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广西民族大学预科学院-第一学期课程教学大纲《普通化学》教学大纲5

(整理)广西民族大学预科学院-第一学期课程教学大纲《普通化学》教学大纲5

(整理)广西民族大学预科学院-第一学期课程教学大纲《普通化学》教学大纲5
(整理)广西民族大学预科学院-第一学期课程教学大纲《普通化学》教学大纲5

普通化学(理工类)

Basical chemistry

【课程编号】BJ35122 【课程类别】基础课

【学分数】无【编写日期】2014-05

【总学时】72 【先修课程】高中化学

【适用专业】预科

一、教学目的、任务

目的与任务:《普通化学》课程是根据高等院校民族预科这一特殊层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而开设的重要基础课程。

化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普通化学是理工类预科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的化学(特别是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实验技能,了解这些概念、理论和技能的应用,培养分析和解决涉及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具有理论性、系统性和直观性强的特点,通过讲授和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巩固,为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2.采用讲授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采用教学模型、实物以及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强直观教学。

3.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把相关的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努力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增加学生动手操作内容,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充分的结合起来。

三、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分两个学期进行,具体内容要求和学时分配如下:

(一)绪论 3 学时

主要内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3.化学发展历史的简单回顾。

4.化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

5.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

1.了解普通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2.熟悉并掌握学习普通化学课程的一般学习方法。

3.认真思考如何学好普通化学这门课。

(二)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

主要内容:

1.分子、原子、元素。

2.物质的分类。

3.摩尔。

4.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5.溶液的浓度。

6.化学方程式。

教学要求:

1.深入理解一些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

2.熟悉并掌握最基本的物质组成、分类及测量的概念(分子、原子、元素、单质、混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摩尔、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等)。

3.熟知最常用的化学计算方法(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及计算,化学方程式及其计算等)。

(三)第二章气体定律 3 学时

主要内容: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混合气体。

3.气体扩散定律。

4.气体分子运动论。

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 掌握混合气体相关概念和定律(分体积、体积分数、摩尔分数、道尔顿分压定律)。

3. 理解气体扩散及气体分子运动的规律。

(四)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9 学时

主要内容:

1.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2.反应机理

(1)基元反应。

(2)非基元反应。

3.反应速率的基本理论

(1)碰撞理论。

(2)过渡状态理论。

4.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1)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质量作用定律、反应速率常数、反应级数)。

(2)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阿伦尼乌斯方程式)。

(3)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4)其他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要求:

1.理解化学反应速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2.了解反应机理、基元反应与非基元反应的概念。

3.理解活化分子、活化能的概念,掌握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及其应用。

4.理解浓度、温度和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反应级数、反应速率常数的概念,掌握反应速率方程的书写,掌握阿伦尼乌斯方程的应用,掌握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机理,了解其他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五)第四章化学平衡9 学时

主要内容:

1.化学平衡的建立

(1)可逆反应与平衡态。

(2)化学平衡的特点。

2.化学平衡常数

(1)实验平衡常数。

(2)标准平衡常数。

(3)多重平衡规则。

3.化学平衡的移动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4.化学平衡的计算。

教学要求:

1.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前提和条件,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

2.掌握实验平衡常数与标准平衡常数间的区别。

3.熟练应用多重平衡规则。

4.理解浓度、压力、温度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掌握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其应用。

5.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六)第五章电化学理论简介 6 学时

主要内容:

1.基本概念:氧化数,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类型。

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3.原电池:原电池的组成,氧化还原电对,电极反应,原电池符号。

4.电极电势:

(1)标准电极电势。

(2)能斯特方程与电极电势。

(3)电极电势的应用。

教学要求:

1.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方法。

2.掌握原电池的结构、工作原理、电池符号,理解电极电势的产生,掌握能斯特方程及其应用。

(七)第六章稀溶液的依数性 3 学时

主要内容:

1.蒸汽压下降——拉乌尔定律。

2.沸点升高和凝固点下降。

3.渗透压。

教学要求:

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

(八)第七章酸碱电离平衡12 学时

主要内容:

1.电解质溶液基本概念及理论。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2)电离度。

2.电解质溶液理论

(1)阿类尼乌斯酸碱电离理论。

(2)布朗斯特—劳瑞质子理论。

(3)路易斯酸碱电子理论。

3.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1)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值。

(2)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3)多元弱酸的电离平衡。

教学要求:

1.理解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弄清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平衡的基本规律。

2.掌握酸碱质子学说的基本概念及有关质子转移平衡的基本规律。

3.掌握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及水溶液PH值的基本计算。

(九)第八章缓冲溶液 6 学时

主要内容:

1.缓冲溶液的概念及组成。

2.缓冲溶液的缓冲机理。

3.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和有效的缓冲范围。

4.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教学要求:

1.理解缓冲溶液的概念,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

2.理解缓冲溶液的缓冲机理,掌握缓冲公式及缓冲溶液PH值的一些基本计算。

3.熟悉一般缓冲溶液的选择及配制方法。

(十)第九章沉淀—溶解平衡 6 学时

主要内容:

1.溶度积与溶解度

(1)溶度积常数。

(2)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

2.溶度积规则

(1)溶度积规则的内容。

(2)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3.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1)盐效应。

(2)同离子效应。

(3)酸度的影响。

教学要求:

1.理解溶度积规则,掌握溶度积规则的运用。

2.了解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3.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相关计算。

(十一)第十章原子结构15 学时

主要内容:

1.微观粒子运动特征

(1)微观粒子运动的量子化特征。

(2)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3)不确定原理。

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和氢原子结构

(1)波函数与原子结构。

(2)波函数和电子云图形。

3.多电子原子结构

(1)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

(2)原子轨道能级图。

(3)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4.元素周期律

(1)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2)价电子层结构与族。

(3)价电子层结构与区。

5.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1)原子半径。

(2)元素的电离能。

(3)元素的电子亲和能。

(4)元素的电负性。

教学要求:

1.理解微观粒子运动的量子化特征和电子的波粒二象性,了解不确定性。

2.了解核外电子运动和氢原子结构。

3.理解屏蔽效应、钻穿效应及原子轨道能级图,掌握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4.掌握电子层结构与周期、族、区的关系。

5.理解原子结构周期性变化与元素性质(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周期性变化的关系。

(十二)第十一章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主要内容:

