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隐喻的译法
- 格式:pptx
- 大小:147.06 KB
- 文档页数:18
隐喻的汉英翻译原则和方法
李晶漪;夏焱
【期刊名称】《商情》
【年(卷),期】2012(000)051
【摘要】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的隐喻,但由于英汉思维方式、语言等的巨大差异,使英汉双语中的隐喻不能完全对等,甚至相差甚远,这给隐喻的翻译带来了很多困难。
本文提出了隐喻汉英翻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分析了各种翻译方法的优劣。
【总页数】2页(P160-161)
【作者】李晶漪;夏焱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概念隐喻视角下翻译原则、翻译策略或方法选取背后的认知机制 [J], 王明树
2.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探析 [J], 李新荷
3.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隐喻汉英翻译的方法 [J], 王娅妮;
4.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隐喻汉英翻译的方法 [J], 王娅妮;
5.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探析 [J], 李新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隐喻,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在跨文化交流中,隐喻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对于实现交流目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和策略,以期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
一、隐喻的认知基础隐喻,从字面意义上看,是“隐藏的比喻”。
在语言学中,隐喻是一种比喻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以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概念。
这种映射关系通常建立在对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的认知基础上。
因此,隐喻认知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1、语义对等原则在隐喻汉英翻译中,语义对等原则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好的翻译不仅要表达出源语言的表面含义,还要传递出源语言的深层文化内涵。
因此,翻译时要在目标语言中找到与源语言中隐喻含义相对应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以实现语义的对等。
2、文化传真原则由于隐喻往往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境相关联,因此隐喻汉英翻译中需要遵循文化传真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源语言中的文化意象和内涵,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
为了实现文化传真,译者需要对目标语言和源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
3、读者接受原则隐喻汉英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认知习惯和文化背景。
在语义对等和文化传真原则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以使目标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源语言的隐喻含义。
三、隐喻汉英翻译的策略1、直译法当源语言中的隐喻在目标语言中能够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时,可以采用直译法。
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言的意象和修辞特点,实现语义对等和文化传真。
例如,“他是个老狐狸”可以直译为“He is an old fox”,这种译法准确地传达了源语言的隐喻含义。
2、意译法当源语言中的隐喻在目标语言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时,可以采用意译法。
这种方法侧重于传达源语言的语义和文化内涵,而非修辞特点。
- 225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商务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原则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崔娜【摘要】隐喻是商务英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商务英语中的隐喻大多蕴含着英美国家的文化信息,因此,其翻译是一个复杂并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探讨了隐喻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及其分类,论述了商务英语中隐喻的翻译原则。
【关键词】商务英语 隐喻 翻译原则一、引言商务英语作为一种传播知识与信息的工具,简练易懂成为其特征与前提;而修辞正是实现这一前提的关键。
在所有的修辞手法中,隐喻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商务英语词汇的来源及其叙述特征。
二、商务英语中的隐喻1.隐喻。
Webster ’s New World Dictionary 解释:“a figure of speech containing an implied comparison in which a word or phrase ordinarily and primarily used for one thing is applied to another ”。
即:隐喻是一种隐含着比喻的修辞格。
其通常和基本用法是:表述某一事物的词或词组被用来比喻另外的一种事物。
2.隐喻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
一些词汇被赋予新意应用到商务英语领域很大程度上依靠于隐喻化,如:(1)一些日常用语通过隐喻被借用到商务领域而具有了新的商务意义。
head 原指人或者动物的一种器官;在商务英语中head 指公司或团体的负责人。
对这两种意义,其指代对象在位置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
正是在这个相似点的基础上,head 被隐喻化,意义发生了转移。
(2)一个领域的术语被用于另一领域产生新的词义。
如:economic recovery ,recovery 一词在医学领域指人身体恢复健康,此处用在商务领域指经济的复苏。
3.商务英语中隐喻的分类。
本文从表现隐喻的词汇的词性出发将商务英语中的隐喻分为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和介词隐喻。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本文根据喻体联想意义的异同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比喻进行语用对比, 并在此对比的基础上, 以语用等效的翻译原则为指导, 提出了在英汉比喻性语言的翻译中应采取的相应的处理方法。
标签:喻体;联想意义;语用意义;语用等效1. 引言大约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诗学》和《修辞学》中多次提到了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
之后,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一直是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重点。
20世纪70年代后期,欧美学者对隐喻的研究达到高潮。
