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设部-传统村落规划编制要求

建设部-传统村落规划编制要求

建设部-传统村落规划编制要求
建设部-传统村落规划编制要求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历史的主要见证,民族的宝贵遗产

?传统村落是民族文化持续发展的根基

?传统村落是国家文化实力和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

?传统村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村落是维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的关键

?传统村落是发展乡村旅游、创新农村农业发展道路的基础

?传统村落是广大农民社会资本的有效载体

?传统村落是世界各地的华侨和广大港澳台同胞的文化之根

?传统村落是人们心灵的归属和净化器

编制内容:

一总体要求

1.1 规划目标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实现传统村落整体的、真实的、可持续的保护与活态传承,同时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其发展能力,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

1.2 规划任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应符合村庄规划编制要求,并完成以下规划任务: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明确传统村落特征和保护价值,确定传统资源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传统资源保护措施,提出改善村落人居环境、发展村落经济文化的措施。

1.3 与现有规章的衔接

传统村落调查、特征分析、传统资源保护传承、村落发展策略措施等规划内容应严格按照技术要点要求进行编制。保护发展规

划中关于传统资源保护等的规划内容及深度,如核心保护范围的确定、核心保护范围的保护要求与控制措施、规划成果等,除满足技术要点要求外,还应符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的通知》(建规〔2012〕195号)的要求。

1.4 与其他规划的衔接

编制保护与发展规划时,应对既有各相关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依法批准的既有规划与本次保护发展规划相矛盾的,应给出调整建议;在既有规划进行修编时,纳入本次保护与发展规划的相关内容。

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制时,尚未有依法批准的既有规划的,则此后编制的规划应纳入保护与发展规划的有关内容。

1.5 基本要求

?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应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村民生产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活态传承村落传统文化,要

重视公众参与,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当地政

府部门、专家和村民的意见,以增强规划的可实施性。

1.6 规划编制技术路线

二传统村落调查与建档

2.1 统一要求

2.1.1 调查范围与内容

1. 调查范围:调查范围应包括村庄及其周边,以及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

?(1)村落:村落建成区及周边一定范围。

?(2)村域:与村落主要控制点有视觉与文化关联的村域范围。

(3)区域:与村落有社会、经济、文化联系的一定区域范围。

2. 调查内容

?(1)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

?(2)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

?(3)传统建筑。

?(4)历史环境要素。

(5)非物质文化遗产。

?(6)有关文献资料。

?(7)村域自然与历史人文资源。

?(8)村落社会环境。

2.1.2 调查成果与要求

1.资源目录

?对每一类资源,均应按统一的格式建立相应的目录;为存档和索引的方便,应按统一的规则对各项资源进行编号。

2.资源标定

?应在适当比例的近期内测绘地形图上标定资源的位置、范围等。

鼓励以GPS坐标定位;若能获得的地形图比例尺不足以反映某

些项目的具体位置、范围时,则应配合手绘图解加以明确。3.资源图档

?对每一类资源,均应按统一的格式将有关信息整理成图档的形式保存和管理。图档所使用的照片应尽量全面地反映资源的近

期状况;在条件允许时应尽量包括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全貌、

各主要视角的形象、能反映其特征的细节等;数码照片的分辨

率不应小于600万像素。为存档和索引的方便,应按统一的规

则对照片进行编号。

2.2 传统村落调查

2.2.1 村落选址与自然环境景观调查

1. 调查内容

?(1)与村落选址有关的山形水系、地形地貌。

?(2)构成村落传统风貌特征的周边主要自然植被、农业景观的种类与分布等。

2. 调查要求

?调查前应通过文献研究、村民访谈以及较大范围的现场踏查,掌握与村落选址、主要自然景观环境等相关的要素的大致分布,明确应重点调查的范围与内容。

3. 调查成果

?(1)村落自然资源目录。

?(2)村落自然环境景观要素分布图。

(3)村落自然环境景观要素图档。

2.2.2 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调查

1. 调查内容

?(1)村落传统建成区的范围、轮廓。

?(2)主要街巷河道分布、形态以及沿途主要空间和景观节点。

?(3)公共空间的功能、位置、形态、规模。

?(4)村落主要天际线现状。

2.2.3 传统建筑调查

1. 调查内容

?(1)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2)历史建筑及建议历史建筑。

?(3)传统风貌建筑。

?(4)建筑物遗迹、遗址等。

2. 调查要求:

?(1)调查应以栋(单体)为单位,建筑群中的各栋建筑也应单独调查。

?(2)在不小于1:1000的地形图上,将所有传统建筑以栋(处)为单位逐一分类标出。

?(3)应为每一栋(处)建筑物按一定的标准建立相应的图档,以表格、文字、照片、图纸等必要的形式记录其位置、面积、建成年代、基本形制、建造工艺、结构形式、主要材料、装饰装修细节,历史功能、产权归属、使用状况、保存状况、主要破坏因素等信息,对重要的传统建筑或具有典型意义的建筑还应实施测绘。图档应按一定的规则编号并形成图档目录。?(4)若能获得的地形图比例尺不足以反映某些项目的具体位置时,则应配合手绘图解确定建筑物的位置、范围等。

2.2.4 村落历史环境要素调查

1. 调查内容

?构成村落传统风貌特征的井泉沟渠、壕沟寨墙、堤坝涵洞、石阶铺地、码头驳岸、碑幢刻石、庭院园林、古树名木以及传统产业遗存、历史上建造的用于生产、消防、防盗、防御的特殊设施或者其他有意义的历史印记等。

