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 格式:ppt
- 大小:3.64 MB
- 文档页数:51
从司汤达的《红与黑》窥探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思潮摘要:一直以来,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正是产生各种文学思潮的温床,正如十九世纪的欧洲。
广阔的社会现实背景下,为作家们提供丰富的作品题材。
因此,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使这个年代成为法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尤其是以司汤达、巴尔扎克、梅里美和福楼拜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不仅使小说本身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题材,而且在欧洲的小说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其中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更是在题材、手法、塑造的典型人物以及细致的心理分析上,充分的表现了作品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的理念,对后世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红与黑现实主义司汤达典型批判正文:一、司汤达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及其著作《红与黑》。
司汤达(1783—1842),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原名马利•亨利•贝尔。
生于律师家庭,七岁丧母,具有启蒙思想的外祖父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
十七岁时即投笔从戎,在拿破仑军队中担任骑兵联队军曹、少尉、副官等职。
拿破仑帝国灭亡后,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侨居意大利,在此期间,他同情并参与烧炭党人反抗奥地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同时加入意大利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1821 年,司汤达返回巴黎。
法国七月革命后,任法国驻意大利两个小城的领事。
1841 年请假回到巴黎,第二年三月中风去世,终年六十岁。
在司汤达49 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始终生活在法国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大搏斗的时代,足迹遍及巴黎和外省的许多地方,他利用细腻的观察和切身体会,准确地体会出了社会不同阶级在这一历史时期其内心与情感上的变化,为以后在《红与黑》中各种人物的描写搜集了大量的素材。
其文艺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阐述现实主义原则,贬斥已经过时的古典主义,认为“文学就是社会的表现”,“学习莎士比亚就要像莎士比亚一样表现当时的风尚,不是去直接模仿他的戏剧,而是应该像这位伟大人物学习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研究方法,和为我们同时代人创作他们所需要的悲剧的艺术。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时间: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到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也早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写实性与批判性很强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学说和进化论三大自然科学成就;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说”和孔德的实证哲学等理论基础。
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思想特征】1.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反映社会时代,描绘生活风俗,再现社会历史。
2.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3.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艺术特征】1.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2.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恩格斯说,现实主义“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3.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斯丹达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侧重表现内部心灵世界的真实性,巴尔扎克、狄更斯、果戈理等作家侧重表现外部社会形态4.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前期:19世纪30-60年代,中心在法国(发源地)、英国;后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
法国现实主义:(一)法国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三四十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的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出对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封建时代的依恋。
奠基人:司汤达、巴尔扎克。
司汤达的文学评论《拉辛与莎士比亚》,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
现实主义文学名词解释现实主义文学(Realism)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学流派,尤其在法国得到广泛发展。
它对话剧、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对现实世界进行真实、客观描述的文学创作方法。
它强调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揭示,并且注重通过其作品展现普通人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环境,以及他们在其中的处境和命运。
以下是一些与现实主义文学相关的重要名词解释:1. 真实性(Verisimilitude):现实主义文学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它追求创作物与现实世界的相似之处,使读者对作品中所描绘的情节、人物和环境感到真实可信。
2. 触角文学(Naturalist literature):触角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演变形式,它进一步拓宽了对社会现实的揭示。
