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专题复习风和季风3.20
- 格式:ppt
- 大小:522.50 KB
- 文档页数:19
地理风向知识点总结一、风的形成风是大气中的空气运动,是地球表面上一种空气的水平运动。
风是由于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所引起的。
当太阳的辐射能照射到地球表面时,地表物体和空气受到辐射能的影响,从而产生温度差异,引起空气的移动,形成风。
二、风的形成原因1.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会造成大气层内的空气向东方旋转,产生地转偏向力。
2.地球的不均匀加热: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区因地形、经纬度和海陆分布等原因,会引起温度差异,形成气压梯度,从而引起风的产生。
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是风的形成的根本原因。
三、风的分类1.按照风的方向和路径划分,可分为主导风和地转风。
主导风是由于地球旋转而形成的,在低纬度的地区,主导风呈东北、东风;在中纬度地区,主导风呈西风;在高纬度地区,主导风呈西北、北风。
2.按照风的性质,可分为永久风和季风。
永久风是一种相对持续的风,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季风是一种随季节变化的风,是由于季节性的大气运动引起的。
四、风向的测定1.风向的测定方法:常见的风向的测定方法主要有人工测定和仪器测定两种。
人工测定:直接通过观察树叶、旗帜和烟囱冒烟的方向等方式来判断风向。
仪器测定:使用风向标、风力计、风速计等仪器对风向进行测定。
2.风向标:风向标是一种用来测定风向的仪器,通常是一个具有箭头的圆盘,在箭头的四周标有不同的方向,在风的作用下环形转动,并指向所经过的方向,通过风向标可以很容易准确地测量风向。
五、风力的描述风力是用来描述风的强度的物理量,通常使用Beaufort风力等级来描述风的强度。
Beaufort风力等级:0级,烟正直上升;1级,烟末烟直上;2级,烟飘离而指向风向;3级,起尘;4级,树梢摆动;5级,小树开始摇动;6级,广泛树摇动;7级,过老树开始摧毁;8级,屋瓦吹飞;9级,移动玻璃;10级,轻飞沙;11级,大大小飞石;12级,树木摧毁。
六、气压和风风的产生主要依赖于气压梯度力。
地球上任何地点的气压都是不断变化的,产生气压梯度力。
高中地理(夏季风、冬季风、季风环流、地形雨)考点详解• 1. 夏季风、冬季风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夏季、冬季的风向不同,这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风带的季节移动引起的。
夏季和冬季的盛行风向分别为:(1)夏季:西南季风+东南季风①在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向北移动5°,加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印度北部为亚洲的低压中心;②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此时南半球的澳大利压为冬季,空气手冷下沉,整个澳大利压为低温高压中心;③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即从澳大利压吹向印度(东南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变为西南季风;④此时太平洋中部有另一个高压中心:夏威夷高压,风由太平洋吹向亚洲,同时向右偏转,即为东南季风。
图1 世界的气压与风向(夏季)(2)冬季:西北季风+东北季风①在冬季,亚洲中部发育着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太平洋北部为阿留申低压,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并向右偏转,因此形成了西北季风;②澳大利压处于夏季,也为低压中心,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并向右偏转,便形成了东北季风;③东北季风越过赤道后,会向左偏转,称为西北季风。
图2 世界的气压与风向(冬季)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夏季与冬季的风向也符合上述特点:①夏季,盛行西南季风+东南季风,季风带来了大量的海洋水汽,使得我国降水充沛;②冬季,盛行西北季风+东北季风,季风由寒冷干燥的西伯利亚吹来,水汽较少,为我国带来了大风降温天气。
图3 我国的夏季风与冬季风• 2. 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受冬季风、夏季风的影响,印度洋北部的洋流方向也会随着季节变化,具体的变化规律为:冬逆夏顺。
①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在东北季风的吹拂下,印度洋北部的洋流方向为逆时针,索马里东侧为暖流;②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在西南季风的吹拂下,印度洋北部的洋流方向为顺时针,索马里东侧为寒流。
图4 印度洋的季风环流例题图5 例题答案:D、C精讲精析:(1)分析该地区的气候。
①该地区位于54°E~56°E、25°N~26°N,因此位于我国西部,且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因此应该是阿拉伯半岛;②该地区在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因此应该是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
高中地理(夏季风、冬季风、季风环流、世界气候)考点详解•1、夏季风、冬季风我国夏季主要为东南风和西南风,冬季主要为东北风和西北风。
风向的季节性差异,主要是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具体的成因如下:(1)夏季:西南季风+东南季风①在夏季,印度北部为低压中心,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为高压中心(南半球为冬季);②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即从澳大利亚吹向印度(东南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变为西南季风;③此时太平洋中部为夏威夷高压,风由太平洋吹向亚洲,同时向右偏转,即为东南季风。
④夏季风从印度洋和太平洋吹拂而来,携带着大量的海洋水汽,为我国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2)冬季:西北季风+东北季风①在冬季,亚洲中部发育着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太平洋北部为阿留申低压,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并向右偏转,因此形成了西北季风;②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为低压中心(南半球为夏季),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并向右偏转,便形成了东北季风;③冬季风由寒冷干燥的西伯利亚吹来,水汽较少,为我国带来了大风降温天气。
