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荒诞之审美特征
- 格式:pptx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17
文学中的怪诞形象与审美怪诞审美的一种特殊形态。
文学中的怪诞审美主要是指文学中出现的某些违反常规的奇特事物和异样现象所具有的审美特性。
在文学表现技巧上,通常是指那些超出常格的独特的艺术处理方式,以及所表现的变态,变位和变形,是文学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标签:怪诞文学;怪诞形象;怪诞审美怪诞理论发源于西方。
“怪诞”一词来源于意大利文用来指代意大利罗马洞穴中发现的装饰画“grottesco”。
在艺术和文学领域中,违反常态就是怪诞的表现形式。
20世纪以来,西方逐渐形成了主流的怪诞的理论,即怪诞由丑恶和滑稽构成,大众对其反应是感到可怕的同时也感到好笑。
怪诞是一种赋予并表现世界恶魔般的品质,并加以克服的尝试。
从文学作品结构上,怪诞将大不相同、互不相容的东西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无法消除的冲突;从阅读者的反应上看,怪诞既使读者觉得滑稽,又使他们感到害怕,产生一种不知如何是好的矛盾心情。
多年来,怪诞文学一直不被主流文学研究界所重视,几乎无人问津这种“反常”的文学美,近百年才开始逐步引起文学研究者的注意。
怪诞审美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形式多样且异常的审美形态。
其大多主题离奇且深沉,自然常被主流价值领域的人们视为不易于低龄阅读的类别。
但其实,儿童文学中的怪诞形象也是文学艺术家在文学中反映生活真实和评价生活真实的方式之一。
其怪诞文学中所包含的多样的风格,新鲜刺激的主题和松散的目的性常常吸引了不同类别、年龄的阅读者。
因此,在文学领域中,怪诞文学的题材有增无减,持续且稳定的占据着一定的文学市场份额,并逐步吸引文学研究者们的注意。
怪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
怪诞文学是人自身的异化和局限性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也是文学作品中现象和本质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往往以非理性和异化形态表现在文学作品中。
现实中的怪诞是审美活动范畴中怪诞的根源,而文学中的怪诞审美形态是指透过文学形象对现实中荒诞人生事件以审美的方式进行的反思和批判。
美学怪诞的名词解释美学怪诞是美学中一种独特而又复杂的概念,它突破了传统美学对美的定义和界定,对审美体验提出了新的思考。
美学怪诞相对于传统的美学范式,更注重对审美经验中的异象、反常与荒诞进行探究,以及对美学创新的尝试。
一、美学怪诞的起源美学怪诞作为一个术语,最初是在20世纪早期由法国哲学家乌尔巴诺·庞吉(Olivier de La Tulipe-Piot)提出。
他认为,美学怪诞是对从传统美学中所忽视的审美经验进行重新思考的一种方式。
庞吉的观点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美学怪诞的研究和论述,逐渐形成了美学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二、美学怪诞的特征1. 反传统的审美标准:美学怪诞通过打破传统的审美标准,探索非传统美的可能性。
它关注审美经验中的奇异、反常和自然之外的元素,以及荒诞、噪杂、恶趣味等常规审美观念中的偏离。
2. 异象与荒诞的体验:美学怪诞强调审美经验中的异象与荒诞,通过对奇特、怪异或无意义的图像、声音或形状的感知,让观者重新审视美的边界,并体验一种令人震撼或无法理解的审美情感。
3. 创新与反叛:美学怪诞鼓励审美创新和突破常规,它挑战现有的美学观念,以寻求新的审美可能性。
美学怪诞作品通常具有与主流文化、艺术流派格格不入的特点,通过艺术家对传统的冲击和颠覆来达到审美体验的创新。
三、美学怪诞的跨学科研究美学怪诞不仅仅是艺术领域的一个概念,它还涉及到哲学、文化、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通过跨学科的探索和交叉思维,美学怪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审美和文化的多样性。
四、美学怪诞的实践与应用美学怪诞不仅停留在概念层面,它在实践和应用上也有很大的价值。
通过美学怪诞的理念,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作品,观者可以在观赏过程中体验到美学的新奇与刺激,从而打破审美的常规和固化的惯性思维。
美学怪诞的实践还可以应用于设计、广告、电影等领域。
例如,在设计中加入怪诞元素可以提高产品的辨识度和吸引力;在广告中运用怪异的形象和情节可以引发观众的注意和共鸣;在电影中描绘荒诞的情节和角色可以带给观众截然不同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荒诞审美范畴浅析作者:李俊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4期摘要:表现荒诞是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一个重要母体,文学作品从一开始的表现荒诞意识到着意去刻画世界、人、生存的荒诞,共经历了过60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荒诞的内涵得到不断的确证,逐渐由一个语词上升为一个美学范畴。