自此,隐喻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如语言学、哲学、语用学、心理学、文学批评、认知科学,翻译学、符号学、外语教学等的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说明了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不可低估的作用。
虽然我国历史上没有系统的隐喻理论,但中国历代的文学精品中充满了精彩的隐喻,历代先哲和学者有关文学和语言的论述中也不乏对隐喻的真知灼见。
鉴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地理、习俗、政治、宗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我们只有从语用和文化角度加以对比,才能真正比较全面地发现隐喻的构成和使用特点,才能较为全面地认识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从而在两种语言的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
2.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2. 1 地理环境引起的语用差异语言来源于自然。
多彩的自然环境赋予了不同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独特语言。
例如,英国是个岛国。
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如“He is all at sea”(他浑然不知所措),“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等。
而汉族世代在大陆上生活,在翻译这一类的隐喻时很难在汉语中找到对等的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
地理环境不同,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也受到影响。
同一自然现象在东西方人眼里有时会产生不同的认知。
2.2 生活习惯引起的语用差异不同的生存环境会带来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不同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也会在各自的语言尤其是在隐喻中体现出来。
浅谈汉英隐喻翻译作者:王丽莉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7期摘要: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汉语和英语语言中动物词汇的隐喻意义是有所不同的,且人类文化与动物是紧密联系的,根据动物的习性特点和民族文化心理,同一种动物在两种语言中出现了不同的隐喻。
基于此,从源语本体有无对应隐喻及有本体的空缺体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所采用的方法。
关键词:本体;喻体;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7-0142-02一、引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其早期特定生活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年代更迭环境及社会文明程度中形成的。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更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是由语言记录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各民族语言内容丰富多彩,隐喻逐渐从平白的语言中引申出来,并以重要的文化载体形式出现,其意义固定下来被人们采用,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化载体,更能反映出民族的一些特征,因此可以通过隐喻来了解其文化[1]。
在英汉互译中,了解这两种语言的隐喻运用特征,找出两种文档差异之处,能够使翻译更加得心应手,使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有效。
动物词汇不仅仅代表了动物本身的意思,很多习惯上都被赋予了一定的隐喻意义,使语言表达得活灵活现。
本文将英语汉语这两种语言的各自语言特点、思维逻辑方式和文化存在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二、汉英语言中动物词汇的隐喻对比研究针对动物的行为特点来比喻人和事。
本体就是指动物的专有名称,而喻义就是指人们想要达到某种效果的涵义。
文化差异可以通过这些词汇来体现出来。
1本体相同,喻义相似在中英文中,存在着相同的动物词汇表达同一种喻义,如:fox(狐狸)在汉语中狐狸用来形容狡猾奸诈之人,常用的词有“老狐狸”、“小狐狸精”等;英语中a fox 指诡计多端的人,例如:they are foxy. Weve got to watch him.他们很狡猾,对他们我们要当心点儿。
从跨文化视角下探讨隐喻汉英互译收稿日期:2011-07-09作者简介:王丹丹(1987-),女,安徽六安人,2009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引言自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至今,隐喻的研究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了。
关于隐喻的研究和认知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研究和认知水平与侧重点都有差异。
在隐喻研究的初级阶段,传统修辞学的类比理论占了主导地位,认为隐喻仅仅是一个修辞手段,是按照类比的原则进行的隐性比较。
到20世纪后半期,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研究的核心和方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仅是对语词的修饰或者美化,而且是思维和认知现象,是人用甲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乙事物的一种手段。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事物(Lakoff&Johnson)。
这样,隐喻的范围或领域大大扩大了,不但普遍存在于各种文体的文本(如诗歌、小说)中,而且大量使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语言是隐喻的载体,隐喻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如理智、情感、人生意义等,都是用隐喻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可以说,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大隐喻。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家Newmark 曾指出:英语语言中有3/4是使用隐喻语言。
汉语中使用隐喻的情况也比比皆是,特别是在习语和谚语中。
中国学者刘振前、霍兴花在其论文中也提及:人一生大约使用470万个新颖的隐喻,2140万个定型化的隐喻。
隐喻的频繁使用无疑提高了其在语言学界的地位,引来隐喻研究热潮。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包含着重要的文化信息,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手段。
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二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在隐喻使用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就是隐喻汉英翻译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
隐喻翻译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汉语隐喻的喻体根据相似点在我们思维中创新,在译文中建立起与原文一致的喻体寓意相似点。
本文拟在跨文化的视角下对汉英隐喻的翻译策略重新探索,以推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的传播。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汉英翻译【摘要】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和高度理解和阐释隐喻,将隐喻提升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
