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北京老照片
- 格式:docx
- 大小:3.52 MB
- 文档页数:14
老照片留住老北京最熟悉景观品老胡同的老故事老照片留住老北京最熟悉景观品老胡同的老故事胡同,北京人最熟悉的景观,它们的嬗变犹如这座城市一样,底蕴绵长昨日,在首都博物馆,460余件首次公开展出的档案资料,配合130 件文物和100 余张照片,向世人再现了曾经的“北京的胡同四合院”。
老照片中的胡同:“有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 从展厅门口往里看,一堵磨砖对缝的灰墙仿佛四合院的影壁一样,挡住视线。
观众参观展览,要拐个弯,先走上一段10 米长的“胡同”。
在胡同里漫步,两侧挂着十余张老照片,一片儿一景一趣。
比如一张照片上,天空飘着牛毛细雨,一人顶风撑伞走在胡同里,路面一片泥泞。
这反映的是老北京的一句胡同俗语——“有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
另一张照片上,狭窄的胡同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幌子,有一些西式的广告牌也偶尔掺杂其间。
这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粮食胡同,其热闹的商业气氛丝毫不亚于现在的王府井步行街。
“乍一看,北京胡同都是灰色调的,其实细品每一条都有故事。
”作为展览的主要策划人,北京市档案馆专家王兰顺介绍,“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北京城就像是一座放大的四合院,顺着中轴线左右对称,正阳门就好比是垂花门,紫禁城相当于正宅。
在1300 平方米的展厅里,如何体现这种“天人合一”的追求,还原“有名胡同3600 ,没名的胡同赛牛毛”的城市?策展人员耗时1 年多,从55 卷档案资料里精选了160 件实体档案、300 余件数字化档案、100 余张图片,加上130 件文物,在展厅里浓缩千余条胡同情韵。
老地图上的胡同:内城胡同曾多达3000 余条穿过“胡同”,展厅里,4 张硕大的地图挺显眼。
从左往右,分别是1750 年完成的乾隆京城全图、民国七年绘制的京都市内外城地图、1949 年版的北平地图和1982 年版的北京城区街道胡同图。
对比发现,胡同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朝代更替,胡同布局、数量都有改变。
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朱祖希看图讲史:“长安街往北到德胜门的区域,胡同最规矩,横平竖直。
80年代中国非常真实的91张老照片,能看懂的人都老了,无比怀念!有一种回不去的青春,叫做80年代,看着老照片,老物件有点伤感,再也回不去了,每一张照片,点点滴滴都是我们小时候真实的样子!干净,单纯的年代,满满的回忆,童年的玩过的游戏跳房子,打瓦,拽包,等等,儿时的玩意数不过来呀!现在看来土掉渣的,儿时是我们最宝贝的呀!小时候最深刻的就是抬头看见满天繁星闪呀闪能看上老半天。
现在再也看不见那迷人的景象了。
难以忘却的情怀,永不磨灭的记忆!难忘难忘…从那时候过来的人啦,儿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时候看像我们今天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显的很老了。
一、80年代中国最真实的100张老照片---童年篇那时的日子,呼吸新鲜空气,看着河里游的蝌蚪、小鱼……再见,儿时的回忆!所有的都玩过经历过那时候的满足,现在再也找不到了,我的童年,我的回忆,回不去的过去,怀念童年时光的美好时光!虽然农村的很苦但也很幸福爬树摸鱼捉虾过家家……真正的无忧无虑。
还有手推车,那时候拉稻谷的手推车也很普遍,小时候坐在稻谷上让父母拉着走,感觉很幸福。
那个时候人心状态的日子永远不会再有。
睡觉美吃饭香,踏实的心,温暖的光,一去不复返。
今天的日子,虚拟摇晃,前后伪装,落幕时,泪两行。
在无助迷茫的时候,我经常会怀念80和90年代,在那个无忧无虑,没心没肺的童年时期,长辈都在,爸妈未老,我们还小,一切都还来得及水管喝自来水的,可能现在的没经历过那个时候的人无法理解,但是事实就是,那个时候的确都是直接喝自来水管的水,从来也没听谁喝拉肚子的!那会儿真的学习毫无压力!虽然知道学习为自己,但也没有像现在小孩那么卷……还是我们那会儿幸福小时候一到放学一堆人在地方拍洋画,拍的满手都是黑的,回家前还要找个地方先把手洗了,一回家大人问跑哪去了,还要像个理由去骗大人,大人一看脸上都是黑的又打一顿。