1.化学键基本概念

(1)键的极性

(2)键参数

2.离子键理论

(1)离子键的形成。

(2)离子键的特点。

(3)离子的电荷、电子构型及离子半径。

3.共价键理论

(1)价键理论。

(2)杂化轨道理论。

(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4)配位键

4. 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5. 分子间力和氢键

(1)分子的极性和偶极矩。

(2)分子间力

(3)氢键。

(4)分子间力和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6.晶体结构

(1)晶体的特征。

(2)晶体的基本类型。

(3)晶体的缺陷和晶体材料

教学要求:

1.掌握离子键的形成及特点。

2.理解共价键的本质和特点,掌握共价键的类型。

3.理解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掌握杂化轨道的类型。

4.运用VSEPR法判断共价分子空间的构型。

5.了解分子间力,掌握氢键及其种类,了解其对物质某些性质的影响。

6. 了解晶体的基本特征、晶体的基本类型及各类晶体的结构和性质特征。

(十三)第十二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主要内容:

1.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性质

2.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

(1)卤化物

(2)氧化物

(3)非金属含氧酸盐

(4)碳化物、氮化物和硼化物

教学要求:

了解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和主要性质。

(十四)第十三章金属元素通论※

主要内容:

1.主族金属元素

(1)主族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

(2)主族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

2.过渡金属元素

(1)过渡金属元素的物理通性

(2)过渡金属元素的化学通性

3.金属的提取与合金材料

(1)金属的提取

(2)合金材料

教学要求:

了解主族金属元素和过渡金属元素的主要性质。

(十五)第十四章化学元素与生命※

主要内容:

1.生物体中的化学元素

2.生物元素的主要功能

3.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

4.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

5.基因工程简介

教学要求:

了解一些化学元素与生命体之间的关系。

注:标有※号的章节内容为选修,若教学时间允许即安排课堂讲解,否则作为学生自行阅读内容。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

1.教学重点

(1)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2)酸碱电离平衡、缓冲溶液和沉淀溶解平衡。

(3)原子结构。

(4)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2.教学难点

(1)缓冲溶液。

(2)原子结构。

(3)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3.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为:

(1)讲授教学。

(2)多媒体电化教学。

(3)以问题为中心探究教学。

(4)理论联系实际直观实践(实验)教学。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

本课程属考试课程。

1.考核方式:分为理论考核、实验考核(均为闭卷)和平时考核。

2.成绩评定方式:

期评=期末理论考核50% +期末实验考核30% +平时20%。

六、课程质量标准

通过《普通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化学(特别是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实验技能,了解这些概念、理论和技能的应用,培养分析和解决涉及

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七、教材及参考书目

[1] 同济大学普通化学及无机化学教研室. 普通化学.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3.

[2] 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 普通化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3] 邓建成, 易清风, 龙有前, 等. 大学化学基础.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4] 华彤文, 陈景祖, 严洪杰, 等. 普通化学原理(第3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5] 华南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 无机化学.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6] 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 无机化学(第四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7] 蔡少华, 龚孟濂, 史华红. 无机化学基本原理.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

[8] 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 无机化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9] 刘国璞, 白广美, 廖松生. 大学化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5.

[10] 徐功骅, 蔡作乾. 大学化学实验(第二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11] 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 等. 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2]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 无机化学实验(第二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3] 王克强, 王捷, 吴本芳. 新编无机化学实验.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14] 高剑南, 戴立益等. 现代化学实验基础.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15] 中山大学等. 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16]《大学普通化学学习指导》大连理工大学普通化学教研室编.

[17]《普通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精解》何兰英、王信主编.

[18]《无机化学与普通化学题库》郁志勇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19]《基础化学》汪小兰、田河珍、耿承延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无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制订人:化生教研室审核人:容学德

2014年5月

普通化学(医科类)

Basical chemistry

【课程编号】BJ35122 【课程类别】基础课

【学分数】无【编写日期】2014-05

【总学时】114 【先修课程】高中化学

【适用专业】预科

一、教学目的、任务

目的与任务:《普通化学》课程是根据高等院校民族预科这一特殊层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而开设的重要基础课程。

化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普通化学是理工类预科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的化学(特别是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实验技能,了解这些概念、理论和技能的应用,培养分析和解决涉及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具有理论性、系统性和直观性强的特点,通过讲授和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巩固,为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2.采用讲授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采用教学模型、实物以及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强直观教学。

3.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把相关的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努力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增加学生动手操作内容,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充分的结合起来。

四、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分两个学期进行,具体内容要求和学时分配如下:

(一)绪论 4 学时

主要内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3.化学发展历史的简单回顾。

4.化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

5.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

1.了解普通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2.熟悉并掌握学习普通化学课程的一般学习方法。

3.认真思考如何学好普通化学这门课。

(二)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 2 学时

主要内容:

1.分子、原子、元素。

2.物质的分类。

3.摩尔。

4.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5.溶液的浓度。

6.化学方程式。

教学要求:

1.深入理解一些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

2.熟悉并掌握最基本的物质组成、分类及测量的概念(分子、原子、元素、单质、混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摩尔、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等)。

3.熟知最常用的化学计算方法(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及计算,化学方程式及其计算等)。

(三)第二章气体定律 4 学时

主要内容: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混合气体。

3.气体扩散定律。

4.气体分子运动论。

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 掌握混合气体相关概念和定律(分体积、体积分数、摩尔分数、道尔顿分压定律)。

3. 理解气体扩散及气体分子运动的规律。

(四)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12 学时

主要内容:

1.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2.反应机理

(1)基元反应。

(2)非基元反应。

3.反应速率的基本理论

(1)碰撞理论。

(2)过渡状态理论。

4.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1)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质量作用定律、反应速率常数、反应级数)。

(2)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阿伦尼乌斯方程式)。

(3)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4)其他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要求:

1.理解化学反应速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2.了解反应机理、基元反应与非基元反应的概念。

3.理解活化分子、活化能的概念,掌握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及其应用。

4.理解浓度、温度和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反应级数、反应速率常数的概念,掌握反应速率方程的书写,掌握阿伦尼乌斯方程的应用,掌握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机理,了解其他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五)第四章化学平衡12 学时

主要内容:

1.化学平衡的建立

(1)可逆反应与平衡态。

(2)化学平衡的特点。

2.化学平衡常数

(1)实验平衡常数。

(2)标准平衡常数。

(3)多重平衡规则。

3.化学平衡的移动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4.化学平衡的计算。

教学要求:

1.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前提和条件,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