关键词:荒诞;非理性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80-01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文学界出现了一批描写技法独特,表现内容特别,思想倾向和艺术特点都十分相似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审美特征,那就是把“荒诞”作为它们的中心主题。
这些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961年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斯林写了一本书来研究这些作家作品,书名叫《荒诞派戏剧》。
“荒诞”这个词比较准确地概括了这些作家作品的共同艺术特色,因而这些作家就被视为一个新型的创作流派,其作品被叫做“荒诞派戏剧”。
由此,“荒诞”首次在文学领域中获得了明确的界定。
在随后的发展中,荒诞突破了戏剧的领域,延伸至其他文学形式中,出现了表现荒诞的小说,如纯在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黑色幽默文学等,艺术的其他领域还产生了表现荒诞的电影、绘画、音乐等。
“荒诞”逐渐由一个语词转变为美学领域中的一个审美范畴。
探寻“荒诞”何以在20世纪由一个普通的语词上升为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审美范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现实历史情况来看,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社会在工业革命的带动下,科学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大机器产业化生产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虽然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但社会财富只在少数人的手中,面对生产富余而市场不足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便纷纷寻求海外市场,在争夺利益之中,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又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中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乱,面对战争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开始激化。
丑和荒诞丑和荒诞,可以说是近现代社会才具有突出审美意义的范畴,也是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近现代审美精神的美学范畴。
这两个范畴有着内在联系,所以把他们放在一起讨论。
一、丑1、丑的历史发展丑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提出来,应该说是很古老的事。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理斯多德就对丑的问题发表了看法。
他认为,艺术不仅模仿美的、令人愉快的事物,也可以模仿丑的、令人不快的事物。
鲍桑葵在《美学史》中曾谈到,古希腊人尽管生活在和谐的美的理想之中,但在艺术中还是描绘过丑的,如,鸟身人面的女妖、狮头、羊身、龙尾的吐火兽等。
古罗马美学家更明确地提出了丑的问题。
中世纪美学也没有从根本上忽视丑的存在。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也没有忽视丑的存在。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美学广泛运用丑的形式来反衬美。
总结:不过,西方古典美学虽然承认丑的存在,承认艺术可以表现丑,但是,他们大都是把丑作为美的对立面,作为美的反衬意义,这个上面来谈到丑的,对丑的独特审美价值并没有予以充分承认和肯定。
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出现,应该说主要是西方近现代美学精神的产物。
其中,莱辛可以说是近代美学史上最早打破丑的禁令,承认丑的审美价值的人。
他认为,美是古代艺术的法则,古典美学的美学观是以美(优美)为唯一律令的,莱辛可以说是宣告了这个传统的结束。
他认为现代诗歌艺术主要不是表现美的艺术,而是表现真的艺术,丑有权利入诗,成为近代诗歌艺术最重要的表现对象。
莱辛以后,康德、席勒、歌德等人都曾经谈到艺术有权利表现丑的问题。
不过,这些思想家、美学家在谈到丑时,又设定了严格的限制,基本上还是在美的艺术范围内谈丑。
在近代美学中,真正赋予丑以崇高地位的是浪漫主义美学。