触角文学强调对环境、遗传和社会因素对人性的影响,描绘了生存条件恶劣的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
3. 社会批判(Social critique):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批判和揭示。
通过反映社会不公正、阶级分化和压迫等问题,现实主义作品试图唤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4. 叙述者(Narrator):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叙述者通常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呈现故事,以客观、中立的角度观察和描述故事中的事件和人物。
5. 主观准则(Subjective criterion):与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感受和情感不同,现实主义文学更加注重客观准则,即对事实和真相的追求。
现实主义文学试图通过客观的描写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构现实世界。
6. 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这是现实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张个体的行为和性格是由环境条件所决定的。
它强调社会和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塑造作用,以揭示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结构对人的命运的影响。
7. 古罗马演说家(Roman orators):这个术语用来描述现实主义作家试图通过描绘现实生活来改变社会。
外国文学史复习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 :指的是19世纪30年代继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之后出现的一个主要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的文学思潮,属于资产阶级文学范畴。
特征:真实性(生活、历史、细节);批判性(社会、内部心灵);典型性(再现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
1、法国是欧洲19c现实主义文学的策源地:a司汤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宣言书)“反映当代生活”;b《红与黑》奠基之作。
2、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分期:1850前,脱胎于浪漫主义小说,带有其痕迹(司汤达、巴尔扎克、梅里美); 1850后,福楼拜:如实反映平庸时代里平庸的人和平庸的事,叙事上重大革新。
3、《红与黑》 * ;(1)书名的意义:a从生活道路看,红代表军服,黑象征教士道袍,于连谋取前程的两种道路;b历史背景,红-拿破仑时代,黑-封建统治,于连活在两者交接的时代;c创作意图,两个预言性场面:血红的圣水和写有“第一部”的纸片。
2)解读:a历史小说b政治小说—副标题【1830年纪事】c爱情小说d命运小说(一平民青年奋斗史)。
3)于连悲剧:平民出身、才华横溢——封建复辟,性格特征—平民意识、矛盾、反抗、激情、傲骨。
4)艺术成就:a心理描写,心理独白:以冷漠态度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着力表现人物内心挣扎和对外部社会的态度;b人物塑造,性格鲜明:例如乞丐收容所所长瓦勒诺从外貌到品行的塑造都非常鲜明,身居急需社会责任感的职责却有着虚伪贪婪的特质;c从传统封闭结构向现代开放结构过渡:继承《汤姆·琼斯》的布局手法,,又向“空间”长篇小说过渡,时间地点迅速变化,人物若隐若现,呈现现代因素。
4、巴尔扎克的文学贡献:时代历史的书记员;金钱时代人类灵魂的发掘者特征——由外而内地反映生活5、《人间喜剧》1)名词解释: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90余部篇幅不等的小说联成一体,构成一幅完整的,包罗法国社会,尤其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历史画卷,标志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顶峰。
第二节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一、19世纪法国文化背景:资产阶级革命的风起云涌在整个19世纪,法国是整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
1789年法国大革命。
拿破伦的执政以及称霸欧洲(1810-1811)。
法国大革命在整个欧洲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详见讲义“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1830年7月(七月革命),对于波傍王朝复辟发生的革命行动。
1830年革命使法国大革命的精神遗产再一次被唤醒,这是法国现实主义兴起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巴尔扎克(一)、巴尔扎克的生平与创作在事务所做见习生,增长了自己的阅历;1818年4月,离开事务所开始写作,条件艰苦,但仍然笔耕不辍。
创作诗剧《克伦威尔》的失败;1818-1828年,用十年的时间进行神怪小说的创作,锻炼了小说技巧。
然后是做生意失败;1829年,创作了《舒昂党人》,开始了《人间喜剧》的创作;1829-1835,《人间喜剧》创作的第一阶段:代表作《欧也妮·葛郎台》,30几部作品;1835-1842年,第二阶段,代表作《幻灭》,40多部作品;1842-1848,第三阶段。
1857年,在和韩斯卡夫人结婚后因病去世。
《人间喜剧》:90多部作品,“提供了巴黎上流社会的的现实主义历史”;巴黎社会的书记官,内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上升;封建贵族的没落;在金钱社会中,人间的显示悲剧;对于当时经济情况的反映。
(二)、巴尔扎克的艺术创作观念:1、认为世界是一个联系体,要求文学反映整个时代,并且要在整个文化背景中来进行文学创作;2、艺术的目的在于再现自然,对现实世界的真实进行艺术加工,要在现实世界中发掘出历史真实;3、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4、巨大的想象力。
四、司汤达(一)生平在司汤达的生平中,最值得注意的事件是在其生命中对于拿破伦的追随。
拿破伦所具有的精神象征意义激励着司汤达的文学创作。
(考察当时欧洲现实主义作家对于拿破仑的追随是一个还有意思的现象。
)“亨利·贝尔米兰人写作过恋爱过生活过”(二)司汤达的创作主要贡献:(1)开创了现实主义创作道路;(2)独特的心理描写(三)《红与黑》(1)小说的情节:(2)作品对于当时政治现实的反映和批判:(3)人物形象分析:于连:性格两面、复杂的人物。
19世纪后期法、英、俄、美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
(一)法国:(1)左拉: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家,其自然主义理论著作有:《实验小说》、《自然主义小说家》等。
1、主要理论观点:①从人生“本源”去认识人;②“真实”是小说家的最高品格;③自然主义小说的方法是实验。
2、1867年发表第一部自然主义小说《戴蕾丝·拉甘》。
3、从1871年—1893年,主要致力于《卢贡·马卡尔家族》的创作。
这部作品包括20部作品的大型巨著,是左拉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主要描写“第二帝国时期一个家族的自然史与社会史。
自然史主要研究卢贡·马卡尔家族的血缘与遗传问题,家族的谱系,社会史主要通过卢贡·马卡尔家族盛衰再现第二帝国20年的历史全貌。
