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研究计划
- 格式:docx
- 大小:43.53 KB
- 文档页数:9
田野调查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田野调查法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它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各种实况。
在高校思政课中,田野调查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现象,增强思政课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本文将探讨田野调查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包括方法、意义以及案例分析。
1. 选择调查课题在高校思政课中应用田野调查法,首先需要选择一个适合的调查课题。
可以选择一些当前社会热点、热议的话题,如校园暴力、网络侵权、环境保护等,也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群体关心的问题,如就业压力、心理健康等。
选择调查课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让他们更容易投入到调查活动中去。
2. 制定调查计划制定调查计划是田野调查的第一步,需要确定调查的目的、对象、方法和调查时间等。
在高校思政课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调查计划,让他们学会协作沟通,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田野调查的核心环节,学生需要亲自走入社会,走进真实的生活场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真正感受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在思政课中,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工厂、农村等地开展实地调查,让他们了解生活的多样性、真实性,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4. 数据整理和分析完成实地调查后,学生需要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分析数据的相关性、规律性,归纳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5. 结果总结和呈现最终,学生需要把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呈现。
可以以报告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调查成果,也可以选择其他形式进行呈现,如展板、PPT、视频等。
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1. 增强实践性田野调查法可以让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亲身感受社会问题,增强思政课的实践性。
通过实地调查,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他们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田野调查技术手册简介田野调查是一种研究方法,用于收集和分析现实世界中的数据。
它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特定领域或问题,并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
本手册将介绍田野调查的基本原理、步骤和技巧,以及如何设计和执行有效的田野调查。
1. 田野调查概述田野调查是通过观察、访谈和记录等方式收集数据的研究方法。
它可以应用于各种社会科学领域,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通过实地观察和与被研究对象的互动,研究者可以获取更加真实和具体的数据,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
2. 田野调查步骤步骤1:确定研究目标和问题在进行田野调查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目标和问题。
确定清楚你希望了解什么,并提出明确的研究问题。
步骤2:制定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是田野调查的关键步骤。
需要确定研究对象、调查方法、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工具等内容。
合理的研究计划能够提高研究效率和数据质量。
步骤3:进行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是田野调查的核心环节。
在实地观察过程中,研究者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观察方法,如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和直接观察等。
通过观察被研究对象的行为、语言和环境等,可以获取丰富的数据。
步骤4:进行访谈除了观察外,访谈也是田野调查中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之一。
通过与被研究对象进行深入交流,可以获取他们的意见、态度和经验等信息。
在访谈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中立和客观,并遵循道德原则。
步骤5:整理和分析数据在田野调查结束后,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可以使用统计分析软件或手工方式进行数据整理,并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来获取有意义的结论。
步骤6:撰写研究报告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报告应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要注意报告的结构和语言表达,确保清晰明了并符合学术要求。
3. 田野调查技巧技巧1:建立信任关系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非常重要。
与被研究对象建立互信和尊重的关系,可以获得更多真实而有价值的数据。
技巧2:灵活运用观察方法不同的观察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和场景。
田野调查对策分析报告田野调查对策分析报告田野调查是一种基于现场实地观察和数据收集的方法,用于获取原始和真实的信息。
