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考总复习总结资料-_81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4
分析:F 浮 = G那么:ρ液V 排g =ρ物Vg ρ物=〔 V 排/V 〕·ρ液= 2/3ρ液 ③ 悬浮与漂浮的比拟 相同: F 浮 = G不同:悬浮ρ液 =ρ物 ;V 排=V 物 漂浮ρ液 >ρ物;V 排<V 物 ④F 浮 与G 或比拟ρ液与ρ物 。
6、漂浮问题“五规律〞:〔历年中考频率较高〕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 规律四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7、浮力的利用: 〔1〕轮船:工作原理: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单位 t 。
由排水量m 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V 排=;排开液体的重力G 排 = m g ; 轮船受到的浮力F 浮 = m g 轮船和货物共重G=m g 。
〔2〕潜水艇: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氢气、氦气或热空气。
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开展成为飞艇。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构造:下面的铝粒能使。
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课题:浮力总复习第二课时1. 阿基米德原理2. 压力差法:如果或根据题给条件能求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外表所受液体的压力,要根据求出浮力。
3. 示重差法:就是物体在空气中的重与物体在液体中的重的差值等于浮力。
即。
4. 从平衡力的角度建立求浮力的方程:如果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那么物体受重力和浮力作用,且此二力平衡,。
如果物体受三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
那么要分析出重力和浮力以外的第三个力的方向,当第三个力方向与重力同向时,那么,当第三个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那么。
技巧:○1明确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漂浮或悬浮时,F 浮=G 物;用悬线吊在液体中时,F 浮 =G-F ;m ρ液物体被用力压入液体中时,F浮=G+F〕○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1. 当物体局部浸入液体时,如果题中给出露出或浸入物体体积的几分之几,例如物体露出液面1/3,那么。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化学部分熟记内容初中科学化学部分熟记内容一、常见物质的俗称和化学式生石灰—— CaO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石灰石、大理石—— CaCO3食盐——NaCl 火碱、烧碱、苛性钠—— NaOH 纯碱、苏打——Na2CO3小苏打—— NaHCO3铁锈、赤铁矿——Fe2O3磁铁矿—— Fe3O4金刚石、石墨—— C 干冰——CO2水银——汞天然气(甲烷)—CH4酒精(乙醇)—— C2H5OH 醋酸(乙酸)——CH3COOH二、物质的检验和鉴别:1、检验稀盐酸(或Cl-)——滴入少量AgNO3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如AgNO3+KCl=AgCl↓+KNO32、检验稀硫酸(或SO42-)——滴入少量BaCl2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滴加Ba(NO3)2溶液和稀HNO3 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样品含有 SO42-(Ba(NO3)2+H2SO4=BaSO4↓+2HNO3)\3、检验CO32-——滴入几滴稀HCl,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K2CO3+2HCl=2KCl+ CO2↑+H2O4、检验NH4+——滴入适量NaOH溶液并加热,有使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的气体产生。
5、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各滴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硫酸,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盐酸。
6、鉴别Ca(OH)2和NaOH溶液——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分别通入CO2气体(或各滴入几滴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Ca (OH)2,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NaOH。
7、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者加入锌粒,有气泡产生。
8、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9、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红色的固体——Cu、Fe2O3、P(红磷)黑色的固体——C、CuO、Fe3O4、FeO、MnO2白色的固体——KClO3、P2O5、P(白磷)、CuSO4(无水硫酸铜)、KCl、NaCl 等暗紫色的固体——KMnO4黄色的固体—— S蓝色的固体——CuSO4•5H2O蓝色絮状沉淀——Cu(OH)2红褐色絮状沉淀——Fe(OH)3常见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BaSO4、AgCl溶于酸并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白色沉淀——BaCO3、CaCO3等不溶性碳酸盐的沉淀溶于酸但不产生气体的白色沉淀—Mg(OH)2、Al(OH)3等不溶性碱的沉淀蓝色的溶液—— CuSO4、CuCl2、Cu(NO3)2等含Cu2+溶液浅绿色的溶液——FeSO4、FeCl2等含Fe2+溶液黄色的溶液——FeCl3、Fe2(SO4)3、Fe(NO)3等含Fe3+溶液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一)质量增加的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二)质量减少的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中考科学实验专题复习---光的折射1.