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要渗透美育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文/李淑俊摘要:美育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将美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基于一些教育实践,探讨如何引导学生鉴赏作品的语言、意境以及思想之美,从而使学生具备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渗透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进行多种多样的创造之外,还要通过美育,实现自身美化。
当下语文教材中入选的作品大多是中华历史文化宝藏中的瑰宝,它们无不散发着美的光芒,无不蕴含着美的基调,这就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所以教学中就要对这一“美的富矿”进行挖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一、启发学生赏析作品的语言美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如若不能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其他美也就很难体味得到。
特别是一些文学作品,若能引导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里遨游,定会开阔视野,陶冶美好的情操。
美读是感知文学作品的主要方式,是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
叶圣陶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提到,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
通过美读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自然而然地领会作品的语言美。
通过指导学生美读与欣赏,可以让学生发现《绿》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的温柔和谐之美;“水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轻柔秀丽之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崇高之美……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的艺术美也是语言美的主要内容。
王实甫的《西厢记》其语言文采斐然,又流利畅通,典雅而质朴,华丽而秀美。
教材节选《长亭送别》中“听得到一声‘去也’,送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令人瞠目结舌的夸张;“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夸张、对比、衬托,将离愁烦恼写足……正是这些“词句警人,余口满香”的艺术化语言,使《西厢记》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气氛,成为一部百年称誉的诗剧。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关键词:中学语文;渗透美育;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75-02“所谓美育,就是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情感和愿望,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去引导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美育不仅可以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作用,而且能滋润学生心灵,净化学生情思,陶冶学生性情,发展学生智力,使他们逐步成为高素质有修养的人才。
由于语文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及审美情趣。
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实施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每一位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美育不但是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提高人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下面笔者将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1.寻找教育点,挖掘语文教材的内容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的确,语文教学中需要美育,首先体现在语文教材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语文课本所选范文,涉及古今中外,体裁广泛,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些文粹精华如颗颗珍珠,闪耀着美的光华,包含着美的因素。
其优美的语言、精彩的文辞,括辩的思维,或庄或谐的风格,或悲或喜的情感,无不作为一种精神的享受,震撼人的心灵,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散步》是一种亲情美,《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一种正直美等。
强化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摘要: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本身的任务之一。
几乎在每篇课文中,都可找到美育的内容,在教学中凭借这些素材,可唤起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及学习情趣。
本文总结出,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凭借形象美、教材美等为学生创设情景,让他们感知美;可以指导学生理解欣赏,让他们品味美;还可以帮助学生启迪发散,让他们创造美。
关键词:语文;美育;感知美;品味美;创造美语文教学是内容丰富、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它不仅包括了语言、文字内容,而且包括了极为广泛的自然和社会常识,几乎在每篇课文中,都可找到美育的内容。
语文教学与美育有密切的联系。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本身的任务之一,语文教学多是思想内容美与表现形式美高度统一的精品,融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于一体,教学中凭借这些素材,可唤起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及学习情趣。
凭借形象美、教材美等为学生创设情景——感知美,指导学生理解欣赏——品味美,帮助学生启迪发散——创造美。
一、感知美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阵地,又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成熟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唤起感知美的内驱力。
教师可采用巧设悬念、投石激浪、旁敲侧击等灵活多样的艺术技巧,牵引学生步入美好殿堂,从而使学生身心迅速进入审美状态,自觉成为审美主体。
如:教鲁彦的《听潮》时,可以这样设置导语:大海辽阔壮美,神秘莫测,有时温柔静谧、如诗如画,有时又狂涛怒吼、汹涌澎湃,当然生活在内地的我们很难真正一睹大海的风采,领略大海的雄壮美丽,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鲁彦一同去倾听大海的声音吧!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美,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再现美。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连绵的青山、辽阔的北方草原、美丽的江南水乡……一套中学语文教材就是一个具体而微观的人化自然,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中学生是从阅读课文走向自然、走向世界的。
