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江苏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
- 格式:pdf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2
【区域经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下淮安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葛家玉 陈偲彬(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摘 要]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淮安应紧抓"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要点,改善自身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待优化、交通物流待提升等问题,主动建立与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的合作机制,在充分发挥已有特色要素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降低要素流动成本,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承接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通过促进产学研合作,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经贸文化交流平台等方式,打造产业集聚示范区新名片,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基础建设;产业转移;要素流通[中图分类号] F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22)09-0029-04Study on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uai'anunder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Ge Jiayu Chen Sibin(Jiangsu V 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uai'an Jiangsu 223003)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Huai'an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two key points of "integration" and "high quality", improve its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uncoordinated interna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further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mprovement of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actively establish a cooperation mechanism with reg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existing characteristic elements, Increas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reduce factor flow costs, improve the level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undertake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reate new famous films i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demonstration areas by promoting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cooperation, enhancing enterprise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nd building economic, trade and cultural exchange platforms, and actively integrate into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o achiev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Key Words: Regional Integration;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dustrial Transfer;Factor Circulation一、引言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未来的长三角建设以“高质量发展”和“区域一体化”为重点,打造全国示范区。
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感悟摘要长三角一体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该话题,包括高质量发展的意义、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方向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以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1.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
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追求高质量发展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内外挑战的重要手段。
长三角一体化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应立足于高质量发展,以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方向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方向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创新驱动和开放合作。
首先,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和互联互通,构建更加紧密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其次,要注重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链价值,实现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推动开放合作,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金、人才和技术的跨界流动,推动长三角地区形成高水平的开放格局。
3.实践经验的总结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实践经验包括制度创新、政策协调和项目合作。
通过制度创新,可以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包括法律、规章和政策。
政策协调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手段,需要各级政府加强沟通协调,形成一致的政策导向和政策实施。
项目合作是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的具体举措,包括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推动跨区域产业合作等。
这些实践经验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结论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从高质量发展意义、战略方向和实践经验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思考。
希望未来能够在各个方面形成更加紧密、高效的合作机制,实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9.28•【字号】苏政办发〔2021〕84号•【施行日期】2021.09.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其他规定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21〕84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9月28日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第一节“十三五”取得的成效第二节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节“十四五”面临的形势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主要目标第三章加强源头治理,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第一节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第二节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第三节健全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第四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第五节提升气候治理能力第四章强化协同控制,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第一节推进大气污染深度治理第二节加强VOCs治理攻坚第三节加强重点区域联防联控和污染天气应对第五章坚持水陆统筹,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第一节健全水环境质量改善长效机制第二节持续深化水污染防治第三节推动重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第四节扎实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第六章坚持系统防控,加强土壤和农村环境保护第一节开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系统防控第二节严格管控土壤污染风险第三节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第四节强化农业面源及农村环境治理第七章统筹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第一节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第二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节强化生态空间监督管理第八章加强风险防控,保障环境安全第一节强化风险预警防控与应急管理第二节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第三节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第四节推进新污染物治理第五节提升核与辐射安全水平第九章加强共保联治,助力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深入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第二节全面推动区域绿色发展第三节推进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第十章深化改革创新,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第一节健全生态环境法规标准第二节健全生态环境经济政策第三节健全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第四节推动服务高质量发展第十一章加快补齐短板,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第一节强化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第二节强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支撑第三节