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1238-天津老照片(组图)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14
⼋国联军攻陷天津⽼照⽚
1900年7⽉13⽇凌晨,⼋国联军分两路向天津城内发起总攻,7⽉14⽇天津陷落。
这是⼀组2011年国外⽹站更新的照⽚,真实地记录了⼋国联军在京津地区的军事⾏动和当时的社会风貌。
天津总督衙门临时政府所在地
天津总督衙门内景
天津⼋国联军 1900
天津⼋国联军 1900
天津⼋国联军 1900
街上的⼋国联军 1900
天津⼋国联军 1900
天津⼋国联军 1900
天津⼋国联军的骑兵 1900
天津⼋国联军的营地 1900
天津⼋国联军攻城期间从军舰上拆迁来的⼤炮在城外炮击城区 1900
天津⼋国联军攻城期间炮击破坏的城区建筑物 1900
天津⼋国联军攻城期间英国俱乐部(医院)外的路障 1900
英军破坏的南门城墙 1900
天津⼋国联军攻城之后美军把守南门 1900
天津⼋国联军攻占南门后所见到的中国营垒残留的弹夹和空酒瓶等 1900
天津⼋国联军后勤部队离津赴京 1900
天津⼋国联军前⾯的中国乐队 1900
天津⼋国联军统帅⽡德西 1900
英军正在运输四英⼨的舰炮,⾃⾏车竟然出现在战场。
天津,⽇本兵将义和团俘虏押赴刑场。
俄军的马车运输部队。
封号严重,扫码加友,以备时需。
老照片:近代天津——租界是越不过去的话题位于天津老城东门外的宫南、宮北大街是天津早期一条颇具特色的繁华商业街,而最为难得的是这种特色一直保持并逐步发展到了今天。
这里所谓的“宫”,是指位于三岔河口的天妃宫(后称“天后宫”),而宫南、宫北大街的繁华也正是得益于此。
图为敕建天后宫1946年,国民政府将沿河大街、山口街与前法国河坝接顺,并统称为“张自忠路”。
张自忠,字荩忱,山东临清人,最初在冯玉祥的部队中担任高级将领,1936年5月出任天津市市长。
图为沿河大街早在康熙初年,清政府便通过官、商捐助修筑了一条由天津城区向东南至成水沽的叠道,成为连接天津与大沽、新城等地的通衢。
此后因为年久失修,到了雍正年间便坍塌损坏了。
乾隆初年,在天津道陈宏谋的建议下,清政府对此前的叠道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和延伸。
因其位于海河右岸,又直通“海下”大活口,所以人们将其称为“海河叠道”或“海大道”。
图为清末海大道1860年天津开埠,为海大道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英、法紫竹林租界就划定在海河与海大道之间。
直到19世纪末,海大道始终都是租界与华界重要的分界线,以至于在许多近代西方人看来,海大道就是“文明”的边界。
图为英租界内商业繁华的海大道英租界内的海大道最初是木质路面,租界工部局先用灰土将路面碾压密实,再将用沥青浸过的加拿大进口红松木块年轮面向上地竖排,并用钢丝固定,最后在上面加沥青混凝土碾压成路。
图为19世纪末的英租界码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破了清政府沉睡多年的壁垒,中国从此进入了命运多舛的时代。
在《南京条约》签订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东西方列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先后开辟了近三十处租界,成为了外国侨民居留、贸易的“国中之国”。
图为英租界码头租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外国人篡夺了本应属于中国政府的行政、司法方面的主权,并主要由外国领事或外国侨民选举的工部局或居留民团行使各种权力。
租界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典型代表,它是近代中国被迫走向世界的产物,对于中国城市的近化产生过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一组老照片,带你穿越到清朝末年的天津,动荡年代的历史缩
影!
