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园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1
留园最惊艳的千古名诗
1.西溪友生居占野,不务结屋留园葵。
出自:《又谢丁执中寄黄龙菜》
2.更留园寝诏,恭听有馀芳。
出自:吕温的《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挽歌词三首》3.空传遗舄留园寝,犹想呜珂直禁林。
出自:赵用贤的《宿昭陵斋房呈溟南赵馆丈》
4.西溪友生居占野,不务结屋留园葵。
出自:王洋的《又谢丁执中寄黄龙菜》
5.今日留园。
出自:高燮的《丑奴儿令.游留园》
6.更留园寝诏,恭听有馀芳。
出自:吕温的《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挽歌词三首(其二)》7.难得留园留片刻,东风莫漫妒吟鞭。
出自:吴妍因的《寒食留园感事二首(其二)》
8.但愿留园留勿替,一年一度踏青莎。
出自:张洵佳的《游.留.园》
9.郡王无留园,相业亦黄土。
出自:姚燮的《水乐洞》
10.尚留园绮迹,终古重山阿。
出自:顾炎武的《关中杂诗(其三)》。
苏州园林的留园介绍
留园,坐落于苏州古城的东北角,北靠古城墙,东临沧浪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它是我国南方园林的杰出代表,又是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
留园占地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其建筑面积近七千平方米。
它由四大部洲和五大庭院组成。
园内的建筑疏密得当,前厅后厦,高低错落,主次分明。
各厅、堂、楼、馆、室的形式和布局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浑然一体。
留园的美在于它在有限的面积内创造出了无限的空间,同时也把有限的空间不断地向外延伸、扩展。
留园以其空间布局巧妙合理而著称于世。
在它的几个主要景点中,处处都可欣赏到曲折幽深的空间。
园内所有建筑都有一个或长或短、或高或低、或远或近的厅、堂、楼、馆、室;所有的厅堂都有一个或大或小、或宽或窄的庭院;所有的庭院都有一个或大或小、或曲且直的走廊。
在留园各处庭园中,无论是建筑上还是空间上都注意到了光线与光影。
留园还把园林分为若干景区,这些景区又是相互联系又各具特点的。
—— 1 —1 —。
苏州留园简介景点介绍苏州啊,真是个让人心驰神往的好地方,尤其是那留园,简直就是一幅活生生的水墨画,走进去,就像穿越了时空,到了古时候的江南水乡。
一进门,哎哟喂,那景色就美得让人心醉。
你瞧瞧那假山,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就像是大自然特意在这儿堆了个迷宫似的。
你沿着小径一绕,嘿,前面还藏着个小池塘,水清得能照见人影,几尾红鲤鱼悠闲地游来游去,时不时还吐个泡泡,好像在跟你打招呼呢。
再往里头走,嘿,那才叫一个别有洞天。
留园里的亭台楼阁,一个接一个,每个都有它的故事。
你站在那座飞檐翘角的亭子里,闭上眼,耳边是风吹过竹叶的沙沙声,还有远处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感觉整个人都静了下来,什么烦恼都忘了。
说到留园,不得不提的就是它的花窗和长廊。
那些花窗啊,雕得精细极了,就像是一幅幅精美的剪纸画,透过它们看外面的景色,就像加了层滤镜似的,别有一番风味。
长廊就更不用说了,曲曲折折的,好像永远走不到头,但每走一段,就能发现新的景致,就像是在玩寻宝游戏一样,充满了惊喜。
而且啊,留园里的花草树木也是一绝。
春天的时候,桃花、樱花竞相开放,整个园子都弥漫着淡淡的花香,让人忍不住深呼吸,想把这香气都吸进肺里。
夏天呢,绿树成荫,走在里面,一点都感觉不到外面的酷热。
秋天嘛,那就是满园的秋色了,金黄的银杏叶、火红的枫叶,还有那挂满枝头的果实,看得人心里美滋滋的。
冬天虽然冷了点,但雪后的留园更是美得不像话,银装素裹,好像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
哦对了,还有留园里的那些小细节,也值得你细细品味。
比如那些石桌石凳,虽然看似普通,但坐上去却格外舒服,好像能跟这园子融为一体似的。
还有那些石刻碑文,虽然你可能看不懂,但光看着那些苍劲有力的字迹,就能感受到一股子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
