍了就可以修房子了。”男孩很高兴地砍了树枝去修房子了。 又过了好多年,男孩来到树下,心事重重的说;“我得在世界上做大事了。可是这世界的海洋这么浩瀚,我连船都没有,我能去远方吗?”大树说:“孩子你别着急,你把我的树干砍了就可以做船了。”男孩一下子就高兴了,砍了树干,做了只船就出海去了。 有过了很多年,大树只剩下就要枯死的树根了,这时孩子回来了,此时的孩子年纪也大了,大树对孩子说:“孩子啊,真对不起!我现在也没果子给你吃了,也没树干让你爬了,你就更不愿意跟我玩了。”孩子说:“其实现在我也老了,有果子我也啃不动了,有树干我也不能爬了。我现在从世界上回来了。我现在就是想找个树根歇一歇。我回来就是跟你玩的!”大树听到后很高兴,好像又看见了孩子小的时候。 其实我们想一想,这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我们自己的一生。 服么对孩子的爱就像这棵大树一样,是无私的,是全部的,是永远的,是不计回报的!天下有多少父母为孩子耗尽了毕生的心血,而孩子们是否能够理解父母的这一片心呢? 人与人之间需要真诚交流,家与家之间需要真诚交流,国与国之间需要真诚交流。如果我们处在真诚交流中,就会构成这温馨世界。 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真是感触良多。也让我们获益良多,记忆深刻。这期讲的“信”让我想起了书上的《期行》。而且钱教授也讲了这个故事。 现代人的怀疑越来越多,信任却越来越少。这是为什么呢?也就是因为“利益”这两个字了吧!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 篇一:《苏轼》观后感 《苏轼》观后感 《苏轼》观看完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大浪淘沙,在历史的长空中东坡先生这位“不能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永远闪着耀眼的光芒。 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哲学家。。。。。。这些远不是他的全部,高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是他,轻吟“化退残红清醒小”的是他,能将思念兄弟感情升华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也是他,他豁达,他洒脱,他幽默,他有着“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超脱,来吧,让我们走近苏东坡。 走近苏东坡,感受苏门的家教,父亲苏洵对两个儿子因材施教,并分别取名“轼”“辙”对孩子低调,谦虚的期许,程夫人的“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正如梁启超先生说的“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我们不求培育出梁先生那样九

个出色的孩子,但是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总是必要的吧! 走近苏东坡,体味东坡先生的爱情,亲情。“十年生死 两茫茫”中我们听到了东坡先生思念王弗的锥心裂肺的痛哭之声,“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东坡 的《祭亡妻文》感天动地,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是啊,没有朝云,东坡先生的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去哪寻找知音呢,一位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位贤内助,东坡先生一生起起伏伏,正是这三位贤惠的妻子给了先生莫大的安慰。苏轼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赠与苏辙,手足之情,感人至深, 苏轼身陷囹圄,苏辙百般上疏求助,情愿舍己救兄,是啊,血浓于水,兄弟之情,感动古今。反观今天,因为金钱利益,兄弟反目,夫妻不和的不计其数,这些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呢? 走近苏东坡,学习东坡先生的豁达,苏轼的一生,几起几落,四海为家,但是他从未因为贬谪有过幽怨,在他的人生中豁达乐观已成一种习惯,被贬黄州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呐喊,在被贬岭南后,仍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心情,看到东坡先生的际遇,有时再想想自己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些许的困难算什么呢? 走近苏东坡,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600字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600字 寒假,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并且还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我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始不以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全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创造了许多历史。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

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个时代的苏轼善于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抒情、论国策,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读到他的许多作品,并在文字的带领下回到那个时代体会他的心静与喜怒哀乐。反观如今,我们真的没太多机会写作了。其实写作,一在记录,二在思考。更何况苏轼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生活并抒发自我情感,只这个境界就是足以贯穿千古。无外乎欧阳修曾说,千年之前没有出现过苏轼这样的才华超群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后,还能否出现第二个苏轼。 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正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都做到了 初一:莹莹香草

