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老照片(清朝、开国元勋、七八十年代)
- 格式:ppt
- 大小:8.71 MB
- 文档页数:162
本文讲述的这张照片是中华女子学院的前身、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的学员王静蓉,在1949年12月10日亚洲妇女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献词的照片。
这张照片无论对中华女子学院还是王静蓉本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7年,中华女子学院档案史料中又增加了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档案。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9年12月10日(摄影者不详),拍摄的内容是在北京怀仁堂举行的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亚洲妇女代表大会开幕式。
照片中有两个人物:一位是正在宣读开幕词的国际民主妇联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蔡畅;另一位是准备向大会献贺词的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新中国女职)乡师科的学员王静蓉,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著名播音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代女播音员葛兰(王静蓉自1950年7月从新中国女职毕业,1951年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后改名葛兰)。
这张照片是在筹备拟于2017年10月举办的《女院记忆——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档案图片展》的过程中获得的。
新中国女职是中华女子学院的前身,是由宋庆龄、何香凝、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老一辈妇女革命家在接管和改造了一所旧制度下的女子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所被接管和改造的旧制度下的学校就是河北省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河北女职)。
王静蓉就是原河北女职的学员。
全国妇联接管河北女职后,更名为新中国女职,在创办妇女干部学校的过渡阶段,“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的校名只存在了短暂的一年时间。
1950年7月,400名学员从新中国女职完成学业毕业,经中共中央华北局组织部分配,奔赴全国各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说到这张照片的获得,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筹备展览的过程中,笔者通读了记录学校历史很1949年12月10日,亚洲妇女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全国民主妇联主席蔡畅(左)致开幕词、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学员王静蓉(右)献贺词601950年7月出版的《亚洲妇女代表大会文献》插图本权威的《从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到中华女子学院50年回顾》一书。
民国名人老照片(三)北洋总理肖像照作者:臧伟强来源:《收藏/拍卖》 2014年第4期文、图:臧伟强民国肇造,各种力量相继登上历史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
除了总统的更迭,北洋内阁总理的变换频繁,也是历史风云变动的反映。
一张张老照片收藏的背后,诉说的是既精彩又无奈的岁月旧事。