2.掌握实验平衡常数与标准平衡常数间的区别。

3.熟练应用多重平衡规则。

4.理解浓度、压力、温度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掌握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其应用。

5.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六)第五章电化学理论简介 6 学时

主要内容:

1.基本概念:氧化数,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类型。

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3.原电池:原电池的组成,氧化还原电对,电极反应,原电池符号。

4.电极电势:

(1)标准电极电势。

(2)能斯特方程与电极电势。

(3)电极电势的应用。

教学要求:

1.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方法。

2.掌握原电池的结构、工作原理、电池符号,理解电极电势的产生,掌握能斯特方程及其应用。

(七)第六章稀溶液的依数性 6 学时

主要内容:

1.蒸汽压下降——拉乌尔定律。

2.沸点升高和凝固点下降。

3.渗透压。

教学要求:

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

(八)第七章酸碱电离平衡10 学时

主要内容:

1.电解质溶液基本概念及理论。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2)电离度。

2.电解质溶液理论

(1)阿类尼乌斯酸碱电离理论。

(2)布朗斯特—劳瑞质子理论。

(3)路易斯酸碱电子理论。

3.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1)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值。

(2)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3)多元弱酸的电离平衡。

教学要求:

1.理解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弄清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平衡的基本规律。

2.掌握酸碱质子学说的基本概念及有关质子转移平衡的基本规律。

3.掌握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及水溶液PH值的基本计算。

(九)第八章缓冲溶液 6 学时

主要内容:

1.缓冲溶液的概念及组成。

2.缓冲溶液的缓冲机理。

3.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和有效的缓冲范围。

4.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教学要求:

1.理解缓冲溶液的概念,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

2.理解缓冲溶液的缓冲机理,掌握缓冲公式及缓冲溶液PH值的一些基本计算。

3.熟悉一般缓冲溶液的选择及配制方法。

(十)第九章沉淀—溶解平衡 6 学时

主要内容:

1.溶度积与溶解度

(1)溶度积常数。

(2)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

2.溶度积规则

(1)溶度积规则的内容。

(2)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3.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1)盐效应。

(2)同离子效应。

(3)酸度的影响。

教学要求:

1.理解溶度积规则,掌握溶度积规则的运用。

2.了解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3.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相关计算。

(十一)第十章原子结构18 学时

主要内容:

1.微观粒子运动特征

(1)微观粒子运动的量子化特征。

(2)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3)不确定原理。

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和氢原子结构

(1)波函数与原子结构。

(2)波函数和电子云图形。

3.多电子原子结构

(1)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

(2)原子轨道能级图。

(3)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4.元素周期律

(1)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2)价电子层结构与族。

(3)价电子层结构与区。

5.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1)原子半径。

(2)元素的电离能。

(3)元素的电子亲和能。

(4)元素的电负性。

教学要求:

1.理解微观粒子运动的量子化特征和电子的波粒二象性,了解不确定性。

2.了解核外电子运动和氢原子结构。

3.理解屏蔽效应、钻穿效应及原子轨道能级图,掌握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4.掌握电子层结构与周期、族、区的关系。

5.理解原子结构周期性变化与元素性质(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周期性变化的关系。

(十二)第十一章化学键和分子结构24 学时

主要内容:

1.化学键基本概念

(1)键的极性

(2)键参数

2.离子键理论

(1)离子键的形成。

(2)离子键的特点。

(3)离子的电荷、电子构型及离子半径。

3.共价键理论

(1)价键理论。

(2)杂化轨道理论。

(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4)配位键

4. 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5. 分子间力和氢键

(1)分子的极性和偶极矩。

(2)分子间力

(3)氢键。

(4)分子间力和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6.晶体结构

(1)晶体的特征。

(2)晶体的基本类型。

(3)晶体的缺陷和晶体材料

教学要求:

1.掌握离子键的形成及特点。

2.理解共价键的本质和特点,掌握共价键的类型。

3.理解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掌握杂化轨道的类型。

4.运用VSEPR法判断共价分子空间的构型。

5.了解分子间力,掌握氢键及其种类,了解其对物质某些性质的影响。

6. 了解晶体的基本特征、晶体的基本类型及各类晶体的结构和性质特征。

(十三)第十二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2 学时

主要内容:

1.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性质

2.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

(1)卤化物

(2)氧化物

(3)非金属含氧酸盐

(4)碳化物、氮化物和硼化物

教学要求:

了解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和主要性质。

(十四)第十三章金属元素通论※ 2 学时

主要内容:

1.主族金属元素

(1)主族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

(2)主族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

2.过渡金属元素

(1)过渡金属元素的物理通性

(2)过渡金属元素的化学通性

3.金属的提取与合金材料

(1)金属的提取

(2)合金材料

教学要求:

了解主族金属元素和过渡金属元素的主要性质。

(十五)第十四章化学元素与生命※

主要内容:

1.生物体中的化学元素

2.生物元素的主要功能

3.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

4.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

5.基因工程简介

教学要求:

了解一些化学元素与生命体之间的关系。

注:标有※号的章节内容为选修,若教学时间允许即安排课堂讲解,否则作为学生自行阅读内容。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

1.教学重点

(1)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2)酸碱电离平衡、缓冲溶液和沉淀溶解平衡。

(3)原子结构。

(4)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2.教学难点

(1)缓冲溶液。

(2)原子结构。

(3)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3.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为:

(1)讲授教学。

(2)多媒体电化教学。

(3)以问题为中心探究教学。

(4)理论联系实际直观实践(实验)教学。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

本课程属考试课程。

1.考核方式:分为理论考核、实验考核(均为闭卷)和平时考核。

2.成绩评定方式:

期评=期末理论考核50% +期末实验考核30% +平时20%。

六、课程质量标准

通过《普通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化学(特别是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实验技能,了解这些概念、理论和技能的应用,培养分析和解决涉及

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七、教材及参考书目

[1] 同济大学普通化学及无机化学教研室. 普通化学.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3.

[2] 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 普通化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3] 邓建成, 易清风, 龙有前, 等. 大学化学基础.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4] 华彤文, 陈景祖, 严洪杰, 等. 普通化学原理(第3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5] 华南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 无机化学.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6] 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 无机化学(第四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7] 蔡少华, 龚孟濂, 史华红. 无机化学基本原理.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

[8] 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 无机化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9] 刘国璞, 白广美, 廖松生. 大学化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5.