关于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一些思考【中图分类号】g420美育就是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教育,语文教育则是关于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
通过美育,使教育者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语文教育,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能够发现美,表述美,鉴赏美,创造美。
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美,等待我们去寻觅:高山耸立有形体美,大江东去具线条美,百花争艳有色彩美,欢歌笑语有声韵美,鱼翔浅底有动态美,万山红遍有静态美然而,考察我们的语文课堂,有多少课能给人美的享受,实在是不敢乐观。
这固然有许多原因。
但从语文美育的角度看,原因有二:其一、语文美育的操作形式还缺少研究。
其二、实际教学中还缺乏明确的语文美育意识,更缺少有力的美育的手段。
其主要刺表现如下:长期以来,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步骤奉行块状模式,不同教材接特点,不同学生实际,口若悬河,知识点满堂灌,什么字词句篇,层次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什么议论文必论点论据论证,说明文必顺序方法语言,记叙文少不了六要素,小说脱不开三要素反反复复,絮絮叨叨,千篇一律。
使学生如坠五里雾,昏昏沉沉。
另一方面,有的语文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象演戏一样故意做作,令人起鸡皮疙瘩。
有一位老师讲《守财奴》,其中有段主人翁像老虎扑向羔羊一样扑向金子的情景,这位老师演兴大发,教桌在胸前,不能向前年,后面是黑板,不能向后扑,于是向讲台侧面扑,一失足就扑到讲台下,几乎摔倒,喘着气用双臂支撑在讲桌上,咳嗽着一时还缓不过气来。
讲课不是演戏,人物动作比手示意即可,这个情节不难会意,何必那样故意显弄呢。
讲课也不是说书,有的男老师变成女腔念课文的对话,有的女老师变男腔念课文的对话,也是令人生厌的。
非但无法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使听者浑身不自在。
如一位男老师教《林黛玉进贾府》,其中有王熙凤先声夺人的出场。
这位老师本来用方言还在评析课文,突然换了女腔用阴阳怪气的普通话拟声冒出一句话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摘要]: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断加强美育创新的实践与探索,使美育工作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相辅相成。
那么,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体会,认为从六个方面入手,使得美育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审美渗透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g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12- 0142 -01前言: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
它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化艺术作品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变得高尚,在思想感情方面得以健康发展。
我们今天的美育,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任务就是在向学生普及美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要的是将美学渗透到语文等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指导学生正确地欣赏、评价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过我们要经常怀着无限的赞美和敬畏心来看待世界,此话正说明了审美意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可见,美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渗透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尽可能多地发现和创设几个“美点”来陶冶学生。
各种体裁的诗文都有其美的因素,即使是应用文,那短短的电文也有它言简意丰的凝炼之美。
因此,我们可以从教材的内容、语言、结构等多方面挖掘,把富于典型意义的美作为美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渗透摘要:审美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和情感的健康发展。
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每一堂教学课,有意识的去发掘美育的因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感的熏陶,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关键词:美育情境感受创造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呢?我认为可以让学生由感受美到鉴赏美再到创造美,由浅入深,逐步深入。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无论是吟咏美妙的诗词,还是到散文天地里去徜徉,还是到小说世界里与人物形象对话,都离不开读者主体情感地投入,那么创设一定的情境,营造一定的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朗生美读、播放乐曲和展现画面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其积极主动地进入阅读境界。
宋其蕤先生在《语文教学论》中说:”语文教师声请并茂的朗读叫美读。
教师的美读,实在是感染学生的一个好办法。
有些课文,教师美读一遍,可以叫学生泣不成声,可以叫学生潸然泪下,课文的情感,已经在教师的朗读中感动了学生。
”教师的范读也许没有播音员的字正腔圆,但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教师对作品情感的领悟和诠释,从而激起自身的情感,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去感受形象之美。
教师也可以用形象的画面把学生引入情境。
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展现一幅画面:滔滔的江水,嶙峋的怪石,苍茫的天空,站在江边迎风而立的英雄……由此将学生带入遥远的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的年代,身临其境,去体会词人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慨。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校的条件、自身的优势和文本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初步感受文本的形象、情感和意蕴。
当然,学生进入情境之后,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读,精读,全身心地投入去感受作品之美。
二、恰当的引导,助学生正确鉴赏美感受美只是美育的第一步,我们还应在唤起学生美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文本,去思考,领悟,去准确精当地鉴赏美。
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内容思路的研究语文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渗透着丰富多彩的审美教育内容。