“民国第一内阁”国务总理1912 年3 月,按《临时约法》的规定,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推荐唐绍仪(1862 - 1938,广东珠海人)为首任国务总理人选,并组织第一届内阁。
唐绍仪为袁世凯多年契友,曾任前清奉天巡抚、邮传部尚书,但他在以清廷全权代表身份进行南北合议时,却与谈判对手伍廷芳等南方革命党往还融洽,组阁前又由蔡元培、黄兴介绍加入了同盟会,因而,本属袁系的唐绍仪也博得南方党人的认可。
1912 年4 月1 日,北京政府首届内阁成立。
阁员中,除唐绍仪之外,蔡元培、王宠惠、宋教仁、陈其美(王正廷代理),均为同盟会籍,属南派;赵秉钧、段祺瑞、刘冠雄,为袁世凯亲信,属北派,至于熊希龄、陆徵祥(前期在国外,后期归国)、施肇基,虽非袁的嫡系,但也暂归北派。
国务会议上,北派力主“总统制”,南派力争“责任内阁制”,反对总统全权制的唐绍仪自恃与总统有旧谊,便对诸多事务擅自做主。
5 月,唐绍仪经袁世凯、孙中山同意,直接向利率优惠的比利时华比银行借款一百万英镑。
此举招致“四国银行团”对北京政府的不满,袁世凯则将责任推向唐绍仪,舆论、议员更是百般斥责这位“亡国总理”。
面向袁的漠然态度,懊丧至极的唐绍仪只好亲往四国驻北京公使馆赔礼道歉。
此刻,他已洞悉袁对自己的不信任。
因执意表达国务总理的权力,唐绍仪遂招致袁世凯忌恨。
于是,袁授意内务总长赵秉钧、陆军总长段祺瑞、海军总长刘冠雄对唐予以抵制。
据张国淦所撰《辛亥以后的袁世凯》,赵秉钧从未出席过国务会议,刘冠雄则经常缺席,有关公务他们直接向袁汇报;军界要事,则完全由袁与段祺瑞、王士珍商定;至于外事活动,外交次长蔡廷干按袁的旨意行事,总理唐绍仪、总长陆徵祥更是往往不知。
真实的清朝版图,清朝的版图变化展开全文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
满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
纷纷扰扰其实一直在华夏大地上融合,明朝时期女真也是明朝附庸一处。
自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才拉开了满族与汉族争权时代。
传统观念我们都人为清朝时期的版图是一张“秋海棠”,但是其实清朝时期,东亚大陆西部和北部有很多小国家,大多属于附庸国,而其中准噶尔汗国其实又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它根本不受满清王朝任何支配。
而清朝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征战,才有了大家观念中”秋海棠“的版图。
1644年是华夏大地上一个多事之秋,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建国大顺,大军会师北京城,李自成进入北京标志明朝大一统政权结束,南明开始。
崇祯自缢之后,李自成在北京的作为导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大顺的军队在清朝八旗军的面前一溃千里,从而退出北京城。
这个时候四川的起义军张献忠也崛起了,在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权。
而此时的准格尔与中原势力并无纠纷。
清朝入关,迁都北京,大军入主中原,明朝覆亡后,与清军作战的重任就落在农民起义军身上。
当时关内的农民起义军,以李自成、张献忠两大部为首,都是在短短几年间迅速发展起来的农民军,但这对于八旗骑兵来说不堪一击,在清军统一全国的进程中很快就被陆陆续续消灭了,而此时又多了个吴三桂割据一方。
当时还有一个南明政权,但是其区域都是一些明朝当地的官员或者农民军进行抵抗,后面不断溃败就逃亡到缅甸区域。
到了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军以内大臣爱星阿为定西将军自腾越发兵,分两路追击逃缅明军,南明军受到重大打击。
十二月,永历帝被缅人交出,翌年,被吴三桂绞死于昆明,南明政权至此彻底灭亡,自清军从入关到消灭南明政权花了18年的时间。
1662年康熙帝即位,此时还有吴三桂等三藩割据一方,于是康熙帝开始平定三藩,在苦苦坚持八年之后三藩终究被灭,自此入关战争遂告结束,清朝终于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而此时准格尔也在不断的吞并扩张中,已与中原王朝直接接触。
《网络蚯蚓》订阅直通车中国百年历史人物照片(上)顾维钧出任驻英国公使时的肖像照(1921年)顾维钧当时的妻子黄蕙兰肖像(1921年)无题袁世凯楼小能容膝, 檐高老树齐。
开轩平北斗, 反觉太行低。