田野调查对策分析报告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问题,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首先,田野调查对策分析报告应明确研究目标。
研究者应确定研究的主题和重点,并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如果调查的是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问题,目标可以是了解农民的种植方式和生产状况,以及他们面临的困难和需求。
其次,田野调查对策分析报告应制定调查计划。
研究者应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和工具,如问卷调查、访谈或观察等。
同时,需要确定调查的时间和地点,并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和行动步骤。
这样可以确保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然后,田野调查对策分析报告需要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
研究者应在田野调查过程中收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如观察记录、访谈笔记和问卷调查结果等。
在收集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和解读。
接着,田野调查对策分析报告应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
研究者可以使用统计分析方法或定性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数据的特点和趋势。
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研究目标提炼出有针对性的结论和建议,并将其与相关的理论和背景知识相结合。
最后,田野调查对策分析报告需要撰写最终的报告,并进行交流和分享。
报告应包括研究的背景和目标、调查方法和过程、数据分析和结论以及建议等内容。
同时,研究者还可以通过会议、论坛或文章等形式进行交流和分享,以获得更多的反馈和启发。
总之,田野调查对策分析报告是一种有效的决策支持工具,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和解决问题。
在制定田野调查对策分析报告时,研究者应明确研究目标、制定调查计划、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并最终撰写报告和分享结果。
这样可以确保田野调查对策分析报告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民俗文化调查措施和方法引言民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地域的历史与传统,反映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风俗习惯。
因此,对民俗文化进行调查是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民俗文化调查措施和方法,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
一、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一种基于直接观察和交流的调查方法,是研究民俗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田野调查中,研究者会亲自到调查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并与当地居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田野调查的优势在于可以获得真实、直接的信息,对于了解当地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非常有帮助。
田野调查的具体步骤包括:1.确定调查区域及目标:选择研究的地区和具体调查的对象。
2.制定调查计划:明确调查的目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3.实地考察:到调查地点进行实地观察,了解当地的环境、建筑、人群等情况。
4.交流调查:与当地居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询问他们对民俗文化的认知、看法和体验。
5.记录整理: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调查报告或研究成果。
田野调查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它能够提供真实、深入的民俗文化信息,是了解当地文化的重要手段。
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调查方法,适用于大规模的民俗文化调查。
通过设计合理的问卷,研究者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
问卷调查相对于田野调查来说,更便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也更加高效和经济。
进行问卷调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合理的问卷:问卷应该包括与研究主题相关的问题,尽量避免问题的主观偏见和干扰。
2.确定调查样本:确定调查样本的数量和范围,以保证结果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3.应用科学的调查方法:使用合适的调查方法和技巧进行问卷调查,例如面对面访问、电话调查、网络调查等。
4.数据处理和分析:收集到的问卷数据需要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问卷调查可以快速获得大量的数据,但是在设计问卷和确定调查样本时需要合理、科学地进行,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田野调查法的方法和感悟引言:田野调查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亲自参与观察和与被研究对象进行交流,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田野调查法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并分享我在实践中的感悟和体会。
一、田野调查法的基本步骤田野调查法包括以下基本步骤:确定研究目标、制定调查计划、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撰写报告。