小刚想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中时,光线偏折程度与介质种类是否有关”,他做了如下实验:① 将一个透明长方体水槽放在水平桌面上,把一块磁性白板竖直插入水槽中,白板与水槽侧壁垂直,激光笔“吸”在白板上,如图1甲所示;① 水槽中装水,让激光笔发出的光线斜射入水中,如图1乙所示,记录水槽底部光斑位置;① 将水槽中的水换成油,让激光笔发出的光线斜射入油中,两次光线在液面的入射点与水槽左壁距离相等,如图1丙所示,记录水槽底部光斑的位置;① 分析光斑的位置关系得出结论.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实验步骤中存在的问题:;(2)小刚改正上述问题后,所记录的两次光斑的位置如图2所示,分析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中时,光线偏折程度与介质种类.(选填“有关”或“无关”)2.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做“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细心的陈远君同学发现,当光以较小的入射角从玻璃砖斜射入空气中时,既能观察到反射光线,又能观察到折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当入射角的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折射光线就消失了,而反射光线变得跟入射光线一样亮。
老师告诉远君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中叫做“全反射”,并让远君同学将每次实验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并查阅相关资料,制成了以下表格。
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回答以下问题:(1)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入射角,反射光线比入射光线(选填“亮”或“暗”)。
当入射角i≥ °时,反射能量达到100%,此时发生全反射;(2)当光由玻璃垂直射入空气中时,(选填“能” 或“不能”)发生全反射;(3)根据光路可逆,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折射角入射角(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因此(选填“能” 或“不能”)发生全反射。
3.小明为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装置:(一)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光屏F可绕直径NOM前后折转。
(1)实验时,先让光屏E、F位于同一平面内,一束激光贴着光屏E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光屏F上可以看到折射后的光束。
地球自转、公转相关知识点、月相、太阳系和宇宙知识点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围绕地轴)地球的公转(围绕太阳)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周期一天(约24小时)一年(约为365天)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视觉上出现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地方时差昼夜长短,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昼夜现象(昼夜之分)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个不透明也不发光的球体,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
2、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方:南极圈以南,北极圈以北。
2、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的变化。
1. 月相成因:(1)月球本身不发光;(2)日、地、月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
2.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为一个月相周期。
这个周期平均为29.53天。
3.月相变化的规律:月相农历时间日、地、月位置关系视觉形状新月初一(朔日)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月居中。
不可见上弦月初七、初八大致成直角,月在地以西半圆。
上半夜见于西部天空,月面朝西满月十五、十六(望日)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地居中通宵可见,一轮明月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大致成直角,月球在地球以东半圆。
下半夜见于东半部天空,月面朝东5.日食与月食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的原因:月球绕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有一个5°的左右的夹角。
6.月球始终以同一面孔对着地球的原因:月球的自转周期(或速度)与绕地球公转周期(或速度)是相同的1.水星:离太阳最近的行星,貌似月球2.海王星:离太阳最远的行星3.木星:体积最大的行星,有光环,最显著的特点:南半球有一个眼色鲜艳的大红斑4.土星:体积第二,质量最小的行星,卫星最多的行星,有光环5.金星:最亮的行星,太白金星、“启明星”“长庚星”6.火星:与地球最相似,被称为“红色星球”,最引人注目的地形特征是干涸的河床。
中考总复习:⼆氧化碳的性质、⽤途和制取归纳·知识讲解与巩固练习中考总复习:⼆氧化碳的性质、⽤途和制取归纳·知识讲解与巩固练习【考纲要求】1.掌握⼆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了解⼆氧化碳的⽤途以及温室效应。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化碳的原理、装置和操作要点。