注:北斗, 北斗星, 太行, 太行山袁世凯(1859~1916), 河南项城人梁实秋与原配妻子程季淑梁实秋与韩菁清结婚照文革中自杀的著名知识分子金庸与第一任妻子杜治芬结婚照傅雷夫妇钱锺书与夫人杨绛钱锺书赠夫人杨绛诗赠绛卷袖围裙为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汤。
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避榖方。
学贯中西的钱锺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被誉为当代文化昆仑。
妻子杨绛是近代著名翻译家﹑作家。
1911年孙中山在香港港督府, 右边二人后来先后成为港督梅轩利(Henry May) 于公元1912 -1919 年为第十五任港督金文泰(Cecil Clementi) 于公元1925-1930 年为第十七任港督十四任港督(公元1907-1912) 卢押(Frederick Lugard) 时期的中国官员公元1896年香港保良局(Po Leung Kuk) 开幕中英人士合照孙中山在广州与支持革命的广州军政人员合照冬夜杂咏(十九首选一)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960 年十二月*1991年陈毅诞生90周年,此诗被发行为纪念邮票陈毅:(1901-1972),男,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
国共内战中重要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文革期间,陈毅、谭震林等人不顾自身安危,毅然挺身而出与四人帮斗争,被称为“二月逆流”。
1968年,下放。
1971年1月16日,腹痛发现患有肠癌。
1972年去世,在北京西郊八宝山举行追悼会,毛泽东亲临现场。
逝世后,中国政府称他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
清乾隆朝⼊典紫光阁功⾂像全图平定西域前五⼗功⾂:富察·傅恒、吴雅·兆惠、博罗特·班第、绰罗斯·纳⽊扎尔、绰罗斯·策布登扎布、⽠尔佳·富德、萨拉尔、黄廷桂、博尔济吉特·⾊布腾巴尔珠尔、钮祜禄·扎拉丰阿、罗⼘藏·多尔济、额敏和卓、舒穆鲁·舒赫德、钮祜禄·阿⾥衮、西林觉罗·鄂容安、富察·明瑞、章佳·阿桂、呢玛奇·三泰、鄂谟讬·鄂宝、敖拉·博尔奔察、⾖斌、⾼天喜、⽠尔佳·端济布、觉尔察·爱隆阿、玛巘、杜尔默特·巴图、额尔特肯·济尔噶尔、巴图·齐凌扎布、博尔济吉特·噶布舒、额尔登额、乌什·霍吉斯、博尔济吉特·鄂对、博尔济吉特·鄂齐尔、厄鲁特·阿⽟锡、博尔济吉持·达什策凌、鄂博什·温布、⽥屯、严三格、钮祜禄·奇彻布、墨尔根·达克塔纳、萨穆坦、塔玛鼐、哈布台·富锡尔、满绰尔图、多拉尔·海兰察、博尔济吉特·⽼格、富绍扎齐图、阿尔丹察、觉罗·五⼗保。
平定西域后五⼗功⾂:博罗特·巴禄、旺察·福禄、马佳·和起、桑齐·多尔济、⽠尔佳·满福、博尔济吉持·车⽊楚克扎布、阎相师、⽟素富·霍加、钮祜禄·扎拉丰阿、⽠尔佳·瑚尔起、图尔格期·阿敏道、富察·五福、吴机格忒·诺尔本、博勒济尔格·观⾳保、阿什默特、噶岱默特、呢玛奇·达⾳泰、完颜·巴岱、钮赫哷·布尔哈、纳兰·图、巴宁阿、阿尔哈尔沁、萨垒、赛沙尔泰·扎尔善、诺满察、什尔玛海·德尔森保、占颇图、伊萨穆、伍什尔图、沙津察、扎敦察、那克塔·莽喀察、额鲁特·齐⾥克齐、额纳慎、茂汉、宁古礼、乌苏哩·奎玛岱、钮祜禄·特通额、莫宁察、那⽊查尔、塔尼布、玛格、达尔汉、萨玛尔吉·恩特、伊达⽊扎布、呼尔查·占⾳保、西尔库尔、苏尼特·拜达尔、望拉、哈⽊图库。
70年代中国老照片那时一碗水饺只要两毛钱,【图文】70年代中国历史老照片:那是一个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年代,没有那几代人的努力就没有今天幸福的生活,向我们的前辈们致敬!70年代中国历史老照片:人情,人心纯真的年代,一家有事,众邻一起帮忙的年代,吃的放心,井水可以直接饮用的年代,满满的全是回忆。
70年代中国历史老照片:那时候孩子多,还要惦记乡下亲戚,真的不容易。
但是人情味十足,你家大人不在家小孩回来可以到我家吃,我家小孩也到你家吃,有事邻居相互帮忙。
小孩走失有人帮你送回家,上学从不用大人接送,雷锋精神到处可见。
70年代中国历史老照片:怀揣着二分钱,和小伙伴们凑个5分、一毛,买包香烟,开始吞云吐雾。
70年代中国历史老照片:那时没有几个人有自己的小汽车,“凤凰牌”老二八自行车在那时候可是“豪车”啊,要是谁家还有辆摩托,那可真是特大土豪啦。
也有些地方郊区县去城市只能坐这种人工板车,或者牛马车。