1.确定研究目标:明确研究的目的和范围,确定调查的重点和关注的问题。
2.制定调查计划: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包括选择调查对象、确定调查方式和工具、确定调查地点和时间等。
3.收集数据: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与研究目标相关的数据。
4.分析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形成研究结果。
5.撰写报告:根据研究结果,撰写详细的研究报告,包括调查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二、田野调查法的技巧在进行田野调查时,以下几点技巧可以提高调查的效果和质量:1.保持客观中立:在进行调查时,要尽量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受个人主观偏见的影响,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建立良好关系:与被调查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是进行田野调查的关键。
要尊重被调查对象的意愿和隐私,与他们建立信任和互动,使他们更愿意分享真实的信息。
3.多角度观察:通过多角度的观察,可以获取更全面、多样的信息。
不仅要观察表面现象,还要关注背后的原因和动机,从而更好地理解被调查对象的行为和态度。
4.灵活运用方法:田野调查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研究目标和调查对象的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
可以使用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不同的方法,结合使用,以获取更全面的数据。
三、我的感悟和体会在实践田野调查法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独特的优势和挑战。
1.与被调查对象的互动:通过与被调查对象的互动,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的生活、思想和行为。
与他们的交流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使我对研究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田野调查法可以获取真实、准确的数据,与直接面对面的交流相比,其他调查方法往往无法获得同样的效果。
人类学家是如何进行田野调查的?一、确定研究主题人类学家进行田野调查前,首先需要确定研究主题。
他们会选择一个特定的群体或社群作为研究对象,例如某个族群、部落或者社会团体。
在确定研究主题时,人类学家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文化的独特性:选择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特点的群体可以使研究更加有意义和有深度。
2. 研究的可行性:选择一个可以进入并深入了解的群体是很重要的,这可能涉及到政治、社会或者环境方面的因素。
3. 研究的重要性:选择一个与人类学领域相关的热点问题或者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主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制定研究计划在确定研究主题之后,人类学家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研究计划,以便合理安排田野调查的时间和资源。
研究计划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调查期限:人类学家需要确定田野调查的具体时间,通常会根据研究主题的特点和预算的限制来决定。
2. 收集资金支持:人类学家需要寻找资金支持,以满足田野调查所需的费用,包括交通、住宿、生活费等。
3. 准备研究工具:根据研究主题的需要,人类学家可能需要准备一些研究工具,如问卷调查、录音设备、摄影设备等。
4. 确定调查地点:根据研究主题和预算的限制,人类学家需要确定调查的具体地点,可能是一个特定的社区、村落或者城市。
三、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实地调查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核心内容。
在实地调查过程中,人类学家通常会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收集数据:1. 参与观察:人类学家会全身心地融入到被研究群体中,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以获取一手的数据。
2. 访谈和访问:人类学家会与被研究者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和交流,以了解他们的观点、价值观和经验。
3. 文献研究:人类学家会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如历史记录、民族志、研究报告等,以便更好地了解研究对象的历史和背景。
四、数据分析和研究成果在田野调查结束后,人类学家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提出相应的结论和发现。
研究成果通常以论文、学术报告或者书籍的形式发表,以供其他学者和研究者参考和引用。
浅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摘要】人类学研究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础方法之一。
本文首先概述了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手段,引入了田野调查的概念和重要性。
接着探讨了田野调查的历史和发展,以及在人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然后详细介绍了田野调查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以及民族志的概念和内涵。
最后分析了民族志与田野调查的关系,并阐述了它们对人类学研究的意义。
在讨论了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浅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田野调查与民族志在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其对未来研究的启示和指导。