百家讲坛之苏轼

苏轼之少年成名 画外音: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欺负的别样人生。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少年成名,敬请关注。 康震: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为什么呢,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到底想过没有,他的这些迷人的富有魅力的诗句是怎么写出来的,在他的少年时代,他究竟接受过怎样的家庭教育;他科举考试成绩如何;他进入仕途之后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他又是为了什么被一贬到了黄州,而后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在短短十七个月的时间里从一个八品官升为三品大员,最后苏轼又是因为什么,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被一贬到了惠州,再贬到了儋州;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言呢?所有这些象迷一样的问题,就共同的汇成了苏轼丰富的一生。而我们要了解这些谜团,要了解这些问题,那还就必须要从苏轼少年时代说起。 画外音:走近丰富多彩的苏轼,让我们慢慢道来,苏轼字子儋,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1101年死于江苏常州,终年65岁。苏轼所在的家庭是一个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共生有三男三女,苏轼与弟弟苏辙排行老五与老六,而排在他前面的哥哥姐姐均夭折,而恰恰就是苏家硕果仅存的这哥俩儿竟然在日后成为苏轼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那么,幼时的苏轼接受的是怎样的家庭教育,这种教育对他的少年成名有着怎样的影响,他与弟弟苏辙的名字又有怎样的深刻寓意呢? 首先我们要来看一看苏轼从小所接受的严格而良好的家庭教育,苏轼的父亲苏洵一辈子没做过什么特像样的官,我们都知道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有数的大散文家。苏洵对他这两个儿子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严格得有证据啊,有诗为证。苏轼六十多岁的时候遭了难,被朝廷贬到遥远的海南岛,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老头晚上做了个梦,你猜他梦见什么了,他梦见自己又变成小孩了,父亲监督自己在那儿读书呢,醒来之后,老苏写了一首诗,记录他这个梦,这诗说的好。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沮及桓庄初。 坦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这个诗什么意思啊,小时候自己太贪玩儿了,不知道读书,老爸监督着自己读书。有一天,父亲出去要办事,给他布置了一家庭作业,今天你必须得把《春秋》这部史书给我读完了,回来我得检查。苏轼看看那钟表,爸爸快回来了,春秋读了还不到三分之一啊,肯定死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 曾巩 康震 全文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曾巩全文康震 目录:第一集:非常七加一 第二集《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第三集:《身处乡野名比天高》 第一集:非常七加一 画外音:曾巩字子固,江西南丰人,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生于公元1019年,1083年病逝于江苏南京,终年六十五岁。曾巩的散文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北宋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可遗憾的是,尽管曾巩得到文坛宗师欧阳修的极力推崇,但他却是“唐宋八大家”中最令我们当代人感到陌生的一位。为什么这其中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 康震: 上一集我们说,也许欧阳修最喜欢的弟子不是苏轼,而首先是曾巩,但是说句实在话,在“唐宋八大家”里边我们最不熟悉的,也最容易忘记的,或者说在背八大家的时候最容易想不起来的人就是这个曾巩。也就是说在这个“唐宋八大家”当中曾巩给我们的感觉,有点“七加一”的感觉,就是先把前边那七个人背过了,到末末了再捎上一个,“七加一”。我这一说,大家就有这个很突出的感觉。应该说,其他那七大家除了散文的成就之外,多多少少还有别的渠道或者别的一些什么原因,能够让我们记得起来。比方说韩愈,韩愈我们知道,散文的名篇是《师说》,但是韩愈的诗也写得很好,他的《早春》诗,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你只要这首诗你会背,也能想起他来。柳宗元,《捕蛇者说》、《黔之驴》,这的确是他的散文名篇,可是他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你会背这个也能记得起来。欧阳修我们刚刚讲过的《醉翁亭记》是他最著名的篇章,可是他词也写得很好,“庭院深深深几许”、“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都是他词里边的名句,你只要知道欧阳修是一个著名的词家,也能想得起来。苏轼那就不用说了。苏辙呢,有点困难,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诗、好的词和我们熟悉的散文,但是这不要紧,他的哥哥可以帮他,因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底下小序写得明白,这就是写给我弟弟的,“兼怀子由”,你只要记得这首词,你就知道他有个弟弟叫苏子由,他名字叫苏辙,这就记起来了。苏洵你要是实在想不起来,因为跟他的小儿子一样,他也没什么特别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作品,那也没事,你要会背《三字经》就可以,《三字经》里边说了,“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苏老泉那是他的号,一说苏老泉想起来,这人二十七岁才开始读书,那是苏洵。所以说这几个人都有别的渠道。还有王安石,王安石你就是什么全都忘得干干净净了,你只要记住一条,他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改革家,最大的改革家,再者说人家《伤仲永》历来的中学课本都是选的,还有那最著名的那首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百家讲坛-苏轼03-大难临头

