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校园里的植物》精品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5.69 MB
- 文档页数:41
科学《校园里的植物》说课稿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校园里的植物》。一、说教材《校园里的植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的内容,在这一课中,学生通过观察校园里的各种植物,了解植物的名称及特征等。本课是关于植物单元的最后一课,在此前几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植物的叶、茎等结构,并通过种养植物等活动知道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和阳光,进而认识到植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本课主要是认识校园里的植物,并选择一棵你喜欢的植物把它画下来,再把孩子在观察记录的中的发现和大家一起分享。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校园里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
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
中。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3、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
题。
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
流和讨论,尊重他人。
2、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
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
影响。
2、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校园常见植物,并能知道的名称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你认识的一种植物。
四、说教学法
1、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
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
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
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
下教学法:
(1)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
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3)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的体验,让
Ainy晴
Ainy晴 科 學 學科 一
年級 上
冊教案 第 6
課 總 6
課
課題 校園裏の植物 課時 1 任課班級 一(6~8)班 執教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在實地觀察中,發現不同地點生長著不同の植物,它們有各自の特征和名稱。
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の,植物生長在自然環境中
科學探究目標:
通過實地觀察,認識周圍常見植物の名稱及其特征。
在教師指導下,能用圖畫來描述和記錄植物の形態。
在教師指導下,能從對植物の觀察中提出感興趣の問題。
科學態度目標:
學會在科學探究活動中主動與他人合作,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尊重他人。
產生認識植物の興趣,養成珍愛生命、愛護植物の意識。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人類與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植物可以美化人類の生活環境。
教學重點 認識周圍常見植物の名稱及其特征。
教學難點 用圖畫來描述和記錄植物の形態。
教學准備 為學生准備:學生活動手冊、筆。
教師准備:一些植物の圖片、資料或者實物和課件。
教 學 過 程
教學步驟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二次備課
一、談話引入
二、聚焦
三、觀察校園裏の植物
1.出示一幅校園中の植物の照片,問:“你們見過這種植物嗎?
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嗎?在哪裏見過它?”
2.適時介紹植物名稱,幫助學生梳理植物各個部分の特征。
1.出示學生種植の植物の照片或植物實物,請學生觀察和描述。
2.(1)根據回答初步形成班級記錄表。記錄內容。
(2)他們知道の植物生長の地點,
1.引導學生討論應做の准備和注意事項。在學生交流の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達成共識:注意安全,不能邊走邊畫, 安全保管鉛筆。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分組,提出要求:①活動時,小組一起行動; 1.觀察圖片,思考問題。
2.傾聽。
1.觀察和描述圖片。
2.舉手回答問題。
(1)葉、開花、有果實等
《校园里的植物》教学设计
编写人:周银琴
所在学校: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凉风小学
教学内容: 《校园里的植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的内容,在这一课中,学生通过观察校园里的各种植物,了解植物的名称及特征等。
地位作用:
本课是关于植物单元的最后一课,在此前几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植物的叶、茎等结构,并通过种养植物等活动知道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和阳光,进而认识到植物是
“活”的,是有生命的。本课主要是认识校园里的植物,并选择一棵你喜欢的植物把它画下来,再把孩子在观察记录的中的发现和大家一起分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校园里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3、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
2、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教学重点:认识校园常见植物,并能知道的名称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你认识的一种植物。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画笔、画画板、记录册、课前到校园里观察植物。
教师准备:课前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弄清校园里所有植物的名称及生活习性,制作带拼音卡片的校园植物(注:学校比较大的,可以选择几个点进行观察了解,其它的点可以留到课后让学生去观察。)
一、通过谈话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让孩子们到校园里观察了植物,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校园里的植物》。(课件出示课题)
二、学生交流,校园里看到的植物。
科 学 学科 一 年级 上 册教案 第 6 课 总 6 课
课题 校园里的植物 课时 1 任课班级 一(6~8)班 执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
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教学重点 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二、聚焦
三、观察校园里的植物
1.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问:“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
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在哪里见过它?”
