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法制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我国西部民族区域法治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
然而,在这一进程中,西部民族区域的法治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
本文将探讨我国西部民族区域法治现状,并分析其中的问题和原因,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一、西部民族区域法治的进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和加强西部地区的法治建设,西部民族区域的法治程度逐渐提高。
一方面,政府加大了法治宣传力度,提高了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另一方面,各级政府积极推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不断加强对法律的执行力度。
西部地区也积极参与全国的法治体系建设,加强与中央政府间的合作与沟通。
二、西部民族区域法治存在的问题尽管西部地区的法治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首先,西部民族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法治程度也存在差异。
一些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法治观念淡薄,法律法规的执行也相对滞后。
其次,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意识和素质相对较低,法律法规的普及和执行存在困难。
此外,由于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多样性,法律法规的适用和实施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西部民族区域法治存在问题的原因西部民族区域法治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法治水平的差异,一些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难以为高水平的法治建设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支持。
其次,文化差异和传统观念也是影响法治建设的重要因素。
一些地区的传统习惯和文化观念可能与现代法治理念相矛盾,造成法律法规的普及和执行困难。
此外,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西部地区的人员流动性较大,这也给法治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提升西部民族区域法治的建议和措施为了提升西部民族区域的法治水平,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举措。
首先,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法治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其次,政府要进一步加强法治队伍建设,提高执行力度和效率。
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意识和素质,加强对民众的法律教育和培训。
我国法律范本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保护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地区则是我国独特的宝藏。
为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范本,以确保这些地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探讨我国法律范本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保护。
政治方面的保护是确保少数民族地区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
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自治权力。
这意味着少数民族地区在自己的地盘上具有自治机关,可以自主管理、独立决策。
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的代表组成,代表他们的权益和意愿。
这种自治制度不仅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权益,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经济方面的保护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我国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例如,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税收减免政策、贷款利息补贴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
同时,我国政府也鼓励跨区域的投资和经济合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这些政策和措施有助于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状况,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文化方面的保护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
我国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通过法律范本确保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字、宗教习俗、传统艺术等得到遗传和发扬。
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制定政策和措施,保护和挖掘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我国也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和交融,以增进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的共同进步。
教育方面的保护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
我国通过法律范本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保证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能够接受公平和有质量的教育。
政府提供专项经费,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条件,修建学校、培训教师、提供资助等。
此外,我国还鼓励双语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学好汉语的同时,保护和发展他们自己的语言文化。
综上所述,我国法律范本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保护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个方面。
论彝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彝族是中国54个少数民族之一,是分布最广、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在中国南西部各省区均有分布,其中云南是最为集中的地区。
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之丰富、底蕴深厚,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确保民族文化传承的前提下,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着深刻的法律意义。
第一,相关法律规定。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各民族一律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无人因信仰而受到歧视,一律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四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权保护、继承当地各民族的文化遗产,开展文化教育与科学研究活动,以繁荣当地文化、促进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和谐共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俗文化保护法》等法律也纷纷规定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
第二,政策文件的出台。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制定了一系列的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政策文件。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工作法》,要求各地建立语言文字保护机构,推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使得彝族文字得以得到保护和传承;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划(2016-2020年)》,进一步强调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三,实施具体保护措施。
中央政府和当地政府加强了有关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除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世界遗产保护等方面加强立法、制度建设,还通过立项资助、扶持民间组织、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等多种途径实施具体保护措施。
例如,云南省加强对彝族村寨的保护,重建了丹巴排骨寨、保山沧源西华寨等多处彝族村寨;云南省委决定向全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配置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加强民族文化活动场馆、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建设,提升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的保护能力。
总之,彝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不仅是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是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建设在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既是推动社会进步与稳定的基础,也是保障少数民族人民权益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挑战。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可以有效地维护少数民族人民的合法权益。
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存在一些独特的困难和问题,例如经济落后、教育资源不足、文化差异等。
通过依法治理,可以确保少数民族人民享有平等的就业、教育、健康等权益,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法治建设还可以防止和打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其次,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幅员辽阔,拥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宗教、语言、文化等多元性。