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美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从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内容思路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文学欣赏文学作品是审美教育的载体,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表现形式进行感悟和体验。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精选文学名篇、诗词歌赋等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学作品的审美魅力,理解其中蕴含的美学意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悟人生哲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2. 语言表达艺术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阵地,而语言的表达艺术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修辞手法、修辞语言的运用等,让学生了解语言的美学价值,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艺术水平。
通过课堂训练和练习,学生可以逐渐掌握文学语言的表达技巧,从而在语言表达中展现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3. 作文写作4. 古诗词鉴赏二、语文课堂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1.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在视听的感受中深化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审美教育内容的接受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课外拓展活动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内容可以延伸到课外拓展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音乐会、戏剧表演等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促进学生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言表达艺术和审美能力。
3. 个性化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个性化的审美教育内容和活动。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将美育融入到语言表达中,以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以下是我对教师语言渗透美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师语言要富有感染力。
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
例如,在讲述文学作品时,我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作品中的美景、人物形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作品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
其次,教师语言要具有诗意。
在教学中,我会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感受知识。
例如,在讲解自然现象时,我会用诗句来形容:“春雨贵如油,滋润万物生;秋风送爽,硕果累累。
”这样的语言既富有诗意,又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
再次,教师语言要注重情感交流。
在课堂上,我会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用充满关爱和鼓励的语言与他们交流。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会用温暖的语言安慰他们:“别灰心,你一定可以做得更好!”这样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此外,教师语言要富有节奏感。
在教学中,我会注意语言的节奏,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习。
例如,在朗读课文时,我会根据课文内容调整语速、语调,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在渗透美育的过程中,我还注重以下几点:1.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学习。
例如,在讲解历史事件时,我会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厚重。
2.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在课堂上,我会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在交流中感受美的力量。
3. 重视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美的实践中成长。
我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兴趣小组,如书法、绘画、音乐等,让他们在课外活动中感受美的魅力。
总之,教师语言渗透美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用富有感染力、诗意、情感和节奏感的语言,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美的教育环境,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孔子把规范社会政治制度和伦理观念的“礼”与进行审美教育的“乐”相提并论,归属学校教育科目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中。此后荀子在《乐论》中进一步强调了“乐”的特殊美育作用——人人深,化人速。许多中外先哲们无不把美育看作是完善和提高人的品格、才能所不可缺少的途径。教育专家于漪这样说:“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浓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 语文课的基本教学内容是文学作品,而文学是人学,即反映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因此。美育应该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鲜明地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可以通过形象的熏陶,启迪和感染学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魂灵。 由此看来,语文教育的内容决定了其必须以人文素质和精神为内核,我们要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使美育成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呢? 一、创造审美情景 审美情境具有丰富多彩的审美因素,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综合地整体地对受教者施加影响,因而有利于调动受教者产生审美激情、审美体验,从而全面塑造人的审美心理结构。 渲染审美气氛。教学过程中可以动用生动、亲切、感人的语言,或者描述意趣横生的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人与事及景与物,或者演示形象逼真的和教学细节密切相关的动作,从而创造出一种审美情景。如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文,就要引导学生探求“春天为什么美?”“美在何处?”要带领学生捕捉“春风图”、“春草图”“春花图”“迎春图”中所反映出的春天那生机勃勃之美,就必须紧紧抓住文章结尾生动的三个比拟句的探讨、赏析,去感受它从不同方面、不同颜色、不同气势所表现出来的“直觉形象”,思考寻觅这“直觉形象”的美的内涵,产生对春的欣赏、赞美,认识自然景物给予人的那种蓬勃向上的美感,使学生受到“形象”所展示的美的熏陶。 精选审美媒介。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借助审美媒介,充分发挥审美媒介的传导作用。