2.适时介绍植物名称,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
1.出示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请学生观察和描述。
2.(1)根据回答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
(2)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
1.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注意安全,不能边走边画, 安全保管铅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提出要求:①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 1.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2.倾听。
1.观察和描述图片。
2.举手回答问题。
(1)叶、开花、有果实等
(2) 墙角、墙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
《校园里的植物》教学设计
编写人:周银琴
编写时间:
所在学校: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凉风小学
教学内容: 《校园里的植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的内容,在这一课中,学生通过观察校园里的各种植物,了解植物的名称及特征等。
地位作用:
本课是关于植物单元的最后一课,在此前几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植物的叶、茎等结构,并通过种养植物等活动知道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和阳光,进而认识到植物是
“活”的,是有生命的。本课主要是认识校园里的植物,并选择一棵你喜欢的植物把它画下来,再把孩子在观察记录的中的发现和大家一起分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校园里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3、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
2、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教学重点:认识校园常见植物,并能知道的名称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你认识的一种植物。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画笔、画画板、记录册、课前到校园里观察植物。
教师准备:课前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弄清校园里所有植物的名称及生活习性,制作带拼音卡片的校园植物(注:学校比较大的,可以选择几个点进行观察了解,其它的点可以留到课后让学生去观察。)
一、通过谈话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让孩子们到校园里观察了植物,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校园里的植物》。(课件出示课题)
二、学生交流,校园里看到的植物。
6.《校园里的植物》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2.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
2.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教学重点
带领学生去校园实地观察和认识植物,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和主动交流、汇报观察到的现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探究植物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保护。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复习导入
教师提问:孩子们,你们觉得我们的校园美不美?我们的校园哪里最美?
预设生1:大楼、操场。
预设生2:大树、小草、花。
教师提问:是什么装点了我们美丽的校园?
预设生1:是植物!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就到校园里去观察和认识植物! 课堂活动一:思考校园中的植物有哪些。你最喜欢哪株。
关注每个学习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知识、方法、能力)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去校园里观察植物前的布置
1.教师提问:说说你观察过的一株植物,你能描述它的样子吗?请你和你的小组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描述、讨论。
学生进行汇报: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
教师出示: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学生观察和描述。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
实物
学生观察和描述。
全班交流: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 例如墙角、墙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
《校园里的植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3.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
2.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人类和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二、教学重点
认识校园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三、教学难点
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四、教学准备 学生:画板、记录单、编号贴纸
教师:植物名称的卡片、板书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桂花树图片,谈话:在我们的校园里,种植着许许多多的植物,这是其中一棵,大家见过吗?
2.提问:你在哪里见过它?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3.过渡:这棵高大的桂花树刚种到西崔小学的时候,它们的摸样并不是这样的。
4.出示对比图片,谈话:2013年的12月,这棵桂花树是长这样的,2017年的今天,它的摸样是这样的。看了这两幅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5.小结:是的,桂花树有生命,会长高、长大。(板书“有生命的”)
6.过渡:除了这棵桂花树,同学们想不想去校园里认识更多的植物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到校园里去观察和认识植物。揭示课题。
(二)观察校园的植物
1.提问:在观察植物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预设:不伤害植物(是的,因为植物是有生命的)。注意安全。
2.提问:你打算用哪些方法观察植物呢?
预设:学生说观察方法,师黏贴图形:
用眼睛看——形状、颜色(师:用眼睛可以观察什么?)
用手摸——茎、叶是否光滑,软硬 用鼻子闻——气味
6.校园里的植物
【教材简析】
