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7.01 KB
- 文档页数:5
《戏剧之家》2018年第17期 总第281期233文化天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现实出路——论河北廊坊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谷继峰(廊坊市群众艺术馆,河北 廊坊 065000)作者简介:谷继峰(1970-),男,达斡尔族,山东威海人,本科,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摘 要】改革开放后,中国彻底走上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之路,但是相对日新月异的城市来说,中国的农村面貌还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农村城市化道路艰难而漫长。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几方面。
可是,无论多么美好的蓝图都需要人来实现,现在我们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几乎采取了城市对农村掠夺式的方法,农村地区的人力和物质资源都涌向了城市。
结果造成农村出现凋敝,城市也涌现出很多社会问题,过高的房价、拥挤的交通等都是城市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笔者认为,美丽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地区留住人,尤其是留住年轻人。
如何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为传承找到现实出路,以及我们用什么留住年轻人,是本篇论文想要探讨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美丽乡村建设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7-0233-02一、当前农村出现人口流失的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农村地区留不住人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城乡差距过大。
由于长期受过去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仍比较落后。
包括文化、教育、医疗等在内的资源,过多集中到了城市。
过去由于受交通等各方面影响,老一辈农村人无法离开土地,可随着交通的发展,新的农村人尤其是年轻人,要改变老一代的生活状态只能进城,于是纷纷流向了城市。
其次,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依旧落后。
中国农村自古以来就存在人多地少的情况,无法建成像美国那样的农场制农村,往往是一家四五口人守着几亩薄地。
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相结合最美乡村建设河北石家庄当代社会发展中,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在全面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相结合,促进乡村的美丽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河北石家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在近年来积极探索和实践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相结合的路径,努力打造最美乡村。
一、弘扬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在乡村建设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河北石家庄秉承“文化强市,文明富民”的理念,将传统文化融入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
通过举办传统节日活动、培养传统手工艺人、建设传统文化体验区等方式,让乡村成为传统文化的活力展示区。
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不仅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凝聚了人们的心。
二、现代科技助力乡村发展在现代乡村建设中,科技的引入和应用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河北石家庄积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乡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通过智能农机的使用、无人机的巡查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农产品的销售和农业信息的共享。
现代科技的介入,使乡村发展与现代化相融合,为乡村建设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三、环境保护与乡村美化并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相结合的最美乡村建设,必须兼顾环境保护和乡村美化。
在石家庄的乡村建设中,注重生态环保,倡导绿色发展的理念。
通过植树造林、水源治理、农田改造等方式,提高乡村的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注重提升乡村的美化水平,改善村庄的外观和环境,使乡村成为美丽宜居的地方。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相结合的最美乡村建设是河北石家庄积极探索和实践的目标。
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凝聚人心、现代科技助力乡村发展、环境保护与乡村美化并重等方式,努力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有机结合,推动了乡村的美丽建设。
河北石家庄的经验不仅对其他地区具有借鉴意义,也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让我们共同努力,以传统文化为基石,以现代发展为动力,打造更多最美乡村,让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安徽建筑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359(2023)11-0018-04DOI:10.16330/ki.1007-7359.2023.11.0071引言近几年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在有些传统村落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传统村落的发展,例如在传统村落中存在着没有乡村特色、自然生态被破坏、地域文化内涵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乡村空间日渐“萎缩”。
河北省井陉县大梁江村位于晋冀交接的太行山腹地,建于元末明初[1],旧时归山西平定府管辖,新中国成立后隶属山西平定县,1959年划归为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2]。
大梁江村虽历经千年,但村落格局基本保存完好,如今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动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大梁江村人居环境面临一系列破坏性的建设,如自然环境的破坏、聚落景观的破坏、非物质文化的遗失、现代教育倾向于城市化等。
村子经济发展落后导致人口流失、“空心化”现象严重、人口结构严重失衡。
本文通过对大梁江村目前的人居环境进行深入调研,归纳大梁江村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且通过景观修补和文化修复两个层面积极探索出可实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经验借鉴。
2相关概念界定2.1传统村落的内涵传统村落,又称为古村落,2012年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决定,将古村落改名为“传统村落”,并对其含义进行界定。
传统村落与现代化城市最主要的区别是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于传统村落形成较早,所以它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
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以及建筑艺术和空间格局,反映出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因此,在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历史文脉和文化载体,避免出现千村一面和大拆大建的现象。
2.2“双修”在传统村落中的应用针对“双修”这一概念,最先提出的是“城市双修”,涵盖“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两方面,其本质是应对城市空间环境下降、生态环境恶劣所提出来的治理手段。