[10] 徐功骅, 蔡作乾. 大学化学实验(第二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11] 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 等. 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2]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 无机化学实验(第二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3] 王克强, 王捷, 吴本芳. 新编无机化学实验.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14] 高剑南, 戴立益等. 现代化学实验基础.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15] 中山大学等. 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16]《大学普通化学学习指导》大连理工大学普通化学教研室编.

[17]《普通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精解》何兰英、王信主编.

[18]《无机化学与普通化学题库》郁志勇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19]《基础化学》汪小兰、田河珍、耿承延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无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制订人:化生教研室审核人:容学德

2014年5月

钢琴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模板(高职类) 《钢琴》课程教学大纲 开课系:艺术系 适用专业及学生层次:音教、学前、幼师班 学时、学分:总学时:160 学时周学时:2学时 开课学期:第一、二、三、四、五学期 编写人:朱春秀 一、课程的性质及任务 钢琴课是高专职业学院音乐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及专业技能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是传统钢琴教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新型键盘学习课程, 主要采用“一对多”集体课或小组课授课方式, 是现代音乐教育在方法、思想上的一个突破。本课程侧重学生的实用能力和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采用多样化课堂演奏形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迅速有效的训练提高学生键盘综合应用能力及知识。.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1、使学生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正确理解钢琴教学的基本性质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处地位与所应发挥的作用 2、培养学生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技能,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述各种基本技术的弹奏要领,并进行示范 3、培养学生钢琴弹奏的音乐表达能力,了解钢琴教学中各种教材的合理搭配使用,各类具体教材的弹奏规则及教学要点,初步掌握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的教学要领。 一年级

理论教学部分 (一)主要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1、基本练习:一升一降内大调和小调的音阶、琶音、和弦(四个八度)2、练习曲:拜厄钢琴教程100课以内 3、乐曲:《布格缨勒钢琴曲集》、《钢琴基础教程》(第一册)等教材中相应程度的中、外乐曲 教学要求: 1、学会掌握正确的弹奏姿式及弹奏方法,正确的视谱方法。 2 达到手臂自如,手指初步独立,掌握非连音、跳音、连音的弹奏方法,初步学会分句,具备一定的表现力。 (一)通专结合点:培养学生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技能和音乐表达的能力。(二)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及手段建议:示范法、分析法、讲解法。 64学时 二年级 教学内容: 1、基本练习:二升二降内大小调音阶、琶音、和弦(四个八度) 2、练习曲:拜厄结束,车尔尼钢琴练习曲OP599的大部分(约80课前) 3、乐曲:《布格缪勒钢琴进阶25首》(选用)《钢琴基础教程》(第二册)中相应程度的中、外乐曲。 教学要求: 1、进一步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臂、腕、手指配合协调训练。手指较独立,灵活的弹奏训练手指的伸张及连奏中手指重量的转移。 2、准确掌握音乐的节奏、分句,学会分辨不同的力度和音色,对乐曲有一定的理解。 (一)通专结合点:培养学生掌握钢琴弹奏的音乐表达能力。 (二)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及手段建议:示范法、分析法、讲解法。 64学时 三年级

《计算化学》教学大纲

《计算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教育目标 本课程的教育目标在于在计算化学多学科交叉(化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上,突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前沿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用现代化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全面

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化学、化工相关问题的基本思路、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 ——掌握如下计算方法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Newton-Raphson迭代法、二分法求解一元N次(N>2)方程; ?消去法、Gauss-Seidel迭代法解线性方程组; ?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Lagrange插值法和差商; ?Simpson法求数值积分; ?Euler法解常微分方程。 ——理解如下计算方法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非线性回归分析,多项式回归分析; ?Gauss 法求数值积分; ?Runge-Kutta法解常微分方程。 ——了解如下计算方法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样条函数插值法; ?Jacobi方法、QL方法求本征值; ?单纯形优化; ?化工调优; ?化学化工中常用的计算机软件与网络资源; ?分子动力学模拟;Monte Carlo模拟法。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 1.前言(1学时)什么计算化学;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计算化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学习方法。 2.代数方程及代数方程组的求解在化学中的应用(5学时)二分法;Newton-Raphson迭代法;Gauss消去法;Gauss-Seidel迭代法。 3.插值法和回归分析——实验数据的拟合及模型参数的确定(5学时)线性插值;Lagrange插值;中心差商;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一元非线性回归;多元回归;多项式回归分析(自学)。 4.数值积分与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4学时)梯形法;Simpson法;离散点数据的求积;Gauss法(自学);Euler法及其改进;Runge-Kutta法。 5.本征值和本征向量(1.5学时)Jacobi方法;QL方法(自学)。 6.化学化工中常用的软件及网络资源简介(1.5学时)结构式绘图软件;科学数据处理软件;化学化工重要网站;化工信息源。 7.化学化工中的最优化方法简介(1.5学时)单纯形法优化;化工调优。 8.化学化工过程计算机模拟简介(1.5学时)分子动力学模拟;Monte Carlo法;化工过程模拟;课程小结。 9.拓展课堂(1学时)上机实践主讲教师作计算化学相关的研究报告。 或外请专家作计算化学相关的专题报告。 10.学生讨论课(2学时)学生根据自查资料,写出课程报告并进行课堂讨论。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009031028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课程名称:Inorganic Chemistry 开课单位:药学院化学学科 学分:6 总学时:120 理论学时:72 实验学时:48 先开课程:无 授课对象:药学、药物制剂本科专业考核方式:考试 执笔人:杨怀霞编写日期:2009年8月28日 前言 【开设目的】 《无机化学》是药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基本化学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及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的基本知识,掌握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的基本规律,熟悉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的基本理论,理解s区、p区、d区、ds区主要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同时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规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该课程发展史,发展方向,内容安排,与药学的关系。掌握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教学内容】 无机化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化学与药学的关系,无机化学的学习方法,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自学。