在前5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过运用看、摸、闻等方法去观察,先整体再局部地认识了植物以及植物的叶、茎等结构,并通过种养植物等活动知道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和阳光,进而认识到植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在本课中,学生将综合运用在前面几课中学习的观察方法,再次走出教室,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这也是对本单元的整体回顾。
走出教室,学生将运用在前几课中学习的观察和记录方法,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植物的特征、名称、生长地点,发现室内观察之外的新信息,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存需要,再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并强化共识,增强爱护植物、不伤害植物的意识。
聚焦板块:通过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提问学生认识这个植物吗;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梳理各部分特征及生存环境,形成初步的“班级记录表”,激发学生到校园中探究植物的兴趣。
探索板块: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去观察和认识植物前应该做的准备和相关注意事项。带领学生出去观察时,对事先确定的一株植物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安全,并答疑解惑。
研讨板块: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学生分享观察及记录的结果,通过研讨活动,了解相关植物的名称、特点及生存环境。此时需要教师辅以追问和引导。
拓展板块:教师设疑,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前几课中已经学习过观察和记录方法,本课再次走出教室进行活动,学生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植物的名称、生长地点及特征,学生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但是,记录能力以及对植物的特征认识的不足,让学生会有无从下手的情况。所以需要老师积极引导观察,讲解名称和特征,同时指导学生如何用画图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特征。 一上《植物》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
新浪微博@sean谦 第6课 校园里的植物 教 学 目 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3.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 2.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教 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教 学 准 备 学生准备:纸、笔。 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回顾前情 1.师:前面几课,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植物,也了解到许多有关植物的知识,还学会了一些科学的记录方法,先让我们回顾一下。 2.师生一起回顾前面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同步播放PPT) 二、到校园里观察认识植物 1.师:这节课我们将要再次到校园里,观察、认识校园里的植物。但是这次,我们要去观察仔细它们有什么特点,生长在什么环境。 2.师:各个小组,你们打算去学校哪个地方去观察学生各个小组进行划分区域,在不同地点观察。 (可以事先准备一张校园平面图,学生可以选择观察的区域,教师进行调控) 3.师:如何观察和记录,我们要做哪些准备呢? 二次备课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
新浪微博@sean谦 学生:记录夹,笔,放大镜(每小组四人,两个放 大镜),去观察植物的特点和生长环境,并记录下来。 多媒体出示《观察要求》 1.不拔起,不采摘,不伤害植物。 2.选定一棵植物,并把它画下来。 3.了解这个植物的名称。 4.注意安全,不要嬉戏打闹。 师:每个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15分钟之后听到哨声集合,回到教室。 (学生到校园观察,老师随机巡视指导。) 三、研讨 (学生观察完毕,回到教室) 1.师:我们观察了校园里的哪些植物? (各个小组汇报,PPT出示记录表) 2.师:我们有哪些新发现?遇到了哪些新问题?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 四、拓展 师:除了校园里的植物,家中客厅里,阳台上有哪些植物? 所居住的小区有哪些植物? 马路两边的花坛里有哪些植物? 公园里有哪些植物? (PPT出示相应图片)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板书设计 校园里的植物 划分区域 如实记录 教 学 反 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实验目录(最新)
周次 章节 实验名称 主要器材 分组 演示 教材页码
2 1.1 我们知道的植物 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然、 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 胡萝卜 ✓ P2
3 1.2 观察一棵植物 凤仙花或〈有根、茎、叶的 植物〉 ✓ P4
4 1.3 观察叶 校园中各种形状的树叶,一 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 植物枝条 ✓ P7
7 1.4 这是谁的叶 校团中各种形状的树叶 ✓ P11
8 1.5 植物是“活"的吗? 塑料花、植物 ✓ Pl4
9 1.6 校园里的植物 一些植物的图片或学校校园的植物 ✓ P16
10 2.1 在观察中比较 大小忍龙模型、纸带、一大 一小气球、伸缩棒 ✓ P24
12 2.2 起点和终点 大纸娃2-3只、大纸带一条、 剪刀、彩笔、胶水 ✓ p28
13 2.3 用手来测量 每个学生一采纸带、一把剪 刀、一支油性彩笔、一根塑 料棒 ✓ P31
14 2.4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橡皮筋、弹簧、小棒、橡皮、 小立方块、记录单、水彩笔 ✓ P34
15 2.5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 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 棒、40个小立方体、把剪 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 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 ✓ P36
16 2.6 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印有小方格的纸若干,十个小方块,固体胶、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支标记笔 ✓ P38
17 2.7 做一个测量纸带 测量纸带、-把塑料直尺、条软尺、一个橡皮 ✓ P40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目录(一上)新版本
《周围的植物》 《我们自己》
一1.我们知道的植物 二1.我们的身体
一2.观察植物 二2.发现生长
一3.植物长在哪里 二3.游戏中的观察
一4.给植物画张“像” 二4.气味告诉我们
一5.植物的变化 二5.通过感官来发现