河北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策略研究蔺泽丰唐山师范学院摘要:由于在现代文化概念日渐衰落,对河北传统村落的保护方面有所欠缺。
河北传统村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河北传统村落带来了色彩与文化。
所以我们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对河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策略研究,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河北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促进河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策略研究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越来越重视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也开始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于河北传统村落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进行重点保护,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
但可能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地方政府和当地居住的村民没有意识到,要对传统村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也没有保护好河北传统村落。
所以要进行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传统村落现状及特点(一)传统村落现状在1841年,国外已经对农村的传统村落进行了现状调查,在进行调查之后,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村落进行了建筑的修复与保护。
根据村落的历史性和还原的真实性,进行修复建筑。
在我国,从21世纪才开始重视传统村落的文化意义及内涵,才开始进行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并且从物质到思想上的重视,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相对于国外来说,我国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意识不足,而且,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都不完善,而且每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也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国家应该重视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向国外优秀的保护案例进行学习和研究。
可以根据地域环境的差别,制定不同的法律法规,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尽可能的加大保护和宣传力度,从各个方面对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
(二)传统村落特点在传统村落中,首先是历史性。
在传统村落中,村落中的人民生活在村落的每个角落,人民生活过的传统村落代表了一定的历史阶段,并且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下产生的不一样的村落特点和文化底蕴。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传统村落地方特色挖掘与发展研究刍议摘要: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大量的地方传统文化开始被人们熟知,我国也逐步进入文化多元化时代。
而传统村落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桥梁,良好的维护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基于此,本文通过总结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文化,明确深入挖掘时应当注意的事项,以期为传统文化的宣传提供助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河北省;传统村落;地方特色引言: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全面性内容,包含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传统村落作为珍贵的历史遗留产物,保存着相对完善的传统聚居形式,具有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是后人了解先人历史的重要渠道。
但考虑到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传统历史文化都遭受到了破坏,孤儿相关人员需要明确如何实现地方特色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齐头并进,进而提升群众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更好的宣扬传统文化。
一、河北省传统村落常见的地方特色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包含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历史瑰宝,而河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地,当地诞生过很多历史名家,青史留名,后人为表达崇敬仰慕之情,修建了许多的名人故居、祠堂以及寺庙等。
例如:冀南地区的皮影戏、蔚县的剪纸文化,邯郸的磁州窑制品以及群众耳熟能详的河北梆子,上述均为河北省地区传统村落常见的文化遗留,具有极高的技术价值,展现了当地的艺术特色,是后人了解地方文化,提升赏析能力的重要渠道[1]。
二、挖掘传统村落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价值(一)凸显地方特色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是我国现存传统村落数目最多的区域,并且地方文化的完整度也是最高的区域之一,单经过政府部门认定的村落便以逾200之多,每一个区域的村落都有着浓厚的历史色彩和艺术价值,应用到教育领域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了解历史的媒介,培养其赏析能力。
我国也早在人民代表大会中重点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忽视文化的复兴,要让人民具有文化自信,对此政府机关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冀南地区传统村落改造与保护重建规划设计研究——以邯郸传统村落改造为例中期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传统村落是我国深厚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建筑等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农村社会与文化的重要物质资料。
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传统村落面临拆迁、改造和城市化的巨大压力,许多传统民居和文化遗产都在逐步消失。
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很重要。
邯郸地区是冀南地区最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之一,集中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
邯郸市既有古都平城遗址、古县城遗址、古战国都城洹邑遗址等重要文化遗产,也有杨家庄、桥东城区、磁州城区等传统村落。
这些传统村落虽然历经岁月风霜,但依旧保存完好,为后人保留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这些传统村落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亟待解决。
本研究旨在以邯郸传统村落改造为例,探讨冀南地区传统村落改造与保护重建规划设计的策略和实践方法,并为传统村落保护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1.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邯郸传统村落改造与保护重建规划设计的研究,探讨传统村落改造与保护重建的策略和实践方法,为冀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指导意义。
2. 研究内容(1)对邯郸传统村落的文化属性、历史演化和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传统村落的文化历史和现状现状,为传统村落改造和保护提供依据。