2. 调查要求

?(1)应在不小于1:1000的地形图上,将历史环境要素以处为单位逐一分类标出。

?(2)应明确各项历史环境要素的位置、等级、规模、已公布的保护范围、类型、特点、主要的破坏因素等。规模、年代、数量、等级、历史风貌、现存状况以及文化内涵等。

3. 调查成果

?(1)历史环境要素目录。

?(2)历史环境要素分布图。

?(3)历史环境要素图档。

2.2.5 非物质文化遗产

1. 调查内容

?(1)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参与规模、管理与保护现状等。

?(2)有较明显的地区或民族特点的非物质文化,及其所依托的场所和建筑、用具实物。

?(3)有关活动场所和路线。

?(4)了解相关知识的匠人、手工艺者等。

2. 调查要求

?(1)应以视频进行完整的记录,对方言特色、口头文学、访谈等至少应以录音的形式进行记录;对主要的活动还应以图解的

形式,描述其活动程序、场所、路线、规模等。

?(2)对上述非物质文化遗存应按门类以视频、照片或图解的形式,逐一记录其活动过程、活动场所和路线、相关实物、传承

或参与人员等;并按一定的格式整理为非物质文化档案。档案

应按一定的规则编号并形成目录。

3. 调查成果

?(1)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2)非物质文化活动场所及路线、活动过程图解。

?(3)非物质文化资料(照片、视频、录音、图文等)。

2.2.6 文献

1. 调查内容

?(1)历史文献:与村落相关的志书、族谱、碑刻、题记、信件、地契、匾联、历史舆图、吟咏、描述村落风物的古代诗词、游

记、老照片等资料;村落沿革、变迁、重要人物、重大历史事

件等,在历史上曾起过的重要职能、传统产业等的相关图、文、音像资料。

?(2)当代文献:以及与村落相关的当代研究论文、新闻报道、图书、宣传材料等。

?(3)文件:与村落相关的各级政府行政文件,规章制度,乡规民约等;既有保护工程与实施、保护资金等情况;已公布的各

类规划等的成果。

2. 调查要求

?(1)对上述文献进行编目形成乡土文献目录,并以照片、翻拍、扫描的形式将其电子化分类存储;有条件的应收录并妥善保管

原件;并不断补充入新发现或新出现的资料。

?(2)对上述文件资料进行编目形成文件目录,并以翻拍、扫描的形式将其电子化分类存储;有条件的应收录并妥善保管原件,规划文本及设计方案应收录电子版。并不断补充入新发现或新

出现的资料。

?(3)对于收集到的各种文献资料,不应进行带有主观因素的删减、修改或加工。

3. 调查成果

?(1)文献目录。

?(2)各项文献资料。

2.3 村域相关资源调查

1. 调查内容

?同村落调查。

2. 调查要求

?应在不小于1:5000的地形图上标明上述各要素的名称、位置、范围,有风景名胜区或风景点的,还应标明其名称、等级、已

公布的范围等;并为各要素建立相应的图档,按照一定的格式

以照片、文字描述记录其现状。图档应按一定的规则编号并形

成图档目录。

3. 调查成果

?(1)村域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要素目录。

?(2)村域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图。

(3)村域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要素图档。

2.4.2 村民调查

1. 调查内容

?(1)村民对生产生活环境的满意度。

?(2)村民急需解决的问题。

?(3)村民对保护与发展的意愿和要求。

2. 调查要求

?(1)对具有抽样代表意义的村民进行访谈;以村落基础信息表和村民访谈文字记录和录音的形式记录上述内容。

?(2)必要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3. 调查成果

?村民意愿分析。

2.4.3 保护管理现状

1. 调查内容

?(1)村落与保护管理相关的现有机构、人员。

?(2)村落与保护管理相关的现有规章制度。

?(3)既有保护资金与项目。

2. 调查成果:保护管理现状评估。

2.5 传统村落档案的建立与维护

2.5.1 资源汇总与综述

1. 总量汇总

?将上述各类资源的目录汇总为传统村落资源总表,作为传统村落保护对象的清单,纳入《传统村落档案》。

2. 资源综述

?分析各项资源与村民生产生活的联,并按照一定的文化脉络,将各项资源整理综合,明确其文化内涵和相互间的关系,并将结果纳入《传统村落档案》。

2.5.2 档案内容

1. 总目录

?明确纳入档案的所有资料的清单、形式、数量和变更、增添、续编情况等。

2. 各项内容的分目录

?明确本项内容包含的所有资料的清单、形式、数量和变更、增添情况,对于档案无法收录原件的,应注明原件的存放机关、

存放地点等信息。

3. 各项内容的具体资料

?表格、图档、视频等。

2.6.3 档案形式

1. 介质

?传统村落档案应以纸质和电子文件的形式制作和保存。应将收集到的纸质资料进行数字化。

2. 电子文件

?电子文件应有至少3个以上的不同材质的备份(光盘、硬盘)。

电子档案应与纸质档案相一致。

2.6.4 档案维护与管理

1. 档案维护

?(1)应定期跟踪并记录村落的发展变化,并在相应的项目内容中增补相应的资料。

?(2)应持续对传统村落进行调查,将新发现的资源、新出现的

文献、文件等持续增补入档案中的相应项目。

2. 档案管理

?纸质档案应由县级住建部门指定专人管理,电子档案应有多份,分别在村内、县级住建部门、住建部专设部门内保管。

?小结:

?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通过资源目录、资源位置标定、资源图档的形式对村落传统资

源如: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要素、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风

貌要素、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文

献资料、村域自然与历史人文资源;加以定义和描述,并建立

传统村落档案,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所有工作的基础。

三传统村落分析

在村落传统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村落的特征、明确其载体,这些特征及载体正是需要着重保护和延续的对象。同时,规划应分析这些特征及其载体的综合价值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保护及控制措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1 选址、自然景观环境分析

