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外国文学(19世纪--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2010-07-18 08:52:01)转载标签: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卡夫卡美国杂谈分类:文件.笔记十九世纪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一.文学特征概述19世纪文学指法国“七月革命”(1830年)到“巴黎公社革命”(1871)这一时期的文学。
主要包括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及早期无产阶级文学、象征主义文学和唯美主义文学等。
这一时期文学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二、批判现实主义产生的条件1、社会原因: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两个事件,标志着资产阶级在欧洲范围内的胜利。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劳资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资本主义现实的黑暗和丑陋使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和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了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
反映在文学上就出现了现实主义新倾向。
2、思潮原因: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唯物主义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长足发展,促使文学转向真实、客观的创作方法。
3、文学自身原因: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倾向日趋强烈。
人文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启蒙主义文学等在客观、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创作实践上形成了现实主义传统。
18世纪末,席勒首先提出“现实主义“概念;19世纪20年代,司汤达率先提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纲领;以后,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进一步奠定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
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现实主义作家注重写实,主张文学要象镜子那样如实反映现实,力避主观性。
注重通过真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时代的或人物性格的本质特征;2、批判性、暴露性和改良性:现实主义作家都是在启蒙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特别注意描写社会底层生活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在批判的广度和深度上要更集中、更强烈、更尖锐。
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十九世纪中期西欧文学19世纪文学是指法国“七月革命”(1830)到“巴黎公社革命”(1871)。
这一时期文学包括: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流)、早期无产阶级文学。
第一节概述一、现实主义文学产生背景:1、西欧资本主义刚刚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2、工业革命的产生,造就了市民阶层3、自然科学的发展,细胞学说,进化论思想与艺术特征1.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画,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2.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现实主义文学还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揭露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3.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
现实主义要求作家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现实主义作家往往从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取材,如家庭生活、政治斗争等。
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4.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一)法国现实主义的发源地,主要集中在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代表作家:斯丹达尔:《红与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梅里美:《卡门》,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受到当时当权者指控小仲马:《茶花女》,赞美纯洁的爱情(二)英国宪章派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
主要成就:诗歌。
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
代表诗人:琼斯和林顿。
代表作家:狄更斯萨克雷:《名利场》,上层阶级的虚伪关系讽刺资产阶级勃朗特姐妹:《简爱》,塑造冲破世俗观念的女性形象,采用自述与回忆的手法描写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控诉社会对人性摧残,表现强烈的反压迫、争自由的叛逆思想。
盖斯卡尔夫人:《马力巴顿》,第一部描写工人阶级的长篇小说(三)俄国形成于1830年,在七八十年代到达顶峰代表作家: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果戈里:发展普希金现实主义的传统冈察洛夫:《奥伯洛摩夫》屠格涅夫:《贵族之家》《父与子》《处女地》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奥斯特洛夫斯基:《雷雨》涅克拉索夫:《在俄罗斯谁能过好日子》(四)其他国家德国:格奥尔格·毕希纳:《丹东之死》瑞士:戈特弗里德·凯勒:《绿衣亨利》《赛尔特维拉的人们》《苏黎世中篇小说集》丹麦: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美国:“废奴文学”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萌芽。
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一、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文学:(一)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构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三姐妹、盖斯凯尔夫人、乔治·艾略特;梅瑞迪斯,哈代;宪章派:唯美主义: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文艺观和生活艺术主张“一批杰出的小说家”:马克思评价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等人为“现代英国一批杰出的小说家”,认为他们“在自己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二)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分期:1970年代,英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此为界限,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三姐妹、盖斯凯尔夫人、乔治·艾略特等人为代表的时代;后期:梅瑞迪斯、哈代等为代表的时代。