(2)分析冀南地区传统村落改造和保护重建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3)探讨传统村落改造和保护重建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邯郸市传统村落为例,进行规划设计和方案提出,为传统村落改造和保护重建提供具体指导。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专家访谈、案例研究、SWOT分析和方案设计等方法进行研究。
2.研究步骤(1)进行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邯郸市传统村落的历史演化和现状。
(2)分析冀南地区传统村落改造与保护重建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探讨解决方案和对策。
河北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研究河北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
这些传统村落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河北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和历史文化价值面临诸多挑战。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河北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河北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自然环境的影响:河北传统村落多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自然环境优越,地形地貌丰富多样。
这样的自然环境为传统村落提供了独特的建筑风貌和景观特色。
地理条件的制约:河北传统村落的选址多考虑风水、气候等因素,依山傍水,尽量寻求自然环境的庇护。
同时,由于地理条件限制,传统村落多采用节约土地的紧凑型布局,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历史文化的传承:河北传统村落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历史文化特色。
例如,太行山区的传统村落多受到山西晋商文化影响,而冀北地区则多受内蒙古草原文化影响。
区域分布:河北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燕山山区以及冀北地区等区域。
其中,太行山区传统村落数量最多,表现出密集分布的特点。
城乡分布:河北传统村落多分布在乡村地区,与城市分布相比,传统村落的密度较低。
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地区受到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较大,传统村落的保留较少。
规模分布:河北传统村落的规模大小不一,但总体上呈现出小规模、分散布局的特点。
这是由于受到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的影响,传统村落的规模难以达到大规模聚集的程度。
传统村落的存续状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河北传统村落的存续状态面临严峻挑战。
许多传统村落因年久失修、缺乏保护而逐渐衰败,甚至出现空心化现象。
保护与利用模式:面对传统村落的衰败,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的重要性。
然而,保护与利用的模式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方面,一些地方过度开发、商业化,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原生环境;另一方面,一些传统村落缺乏有效保护措施,逐渐被遗忘。
未来发展的方向:河北传统村落空间的演变需要寻找新的平衡点,既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能够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文化景观视角下河北山区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摘要: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化和传统村落发展的城镇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生着极大的改变,对本土文化也形成了极大的冲击。
本文从文化景观的角度,分析河北山区古村落保护所面临的问题,构建一套从调查、认识到保护的整体性操作方法。
然后在此基础上,以河北井陉县南横口村为例,应用文化景观保护方法进行一整套的保护发展实践,并对发展理念、策略、方法和制度提出相关建议,对理论的实用性检验。
关键词:古村落;文化景观;河北山区;保护与发展策略;南横口村一、文化景观的含义关于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早在19 世纪初期,德国地理学家开始探索景观当中自然景观到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化过程。
至 19 世纪末期文化景观概念被正式提出。
到20世纪初期人们提出了景观与文化景观之间所存在的异同,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共同构成了景观这一本体,自然景观是未经人类扰动的景观,而文化景观指人类所创造的景观。
到了21世纪初期文化景观概念被正式定义为"文化景观是人类长期的生产与生活过程中与大自然所达成的一种和谐与平衡的状态,与以往的单纯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它更多的是强调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理念”。
文化景观更多的是强调自然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附加在自然中的一种状态,“文化景观”作为景观研究中的重要范畴,其核心是以“文化”为核心的研究,文化景观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是一种动态的演化过程,它伴随着历史发展阶段而呈现出的一系列具有动态演变形态的景观。
二、河北山区古村落文化景观缺失河北省山区古村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河北山区文化、文物古迹、建筑技艺、历史文脉发展的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是河北省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随着对于古村落的不断开发,人们对古村落的认识也逐渐深入,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暴露出严重的问题,如"空心村”现象,"大拆大建”现象,基础设施缺失,人文环境破坏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
河北省美丽乡村持续发展建设策略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面貌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如今,乡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贫困落后之地,而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美丽乡村。
河北省作为中国传统农业大省之一,其美丽乡村建设也备受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着重研究河北省美丽乡村持续发展建设策略,旨在为推动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建议。
二、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1.政策支持近年来,河北省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积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持和保障。
对美丽乡村建设给予财政补助和税收减免等政策。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2.发展不平衡但是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河北省乡村地区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乡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欠缺。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格局,不利于实现全省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发展。
3.生态环境问题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