所以啊,来苏州玩,留园是绝对不能错过的。
它不仅仅是一个园子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一幅流动的山水画,让人在游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次你再来苏州,记得一定要来留园逛逛哦!。
描写留园的唯美文字句子(精选100句)1. 在留园的深处,一片幽静而迷人的景色展现在眼前。
2. 岁月的痕迹在留园的角落里悄然流转,古老而典雅。
3. 点点碎石铺就的小路,曲径通幽,引人徜徉其中。
4. 枝叶茂盛的古木掩映着一池清波,宛如世外桃源。
5. 花草点缀的庭院,每一朵花都仿佛有着自己的故事。
6. 蜿蜒的小桥横跨在水面上,与其它景色融为一体。
7. 始建于明代的留园,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传承。
8. 园内的建筑融合了江南园林的精华,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9. 景区内的假山错落有致,犹如一幅精致的画卷。
10. 远处的楼阁在烟雨中若隐若现,犹如仙境般神秘优雅。
11. 碧绿的草地上摆放着充满生机的花朵,散发着芬芳的气息。
12. 清澈的湖水中倒影着园内的建筑,构成了一幅宛如梦境的画面。
13. 小桥流水人家,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老而宁静的江南风情里。
14. 繁忙的尘世纷扰,在留园中能得到短暂的安宁和宁静。
15. 乌篷船悠闲地划过湖面,水波荡漾,如同一曲动听的音符。
16. 鸟儿停歇在树梢上,歌唱着欢快的歌,为留园增添了生气与活力。
17. 湖中的莲花盛开,宛如仙境般美丽,令人心生向往。
18. 曲径通幽的竹林,沙沙作响,如同天籁之音。
19. 紫藤垂落,轻轻摇晃,似乎让人能够感受到岁月的变幻。
20. 庭院内的假山上种满了红白花朵,犹如童话世界中的仙境。
21. 涟漪绽放在池塘上,恍若水面上跳动的音符,轻盈而美妙。
22. 青瓦白墙的建筑,散发出古朴而雅致的气息。
23. 掩映在绿意中的小亭子,花香四溢,宛如仙人祠堂。
24. 寒暖穿过季节的更迭,留园依旧守候在这片京城的角落。
25. 叠翠亭的灰色瓦片上闪烁着岁月的印记,仿佛叩响了过往的时光。
26. 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为留园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27. 花开的季节里,园内的盛景尤为美丽动人,如同天堂般的存在。
28. 晨光洒在庭院里,映照出宁静而祥和的景象。
29. 花草争奇斗艳,争相向太阳拱手致意,展现了生命的勃发与希望。
苏州留园简介和历史背景哎呀,今天咱们聊聊苏州的留园。
说到留园,很多人可能会想,哎,园子嘛,不就是一片花花草草的地方吗?可这可不是普通的园子,它可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想象一下,走进留园,仿佛走进了一个梦幻的世界,四周绿树成荫,花儿争相斗艳,水池里鱼儿游来游去,简直让人觉得这就是人间仙境。
留园不仅美丽,还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真是个值得一探究竟的地方。
留园建于明朝,具体来说,是在1593年。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年份,明朝可是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那个时候,士大夫们都喜欢在园子里吟诗作对,享受生活。
留园最初是个私人花园,主人叫做陈廷敬,这位老兄可不简单,他可是个爱花爱草、热爱生活的人。
留园就是在他的手中慢慢发展壮大的,后来变成了大家熟知的名园。
听说,陈老先生特别喜欢藏书,留园里到处都是书香气息,来这里的人不仅可以享受美景,还能在书中遨游,真是两全其美。
留园的设计可是非常讲究的,园中的每一个角落都藏着玄机。
走进园子,你会发现这里的建筑与景观完美融合,池塘、假山、廊道,简直就是一个小迷宫。
你可能会想,这样设计不累吗?其实不然,设计者的巧思让人感叹,走到哪儿都有不同的景致,每一步都是新的发现。
就像走在大街上,随便转个弯都能碰上新鲜事儿,留园就是这么有趣。
水波潋滟的池塘边,青翠欲滴的竹林中,都是让人心旷神怡的地方。
尤其是那些微风拂过,带来丝丝凉意的时候,简直让人流连忘返。
留园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它的文化底蕴。