一6校园里的植物 二6.观察与比较
二7.做个“时间胶囊”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目录(一下)新版本
《身边的物体》 《常见的动物》
一1.观察物体的特征 二1.我们周围的动物
一2.给物体分类 二2.观察一种动物
一3.比较物体的轻重 二3.给蜗牛建个“家”
一4.认识物体的形状 二4.水中的动物
一5.观察一瓶水 二5.它们吃什么
一6.哪个流动得快 二6.动物联欢会
一7.它们去哪里了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目录(二上)新版本
《造房子》 《地球家园》
一1.动物的家 二1.地球家园有什么
一2.我们的家 二2.我们的校园
一3.家里的物品 二3.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4.设计小房子 二4.不同的天气
一5.建造小房子 二5.不同的季节
一6.“小房子”展示会 二6.太阳与白天
二7.夜晚的月亮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目录(二下)新版本
《神秘恐龙》 《玩磁铁》
一1.恐龙的故事 二1.磁铁能吸引什么
一2.挖掘恐龙“化石” 二2.比较力量的大小
一3.测量恐龙“化石” 二3.让小车动起来
一4.拼接恐龙“化石” 二4.隔物吸铁
一5.复原恐龙 二5.设计钓鱼玩具
一6.制作恐龙模型 二6.我们来钓鱼
一7.我们的恐龙公园
一年级科学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校园里的常见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引导学生学会保护植物,养成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1. 认识和了解校园里的常见植物。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植物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1. 植物的特征和分类。
2. 保护植物、环保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校园植物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2. 学生准备观察植物的工具(如放大镜、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里,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引发学生对植物的好奇心。
2. 观察与描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让学生用词语描述植物的特征,如高矮、叶子形状、花色等。
3. 植物分类: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植物进行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植物。
4. 植物的特征:教师为学生讲解植物的特征,如种子繁殖、光合作用等,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5. 保护植物: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植物,让学生养成环保意识。
7.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种校园里的植物,观察并记录其生长过程,下节课分享。
8. 板书设计:
校园里的植物
观察与描述
分类与特征
保护植物
环保意识
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植物的知识,以及如何在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和分享,评价学生对校园植物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的培养。
六、教学延伸:
1. 组织一次校园植物探秘活动,让学生分组调查校园内不同区域的植物种类和生长状况。
2. 邀请校园绿化工作人员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校园绿化工作的意义和植物养护知识。
3. 开展校园植物摄影比赛,鼓励学生用镜头记录校园里的美丽植物。
七、教学实践:
1. 让学生参与校园植物的种植和养护工作,如浇水、除草等,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第一课.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
学情分析:学生对周围植物比较熟悉,上课兴趣浓厚。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植物,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搜集资料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 怎样观察、描述植物 。
学法指导 搜集整理法、交流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 课件、一些植物图片、绿色植物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环境,引入新课
1.PPT出事植物小视频,植物有的生长在陆地上,有的生长在水里;有的高,有的矮,多种多样的。(教师在边上讲解)
2.提问:
(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回答的时候提示出示PPT: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 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
(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准备物品(塑料花、蝴蝶、瓜子、树叶••••••)
(3)引出课题:为什么说它们是植物,你们认识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我们知道的植物”
二、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交流提炼)
1、课前同学们采集了一些植物、搜集了一些有关植物的资料,下面在组内给同学介绍一下。
2、选择组内你们认为最新鲜最有趣的资料或采集的植物介绍给大家。 三、认识校园中的一些植物。
(有效迁移)
1、我们校园中也有各种各样的植物,看一看你们认识哪些。
2、校园里的植物,在冬天哪些是落叶的?哪些是不落叶的?
四、拓展活动。
课外选择一种方法种一种植物,通过画图或拍照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
学生实践、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1.我们知道的植物
一、认识的植物。
二、交流资料。
三、认识校园中的一些植物。
四、拓展活动。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1.3《观察叶》教科版教案教学设计
观察叶
6.校园里的植物
【教材简析】
在前5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过运用看、摸、闻等方法去观察,先整体再局部地认识了植物以及植物的叶、茎等结构,并通过种养植物等活动知道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和阳光,进而认识到植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在本课中,学生将综合运用在前面几课中学习的观察方法,再次走出教室,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这也是对本单元的整体回顾。