部分地区由于长期从事传统农业,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农药、化肥等过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水质污染等问题较为严重。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促进河北省美丽乡村的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要重点加强对于乡村道路、水电气供应、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也要加强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支持,培育乡村产业,提高乡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2.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要加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注重绿色生态发展,推动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可以通过发展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等方式,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设绿色农业示范区和生态乡村,促进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3.加强乡村文化振兴也需要推动乡村文化的振兴。
借助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风情,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旅游景点。
文化交流河北新型城镇化与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研究赵军朋(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河北 石家庄 050091)【摘要】传统村落,原名传统村落是指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的应该保护的村落。
传统村落文化是我省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省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开,传统村落逐渐被遗弃、拆除或被新型城镇所取代,传统村落文化也逐渐在消亡。
因此必须处理好新型城镇化与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关系,对提升我省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一、河北传统村落文化分布与现状河北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西依太行山脉东临渤海。
我国唯一兼有高原、丘陵、平原、湖泊、海滨的省份。
特殊的地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
(一)传统村落文化分布太行山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分界线。
从张家口怀来县的鸡鸣驿,到保定腰山镇南腰山村;石家庄井陉的石头村;邢台县英谈村、;邯郸武安伯延村;廊坊安次区于营村;秦皇岛抚宁县大新寨镇界岭口村等,收录名录的共计140多个传统村落。
(二)传统村落文化现状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村落及其文化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
河北传统村落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也不多,在走访全省传统村落过程中,发现传统村落有三种模式:一是新旧建筑交叉人们生活在其中;二是重新建立新的村落,老村落闲置荒废但仍有少量人居住;三是在其它地方重建一座仿古的村落进行旅游开发,原来的村落已经面目全非无人问津。
二、河北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重要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我国农村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变。
在这个历史的变革中如何处理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关系,如何有效的保护传统村落的建筑特色、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是关系到我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二)紧迫性那些有着历史的丰厚积淀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村落,以其独特的魅力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河北省美丽乡村持续发展建设策略研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也受到了日益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了当前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作为我国的著名农业大省,河北省一直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来抓,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地发展的美丽乡村持续发展建设策略。
本文将通过对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的剖析及对应的策略探讨,旨在提出更加务实、可行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为河北省美丽乡村持续发展提供研究参考。
一、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分析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截至目前,河北省已经有多个县市区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不少地方成效明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些成果主要表现在:1.农村环境整治取得成效。
通过加强农村垃圾治理、农村道路硬底化、污水处理等措施,一些乡村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2.特色产业逐步形成。
河北省各地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优势,推动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乡村手工艺等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提升了乡村的整体发展水平。
3.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一些地方通过项目建设,逐步提升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包括农村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农村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美丽乡村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有关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规划较为零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导致一些地方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等问题。
2.一些地方盲目跟风,缺乏特色和品位。
虽然美丽乡村建设提倡注重当地特色和历史文化,但一些地方在建设过程中盲目跟风,缺乏独特的品位和个性。
3.美丽乡村建设长期来看缺乏可持续性。
一些地方虽然在短期看到了明显改善,但由于长期规划不足,缺乏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导致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难以持续。
针对上述问题,针对河北省美丽乡村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以下持续发展建设策略: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规划。
河北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研究河北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研究近年来,河北省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受到广泛关注。