3.1.1 分析内容与方法

? 1. 选址特征分析:通过文献阅读、村民访谈等,了解村落的选址理念以及与之相关的山体、河流、植被等要素,通过图解分

析村落与选址与布局特点、轴线对位、视觉廊道等。

? 2.自然景观环境特征分析:通过文献阅读、村民访谈、实地考察等,对与村落有直接的视觉关联的山形水系、地形地貌、自

然植被、农作物等的形态和种类特征;主要景观特征点及其内

容构成、形态特征、人文内涵等进行分析。

? 3. 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既有规划分析、村民访谈与实地考察等,分析对村落选址、自然景观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土地利

用、工程项目、建构筑物等因素。

3.1.2 分析成果

? 1. 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特征分析图

? 2. 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影响因素分析图

3.2 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分析

3.2.1 分析内容与方法

? 1 村落传统格局演变分析:通过文献研究、舆图解读、实地考察研究等,对村落格局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进行分析。

? 2 格局特色分析:主要的空间序列和景观轴线、景观视廊等。

? 3 街巷河道分析:与村民生产生活利用的关系。

? 4 公共空间分析:村落内外主要公共空间体系的构成,各空间的规模、形状、周边建筑、景观要素等,以及村民对其的传统

使用方式。

? 5 整体风貌特征分析:村落的整体轮廓线形状,主要的控制因素(如建筑与植被的关系、制高点的分布)等。

? 6 影响因素分析:对村落格局和整体风貌构成不利影响的因素。

3.3 传统建筑特征分析

3.3. 1 分析内容与方法

? 1 类型分析:对传统建筑的时代、功能、形制、构造类型等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出传统建筑的类型体系。

? 2 布局与形制特征:对传统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建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 摘要:城镇化第三次浪潮的到来,倡导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文明建设,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城镇化能够有效解决部分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传统村落逐渐消失,生态人文景观被破坏等,传统村落是我国珍贵的历史产物,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也要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规划。本文就城镇化与传统村落的联系进行探讨,并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存在的问题,可通过规划引领分类保护、发展文化产业以及规范化管理监督等策略来有效保护规划传统村落。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传统村落;保护规划 引言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同时作为珍贵的历史产物,在中华文化宝库中占据重要席位。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然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部分社会民众缺乏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再加上缺乏有序规划,导致传统村落原有风貌与传统村落文化一定程度受到破坏[1]。城镇化与保护传统村落并不相悖,城镇化的建设也不意味着传统村落与文化遗产的消失,两者应实现相辅相成的关系,故此,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应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进行反思,研究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1新型城镇化与传统村落的联系

新型城镇化建设旨在通过均衡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解决农业、农村、村民问题的同时,也能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社会协调发展,但在城镇化进程中一定程度会影响到传统村落的生存、生活与生产。城镇化进程中为农村青年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人口迁徙导致传统村落人口呈现老龄化的趋势,传统的农业生产与发展必然受到冲击,并且村落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都缺乏管理与修补,从而导致传统村落的原有风貌受到影响[2]。此外,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然要开发与利用土地资源,也会对传统村落的原有格局带来冲击,甚至会导致传统村落不断消失。因此,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该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规划,传统村落的消失意味着人文与生态环境被破坏,地域特色文化也逐渐消失,一定程度影响到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尽管城镇化建设会影响到传统村落,但两者并非处于对立面,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应该注重提升文化内涵,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开发与保护规划传统村落,比如针对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传统村落,可进行保护规划以建设成古村镇,针对生态环境保存良好的传统村落,可进行保护规划以建设成旅游村镇,一方面能够保护村落,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2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存在问题 2.1缺乏文化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国家越发意识到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性,并发布与实施相关政策,促进部分具有丰富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村落得到保护,但从整体而言,还有不少传统村落因认知不足、规划无序等因素面临着

山东省村庄规划导则

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试行) 山东省建设厅 二○○六年六月 前言 本导则主要为指导山东省内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而制定。 根据建设部要求,贯彻落实国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由山东省建设厅村镇处和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完成本导则。 本导则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在经过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贯彻国家有关村庄建设规划的政策,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相关国家标准和地方规定,对山东省内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等方面作了规定,并广泛征求了全省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审查确定。 本导则由山东省建设厅负责管理和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反馈给山东省建设厅村镇处。 目录 1、总则 (1) 1.1 规划目的 (1) 1.2 适用范围 (1) 1.3 规划依据 (1) 1.4 规划原则 (1) 1.5 规划任务 (2) 1.6 规划编制与审批 (2) 1.7 规划期限 (2) 2、村庄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3) 2.1 村庄用地分类 (3) 2.2 宅基地标准 (3) 2.3 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3)

2.4、建设用地构成比例 (3) 3、村庄分类 (3) 3.1 村庄规划分类 (4) 3.2 改建、扩建型村庄规划 (4) 3.3 新建型村庄规划 (5) 3.4 村庄撤并 (5) 4、村庄建设用地布局 (5) 4.1 村庄建设用地选择 (5) 4.2 规划布局原则 (6) 4.3 规划布局类型 (6) 5、住宅 (6) 5.1 住宅建设标准 (6) 5.2 住宅设计原则 (7) 5.3 住宅平面设计 (7) 5.4 住宅立面设计 (7) 6、公共设施 (7) 6.1 公共设施分类 (7) 6.2 公共设施的配置原则 (8) 6.3 公共设施的布局 (8) 6.4 公共设施的配置标准 (8) 7、生产建筑 (9) 7.1 农业生产设施用地 (9)