我小时候做着我爸的八一扛而且是双腿之间叉坐那个酸爽有几个知道的特别是在乡村小路屁颠屁颠的。
80年代的北京,才是我心中的北京!1980年代,满满的都是我童年的记忆。
那时候的北京城,才是我心中的北京。
记忆中的天空总是很蓝,日子有点清苦但过得很快乐。
生活很简单,人们质朴热情,街坊邻里就像亲人一样。
每天和发小一起疯跑着,一切都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1983年,北京八达岭。
1983年,北京八达岭长城。
1984 年,北京故宫内的照相点。
那时人们排队照相,每张2寸照片0.96元,十天之后寄出。
1984年,北京。
1984年,北京。
1984年,北京王府井。
1984年,北京王府井。
1984年,北京蓝天时装店,当时是北京最好的时装店。
1984年,北京王府井玩具店。
1984年,北京王府井假发店。
1984年,北京天坛公园。
1984年,幼儿园的孩子们,现在已经快四张了,(*^__^*) 嘻嘻……照片中有您吗?1984年,北京天坛回音壁贴钢镚儿。
1984年,北京。
1984年,北京。
1984那会儿,存自行车每次两分。
1984年,看自行车的大妈。
1984年,卖鸭梨的。
1984年,北京卖冰棍的,后面蹲着那位正在吃面。
1984年,哄孩子的大爷,孩子穿着开裆裤。
1984年的颐和园。
1984年颐和园,大家正在尝试让硬币浮在水面上,据说能带来好运。
1984年,颐和园的管理员正在捞钢镚儿。
1984年,跳橡皮筋的小学生。
1984年,正在踢键子的小学生。
1984年,正在卒瓦丁壳的小学生。
1984年,吃冰棍的小学生。
1984年,照相的孩子,武松打虎。
1984年,坐小竹车的孩子。
双胞胎?1983年的故宫午门。
1983年,北海公园,玩秋千。
1984年,十三陵。
宣武门路口从南向北拍,路口是南堂,一辆105电车缓缓驶来,大街上自行车是主力。
中国美术馆门口,路边戳着飞跃牌电视机的广告牌子,这个牌子电视机估计早没了。
这里看上去像103电车总站,现在甩着大辫子的电车已经很少了。
国子监成贤街牌楼,幽静平和,这才是最高学府应有的氛围。
中国儿童中心的电瓶车,那时候这里没有那么多课外班,只是孩子们玩的地方。
光绪帝画像19世纪末,在西方列强划分在华势力范围、华北频繁发生教案、天灾频频及宫廷权力争斗激化的情况下,义和团运动爆发。
1900年5月,由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组成的八个列强国家,为摄取更大的在华利益,借出兵镇压义和团之由,发动了对大清帝国的武装侵略战争。
此次侵华军队总人数约为5万人,装备精良,声势浩荡。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十四日,北京城彻底沦陷,慈禧太后与光在八国联军的劫掠之下,紫禁城内无数奇珍异宝、文史典籍被偷盗、毁坏,损失之惨重,乃至其详数至今无法查出……紫禁城最黑暗的日子文 吴忘尺 图 高江峰 wshtsys a阿宝 menghuix 秋影随风The Eight Power Allied Force’s Aggression那一年,八国联军进了北京城……Disaster of the Palace绪皇帝仓皇西逃,八国联军四处烧杀淫掠,从紫禁城、中南海、颐和园中偷窃和抢掠的珍宝不计其数,其中著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继英法联军扫荡之后,再遭劫掠,终成废墟。
八国联军的劫掠,不仅使我国明清两代的无数奇珍异宝流离海外,更是将我国数朝累积下来的文史典籍毁坏殆尽,种种罪行罄竹难书……八国联军总司令阿尔弗雷德·格拉夫·冯·瓦德西,后来在《瓦德西拳乱笔记》中也承认,中国此次遭受的所有损失,其详数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百年国耻八国联军午门阅兵1900年8月16日,联军攻入北京的第三天,美国传教士麦美德来到紫禁城附近,眼前场景堪称凄惨:“这是一个令人悲哀的下午,我现在明白战争会使人间变成地狱……城墙下横七竖八地躺着清兵和义和拳民的尸体,使馆区附近的建筑物都成了一片废墟……我们看到几个城门的门楼在燃烧,还看到城中很多地方有大火。