【关键词】人类学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民族志,历史发展,地位作用,基本步骤,方法,内涵,关系,意义,未来发展,挑战1. 引言1.1 概述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手段文献研究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之一,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人类学家可以了解到各种历史事件、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
考古发掘则是通过对人类古代遗迹、遗物和文物的挖掘和研究,揭示人类进化、文化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
人类生物学调查则主要研究人类的生物特征、遗传变异和健康状况,为人类起源和进化、种群遗传学等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语言学研究则关注人类语言的起源、演变和多样性,揭示语言在文化传承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而田野调查作为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直接进入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与其亲身接触和交流,获取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和信息。
田野调查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和深入的理解,是人类学家了解和研究不同文化、社会和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
通过田野调查,人类学家可以深入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内部,发现民族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背后的含义和现实意义。
1.2 介绍田野调查的概念和重要性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田野调查方法,指的是研究者通过实地观察和参与,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生活和文化。
田野调查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帮助人类学家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从而揭示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共通性。
什么是田野调查?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
调查、采访、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进行材料的收集。
调查就是要采用各种方法搜集和掌握有关人和事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情况和资料,而且这种调查越广泛深入、越周密细致、越系统全面越好。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为了反映萨哈林岛这个人间地狱的生活,不顾体弱多病、天气严寒、路途遥远,横穿西伯利亚,来到萨哈林岛流放地,对每个村庄、每户人家进行调查访问,同很多人谈话,用卡片记录了约一万个流放犯和移民的生活状况。
三个月的调查使他把岛上的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搜集了大量素材,写出了揭露俄国专制制度罪恶的著名小说《在流放中》和《第六病室》。
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为了深入了解英国伦敦东区穷人的生活状况,曾化妆在贫民窟租了一间房子,经常出入工人家庭和贫民收容所,进行调查采访,写出了反映伦敦贫民悲惨生活、揭露英国社会制度腐败的著名报告文学《深渊中的人们》。
恩格斯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之前,曾用了二十一个月的时间,考察了英国三十多个工业城市,深入到工人住宅中调查,和普通工人交朋友,观察工人的生活情况,了解他们受剥削、受压迫和英勇斗争的情况,掌握了大量的材料,才写出了那部伟大的著作。
总之,为着某一写作目的,在一定范围内,在一个时期里,做有计划的调查、采访工作,有意识地去收集写作材料,是行之有效的重要“聚材”之一。
(一)准备阶段田野调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
准备阶段通常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1、选择调查点。
选择调查点的基本要求:一是选择有特色的地区,二是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三是要选择特殊关系的地区,四是选择前人调查研究过的著名社区。
选好调查点对成功地进行调查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中国地域辽阔,乡村数以万计。
总的来说,应选择具有特色或较典型的地区或乡村进行调查。
所谓“有特色”,就是该地的社会或文化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地区差异很大。
教学研究中田野调查法的应用及其反思
一、什么是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法是一种古典的调查方法,它重在实地调查,建立关系,搜集可靠的信息。
它以实地观察为主,结合参话、采访、实验等进行研究,借助于几何图形、地形图等附件材料进行支持,用描述性研究性来解决客观现象及其社会改变规律的问题。
二、田野调查法在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1.用于科学教学研究。
采用田野调查法,能够深入到课堂实际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收集、分析和研究实际教学活动的各种信息,及时洞察活动过程中的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2.用于教学实证研究。
采用田野调查法,可以收集来自教学现场、学校和社会的信息以及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反馈,通过多种维度的观察,深入地研究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分析实施教学改革对学生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环境的影响,以及教师教学质量的变化情况,兼有客观的研究,系统的提供可操作的方法,有助于在实际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成效。