图1 夏季风与冬季风的风向•2、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受冬季风、夏季风的影响,印度洋北部的洋流方向也会随着季节变化,具体的变化规律为:冬逆夏顺。
①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在东北季风的吹拂下,印度洋北部的洋流方向为逆时针,索马里东侧为暖流;②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在西南季风的吹拂下,印度洋北部的洋流方向为顺时针,索马里东侧为寒流。
图2 印度洋的季风环流例题图3 例题答案:A、D精讲精析:(1)分析洋流的流向。
①从经纬线及大陆轮廓可以看出,该岛屿位于索马里半岛以东、也门以西,位于印度洋的西侧;②印度洋北部为季风环流,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在季风的吹拂下,印度洋北部的海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因此该岛屿东侧的油污,将会顺着洋流向东流动,可能会漂向印度西海岸。
(2)分析该地的气候特征。
①从地理位置上可以推断,该地可能为热带沙漠气候。
因为该地西侧的索马里半岛、北侧的也门都为热带沙漠气候;②从该地植被可以看出,多刺、硬叶,说明气候炎热且降水少。
初中地理季风知识点总结一、季风的概念季风是一种特定地区在不同季节受到气候风向影响而出现的风。
它在一年中的特定季节吹来,带来了不同的气候和降水情况。
季风有冬季风和夏季风之分,分别对应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
二、季风的成因1. 季风的形成和产生主要与地球的公转、自转、地形、气压等因素有关。
2. 气候变化和温度差异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3. 地形地貌的影响:当大陆和海洋交替分布时,会形成明显的温差和气压差,从而影响了季风的形成和强弱。
三、季风对不同地区的影响1. 季风对大陆性地区影响明显。
这些地区在夏季受到暖湿的季风风影响,气温较高,降水充沛;而在冬季则受到干燥的季风风影响,气温较低,降水较少。
2. 季风对岛屿和沿海地区影响也明显。
这些地区在夏季受到暖湿的季风风影响,气温较高,降水充沛;而在冬季则受到干燥的季风风影响,气温较低,降水较少。
四、季风对城市和农业的影响1. 城市建设:在季风地区,由于季风的影响,气温高、降水充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排水、防汛和防洪工作。
2. 农业发展:季风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发展也受到季风的影响,需要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制定不同的农业生产计划,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季节。
五、世界各地的季风情况1. 亚洲季风:亚洲季风区主要分布在印度、孟加拉国、中国、朝鲜、日本等地。
夏季受到暖湿的南亚季风风影响,气温高,降水充沛,冬季则受到干燥的东亚季风风影响,气温较低,降水较少。
2. 非洲季风:非洲的季风主要分布在赤道以南的地区,夏季受到暖湿的西风季风风影响,冬季则受到干燥的东北季风风影响。
3. 澳洲季风:澳大利亚的季风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夏季受到暖湿的北部季风风影响,冬季则受到干燥的东南季风风影响。
4. 美洲季风:美洲的季风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夏季受到暖湿的西南季风风影响,冬季则受到干燥的西北季风风影响。
六、全球气候变化对季风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季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温、降水、风向和风力等方面。
七年级地理季风的知识点季风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地球轴向倾斜和地理位置引起的风的周期性变化。
一般而言,季风是从海洋中吹向陆地的,而不是从陆地上吹向海洋的。
季风会在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大陆上出现,并且在这些地区有非常独特的气候模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七年级地理季风的知识点,包括季风的特点、季风的分类、季风的影响等内容。
一、季风的特点季风是在一年之中周期性发生的风。
在夏季,由于大陆上方温度升高,海洋上形成了低气压区。
因为冷空气密度大,它们会被吸引到低气压中,从而形成了带有降水的季风。
季风带有湿气,因此通常伴随着一些暴雨和洪水。
夏季季风在冬季会发生变化。
由于大陆上的空气温度降低,空气变得更加密集,会被推回到海洋上。
此时大陆上形成了高气压区,因此冬季季风是从内陆向海岸吹的,而夏季的季风是从海洋向大陆吹的。
季风被分为南亚季风、东亚季风和澳大利亚季风。
这些分类是基于在不同地区的季节中风向和气候的不同特点而形成的。
每种季风都有独特的特点,对当地的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
南亚季风是指在印度次大陆和印度洋周围地区的季风。
这种季风在着名的孟加拉季风中体现明显。
在南亚季风期间,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通常会经历降雨季节,这种降雨对这些地区的水稻和其他种植业非常重要。
东亚季风基本上在中国和日本等地发生。
在这种季风期间,这些地区会被面临降雨,雨水对种植业非常重要。
此外,东亚季风通常会带来非常高的风速,并且在夏天时还会带来很高的温度。
澳大利亚季风流行于该大陆的北部和东部地区。
在这种季风期间,澳大利亚通常会经历干旱和火灾。
由于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地区,这种季风对该地区的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重大影响。
季风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季风期间,洪水和干旱都可能发生。
洪水可以让农田得到灌溉,但对交通也会造成威胁。
然而,干旱可能会导致作物歉收等问题。
因此,人们需要利用季风的信息,做好准备,以避免季风带来的不利影响。
此外,季风还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带来一些积极影响。