浪漫主义关于丑的艺术理念,到了19世纪下半叶,几乎成了德国美学中的主要问题,出现了一大批美学家,他们在美学史上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使人们注意到一个受忽视的问题,即丑的问题在美学上的极端重要性。
在这些美学家眼里,丑不再简单地作为美的对立面和反衬物的存在,它被接纳到艺术中,有了明确的、积极的、肯定的美学价值。
论荒诞作者:辛守辉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8期摘要:荒诞是现代艺术典型的审美范畴,它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诞生于20世纪的西方。
从浪漫主义自我表达到现代主义的主体非中心化,使荒诞意识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思想倾向,荒诞也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进入美学视野之中。
关键词:荒诞;审美特点;荒诞感荒诞是一个很难下精确定义的概念,它是西方近代以来文化环境的产物,它的意蕴主要也是西方文化的意蕴。
荒诞是现代艺术典型的审美范畴,从浪漫主义现实特征开始,丑就出现在美的旁边,引起了艺术世界的分裂。
由资本主义带动的世界性和现代化进程,改变了古典时代有序的等级制度,造成社会的分化。
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精神生活中,人文主义对理性的信仰和启蒙主义对理想的期待收到普遍的怀疑。
个体价值的张扬,也带来了个人和世界的分裂。
从浪漫主义自我表达到现代主义的主体非中心化,使荒诞意识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思想倾向,荒诞也作为一个重要审美范畴进入美学视野之中。
荒诞和古典时期的悲剧范畴相关,源于时空的无限性、必然性、偶然性以及由此造成的世界的荒谬和个人的孤独。
个体意识的觉醒带着与生俱来的精神痛苦,因为现代科学破坏宗教,引起了信仰的丧失;现代文明破坏理想,造成了理性的沦落。
这样个人自由成为无精神超越、无实体依赖的自由。
理性失落了,信仰失落了,人失落了,西方现代文化与西方古典文化断裂了,这种断裂使西方现代文化层从西方古典文化层,特别是从晚期浪漫主义蜕变出一个新的审美形态:荒诞(absurd)——认得存在失去了意义。
当代德国哲学家施太格缪勒指出,人在现代社会里“收到威胁的不只是人的一个方面或对世界的一定关系,而是人的整个存在连同他对世界的全部关系都从根本上成为可疑了,人失去了一切支撑点,一切理性的知识和信仰都崩溃了,所熟悉的亲近之物也移向飘渺的远方,留下的只是限于绝对的孤独和绝望之中的自我。
”[1]“我们在其中生活的世界完全不可理解的、荒謬的。
小议荒诞的丑学审美价值荒诞的观念和显现形式古已有之,但荒诞感从日常生活中升华出来作为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识,是“二战”之后首先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确立的现代性事件。
作为美学的现代延伸,荒诞处于美学向丑学过渡的中介环节,或者说荒诞以悲、喜、丑的突破和杂糅形塑了新质的审美形态。
它的出场拓宽了传统美学研究范畴,使始自鲍姆嘉通的“感性学”得以丰富,在感性学对美学纠偏和对丑学催生的框架中,其意义得以凸显,在后现代文化时空中仍播撒着荒诞的意味。
荒诞;审美价值;丑学;感性学荒诞的观念及其显现形式古已有之,且是伴随人类历史性生存的一种普遍现象,但荒诞感从日常生活中升华出来作为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识,乃是“二战”后首先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得以确立的现代性事件。
它始自存在主义文学(哲学)继而在现代派诸艺术流派中得以充分体现,并以悲、喜、丑相杂糅的审美意蕴生成了它的审美价值。
囿于传统美学观,学人通常在悲、喜之间界定它的审美形态,虽然大都注意到它对原有审美形态的突破,但对其仍缺乏合理定位。
本文立足打破传统美学的封闭体系和拓展感性学内涵的语境,在美学一感性学一丑学中来检讨荒诞作为独立审美形态的价值。
一、荒诞的美学命名及其历史性出场尽管荒诞现象早就存在,但直到现代派艺术出现它才走到历史的前台。
“在他们那里,荒诞已从一般的历史社会范畴上升到人类存在的范畴,从一种批判意识发展成为一种彻悟意识;在他们那里,荒诞并不仅仅在于社会现实中的事物,而在于人的整个存在,在于人的全部生活与活动。
”作为一个日常语词,“荒诞”在《简明牛津辞典》(1963年版)中有两个义项:(音乐)不和谐;缺乏理性或恰当性的和谐(当代用法),经现代派艺术才提升到哲学、美学高度。
“荒诞”的美学命名源自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一个流派——荒诞派戏剧,作为西方战后最重要的戏剧流派,它和其他艺术流派一同生成了西方美学史上的一种新的审美形态荒诞。
特别是贝克特《等待戈多》(1953)的成功上演,使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存在的荒诞感,领会了人生的荒诞和存在的虚无,人生就像永远等不来的戈多。
丑从本质上说,丑是一种不和谐,具有紊乱、嘈杂、破败、粗陋、畸形、邪恶、虚假等特性。