70年代中国历史老照片:图为一家水饺店,那时候一碗鲜肉水饺只要两毛钱,也不是每个人都吃的起,物价比较低,所以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收入几十元就能养活一家人。
70年代中国历史老照片:图为一位到长城游玩的游客,手上摆弄着一台照相机,长城墙上刻字清晰可见。
70年代中国历史老照片:图为当时郊区的学校内读书教师破破烂烂的,那时能读上书就很幸福了。
70年代中国历史老照片:图为农村学校里读书的学生,大家都很认真,看他们手很黑,大冬天天气寒冷冻了导致手很难洗干净,看着让人心酸,不过越是这样的孩子越有出息,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后的重要岗位上,说不定哪位大人物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位呢。
70年代中国历史老照片:图为两姐妹在吃晚餐,那时候菜虽然很简单,吃起来很满足。
那个年代生活在大城市的百姓大都是双职工家庭,平日孩子们自理能力都很强,每个孩子基本都会做饭和料理些家务,在家里大一些的孩子很小就知道替在外工作养家的父毋和长辈们分担家务和扰愁,懂事早。
70年代中国历史老照片:图为当时城市里学校就读的孩子们学习环境条件就优越多了,在他们每个人的脸上流露出幸福和阳光。
历朝开国功臣xx:承父业xx商开国功臣:xxxx开国功臣:xxxx开国功臣: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贲、蒙武、将军蒙恬(中华第一勇士)、李斯xx统一前逝世:尉缭、蒙骜、范雎、白起(“兔死狗烹”被范雎陷杀)西汉开国十八侯:除xx(退隐)、xx(被贬)酇侯萧何、平阳侯曹参、宣平侯张敖、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曲周侯酈商鲁侯奚涓、汝阴侯夏侯婴、颖阴侯灌婴、阳陵侯傅宽、信武侯靳歙、安国侯王陵棘蒲侯陈武、清河侯王吸、广平侯薛欧、汾阴侯周昌、阳都侯丁復、曲成侯虫达东汉云台二十八侯:高密侯邓禹、广平侯吴汉、胶东侯贾复、好畤侯耿弇、雍奴侯寇恂、舞阳侯岑彭阳夏侯冯异、鬲侯朱祐、颖阳侯祭遵、栎阳侯景丹、安平侯盖延、安成侯铫期东光侯耿纯、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慎侯刘隆、全淑侯马成、尹阜侯王梁祝阿侯陈俊、参蘧侯杜茂、昆阳侯傅俊、合肥侯坚镡、淮陵侯王霸、阿陵侯任光中水侯李忠、灵寿侯邳彤、槐里侯万修、昌成侯刘植隋朝忠孝xx建章、靠山xx、xxxxxx:xx、xx、xxxx、xx万岁柱国鱼俱罗、高颖、梁睿、长孙晟、贺娄子千唐朝xx二十四公:赵国公长孙无忌、赵郡王李孝恭、莱国公杜如晦、郑国公魏征梁国公房玄龄、申国公高士廉、鄂国公尉迟敬德、卫国公李靖宋国公萧瑀、褒国公段志玄、夔国公刘弘基、蒋国公屈突通郧国公殷开山、谯国公柴绍、邳国公长孙顺德、郧国公张亮陈国公侯君集、郯国公张公谨、卢国公程咬金、永国公虞世南渝国公刘政会、莒国公唐俭、英国公李世勣、胡国公秦叔宝北宋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卒后被追封为河南郡王)高怀德为殿前副都点检(卒后被追封为渤海郡王)王审琦为殿前都指挥使(卒侯被追封为琅琊郡王)韩令坤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卒后被追封为南康郡王)石守信为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卒后被追风为威武郡王)xx为xxxxxxxx为xxxx都指挥使xx为xx步军都指挥使xx为右谏议大夫(卒后被追封为真定xx)其余:xx、曹彬、王全彬、xx.....元朝开国功臣:耶律楚材、张弘范、巴邻氏伯颜、塔海、刘秉忠明朝开国元勋(据说xx辞爵封诚意xx)xx:李善长韩国公、徐达魏国公、常遇春之子常茂郑国公、李文忠曹国公、邓愈卫国公、冯胜宋国公(后补公汤和信国公、傅有德颖国公、蓝玉凉国公、胡显为梁国公、常昇开国公)xx二十八:汤,唐胜宗延安侯,陆仲亨吉安侯,周德兴江夏侯,华云龙淮安侯,顾时济宁侯,耿炳文长兴侯,陈德临江侯,郭兴巩昌侯,王志六安侯,郑遇春荥阳侯,费聚平涼侯,吴良江阴侯,吴桢靖海侯,赵席南雄侯,廖永忠德庆侯,俞通源安南侯,华高广德侯,杨璟营阳侯,康茂才之子康铎蕲春侯,朱亮祖永嘉侯,傅,胡美豫章侯,韩政东平侯,黄彬宜春侯,曹良臣宣宁侯,梅思祖汝南侯,陆聚河南侯1369年鸡鸣xx功臣庙: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桢、