三、田野调查法的反思
1.定位不清晰,研究局限性大。
有时候,采用田野调查法进行研究时,由于对研究对象以及其背景信息和调查内容的定位不够明确,很容易导致研究局限性大,无法真正反映出各级主体之间的行为和相互关系。
2.实际效果不显著。
田野调查活动可能因为调研物质投入不够、调研计划规划不够完善或者研究者的研究局限性等因素,导致研究的实际效果不尽人意。
因此,在实施田野调查法时,我们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规划,清晰定位研究目标,同时也要加强研究者的实践能力,以提高研究的实际效果。
中央民族大学 田野调查研究计划
拉祜族食用花卉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报 告 人: 孙金霞 专 业: 民族生态学 研究方向: 民族植物学 指导教师: 王建民 院 系: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填表时间: 2010/6/16 1
姓 名 孙金霞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出1985.3 民 族 汉 年 级 研一 专 业 民族生态学 指导教师 张建民 院 系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论文选题意义;研究相关动态;主要内容;主要研究方法;方案及进度安排;研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论文预期目标;参考文献等
一、 选题意义 食用花卉的用途很广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肯定和欢迎[1];(1)用做花卉菜肴花卉菜肴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我国兴起,如南瓜花、冬瓜花、豌豆花、黄花菜等都是农家的家常便菜。在当今中国菜系中,芙蓉鸡片、桂花丸子、菊花糕、茉莉汤、桂花馒头等已经是大受欢迎的鲜花菜肴。“菊花=三蛇”就是广东人最喜欢的野味[9]。用鸡冠花瓣同一年龄的母鸡制作的“花王鸡。是南京更具特色的佳肴,此菜将植物蛋白与动物蛋白融为一体,营养丰富,异香扑鼻,既保持鸡肉原有的风味,又有清热止血、名目养肝、滋补强身的妙用。煎炒的芙蓉花,滑嫩可口,味似鲜蘑菇,此花用于作汤,清新隽永,香倾四座,使人食欲倍增。“花中之王”,牡丹花,瓣大艳丽,雍容华贵,观赏价值极高,无论用其滑炒、清炖还是煲汤,它那浓郁的香气始终不变,让人越吃越想吃。中国八大菜系皆可烹花入菜,花卉经炒、煎、煮、炸,形色不变,灿若鲜花,并可保留各种花的独特香气,品尝起来沁人心脾,余味悠长[10]。从名贵的天山雪莲、雍容的玫瑰、典雅的昙花、绚丽的月季、清素的菊花到寻常可见的紫荆花(有毒花例外)皆可做成一道道极美菜肴被请上宴席,都能尽致地发挥出鲜花独特的色、香、味。我国地域辽阔,花类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只要充分发挥利用,食用花卉发展前景看好,这正好满足了人们对可食自然花卉的需求。(2)用作医药食疗从中医角度看,鲜花是人类强身健体的良药,可名目养肝,清润心肺,行血益气等。如菊花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利血气,清明目[11];金银花清热解毒,养血止渴:荷花消暑止血;杜鹃花润肺清喉,益气宁神,调心脾,增食欲,有助于活血调经,消炎止肿;槐花可健胃[12],镇静剂等。花香疗法自古有之,开窍醒脑,安神解郁,清心名目,用鲜花制成的清凉油、花枕均是人们喜爱的保健药品(具),尤其是花粉,已被研究证实,含有96种物质,其营养价值和医疗效果早被人们所认可,花粉除了能提供机体生长和修复的全部原料外,同时含有大量生物活性物质(如生物黄酮等),对维持机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可起到极莺要的调节功能作用[13]。花粉中所含一种延缓皮肤衰老的物质,长期服用可防止面部色素沉积,保持青春光彩。另外花粉对心血管、内分泌系统等疾病有很好的纺织效果。在西方,花馔有“穷人的医生”之称。被科学家列入饮食 2
抗癌食谱。因此,大力发展花卉产品对健身防病具有不可估量的价植。(3)制做花卉饮料花卉饮料是近几年来异军突起的一种新产品。除了常见的桂花茶、菊花茶、茉莉花茶、菊花露、桂花露外,被饮料行业看好的花卉原料还有白兰花、月季花[14]等,许多花卉制作的饮料对多种疾病有很好的辅助疗效。唧用于精深加工花卉经过精深加工制作高级营养滋补饮品,精练后可制取食物油、香料油、天然香精,这些产品用作食品添加剂,中药粉剂、高级保健油等。据统计,在各类花卉中,约有40%的鲜花有香昧,可用来开发制作食用香油[15],如玫瑰、茉莉、白玉兰、丁香、夜来香、桂花、菊花、晚香玉、米兰、月季、金莲花等花瓣均可提炼出芳香油;美国新开发的鸡冠花油是目前国际市场上价格最贵的食用油之一;万寿菊鲜花可提取天然叶黄素[16],用于食品、化妆品、饲料、医药等领域;从金花葵鲜花中可提取6%的生物黄酮用于医药等。因此,实用花卉的深加工,为食品工业和医药化学工业提供了纯天然、无污染的自然原料,其规模化产业开发的前景是不可估量的。此外,还可利用花卉迸行食疗、醒酒、驱蚊、除臭、治理化学污染等。 在大自然中至少有100多种鲜花可供人们食用,目前被人们搬上餐桌的不足10%,数量极少,开发利用的空间十分广阔。可作食用的花卉不仅有玫瑰、菊花、荷花、桂花等常见传统鲜花,还 有芦荟、香草、仙人掌等一类绿色植物和稀有珍贵花卉品种。我国花卉食用产业的开发主要以食用芦荟、葛根、银杏、香草、沙棘、矮生南瓜、仙人掌、食用鲜花等几大系列为龙头[17],带动相关延伸产品的发展形成产业规模。甘肃省的食用花卉近年来也已形成各地特色产品,如庆阳的黄花菜,皋兰苦水的玫瑰等。据植物学家研究,云南野生观赏植物有2500多种,其中可供食用的花卉有200多种。比如杜鹃、木棉、兰花、茉莉、木兰等都是可食用花卉中的佳品。云南有26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而丰富的野生花卉资源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这个地区民族所特有的文化——食花文化。食花文化与我国医学的发展有着久远的历史联系,所谓“药食同源”的传统医学思想古已有之。在《尔雅》、《诗经》、《山海经》等古籍中就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可供食用的花卉有1000多种,中国就有500多种,既可入药又可入膳的有200多种,像菊花、木槿花、黄花、金银花、槐花、梅花、桃花等经过简单加工即可代茶、入药,或食用。 食花除了是一种民族习俗外,还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据测定,白族食用的大白花中含有多种可供人体吸收的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以及多种矿物元素,其中粗蛋白占8.4%,钙含量为1.38%,每克大白花中16种氨基酸总含量为21.89毫克,VB6含量为9.80毫克。可食用的花卉的营养成分如此高,完全可以加工制作成一些功能性食品和饮料,如可以制作成蔬菜、饮品、天然色素、保健品及药品。目前,云南已有一些开发公司正着手对一些食用花卉进行商业开发,产品已销往北京、上海等地。但很多专家认为,云南对食用花卉的开发远远不够,今后应加大力度, 3