”麦美德的描述足以证明,入城后的八国联军是如何到处搜寻射杀义和团成员的,更甚者,他们将普通百姓也指认为义和团成员,以至“每杀死一个义和拳,就有50个无辜的苦力或农民,包括妇女和儿童被杀”,北京城顿时陷入一片血雨腥风。
120多年前的老北京城,原来长这样!30张罕见老照片,震撼到你北京,在清朝时叫“京师”。
当时的北京,城市规模和现在是没法比的。
其范围大致位于现在北京二环以内。
而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在那时候都属于京郊了。
1870-1890年间,大清皇家海关总税务司的一名英籍官员,在其任职期间,拍摄了很多北京城照片,内容包含街道建筑以及风土人情(原版照片为黑白片,经上色处理并修复清晰度)。
其中有一些照片是首次曝光,很珍贵值得收藏!这是北京内城的正南门——正阳门,也叫前门。
城楼高耸,城墙壮观,城门前的瓮城也很完整。
在瓮城内有两座小庙,东为观音庙,西为关帝庙。
照片拍摄于1898年。
1914年,正阳门瓮城被拆除;1967年,观音庙和观音庙也相继被拆除;现在的北京前门,仅存城楼和箭楼,是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城门。
北京城内,一名官员准备出行的瞬间,几名轿班人员正抬着轿子在门前等候。
有四名轿夫抬轿,可以肯定,这是一名四到六品官员,乘四人抬的蓝呢轿。
照片拍摄于1885年。
在清朝时期,官员乘坐轿子是有严格规定的。
京城官员一律不准乘坐八抬大轿,三品上的可乘坐四人抬的轿子。
普通官员和有功名在身的人,也可以乘两人抬的轿子。
这是站在高处,远眺北京大清门的景象。
大清门是北京故宫皇城的南门。
平常都是关闭着的,只有在重要的日子才会开启它。
大清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一直享有'国门'的地位。
1952年,为了扩建天安门广场,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于1954年拆除了大清门。
这里是清朝时期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它是清政府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并兼管通商、海防、关税、派遣留学生等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
总理衙门成立于1861年,门前的牌楼非常气派,题额“中外禔福”四个大字十分醒目。
照片拍摄于1878年(摄影/托马斯·查尔德)。
这张照片拍摄于北京当时的使馆区。
一些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在使馆区门前的广场上,停着很多载人的马车,一名外国人从马车旁边走过。
法国摄影师阎雷拍摄中国80年代的北京人关键字: 80年代的北京老北京北京人儿昨天的中国摄影师阎雷中国80年代天安门广场发表时间:2015-03-12 16:00:011985年,法国摄影师阎雷首次来到中国,开始了他在中国的拍摄之旅。
20世纪末,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展现出对变革的渴望、对新鲜事物的痴迷。
通过阎雷,中国新旧交替时期的种种微妙和激烈之处真实地传递出来,还原了那段逐渐模糊的历史。
1985年,北京,天安门广场1987,北京,天安门广场1985,北京,三里屯使馆区1986,北京1985,北京,天安门广场这组照片现收录于后浪出版公司发行的《昨天的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如果你在北京某一条大街或者胡同里,见到一位身上挂满徕卡相机,脚蹬一辆破自行车,东张西望的“老外”在那里东张西望,时不时“摄”两下的,那八成就是阎雷。
阎雷1962年出生,法国布列塔尼人,属于法国的少数民族。
阎雷说这个民族的共同特点是才华出众,性格固执,喜欢离家出走,他无一例外地全部继承了这些传统。
从14岁他就开始周游世界,16岁喜欢上了摄影,18岁成为了职业摄影师。
1981年,他19岁的时候第一次到中国,之后他总共来过中国多少次,他自己也数不清。
1985,北京1985,北京,八达岭长城,新人在拍摄婚纱照1985,北京,天安门广场1985,北京,长安街1985,北京1985年北京,天安门广场在以中国为主要拍摄题材的外国摄影家中,阎雷也许可以称得上是最优秀的人之一。
他完全可以与他的前辈马克·吕布(Marc Riboud)比肩。