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二十一人,又以廖永安、桑世杰等丁七人配享太庙大顺开国功臣权将军汝侯刘宗敏、大学士平章军国事牛金星、开国军师宋献策、权将军泽侯田见秀、制将军(后为权将军)蕲侯谷英、制将军(后为权将军)亳侯李锦(李过)、制将军磁侯刘芳亮、义侯张鼐(李双喜)、制将军绵侯袁宗第、淮侯刘国昌、岳侯某(56)、xx清朝开国元勋1、铁帽子xx8名:(太祖子)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太祖侄)郑亲王济尔哈朗(太宗子)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代善子)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萨哈璘2、xxxx五大臣:费英东、额亦都、何和礼、巴图鲁额、扈尔汉、安费扬古3、其余:(太祖弟)舒尔哈齐、(太祖子)阿济格.....xxxxxx(含辛亥革命xx):xx三杰xx、xx、xx,民国四大伟人之一袁世凯,谭人凤,宋教仁,汤化龙,吴禄贞、蒋翊武、刘公、孙武、胡汉民、张振武、刘复基、熊秉坤、吴兆麟、居正、胡瑛、陶成章、李燮和、陈其美、焦达峰、刘静庵、李烈钧蔡元培、孙毓筠、汪精卫、张继、章太炎、蔡济民、詹大悲、阎锡山、徐镜心、刘揆一、柏文蔚、林森xx开国元勋被官方称为开国元勋的开国政要二十一名(按照官方的最终排名):毛、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陈云、任弼时董必武、宋庆龄、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林伯渠、彭真、李富春(林彪)夏少康中兴、商武丁中兴、周成康之治、汉文景之治、汉昭宣之治、汉光武中兴、汉明章之治、晋太康之治、宋元嘉之治、魏孝文中兴、齐永明之治、隋开皇之治、唐贞观之治、唐开元盛世、唐大中暂治、宋咸平之治、宋庆历新政、明洪武之治、明建文新政、明永乐盛世、明玄仁盛世、明弘治中兴、清康乾盛世前五名: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九成人没见过的珍贵图片记得原来的我在马路边拾到5分钱吗?这个是那个时候的图片林〈!---->彪的儿子照片许多人没见过吧!张学良最喜欢的赵四小姐的真实照片,看了您就知道了张学良为何如此爱着她文化大革命的图书馆,工农兵都在场,互相学习的感觉是今天看不到的!当时中国反美收复台湾的热情年轻的战士在战斗的间隙,看了想掉泪朝鲜战场美国鬼子清理战场,在场都是志愿军烈士的尸体老蒋的身份证是00001号哦看看里根总统和梦露在1951年看看文革的大字报文革期间的电影票旧社会的*女也用名片,有电话哦片中为清代的台北站。
台湾铁路创设于清光緒13年(1887),清代与日治时期的台北站是在同一个站址,位于大稻埕的河沟头附近。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當時的創建人為巡抚刘銘传,清光緒13年6月,台北-基隆线于大稻埕开始兴建,全长些29公里。
至光緒17年完工始通車,是台湾铁道之始慈禧葬礼上世纪社会生活*女成为照相馆首批客人右二为溥仪的同性恋伙伴殿前太监王凤池民国时期婚礼场面旧时代一夫多妻写照高兴吧?这张最熟悉了,50年代的中国大陆“驾驶执照”!送给宋庆龄的签名照他曾经是我们的总理,永远都是!大内高手-清宫廷秘藏最早的照片此照拍摄于1863年。
摄影术诞生于鸦片战争前夕的1839年,距今已有整整152周年了.奕譞的这张影像是在照相术发明后的24年拍下的,说明那时我们接受西方文明的速度并不慢,在中国人中间拍照肯定比之还要早。
其时尚为醇郡王的奕譞,在朝廷担任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理神机营。
可见该影像拍摄于奕譞管理神机营时的北京南苑军营,时年24岁(虚龄),这是迄今保存奕譞年轻时唯一的一张照片。
“奕话身挂大腰刀.神采奕奕,年轻潇洒,风度翩翩,是典型的清代武官派头“(原文如此);左右是奕譞的两个贴身侍卫,分别肩扛火统,手握长枪(实际是一种铁矛),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清朝禁卫军的风貌。
这也是宫廷秘照中至今保存的最早的一幅照片,为研究我国军事史,为研究我国摄影史,提供了可靠的形象资料,至为珍贵。
一张老照片的故事(4篇)一张老照片的故事老照片是完美的载体,忠诚地记录了过去美丽的光阴。
翻开厚厚的相册,看着这张挖笋的老照片,我想起了那个春光明媚的午时……春来了,我随着爸爸妈妈到岗墩山上挖笋。
在高大翠绿的竹林里,斑斑驳驳的阳光不停地在我身上跳跃。