这些古老的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研究河北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通过对村落的布局、建筑风格和功能分析,揭示河北传统村落的独特之处,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和参考。
河北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主要包括主街道、胡同、四合院和庙堂等,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主街道作为村落的主要交通干道,连接着村落的各个部分。
在河北传统村落中,村民们常常沿街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繁华的商业中心。
此外,胡同作为连接主街道和村落内部的小巷,不仅提供了方便的交通路径,也为村民提供了相对隐蔽和安静的生活环境。
四合院则是河北传统村落中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其以中心庭院为核心,四周是各种功能房屋,既满足了家庭的生活需求,又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社会空间。
庙堂则是村落中重要的宗教场所,供人们祭祀和祈福。
这些不同类型的空间布局共同构成了河北传统村落的独特风貌。
河北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是其空间特征的重要方面。
在河北,不同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和历史演变等因素都对村落的建筑风格产生了影响。
例如,沿海地区的村落建筑多采用砖木结构,房屋多为两层或三层,背山面海,稳固耐久;而山区的村落建筑则多采用土木结构,房屋多为一层或两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此外,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也在村落的建筑风格中得到体现。
例如,回族村落的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彩绘装饰独特;满族村落的建筑则多采用石结构,建筑雄伟壮观。
除了布局和建筑风格,河北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还体现在其功能分析中。
在传统村落中,每个建筑物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例如,村落的正门和庙堂是村落的“门神”,起到保护和祈福的作用;村内的客房和礼堂通常用于接待客人和举办各种仪式活动;而村落中的农田和水塘则是村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通过对功能的分析,可以了解村落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进而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指导。
文章编号:1003-7853(2020)04-0083-03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北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李晶晶(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要: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不足。
以河北省为例,基于河北省传统村落现状,探析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正面临的问题,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路径,为其他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村落;乡村振兴;河北省;保护;发展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C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ebei Province under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LI Jing-jing(School of Geography,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Liaoning Dalian116029,China) Abstract: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hina's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The proposal of village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recent years,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have achieved initial results,but there are still deficiencies.Taking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ebei Provinc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and puts forward reasonable solution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und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ther traditional villages.Key words:Traditional villages;Rural revitalization;Hebei Province;Protection;Development引言传统村落,原名为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尽管历经年代久远,但在建筑特点、村落选址等方面未发生特大变化,并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历史、经济、文化、社会价值较高的村落。
基于河北乡土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建设研究摘要:乡土文化是特定区域内的居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乡村精神信仰、交往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形态。
在乡村景观的建设过程中,乡土文化元素体现了乡村景观的文化内涵,也是乡村景观具有地域特色的关键因素。
因此,加强乡土文化元素在乡村景观建设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乡土文化;乡村景观;地域特色引言:乡村景观不同于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具有鲜明的自然性、生产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是自然景观、聚落景观和生产景观的综合体。
它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三个:本地的自然环境、当地居民长期形成的生产方式和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
其中乡土文化元素决定了乡村景观的地方特色和面貌,也是乡村景观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关键所在。
然而,在乡村景观的建设中一味追求城市化风格,在村庄整治和迁建过程中使得当地一些文物古迹、人文传统、风俗民情等乡土文化遭到破坏。
一些原本具有地域特色的村庄被一个个千篇一律、面孔雷同的村庄所取代,造成了乡村原有风貌和乡土特色的缺失。
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忽视了当地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因此,如何将当地的乡土文化元素运用到乡村景观的建设中,是目前急待解决的课题。
一、乡土文化在乡村景观建设中的作用乡土文化分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大类,物质形态包括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民俗工艺品等;非物质形态包括民风民俗、行为方式、民间文艺表演、传统节日等。
乡土文化具有地域性和独创性的特征,它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乡村景观建设的文化根脉和“软实力”。
1.重振乡村精神,凝聚乡民力量乡土文化中所蕴含的地方精神、地方情结以及草根信仰是人们的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与纽带。
对乡土文化的尊重与延续,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有利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守住文化根脉,保存乡土味道与民俗风情,留住“乡韵”,记住“乡愁”。