天津,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开放城市和工商业城市。
天津自古因漕运而兴起,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
历经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
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
本组老照片拍摄于清朝末年的天津,再现了那个动荡年代的历史缩影。
图为当时天津一处破旧的古城门,路上好多行人,他们衣衫褴褛。
图为街边卖菜的小贩,这点和现在好像,不过那时应该不用担心有城管。
图为众多工人正在把货物装袋的工作现场。
图为一处精美古建筑前的清朝人,他们的辫子清晰可见。
图为骑着高头大马来视察的清朝官员,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图为清朝末年天津一条非常热闹的街道,远处是古城门。
图为拉黄包车的车夫经过一座牌坊。
图为冬天雪后的天津。
图为当时的新军军官和他夫人的留影。
1860年至1945年期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奥匈帝国和比利时等国,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和协议在中国天津老城东南相继设立的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的租借地。
1860年,英国首先在天津设立租界,最高峰时有9个国家在天津设立租界。
同时,天津也是中国最早收回租界的城市之一。
图为当时外国列强的办公地点。
100多张天津老照片告诉你一个百年的天津,看过50张以上算真土著那时候的意大利风情街还不是景区,其中不少小洋楼里住的都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风云人物。
图中是马可波罗广场的罗马柱。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意式风情街那时候,大胡同人来人往,一辆辆黄包车驶过大街小巷,两旁的商铺热闹非凡。
大胡同没有现在的华丽丽,但是宽敞,行人不多,有味道的建筑伫立两侧,没有花里胡俏,让人赏心悦目。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南市大街那时候,一眼望过去,就能看到一千多米的地方。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英界中街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日界旭街当年的南京路马路如此宽敞,如今成为天津最热闹、车流量最大的一条路。
百年前的营口道与南京路交界当年的西开教堂还没有现在的人来人往,前面是一片洼地,现在这里已经繁华不已。
100年前的西开天主教堂民国时的五大道为了保证居住环境,限制商业设施的存在,这也促成了东北侧的小白楼以及西北侧的黄家花园两个商业中心。
五大道旧景那时候,利顺德还算是天津的的地标建筑,现在,它更成为了无数老天津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天津的传统老建筑!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利顺德民国时期的小白楼也是非常繁华的商业圈之一,至今依旧如此。
小白楼音乐厅上世纪三十年代属于英租界,英国修的马路纵横交通便利,使黄家花园周围成为闻名遐迩的新商业繁华区。
黄家花园解放路分为北段和南段,民国时期的解放南路属于德国租界,是租界内最长的一条路,也叫威廉街。
当时德国总领事馆、司令官邸和德国俱乐部等都在这条路上。
德租界威廉街解放北路分为两段:解放桥至营口道一段属于法租界,称为大法国路;营口道至徐州道一段属于英租界,称为维多利亚道。
1925年的维多利亚道当时的解放北路被称为'东方华尔街',拥有来自世界各国的银行。
如今也是天津的金融街。
1896建成的华俄道胜银行(今解放北路的中国银行外汇部)解放路周围的利顺德大饭店,是1863年由英国传教士殷德森主持建造的,也是外国人在津开设最早的一家豪华饭店,如今仍是天津高端酒店之一。
1930年代世界列强在天津的租界风貌老照片集清末时期,大清因为几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世界列强纷纷通过不平等条约在强行中国的城市里开始租界。
历史上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日本、印度、伊朗等国家均有租界的存在。
1845年11月15日,英国在中国上海设立了近代史上的第一块租界。
租界的存在严重侵犯了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的完整,是一种变相的殖民统治区。
由于租界内的种种特权,这些特权也严重的侵犯了一个国家的司法的主权。
据统计,中国自1845年英国从《上海租界章程规定》中取得第一块租界,至1902年奥匈帝国设立天津租界,前后共有27块租界。
本组照片是从一组1930年代天津彩色老照片中,专门选择出外国租界部分老照片,整理而成,带大家认识下彼时各列强在天津租界的样子!砥砺奋进,勿忘国耻!天津意租界天津意租界始设于1902年。
界址为:东北自意中交界路(今兴隆街)沿京山铁路至俄租界,南沿波格拉尼路(今五经路)与俄租界毗邻,西南临海河,西北沿意奥交界路(今北安道)至兴隆街,占地近八百亩。
1945年天津意租界由中国政府收回。
天津俄租界天津俄租界始设于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俄国军队占领了天津火车站及海河左岸(东、北岸)的大片土地。