这里曾经接待过不少文人墨客,诗人们在这里吟诗作对,留下了不少美丽的诗句。
想想那画面,风景如画,诗意盎然。
古人们在这里交流思想,畅谈人生,真是个文化的聚集地。
今天,你走在留园里,仿佛还能感受到那些历史的气息,耳边似乎能听到古人的吟唱,真的很神奇吧。
说到留园的美景,真是让人赞不绝口。
尤其是春天,花开满园,桃花、樱花竞相绽放,粉粉嫩嫩的,简直像是给大地穿上了花衣裳。
而到了夏天,绿荫如盖,水面上漂浮着的荷花,清香扑鼻,让人忍不住想停下来细细欣赏。
留园历史简介
留园位于苏州古城西北隅,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初年(公元1662年)重修。
留园以建筑精美、布局巧妙、空间丰富而著称于世,被誉为“吴中第一园”。
留园
的布局大致可以分为东、西、南、北四个部分,总占地面积约为17000平方米。
留园的园林景观以山水见长,山水布局以叠山为胜。
留园有山水之胜,而以花木见长。
全园由东、西两部分组成,各有独立的园门;东部以山林野趣为主;西部以轩馆厅堂为主,兼有水榭楼台。
留园的建筑主要由江南名匠之手构筑,从山亭、水榭到花窗、门罩,无不精巧绝伦。
留园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一座,被誉为“东方名园”。
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原为唐仲友之
旧宅,清康熙时为苏州织造李煦所有,是一座私家园林。
李煦死后归其子李经方所有。
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又
归其侄李士铨所有。
—— 1 —1 —。
苏州园林留园简介1. 介绍留园是中国传统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部,是苏州园林中四大著名园林之一。
留园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它以建筑精美、景色秀丽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江南园林中的明珠。
2. 建筑风格留园结合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以小胜巧妙地展现了“小园林大景观”的设计理念。
园内的建筑布局精细而巧妙,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对空间运用的独到见解。
园内建筑风格雅致,富有意境,充满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怀。
3. 园林构造留园占地面积广阔,大致可分为主体园区和辅助园区两部分。
主体园区包括“寄留亭”,“芳草池塘”,“建章园”等。
辅助园区则包括“赤壁程府”和“淡泊山房”等。
整个园林的构造合理,各个园区之间相互衔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3.1 寄留亭寄留亭是留园的一大特色。
它是园内一座精美的建筑,以亭为主体,四周环绕着小桥、流水、绿树,营造出了一种幽静、宜人的环境氛围。
寄留亭是游客休息、观赏园林的好地方。
3.2 芳草池塘留园的芳草池塘是园内的一个重要景点。
它面积广阔,水面碧绿,四周种满了各种花草树木。
在芳草池塘的岸边,游客可以欣赏到园内美丽的景色,感受到春季的清新和夏季的凉爽。
3.3 建章园建章园是留园的核心园区,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
园内建筑精美,布局严谨,富有艺术性。
它结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展现了中国古人对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4 赤壁程府赤壁程府是留园的一个辅助园区,也是游客了解古代文化的好地方。
府内有许多古代的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古代文人墨客的书画和手工艺品。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观赏到园内的美景,还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3.5 淡泊山房淡泊山房是留园的另一个辅助园区,它以山水环境为主题,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