走出教室,学生将运用在前几课中学习的观察和记录方法,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植物的特征、名称、生长地点,发现室内观察之外的新信息,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存需要,再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并强化共识,增强爱护植物、不伤害植物的意识。
聚焦板块:通过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提问学生认识这个植物吗;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梳理各部分特征及生存环境,形成初步的“班级记录表”,激发学生到校园中探究植物的兴趣。
探索板块: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去观察和认识植物前应该做的准备和相关注意事项。带领学生出去观察时,对事先确定的一株植物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安全,并答疑解惑。
研讨板块: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学生分享观察及记录的结果,通过研讨活动,了解相关植物的名称、特点及生存环境。此时需要教师辅以追问和引导。
拓展板块:教师设疑,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前几课中已经学习过观察和记录方法,本课再次走出教室进行活动,学生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植物的名称、生长地点及特征,学生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但是,记录能力以及对植物的特征认识的不足,让学生会有无从下手的情况。所以需要老师积极引导观察,讲解名称和特征,同时指导学生如何用画图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校园里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名称和特征。
2024版教科版新课标教材
一年级上册
科学
教学反思
学校: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2024年8月16日一年级上册科学目录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1.我们知道的植物2.观察植物3.植物长在哪里4.给植物画张“像”5.植物的变化6.校园里的植物单元小结和科学阅读第二单元我们自己1.我们的身体2.发现生长3.游戏中的观察4.气味告诉我们5.通过感官来发现6.观察与比较7.做个“时间胶囊”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1-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反思作为单元的起始课,让学生领略科学的魅力,产生对植物和大自然的学习兴趣是本课的重要任务。本课内容有四个部分,聚焦版块借助自然景观公园图,引发学生思考周围有哪些植物,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走进周围的植物世界,同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关于植物的前概念。探索版块先让学生说一说知道的植物,学生在感受植物多样性的同时,也能描述出植物的一些显著特征。接着观察校园图片,该活动指向了植物与环境,可以反映学生对植物的一种认识。研讨版块让学生根据植物的特征,辨别和区分不同种类的植物,并引导学生认识校园常见植物。拓展版块设计了种植活动,此环节学生将了解两种常见的种植方式。种植活动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将为本单元之后的植物观察活动做准备。一年级的学生对植物的认识主要来自图书、家庭种植或对周围环境中植物的观察,因此是比较粗浅和零碎的。从能力上看,一年级学生不能够完成系统的科学观察,动手操作能力较弱,识字量不足,有意注意保持时间不长。种植活动是学生进行长期观察的首次尝试,在记录时更适合用画图的形式。1-2观察植物教学反思本课在第一课初步认识植物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植物,加深对植物外形特征的认识,并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不同植物有不同外部特征的认识。本课内容有四个部分,聚焦版块,通过情境图让学生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植物和人一样都在生长,同时聚焦植物的特点。探索版块设计了两个递进的观察活动,一是引导学生用眼看、手摸、鼻闻等科学方法来观察植物,并对其外形特点进行口头描述;二是出示更多植物,以“蒙眼猜植物”的游戏引导学生不用眼睛看,通过用手摸和鼻闻的方法来观察植物,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描述植物特征,比较植物的异同点,研讨版块,总结本节课所使用的观察方法,让学生将观察到的内容与方法结合起来描述植物特点,并通过交流“家里种的植物怎么样了”引导学生持续关注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展版块,让学生通过对特殊植物——仙人掌的观察发现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特点,了解植物结构特点和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一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植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植物的观察方式主要停留在“看”上,需要教师细致指导观察植物的科学方法,如运用眼、手、鼻等多种感官从整体到局部进行有序观察等。一年级学生喜欢故事、游戏,如果教师能创设的一些符合学情的情境或小游戏,他们的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小组合作的意识会获得更好的渗透培养。1-3植物长在哪里教学反思从这节课开始,学生将改变观察的视角,从观察植物过渡到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本课中,学生需要聚焦植物的生长环境,了解不同环境下的植物,探究植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本课内容有四个部分,聚焦板块引导学生交流种植经验,关注植物种在哪里。探索板块设计了三个分层活动。活动一:通过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建立“植物生长需要土壤”的认识。活动二:通过土地的剖面特写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扎根在土壤中,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活动三:让学生了解到植物还可以生长在水中。研讨板块,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生长环境的共同特点,并能比较说出土壤中植物与水中植物的不同点。拓展板块通过“在土壤和纸巾上种绿豆”的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环境下的植物的生长状态,引导学生养成爱护植物、保护植物生长环境的意识。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生长有了一定的认识,能用科学方法观察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点。生活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植物,了解一些常见环境中的典型植物。但是,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不足,观察方法不全面,他们的描述通常是比较零散的,使用相关的科学词汇进行表述会有一定难度。