传统村落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的定义: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2012年12月1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发通知公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入选该名单,其中贵州省最多,有90个,云南省和陕西省分别为62个、49个,分列2、3位。 截止到2014年年底,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已达到2555个(2012年第一批共计646个,2013年第二批共计915个,2014年第三批共计994个)。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 国家统计局: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4.77%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比如,有的村落坐落在山环水抱、茂林修竹之中,与周边的自然要素巧妙融合,形成了人类理想的聚居地。这些村落在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上往往构思巧妙,经历很长时期的传承,包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例如,浙江省永嘉县的苍坡村,借自然山水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生活,又寄托着先人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等美好愿望。这些传统村落,无疑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 传统村落是维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的关键。中国是世界上农耕文明传承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传统农业一切来自土地,又全部回到土地之中,对大自然干扰是最小的。当前,

江西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井冈山市村镇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第二稿)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2.5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快井冈山市实现城乡统筹,推进罗霄山脉中段扶贫攻坚工作,实现中央苏区振兴,提高井冈山市村镇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特制定《井冈山市村镇规划编制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3、《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4、《镇(乡)域规划导则(试行)》 5、《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 6、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1.3 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井冈山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含2街道5镇12乡、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罗浮管委会和白石垦殖场)的村庄和乡集镇。 本《导则》所指村镇规划一般分为乡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编制村镇规划除执行本《导则》外,还应当符合国家和江西省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 - -

1.4 编制主体 村镇规划由乡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委托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进行编制,并报井冈山市人民政府审批。规划批准后应进行公示。 村庄建设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1.5 规划期限 村镇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衔接。 乡总体规划期限宜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一般为10—20年,其中近期5年左右;村庄建设规划期限为5—10年。 对规划期限已过或已明显不适应建设的村镇规划应进行调整和修编。 第二章乡总体规划的编制 2.1 主要任务 乡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评价乡集镇发展条件;确定乡集镇性质和发展方向;预测乡集镇行政区域内的人口规模和结构;拟定所辖各村庄的性质与规模;布臵区域交通设施和公用设施;指导集镇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 2 - -

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细则 试行

附件3 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细则(试行) 为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等有关规定,制定《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细则(试行)》,适用于各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 一、规划任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特色风貌,维护传统村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村落风貌保护的关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必须完成以下任务: (一)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 (二)分析村落历史文化、人文地理与产业特色; (三)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 (四)提出产业发展目标和内容,规划发展项目; (五)制订保护和发展管理规定; (六)提出传统资源保护、村落发展及人居环境改善的措施。 二、总体要求 编制保护发展规划,要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

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实际、村民主体的原则,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政府、专家和村民的意见,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保证规划成果的整体质量。有条件的村落,要在满足本细则的基础上,根据村落实际需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进一步拓展深化规划的内容和深度。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基本内容包括: (一)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二)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三)村落特色格局和风貌保护要求; (四)特色街区、特色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五)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 传统村落规划期限应符合所处镇、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原则上与村庄规划的规划期限相一致(鉴于村庄规划的实际操作情况,可进行调整)。 三、传统资源调查与档案建立 保护发展规划应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具体调查内容包括:村域环境、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文献资料、保护发展基础资料等方面。 调查范围包括村落及其周边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历史、视觉、文化、产业关联的区域。 调查内容、调查要求以及档案制作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3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通知》(建村〔2013〕102号)执行。

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VILLAGE PLANNING OF ZHEJIANG PROVINCE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5.05

目次 1 总则 (1) 1.1 关于本导则 (1) 1.2 关于村庄规划 (1) 2 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 (3) 2.1 主要任务 (3) 2.2 现状调查要求 (3) 2.3 规划内容 (4) 2.4 成果要求 (5) 3 村庄规划 (7) 3.1 主要任务 (7) 3.2 现状调查要求 (7) 3.3 用地分类 (8) 3.4 规划内容 (10) 3.5 成果要求 (16) 附表1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一览表 (18) 附录1 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说明的主要内容 (19) 附录2 村庄规划说明的主要内容 (21) 本导则用词说明 (23)

1 总则 1.1 关于本导则 1.1.1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美”浙江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立适应我省的村庄规划编制体系,科学指导村庄规划编制,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的要求,结合浙江实际制定本导则。 1.1.2 本导则适用于浙江省行政管辖范围内的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包括建制镇、乡的村庄布点规划和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的村庄规划的编制。村庄规划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浙江省现行的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1.3 本导则遵循“完善体系、突出重点,增强实用、分类指导,简洁易行、便于操作”的指导思想,完善村庄规划编制体系,重点把握村庄规划的基础性内容;增强村庄规划的实用性,针对不同特点的村庄编制相应内容和深度的规划;充分考虑对村庄规划编制的指导意义,保证村庄规划编制的操作性。 1.1.4依据本导则编制的村庄规划为法定规划。 1.1.5 本导则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 1.1.6 本导则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1.2 关于村庄规划 1.2.1 村庄规划编制体系包括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村居设计四个部分,本导则重点阐述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规划。 1、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市域总体规划,以镇(乡)域行政范围为单元进行编制,可作为镇总体规划和乡规划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单独编制。小城市试点镇、中心镇、重点镇等宜单独编制乡镇域村庄布点规划。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重点对镇(乡)域内的村庄进行综合布局与规划协调,并统筹安排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