园内有小桥流水、山峦起伏的景观,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山水之间的静谧和宁静。
4. 参观路线留园的参观路线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选择。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
拙政园和留园是其中两个著名的园林,它们之间存在以下区别:
1. 历史背景:拙政园(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一座,建于明代,初建于1509年,后经多次修建和增建。
留园(Liu Garden)则建于明代晚期,初建于1593年。
2. 建筑风格:拙政园以山水园林为主,整个园林宏大且复杂,布局呈现出自然、开放的氛围。
留园则以花园为主,注重精致和精美的景观,以花卉和绿植为主要元素。
3. 规模和面积:拙政园占地面积约5.2万平方米,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园林,包括多个湖泊、山石和建筑群。
留园则相对较小,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但也有精巧的景观和建筑。
4. 特色景点:拙政园拥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石头迷宫、墨池、群山领水等,以及精美的亭台楼阁。
留园则以紧凑的空间构造和娇小精致的景点著称,如西泠桥、毛锦台等。
5. 资讯和认知:拙政园以其规模宏大和复杂的景观而闻名,是苏州园林中最受游客欢迎的景点之一。
留园则以其精致、细腻和独特的设计而受到青睐,也吸引了大量游客。
这些是拙政园和留园之间的一些区别。
两个园林都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美丽的景观吸引了许多游客,是苏州园林中不可错过的亮点。
留园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
园巾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时臣)所作。
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
园中聚太湖石十二峰,蔚为奇观。
咸宁年间,苏州诸园颇多毁损,而此园独存。
光绪初年为盛康所得,修葺拓建,易名留园。
留园以建筑变化多样,奇石众多,且与亭台、古木等配置得宜而著称。
园林规模较大,总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50亩),分中、东、西、北四部分,它的中部即为原寒碧山庄,另外三部分则由盛康扩建。
四个区块各自呈现不同的特色,利用建筑群对各景点进行隔断,同时又通过窗棂将景物相联,并建造曲廊连接全园各部分。
曲廊随势而变,时攀山腰,时畔水际,逶迤曲折,全长700余米。
廊壁更镶嵌刘恕收集的历代碑刻300余方,称“留园法帖”,其中尤以明董汉策刻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二王法帖”最为有名。
留园最著名的是假山奇石之多姿多彩,它的三任主要主人徐泰时、刘恕和盛康都是好石之士。
留园历史上的著名奇石“瑞云峰”,有“妍巧甲于江南”之誉,原为宋徽宗时的花石纲遗物,属湖州董氏所有,后董氏与徐泰时家联姻,知徐好石,便将此石作为嫁妆相赠,置于东园,传为一时佳话。
寒碧山庄,是全园的精华,以山水为胜。
水池居中央,有小蓬莱岛,架曲桥连接两岸。
周围环以土质假山和明瑟楼、涵碧山房、闻木樨香轩、可亭、远翠阁、清风池馆等,临水而筑,错落有致。
涵碧山房(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是主厅,面阔三间,坐南朝北。
厅前有宽广月台,依荷花池,故又名“荷花厅”。
明瑟楼(郦道元《水经注》“目对鱼鸟,水目明瑟”)西接主厅,远观两者形如一艘画舫。
清风池馆(苏轼《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居池东北角,向西敞开,最适观鱼。
水池的东岸即为留园东部,多建筑庭院,分别以五峰仙馆和林泉耆宿之馆为核心,东西并列,布局紧密。
这里的建筑外观富丽堂皇,内部宽敞明亮,装饰与陈设亦相当精美。
主厅五峰仙馆(李白《观庐山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是江南园林中最大的厅堂,面阔五间,以楠木为柱,俗称“楠木厅”。