光点跳着跳着,就蹦到了地上,在疏松的土壤间闪转挪移。
我嗅到了泥土的清香,又依稀有几分春笋的甜美。
哦,亲爱的笋,你在哪儿呢?我挥起小铲子,在竹根旁探寻笋的踪迹。
一铲一铲下去,泥土都翻了好几堆,我想连土地爷都要惊醒了吧?可笋们还是躲藏着,不肯露面。
“啊,我找到笋了!”爸爸的惊呼让我转过头来看。
呵,黄土里那尖尖的笋脑袋正好奇地探出来,睽睽地凝视着我,好可爱呀!我挥起小铲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挖开他周围的泥土,细心翼翼地将他捧入怀中。
洁白的笋心和灿黄的外壳,是任何美丽的衣裳都比不上的。
笋壳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细密的绒毛像一张毛毯似的,摸起来发出咯咯的声响,可是被我逗笑了吧?离开了泥土妈妈的怀抱,笋就留在我的手里,静静的,散发出阵阵香味,清甜清甜的,满载着土壤的情意。
我实在是太喜欢这棵笋了,一手举起来,有了一种遏制不住的欲望:与他留个影吧!妈妈停下了手上的活,拿起相机对准我们。
我向着黑乎乎的镜头开怀大笑,相信小笋也同我一样开心吧!“咔嚓”一声,我们就定格在一齐了。
我仿佛看到一个胖乎乎的笋娃娃,正站在满溢清香的山坡上,举着白嫩的小手笑呢。
看着老照片,我又想起了那棵笋冰凉的触感。
我的心境顿时开朗起来:有这般美轮美奂的记忆,人生是多么完美啊!一张老照片的故事翻相册时,偶然看到一张照片,是我6岁时在生态公园的烧烤区拍的。
照片里有一张大石桌,我正像模像样地翻着半熟的土豆,拿个小刷子刷油,转过头看看妈妈又切了什么。
记得那次,爸爸妈妈带我去烧烤,好不容易到了公园,我迫不及待地跳下车,叫嚷着要看烧烤材料,伸出胖乎乎的小手解开鼓鼓囊囊的大包裹。
那时候不明白矜持,一抹嘴角流出的口水,我急吼吼地拉袋子,要不是爸爸眼疾手快地拉住袋口,食材准要滚落一地。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军备.战争.革命篇7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军备.战争.革命篇7按:历史是教科书,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本人平时喜欢浏览和收藏一些老照片,在此,将清末(主要是1911年以前)的部分不系统的、零碎的老照片进行梳理,编辑整理出清末老照片系列图集:之一,疆土.古迹.地图3篇、之二,民俗.民风.民生10篇、之三,皇室.国戚.权贵8篇、之四,军备.战争.革命14篇、之五,文教.医疗.传教1篇、之六,工业.交通.通信2篇、之七,刑具.刑罚.酷刑2篇,共40篇2000多幅图片。
有心者请鉴赏并勘正。
请点击逐一浏览:〔1.1〕〔1.2〕〔1.3〕〔2.1〕〔2.2〕〔2.3〕〔2.4〕〔2.5〕〔2.6〕〔2.7〕〔2.8〕〔2.9〕〔2.10〕〔3.1〕〔3.2〕〔3.3〕〔3.4〕〔3.5〕〔3.6〕〔3.7〕〔3.8〕〔4.1〕〔4.2〕〔4.3〕〔4.4〕〔4.5〕〔4.6〕〔4.7〕〔4.8〕〔4.9〕〔4.10〕〔4.11〕〔4.12〕〔4.13〕〔4.14〕〔5.0〕〔6.1〕〔6.2〕〔7.1〕〔7.2〕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照片1900年5月31日,北京东交民巷外国使馆要求加强保护。
英、俄、法、美、义、日六国从天津派水兵及陆战队349人登岸,乘火车于当晚抵北京。
6月3日,德、奥派兵83人抵京。
6月10日,北京使馆对外通讯断绝。
各国驻天津领事及海军将领召开会议后,决定组成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于次日乘火车前往北京。
北京东交民巷各使馆筑起防御工事,由英国全权公使窦纳乐(Claude MaxwellMacDonald)负责指挥抵抗。
使馆区内被围者约三千人,当中二千人为寻求保护之华人,外国男性400人,女姓147人,儿童76人。
保护使馆的包括409名外国士水兵及陆战队员,配备三支机关枪及四门小火炮。
使馆内有足够水井及粮食。
老照片16张图片告诉你哪些民国大人物跟清末新军有扯不清的关系清末新军将领,人物待考。
文丨Ms Ma转自有一张老照片,微信ID:oldphotostory本文已取得授权,请勿擅自转载清末新军是大清的最新型军队,也是这个在历史上存在了300年王朝的最后一支军队。
自1894年甲午战后到1911年辛亥革命,晚清新军在历史上存在了17年(辛亥革命后,有些省份的军队仍叫新军)。