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 第一章总则 1.1 导则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镇村布局规划定点的村庄规划;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的有关要求进行规划。 1.2 基本任务 在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的指导下,具体确定村庄规模、范围和界限,综合部署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确定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县级村镇规划主管部门可结合村庄居民建房和预控用地等不同需求,对以上要求进行简化,确定编制村庄平面布局规划,并按照《江苏省村庄平面布局规划编制技术要点》(试行)执行。 1.3 规划依据 1.3.1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 1.3.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3.3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3.4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4 规划原则 1.4.1 城乡统筹的原则。村庄建设与城镇发展相协调,优先促进长期稳定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合理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镇与乡村的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1.4.2 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特点等,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切合实际地部署村庄各项建设。 1.4.3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村庄应切实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地进行建设;合理布局村庄各项建设用地,集约建设。1.4.4 保护文化、注重特色的原则。保护村庄地形地貌、自然肌理和历史文化,引导村庄适宜产业发展,尊重健康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注重村庄生态环境的改善,突出乡村风情和地方特色,提高村庄环境质量。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要求精简版20130912综述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 [20130912] 为切实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促进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的有关规定,制订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适用于各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在满足本要求的基础上,应根据实际条件和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规划的内容和深度,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规划任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必须完成以下任务: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并制订保护管理规定,提出传统资源保护以及改善村落人居环境的措施。 二、总体要求 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应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农村实际、尊重村民意愿的原则,要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当地政府部门、专家和村民的意见,以保障规划的可实施性。 三、村落传统资源调查与档案建立 保护发展规划应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形

态资源(以下称传统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作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基础。 (一)调查范围 调查范围应包括村落及其周边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 (二)调查内容 1.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反映村落选址特征的山形水系、地形地貌;构成村落自然景观特征的植被等。 2.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村落现状整体轮廓;主要街巷河道的分布、形态与主要节点;公共空间的功能、位置、形态;村落各主要特征天际线等。 3.传统建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其他有保护价值的建筑、遗迹等的位置、规模、保存状况、使用现状等。 4.历史环境要素:井泉沟渠、壕沟寨墙、堤坝涵洞、石阶铺地、码头驳岸、碑幢刻石、庭院园林、古树名木等的位置、规模、功能、保存现状等。 5.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有较鲜明地域或民族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活动场所、线路、相关实物资料;相关传承人、手工艺者等。 6.村落社会环境:村落人口、经济状况等基本信息,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及问题;村民保护发展意愿与

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2006年试行版) 江苏省建设厅 2006年6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PAGEREF _Toc138092319 \h 1 第二章村庄布局... PAGEREF _Toc138092320 \h 4 第三章公共服务设施... PAGEREF _Toc138092321 \h 7 第四章住宅... PAGEREF _Toc138092322 \h 9 第五章基础设施... PAGEREF _Toc138092323 \h 11 第六章绿化景观... PAGEREF _Toc138092324 \h 15 第七章投资估算及主要技术指标... PAGEREF _Toc138092325 \h 18 第八章附则... PAGEREF _Toc138092326 \h 19 附件: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资料收集及规划成果要求...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了加强对我省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特制定《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 适用范围及编制深度 1.2.1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镇村布局规划定点的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和规划管理;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建设规划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的有关要求进行。 1.2.2 根据建设和预控用地等不同需求,由县级村镇规划管理部门与规划编制单位商定规划编制深度。 1.3 基本任务 在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的指导下,具体确定村庄规模、范围和界限,综合部署村庄各项建设,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1.4 规划依据 1.4.1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 1.4.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4.3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4.4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5 村庄建设规划原则 1.5.1 城乡统筹的原则。村庄建设与城镇发展相协调,优先促进长期稳定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合理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镇与乡村的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1.5.2 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产方式等,切合实际地部署村庄各项建设。 1.5.3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村庄应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地进行建设;应紧凑布局村庄各项建设用地,集约建设。 1.5.4 保护文化、注重特色的原则。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尊重健康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突出地方特色。 1.5.5 村庄田园化的原则。保护村庄自然肌理,突出乡村风情,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美化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1.5.6 尊重民意的原则。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尊重村民意愿,积极引导村民健康生活。 1.5.7 循序渐进的原则。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村庄建设规模、速度同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增减相适应。 1.6 村庄建设类型 根据当地现有建设基础、建房需求等多种因素,可将村庄建设划分为整治型(含保护古村)、整治扩建型和新建型。 1.6.1 整治型村庄:不集聚或基本不集聚周边其它地区村民的村庄。 1.6.2 整治扩建型村庄:在镇村布局规划的指导下,以现状村庄为基础,适度集聚周边地区村民的村庄。 1.6.3 新建型村庄: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如因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安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方法

一、规划任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必须完成以下任务: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并制订保护管理规定,提出传统资源保护以及村落人居环境改善的措施。 二、总体要求 编制保护发展规划,要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实际、农民主体的原则,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政府、专家和村民的意见,提高规划的实用性和质量。有条件的村落,要在满足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村落实际需求结合经济发展条件,进一步拓展深化规划的内容和深度。 三、传统资源调查与档案建立 保护发展规划应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调查范围包括村落及其周边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调查内容、调查要求以及档案制作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3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通知》(建村〔2013〕102号)进行。 四、传统村落特征分析与价值评价 对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特征、村落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特征、传统建筑特征、历史环境要素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进行分析。通过与较大区域范围(地理区域、文化区域、民族区域)以及邻近区域内其他村落的比较,综合分析