八年级地理复习资料:气候和季风气候和季风一、南北气温差异等温线--是在地图上把气温值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二、冬季一月气温状况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气温由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2、原因:A)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B)冬季风寒冷空气南下,对北方影响显著3、我国一月0度等温线:秦岭-淮河-三、夏季气温状况1、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小,全国普遍高温2、形成原因: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白天较长,获得光热较多四、我国极端气温漠河吐鲁番五、温度带的划分1、温度带的划分依据:积温积温:把≥10?c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合,叫做活动积温。
2、我国五个温度带的名称与分布寒温带:黑龙江的漠河一带地区中温带:东北大部、内蒙古、x疆北部暖温带:华北大部、秦岭-淮河以北、甘肃河西走廊地区、x疆南部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南广大地区热带:云南-广东-台湾南部、海南岛及南海诸岛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青藏高原大部六、东西干湿差异等降水量线概念:在地图上把年平均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征:A)年降水量分布特征:东部多,西部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B)形成原因:水汽主要来自东南和西南海洋来自海洋上的夏季风输送大量水汽3、我国等降水量线分布:A)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B)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阴山-兰州-拉萨4、我国的干极和雨极托克逊火烧寮年降水量七、干湿区的划分湿润区:>800毫米,降水量>蒸发量半湿润区:蒸发量半干旱区:<400毫米,降水量<蒸发量干旱区:<200毫米,降水量<蒸发量八、降水随时间的变化降水量的年变化柱状图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特征:A)降水集中在夏季B)南方雨季长,集中在5~10月北方雨季短,集中在7~8月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特点:东部降雨带随时间变化而移动原因:夏季风的登陆迟早、势力强弱是形成我国东部雨带移动的重要原因。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季风一、知识讲解1、定义:大范围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改变的现象。
2、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我国西南部和南亚等地区季风的成因还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二、跟踪训练1、非洲大草原上大型动物随干湿季变化进行一年一度的大迁徙,这种大迁徙发生在A 热带季风气候区B 热带雨林气候区C 热带沙漠气候区 D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读地球上某区域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2到3题2、甲图表示的月份正确的是A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3、此时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A 温暖湿润B 低温干燥 C炎热干燥 D高温多雨。
4、中国东部地区夏季气温比同纬度的欧洲地区高,其主要原因是受A 季风影响 B地形影响 C沿岸洋流影响 D 土壤5、我国东北地区是世界上能够种植水稻的都最高的地区,形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A 季风 B地形 C纬度 D 土壤6、世界上北纬15度到30度的纬度带上大都是干旱的沙漠和荒漠,而我国东部这一纬度带却是鱼米之乡,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我国海域面积大B 我国这一纬度上地形是平原C富热带高压的作用 D 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7、我国水旱灾害频发的根本原因是A 地形复杂多样B 南北温差大C 冬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D 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8、当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夏季风北移速度较常年快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 黄河汛期提前B 海河流域旱情加剧C辽河汛期延迟 D 珠江流域洪涝加剧9、“春雨贵如油”,所指的是我国农业地形区的A 东北平原B 长江中下游平原C 东南丘陵 D华北平原读“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根据雨带Ⅰ、Ⅲ地区的时间,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大约是A4-6月 B 6-7月 C 6-8月 D 5-8月11、如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进推移进入一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的灾害的状况是A南旱北涝 B 南北皆旱 C 南涝北旱 D 南北皆涝。
季风地理知识点总结1.季风的形成原理季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陆地和海洋的温度差异引起的。
在夏季,陆地受到阳光的直射,导致陆地温度升高。
而海洋水温相对较低。
由于陆地和海洋温度差异较大,导致空气的密度和气压也不同。
海洋上的空气密度较大,气压较高,而陆地上的空气密度较小,气压较低。
于是高压区就形成在海洋上,低压区则形成在陆地上。
为了达到平衡,高压气流就会由海洋向陆地吹,形成了夏季风。
而在冬季,情况刚好相反。
这时海洋的温度高于陆地,因此高压区形成在陆地上,低压区形成在海洋上。
气流就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了冬季风。
2.季风带的特点季风带是指在一年周期内,由于陆地和海洋的温度变化,形成冬季和夏季两种截然相反方向的风。
由于季风的存在,形成了季风带,主要分布在地球的热带和副热带地区。
在亚洲,季风带主要分布在印度次大陆及其周边地区。