30多年来,阎雷几乎走遍了中国,他用他的徕卡相机真实地记录了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中国的巨大变化。
看阎雷的照片就像在看一幅完整的关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变迁的风俗画,这种拍摄的力度和完整性在中国摄影家中也非常少见。
1985年,北京1985年,北京1985,北京,北二环1986,北京,人们用计算机学习贸易1986,北京,三里屯1986,北京,颐和园“16 岁,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的是我在中国的一种生活,很神奇。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MM的服装变化原载:和平论坛改革开放30周年,在国家发生巨变的时候,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晒一晒那些“压箱底”的老照片,与大家一起追昔抚今,一起来讲述这30年中的变化和感受。
80年代,《街上流行红裙子》大受追捧,银幕上的“红裙子”使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服装色彩和式样的变化。
1986年,《中国纺织报》登载了题目为《北京流行黄裙子》的文章,“当时对行情反应灵敏的个体服装摊贩,迅速推出一批黄裙子。
在西单夜市上,放眼望去,一排排黄裙子有如一丛丛盛开的黄玫瑰……”一时间,色彩鲜艳的裙子成为大街小巷的女性追求时尚的标志。
1.图为《街上流行红裙子》剧照。
这部拍摄于1984年的电影讲述了纺织厂的女劳模与漂亮裙子之间的故事。
2. 这是1986年,北京街头几位穿着裙装的姑娘在聊天(资料照片)。
3. 80年代流行的阔腿裤。
4. 80年代流行的健美裤。
5. 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全国的女孩子夏天都流行穿红裙子,冬天都流行穿一身红羽绒服。
6. 90年代流行的的吊带裙。
7. 大连1991年流行的超短裙风韵独具(1991年9月21日发)。
8. 1994年夏日,成都的姑娘们身着长裙走在大街上。
当年,姑娘们的这种装扮曾被认为具有大胆、奔放、俏皮的特色。
9. 2005年4月5日,两名身着夏装的女青年走在山东济南市泉城广场上。
10. 2007年2月5日,三位女士穿着裙子行走在长沙市黄兴路步行街上。
11. 2008年3月4日,一名身着春装的女青年行走在北京西单商业街。
12. 2008年7月,两位女孩走在上海街头。
附录:(此文来源于网络)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服装的特点(1)服装的色彩。
50年代的苏式服装,60年代的中山装、制服热,70年代的“绿色海洋”……(2)“票证经济”下形成了朴素、实用、色彩单一的着装风格。
折射出国家的物质水平和综合国力。
1954年,全国城乡开始凭布票供应棉布。
30年今昔对比照,惊的我人都傻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在讲话。
1978年,我们做出了一个坚强的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0年风风雨雨,今昔对比,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稳步走向富民强国梦。
1840年来那个“落后就要挨打”的耻辱烙印已经在中国人心中被洗涤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和谐发展中国梦”。
本集主要精选了80年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等老照片与现在相对比,可以非常直观的感触到我们这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德兰/文1974年,江苏省南通幼儿园,园领导发动小朋友“批林批孔”。
晓庄/摄。
2011年,陕西省吴起县第二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进行跑步比赛。
图片来自新华社。
1972年,广州,海珠桥上“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奋勇前进”标语。