法治建设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各个民族的文化权益,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同时,法治建设还可以对不同民族之间的纠纷和冲突进行公正公平的调解和解决,增进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包容。
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差异,少数民族地区在法治建设的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等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这就需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投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背景使得法治建设需要更加细致入微的考虑和规划。
在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时,应充分考虑各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习惯,确保法律的普及和适用性。
为了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有几点值得思考和探讨。
首先,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其次,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确保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政策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
同时,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地区法治建设的专业性和水平。
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为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法律措施,以保障其权益和发展。
本文将从法律保护的角度探讨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情况,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立法保护的基础我国的宪法和民法典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法律基础。
根据宪法第36条的规定,我国保护少数民族的自主权、传统习惯和风俗。
民法典中的民族风俗的保护规定也确保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保存。
此外,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专门的法律法规,例如《民族地区自治法》、《国家民委办法》等,明确规定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二、立法措施为了保护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我国采取了多种立法措施。
首先,针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该法规定了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明确了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义务和权益。
此外,还设立了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专项基金,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
其次,我国还制定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该法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机制,明确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和义务。
同时,该法还设立了非遗名录和非遗传承人制度,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
另外,我国还通过《民族地区自治法》明确了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和自治范围。
这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得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本地区的传统文化。
三、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法律措施,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针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还存在一些空白和笼统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其次,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问题仍然存在。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一些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逐渐被边缘化和遗忘。
少数民族面临的现代化冲击,使得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
析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对于完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体系、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发展措施。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上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它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点。
1. 融合性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广泛,民族的构成复杂,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呈现出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趋势。
在各民族文化间进行交流、吸收和融合,既滋养了这些地区的传统文化,也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2. 历史性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形成来源于其历史发展过程。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这些层层叠加,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3. 地方性由于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地域性和文化差异性。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以下是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1. 文化自信不足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遭到忽视,传承人减少。
少数民族地区的年轻人普遍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即使有学习的意愿也缺乏传承人的引导和教育,在现代化的影响下,传统文化状况亟待加强。
2. 文化保护缺乏完善机制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和政策保障,传统文化缺乏法律保护。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未能充分被发掘、保存和利用,文化传承的责任和方式亟待完善。
3.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足传统文化缺乏与现代社会相互融合的策略,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脱节。
各门类传统文化体现的学术研究和普及教育落后,传统文化根据实际需求来进行改良和革新也亟待推动。
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宣传,并补充新的内容,使之更接地气。
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体现。
其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为建设多元文化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面临严重的威胁,保护和传承工作亟待加强和完善。
本文整理了几点建议,旨在提高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质量,促进多元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一、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为了加强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经费、免费赠送专业书籍、设立文化基金等方式,支持文化保护机构和民间组织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
同时,政府也应该建立健全各种文化政策,促进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优秀作品的创作和发扬光大。
二、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一环。
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应当从小学、中学开始普及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让年轻一代更好的了解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
同时,应该加大对于专业文化保护人才的培养力度,拓宽人才的来源。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障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可以做到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三、加强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承边疆少数民族语言作为边疆各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应该加强其保护和传承工作。
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基础研究,保护和传承各个民族的语言和方言。
同时,也应该加强民族语言在教育、媒体和行政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和推广,保护传统语言,保持地域特色,让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更加多元化和美丽。
四、开展多种文化交流活动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活动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进一步增强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归属感。
可以在不同年龄层次开展各种活动比如文艺演出、运动竞赛、传统文化讲座和比赛、展览、民俗文化体验和考察等各种活动。