俄租界遂分为东、西两区。
1917年,苏俄政府宣布放弃帝俄时代在华的一切特权,包括租界。
后经双方谈判,天津俄租界于1924年正式由中国政府收回。
天津奥租界天津奥租界始设于1902年。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奥匈帝国军队乘机占领了与天津城厢隔河相望的海河左岸(东岸)地区,遂据为租界。
界址为:东临京山铁路,南临意奥交界路(今北安道),西临海河,北至金钟河(今狮子林大街),占地一千余亩。
天津奥租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1919年,由中国政府收回。
天津德租界天津德租界在天津存在的时间是1895年-1917年。
天津德租界东临海河,北接原来的美租界,西至大沽路东,南界小刘庄,面积为1034亩。
自1900年起,德租界不断向西南方向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政府宣布将天津德租界接收。
天津老照片:华界天津图书馆举办的《近代天津城市规划图片展》去的。
这个展览上有许多天津老照片,非常珍贵。
这一组照片都是天津在清朝政府或后来的民国政府统治区域拍摄的,俗称“华界”。
这是老城里商业街,当时天津城中心地带。
位于天津城中心的鼓楼,曾有一说:“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
后被毁,前几年重建。
重建的鼓楼。
天后宫,俗称“娘娘庙”,明代建筑风格,是津门逾六百年的古庙。
位于今古文化街里面,1986年全面修复后,已辟为天津民俗博物馆,列为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宫门前今貌。
大胡同。
地名犹存,面目全非。
目前已是高楼林立,为华北地区著名的小商品批发集散地。
宫北大街。
因位于天后宫以北而得名,为当时一条重要的商业街。
东兴大街,这里曾是南市最繁华的的中心闹市。
登瀛楼饭庄牌匾清晰可见,该饭庄是天津市著名老字号。
南市“三不管”。
三教九流汇聚之所,既是各色人等谋生、休闲、娱乐之处,也是藏污纳垢之地。
南市平安大街。
如今已在此地屹立起一座享誉全国的大型食品商城——南市食品街。
南市鸟瞰,如今已是今非昔比、旧貌新颜了。
东南角。
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城以后,逼迫清政府拆毁了天津城墙。
原城墙的位置分别修了东、西、南、北四条马路,对应就出现了东南角、东北角、西南角和西北角四个地名。
西南角。
金刚桥地区鸟瞰。
清末,政府仿照租界先进的规划模式,开始向河北地区大规模拓展建设。
按经纬方向规划了一系列某经路、某纬路的区域,就是今天河北、河东的部分地区。
金刚桥的建设连接了老城里繁华之地和新规划开发的河北地区,成为海河上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这座桥的样子我还记忆犹新,不过十几年前也已改造成双层的彩虹形状的现代桥了。
金刚桥现貌。
直隶总督衙门东辕门,位于今河北区。
1928年的天津市政府,也是位于今河北区。
民国时期的天津市政府。
一组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天津的老照片!距今天120多年了那
时
一组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天津的老照片!距今天120多年了。
那时的部分国人觉悟比较落后,有人给入侵者带路,还有成群国人围观看热闹。
图一为八国联军攻进天津,前面两个骑马者为日本军官,后面为英属印度锡克兵
图二为意大利军队,他们当时出兵80多人。
居然有中国百姓给他们带路,带路的中国人还领着自己的小孩。
图三为八国联军军官们
图四为法国军队,出兵800多人,是从法属越南殖民地调来的兵力。
图五为俄军,出兵1.2万人,是出兵第二多的军队,仅次于日本。
图六为俄军缴获了大批清军的大炮。
图七为俄国骑兵。
图八为美国陆军,从菲律宾殖民地派来了3000多人,带着典型的美国牛仔帽。
图九为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由美军负责把守天津南门。
图十为日军,是出兵最多的国家,正在整装准备出发。
图十一为日军炮兵。
图十二为八国联军正在天津火车站,准备乘坐火车进攻北京。
图十三为美军第六骑兵营驻地。
图十四为天津都统衙门被八国联军作为了指挥总部。
图十五为英国炮兵。
图十六为英国随军记者抓拍的炮弹击中的瞬间。
图十七为弹痕累累的天津南门。
图十八为天津百姓围观八国联军,这是让人最无奈的地方,面对侵略者,做无所谓的看客。
老照片三十年代的天津古色古香的有轨电车
30年代的天津,街道两旁满是各式各样的商店,很是繁华。
那时候的天津,是北方最大的工业、金融、贸易中心。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天津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人才。
人口已是过百万,很是了得。
白河渡口。
白河也就是北运河,因岸上多有白沙,少生草木,所以叫白河。
人力车夫,天津的骆驼祥子,中午时间没什么客人,就在人力车里睡着了。
街头有不少的鸟笼店,看来喜欢遛鸟的人不少。
如今已较少见到提笼架鸟的景象了,但在以前天津人的生活中,不少人提笼架鸟,斗蛐蛐。
街头的白铁皮铺子,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铁皮制品。
白铁皮以其经久耐用、容易制作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老百姓的生活里,只是现在难得一见了。
修理钟表的铺子,门口挂着一个大钟。
街边的食品摊,也不知道卖的什么。
天津街头的有轨电车,古色古香。
最后弱弱的问一句,天津现在还有有轨电车不?