汉英语言中许多词汇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隐喻是汉英语言中的普遍语言现象,汉英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因而在隐喻使用上也有较大差异。
为通过翻译有效地传递隐喻中的文化信息,人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意识到汉英语中隐喻的重合方面,还应注重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
隐喻翻译应以认知为取向,以语用等效为原则,根据源语的隐喻化过程采取异化和归化策略,以使源语中的隐喻形象得到准确完整的再现与传达。
【关键词】隐喻;认知;汉英翻译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后,隐喻的含义被不断地扩展,并与人类思维和认知建立起密切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家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和解释隐喻,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莱考夫和约翰逊,他们在其1980年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里正式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
认知语言学普遍认为,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它对人类认识世界产生着潜在的深刻的影响,因而对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莱考夫将隐喻视为人们思考、行动和表达思想的系统方式,即隐喻概念。
本文基于隐喻作为修辞手法和认知方式的理论,重点从认知的视角分析隐喻的汉英互译过程。
三、汉英隐喻的认知异同隐喻认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普遍思维方式,但各民族通过各自的隐喻认知认识客观世界时却呈现出不同的个性。
我们不仅要重视汉英两种语言中隐喻认知的共性,更要注重他们之间的个性差异。
先看其共性,如汉英民族都把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作为始源域,把身体各部位以各种方式投射到不熟悉的外部事物中,即目标域,这就是人体隐喻认知。
汉英语言中存在大量与人体部位相关的隐喻表达,例如,汉语中有“洞口”,英语中有“mouthofacave”;汉语中有“政府首脑”,英语中有“headofgovernment”等。
《关联理论下汉英交传隐喻的翻译》篇一一、引言在跨文化交流中,隐喻作为一种富有表达力的语言工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隐喻的翻译不仅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更要求其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联理论为汉英交传隐喻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本文旨在探讨关联理论下汉英交传隐喻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它认为人类在理解和交流时,会寻找话语之间的关联性。
在翻译过程中,关联理论强调的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性,即通过分析原文的语境、意图和含义,寻找与译文相匹配的最佳表达方式。
这一理论为汉英交传隐喻的翻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汉英交传隐喻的特点及翻译难点汉英交传隐喻具有文化特色、语义差异和语境依赖等特点。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差异:汉语和英语在文化背景上存在较大差异,隐喻的含义往往因文化差异而异。
2. 语义差异:汉语和英语的词汇意义、语义范围和用法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给隐喻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 语境依赖:隐喻的意义往往与语境密切相关,如何在译文中保持原文的语境成为了一个难题。
四、关联理论下汉英交传隐喻的翻译策略根据关联理论,汉英交传隐喻的翻译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 文化对比与转化:针对文化背景差异,译者需要对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背景进行对比分析,将源语中的隐喻转化为目标语中相应的表达方式。
2. 语义匹配与调整:针对语义差异,译者需要寻找与原文语义相匹配的译文表达方式,同时根据目标语的用法和习惯进行调整。
3. 语境再现与补充:为了保持原文的语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关注原文的语境信息,通过补充解释、背景介绍等方式再现原文的语境。
五、实例分析以“人生如戏”为例,这个隐喻在汉语中广泛使用,表达人生的无常和戏剧性。
在翻译成英语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
一方面,可以直接翻译为“Life is like a play”,这种直译方式能够较好地传达原文的意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目标语的表达习惯进行意译,如“Life is a stage”或“Life is a drama”,这两种表达方式都能较好地体现原文的隐喻含义。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及其应用。
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在表达上常常需要通过转喻和比喻等方式进行。
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信息传递和文化交流的桥梁,而隐喻翻译则是跨文化翻译中的重要难点之一。
本文将从去隐喻、保留隐喻、转移隐喻三个方面探讨隐喻翻译的原则,并通过实例分析说明。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翻译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隐喻翻译原则。
关键词:隐喻翻译;原则;转喻;比喻;跨文化翻译第一章引言隐喻是指通过转喻、比喻等手段来传递含义的修辞手法,广泛存在于语言中,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变化方式。
而隐喻翻译即是将隐喻表达的意义准确地传递到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过程。
隐喻翻译有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中的隐喻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因此,研究隐喻翻译的原则对于实现准确的翻译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隐喻翻译的原则2.1 去隐喻原则去隐喻原则是指在翻译中尽可能去除原文中的隐喻表达方式,转而使用直译或其他修辞手法来传达语义。
这种原则适用于那些隐喻在目标语言中难以实现同样表达效果的情况。
例如,英语中的“break the ice”(打破冷场)在中文中可以直接译为“破冰”,而不需要保留其隐喻含义。
2.2 保留隐喻原则保留隐喻原则是指在翻译中尽量保留原文中的隐喻表达方式,以保持源语和目标语中的隐喻效果一致。
这种原则适用于那些在目标语中同样存在的隐喻表达方式的情况。
例如,英语中的“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可以直译为“一块蛋糕”,以保持隐喻的效果。
2.3 转移隐喻原则转移隐喻原则是指将原文中的隐喻转化为目标语中相似的隐喻表达方式,以保持语义的传递。
这种原则适用于那些在目标语中存在类似但不完全一致的隐喻表达方式的情况。
例如,英语中的“kick the bucket”(踢桶)可以译为中文的“挂了”或者“免费上梁山”,以实现相似的隐喻效果。