厅内用隔扇划分出多重空间,四周环绕着数座厅堂院落。
林泉耆宿之馆也叫作“鸳鸯厅”,室内被屏风分隔为南北二室,南室素净淡雅,北室雕梁画栋,风格大相径庭,因而得名。
其北院有著名的“留园三峰”——冠云峰、瑞云峰、岫云峰,居中的冠云峰也是北宋花石纲的遗物,高约6.5米,亭亭玉立,是江南最大的湖石,具有“皱、透、漏、瘦”等特点。
三峰周边还建有水池浣云沼和亭台楼阁等,均为赏石之所,自成一组院落。
其中冠云楼地势较高,登临其上可一览全园景致,并可远眺虎丘。
楼下有上古鱼化石一方。
留园的北部广种桃李竹杏等树木,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建有葡萄、紫藤架,其余为盆景园,颇具田园意味。
又一村之西则为园林的西部,南北狭长,以土山为主,体现自然风光。
山上枫树成林,其北小溪溪流宛转,溪边水榭名“活泼泼地”,遍植柳树,隔出一片桃园,唤作“小桃坞”。
全园曲廊贯穿,依势曲折,通幽渡壑,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个状元俞樾作《留园记》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
与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齐名,为全国“四大名园”。
绿荫:明高启葵花诗:“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
”建筑西侧原有一株古枫,小轩笼罩在树荫下,故名。
建筑似轩,硬山造,临水而筑,刘氏寒碧庄时已有。
轩南庭院墙上有石匾嵌于其上,钱大昕书“花步小筑”。
“古木交柯”为留园十八景之一。
南面庭院,靠墙筑有明式花台一个,正中墙面嵌有“古木交柯”砖匾一方,花台内植有柏树、云南山茶各一,仅二树、一台、一匾。
就形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运用了传统国画中最简练的手法,化有为无,化实为虚,使整个空间显得干净利落,疏朗淡雅。
明瑟楼:水经注:“目对鱼鸟,水木明瑟。
”此处环境雅洁清新,有水木明瑟之感,故借以为名。
楼为二层半间,卷棚单面歇山造,楼上三面置有明瓦和合窗,楼梯在外,用太湖石堆砌而成,梯边一峰屹立,上镌“一梯云”三字。
楼梯面东墙上,有董其昌书“饱云”二字砖匾一块。
恰杭:明瑟楼下方室称“恰杭”,杭:《唐韵》与航同,《说文》方舟也,此建筑及其西涵碧山房在可亭处看来有如一艘航船,取杜甫“野航恰受两三人”之句。
故名恰杭。
涵碧山房:宋朱熹诗“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
建筑面池,水清如碧,涵碧二字不仅指池水,同时也指周围山峦林木在池中的倒影,故借以为名。
建筑三间,卷棚硬山造,东面紧靠明瑟楼,刘氏时称“卷石山房”,盛氏时名“涵碧山房”,因建筑前临荷池,故通常又称荷花厅,俞樾《留园记》中“凉台燠馆”即是指此。
闻木樨香轩:木樨,即岩桂。
轩为方形,后倚云墙,单檐歇山造,徐氏时称“桂馨阁“,刘氏时曾名“餐秀轩。
可亭:亭,《释名》:“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
”可亭,取白香山可以容膝,可以息肩,当其可斯可耳之意,指此处有景可以停留观赏。
亭为六角,飞檐攒尖,结顶为一花瓶倒扣。
刘氏时称“个中亭。
小蓬莱:《史记》:“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此处在水池当中,故借以为名。
二面曲桥相连,上面架以亭式紫藤棚架。
此处有黄石,刻有“小蓬莱”三字。
濠濮亭:《世说》:“晋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濠,即濠上,濮,水名,古人观鱼之地。
此处借以为名。
亭为方形四角,单檐歇山造,其北挑出水面而筑。
刘氏时称此亭为“掬月亭”。
亭侧池畔立有一石,倒影池中如圆月,名印月。
曲溪楼:《尔雅》:“山渎无所通者曰溪,又注川曰溪。
”曲溪,亦即曲水,此处为借用。
建筑临水,二层,单檐歇山造,楼只有前半爿,下为过道,狭长,进深仅三米左右,南北长十余米。
其下刘氏曾名“攸宁堂”,楼名曲溪,曲溪之名沿用至今。
西楼:位置在五峰仙馆之西,刘氏时曾名西爽,今俗称西楼。
建筑为单檐歇山造,和曲溪楼相通。
清风池馆:《诗经》:“吉甫作颂,穆如清风。
”又宋苏东坡《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水榭向西敞开,平临近水,环境舒适,借以为名。
建筑为水轩形式,单檐歇山造。