威廉·约瑟夫/摄。
如今的海珠桥周围拔地而起的高耸现代CBD 楼宇建筑。
1979年,中央美院教授袁运生与小女儿共进晚餐,教授家也只能吃这样粗茶淡饭。
现在一家人吃饭饭菜都是这么丰盛。
1989年,西安钟楼,公交车抛锚乘客下车帮忙推车。
赵利文/摄。
2014年,西安,经过钟楼的公交车。
1979年,北京某大街十字路口的一幅户外广告。
2015年,西安高新区电子西街售楼户外广告牌。
1977年,北京樱桃沟,含情脉脉的一对情侣在谈恋爱。
2015年,上海地铁,一对情侣旁若无人激情狂吻,毫无顾忌。
1965年,太原,山西大学校长(中)。
2014年7月,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在学生毕业会上致辞。
1984年,河南省鄢陵县,制瓦厂工人杨五辰获1台凯歌牌黑白电视机奖励。
现在都用液晶电视了,黑白电视机成古董了彻底被市场淘汰。
80年代城里人的家具摆设,电视机、录音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及缝纫机、液压暖瓶、台灯等。
2015年,上海,一户人家的家具摆设。
80年代,北大女生宿舍。
2014年,西南大学一女生宿舍里的场景。
80年代,大学生业余时间下围棋。
现在大学生业余时间沉迷在网吧打游戏。
80年代,大学生宿舍生活主要是看书,累了看看头顶的张曼玉。
80年代北京老照片
法国摄影师阎雷拍摄中国80年代的北京人
1985年,法国摄影师阎雷首次来到中国,开始了他在中国的拍摄之旅。20
世纪末,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展现出对变革的渴望、对新鲜事物的痴迷。通过阎
雷,中国新旧交替时期的种种微妙和激烈之处真实地传递出来,还原了那段逐渐
模糊的历史。
1985年,北京,天安门广场
1987,北京,天安门广场
1985,北京,三里屯使馆区
1986,北京
1985,北京,天安门广场
这组照片现收录于后浪出版公司发行的《昨天的中国》
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如果你在北京某一条大街或者胡同里,见到一
位身上挂满徕卡相机,脚蹬一辆破自行车,东张西望的“老外”在那里东张西望,
时不时“摄”两下的,那八成就是阎雷。阎雷1962年出生,法国布列塔尼人,
属于法国的少数民族。阎雷说这个民族的共同特点是才华出众,性格固执,喜欢
离家出走,他无一例外地全部继承了这些传统。从14岁他就开始周游世界,16
岁喜欢上了摄影,18岁成为了职业摄影师。1981年,他19岁的时候第一次到中
国,之后他总共来过中国多少次,他自己也数不清。
1985,北京
1985,北京,八达岭长城,新人在拍摄婚纱照
1985,北京,天安门广场
1985,北京,长安街
1985,北京
1985年 北京,天安门广场
在以中国为主要拍摄题材的外国摄影家中,阎雷也许可以称得上是最优秀的
人之一。他完全可以与他的前辈马克•吕布(Marc Riboud)比肩。30多年来,
阎雷几乎走遍了中国,他用他的徕卡相机真实地记录了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
中国的巨大变化。看阎雷的照片就像在看一幅完整的关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变
迁的风俗画,这种拍摄的力度和完整性在中国摄影家中也非常少见。
1985年,北京
1985年,北京
1985,北京,北二环
1986,北京,人们用计算机学习贸易
1986,北京,三里屯
1986,北京,颐和园
“16 岁,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的是我在中国的一种生活,很神奇。1979 年,
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第一次签发针对个人的外国人旅游签证。我听到这个消息就
睡不着觉,我要学习中文,我要拍中国改革开放。他们在叫我,我应该去。所以
我来中国了。我没有后悔这个梦。”在后来的30多年间,阎雷也确实一直在追
逐和拍摄他所说的“像梦一样的世界”。
1986,北京,长安街,上海牌轿车
1987,北京,北京大学宿舍
1987,北京,琉璃厂
1987,北京,王府井大街
1988,北京,长安街
(原文载观察者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