(三)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1、与宪章运动关系密切: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学中产生了欧洲文学史上最早反映劳资矛盾的文学作品:《玛丽·巴顿》、《艰难时世》、《雪莉》2、典型的小资产阶级文学:①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作家;②反映小资产阶级生活;③塑造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人物形象。
3、女作家群体出现:简·奥斯汀、玛丽·雪莱,乔治·艾略特、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姐妹等;4、政治上的改良主义与道德上的温情主义:反对暴力革命,主张社会改良;家庭中心与道德批判、道德感化;5、幽默和讽刺的手法见长:以幽默表达对小人物的赞许和宽容(如密考伯先生);以讽刺批判资产阶级的势利、冷酷与自私(四)经典作家:1、简·奥斯汀:生于牧师家庭,作品有:《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劝导》、《诺桑觉寺》;作品多谈论少女婚嫁的问题,被公认为是描写女性意识最卓越的作家,其作品继承了英国十八世纪经典小说中关于少女走向世俗生活的主题,主人公都是从盲目性走向自我认识的典型。
2、萨克雷:早年经历阔绰生活,熟悉上流社会。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征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高尔基提出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流派。
1、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
高尔基:现实主义特征是对人类及人类生活的各种情况作赤裸裸地真实描写。
契诃夫:现实主义是按人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它的真实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
巴尔扎克:作家是社会的书记员,要力求写出许多历史家所遗忘了的历史,即人情风俗史。
乔治案:浪漫主义把人物描写成她认为应当的那样,而现实主义把人物描绘成他所着到的那样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客观性、真实性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18世纪启蒙文学的现实主义相比,这时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更加着力揭露当时社会黑暗和罪恶,具有极为强烈的批判精神,正是因为这个特征,高尔基才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这时期的作家和作品对社会批判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越了过去任何时代,他们不遗余力地揭露抨击社会的罪恶,批判当时社会的一些主流思想意识和价值理念如资本主义社会利己主义的生活原则和赤裸裸地金钱关系,对罪恶的代表人物更是集中火力给于无情的鞭挞,许多作家由此受到迫害也亳无畏惧。
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并非单纯地反映生活,而是严肃地分析和评价,着力于暴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对由金钱滋生出的社会恶德败行做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有的还涉及了上层建筑和国家机器,触及了社会体制的病根。
2、注重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把人和环境联系在一起,把当时社会关系的本质状况描写出来。
恩格斯:“现实主义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大多以人道主义观念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人道主义作为作家们批判社会黑暗、揭示民众疾苦的武器和工具,一直贯穿在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自身的思想及其作品里。
他们要求对人的尊重,反对、抨击对善良人性的压制和打击,用人道主义眼光看待一切社会现象。
欧洲19世纪后期文学的基本特征
19世纪后期的文学成多元化:
30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潮)、自然主义文学、巴黎公社文学,非理性的具有现代特征的形式主义文学。
19世纪后期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三种基本思想并存。
1、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它明确提出“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
2、传统的人道主义思想。
3、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的非理性学说,对世界感到失望和无所适从,只好退回内心强调“意志”。
二、开始“退回内心”。
(19世纪后期欧洲文学开始出现“向内转”的趋势)。
三、越来越重视文学技巧。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注重心理分析与内心独白;形式主义文学则注重象征和隐喻,讲究交感和对应。
19世纪后期文学的发展状况:
主要文学:自然主义、巴黎公社文学、唯美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十九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现实主义概述“现实主义”这个术语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它最初是个哲学概念,和我们后来所说的文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可说是毫无关系。
照韦勒克的说法,“席勒和弗·施莱格尔大约是第一次把这个术语应用到文学上来”,以后,“这个术语在德国浪漫主义者中间被相当频繁地使用着”,但当时它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既未被用来指称某些作家,更未被用来指称某种文学流派。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现实主义一词被用来指称一个特定的文学艺术运动,成为一个与特定思潮相联系的概念;但是,“现实主义”这一术语后来在四方文学史和文学理论著作中应用得十分广泛,当一个术语的意义已经被大大地延伸,在某种意义上已被普遍化的时候,要固守它原来的意义就极为困难,“现实主义”一词的命运就是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不得不承认有广义的现实主义和狭义的、即原来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想、态度的现实主义和作为一种文学运动的现实主义之分。
我们这里讨论的现实主义是指严主干19世纪30、40年代的,一个声势洁大、影响深远的文学运动。
现实主义一词被用来指称一个文学运动有一个过程。
最初,“现实主义”所指的是法国19世纪中叶以库尔贝为代表的一个艺术运动。
画家居斯塔夫·库尔贝(1819—1877)和一些与他待有同样观点的画家、诗人、小说家、批评家经常聚集在一个叫昂德莱的啤洒店里,他们中有尚佛勒里、波特莱尔、杜朗蒂、蒲鲁东等,他们的集会起初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出于志同道合,一起发泄对社会现状和官方学院艺术的不满。
库尔贝的画大多是他故乡奥尔南地方的人物与风景,他在画上的签名总是“无理想无宗教的库尔贝”。
他的作品一再受到学院派的攻击,被视为“粗俗”、“下流”,特别是1853年展出的(浴女)更招来一片责骂之声,因为他所画的不是在规范化的背景中的体态优美的模特儿,而是现场的普普通通的浴女。
人们攻击它是“现实主义”,在当时,“现实主义”显然被当成是“粗鄙”、“不成体统”的同义词。
现实主义文学的名词解释_起源_基本特征_艺术手法现实主义文学的名词解释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欧洲各国在英、法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下,相继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过渡。
