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三节 创新思路训练
- 格式:ppt
- 大小:908.00 KB
- 文档页数:24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课前思考题1.为什么说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2.怎样才能做到教育创新?1.教育须“以人为出发点”“剧中人”“剧作者”2.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职能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反对工具式教育2.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职能反对狭隘的世俗主义和功利主义,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第一,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3.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第二,全面发展,能力为重3.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第三,面向全体,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3.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第四,以人民需要为本,推进教育公平二、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和发展的主体1.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教育的作用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发展。
2.要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可能的时间、空间和机会,为他们主动发展提供保障。
学生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他们的主体性发展必须在探究和活动中实现。
3.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必须用主体间性的关系约束个人主体性的过分张扬,强调主体间的平等对话、理解、交往。
1.教育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
根据人的全面发展观,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特色教育观念等观念体系。
2.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抓手和落脚点。
例如:从学生“被教”转向由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从灌输性教学转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
3.教育制度创新教育观念创新和模式创新,需要制度的创新来做保证。
制度创新不仅对教育创新起保障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具有解放作用,尤其是人才培养体制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直接关系到人的发展。
谢谢大家!。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教材分析生物圈中的生物对其生活的环境都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
生物的适应方式体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同时,生物也以不同的方式对环境产生影响。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对于这部分知识主要通过观察影像、学生收集资料和实验分析获得。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观材料增加感性认识,引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相关资料与信息,促进学生对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及生物对环境的作用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对比、综合和概括的能力。
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目标1、运用视频影视资料,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
学生举出实例,认同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通过观察、交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在探究实验中,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自我表达的能力。
4、说出破坏生物因素导致环境恶化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形成“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描述具体生物实例,分析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对环境的适应性,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观察影像资料,尝试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合理结论。
教学难点:1、运用科教片,通过学生的感官了解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述的能力。
2、尝试设计“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体会感知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交流、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物适应环境的图片、影视资料;《屎壳郎出国记》科教片。
课前准备:1、蚯蚓对土壤的翻耕的实验装置一套,标本瓶,玻璃板,湿土,细沙,蚯蚓若干,菜叶等。
2、兴趣小组的分工,指导学生设计并完成“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的探究,课上带来观察使用。
《缺点列举法》教学设计作者:黄根云刘世辉来源:《作文周刊(教师版)》2018年第33期教学内容:山东人民出版社《创新让你与众不同》的第三章第三节。
教材分析:《缺点列举法》是山东人民出版社《创新让你与众不同》的第三章第三节内容。
作为创新技法的其中一种,缺点列举法是一种非常重要且易被学生掌握的创造技法。
缺点列举法的学习,为之后希望点列举法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对创新课程有一些了解,因此,在创新课上要着力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初步掌握创新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其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创新生活。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學生了解缺点列举法概念,掌握缺点列举技法的操作步骤,针对缺点提出改造方案。
2.过程与方法:本堂课主要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自主学习,制定小组计划,确定小组活动分工,实现小组活动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寻找可改进的缺点;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交流和合作,分工和协调,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荣誉感。
4.德育目标:缺点列举法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让学生知道方法总比问题多,相信自己,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得到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掌握缺点列举法的原理,能简单地列举生活中物品的缺点。
教学难点:掌握缺点列举法的使用技巧,并根据所列举的缺点提出可行性改进方案。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创意表,评价表,雨伞,书签,奖品。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部分师:同学们知道我是谁吗?生:黄老师。
师:那同学们知道老师今天要给大家上的是什么课吗?生:创新课。
师:你们认为创新课是怎样的?生:有趣的,实践性强的……师:希望老师能给大家带来一节令同学们满意的课。
一、课前激趣:猜一猜师:同学们,你们对身边的生活物品满意吗?生:满意。
师:可有的人就对身边的生活物品很不满意,总是嫌它们不够好,并想尽办法让它们变得更好,设计出令自己更满意的物品。
《创新作文》系列教案一、第一章:创新作文概述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创新作文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创新作文的兴趣和意识;引导学生掌握创新作文的基本技巧。
2. 教学内容:创新作文的定义和特点;创新作文的意义和价值;创新作文的基本技巧。
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创新作文;讲解:详细讲解创新作文的定义、特点和价值;示范:教师展示一篇创新作文,分析其创新之处;练习:学生动手练习创新作文,教师给予指导。
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评价其对创新作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收集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和评价。
二、第二章:创新作文的素材积累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创新作文素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习惯;引导学生运用素材进行创新作文。
2. 教学内容:创新作文素材的重要性;素材的来源和分类;素材的运用技巧。
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素材对创新作文的影响;讲解:详细讲解素材的重要性、来源和分类;示范:教师展示一篇运用素材的创新作文,分析其运用技巧;练习:学生动手练习运用素材进行创新作文,教师给予指导。
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评价其对素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收集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和评价。
三、第三章:创新作文的结构设计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创新作文结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设计创新作文结构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创新结构进行作文。
2. 教学内容:创新作文结构的重要性;常见结构类型及特点;结构设计的技巧。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结构对创新作文的影响;讲解:详细讲解结构的重要性、类型及特点;示范:教师展示一篇运用创新结构的作文,分析其设计技巧;练习:学生动手练习设计创新作文结构,教师给予指导。
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评价其对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收集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和评价。
四、第四章:创新作文的表达手法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创新作文表达手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创新表达手法进行作文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创新表达手法的技巧。
第三章机械创新设计的技术基础回
章
首目录:
第一节机器的组成分析
第二节机构及其机械运动形态分析
第三节机械的控制系统
第四节机械运动及其控制
第五节机械系统及其发展
首回
第一节 机器的组成分析 章
一、机械及其分类
1、机器及机械的概念
机器是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用来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与信息。
2、机械的分类
(1) 动力类
(2) 工作机
(3) 信息机
控制系统
原动机 工作执行系统
传动系统
二、机器的组成
机械创新设计的内容主要涉及到机械运动系统
图3-1 机器组成示意图
图3-2 无传动机构的机械
图3-3 油田抽油机机构简图
1-电动机2-带传动3-减速箱4-ABCDE连杆机构
5-抽油杆
退出
首
回
第二节 机构及其机械运动形态分析 章
一、机构及其运动形态
1、齿轮及其传动结构
图3-4 齿轮及轮系传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