审美媒介是多种多样的,就教学过程来说,课本里的课文就是媒介,就教法说,运用的各种手段(主要是教学辅助工具,如多媒体课件)是媒介;就课文而言,应根据各种文体特点,选出可供咀嚼回味的美感因素更为集中的内容作媒介,或者按类把零散片断组合成美感因素更为集中的媒介。就教法而言,必须按照所教课文的特色,采用恰到好处的手段作为审美媒介,例如教学古诗《渭城曲》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反复听诗歌录音感知内容,然后运用实物投影仪投影诗歌主题插图,让学生细致观察:平日尘土飞扬,路旁的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那青翠的本色,又因柳色的新,映照出“客舍青青”。这种多种审美媒介的综合运用,就能十分逼真地使学生感受到诗人与友人间深挚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之情,让学生尽情地陶醉在美的艺术氛围中。 二、激发审美情感 情感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贯穿于艺术思维和创作活动的全过程,并渗透于艺术形象之中。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课文蕴藏的丰富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充分领悟其中思想感受的美,达到以情传人的目的,使学生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得到陶冶。 首先,要引发情感共鸣,这种方法要求教师想方设法帮学生寻找情感的共鸣点。如《岳阳楼记》它不仅由于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凡响,给人美的享受,更由于它所体现的作者寄予的思想境界,时时敲击着读者的心弦,因而成为千古不朽的美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文中“一阴一晴”两种不同景色而带来的“一悲一喜”两种不同的心情的理解和认识来作为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因为学生也有随天气的阴晴而产生或悲或喜的情绪。有了这个“共鸣点”,学生对“迁客骚人”因环境的好坏,以个人宠辱为转移的悲喜观念产生认同和共鸣,进而对作者追求古仁人的那种悲喜观和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崇高抱负产生强烈的共鸣。 罗丹说:“对我们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比较是“发现”最有效的办法。莫怀戚《散步》和朱自清的《背影》这两篇散文,都写家庭中的亲情,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父母爱护子女。子女尊敬父母,是家庭生活也是社会生活最值得提倡的道德情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散步》和《背影》正是描写这种情感美的。我让学生把两篇内容相似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因为时代的差异,两篇作品所表现的人情美,也有较明显的差异,《散步》表现的是一种欢乐深沉的美,而《背影》表现的却是一种悲凉沉郁的美。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项美育因素很强的工作,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认真实践,深入开掘,让我们的语文课渗透美的激情,开阔美的视野,发现语文教学美的现象和美的规律,,将美育自然地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审美情感,引导学生去展开审美鉴赏,这样就能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审美熏陶,就能更好地实施标准里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要求。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作者:戴晓双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21年第01期
摘 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拥有创造的美的能力。文学作品具备极强的美育功能,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及创造能力。语文作为一门文化课程,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对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方法、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语文教学;美育;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拥有正确、健康的审美观,这体现出了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文教学中通过美的文章、美的语言和美的形象与意境,为学生带来美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感知、理解、鉴赏和创造美。因此在高中语文中渗透美育,能够让学生成为有文学修养,拥有正确“三观”的新时代人才。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基础 1.汉语文的特性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汉语文的表现力,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其进行有效的审美教育。比如在《西厢记之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这句诗词除了有义的美之外,从音上来看,抑扬顿挫的读音,再配上变化的节奏,用音的韵律呈现了汉语文的表现力。比如在汉语言文字中,象形字是由物体的外形演化而来的,或者说象形字是用线条来表示事物形状的文字,因此它能够在外形上表达出事物的形状,因此老师可以从字的形态上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比如“山”这个汉字,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山的雄姿到人走路的姿态来进行联想,让学生展开关于人生哲理的一些思考。汉语文的音、义、形三者相辅相成,本身就具备很强的美育功能,我们可以适时利用这些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2.语言和思维 语言和思维二者缺一不可,当具备了某种语言的时候,也就等于形成了某种思维形态。而基于汉语形成的中国思维形态,则是与西方思维形态完全不同。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不断加深,各国文化的冲击导致学生在思维上出现混乱,原本中国思维形态中的整体观和审美观都发生了变化。汉语词汇中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够树立起良好的思维模式,处理好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能够更好地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这也为美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生活中的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從来不缺乏美的元素。当下审美教育的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传统美育教育仅仅只局限于对于艺术的鉴赏,而在当下社会中,拥有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积累影响了其对于美的信息接收能力。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去感悟生活,领悟生活的魅力,我们可以通过语文学习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初探摘要: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美的资源,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语文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仓库,通过学习语文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真、善、美统一的健康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美育;初探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通过美育,可使人具有美的理想、情操、品格和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只看到语文课智育和德育的位置,对美育相对忽视。