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文学,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现实主义文学的起源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实际运用时间相当久远,但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由法国画家库尔贝和作家夏夫列里作为一个名称提出来,恩格斯为“现实主义”下的定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888年4月初致玛.哈克奈斯信)对现实主义的理论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摹仿”说。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已指出存在3种不同的摹仿现实的方式,第1种便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艺家(阿尔贝蒂、达·芬奇、卡斯特尔韦特罗等)坚持并发展了“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
18世纪启蒙运动的代表狄德罗和莱辛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坚持文艺的现实基础,肯定美与真的统一,强调艺术既要依据自然又要超越自然的辩证关系。
狄德罗和莱辛在《沙龙》、《画论》、《汉堡剧评》等论著中针对新古典主义束缚文艺的清规戒律,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对近代现实主义文艺的兴起产生了促进作用。
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个对立概念的明确划分以及这两个名词的提出,却始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
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家席勒在著名的《论素朴的与感伤的诗》一文中,系统地总结了从古代到近代的西方文艺发展中的两种基本倾向:偏重于直接反映现实的“素朴的诗”和偏重于表现由现实提升上去的理想的“感伤的诗”。
他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再现现实,而后者表现理想,前者重客观,而后者重主观,并肯定这两种创作倾向可以趋于统一。
《德伯家的苔丝》—论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十九世纪欧洲各国在英、法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下,相继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过渡。
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为十九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哈代作为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他以浓烈的悲观主义情绪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的“哈代时代”,成为“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的交界线上”的“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
相较于他的早期作品,他的晚期作品所描写的内容更是扩大到资产阶级的各个方面,下面我通过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来论述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第一,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
十九世纪末,正是英国资产阶级最发达的时期,社会经济由于工业经济逐渐普及,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这个时期的牧场与农田大部分在少数的资本家手中。
因此,英国的农村与城市贫富差距严重,许多农民只能帮着农场主、牧场主打工来维持家里开支。
苔丝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她勤劳、朴实、善良,却又不得不背负着生活的压力,她就是一个社会底层穷困雇农的缩影。
苔丝的父亲靠着微薄的生意和老马“王子”养活自己的妻子和7个孩子,他愿意贱卖自己所谓的头衔,虽然不愿意女儿为了钱财去委身于他人,但又不得不默许妻子的想法,而德伯维尔则享受这资产阶级垄断经济带给自己的美丽生活,他可以阔绰地救济苔丝一家,让苔丝为了家济一步步陷入他所营造的温柔的陷阱。
当时的社会地位也催生了苔丝的悲惨命运,特兰岭农场主对小农经济雇农的歧视、剥削与压迫,也是资产阶级工业经济所带来的思想产物。
在开展命运的捉弄之前,作者先描写了漂亮的布赖克莫尔山谷以及山谷东北部的玛尔洛特村,它虽然距离伦敦只有四小时的路程,不过大部分地方依旧没有留下风景画家或者游客的足迹。
通过故事的展开,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故事发展的根据地是一个闭塞的地方,他们几乎不和外界沟通,而也正是这种闭塞造成了苔丝以及她周边人对于某些问题的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
第七章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本章教学内容:1.批判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3、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分析本章教学重点:1、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赏析本章教学难点: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第一节概述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欧洲各国在英、法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下,相继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过渡。
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文学,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使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不同程度的发展,人们头脑中的物质利益观念不断加强,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
人在挣脱了封建的束缚从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后,又在物质财富面前丧失精神的、心理的以及人格的自由;在热衷于创造物质财富并依赖于物质财富的生存环境中,人对人的压迫与剥削以新的形态表现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恶化。
这样的社会现实告诉人们:启蒙主义者的“民主”、“自由”、“平等”与“博爱”并不存在,他们描绘的“理性王国”只不过是肥皂泡而已;浪漫主义者那脱离现实的“理想”也不过是画饼充饥。
所以,人们的头脑清醒多了,他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现实的社会和思考人的命运的问题,从更现实的角度去寻求改善人的生存处境的方法。
外国文学史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思想特征:⑴首先,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19世纪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成就,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科学主义成为一种时代风尚,作家们都以研究与分析社会为己任,把广阔真实地反映时代的风俗史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理想。
⑵其次,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现实主义作家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理想,要求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对由金钱孽生出的社会恶德败行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对下层人们的困难表示同情,希望统治阶级以仁爱为怀,改善与被压迫者之间的关系。