传统村落的特点,评估其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价值。对各种不利于传统资源保护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评估这些因素威胁传统村落的程度。 五、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基本要求 (一)明确保护对象 依据传统村落调查与特征分析结果,明确传统资源保护对象,对各类各项传统资源分类分级进行保护。 (二)划定保护区划 传统村落应整体进行保护,将村落及与其有重要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整体划为保护区加以保护;村域范围内的其他传统资源亦应划定相应的保护区;要针对不同范围的保护要求制订相应的保护管理规定。保护区划的划定方法与保护管理规定可参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三)明确保护措施 明确村落自然景观环境保护要求,提出景观和生态修复措施,以及整改办法。明确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保护要求,保护村落传统形态、公共空间和景观视廊等,并提出整治措施。保护传统建(构)筑物,参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提出传统建(构)筑物分类及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场所与线路、有关实物与相关原材料的保护要求与措施,以及管理与扶持、研究与宣教等的规定与措施。 (四)提出规划实施建议

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计划方案

某某市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 按照国家、省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要求,为加快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进一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继承和弘扬我市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市先进文化建设,立足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立足于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以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使我市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历史环境和传统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居民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为全市悠久文化的传承、地域文化特色的延续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统一制定全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县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负主要责任,负责传统标保护项目的具体实施。乡镇人民政府要配备专门工作人员,配合做好监督管理。

突出重点,分布实施。重点做好现状受到破坏或严重威胁、基础设施问题突出、存在安全隐患的保护项目建设和环境整治问题。按照规划安排,分年度逐步实施。 齐抓共管,形成全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做好协调工作,除中央及省级补助资金外,传统村落所在地政府要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在建设实施过程中,依据保护规划,制定资金详细使用方案,明确规划项目建设的具体内容、技术方法,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按时完成规划确定的保护任务。 协调发展,持续保护。在完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传统传统村落保护机制,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统筹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增强传统村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 科学指导,加强管理。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整体推进全市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充实各级管理队伍和技术人员同,并与落实经费、完善装备、加强管理等工作同步推进,积极倡导公共参与,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全力推进保护。 三、总体目标 通过3年左右时间,着力提高全市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确保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火灾隐患和险情普遍得以控制,村落环境逐步改善,历史风貌得到保护和延续,

河北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研究

河北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研究 【摘要】本文从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进行分析,力求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通过例证让传统村落真正从美丽乡村的精彩出发,以保定大激店古村落文化村的传统文化资源挖掘、文化调性提升到保护规划方案的实施等具体内容的阐述,力促我省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业在全省各项建设中得到新的引领,让老百姓在文化发展中享受到更多的实惠,让河北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法可循,有据的可查。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大激店 每一座村落都有其特色,传承保护也没有一贯模式可循。如何结合当地情况,把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设成“美丽乡村”;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紧 密结合起来,值得我们研究。 一、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河北省的落地 一些传统村落和?魍趁窬釉獾狡苹瞪踔料?失,如何保护它迫在眉睫。《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准发布,已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改变了以往美丽乡村建设从方向

性概念转化为定性、定量、可操作的工作实践,为全国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标准。2017年全国两会的召开,雄安新区的设立,也给我们河北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做好符合京津冀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我们得出要以“留得住太行山,记得住燕赵情”,作为河北省内落地实施 的规划方案研究的目标。 根据《2016年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我们认 为首先要积极整合河北省乡村建设项目资源,发挥各方力量,突出重点,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 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其次关键之处还是应该建立协调机制,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实施指导意见,完善支持配套政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全面开展,整体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再次,通过挖掘太行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概念提升、科技参与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河北省古村落特点和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的文化 产业形态。第四,发展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对深入挖掘和阐发河北省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二、以保定大激店为例看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调性提升 以大激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案为例,研究河北省对

客家古村落旅游开发规划策划及实施方案

客家古村落旅游开发规划策划及实施方案 前言 赣州是中国客家人聚居的五大省之一,初步统计,这里居住着200万客家人,他们主要是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随着客家人的第四次移民浪潮从闽、粤、赣原乡地迁入赣州的。由于赣州地处内陆,农耕文化保留得较完整,加之客家人的凝聚力强,客家文化有着较大的封闭性,使这里的客家人群落至今仍保存着较原始的文化体系,而其它地区的客家人群落特别是发达地区如香港、沿海等地在现代化和东西文化的冲撞过程中,已较大程度地丧失了自己的文化特性,这就是赣州客家文化弥足珍贵之处。 在赣州这一中国西部特大城市东部的白鹭村古村落,全镇人口2.3万,但90%以上的居民为客家人,这里至今仍讲客家话,沿袭着客家人的古老习俗。以白鹭村古村落为中心,周围十几个乡镇还聚居着约50万客家人,他们以是否会说客家话、祖先神位写法和家族来源作为文化认同的标志。客家人多数是清初广东、福建、江西一带老移民的后裔,由于主要聚居在川西的赣州东山区域,所以学术界统称为“东山客家”。 东山(即龙泉山脉)客家人在赣州市城市发展向东转移过程中,面临着客家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两难选择,都市文化的进程迫使东山客家人思考传统文化价值。在现代化不可避免的时候,东山客家人选择了在开发中保护传统文化的道路。我们也发现,那些保留完好的客家文化,完全可以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发掘并表现出来。白鹭村古村落西距赣州18公里,南距龙泉驿区府所在地龙泉镇11公里,有成渝高速公路和成洛公路通达,位于特大城市近郊,可进入性好,地处赣州平原和龙泉山脉的接合地带,是花果山省级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基础设施条件好,适宜发展旅游业。 基于此,1999年2005年期间,赣州东郊的客家重镇白鹭村古村落政府委托我们编制赣州市白鹭村古村落旅游开发总体策划及实施方案。 一系列方案实施后,白鹭村古村落的知名度迅速上升。2005年10月12日,世界客属第20届恳亲大会在赣州正式开幕,这是世界客属恳亲大会首次在中国西部举行,也是历史