这样有助于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和交往,也有利于各族群之间的深入了解,促进文化传承和多元文化的繁荣发展。
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涉及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下面是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1. 加强政策支持和保障。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政府还应该加大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支持相关保护工作的开展。
2. 加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
在边疆地区,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推动,引导青年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
3. 建立相关的文化机构和平台。
应该建立一些专门的文化机构和平台,如博物馆、文化中心等,用以展示和传播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时也可以举办一些相关的文化活动,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
4. 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对于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应该加强相关的保护工作,包括文物的保护、修复和展示,同时也要加强对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以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
5. 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
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工作,了解和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习俗、音乐、舞蹈、手工艺等,从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6. 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
应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共享。
7. 强化意识形态宣传工作。
在边疆地区,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引导人们树立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以促进社会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和支持。
对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家庭等都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共同推动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关于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法制思考
作者:马金萍马文婷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10期
摘要民族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写照,同时也是这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
而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民族传统文化积淀浓厚的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西部文化的显著特征,但在西部大开发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体现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遗产正大量流失,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关键词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法律保护
作者简介:马金萍,兰州大学法学院2009级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马文婷,兰州大学法学院2009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4-162-01
民族文化是每一个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是各民族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承下来的。
除汉族外,有一半以上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地域广阔的西部地区,缔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水平的体现,是统领该民族精神的灵魂。
一、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现状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陕西、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等十个省、市和自治区。
其土地面积54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6%;目前有人口约2.87亿,占全国人口的22.99%。
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特别丰富,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
在这样的地理、历史环境下,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出如下状态:
1.民族文化的弱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西部少数民族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废弃了旧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种扬弃和转换中,使得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而使得民族文化人才资源短缺,民族文化传承链有断裂的危险。
2.语言文字的消亡以及具有民族特色文化艺术的退化。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字逐渐萎缩。
有些少数民族的年轻人不知道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民族特色。
3.本民族对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欠缺。
这些人为的因素无疑更加快了民族文化的流失。
还有我国的文化遗产已先后被国外申报,在公布的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从上述可以看出保护意识还很欠缺。
二、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法制思考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加强对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一)内因保护机制
1.要积极调动民族自身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西部地区民族文化要想真正得到保护和发展,关键还是在本民族自身——民族自身才是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要帮助他们认识到民族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和意义。
可以通过开办学校教育、相关民族文化的学习班等。
2.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旅游发展相结合。
西部许多地区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所以民族文化相对保存较好。
以新疆喀纳斯为例,当地的土著居民是图瓦人,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圣地之一。
旅游业可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还可以认识到自身文化的巨大魅力,
3.发展民族特色经济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特色经济不同于其他经济,体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
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本民族的民族文化,最能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是服饰、饮食、手工艺品、建筑、文物古迹等。
我们可以根据现代人们对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采用科学合理的途径,将它们开发出来并不断地创新,既能保留传统的精神又能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二)外因保护机制
1.立法方面。
首先是对国外相关法律的借鉴。
国外对民族民间文化立法较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发达国家保护民族文化的经验和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其次是国内立法的制定和完善。
2.司法方面。
法律的实施是影响法律实效的一个关键因素。
解决西部民族文化保护中法的实施问题,首先应当唤起政府部门的足够的重视和切实的支持;此外,要求立法适时适度切合实际,同时严格按照立法原理完善废、改、立等诸多环节。
3.行政方面。
首先,发挥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遗产收藏保护机构的主力军作用。
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民族文化抢救的工作,有一定历史价值的给予最佳保护。
其次,由各级政府牵头,保护好民族文化生态环境资源,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除此之外,各级党委、政府还要深刻地认识到抢救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且要把它门列入全盘工作规划中统筹安排,要加
大工作和宣傳的力度,要站在特有的高度,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和产业建立起科学规划、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协调合作的保护机制。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西部丰富民族文化的消失、损毁、流失的现状,我们不能再等闲视之了,必须用法律手段加以行之有效的保护。
否则,消失的不仅只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灵魂、精神与民族自身。
因此必须开发与利用并重,发挥西部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具有举世瞩目而永恒的地位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方慧.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李春华.新疆风物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3]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