这17年里,清政府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来培养新军,各地军费总计至少花费了5400多万两白银。
到辛亥革命前,清政府总共编练14个镇、8个混成协、4个标以及一支由满族人为主体的禁卫军,总兵力不过13.18万人。
但是这支军队并没有用来对抗外敌侵略,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后把大清王朝送进坟墓的,正是这支新军队伍。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此后各省新军相继发起革命,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
而在此之前的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可以说,新军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一个重要原因是,南方新军中多读书人,很多新军本人就是革命党。
他们信仰革命,希望以革命的力量推翻腐朽帝国的统治。
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大清倒下了。
然而,也许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民主共和的路并不是那么好走。
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手中并无兵权,他不得不将大总统之位让于手握重兵的袁世凯。
于是,中国进入北洋军阀时代。
袁世凯死后,北洋新军师旅长随逐渐演变成直、皖等系,操控、影响中国政治直至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
军阀混战时代,各军阀首领很多是新军出身,或者跟新军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高官,很多都跟新军有扯不清的干系。
在这个意义上,新军真的不只在辛亥那一年改变了中国历史,在整个民国时代,它都默默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走向。
今天,我们来看看,跟新军扯不清关系的,到底都是哪些民国大人物?1袁世凯Number 1 袁世凯为什么是袁世凯?因为他一手缔造了北洋新军!北洋新军在形式上乃清政府的中央军,但事实上却是袁世凯的嫡系部队。
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颜野这张珍贵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十支队滇南饯别合影纪念照,拍摄于1950年3月9日,时间跨度接近70年。
看到这张老照片,让人不由的想起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十支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西南边疆战斗的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十支队组建1949年7月,为加强党在滇桂黔边区的领导和对革命武装的发展建设,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经过酝酿准备,林李明、周楠、郑伯克等在云南省砚山县主持召开中共云南省工委、桂滇边工委合并扩大会议,成立中共滇桂黔边区委员会,组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研究形势和配合野战军解放云南及边区的任务。
这次会议正式宣告中共滇桂黔边区委员会成立,正式组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任命庄田为司令员,林李明为政务,朱家璧为副司令员,郑伯克为副政委,黄景文为参谋长,张子斋为政治部主任。
按照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三结合原则,把当时全边区的人民武装5万余人,整编为12个支队、2个独立团,任命了各支队和独立团的主要领导人。
1949年6月下旬,岳世华、马仲明率桂滇黔边纵队第二支队第十二团到元江,与云南人民讨蒋自卫军第二纵队挺进支队会师。
7月1日,在元江建立滇南支队,8月根据滇桂黔边区党委决定改称滇桂黔边纵队第十支队,支队下辖两个主力团,共2500余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张滇南饯别合影纪念照已经严重氧化,开始逐渐变色有些模糊不清,只有少部分人的面孔依稀可辨。