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

欢迎阅读关于印发《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的通知 赣建字[2006]4号 各市、县(市、区)建设局(建委、规划局):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全省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我厅组强力量对《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试行)》进行了认真修订。现将修订后的《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04年9月6日我厅下发的《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试行)》即行废止。 主题词:城乡建设村庄规划技术导则通知 抄报: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 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加强对全省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根据建设部《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和《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 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村庄(不含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 1.3 编制主体 村庄建设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县级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给予技术指导。有条件的乡镇应委托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在县级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编制。 1.4 )的数 1.5 1.5.1县( 1.5.2 l.5.3 1.5.4 1.6 1.6.1 1.6.2 1.6.3 1.6.4 1.6.5 1.7 1.7.1新建型村庄: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需规划建设的新村庄,如移民建村、迁村并点及其他有利于村民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而新建的村庄。新建型村庄应做到选址科学,用地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设施配套完善,环境清新优美.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充分体现乡风民情和时代特征。 1.7.2改造型村庄:已有一定的建设规模,具有较好的对外交通条件,便于组织现代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可以实施更新改造。村庄周边用地能够满足改建扩建需求。改造型村庄的规划,应首先对现状地物、建筑、树木及基础设施等进行实地调查并绘制现状图,注重建设用地的调整,注重道路、给水、排水、电力、电讯、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的配置,突出村庄建设与“六改四普及”整治应达到的效果。 1.7.3保护型村庄:对历史文化名村、拥有值得保护利用的自然或文化资源的村落、具有独特村庄布局或浓郁地域民俗特色的村庄.加以保护性修缮和开发利用。对于格局完整、建筑风格统一的古村,划定保护范围,维修破损严重的古建筑,在不影响古村格局和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完善村庄;对于布局分散、建筑风格杂乱的古村.规划中应注重保留村庄文脉,并对具有传统建筑风格和历

旅游开发中传统村落风貌整治规划探析

文章编号:1009-6825(2013)04-0018-03 旅游开发中传统村落风貌整治规划探析 收稿日期:2012-11-25作者简介:尹航(1982-),女,助理工程师; 金奇泓(1980-),女,工程师 尹 航金奇泓 (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五所,吉林长春136000) 摘 要:结合安吉章村镇特色及现状,针对安吉章村镇镇区传统风貌整治规划进行了探讨,具体阐述了旅游开发与传统村落风貌 整治的协调发展的思路,并得出此类规划的相关经验及启示。关键词:旅游开发,传统村落,整治规划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旅游开发是传统村落风貌保护与利用的一种途径,但同时又在多方面影响着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传统村落是人们在一定地区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晶,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积淀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古老的聚居文化和艺术。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渊源、纯朴的民俗民风、如画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已然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此外,通过国内众多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实践证明,挖掘利用传统村落的旅游价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保护传统风貌提供所需资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传统村落进行旅游开发是继承和发扬其传统文化的一种途径。然而,面对大规模快节奏的旅游开发,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趋尖锐,从山体、水体、植被等自然环境,到传统建筑、街巷等人工环境,再到民俗文化、生活习惯等社会环境,旅游开发给传统村落带来了一系列的干扰与破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协调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 1规划项目概述 《浙江安吉章村镇镇区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项目是在为实 现安吉“生态立县”的宏伟战略目标与建设安吉县西南生态旅游重镇的大背景下进行编制的。其中,如何以旅游为手段,带动村落传统风貌的保护与整治,从而实现镇区“保护”和“发展”的双赢,是章村镇政府十分关注的重要内容,也是本次规划希望解决并能够成为亮点的主要内容。 2章村调研综述2.1 章村特色分析 藏于山林的迷你小城;恍如隔世的浦源仙境。 章村镇位于 “中国竹乡”———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的西南端,天目山北麓,黄浦江源头———龙王山下,属于浙皖交界的山地丘 陵地区。早在晋东渡时,章氏聚族便定居于此,遂得此名。 1)群山环抱,一水中分。章村镇镇区属典型的山地河谷地 形。群山环绕,主要有桃李山,凤凰山等,山体连绵,景色优美;镇区内自然水体丰富,内部南溪河穿流而过,水质良好,形成“一河两岸”的空间格局。我们常说,景无山不壮,景无水不秀,山水兼容是章村镇的一大特色。 2)街巷众多,建筑独特。镇区内部巷道众多,相互连通,体现着传统村落的空间风貌;同时街区内还保留有四栋清代及民国时期形态风貌的民居建筑,具有浙北民居的典型特色,成为反映章村镇悠久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建筑特色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章村镇建筑特色分析结果 屋顶硬山顶或悬山顶,侧面加披檐,借助披檐的重复和变化形成韵律和节奏感 山墙多数作 “人”字形硬山墙或后檐墙结构多为穿斗式木结构,以两层为主,二楼夹层出挑 材料屋顶采用青瓦覆盖;墙体有砖、石、土、木等材料;内部结构多选择木材。 此外, 用竹篾编成竹笆嵌在框架中用作轻质隔断也是其一大特点色彩根据建筑材料的不同而相异。主要色彩为:灰瓦、白墙、栗色门窗,形成深—浅—深的线条,形成丰富立面。建筑台基部分视石料质地不同呈浅暖灰或冷灰色 装饰多表现在出挑、窗户、檐部等处。大量使用木雕装饰,多以传统民俗故事及吉祥纹样为内容 功能 一层起居,二层堆放杂物,一层净空高于二层 3)昔日辉煌,今朝衰微。章村镇历史悠久,曾有着辉煌的历 史。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城镇化建设,南溪河两侧已有许多新建建筑,品质不高,风格不统一,不仅使得“一河两岸”的传统街景已不再完整,同时部分建筑还破坏了山体天际线,也没有突出山地建筑的特色。此外,重要的历史建筑也缺乏有效的保护与整治。整个镇区已日渐衰微,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2.2旅游开发现状 章村镇有以龙王山为核心的黄浦江源景区、大石浪风景区 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镇区作为龙王山景区的门户,有名无实,缺乏与其地位相符的旅游吸引力和服务接待能力。 首先,镇区环境脏乱差,仅存的一些重要古建筑也濒临消失,使得镇区整体风貌受到破坏。其次,旅游配套设施不足,服务与管理落后,游客缺少休闲停留的空间和相应服务,停留时间很短。第三,旅游市场发育程度低,宣传力度不够,还未树立鲜明独特的市场形象和旅游品牌。 3章村旅游开发中村落风貌整治的具体措施 3.1方向定位在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中,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的传统村落风貌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根据章村镇区的特色,我们将其整体风貌特色定位为浙北风情,在青山、绿水、幽竹的衬托下,老镇、幽巷、民居是其主要的风貌组成部分和旅游要素,突显着生态性、人文性和参与性,为整体风貌整治明确了主要基调。 3.2建筑风貌整治 镇区内几栋明清老建筑的保留不仅保存了当地的景观特色, 还在某一程度为我们留下了具有代表性和研究观赏价值的城市肌理和空间类型。 在建筑风貌整治中,我们首先根据实地的测量和调查考证,确定了建筑风貌整治的优先级,将整个规划区划分为风貌核心控制区、风貌环境协调区、现代风貌过渡区,同时根据建筑风貌和使 用性质, 采取了依据建筑风貌划分,以及依据建筑功能划分的两· 81·第39卷第4期2013年2月 山西 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39No.4Feb.2013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收费标准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设计费报价书 ***********设计有限公司 湖南分公司 20** 年**月