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比较法观察不同环境下的植物,丰富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1-4给植物画张“像”教学反思本课学习将引导学生通过对植物的观察,说出几种常见植物的名称,找到不同植物的特点,并通过观察、记录、思考、讨论等方法,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认识到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从而树立爱护植物、保护生命的意识。本课内容有四个部分,聚焦版块通过展示身边的美景,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人们经常给植物拍照或画“像”,进而聚焦问题“怎么画植物才真实”。探索版块为“我们给植物画个像”,通过对身边植物的观察,掌握植物的主要特征,了解植物的名称,找到生长环境,并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植物,同时做成一幅作品,体现跨学科学习的导向。研讨版块通过对画像的讨论,判断学生是否根据植物的特点进行了记录,同时提出让学生去观察记录家里的植物,引导学生树立爱护植物的意识。拓展版块为继续观察并记录自己种的植物,通过对植物连续观察,了解它们发生的变化。在前面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科学的观察方法,也尝试用科学的方法观察了多种植物和植物生活的环境,并能够用一些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植物的一些特点。在前面的学习中,科学学习的重点是观察和描述,因此在记录的方法上,学生还未掌握画简图等记录方法。同时,学生的科学语言表达还不够规范,在描述现象和特征的时候,还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另外,在给植物画像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关注到植物的名称,关注各种植物的生活环境,学生对植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可能还存在一定疑惑,需要教师多进行思维的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观点表达。1-5植物的变化教学反思本课将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植物种植过程,学生将自己近段时间种养的植物带进课堂观察,向身边同学介绍植物发生的变化。本课内容有四个部分。聚焦版块,通过“我们种的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关注植物发生的变化。探索版块安排了“观察我们种的植物”和“展示我们的观察记录”两项活动,通过课堂观察和记录单展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种植经验,发现植物的生长变化规律。研讨版块,通过对植物种养经验的讨论,分析出植物生长需要水、阳光、空气等条件。拓展版块,展示了我们收集的其他资料,以一棵树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为例,把学生的视野从对静态现象、短期现象的观察,引向对更为广阔的、动态的、长期的植物生命现象的观察,帮助学生意识到植物生长变化鲜明且存在周期,体会到植物是有生命的。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观察、描述的方法,但是一年级的学生表达能力还比较弱,对植物是一个生命体的认识比较零散、粗浅,不能准确地认识到植物生长变化的本质特征,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一起回顾和梳理,同时要鼓励学生在他人交流分享的过程中保持安静倾听的习惯。另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我控制力、注意力、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意识等都需要培养与发展。1-6校园里的植物教学反思本课综合运用前五课学习的观察方法,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和记录校园里的植物,这既是对前几课学习的整体回顾,又是对学生良好记录习惯和交流汇报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探究植物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聚焦版块通过提问校园里有哪些植物,引导学生去观察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探索版块是学生走出教室观察、记录校园里的植物。通过实地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认识到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知道常见植物的名称和主要外部特征。研讨版块,学生整理他们观察到的植物以及新发现、新问题。拓展版块是引导学生课后可以和家人一起到菜市场或者田野里去认识一些蔬菜、水果。在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会运用看、摸、闻等方法观察植物,知道了植物有的生长在泥土里,有的生长在水里,有的是无土栽培,通过种植植物等活动知道了植物会生长变化,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和阳光。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到室外开展科学活动,一年级学生会很兴奋,难以自我约束。因此,教师在活动前需要分好小组,明确任务,着重强调在限定区域内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教师须及时答疑、指导记录,帮助学生有序地、有效地开展活动。1-7单元小结和科学阅读教学反思《周围的植物》单元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学生在一年级时培养的学习习惯和获得的学习方法将对其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学生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孩子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让学生关注植物进而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本单元最后安排了单元小结和科学阅读版块,这是对《周围的植物》单元学习的拓展延伸。通过单元小结,梳理了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一是认识更多周围的植物。二是体现出植物的多样性。在科学阅读版块补充了人类和植物之间密切的关系。科学阅读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和途径,通过插图和文字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植物分布非常广泛,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美的感受,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课,虽然先前对身边周围的植物的认识也有较多的渠道,如幼儿园的种植活动,家庭生活实际经验,绘本图书等,但是这些认知比较粗浅和零碎。想要顺利达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就要让学生对植物的特征和需求有所理解。由于一年级学生的书写水平还不成熟,可以让学生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同时也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为了更好地生长,它们需要一定的环境。