在非洲,季风带主要分布在西非和东非地区。
在澳大利亚,季风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
季风带的特点包括:一是明显的温度季节性变化,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干燥凉爽。
二是明显的降水季节性变化,夏季降水量较多,冬季降水量较少。
三是季风带内气温和降水分布不均匀,表现明显的地域差异。
3.季风对气候的影响季风对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首先,季风带的形成和季风影响的地区气候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特点。
这一特点使得季风带内的地区能够在不同的季节里有不同的作物种植和农业生产方式,有效地利用了自然资源,增加了农业产量。
其次,季风的影响还能够调节地区的温度和湿度,改变气候的舒适度和宜居性。
夏季的季风会带来丰富的降水,有利于作物生长和灌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干旱的发生。
而冬季的季风则能够带来凉爽的干燥天气,使得地区气候更加宜人。
因此,季风对气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有利,同时也对生物多样性和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世界各地的季风分布情况季风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地。
在亚洲,印度次大陆、孟加拉国、中国南部、日本琉球群岛等地区都受到季风的影响。
高考地理季风知识点季风是自然界中一种特殊的气候现象,也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季风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考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季风知识,本文将从季风的概念、形成原因、分类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季风的概念季风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由于地球上某一地区地表发热强度变化,形成一定风向和风盛期的风系。
季风一般都有两个盛行风向,夏季为暖季风,冬季为寒季风。
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季节,季风的形成和特点也会有所不同。
二、季风的形成原因季风的形成主要源于地球的气候差异和大气环流的影响。
太阳直射区和副热带高压是季风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
由于地球自转和倾斜,太阳的辐射不均匀地照射到地球不同的地区,形成了辐射热和位移热差异。
同时,副热带高压也使得季风发展和形成。
三、季风的分类季风可以按照地理位置和季节进行分类。
按照地理位置来看,主要可分为南半球季风和北半球季风。
南半球季风主要出现在澳大利亚、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北半球季风则主要出现在亚洲大陆。
按照季节来看,主要可分为夏季季风和冬季季风。
夏季季风主要是指夏季盛行的风,而冬季季风则指冬季流向的风。
四、季风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季风对人类的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在农业方面,季风的周期性变化可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水源和养分,使得农业生产更加丰收。
在贸易方面,季风风向的改变会影响海上交通,使得商业贸易受到季风季节的限制。
总结:季风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理解和掌握季风的知识对于高考地理的备考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对季风的概念、形成原因、分类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论述,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季风的知识点,提高他们的答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初一地理知识点归纳之季风形成
初一地理知识点归纳之季风形成
季风是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改变的现象,这里强调“大范围”是因为小范围风向受地形影响很大。
随着风向的季节变化,天气和气候也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
“季风”一词来源于阿拉伯语"mausim”,意为季节。
中国古称信风,意为这种风的方向总是随着季节而改变。
英国E·哈雷认为季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不同和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而产生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型海陆直接环流。
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大陆上为冷高压,近地面空气自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大陆比海洋暖,大陆上为热低压,近地面空气自海洋吹向大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有了比较多的高空气象资料后,有人指出行星风系的季节位移也是形成季风的一个主要原因。
此外,并不是所有具有海陆差异的地区都有季风,还有其他一些物理因子在季风形成中起作用。
例如,大地形(如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积重难返及南半球越赤道而来的气流,对夏季风的活动均有很大影响。
季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陆间热力环流的季节变化。
夏季大陆增热比海洋剧烈,气压随高度变化慢于海洋上空,所以到一定高度,就产生从大陆指向海洋的水平气压梯度,空气由大陆指向海洋,海洋上形成高压,大陆形成低压,空气从海洋海向大陆,形成了与高空方向相反气流,构成了夏季的季风环流。
在我国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
夏季风特别温暖而湿润。
冬季大陆迅速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
总结:在我国为西北季风,变为东北季风。
冬季风十分干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