丑首先是一种客观存在。
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客观地存在着丑的事物、现象和形式,它们同人类正常健康的生命发展、善良美好的生活理想相对立,既不合人的生命目的,也违背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否定了生命价值的合理性,所以令人普遍反感。
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类型,丑有其不可或缺的特殊价值。
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便常常以丑衬美,化丑为美,不但使作品充满了生机与情调,而且充分体现出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力。
它作为艺术审美表现的重要因素,便可以极大地丰富艺术内容,加深艺术的内在意蕴。
再次,丑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在厌恶感基础上形成的复杂情感刺激。
虽然,丑在形式和本质上都与人的生命需要、审美理想相抵触,但是,对丑的体验又能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刺激、审美震撼。
“我们不可能喜欢它们,但它们却不断吸引我们的注意。
”荒诞荒诞作为丑的极端化形式,是理性协调的颠倒,表现为极度的不合理、不正常,给人以无可奈何、哭笑不得的痛苦感受。
第一.荒诞展现为一个无理性、不正常、杂乱无章的世界。
周围充斥着非理性的、盲目而又险恶的力量,它不可克服地控制了人们,世界因此变得陌生而不可理喻,而人本身也似乎是不明不白地被抛到这个世界上,其行为是无意义的,命运是不可把握的,由此充满了对世界与人自身的厌恶之情。
第二.荒诞的痛感具有与悲剧所不同的复杂内涵。
在荒诞艺术中,它的一个突出的美学特点,便是悲喜剧的混合。
第三.荒诞的主要特点是无意义,但从这种无意义中恰恰令人体味出特定的意义来。
在荒诞艺术里,艺术的内蕴具有某种哲理性,表现方式具有非直接性,人物形象具有非确定性。
象征、暗示、隐喻、梦幻是荒诞艺术重要的表现手段。
荒诞艺术注重“情境”,而不是具体明确的人物、情节。
但是他们又往往象征性整个人类,其处境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他们超越了具体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因而具有更深的真实意义。
荒诞美学在中国当代绘画中的价值体现作者:樊晓然来源:《美术界》2016年第02期[摘要]“荒诞”关学是贯穿于现代和后现代时期的一种重要的关学形态。
“荒诞”作为一种关学范畴在西方艺术和文学领域內获得人们的热烈关注。
美术作品中表现“荒诞”的题材和內容也是特定时期的一种艺术现象,具有“荒诞性”的中国当代绘画作品记录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一种艺术现象。
本文重点以具有“荒诞性”的中国当代绘画作品为例,对中国当代绘画中“荒诞”的关学价值作尝试性研究和论述。
[关键词]荒诞关学;审美特征;中国当代绘画;价值形态一、“荒诞”的渊源“荒诞”一词,源于拉丁文的“悖理”,本义为不和谐的,一般解释为不合逻辑、不合情理、无意义等。
“荒诞”的美学命名源于西方的现代艺术流派——荒诞派戏剧。
荒诞作为人类生活的一种生存境遇和心理感受,一直以来就植深于人类的生存处境之中,直到荒诞派艺术的出现它才被提升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
二、“荒诞”的审美特征“荒诞”的审美特征表现为:第一,奇异夸张的艺术造型。
为了能够充分地表达自我,艺术家们改变了以往崇高、唯美的艺术形象,通过对绘画形象的夸张和变形产生视觉上的荒诞感;第二,传统和经典的荒诞借用。
艺术家借用传统或经典的绘画作品,对其进行戏拟化方式表现,传统作品以往崇高、理想化的形态瞬间被混合了非理性的放纵之态,从而产生荒诞感;第三,具体事物的荒诞混合。
艺术家重新审视生活中具体的事物,将互不相干、矛盾的事物混合在一起,对其进行荒诞重构;第四,矛盾空间的荒诞再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幻觉、梦境,艺术家将梦境中的空间和事物糅合在一起,使似真非真、似有非有的空间和事物以具体的形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三、“荒诞艺术”在中国当代绘画中的价值形态具有“荒诞性”的中国当代绘画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夸张的表现形式,反映了荒诞、无意义的生存境遇。
这些艺术作品揭示了荒诞的内容,帮助现代人勇敢地面对自身存在的荒诞感。
论荒诞派文学的审美特征
任晓燕;董惠芳
【期刊名称】《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5)001
【摘要】西方现代派文学可以称为广义的荒诞派文学,荒诞性在作品中往往具体化为生活意义的虚无、和谐关系的丧失、人的异化等等主题,从而使荒诞派文学中的审美意象具有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审美特质.