苏轼03.大难临头 画外音: 一场飞来横祸把他投入监牢,一批书稿诗文置他于杀头之罪,宋朝史上一次有名的大案---乌台诗案,就发生在他的身上,身陷囹圄的苏轼,是否能逃过这场大劫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将为您讲述苏轼人生历程中的一次灭顶之灾---大难临头。 在昨天的节目当中,康震老师说到,王安石变法,苏轼始终是站在对立面。他几次向神宗皇帝进言,极力抨击新法的弊端。苏轼的议论自然引起王安石的不满,王安石通过亲信网罗罪状,弹劾苏轼。苏轼感到在京城的日子呆不下去,就上书请求到外地做官,离开这是非之地。元丰二年四月,苏轼来到了湖州,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吴兴做知州。就在他刚到任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把他投入了监牢。那么,这位大名鼎鼎的文学家究竟犯了什么罪?他在狱中遭遇了怎样的磨难?苏轼能躲过这次灭顶之灾吗? 康震: 上一集我们讲到,苏轼初出茅庐,反正是不顺,地方上开始不顺,后来到了中央呢也不顺,在中央呢因为待得不顺,所以想到地方上去顺,待了八年,应该说做得还是相当不错。那么,就在他要去湖州当知州的时候,有一个灭顶之灾降落到他的头上,这灭顶之灾是什么呢?因为苏轼在这好几年当中一直都没有在中央工作,对当时的朝政的局势不太了解,作为革新变法的领袖人物王安石,在六年的里面先后两次被罢免了宰相,反对派的领袖人物司马光,彻底回到了自己家,闭门著书,主持编写《资治通鉴》,不问国事,这都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重大的事件。 那这个王安石离开了宰相的岗位,司马光不问朝政,那朝廷里头倒是什么人在活动呢?这不空了吗?没有,活跃的人物大有人在,主要有三类人: 第一类,当然是宋神宗啦,这时候的宋神宗已经三十多岁了,早已经不是那个什么事都要征求王安石意见的小伙子,随着改革变法的不断地推进和困难的不断地增加,宋神宗已经变成了一个希望惟我独尊,而不是再需要百家争鸣的这样一个趋近中年的皇帝,它需要有皇帝的权威。 第二类人是谁呢?以宰相王珪为代表。这个王珪呢,叫做三旨宰相。什么叫三旨宰相呢?请圣旨、接圣旨、传达圣旨。政治上碌碌无为,但是勾心斗角拉帮结派,谁的大腿粗就抱谁的腿,是此人的主要特点,这是朝中的一股势力。 第三股势力是谁呢?是王安石的门生,以及他提拔的新人。代表人物是:权御史中丞李定,权监察御史里行-舒亶、何正臣,这个御史台主要是做什么工作的呢?就是负责监察、审理、审讯、监督朝廷官员的,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国家的监察部。权御史中丞相当于监察部的部长-李定。刚才说的舒亶和何正臣是监察部的官员,他们都是靠着革新和变法的潮流走上高位的,对于他们来说政治利益在哪儿呢?就是最担心的是像司马光和苏轼这样的反对变法的旧党人物卷土重来。 那么在这里边儿像李定、舒亶、何正臣这不过是一些前台主刀的人物,王珪呢是个敲边鼓的,宋神宗是平衡旧党人物和新党人物的真正的幕后的操盘手,就是这么一种关系。 画外音: 宋神宗在年少的时候就有变法的志向。然而,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由于来自各方的政见不同,这不免让宋神宗有了强烈的挫败感。他决定拿出皇帝的权威,以更为强硬的手段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