在乡村景观的建设中尊重乡土文化,一方面可以重振乡村精神,另一方面增强农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河北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研究
【摘要】本文从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进行分析,力求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
通过例证让传统村落真正从美丽乡村的精彩出发,以保定大激店古村落文化村的传统文化资源挖掘、文化调性提升到保护规划方案的实施等具体内容的阐述,力促我省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业在全省各项建设中得到新的引领,让老百姓在文化发展中享受到更多的实惠,让河北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法可循,有据的可查。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大激店
每一座村落都有其特色,传承保护也没有一贯模式可循。
如何结合当地情况,把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设成“美丽乡村”;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紧
密结合起来,值得我们研究。
一、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河北省的落地
一些传统村落和?魍趁窬釉獾狡苹瞪踔料?失,如何保护它迫在眉睫。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准发布,已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标准改变了以往美丽乡村建设从方向
性概念转化为定性、定量、可操作的工作实践,为全国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标准。
2017年全国两会的召开,雄安新区的设立,也给我们河北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做好符合京津冀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我们得出要以“留得住太行山,记得住燕赵情”,作为河北省内落地实施
的规划方案研究的目标。
根据《2016年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我们认
为首先要积极整合河北省乡村建设项目资源,发挥各方力量,突出重点,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
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
其次关键之处还是应该建立协调机制,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实施指导意见,完善支持配套政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全面开展,整体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
再次,通过挖掘太行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概念提升、科技参与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河北省古村落特点和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的文化
产业形态。
第四,发展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对深入挖掘和阐发河北省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二、以保定大激店为例看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调性提升
以大激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案为例,研究河北省对
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和实施落地,提出进一步创新河北省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机制,在全省内开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经验的推广和学习,推动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通过古村落现状概况分析了解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
深入了解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沿革、交通状况、用地现状、历史概况、古街巷现状、建筑现状、水系现状。
以保定大激店村为例,经过调研分析、实践总结,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村内中心街功能内容单一,服务对象局限,缺乏吸引力;
二、公共开敞空间系统不完善;三、基础服务设施配套欠完善,居住生活品质尚需再提升;四、大激店村的交通;五、历史建筑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六、管理水平上存在问题。
虽然部分遗址已得到重视和原貌回复,现有古建筑也得到了保护,但缺少一个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
历史与现实产生剧烈碰撞,保持环境的完整统一面临时间加空间的双重矛盾。
新建建筑往往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短期效益和片面强调现代人生活、生产所需而建。
严重影响大激店村的总体文化形象和长远利益。
(二)通过发展前景分析制定保护与更新对策。
隶属保定竞秀区江城乡的大激店村是中国北方古村落、保定传统村落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与典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北省文明村”、“河北省发
展文化产业先进村”等。
发展前景总结如下:一、农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突破。
二、旅游经济发展呈现新亮点。
三、城镇建设出现新面貌。
四、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
从而得出以下对策分析:一、发展策略是保护与更新开发并重。
二、保护文物建筑和优秀的近代建筑,应赋予新的使用功能。
三、发掘与梳理村庄空间形态与肌理特征,建立生动有序的公共开敞空间系统和沿河景观系统,提高大激店村的环境品质,突出大激店村的形象个性,增强村庄活动与吸引力。
四、新建筑注重其布局、尺度、形态上与保护建筑及街区空间的风貌的良好协调关系。
五、注重居住环境与沿街商业建筑及大激店古村落形象的营造。
(三)通过设计理念挖掘保障文化调性的提升。
从实际出发,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一个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旅游乡村。
需要从制定规划原则开始,合理继承历史上形成的特色道路系统和建筑院落的空间格局,协调现代生活与传统风貌保护的矛盾,并尝试在改造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风格。
作为保定市传统村落风貌风俗的保护与开发,大激店村是重点建设的村落之一,也是太行山区古村落的代表。
在提炼大激店村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整体历史文化环境、重点历史地段与自然环境空间的保护,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
确定规划范围,从而制定规划目标为:保定市城区西部生活的家园、旅游的胜地的设计理念。
规划设计将遵循高标准、高
质量的原则,严格服从规范,注重景观效果。
延续其历史文脉,做到建筑风格的活态传承,形成独具特色的明清风格的北方水乡古村落。
以人为本,创造健康、完善的“人居环境”。
发展保护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村落,建设“美丽乡村”,“走出去,引进来”向来是发展的良药。
将中国特有的传统的东方元素展现在世界舞台,传统需要发展,需要和世界接轨。
目前为止,两届保定大激店音乐节成功举办,让保定在世界发声,让世界听到了保定的声音。
此外,大激店匠人谷项目、艺术家院落的筹建、各种文化节艺术节的举办都为大激店文化城的美丽乡村建设增砖添瓦。
保定市大激店近郊村落文化的提升与改造在河北省内有较强的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何东升.延边党校学报. 2015(06)
[2]探析地域性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视觉形象提升中的
应用与创新――以南阳市为例[J].蔡伟.艺术评鉴.2016(05)本文为河北省社科联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名称:河北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研究,编号:20160213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