第二单元我们自己2-1我们的身体教学反思本课是一年级上册《我们自己》单元的第1课。教学内容指向“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这一【核心概念】下“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这一学习内容。本课教材编排意在通过对身体外形结构的观察和内部结构的探究,认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身体外形具有对称性等特点,并简单了解人体的内部结构,以此引发学生对观察方法、观察内容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探究人体秘密的兴趣。教材从四个方面安排了教学内容:聚焦板块使用了一个小孩和一个成年人奔跑的照片,明确了本课的研究问题是“我们的身体包括哪些部分”,从而引导学生认识我们的身体具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差异。同时提出了“我们需要经常锻炼身体”的健康生活理念,为深入观察研究我们的身体建立基础。探索部分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通过手摸、耳听、让光透过手指等方法观察并发现身体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等信息,激发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第二个活动是对身体外形结构的观察,核心是认识身体的基本结构——头、颈、躯干和四肢。教材还通过“被遮住的一半和露出的一半是一样的”建立起对身体外形对称性的初步体验。随后引导学生将通过画图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身体,以此进一步了解人体结构。研讨活动环节提出了“我们的身体从上到下有哪几部分”“与小猫、小狗相比,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不同?”两个问题,这些既是对前面学习的小结,也将学习视角扩大到不同生物间身体结构的初步比较。拓展环节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学习方法,即指导学生当遇到无法直接观察物体时,可以通过阅读科普书来了解物体。一年级学生对“身体结构”这个概念是非常模糊的,往往会把眼睛、鼻子、耳朵等五官与身体结构混淆。同时对身体内部结构的认识也不具体、不全面。另外,由于学生文字学习的时间不长,对于本课中“颈”“躯干”等概念的识记也有一定的难度。当然,有了第一单元植物的观察、分类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使用部分感官来观察物体,这将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和技能基础。2-2发现生长教学反思本课是《我们自己》单元的第2课,是在第一课简单观察身体外形结构与内部器官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探知自己的身体变化。《发现生长》是让学生回顾从出生到现在的生长发育过程,通过收集各种生长发育的信息,证明自己的生长变化,结合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除了身高、体重的变化之外,还有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运动能力等方面也在发生着变化。教材从四个方面安排了教学内容:聚焦环节,通过“有哪些事物能证明我们在长大呢”这一问题,激发学生收集自己生长变化的证据。三幅儿童不同时期的照片和“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这些图文信息都在暗示学生从生活中的一些成长变化去发现自己的生长。探索环节,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通过观察从小到大衣服的变化、运动能力的变化以及牙齿等变化,去找到自己成长的证据。第二个活动是基于上一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寻找生活中能证明自己长大的更多的证据,通过画一画的形式表述出来。研讨环节,教材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对于探索环节两个活动所搜集证据的汇报与整理。随后第二个问题“我们怎样证明小猫、小狗在长大”这一问题将学生视野从我们自己扩大到周围的小动物、拓展环节,让学生画一画动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一方面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科学绘画的方式及时记录观察到的信息。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自己的生长情况是有一定的了解的,部分家长对于保留孩子的生长记录也有较强的意识,有些家长甚至会保留孩子出生时的手脚印、不同年龄阶段的照片,不同时期的衣服、鞋、帽子等,通过学生儿童时期的体检记录,可以快速地找到身高和体重等的变化,这些证据都可以让孩子们重新看到了自己的生长变化。但是本课教学中部分证据可能是间接证据,学生要将这部分事物转化为证据有一定的难度。2-3游戏中的观察教学反思本课是一年级上册《我们自己》单元的第三课,是在认识身体的结构、发现生长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获取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教材安排了四个环节的教学活动:聚焦环节,教材通过展示一幅“老鹰捉小鸡”游戏的图片,将问题聚焦到:“我们在游戏中会用到哪些感觉器官”,不仅进一步认识自己的感觉器官,还直接点明了本课的研究主题。探索环节,学生主要经历了抓尺子游戏。教材将游戏分成三个活动来展开。活动一主要是让学生蒙住眼睛来抓尺子,并将抓住的次数记录下来,在此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不利
第 1 页 共 6 页
一年级科学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2)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2.过程与方法:
(1)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2)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3)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
第 2 页 共 6 页 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学乐师生”APP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块分小组进行了校园树木的观察,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块交流一下。
二、新授
(一)交流观察的内容
1.确定交流内容
(1)观察了哪些树?
(2)这些树是怎么样的?
(3)它们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4)不同的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3.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大家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4.比一比,评一评,哪一个组观察的最好。
(二)整理观察记录
1.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第 3 页 共 6 页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随机板书。
(播放课件:
树的相同之处:
都有树叶、树干、树皮、树根。都需要阳光、水分、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