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1
理解重要词语的语境义及其表达效果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知识点1、重要概念的理解:(1)语境: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什么是语境呢? 它包括“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它对词语的含义起着限制或解释作用。
而“外部语境”,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书面语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和话题的社会语境以及由作者和读者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人语境。
(2)“重要词语”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这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有能够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就很难准确地把握文意。
一般地说,所谓“重要词语”指以下词语:A、作者观点文章主题B、文章结构C、修辞手法D、含蓄概括多义指代E、反复强调••③反映深层次含义的含蓄的词语;•④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⑥有修辞的词语;•⑦有特殊指代义的词;•⑧概括性极强的词语;•⑨多义词语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1)总表(2)概念解释指代义:指一篇文章中某些词语中指代具体内容或含义,包括代词的指代义和非代词的指代义两种。
1.代词的指代义:①了解代词的用法。
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等等。
“他”“她”“它”人(物)称代词②在语境(上文)中,理解寻找。
③代入原文,检验合适与否④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整合。
2.非代词的指代义:非代词的指代义与代词的指代义一样,都可以从原文中找到,所不同的是前者的寻找范围并不只限于上文。
非代词的指代义,在上下文里总会有与之对应的阐释句,找到了阐释句几乎就等于找到了答案。
[小结] 理解指代义须知:1、找到该词所在位置,一般遵循就近原则,在前后几句中推断该词意义;如代词在总启句或总结句中,则其涵盖范围常较广。
2、指代内容复杂或隐蔽时,需运用分析归纳综合等手段求词义;组织语言尽量使用原文字眼,做到简明扼要。
五年级语文秋季班第1课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一、课堂小结。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应注意“四联系”(1)联系本词。
对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是对词语最基本的把握。
这需要我们根据词语本身的意思,发掘作者融入其中的态度、情感等。
(2)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
一个词语的内涵,通常会根据本句或上下文的内容而有所变化。
进一步理解词语的作用,则需要我们把词语放入句段中,体会词语内涵及其感情色彩。
(3)联系文章的中心。
作者在文中的遣词造句无非是为了揭示文章的主题,如果一篇文章主题很明确,那么文中的词语一定是从某个方面、某个角度突出了这一主题。
(4)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
我们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
作者如果运用了某个词语的比喻义,我们就要搞清其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如果运用了某个词语的双关义,我们就要搞清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如果运用了某个词语的象征义,我们就要搞清它的象征对象是什么。
二、例题指引。
蚁球漂流黄昏时候,洪水如暴虐的猛兽,最终撕开了江堤。
一个小村子顿时成了汪洋泽国。
清晨,受灾的人们三三两两聚在堤上,凝望着水中家园。
忽然,在人惊呼:“看,那是什么?”一个黑点正顺着波浪漂过来,一沉一浮,像一个人!有人嗖地跳下水去,很快就靠上了黑点,但见他只停了一下,掉头回游,转瞬上了岸。
“一个蚁球。
”那人说。
“蚁球?”人们不解。
“蚁球这东西,很有灵性。
”一个老者解释说,“六九年发大水,我也见过一个,有篮球那么大。
洪水来时,一窝蚂蚁迅速抱成团,随波漂流。
只要蚂蚁能靠岸,或者碰上一个漂流物,蚂蚁就能得救了。
”说话间,蚁球漂了过来,越来越近,看清了:一个小足球大的蚁球!黑乎乎的蚂蚁密匝匝地紧紧抱在一起。
风起波涌,蚁球漂流,不断有小团蚂蚁被浪头打开,像铁器上的油漆片儿一样剥离开去。
人们看得惊心动魄。
蚁球靠岸了。
蚁球一层层散开,蚁群迅速而秩序井然地一排排冲上堤岸,获得了重生。
岸边水中仍留下了不小的一团蚁球,那是最底层英勇的牺牲者,它们再也爬不上来了,但它们的尸体,仍然紧紧地抱结在一起。
理解语段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复习目标: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重要含义。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一、理解语段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一)课标导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具体、形象、生动的特点,理解和体味语言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
本考点主要考查根据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义及作用。
要求能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结合上下文以及句子本身的内在联系,理解词语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言外之意。
并能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包括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基本意义、引申义、比喻义、临时意义。
进行词义比较,把握和理解文中表现旨趣、独具匠心、反映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语。
(二)解题要诀一是联系具体的语境;二是联系立意和主题;三是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是联系词语的感情色彩;五是联系描写和修辞的角度。
解这类题时,“在文中”即语境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词不离文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
(三)考查内容:1.把握词语的语境义:词语在运用的过程中会因为具体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一些引申义、比喻义以及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特殊意义。
这不仅需要对该词的基本义有所掌握,还需要对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例:“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一句话中的“厚障壁”的含义是什么?答题思路:语言组织形式:活学活用1:《拒绝句号》一定会有一些朋友反对我这个标题。
他们会说多好的句号啊!句号表示一种完成,一种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
一种成果与收获,或者干脆把这溜圆的句号看成一个个饱满的果实。
他们还会问我,当你完成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那最末一行画上一个句号时,难道你没有如释重负、飘飘欲仙的感受?没有那种大功告成后该痛快干一杯的喜悦吗?当然,这样的句号我也喜欢。
但人生还有另一个句号。
打个比方,你在一条路上走,走着走着,忽然有一种“尽头感”时,这句号就隐隐出现,如果你停下来,你足下就清晰地现出一个句号,这条路可不是做一件事时那短短的距离,它是人生追求的路、艺术探索的路和事业奋进的路。