第一章溶液 【目的要求】 掌握溶液浓度的五种表示法:质量分数,摩尔分数,质量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熟悉稀溶液的依数性的四个性质,了解离子强度,活度,活度系数的概念。 【教学内容】 溶液的浓度,稀溶液的依数性,电解质在水中的存在状态。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自学。 。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 【目的要求】 掌握状态函数的特点;标准生成焓、标准生成吉布斯能的定义,会用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吉布斯能变,标准吉布斯能变。熟悉反应过程的熵变计算,利用吉布斯公式能进行有关计算。了解热力学常用术语和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热力学常用术语:体系、环境、过程、途径、状态函数、热、功。热力学第一定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盖斯定律;焓、熵、吉布斯自由能及反应的自发性。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自学。 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名称(中文):有机化学课程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工、环境等 (英文):Organic Chemistry 课程适用层次:专升本 学时:104(其中面授64,实验32)学分:6.5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1、课程作用: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是应用化学、化工、及材料类各专业及相关专业(环境、生物科学等)的重要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有机化学主要讲授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反应、分析鉴定、制备合成、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介绍学科发展前沿。 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难题讨论、多媒体演示和实验答疑 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有机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重要有机化学知识;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关注相关的应用信息;对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较好认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及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熟悉主要有机试剂及具体应用。 (2)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定性鉴定、分离方法和了解某些定量测定方法;初步学会解析图谱,能根据图谱数据推出一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3)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掌握有机活泼中间体正碳离子,负碳离子,自由基的生成和反应;能用结构理论、热力学、动力学来解释一

般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反应;基本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和芳香族亲电取代、亲核取代等反应机理。 (4)在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性质及制备的基础上,能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于有机合成。 (5)对于与有机化学密切相关的石油化工、能源、材料、环境等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并对这些学科与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 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5、先修课程:大学基础化学、无机化学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 第一章绪论 1、知识点 1.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1.3 分子结构和结构式 短线式、缩简式、键线式 1.4 共价键 Lewis 结构式、价键理论、轨道杂化(sp、sp2、sp3 杂化) 键长、键能、键角、键的极性、诱导效应 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的类型 均裂(产生自由基)、异裂(形成正、负离子)、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1.5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范德华力、氢键 1.6 酸碱的概念 Br? nsted 酸、Br? nsted 碱、共轭酸碱

钢琴课课程教学大纲

《钢琴技巧》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为音乐教育专业专科班,音乐学、音乐表演本科班钢琴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钢琴课将音乐的知识和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及钢琴弹奏技巧三方面的教学密切结合,使学生获得有关钢琴弹奏知识、掌握钢琴弹奏技能,并使音乐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概述及教学要求: 1、本课程的教学是建立在总结钢琴艺术三百多年历史、充分吸收古今中外优秀钢琴教材之上,借鉴了国外现代钢琴教学的先进经验,并密切联系我国钢琴的教学实践,努力结合本地区生源情况及地域特色。 2、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以发挥学生潜能为主导,以社会所需为目标进行有效教学。 三、课程内容: 第一级(起始级别一) 基本要求:一升一降以内的音阶、指法、双手配合 教学内容: 1、练习曲:共16条 拜厄NO.91 、94、88、101 599NO.44、49、56 、61、63、68、69、84、96 849 NO.2、6\、7 2、复调:共8条 小巴赫NO.1、2、3、5、6、7、8、10 3、中小乐曲(含奏鸣曲):共8首 布格缪勒op100《天真烂漫》,《前进》、《清澈的溪水》《阿拉伯风格曲》《娇嫩的花》《鹡鸰》库劳op20 NO.1 op55 NO.1 4、一升一降以内的I、IV、V级伴奏音型的练习(一) 第二级(起始级别二) 基本要求:一升一降以内的音阶、琶音、手指跑动、双手均衡发展 教学内容: 1、练习曲:共18条 849 NO.8、9、11、12、14、16、19、21 718 NO.19、1、7、11、12 636 NO.6 莱蒙op37 NO.17、26、36 2、复调:共8条 小巴赫NO.12、13、9、17、20、23 小前奏NO.12 二部NO.1 3、中小乐曲(含奏鸣曲):共8首 布格缪勒:《天使的和声》《叙事曲》《再会》,《燕子》

《有机化学》(I)课程教学大纲讲解

第二学年(2011级) 《有机化学》(I)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70105、070107 课程性质:必修总学时: 96学时总学分: 6 开课学期:第三、四学期适用专业:化学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后续课程:高等有 机选论大纲执笔人: HHH 参加人: CCZZ 大纲审核人: SS 修订时间: 2011年9月编写依据: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09)年版(11修订) 授课年级:11级化学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特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来源 和制备方法;各类官能团的特性,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重排反应、协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各种类型有机反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应用范围;有机结 构理论,重要的反应机理,尤其是各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反应性关系;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概念,天然产物,有机合成;有机化合物的分离鉴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等。要求学生掌 握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原则、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结构与反应性的关系、立体化学知识、有机化合物的分离鉴定方法、运用化学方法及波谱技术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初步掌 握有机合成技术,掌握有机结构理论及重要有机反应机理。 现代有机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除了在本学科纵深研究以外,有机化学还与各学科广泛 渗透交叉,如有机化学与生物学交叉产生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 21世纪随着生命科学 和材料科学的高速发展,有机化学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波谱学及现代测试手段的飞跃 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揭示有机化学的微观历程,从而大大地促进了有机立体化学及有机合成 化学的发展。人们能更多、更主动地合成出许多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与生命现象相关的 有机化学命题,为更深层次揭示自然界生命奥秘提供了理论与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大纲范围内的有机化学内容有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了解,使 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好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机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是在学习无机化学 的基础上,再来系统地学习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相互转变关系及其内在联系。通

《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普通化学、材料物理、必修、3学分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课程简介:普通化学课程主要讲授化学原理,包括气体和液体的基本定律, 热化学和化学反应方向,化学平衡(包括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氧化还原反 应等)及其在容量分析中的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原子的电子结构,分子结 构和理论,晶体结构配位化学以及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有机化学、 高分子化学、仪器分析等基础知识内容。此课程也是高等学校材料、化学、 化工、药学、轻工、纺织、环境、冶金地质等有关专业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 因此它是培养上述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 部分,同时也为后继材料、化学及其它课程打下基础。 目标与任务:《普通化学》是一般工科学生大学阶段唯一的化学必修课,因此 本课程介绍学生所应具备的化学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与化学 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科技前沿发展、学科渗透交叉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 具有较高的化学素质和知识水平,建立化学的思维方式,增加用化学方法解 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材料领域研究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高中化学;高中物理;高中数学 后续相关课程:材料科学基础;陶瓷材料;功能材料;物理化学;固体化学(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考书:1、张淑民著:《无机化学》,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2、华彤文主编:《普通化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普通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介绍化学的定义; 第二节化学变化的特征; 第三节化学的疆域;