其实,语文在美育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科特点,科学地实施美育呢?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实践做法。
一、培养学生感悟美的能力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悟开始的,审美当然也须从感悟开始,通过感悟形成表象,入境见形,从而激起美感,产生美的愉悦。
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从文字入手,透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进行深层理解。
如,教朱自清的《春》,首先我创设一种情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老师描述的和录音机里播放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语言描绘)花红柳绿,芳草萋萋,小溪哗啦啦,阳光暖洋洋,万物吐蕊,微风轻送……?(同时播放录制的鸟鸣声、蜜蜂飞舞的嗡嗡声等)(同学们齐声回答:春季)感觉怎样?(美极了)。
那么,现在我们来看课文是怎样把春天这种美景更形象地表现出来的。
请同学们朗读全文,并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将课文的文字形成影像,用心去感悟课文带来的美的享受。
正是由于创设情境,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而使其产生了兴奋情绪,老师捕捉住这一学习状态从而培养了其感悟美、发现美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审美鉴赏力是比感悟力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既包括对审美对象性质的深刻理解,又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
高中语文教学要渗透美育
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的重要功能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训练,而且要进行人文情感的教育。
在人文教育中审美教育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把审美教育渗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审美教育的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要力争发挥本学科的特长——德育功能和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思想教育。
根据多年的教学情况谈谈这一方面的感触。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思想教育
一、明确美育的功效
鲁迅说:“享受着美的时候,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以科学地分析而被发现……美的享乐的根底,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审美的自由和功利二者的关系。
所以,美育不但是语文教学中的学生愉悦感受,而且能遵循新课标较好地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
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时刻引导学生学习借鉴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学习他们那种关于“美”的创造经验、“美”的特征和“美”的规律和方法等等,从而形成有利于读、听、写、说的能力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审美情操的陶冶。
二、朗读中体现美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规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要作为重要的一个内
容来抓,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得到美的享受,更能欣赏到美文的神韵和风格,还能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美的体现、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风采,欣赏自然的美好风光。
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感受文本美,要进行美读。
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陶醉于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令人陶醉的情境之中。
通过朗读指导,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感染学生,还可以通过配乐朗读熏陶学生。
比如,在执教李白的《蜀道难》一文朗读时候,倾听名家范读,开篇一声“噫歔欷,危乎高哉!”就会将学生拉到高亢辽远、路途艰难的情境之中,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而朗读起来,与此同时再运用多媒体图像,就形成了无声的文字符号所描写的情和景转化为具有声韵俱佳的
艺术效果。
这种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就会给学生以身临其境、耳濡其情之感,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情感上的美的享受。
三、课外阅读美
大家都知道,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可谓“用之不竭,取之不尽”。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内的阅读,而是要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学习,我们决不能忽视课外的阅读审美问题。
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常与学生沟通交流,多鼓励、督促学生。
用美的事物去浸润青少年的心灵,使他们不断而长久地被美的情感所陶醉、所滋养,从而以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同时提高审美情趣,增长见识。
积极地引导学生去阅读课外的一些名著,让他们领略到在文学的海洋里享受着美妙无穷的快乐,更得到心情愉悦的甜美。
四、鉴赏中享受美
文学作品的学习关键是从中得到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文学作品中去欣赏美、感受美。
比如,在学习《诗经·蒹葭》一首诗歌的时候,就领略它是一首朦胧之美的千古绝唱,为了更好地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先放一首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歌,这首歌的歌词就是《蒹葭》,之后将这首诗作简要介绍,还可以让学生当场吟唱这首诗或这支歌,学生很快就能熟记成诵,并且深刻领会了诗歌的意境美,产生了强烈的效应。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中的审美素材到处都是,美育的教学方法也非常多。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深入理解新课标,认真去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发掘作品中的美育点,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马娟平.关于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2(42).
(作者单位吉林省扶余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