包括《小酒店》《娜娜》《萌芽》。
(2)莫泊桑——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曾师从福楼拜,以左拉为核心的“梅塘集团”成员之一,并以处女作《羊脂球》一举成名。
题材之一: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下层劳动人民的爱过情感。
代表作《羊脂球》题材之二:描写资产阶级市民生活,揭示小市民的自私、吝啬、势力和爱慕虚荣的性格弱点。
代表作《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
题材之三:描写下层人民生活的贫困、痛苦及其善良品质。
代表作《乞丐》《西孟的爸爸》等。
(二)英国:哈代:狄更斯时代的从容和理性精神被哈代时代的改良主义和悲观主义所代替,代表作家是哈代。
长篇小说分三类:罗曼史和幻想小说、爱情阴谋小说、性格与环境小说。
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无名的裘德》,诗剧有《列王》。
(三)俄国:(1)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著名的大作家,他代表了19世纪俄国文学发展的顶峰。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2)契诃夫: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其早期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表面上写俄国社会日常生活中的笑话,如《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另一类是反应劳动人民的贫困和痛苦生活的。
外国文学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1、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2、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3、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4、司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是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5、司汤达的《红与黑》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
6、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达标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7、梅里美《嘉尔曼》(代表作)8、福楼拜是法国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的代表。
9、小仲马《茶花女》都德《小东西》10、巴黎公社文学的代表:鲍狄埃《国际歌》米雪尔瓦莱斯11、鲍狄埃《国际歌》是巴黎公社革命的艺术总结。
12、米雪尔《红石竹花》“红色圣女”之称。
13、瓦莱长篇斯,自传体长篇三步曲《雅克?万特拉》、《童年》、《中学毕业生》、《起义者》。
《起义者》堪称巴黎公社革命斗争的宝贵文献。
14、巴黎公社文学为20世纪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5、马克思所称赞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
16、狄更斯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17、萨克雷《名利场》——副标题“没有主人公的小说”。
18、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接触劳资矛盾的小说,侧面反映英国的的宪章运动。
19、英国后期现实主义文学中代表性的作家有哈代、潇伯纳、高尔斯华绥。
20、宪章派诗歌的代表:琼斯、林顿、梅西。
21、海涅是德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
22、维尔特被恩格斯称为“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做重要的诗人”。
23、挪威易卜生开创“社会问题剧”。
24、普希金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是俄罗斯浪漫主义杰出代表,是俄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形象的先河,是公认的俄罗斯文学的典范。
25、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毕巧林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二个“多余人”形象,开了俄国心理小说的先河。
法国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特点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安俣衡现实主义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一种是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
另一种是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指发生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运动。
现实主义经过泰纳、恩格斯、别林斯基直至20世纪卢卡契等理论家的发展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文学实践达到高潮。
现实主义理论日趋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话语成规。
它包括以下层面的涵义: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
R・韦勒克从现实主义反对浪漫主义的文学史背景来诠释这层涵义:“它排斥虚无飘渺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
”也就是说,现实主义抵制作为布尔乔亚知识分子话语形态的浪漫主义,追求客观性,为那些堕入贫困被边缘化的弱势族群或阶层发声,显然具有素朴的人间情怀和人道精神。
卢卡契对现实主义“客观再现当代社会现实”的理论涵义进行了最深入的阐释。
这位现实主义最忠诚的信仰者和辩护师撰写了大量论著(如《现实主义历史》(1939)、《巴尔扎克,司汤达和左拉》(1945)、《欧洲现实主义研究》(1948)、《当代现实主义的意义》(1958)等等),总结现实主义艺术经验:首先、他从认识论的高度重新阐释了现实主义客观性的涵义:“艺术的任务是对现实整体进行忠实和真实的描写。
”卢卡契提出,所谓整体描写就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追求文学描写的广度,从整体的各个方面掌握社会生活;向深处突进探索隐藏在现象背面的本质因素,发现事物内在的整体关系。
其次,他肯定了主观认识的重要性,强调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统一。
第二,广为人知的典型理论。
典型论是构成现实主义理论的一项核心内容。
黑格尔和谢林为典型论的流播奠定了美学基础,黑格尔认为性格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一个性格之所以引人兴趣是它的完整性,而完整性则是由于所代表的力量的普遍性与个别人物的特殊性融会在一起,在这种统一中变成本身统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