《应用化学专业大作业》教学大纲

《应用化学专业大作业》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Laboratory of Applied Chemistry 2 学分:2 实验学时:2周类型:综合性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与实验、分析化学与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等 教学对象: 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在《化学综合实验》的基础之上开设的。针对应用化学四个不同方向选择不同的实验内容。训练学生的化学综合实验的技能:培养学生掌握一些无机物、有机物和共聚物合成的基本实验方法;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分析仪器和技术,掌握胶体和表面化学实验的技能,掌握水化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 综合掌握各种化学品和新材料的合成、检测和性能测试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能够正确地运用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设计合成路线和解决实际课题中的应用化学问题,并运用有关基本操作方法实现有关合成、检测和性能测试,从而为以后进行科学研究、生产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且在创新能力方面得到较大的培养。 教学内容 第一章现代分析化学实验 实验十六气相色谱(8小时) 基本要求: 掌握固定液的配制及涂渍技术和柱的填装及老化技术、进行柱性能试验及极性试验。 重点: 掌握气相色谱的操作技术。 难点: 气相色谱柱及操作条件对分离效果的关系。 实验十七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普鲁卡因(8小时) 基本要求: 熟练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 重点: 掌握高效液相色谱的操作技术。 难点: 高效液相色谱的操作条件对分离效果的关系。 实验十八配合物键合异构体制备及红外光谱测定(8小时) 基本要求: 通过[Co(NH3)5NO2]Cl2和[Co(NH3)5ONO]Cl2的制备,了解配合物的键合异构现象并巩

《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54 学分:3.0 一、课程概况 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学位课) 2、开课学期:1 3、适用专业:应用化学 4、课程修读条件: 学生须具有一定的高等数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以及结构化学等相关基础知识。 5、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材料化学》课程的学习,掌握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其制备的基本原理、规律,介绍种类众多、内容丰富的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知识,并引入学科前沿信息,了解各种材料的研究进展。 二、教学基本要求 《材料化学》课程内容包括晶体学基础、晶体缺陷化学、材料的性能、材料制备、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等内容。纵观材料化学所含内容可知,该课程内容丰富,所以要课内外结合,对于材料科学中各类材料如新型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文献资料和充分准备,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其次,将授课与学术报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向学生发布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学术报告会信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报告,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使教学内容更加新颖。 三、内容纲目及标准 第1章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的重点是材料化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主要内容,介绍材料化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化学的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材料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 1.1《材料化学》的基本概念 1.2《材料化学》的地位 1.3学习《材料化学》的意义 1.4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1.5本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第2章晶体学基础(8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晶体学的相关基础知识,掌握三大类固体材料的结构特点、

能源化学教学大纲

能源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 100107Z1 课程名称(中/英文):能源化学 Energy Chemistry 课程类别:必修课 学时/学分:32/2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能源动力类专业(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教材、教学参考书:《普通化学(第六版)》,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能源化学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从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出发,密切联系能源工程技术中遇到的如化石燃料燃烧、化学电源、节能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环境的污染与保护等有关化学问题,深入浅出地介绍有现实应用价值和潜在应用价值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有意识的运用化学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阐述本课程所承载的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具体知识内容。 掌握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对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理解透彻,运用恰当。使学生在高中化学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运用能源化学重点内容的能力,能将能源领域中的化学问题和课程学习相结合,给出自己的分析和结论。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

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无。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根据课程类型、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及特点,确定适合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考核方式采用多种形式(笔试、口试、答辩、测验、论文等)、多个阶段(平时测试、作业测评、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期末考核等)、多种类型(作品、课堂实训、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竞赛等)等全过程的考核;成绩评定加大过程考核及阶段性考核成绩比例(原则上≥40%),减少期末成绩的占分比例。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大纲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大纲 总学时:170课时周学时:2课时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钢琴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能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应贯彻统一性、实用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从本学科的学科特点出发,在掌握钢琴基本弹奏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弹奏幼儿歌曲简易伴奏和编配幼儿歌曲伴奏的能力。钢琴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1、课程的性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的必修专业课程。2、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钢琴弹奏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音乐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能够胜任将来的音乐教学对钢琴演奏的要求,并顺利完成音乐教育活动。重点培养学生弹奏幼儿歌曲简易伴奏和编配幼儿歌曲伴奏的能力。3、教学任务:本课程属于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钢琴演奏技能和弹奏幼儿歌曲简易伴奏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钢琴弹奏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2、使学生具备从事幼儿音乐教育所必需的弹奏技能和表现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乐感、自学能力、分析作品、处理作品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钢琴演奏的基本常识,培养学生弹奏幼儿歌曲简易伴奏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良好的乐感、自学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 3、培养学生自觉练习的精神和养成爱护、保养乐器的习惯。

四、课程教学容 第一学期: 第一单元钢琴基本常识、弹奏的基本要点与非连音奏法(第一册)(18课时) 1、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钢琴的基本构造、性能、保养常识以及钢琴弹奏的基本要点,掌握弹奏钢琴的正确姿势、手形、非连音、跳音的基本弹奏方法,提高学生单手独立弹奏和双手配合协调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弹奏姿势,手形,非连音弹奏方法,跳音的弹奏方法。 3、教学容:第一课钢琴基本常识、弹奏的基本要点、分手单音练习(4课时) 第二课双手交替练习(6课时) 第三课双音练习(4课时)第四课跳音练习(4课时)第二单元连音奏法(18课时)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连奏的基本弹奏方法,提高双手配合的协调能力,对乐句的理解能力及两手连接乐句的弹奏能力。2、教学重点和难点:连音的弹奏方法,双手配合能力的培养,和弦的弹奏方法。 3、教学容:第一课分手连音练习(4课时) 第二课双手交替练习(6课时)。第三课双手配合综合练习(4课时) 第四课五指练习(始终贯穿练习)(4课时)第二学期: 第三单元 C大调(12课时)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C大调音阶、琶音、和弦的弹奏方法,三拍子、六拍子分解和弦伴奏音型。开始培养学生自弹自唱的能力。2教学重点和难点:穿指、跨指弹奏方法的掌握,分解和弦伴奏音型的掌握。3、教学容:第一课 C大调与三拍子分解和弦伴奏音型第二课 C大调与六拍子分解和弦伴奏音型 第四单元 G大调 (12课时)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G大调音阶、琶音、和弦的弹奏方法,四拍子分解和弦伴奏音型。培养学生自弹自唱的能力。2、教学重点和难点:穿指、跨指弹奏方法的巩固,分解和弦伴奏音型的掌握。3、教学容:第一课 G 大调与四拍子分解和弦伴奏音型 第二课 G大调与二拍子分解和弦伴奏音型 第五单元F大调(12课时) 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F大调音阶、琶音、和弦的弹奏方法,四拍子分解和弦伴奏音型。培养学生自弹自唱的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穿指、跨指弹奏方法的巩固,分解和弦伴奏音型的掌握。