【总页数】5页(P82-86)
【作者】任晓燕;董惠芳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北,秦皇岛,066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荒诞与真实——荒诞派文学语言探究 [J], 谭家善
2.亦真亦幻亦幻亦真——谈"荒诞派文学" [J], 陈宇
3.索尔·贝娄对荒诞派文学的继承和超越 [J], 张丽华;倪爱霞;李岩峰
4.中国新时期文学对西方荒诞派文学的吸收和消融 [J], 冯寿农
5.荒诞派戏剧的后现代审美特征 [J], 严泽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本研究总第期MangZhongLiterature445加缪作品《局外人》中的荒诞之美◎孔令笛(北方民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阿贝尔·加缪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更是著名的“存在主义”大师。
而他的成名作《局外人》也是当时20世纪西方文坛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小说《局外人》所讲述的是主人公莫尔索的一种思想以及行为上的荒诞性与分裂性,用他不同于常人的思考方式以及生活行为来烘托小说所构建的一种荒诞意象图式,主人公冷漠、断裂、无聊,并永远存在一种莫名的焦虑与追索。
通过他的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书中人物形象与其生活世界的脱轨游离状态,也能感受到这种生活状态的荒诞性。
而加缪在书中所传达的这种局外人的生存态度,不仅仅蕴涵着加缪对于当时社会民众生存常态的质疑与思考,也衍生出了一种超越于众生生活常态的孤独之感。
本文将从该小说的荒诞性入手,探讨其艺术创作上的荒诞之美。
一、荒诞美学伴随着社会文明的变迁与发展,人们对于美学的认识不断被重新定义,就文学作品中所传达的艺术美学而言,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地迸发出了新型的美学标准与美学观念,而荒诞美学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传统的艺术审美中,荒诞往往只是一种创作元素,而后期随着艺术的开放性,则逐渐从艺术表达手法变成一种思潮流派,进而成为美学的一种,在文学创作中被称为荒诞美学而正式存在。
就西方的文学作品来看,加缪的《局外人》、萨特的《恶心》等都是体现荒诞美学的小说代表作。
在这类小说中,主人公往往都存在着一种不同于常态的生活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并且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着世界的常态。
如马尔克斯在他的作品《百年孤独》里的表达方式,他通过对神魔鬼怪进行描写,将现实与魔幻结合起来揭示荒诞现实的内容。
很多作家为了避免传统小说创作的固定思路,而选择以荒诞的艺术形式来进行一种崭新的内容表达,于是荒诞美学在文学界中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具备荒诞美学的文学作品总是极力通过主人公的表面荒诞与不可理喻来揭示一种对于社会本真的思考与探索,在表面消极与阴暗的背后,实则潜藏着对于美好社会生活形态的追求。
2009年11月第27卷第4期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anxi Univ 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Nov.2009Vol.27No.4卡夫卡的荒诞美学论析吴金涛(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摘要]卡夫卡一生经历了种种无法克服的荒诞体验,他的主要作品都表现了人在异化世界里的荒诞感。
卡夫卡发现,现代人普遍丧失了主体性和主动性,人们被各种异己力量所驱使,试图去达到某种连自己都不太清楚的目的。
生命是孤独的,生存是粘滞的,想要反抗也是徒劳的,荒诞的存在最终导致人的变形乃至毁灭。
荒诞之于卡夫卡,首先是一种审美体验,是一种对世界的态度,是对事物本质的艺术化的领悟。
卡夫卡的荒诞艺术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它既关乎作品内容,又是具体的审美表达方式。
卡夫卡运用梦幻笔法和寓言模式,通过悖谬的情节逻辑和怪诞的艺术构思,形象地演绎出现代人类荒诞的生存境况,真实地表现了现代人的荒诞本质。
[关键词]卡夫卡;荒诞美学;审美体验;梦幻笔法;悖谬手法;怪诞构思[中图分类号]I109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936(2009)04-0073-09作为人的精神活动的特殊形式,文学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内容,又是其审美理想的载体,它承载着人类对于世界的理性认识和形象表达。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在用形象可感的方式表现人类的理性精神和情感体验。
一部传统文学史记载了人类关于生存奥秘的种种困惑和求索,表达了人们关于生与死、现世与来世、灵魂与肉体、存在与虚无等问题的深沉反省和富于浪漫色彩的奇思遐想。
而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于西方社会普遍的精神危机之中。
西方人在尼采/上帝死了0的呐喊声里体验到了失魂落魄的痛苦与绝望,他们成为失去生存根基和心灵家园的漂泊者。
沉痛的绝望感、恐惧感和被愚弄感,使他们无法保持对现实世界的信赖,从而,对现实产生了深刻的怀疑、激烈的否定和顽强的反叛,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荒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