刘氏时称垂杨池馆,盛氏时改名为清风池馆,昔署匾曰“清风起兮池馆凉”。
远翠阁:方干诗:“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
”诗与景符,借以为名。
其下即自在处,刘氏时曾名“空翠”,后改名含青楼,盛氏时名“远翠阁”。
阁实质为楼,其上三面都置有明瓦和合窗,二层,单檐歇山造。
汲古得修绠:唐韩愈诗:“汲古得修绠。
”《说苑》:“管仲曰短绠不可以汲深井”。
绠,井索也。
修绠,即长索。
意思是,钻研古人学说,必须有恒心,下功夫找到一根线索,才能学到手,和汲深井水必须用长绳一样。
这里从前是书房。
盛氏时称汲古得修绠。
建筑在五峰仙馆西,硬山卷棚造。
五峰仙馆:此馆为园内最大的厅堂,五开间,九架屋,硬山造。
由于梁柱均为楠木,故又称楠木厅。
此处旧为徐氏“后乐堂”,刘氏时扩建为“传经堂”。
盛氏时因得文征明停云馆藏石,属吴大澄书其额,更名“五峰仙馆”。
佳晴喜雨快雪之亭:佳晴,宋范成大诗“佳晴有新课”。
喜雨,春秋谷梁传,“喜雨者有志于民者也。
”快雪,王羲之帖“快雪时睛”。
都是指对农田有利之意。
这里指四时景物,不论晴雨都好。
亭为单檐歇山造,解放后在原盛氏亦吾庐的基础上改建而成。
原来“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在五峰仙馆后院西北方向(今为一排花墙)。
刘氏时即有,盛氏时称此名。
林泉耆硕之馆:林泉者,指山林泉石,游憩之地;耆,指高年;硕,有名望的人。
这里是指老人和名流的游憩之所。
馆为一屋两翻轩,南北装修不同。
北为方梁,有雕花;南为圆梁,无雕花。
窗及地坪方砖也有所不同,故又称鸳鸯厅。
厅为四面厅形式,单檐歇山造,其北两角飞檐上塑有凤穿牡丹图案。
建筑三开间九架屋,并环有走廊。
馆为盛氏时所建。
馆内有两匾,南“奇石寿太古”,北“林泉耆硕之馆”。
“冠云峰赞序”屏门对着冠云峰。
亦不二:不二:《维摩经》曰:“文殊问维摩诘,何等是不二法门。
维摩诘默然不应。
文殊曰:善哉善哉,乃无有文字语言,是真人不二法门。
”意为直接入道,不需文字语言。
建筑为半亭形式,后倚走廊,亭后廊墙上开有圆洞门,贯通东园一角。
小亭正北,面对待云庵。
待云庵:盛康,别号待云庵主,此处是盛氏家庵,是园主参禅礼佛的一方净土,故名待云庵。
冠云峰高6.5米,为宋代花石纲遗物,因石巅高耸,四展如冠,取名“冠云”、“瑞云”、“岫云”屏立左右,为留园著名的姐妹三峰。
三峰下罗列小峰石笋,花草松竹点缀其间,大有林下水边,胜地之胜的林泉景色。
冠云楼:冠云,峰名,此楼为观冠云峰而设,盛氏时楼曾名“云满峰头月满天楼”。
楼下名“仙苑停云”。
建筑为三开间五架屋,东西两面又各接一间四架屋。
楼下正中壁上嵌有古代鱼化石一方。
冠云亭:冠云,峰名,为观峰而设。
亭为六角攒尖,顶部饰有如意桔子。
冠云台:冠云,峰名,此台实质系亭,为观峰而设,建筑呈正方形,单檐歇山造。
揖峰轩:宋朱熹《游百丈山记》“前揖庐山,一峰独秀”。
此建筑西有一湖石名“独秀峰”,轩前庭院称“石林小院”,庭院内有晚翠、迎晖、段锦、竞爽等太湖石峰,园主痴石,借用米芾拜石典故,称其轩为揖峰轩。
建筑为硬山造,外观二间半,实质只有一间半,刘氏时就有此名,沿用此今。
还读我书斋:晋陶潜《读山海经》诗:“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此处从前是书斋,建筑为楼,二重,硬山造,刘氏时称“还读馆”。
又一村:陆游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亭为正方形,单檐歇山造,解放后新建。
“又一村”三字盛氏时即有,开始系指东面一片,即“花好月圆人寿轩”,“少风波处便为家”,“亦吾庐”这一范围,后开辟西部,通常指西面一带。
因广植梅林,并有绿杨、桃杏、菜畦、豆架,富有田园风味,故名。
小桃坞:此处多桃杏,故名。
至乐亭:《阴符经》“至乐性馀,至静则廉”。
昔王右军生平笃嗜种果,谓此中有至乐存焉。
盛氏时亭外皆植果树,园主取名“至乐”,即袭此意,主人能兼永叔右军之乐,主人之乐至矣。
今果树虽无,但此处景物疏朗,使人胸怀宽畅,心情快乐。
亭为六合舍顶,系仿天平山范祠御碑亭略变形而成。
舒啸亭:陶潜《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亭为圆形攒尖式。
建筑在西部土山上,下临清流,借以为名。
活泼泼地:殷迈自励诗“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
此处鸢飞鱼跃,天机活泼,借以为名。
建筑为水阁形式,或称水榭。
单檐歇山造,四面环有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