不仅如此,现实主义文学还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种种反人性的弊病,揭露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2、艺术特征:⑴首先,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注重细节的真实。
现代主义作家认为,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使作品的文本内容具有同构性,从而使文学具有科学真理的准确性。
为了使创作达到真实的艺术效果,他们反对在作品中直露的表现“自我”,从而让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在具体的情节描写与人物塑造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为了达到细节的真实,他们常常作实地考察,收集大量准确无误的真实材料。
⑵其次,现实主义文学注重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作家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主张从人物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刻画人物性格,真实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形成过程的描写,全面真实的展示现实生活及其本质特征,反映整个时代的风貌。
现实主义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大大超越了以前的西方文学,为世界文学史创造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形象。
二、法、英、俄等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1、法国: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外国文学史一、名词解释:1、《拉辛与莎士比亚》司汤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是一八二三年与一八二五年出版的反对学院古典主义论战的两本小册子的合集,是司汤达的重要理论著作,也是法国现实主义文献之一。
司汤达认为古典主义因循守旧,认为现实主义适合现在的时代。
他提出“文艺像一面镜子”的著名主张,成为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2、人物再现法又称人物复现法。
是巴尔扎克艺术上的独创。
他认为 , 一个人物的一生在一部小说中往往难以表现完整 , 仅仅是某个生活阶段或一个侧面的显示。
因此他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作品中连续出现。
每出现一次,就展示其性格的一个侧面,最后,将这些作品情节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人物的思想发展轨迹,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其性格的全部。
3、私人生活场景《人间喜剧》里风俗研究的一部分,私人生活场景是巴尔扎克描写风俗研究的一个内容,它描写一些人的生活状况,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来展现《人间喜剧》一些人的生活。
4、风俗研究:是巴尔扎克在他的《人间喜剧》中把90 多部作品构成一个宏伟的文学大厦,利用分类整理法将其分为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风俗研究是这三大类中最重要的部分,作品最多并又分为六大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队生活场景、农村生活场景、私人生活场景。
5、小人物小人物是 19 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剥削、被欺凌者的典型形象。
他们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 "大人物 "统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
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 "小人物 "的先河。
6、多余人形象多余人形象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出身贵族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厌倦了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想要有所作为,但又缺乏奋斗的目标和实现理想的意志。
最后既不能投身革命接近人民,又不肯与反动势力同流合污,只能成为多余的人,例如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
19世纪文学:资本主义文学1、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19世纪初):塑造“自我”,表达“个性主义”(156)德国的颓废、英国的责任、法国的自由与激情2、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30年代):表现人的原欲与理性的冲突(156-159)3、自然主义文学(19世纪后期):生理研究与社会研究结合,表现出非理性、非道德化倾向唯美主义文学:(19世纪末)象征主义文学:崇拜非理性、本能和潜意识第一章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1、外部条件:1)英国工业革命2)法国大革命3)思想领域的浪漫主义思潮:德国哲学(康德、费希特等人)强调的主体能动性;(古、中、文、古典、启蒙)2、内部条件:1)古代浪漫主义传统:神话、史诗2)18世纪文学传统:英国感伤主义文学、歌特式小说、前浪漫主义文学、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文学、法国卢梭传统,都突出自我、热爱大自然,民间文学(德、英);3)对古典主义的反抗:德国浪漫派首先提出以一种开放的、多变的个性的艺术形式代替古典主义,这就是欧洲文坛最初表现出来的浪漫主义精神。
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2、从民主主义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3、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
4、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主张“回归自然”。
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1、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2、浪漫主义文学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民间文学、长篇小说)3、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4、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
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167-169)1、先驱:彭斯《苏格兰方言诗集》、布莱克《天真之歌》《经验之歌》2、真正开浪漫主义潮流的:“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二人合集《抒情歌谣集》)、骚塞《书斋咏怀》欧美各国浪漫主义文学湖畔派:“湖畔派”三诗人,即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曾隐居于英国西北部湖区,由此得名;他们的诗作一般远离社会斗争,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或自然风景,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常通过缅怀中古时代的“纯朴”来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
现实主义文学特征;①描写现实主义的客观真实性。
②描写现实的揭露批判性。
③描绘生活画面的广阔性。
④塑造了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葛朗台)。
⑤艺术上的独创性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①产生早,发展快。
②有广阔的历史视野。
③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站在中小资产阶级立场上暴露资产阶级的阴暗面。