我这里总会有您喜欢的老照片老图片
喜欢历史喜欢老照片的,请关注一个!。
惊呆!50张今昔对比图,告诉你天津巨变!看哭1500万天津人!在天津生活了这么多年回过头看看,天津的变化着实不小多少年未归的游子回来也会感叹,天津的变化真大啊!那么,天津这些老地界儿变化得你还认得出来吗?滨江道无论是过去的滨江道还是现在的滨江道,川流不息的人流,似乎也表明滨江道一直都在繁华着,纵使现在的商场层出不穷,但从未降低滨江道在天津人心目中的地位。
积水的滨江道1939年天津洪水时期的滨江道2012年天津的一场特大暴雨滨江道也没能逃过积水的难关估衣街全长800米,是天津一条有600余年历史的古老的商业街,这儿曾是天津商业的摇篮。
(图片来源于@徐凤文)后来的估衣街经过翻新,让估衣街有着不同以往的气氛,在拆除旧建筑的行列中,估衣街被保护得最为完整,足以见得它在天津人的心目中,有多重要!天塔过去的天塔,那个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么繁荣,但是周围的公园从不缺乘凉的众多身影,这里也是很多孩子长大的地方。
(图片来源于@默默低头)如今的天塔,可以用天津的地标来形容了,高楼林立的四周,让天塔显得格外的辉煌。
国民饭店国民饭店是当时,上流社会人士出入的场所,历史十分悠久~现在的和平路热闹非常,而国民饭店的安静,在街道中独树一帜。
鼓楼有人称鼓楼为,天津的“发源地”。
(图片来源于@天津老照片)如今的鼓楼,不但保存了原来的韵味,而且周围商铺林立,鼓楼商业街还藏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解放桥那一年的解放桥还叫做“万国桥”,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整修、翻新。
如今的解放桥周边美食美景,应接不暇,观美景品美食也成了一大特色。
金刚桥浓烟滚滚中的金刚桥,似乎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如今的金刚桥与身后天津之眼的搭配,成为海河之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海河码头昔日的码头是嘈杂的,繁忙的,无论白天亦黑夜,总是熙熙攘攘的。
如今,作为天津的母亲河,游客来津坐船游河,欣赏海河的美景,成为了必须。
南开大学(图片来源于@大河边缘1)这么多年过去了,南开大学的书香气依旧没变过,校园里总是很静谧,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这里又是多少莘莘学子奋斗的目标呢?天津乐园天津乐园可是一众孩子,儿时的记忆,喜欢到不行,你还都记得吗?后来天津乐园被拆除,建成了文化中心,文化中心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文化休闲中心。
天津老照片,你的童年里都有哪些~~~ 天津卫的记忆:
咱天津人过去烙饼用的:炙炉
英国菜市:大沽路副食品商场
张园:原来的晚报社,孙中山在津下榻于此
陕西路
南市
100年前的承德道,此建筑解放后做过市图书馆
100年前的西开天主教堂
天津人包饺子(改革开放初期)
蒙古路与万全道交界
七十年代知青下乡亲友送行
建国初期的百货大楼
抓革命,促生产
天津医药站
公安医院旧址
80年前的赤峰道营口道与南京路交界
老天津东站
中心广场的检阅台(已拆除)
民国时的小白楼,两老外走路的地方是老音乐厅门口
民国时的小白楼二,挂旗子的是现在的起士林餐厅,对转角原来是新华书店
百货公司售货员,挂着的是包捆商品的纸绳。
南市二
欲说当年好困惑
烙饼了
天津计划经济时期有代表性的粮店
买早点,锅里不是豆浆就是豆腐脑,锅盖上的东西是一种油炸食品:果蓖
老巷、枯藤、破屋(位于河北大街)
不太遥远的昨天
老天津人都认识的煤球筐
横跨墙子河的鞍山桥。
该建筑现仍存在,门前的小道是老南京路
从哈密道这边看鞍山桥。
斜坡楼梯位置即为现在电报大楼的位置。
有恍如隔世的感觉吧?