【知识⽹络】⽆⾊⽆味的⽓体物理性质密度⽐空⽓⼤能溶于⽔①⼀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②与⽔反应⽣成碳酸:CO2+H2O=H2CO3 碳酸能使紫⾊⽯蕊试液变红⼆氧化碳化学性质③能使澄清的⽯灰⽔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④与灼热的碳反应: C + CO2⾼温2CO①药品:⼤理⽯或⽯灰⽯和稀盐酸②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实验室制法③装置:固液不加热型④收集⽅法:向上排空⽓法⑤验满⽅法:⽤燃烧的⽊条放在瓶⼝,⽊条熄灭则满⑥检验⽅法:通⼊澄清⽯灰⽔,⽯灰⽔变浑浊⼯业制法:煅烧⽯灰⽯ CaCO3⾼温CaO+CO2↑⽤途:灭⽕,光合作⽤,化⼯原料,制冷剂【考点梳理】考点⼀、⼆氧化碳的性质和⽤途1.物理性质:⽆⾊、⽆味的⽓体,密度⽐空⽓⼤,能溶于⽔,固态⼆氧化碳叫做⼲冰。
2.化学性质:(1)⼀般情况下,⼆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反应⽣成碳酸: CO2+H2O=H2CO3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 = H2O+ CO2↑(3)能使澄清的⽯灰⽔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该反应⽤于检验⼆氧化碳;这也是久置装⽯灰⽔的试剂瓶壁有⼀层⽩膜的原因。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 + CO2⾼温2CO (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3.⽤途:(1)灭⽕(灭⽕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既利⽤其物理性质(密度⽐空⽓⼤),⼜利⽤其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持燃烧)。
备考2023年中考科学二轮复习-常见的物质_空气_二氧化碳_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实验探究题专训及答案(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实验探究题专训1、(2020珠海.中考模拟)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完“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后,将反应后锥形瓶中残留的废液过滤,并对滤液进行探究(已知大理石中所含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
(提出问题)滤液中所含溶质是什么?(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1)(猜想与假设)猜想1:溶质可能是CaCl2和CaCO3猜想2:溶质只有CaCl2猜想3:溶质是________。
(2)(讨论与交流)小明认为猜想1无需验证就知道是不正确的,他的理由是________。
(3)(实验与结论)小亮同学为验证猜想2,取少量滤液装入试管中,然后滴入酚酞溶液,发现酚酞溶液不变色,于是小亮认为猜想2正确。
你认为他的结论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
(4)小美为验证猜想3,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该滤液滴到湿润的pH试纸上,测得pH=4,她认为猜想3正确。
对她的操作方法、测量结果及结论的评价,正确的是。
A . 方法不正确,结果偏小,结论正确B . 方法正确,结果偏大,结论不正确C . 方法不正确,结果偏大,结论正确D . 方法正确,结果偏小,结论不正确(5)小丽使用了几种物质类别不同的物质来验证猜想3,也得出了结论,请完D 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6)(反思与评价)上述方案有不正确及不正确的原因是________(填写不正确方案的序号,并解释其不正确的原因)。
(7)小明同学向一定质量的上述猜想3滤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0%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问:①图中oa段表示生成________(“气体”还是“沉淀”)的过程;②a点溶液中溶质为________;③c点溶液的pH________7(填>、<、=)。
科学中考总复习资料三
六、溶液。
(一)溶液及溶解度的计算
1、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个大洞,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现倒出的食盐溶液,还可以溶解少量食盐,这说明在此温度下,倒出的食盐溶液()
A、是饱和溶液
B、是不饱和溶液
C、氯化钠溶解度升高
D、氯化钠溶液溶解度降低2
A 、NaCl在室温下的溶解度37克B、第四次实验结果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C、第一次实验结果得到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D、原每份粗盐的质量为10.8克
3、2004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海洋存亡,匹夫有责”。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海水是混合物 C、海水是纯净物
B、海水是饱和溶液 D、海水晒盐的原理是蒸发溶剂得到晶体
4、下列不属于溶液的是()
A、生理盐水
B、胃液
C、天然水
D、酒精
5、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天然水是一种溶液
C、折出晶体后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D、溶液能导电,那么溶液就是电解质
6、t℃时,将A物质n克溶于110克水中配成不饱和溶液,若将上述溶液盐发挥10
克水,再冷却至原来的t℃,有A物质的z克晶体(不含结晶水)折出,则t℃时A
物质的溶解度为克。
7、已知30 ℃时氯化钾溶解度为40克,将120克氯化钾晶体溶于水配制成30 ℃时的
氯化钾饱和溶液,则所配制的饱和溶液的质量是克。
8、A、B、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当溶解度A=C>B时在℃。
(2) t1℃时,70克B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B 克。
9、在20 ℃时,将30克某饱和溶液蒸干得到2.1克不含结晶水
的溶液,那么该物质属于()
A、易溶
B、可溶
C、难溶
D、微溶
10、将100克15%的NaCl溶液加热蒸发掉50克水后,再冷却到20 ℃时,所得溶液中
NaCl的质量分数为(已知20 ℃NaCl的溶解度是36克) 。
11
)若在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应采取的结晶分离方法是;(2)50℃时,50克水中溶解克氯化铵即成为该温度下氯化铵的饱和溶液;(3)取20℃时饱和的氯化钠溶液100克,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可生成沉淀多少克?