【初中议论文阅读】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阅读答案浮云散去月自明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词句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是阅读各类文体文章的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阅读答案浮云散去月自明——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词句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是阅读各类文体文章的基础。
《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阅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这已成为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
在中考阅读试题中,许多题目就是围绕这个能力点设置的。
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意义”重在对词句内容的理解,这里的“意义”应该是指该词语在词典中找不到的“特殊意义”,它是上下文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临时意义,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它就不存在了。
“作用”重在对词句表达效果的分析,要从文章结构的角度,具体分析词句在铺垫、照应、过渡等方面的作用,或从表现中心的角度,具体分析词句的表现意图、表现力等等。
这个能力点在中考试卷中会以什么样的考查形式出现?在解答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下面我们以2021镇江市中考试卷中的阅读为例来加以探讨。
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刘心武①情感世界好比一座蓊郁的森林,其中有着多种多样乃至复杂微妙的群落,爱与恨也许是其中最壮美与最森严的群落,但除了爱与恨,人的情感森林里还会有诸如钦慕与嫉妒、欣悦与懊恼、痛快与惆怅、祈盼与绝望、崇信与狐疑、满足与失落、狂喜与沮丧、快乐与忧伤等等互相纠结的乔木灌木藤萝草菌。
大体而言,一个人的感情森林不可能只有单一的树种,也不可能都是“落叶林”或都是“常青树”,并且也不可能只有比如说钦慕这种明亮的情感苗木,而完全没有嫉妒那样的灰暗草菌。
②我们首先承认,我们的情感世界难免有纠结杂芜、妍媸混生的状况,并且那情感的森林难免会在外界阴晴风雨、雷霆雨雹的影响下,波动翻腾,变化万千;但是,我们又应懂得,作为这个情感森林的主人,我们不仅应该而且能够做到,使这座森林保持一种良性的“生态平衡”,就是说,到头来,我们要使美丽有益的情感得以蓬勃润生、发展壮大,而使阴暗猥琐的情感受到抑制;某些最具破坏性的情感,比如说膨胀不已的嫉妒,则应如同对待森林害虫与蚀叶霉菌一般,将其尽可能消灭排除。
考向01 词语、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考点解读考点剖析:本考点主要考查根据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及作用,这也是课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能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结合上下文、上下句以及句子本身内在联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言外之义,并能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重点考向(一)词语的含义及作用“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的能力。
所谓“文中”二字告诉考生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指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一般说来,以下词语是文中的重要词语: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5.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6.比喻、借代等特殊的词语;7.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
主要考点:1.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的临时义;2.把握词语的关涉对象,准确推断词语的指代义;3.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准确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或表达效果(作用);4.能分析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准确理解词语的修辞义。
常见题型: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或体会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2.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3.把句子中的“××”改成“××”好不好?为什么?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4.联系全文(上下文),体会(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或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深层)含义。
或直接要求回答某词有什么含义?或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5.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词象征什么?6.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7.对“××”词语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8.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专题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考点目标:能结合语境,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知识梳理:语境义——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基本原则:1)整体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2)结合具体语境。
具体有以下几点情况:1)“指代类”: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近指(这个、这些、这);远指(那、那个、那些);特指(某、某类)。
答题步骤:①找出该句在文中的位置,并作出相应记号;②锁定阅读范围;③找出指代的相关内容,并带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验证。
2)“语境类”:能够把握词语在本文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
答题步骤:①要准确理解本义;②语境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反语义、色彩义);③代入具体语境中验证。
格式:本义+语境义3)“作用类”: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四联系法则”:①联系本义(解说本词的含义);②联系本句或上下文(突出本句或上下文的什么内容,即:突出……);③联系文章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情感;④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
修辞格式:点出“某词”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修辞作用【形象生动地写出对象特征】+作者情感态度一般格式:语境义+突出(内容【一般为对象】)+形象生动地写出对象特征/表达了作者(情感)解题指津:1.浏览全篇,把握主旨——解题前提2.借助语境,推断含义——解题技巧3.结合文本,巧借修辞——解题技巧4.拆换词义,合理描述——解题技巧典型例题1《洁身自好的莲花》节选——2009杭州中考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正是这种特殊的超微结构,使得莲叶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洁:当莲叶上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可以沾起叶面上的灰尘,并从上面高速滑落。