④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品主人公大多是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的个人反叛者和野心家的形象。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特点:①以最先描写劳资矛盾题材,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政治欺骗,正面描写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
②善于描写小人物的命运,成功的表达了小资产阶级的痛苦挣扎和个人奋斗的生活经历,③具有温和的人道主义和浓厚的改良主义倾向,感伤色彩和劝善说教色彩比较浓重。
④女性文学异军突起。
勃朗特姐妹。
夏洛蒂《简爱》,艾米莉《呼啸山庄》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特点:①名家如林,名作如海,群星灿烂。
②文学与民族解放运动密切相连,以批判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为重点。
③具有悲怆的情调,表达知识分子深广的忧愤,沉重的焦虑,以及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思想。
④产生了独特的形象系列,如贵族知识分子的“多余人”形象系列,平民知识分子的“新人形象系列”,胆小怕事而又麻木愚昧的小人物形象系列,骄横愚蠢的地主形象系列,专制贪婪的官僚形象系列。
⑤有系统的进步理论作指导。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流行于十九世纪欧洲等地区的一种文学流派。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广阔而深刻、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社会风俗、人情、国民性和社会矛盾;深入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童话,把人间的一切苦难,形象地昭示给人们。
这一文学流派,在艺术上多有创见,既是写实的,又具有倾向性。
其中在典型环境中再现某一阶层人的典型性格的创作方法,使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目录1概述1 1.1 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标志1 1.2 来源1 1.3 特征1 1.4 阐述2代表作家1 2.1 巴尔扎克1 2.2 狄更斯1 2.3 果戈理1 2.4 陀斯妥耶夫斯基1概述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社会矛盾激化,私有制弊端日益显露。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4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后又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
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而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精神文化条件下产生的。
它的艺术特征主要有四点(见书228页-230页):
首先,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由于现实主义作家把文学作为研究社会的手段,且要描写社会的风俗史,因而,他们就格外重视艺术描写的客观真实性,认为作家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使作品的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内容具有同构性,从而使文学具有科学真理的精确性。
为了使创作达到真实的艺术效果,现实主义作家反对在作品中显示“自我”,而要让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在具体的情节描写与人物塑造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让文学对生活表现出镜子般的忠实。
为了真实地描写生活,现实主义作家十分注重细节的真实,而为了达到细节的真实,他们常常不惜作实地考察,收集大量准确无误的事实材料。
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实践说明,“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描写生活”只不过是一种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理想而已;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所反映的生活,都体现了作家们对生活的感受、体验与评价,表现了他们在特定生活激流中情感、心绪的演变,因而这些作品所提供的是熔铸了作家主观情致与个性特征的变形了的生活图画,而并非对生活作机械的模仿。
第二,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作家接受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
在创作中,他们主张从人物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刻画人物性格,真实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与本质特征及发展趋势,通过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形成过程的描写,全面真实地展示现实生活及其本质特征,反映整个时代的风貌。
现实主义真实观在人物塑造上的具体表现的指导下,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物形象通常都十分贴近生活,且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他们常常是某种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在他们身上显示了社会历史的盛衰。
他们的思想、性格、情感、心理也往往与生活中的人一样丰富而复杂现实主义文学还在人物塑造方面大大超越了以前的西方文学,为世界文学史创造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形象。
第三,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现实主义强调真实地反映生活,胡塞尔说:“世界既是心理领域又是物理领域”,人类社会生活是外部世界(物理领域)与内部世界(心理领域)的双重组合。
现实主义作家由于各自审美心理机制和艺术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在真实地反映生活时,在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的艺术把握上就有所侧重。
这两种倾向在不同作家的创作中常常兼而有之,而并非互相对立。
如托尔斯泰在以内倾性为主导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外倾性特征,巴尔扎克则在以外倾性为主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内倾性的特点。
因此,现实主义的成就既表现在反映外部社会生活的广阔性上,又表现在内部心灵世界表现的深刻性上,而沿着外倾性与内倾性两个方向,19世纪现实主义与20世纪文学沟通了联系。
第四,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在科学主义思想影响下,19世纪的作家都企图通过文学创作去研究与分析社会,社会也要求文学真实地反映生活,回答时代和生活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在这种精神文化条件下,叙事性的小说就比抒情性的诗歌具有显著的生存与发展优势。
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通常都是广泛概括和分析现实生活的社会小说,它往往在科学意识和历史意识指导下,综合地反映整个时代、社会各阶层的生活风俗,真实地展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历史画面。
在作家们的共同努力下,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在叙事艺术、情节结构和人物描写方面都比以往的小说更成熟,它以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成为这一时期文坛最重要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