生炉子
南门里大街
还看得出来吗?这可是贵州路,远处影影绰绰的是法国教堂。
那时马路没几辆汽车。
天津老照片,你的童年记忆里都有哪些。
【老照片】1238-天津老照片(组图) 1952年兴建的中山门工人新村
1953年兴建的马场道职工宿舍大楼
1951年7月1日天津市无轨电车运营
无轨电车车库
工人们正在装配无轨电车
解放前南开蓄水池的原貌
50年代扩建的自动化净水设备
50年代海河右岸护岸
50年代海河左岸护岸
金钟河系统下水道施工照片
50年代初子牙河与南运河汇流处护岸
50年代初兴建的介园水厂混凝池
民国国际运动会开幕
英维多利亚道上1922年建成的汇丰银行营业大楼(今解放北路86号)和1926年建成的日本横滨营业大楼(今中国银行天津分行)
1921年建成的美花旗银行天津分行营业大楼(今解放南路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分行)
意租界大马路(建国道)意国领事馆
旧意租界大马路(建国道)上的比商天津电车电灯公司
意国公议局(现河北区建国道)
意国医院(现第一医院)
英租界英驻津总领事官邸,位于马场道与咪哆士道(今浙江路与泰安道拐角处)
天津东站(老龙头)
1913年津浦铁路通车后,依此建成的天津西站英国工部局(现市政府所在地)
维多利亚俱乐部(现市人大办公楼)
英租界内的赛马俱乐部、高尔夫俱乐部
法国工部局(现解放北路市粮食局)
1911年落成的德国领事馆(解放北路与浦口道交口)1907年建成的康科迪亚俱乐部(解放南路与蚌埠道交口)意大利公议局(现河北区建国道)
比利时商办仪品地产放款公司
德国租界中街(今解放南路)上的蛱蝶大楼
法租界法公议局门前的克雷孟梭广场,左侧建筑物为1932年建成的法公议局大楼(今承德道天津儿童图书馆)
位于南市的玉清池澡堂50年代建成的金钟河大街旧时的东马路
50年代建成的京塘公路50年代建成的解放南路
1930年的大沽南路
20世纪初期南市宫北大街旧时老官银号街景
旧时的和平路与滨江道街景20世纪初期南市平安大街旧时南市慎益大街
旧时天津大胡同一带街景民国初年大胡同商业街盛锡福帽庄的门前街景清末天津街貌
清末时期的鼓楼
原蔡家花园一角(今二五四医院)
维多利亚公园(今和平区解放北路与泰安道交口的市政府花园处)
1655年荷兰大使馆官员速写的炮台
老官银号一带街景
20年代海河中用来运输、捕鱼的木船
天津卫的城墙根(现已不存在)
英租界内的天主教堂
昔日海河上漕运的景象
旧时的三不管市场
1858年重修位于宁河芦台镇的天尊阁1634年建于杨柳青的文昌阁
1877年重修的位于蓟县鼓楼北大街的鲁班庙
建于1913-1925年位于南开区南丰路的李纯祠堂建于1703年位于旧城西北角的清真大寺礼拜殿建于1436年位于老城东门的文庙
建于1916年位于南京路与滨江道处的老西开教堂
建于1903年位于泰安道与浙江路处的诸圣堂五十年代修建的京津桥
五十年代修建的北洋桥
五十年代建成的八纬南路
解放前的墙子河原貌
金钟河的旧貌
五十年代兴建的第二工人文化宫
五十年代修建的海河公园
五十年代建成的海河浮桥(刘庄浮桥) 五十年代建成的狮子林桥
1897年的天津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