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关联理论既是一种认知理论,又是一种交际理论。
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也是一种交际行为,这说明二者的兼容性。
本文旨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围城》中相关的具体隐喻汉英翻译实例,分析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此发挥关联理论的指导作用。
标签:关联理论隐喻汉英翻译《围城》一、引言钱钟书是20世纪40年代才华横溢、享誉极高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围城》是钱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文学经典,有评论者认为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在严肃的主题下,钱钟书在这一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来取得讽刺和幽默的艺术效果。
这些隐喻融聚智慧、饱含哲理、活泼生动、幽默风趣。
作者把内心深处的深刻感受、人生体验和对时世的态度不露痕迹地用比喻外化成文学语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钱钟书式的隐喻”。
可以说,该书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书中大量精彩的隐喻。
20世纪70年代,珍妮·凯利和毛国权合作,将此书翻译成英文。
在翻译过程中两位译者是怎样处理这些精彩的隐喻的?通过对文中具体实例的分析,发现两位译者在处理这些隐喻时,采用了多种方法。
但基本上是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喻体。
具体分析表明,这种方法对于翻译基于人类文化共识的隐喻是有效的,但是大量《围城》中的隐喻是基于特定的中国文化、文学因素,因而直译的方法使得译文读者难于理解其内涵。
因此,对于不同种类的隐喻,尤其是一国文化中特定的隐喻,应该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以帮助译文读者获得充分的了解。
本文将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结合《围城》中隐喻汉英翻译实例来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策略。
二、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在他们合著的《关联: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提出的。
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认知与交际,主要研究信息交际的推理过程,尤其注重探索语言交际的话语解释原则。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汉英口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联理论为隐喻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撑,它强调了语境、认知和交际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研究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为口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二、关联理论简述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涉及说话人意图的传达和听话人对其的理解。
在口译过程中,说话人的意图往往通过隐喻等修辞手法得以体现。
因此,译者需要准确理解源语隐喻的含义,并在目标语中寻找相应的表达方式,使目标语听众能够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挑战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汉语和英语在隐喻表达上存在文化差异和语言特点。
其次,隐喻翻译要求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
此外,口译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给隐喻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一)直译法直译法是汉英口译中常用的隐喻翻译策略之一。
当源语隐喻在目标语中能找到相对应的直接表达时,可以采用直译法。
这种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句的修辞效果和语言风格,使目标语听众能够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二)意译法意译法适用于源语隐喻在目标语中无法找到直接对应表达的情况。
此时,译者需要根据语境、文化背景等要素,灵活地转换表达方式,使目标语听众能够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意译法强调对原句意义的准确把握和再表达。
(三)阐释法阐释法是一种较为灵活的隐喻翻译策略,它强调对源语隐喻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
当源语隐喻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或抽象意义时,可以采用阐释法,帮助目标语听众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这种方法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五、案例分析以“像炸了锅一样”为例,这个汉语表达方式富含浓厚的文化色彩和生动的比喻意义。
在汉英口译中,可以采用意译法将其翻译为“like a boiling pot”,同时辅以适当的解释和阐述,帮助英语听众理解其含义。
作为一种修辞法,隐喻指的是在语言中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行为或特点。
隐喻通常包含主体(比喻对象)、喻体(比喻用语)和喻义(主体和喻体间的相似之处)。
隐喻的使用常常会使语言表达更为生动形象,而如何精准翻译隐喻的内涵则是英汉互译中的难点。
比如汉语中的“驴”和英语中的“ass”都可以用来比喻笨蠢的人,“鹦鹉”和“parrot”都可以比喻重复别人说话的人,“沧海一粟”可以是“a drop in the ocean”,“纸老虎”可以译为“paper tiger”等等;但汉语中“望子成龙”的“龙”却不能译为“dragon”,因为在西方文化里,“dragon”通常是邪恶的象征;英语中的“He is a lucky dog”也不能译为“他是一条幸运狗”,因为在汉语文化中,“狗”也有很多贬义的表达如“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
因此,考虑到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观念民俗、历史传承、表达习惯等各方面的不同,翻译隐喻时还应考虑其所包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采取多种灵活方法,以使其符合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语境。
关于隐喻的翻译,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总结了七种方法供参考,其按优先次序排列如下:(1)直译保留原文意象;(2)明喻+释义;(3)同一隐喻加释义;(4)用标准的目标语意象替代原文意象;(5)用明喻翻译隐喻;(6)将隐喻转为释义;(7)删除隐喻不译。
当然,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对隐喻进行灵活处理,选择最为合适的翻译方法,从而最大限度保留源语文化特色,并准确传递原文主旨信息。
01直译例1又要顾事业,又要顾家庭,现代女性蜡烛两头烧。
Modern women try to burn the candle at both ends, taking care oftheir careers as well as families, at the same time.例2 他们两夫妻一起走过了婚姻中的低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