有机化学 教学大纲

+ 有机化学五学分80学时(工科)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名称:有机化学学时/ 学分: 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 考核方式:考试 选用教材:《有机化学》(第二版)钱旭红主编,化学工 业出版社 大纲执笔人:钱旭红 先修课程:基础化学大纲审核人: 适用专业:化学、化工、药学、环境、生工 一、教学基本目标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它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合成、物理性 质及有机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是化工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是一门理论和实 践性并重的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并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和 一定的基本技能,为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和研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 能力和创新意识。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使学生具有初步的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内容 导论 (2学时) 1.有机化学发展史。 2.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3.现代有机合成手段。 4.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征手段。 5.有机化合物分类。 第一章: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6学时) 1.系统命名和分类 2.脂肪烃的命名:烷烃的系统命名、烯烃的命名(包括顺/反、Z/E)、炔烃的命名。 3.脂环烃的命名:环烷烃的命名、环烯烃的命名、桥环和螺环化合物的命名。 4.卤代烃的命名。 5.芳烃的命名:单环芳烃的命名、多环芳烃的命名、稠环芳烃的命名。 6.含氧化合物的命名:醇的命名、酚的命名、醚的命名、醛和酮的命名(包括缩醛、 肟、腙等)及其衍生物的命名。 7.含氮化合物:硝基化合物和胺的命名。重氮和偶氮化合物的命名。 8.杂环芳烃的命名。 第二章:共价键与分子结构 (6学时) 1.共价键与分子轨道:有机结构理论、共价键、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

普通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公共课

《普通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公共课) 课程名称(中文)普通化学实验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公共基础 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普通化学实验教程》 学时学分:总学时72总学分 4 实验学时21实验学分 1 应开实验学期一年级一学期 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 《普通化学实验》是普通化学课程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普通化学是化学的导言,它包含了现代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习后续的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课程及其它专业课程的必备基础,是现代大学生应该掌握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农、林、水产院校食品、农学、土壤、水产、环保、动医、园林、生物等绝大多数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普通化学实验课程的任务在于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普通化学的基本知识、深化对普通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一些常见化学实验问题,训练有关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综合实验素质。 通过对《普通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在理论知识方面使学生掌握普通化学的有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主要是有关溶液和分散体系的知识,化学反应热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理论,溶液中的酸碱平衡、沉淀平衡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的基础理论及其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在实验能力及技能方面: 1、使学生熟悉大学化学实验及实验室的基本规则;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并能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实验素质。 2、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能够合理布置实验台面,统筹安排实验过程;熟练

《应用化学实验Ⅰ》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应用化学实验Ⅰ》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的依据 根据本校《2004级本科指导培养计划》和应用化学教学基本要求而编写。 二、本实验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应用化学实验?》密切配合有机波谱分析和现代仪器分析的理论课,使学生在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分析测试仪器,结合计算机知识进行各种试样组分的分离分析、成分测定、结构分析以及分析数据的计算机处理。 三、本实验课讲授的基本实验理论 本实验课程讲授电化学分析、高压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以及紫外光谱仪、红外光谱仪等大型精密仪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使学生掌握高压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分离混合物的基本操作与技能,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掌握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的制样技术和一般谱图的解析方法。 四、本实验课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1、掌握电位法测定离子浓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 2、掌握高压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分离混合物的基本操作与技能; 3、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 4、了解紫外光谱仪、红外光谱仪的基本组成和构造,掌握制样技术和一般谱图的解析方法。 五、学时、教学文件 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实验32学时。 教学文件:《应用化学实验指导书》,杜宝中编,校内印刷,2004 要求:学生实验前预习实验内容,并写出预习报告。指导教师应概述实验的原理、方法及设备使用等,具体实验步骤和实际数据处理由学生独立完成。 六、实验考核办法与成绩评定 实验成绩分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60%,考试成绩以最后的综述论文成绩记入总分,占实验成绩的40%。总成绩及格可获得学分,不及格者需重修。 七、仪器设备及注意事项 仪器设备: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气和色谱、高效汇相色谱仪、PH/my 计。 注意事项:注意保护设备,严格按仪器使用规则操作,维持仪器的完好率。

《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变化的科学。《普通化学》是理工科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是面向非化学类理工科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适用于土木工程、交通运输、能源动力、环境气象、海洋地质、力学航天、测绘计量、应用物理、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等专业。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了解基本技能及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了解当今化学科学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主要方向,了解化学与各专业领域的密切联系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广泛应用,为学习专业课和今后的生产、科学实践打好必需的化学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化学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化学反应中的能力关系和反应速率理论、 溶液化学及化学平衡、电化学原理和近代物质结构等。 2、掌握化学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元素周期律及重要元素的单质、化合物性 质,化学反应规律,配合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等。 3、了解当代化学发展的大致情况和主要方向。 三、课程基本内容 绪论 1、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普通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任务、学习方法和要求。 (一)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1、化学热力学基础:体系与环境;状态与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热和功。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恒容热效应与热力学能变;恒压热效应与焓变;标准摩尔生成焓,盖斯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的Δr H mθ,Δf H mθ。 2、化学反应的方向:自发过程与化学反应方向,熵与混乱度,热力学第二 定律(熵增原理),热力学第三定律;吉布斯自由能和吉布斯自由能变。计算化学反应的Δr S mθ和Δr G mθ。用Δr G m和Δr G mθ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3、化学平衡: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平衡常数Kθ(T)与Δr G mθ的关系。有 关平衡常数计算。浓度、压力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化学平衡移动。 4、化学反应速率:反应进度与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和复杂反应,反应 级数,质量作用定律。阿伦尼乌斯公式。活化能的概念,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普通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Experiment of General Chemistry 课程编号: 学分: 2 实验总学时:36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医学影像专业 一、目的与任务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接获得大量的实验事实,经思维、归纳、总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学习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生经过严格的训练,能规范地掌握有关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 化学实验的全过程是综合培养学生智力因素(动手、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表达)的最有效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通过化学实验还可加强学生科学精神的训练,帮助他们养成准确、细致、整洁、节约、有条不紊等良好实验习惯。因此,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后续课程及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熟悉化学实验规则和要求,熟悉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规格及其用途。 2、学习试剂的取用,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3、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记录,正确地分析实验现象。 4、复习相关基本知识,能根据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进行数据处理,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