12、如图所示,在杠杆的两端分别挂着质量相同的铜球和锌球,这时杠杆平衡,然后将两球
分别浸没在稀H2SO4和CuSO4溶液中片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左边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增加
B、只有右边烧杯中的质量增加
C、两边烧杯中的质量都增加
D、取掉烧杯后,杠杆仍然保持平衡
13、阅读下列有关死海的材料,回答有关的问题:
死海位于巴勒斯坦和约旦的交界处,海水里是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
没有出口的湖泊,四周的石灰岩岩石中含有大量的矿物盐。
约旦是一个炎热、干旱而又少雨的地区,气温高达52℃
(1)死海中生物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 海水密度大,海洋生物易被上浮。
B 海水的质量分数大于许多生物体细胞液的质量分数,使得细胞失水。
C 死海的工业废水污染严重,生态平衡被破坏。
D 海水中有毒物质含量极高。
(2)取死海海水样品加入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会场生白色沉淀,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对死海中海水含盐量高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炎热、干旱、少雨的气候,加快了海水的蒸发。
B 水是良好的溶剂,注入死海的河水使死海水中的含盐量不断升高。
C 死海中的生物排出盐份的能力强,使海水中的含盐量升高。
D 死海形成现在的情形是长期演化的结果。
14、一定质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与某温度下一定质量的饱和碳酸钾溶液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克CO2,并得到182.4克溶液。
试计算:
(1)此温度下K2CO3的溶解度是多少?
(2)所得182.4克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0.1)
13、要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现提供25克质量分数为40℅的食盐溶液,
20克质量分数为15℅的食盐溶液及足够多的固体食盐和水,请选用上述的药品,设计
5、在抢救大出血的危症病人时,常需静脉滴输0.9%氯化钠溶液(俗称“生理盐水”),是由
于人体血液的“矿化度”(即无机盐的相对含量)为0.9%。
另有研究表明,30亿年前地表原始海水的矿化度即为0.9%。
对此,下列猜测或评论中,不足取的是()
A、人类的祖先可能是从原始海洋中逐渐进化到陆地上来的
B 、人体血液和原始海水的矿化度为0.9%纯属巧合
C 、人体血液和原始海水之间存在着某此尚未被认识的关系
D 、人体血液仍然带有原始海水的某些印痕
(二)混合物的分离及质量分数的计算
1、冬天,人们常用甘油溶液护肤,使皮肤保持湿沾润。
质量分数为80%的甘油溶液护肤效
果最佳。
配制80%的甘油溶液500g,所需甘油的质量为()
A.80g B.40g C.400g D.100g
2、溶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溶液的配制是日常生活和化学实验中的常见操作。
下表是
请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随着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硫酸溶液的密度逐渐;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氨水的密度逐渐。
(填“增大”、“减小”
或不变)
(2)取12%的硫酸溶液100g配制成6%的溶液,向100g12%的硫酸溶液中加水的质量应是100g。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向100g24%的氨水中加入100g水,摇均,溶液体积是ml(保留到0.1)。
3、为测定某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现在50克3.65%的稀盐酸中滴入两滴石蕊试液,然
后加入此氢氧化钠溶液,所得溶液的PH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由图可知,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达到克时PH=7。
(2)曲线从a→c点,溶液颜色变化的过程是。
(3)计算此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配制120克此氢氧化钠溶液,需多少克50%的氢氧化钠
溶液和多少克水?
4、家庭厨房中涉及许多自然科学知识,请根据下面情景回答问题:
(1)小李同学晚上帮妈妈做饭,切完青菜就把菜刀放在砧板上,第二天早晨发现菜刀生锈了,菜刀为什么会生锈呢?;
(2)小李同学在帮妈妈做饭时,看到两瓶白色固体物,妈妈告之它们分别是精盐(食盐)和纯碱,小李同学利用家庭现有的实验条件设计了一种办法,把它们区别开了,他
的方法是(简要写出方法、现象和结论):
;
(3)为了感谢妈妈的辛苦劳动,晚上,小李同学准备给妈妈泡一杯120克的饱和糖水(常温下),已知常温下蔗糖的溶解度是205克,则小李同学至少要取蔗糖
克。
5、食醋是家庭常用的调味品。
某同学令人欲探究食醋中醋酸的质量分数。
该同学进行了这样的实验:取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为1.1g/ml)逐滴加入到200克食醋中,至恰好完全反应,共用去10%的氢氧化钠溶液50ml。
已知反应化学方程式如下:CH3COOH+NaOH = CH3COONa+H2O
求:⑴该50ml氢氧人钠溶液中溶质量;
⑵食醋中醋酸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6、200C时,盛有饱和硝酸钾溶液的烧杯底部有少量未溶解的硝酸钾晶体。
升温至350C时,烧杯中的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350C时,该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原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比-----------------------------------------------()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7、用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中含有一定量的氯化钠。
现称取只含有氯化钠的纯碱样品34.6g,放入盛有130g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151.4g。
请计算:
(1)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2)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