以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带动花卉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当然在开发的同时,一定要实行保护措施,绝不能因为开发而导致资源濒危甚至灭绝。食用花卉是指可供人们日常生活食用的观赏植物,食用部分包括根、茎、叶、花及果实。这些花卉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药用、酿酒、制糖、生产饮料和提取香精,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科学测定,鲜花内含有22种氨基酸、16种维生素、27种常量和微量元素以及多种类脂、核酸、生长素酶等生物活性成分,比如从中提取的花粉被誉为“绿色黄金”,加工出的精油被称为“2l世纪食用油”。 据云南花卉植物研究专家裴盛基教授介绍,食花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相当普遍,它具有民族性、传统性、社会性,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选择。如大理白族每年春天3—5月都要吃大白花。白族人民认为,一年有四季之分,人们也要适应四季的变化。春天到了,山上的大白花吸收大自然精华而盛开。人们要有健康的身体,就要随着四季的变化吸取大自然的精华,最佳途径就是吃花。大白花已成为白族人民每年春天的传统食用花卉。纳西族有这样一个传说:在远古的时候,纳西族的祖先居住的地方,漫山遍野的牛羊食用了一种开白花的植物后长得膘肥体壮,之后不幸误食一种开绿花的植物中毒病倒,治疗中又食用了一种开红花的植物,病居然全好了。因此,在纳西族人的文化里记载了开白花的植物是有营养的,开绿花的植物是有毒的,而开红花的植物则可以解毒、治病。从此,纳西族人就一直食用这种白花[2](一种可供食用的杜鹃花,花白色)。傣家人开的餐馆,菜谱中十有八九都会有花朵的倩影,如“天女下凡” 中掺杂着棠梨花丝,“人间仙宫”里则有幽兰的花蕊,其他如木棉花炒酱豆米,小百花腌酸菜汤,凉拌棠梨花,辣酱拌大百花,水煮芭蕉花,鸡蛋炖仙人掌花等,都是餐馆的美味佳肴。傣家人的花菜,讲究的是自然风味,色香俱全,偏重于菜的外观色泽,给人以不是吃饱而是看够的感受。云南的26个民族兄弟都有关于鲜花的菜谱。云南人吃花不是因为除了花朵没有其他的蔬菜,只是因为他们爱花,觉得非要将花吃进自己的肚子里去,才能表达他们对花的真诚爱意。澜沧江边生活着的拉祜族是一个爱花如命的民族,鲜花不仅是菜中上品,还是他们生命的象征[18]。 拉祜族历史上以轮歇农业为主[3],主要农作物有旱谷、玉米、荞麦,所种的粮食一年只能维持半年的生计,另外半年要靠采集野生植物来充饥[4],如毛车藤(Amalocalyx yunnanensis)、千张纸(Oroxylum indicum)、大野芋(Colocasia gigant-ea)、菜蕨(Callipteris esculenta)、革命菜(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等。至今,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拉祜族的火把节,还要采集野菜或挖野生药材煮稀饭供全家食用[4]。这个长期与森林和大山为伴的民族,在漫长的以游猎和采集植物为生的历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经验与文化知识[6]。所涉及的民族为拉祜族。为了系统的了解云南拉祜族传统食用的花卉及其相关知识。我们有必要进行田野调查。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最新动态 4
我国食用花卉历史悠久,食花文化古已有之。据史料记载,我国以花为馔始于春秋,盛于唐宋。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唐代人把桂花糕、菊花糕视为宴席珍品,食花之风盛于皇室,清代《御香飘渺录》中记载了慈僖以鲜花为食的情节;同样清代《餐芳谱》中详细叙述了20多种鲜花食品的制作方法,如桂花丸子、茉莉汤、桂花干贝、茉莉鸡脯等。同时,鲜花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上也早有应用,如桃花具有利水、活血、通便功能:蔷薇花具有清暑和胃止血之效。冰糖百合汤还是强壮滋补剂,也可治疗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等症[23]。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膳食结构随之有了较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的安全与营养。因此,食用花卉的热潮在世界各地悄然兴起,例如在日本、法国 等国家的许多人喜欢把新鲜的雏菊、向日葵、金盏花等花瓣混合起来,拌入色拉油,制成一道色香味美的花卉食品:美国人则喜欢将一些观赏性花卉如剑兰、百合、玫瑰、紫罗兰等作为配菜来 食用。甚至有的国家的餐饮业将食花、药膳作为经营品牌。我国花卉过去是以观赏为主,食用品种稀缺,用量也较少。如今,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回归自然”的呼声日渐喊响,花卉食品的营养价值也被更多的人所认可,食用范围和品种也越来越广泛。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鲜花成为人们盘中的美味佳肴。因此,研究开发、广泛利用实用花卉前景十分广阔[26]。 在印度、尼泊尔等国家,也有食花的传统和习俗。食花文化已引起了国际花卉界的重视,1988年,日本组织召开了“亚洲食花文化学术研讨会”,研究了如何将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继承和发扬光大,并将其转化为推动产业进步的动力。由此看来,云南食用花卉的开发有着广阔的前景。 三、 研究目标、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标: 研究地区为思茅市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翠云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及临沧市的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所涉及的民族为拉祜族。研究对象为云南拉祜族传统食用的花卉及其相关知识。 (二)主要内容 1.研究地区地理的特殊性与生物多样性 记录地理特征并调查生物多样性。 2.地域差别与食用花卉的异同 调查是否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环境或具有一定地理距离时,其选择的食用花种类有很大的不同,这与他们的生活习惯、居住环境及海拔高度有着是否有关系。 2.1有些广布种并不一定被不同区域内的同一民族采集食用 居住在潮湿山区的民族,偏重于选择辛辣类的食用花卉,如澜沧阿里的拉祜族就普遍喜好采集食用姜花类[7,8],而远在滇东南金平县者米的拉祜族就没有食用姜花类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