这种自洁能力对于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也有着特别的意义。
像莲花这样的植物,就是生长在很“脏”的环境中也不容易生病。
因为即使病原体到了其叶面上,一经下雨就会随雨水冲走;如果不下雨,叶面很干燥,病原体还是生存不了。
品析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第一篇:品析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品析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庙滩中心记叙文一.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思路:动词、形容词的品析答题技巧:指出这些动词或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什么,表现人物什么样的情感例题:1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2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二品味句子的修辞手法解题思路:判断句子使用的修辞答题方法:指出所用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情感例题3: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例题4.: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三其他类解题思路:判断句子的类型再答题5:悬念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6主旨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7环境描写句: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8心理描写句: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
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9侧面描写句: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0含义深刻句: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象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说明文词句的作用答题步骤及格式:1.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格式:不能。
“XX”表限制(修饰、程度、时间限定等),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句子:运用了____说明方法(修辞),突出说明了******特点。
(作比较、在突出之前应写出“把***和***”加以比较;打比方,“把***比作***”,还要加上“生动、形象”4个字)。
例:1、“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词语的理解与作用
词语的理解与作用是语言学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它们构成了语言的基础,而理解词语则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基础。
理解词语不仅仅是认识和记忆词语的表面意义,还包括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等。
例如,“太阳”这个词的表面意义是指天文学中的恒星,但在不同的语境中,它可以表示希望、活力、温暖等不同的意义。
理解词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沟通交流:词语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理解词语才能理解他人
的意思,表达自己的思想。
2.文化传承: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理解词语,人们可
以了解和传承各种文化知识。
3.文学创作:在文学创作中,词语的选择和使用对于作品的表达效
果和艺术价值至关重要,理解词语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4.学术研究:在学术研究中,准确理解和运用词语是进行科学分析
和论证的基础。
5.社会交流:在社会交流中,理解词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
和社会问题,提高自身的社会认知能力。
总之,词语的理解与作用对于人们的语言运用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具
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才能更好地运用语言,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
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和作用考题类型:解释词语的含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用得好,好在哪里,某词的表达作用怎样理解某个词能否删掉或换成某个词①表面意思,深层含义②中心词或修饰语表意的准确性;③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准确、形象)写出了事物的特点、传递了某种感情、运用了修辞方法:①联系上下文,结合前后内容理解;②依据语境,把握作者感情,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③同义词、近义词替换比较分析;④删除比较文章中的任何词语都不是孤立的,一个词语的含义总是跟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紧密联系,并受其限制和制约。
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一定要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一)考查题型1、词语在句子中的指代内容。
此题型的标志在于指示代词的出现,如“这”“那”“这些”“那些”“此时”“它”等。
2、对词语的品味。
即词语的表达效果或含义。
常常这样来考查: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妙处;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你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等。
(二)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1、把握特定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汉语中很多词语是多义词,即一个词有几种不同的意思,因此,在理解这些词语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体会语言使用的具体条件,才能准确理解它的意思。
如《学会合作》中,说明合作必须具有协作精神时举的事例,写悠扬的乐曲从乐师的嘴唇边、指缝里倾泻出来。
“倾泻”的意思就是吹奏、弹奏。
2、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的含义。
记叙类文章中不乏写人之佳作名篇,自然,理解词语的含义就要联系人物的形象来分析了。
如《三打白骨精》中“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中“闪”的意思,指动作敏捷、很突然,显然与老妇人的年龄不相符合,突出了白骨精的诡计多端,善于变化。
3、联系写作手法理解词语的含义。
很多句子往往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在理解词语的含义时就要结合修辞手法的特点来分析。
如“幽雅的歌厅里,一会飘出‘贝多芬’一会又飘出‘莫扎特’,令人顿生‘三月不知肉味’之感。
”中的“贝多芬”“莫扎特”显然用的是借代手法,分别指代贝多芬、莫扎特的优美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