一、项目概况: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建村〔2014〕61号)等文件要求,对郴州市嘉禾县石桥镇石桥铺村、仙江村进行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央专项资金申报。 二、设计内容: (1)保护与发展规划文本其中图纸包括(图纸比例一般用 1:500或1:1000): 1、现状分析图 2、保护规划图 3、发展规划图 4、保护发展后村庄鸟瞰图 (2)中国传统村落档案: 其中包括:村落基本信息、村域环境、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文献资料、保护与发展基础资料、其他补充材料及说明。 (3)传统村落项目需求汇总表。 三、工作成果 保护发展规划文本(含电子文件)8套

四、设计费报价书 本项目根据设计任务情况,分为规划设计部分和勘察设计两部分设计。两阶段合计报价为人民币叁拾万壹仟元整(¥301,000.00)。其中:规划设计部分设计费报价为人民币壹拾伍万壹仟元整(¥151,000.00);勘察设计设计费设计费报价为人民币壹拾伍万元整(¥150,000.00)。计算公式详见下文。 (1)规划设计部分 规划设计是指为满足规划管理、设计或村镇建设工作的要,向申请单位提供包括规划编制成果、规划审批成果等在内的村镇规划数据服务。本项目总费用为人民币壹拾伍万壹仟元整(¥151,000.00)。

(2)勘察设计部分 勘察设计部分包括设备购置费、现场调研费、差旅费、设计人员费用、专家咨询费、管理费项六个部分。8名设计团队花费15天完成勘察设计。 本项目总费用为人民币壹拾伍万元整(¥150,000.00)。

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在实践中的思考与分析

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在实践中的思 考与分析 【摘要】城市作为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的承载地,城市的竞争力逐渐地朝着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城市中竞争的焦点是通过城市文化中“软实力”来对城市进行塑造的。在传统的村落中,有着城市的历史故事和时代发展过的痕迹,但是由于现如今的建筑高度、建筑风格等等的出现,让原有的一些东西在历史文化保护中不容乐观。因此,需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继续传承传统村落中的特点和布局。本文结合传统村落的特点以及其他的角度,给出了一些有利于传统村落的发展方向,从而来探索传统村落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思考 文化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将文化做好了之后,才能将城市独具特色的一面展示出来,才能让城市中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完全体现出来。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给城市带来了很多方面的积极作用,那么传统的文化也给城市带来了相应的积极作用,例如:传统的文化给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建筑方面的建议,也给城市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精神依靠。传统的城市文化分为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这三种文化都具有很大的价值,同时给城

市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作用。 一、传统村落消失的原因 传统村落消失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传统的建筑特色、建筑风貌不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很多的传统建筑由于时间久了之后就废旧了,没有利用的价值了。其次,传统的文化逐渐的在人们的意识中逐渐褪去,传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人们已经不在需要了。第三,由于时间的原因,让传统的建筑逐渐的破损,生活环境也不是很好,造成很多的人们外出,村落就会慢慢的被遗弃,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加速了村落的凋敝。第四,村落中没有很好的发展,在传统的很多的村落中,人们的收入水平不高,没有发展的机会和发展目标,就出现了一些贫困的现象,人们就会向外流失。第五,在很多的传统村落中,没有制定一些保护计划和保护策略,由于保护的措施不到位导致村落逐渐变少。最后,在传统的村落,缺乏一定的经济条件,在一些破损的建筑中,没有及时的进行修理和翻盖,造成传统的建筑风貌逐渐恶化。 二、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发展 在农耕社会逐渐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出现村落的废弃和消亡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但是传统的村落消失,就会让当时那个阶段的文化景观、建筑风貌也随着消失和减少,也会让那个时期的文化遗产逐渐消失。传统村落的建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