经笔者考证:照片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于一、何云峰、岳世华、周学义、马仲明,他们都为云南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战,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十支队合影(前排从左到右,依次是于一、何云峰、岳世华、周学义、马仲明)何云峰曾受毛泽东高度赞扬何云峰,1922年生于四川巴中,完全是个老红军,11岁时便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3军政治部宣传员,后参加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神头岭,响堂铺战斗和“百团大战”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豫、鲁野战军四纵队第10旅21团政治处主任、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28团政治委员,参加了渡江、南昌、滇南等战役。
老照片, 一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同岗位上辛勤劳动的人
民
治病劳动两不误的赤脚医生治病劳动两不误的赤脚医生茶田里辛勤劳作的女青年机械装备车间里辛勤劳作的的女职工火车司机汽车装配车间里辛勤劳作的工人们卫生室给娃看病的赤脚医生参加集体劳动的赤脚医生红旗渠上的铁姑娘女石匠科学种田的女青年丰收的喜悦写在脸上,阳光!灿烂!纺织工人提高警惕,保家卫国科学种田科学种田科学种田纺织工人科学种田科学种田科学种田化工战线的工人田间地头做实验航空战线的工人生产训练两不误生产训练两不误欢迎关注我的大鱼号:张再坤说史。
[ 老照片] 这么多牛人在,大清还是倒了!2016年6月4日罕见老照片总第368期老照片是历史永恒的凝固张之洞(1837-1909),河北南皮人。
清末洋务派领袖和中国近代工业创始人之一。
图为湖广总督张之洞写字养性。
清朝将军与其随从在广东官邸。
M. Miller/摄,照片大约拍于1860-1864年之间。
北京,总理衙门三满族大臣,从左依次为成林、宝、文祥。
照片大约拍于1871-1872年之间。
成林当时还不到45岁,是当时总理衙门最年轻的官员。
宝,字佩蘅,满洲镶白旗人,当时任总管内务府大臣,65岁。
文祥,字博川,号文山,盛京正红旗人,1861年任总理衙门大臣,后升为协办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职。
北京,大清官员董恂,时任户部尚书。
照片大约拍于1871-1872年之间。
1886年,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道光帝七子,光绪帝之父,慈禧的妹夫。
北京,皇宫的太监总管。
梁时泰/摄,照片大约拍于1886-1900之间。
奕劻,清宗室。
1901年,他受命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1903年,为首席军机大臣,仍总理外务部。
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复出,奕劻让出首相职位改任弼德院总裁。
清朝灭亡后,迁居天津,1917年病死,时年79岁。
恭亲王奕忻,道光帝之子,咸丰皇帝之六弟,人称“鬼子六”。
在同治、光绪两朝时,总理国家大政及外交事务,为清代后期重要历史人物。
1896年,李鸿章、李翰章两兄弟家族合影。
戈鲲化,字砚畇,祖籍安徽休宁,寄籍浙江宁波。
照片大约拍于1880年代。
1879年,由他的美国学生杜德维推荐,与哈佛大学签订赴美任教合同。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向西方世界派出教师,讲授中国文化。
此事立即成为美国各大报纸争相刊登的新闻。
两广总督叶名琛,湖北汉阳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7年12月28日,英法联军进犯广州,广州次日失陷,叶名琛忠于职守“不走不降”,最终被俘。
1858年,被英军押至印度加尔各塔,在监狱中叶名琛不吃英军之粟,吃完自带粮食后,绝食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