注:实验内容可调整。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方法 实验成绩的考核,以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实验过程以及实验考试(操作+笔试)为考核依据,成绩折算成百分制。 五、大纲说明 1、参考教材:《医用实验化学》,沈爱宝、朱卫华、嵇学林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 2、无机化学实验课单独设置、单独考核。 制定人:谢吉民 审定人: 批准人: 2007年8月28日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 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 适用专业:化学与化工各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学时:108学时(54?2) 课程学分:6学分(3?2)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授课方式:讲授与多媒体辅助等 大纲制定人:田来进 大纲审定:有机教研室 制定时间:2013-06-26 二、使用说明 1、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 《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应使学生在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上,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及最新的成果和发展趋势。在创造性思维、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为学习后续课程、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发展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等),为培养高起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面向21世纪、能胜任在科研机构、高等和中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学、应用化学、环境化学、化工工艺以及相关专业的科研和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打好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并满足硕士有机化学课程入学考试的要求。 2、课程学时、学分、主要教学环节 (1)每周4学时,共计36周(两学期),108学时 (2)学分:6分 (3)主要教学环节 A.课堂讲授、辅导、作业、习题课。结合运用分子模型,组织研讨课、习题课或辅导课。突出教学内容的“精讲”和“启发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B.课后作业:每周约2小时。 3、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本课程应在学生学习化学键和原子、分子结构、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以及酸碱理论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讲授; 四大谱的原理和计算、对称守恒原理,本课程仅作一般介绍,主要由谱学、物质结构等后续课程完成。

钢琴教学标准

《钢琴》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钢琴 【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专业 一、前言 1.课程描述 《钢琴》是中等艺术职业教育音乐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及专业技能课程,是音乐表演专业(方向)、音乐教育专业(方向)和作曲专业(方向)的必修课,是培养学生基本音乐素质的核心课程。 《钢琴》课包括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表演方向的钢琴教学以“一对一”个别教学为主,教育方向、作曲方向的钢琴教学以小组课和集体课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包括小型钢琴观摩会、音乐会以及考试中的伴奏任务(如声乐、器乐、舞蹈)等。 2.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从事音乐工作的必修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和学习,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钢琴演奏和伴奏能力,同时具备较全面的音乐综合素质,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也为热爱钢琴艺术的同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继续学习和实践的空间。 3.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钢琴学习的目的和学生钢琴基础程度的不同,采取分层教学设计,在教学组织上表现为个别课(钢琴表演专业方向)、小组课(针对有一定音乐基础,程度不同的学生)和集体课(启蒙基础阶段的学生)三种设计思路的教学模式。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教学目标是: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使学生掌握弹奏钢琴的基本方法和触键技巧。用示范演奏和讲解分析相结合的启发诱导式教学方式,使学生直观形象地领悟作品,激发学生兴趣,逐渐领会音乐语汇和内涵。

1.知识教学目标 ●正确掌握钢琴的基本理论和演奏方法。 ●掌握不同时期,不同流派钢琴作品的风格,奏法。 2.能力培养目标 ●能正确掌握钢琴的正确弹奏方法和触键技巧。 ●培养严格的读谱习惯和练琴方法。 ●领会音乐语汇和内涵,提高音乐表现力。 3.情感教育目标 通过钢琴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感,提高艺术审美意识、鉴赏力和表现力,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精神,提升职业素养。 三、教学形式、内容与要求 根据设计思路,针对学生程度确定钢琴课教学的初级、中级、高级三个不同层次。各层次的任务由不同模块组成,在授课形式和教学内容上有所不同。初级钢琴课的授课形式为集体课;中级钢琴课的授课形式为小组课;高级钢琴课教学形式为师生“一对一”个别授课。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无机及分析化学B 课程名称(英文):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课程编码:1103108 开课学期:第 1 学期 学时数、学分数:48学时,3.0学分 适用专业:农业科技类(中药学、生物科学)、动物科学、园艺、植保、旅游管理、木工、生物技术、梁希班 先修课程: 后续课程:有机化学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阐述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农科类、理科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及生物类等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程。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基础,同时训练学生掌握分析测量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以提高人才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密切联系现代科技前沿和农业科技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化学与工农业及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化学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某些重要生命元素的性质,了解某些现代测试手段;重点掌握平衡的原理、溶液中的各种化学平衡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使学生建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和掌握各种化学分析方法;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结构、分散体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会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释化学现象,会运用基本分析方法和测试手段进行一般的化学分析,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将化学知识与专业实际相结合。 (一)理论知识方面 Ⅰ.结构化学部分 一、微观粒子的运动特性

普通化学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课程 ( General Chemistry ) (51学时) 一、简要说明: 本课程是面向农学、植保、生安、制药、园艺、茶学、动医、动科、水产养殖、食科、食安、环工、农资、蜂学、水土保持、林学、材料、轻化、化工等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重要基础课。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普通化学课程是化学科学的导论,是培养当代新型科技人才素质教育中必备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主要介绍对其他化学课和专业课有普遍意义的化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是农林院校本科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其教学任务是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必须的近代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一定的化学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1、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采用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其体系和内容都有较明显的增新和拓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结构、分散体系和溶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化学平衡原理及溶液中的各种平衡及其实际应用。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为核心,密切联系现代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为主) (2)自学(*):部分章节 四、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授课教材:采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化学》(第2版)赵士铎主编 2、主要参考书目:各类普通化学教材均可适用。 五. 学分和学时分配: 1、本课程学分:3学分 2、理论教学:51学时(实验部分独立设课) 六. 课程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 绪论(0.5学时) 1、目的要求: 掌握“化学计量数”、“化学反应进度”等概念 2、要点: (1)普通化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2)本课程中常见的几本概念 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计量数、反应进度 第一章气体和溶液(4.5学时) 1、目的要求: (1)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应用,理想气体分压定律过后应用。 (2)了解均相分散系、多相分散系的概念。 (3)熟练掌握各种溶液的组成标度及相互关系。 (4)掌握稀溶液的通性、有关计算及应用。 (5)了解胶体溶液的基本性质,理解溶胶为热力学不稳定系统。了解固体对溶液中离子的选择吸附规律、胶团结构、溶胶的稳定性、溶胶的保护和破坏。 2、要点: 第一节气体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