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支撑第十二章强化宣传教育,构建全民行动格局第一节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第二节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第三节推进生态环保全民行动第十三章保障措施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第二节细化评估考核第三节强化资金支持第四节加强宣传引导第五节实施重大工程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前言“十四五”时期是江苏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的重要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篇章的关键阶段,也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江苏省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治理体制第三章规划建设第四章生态环境第五章创新发展第六章江南水乡文化第七章公共服务第八章法治保障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深入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以下简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发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的先手棋和突破口作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样本,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促进示范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示范区范围包括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上海市青浦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以下简称两区一县)。
第三条示范区建设应当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与方式创新,加快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跃升,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率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率先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探索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实现绿色经济、高品质生活、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应当落实国家有关示范区建设的决策部署,加大对示范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与上海市、浙江省人民政府的协调配合,定期开展沟通,研究解决示范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强化改革集成、资金投入、项目安排、资源配置等工作,为示范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省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本省促进示范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有关统筹协调工作。
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应当落实国家和本省有关示范区建设的工作部署,有序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
省、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职责分工,做好示范区建设相关工作。
第五条本省会同上海市、浙江省通过规划统筹、标准统一、平台共建、资源共享、资质互认、数据互通等方式,畅通要素流动,推进跨区域共建共享,加快示范区一体化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
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研究——以长三角一体化高
质量发展绩效评价为例
牛军钰;朱元婷;郑巧菲;高小平
【期刊名称】《治理现代化研究》
【年(卷),期】2022(38)2
【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升区域各方面绩效、提高整体发展水平的关键举措。
本研究基于运用导向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等四大原则,建立了"决策—执行—满意度"三维立体构成的绩效分析理论框架,构筑起全面、科学的"区域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长三角地区为分析案例,从战略决策、高质量、一体化、满意度四个方面对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进行评价。
通过对上述指标体系的运用和模拟评价,本文分析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现状和问题,并从定量和定性角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优化建议。
【总页数】12页(P48-59)
【作者】牛军钰;朱元婷;郑巧菲;高小平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公共绩效与信息化研究中心;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促进区域政策协同支撑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研究——扬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思考
2.长三角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研究
3.长三角区域一体
化发展背景下镇江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4.基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对标研究5.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地区高质量发展研究——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意义、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樊霞飞(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8)[摘要]长三角地区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与强劲增长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我国具有深远的意义,因而必须重视其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
破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困境,需要充分发挥上海市作为示范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布局一体化、金融要素市场一体化、财政资源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区域经济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意义;现实困境;路径选择[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9-11-15[文章编号]1671-6671(2020)01-0074-08[作者简介]樊霞飞(1993-),女,河南焦作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区域经济一体化既是全球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发展的内生需要。
不同于传统的分割式治理和经济协作式治理模式,区域经济一体化强调整合区域内各地优势,针对不同主体进行取长补短的统筹规划,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协调和协商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是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紧迫内生需要,也是发挥中国经济韧性、重塑经济地理格局的纵深探索,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然而,其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如沪苏浙皖四省市经济联系程度不高、要素市场一体化程度不充分、产业专业化分工与布局不合理以及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等众多现实困境。
只有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视角进行考量,对各类指标进行科学评估,才能厘清区域内部发展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路径措施以超越现实困境。
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意义(一)国际层面——有助于我国增强战略底气、保持战略定力长三角地区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与强劲增长极。
有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拥有占比约80%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包含超过1/3比例的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覆盖将近50%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
构建苏锡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作者:来源:《群众》2019年第07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带来区域发展格局的重构和优势重塑。
江苏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地处长江经济带重要位置,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区域,也是落实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区域。
在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新形势下,江苏进一步提高站位,承担新的使命,奋力当好新时代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示范。
2018年12月召开的江苏省委十三届五次会议明确指出,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要认真研究江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路径,务实推进宁镇扬、苏锡常一体化。
2019年1月,省委书记娄勤俭在苏州调研时进一步强调,要抓住国家战略重大机遇,更加积极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中实现自身更大发展。
按照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高要求和三年行动计划的具体部署,围绕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来实施新的一体化行动,江苏以区域协同来积极对接龙头上海,重点推动都市圈和核心城市层面的一体发展、融合发展,各扬其长找准契合点、对接点。
因此,构建苏锡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让“苏锡常”的金名片更亮眼,成为江苏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优先战略选择。
通过推进苏锡常“一轴两带”网络化空间建设的引领,着力提升苏锡常城市主轴空间品质,放大其跨江城市群与环太湖创新带的示范效应,可以在发展大格局上“等高”对接融入上海,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做出更高质量的贡献。
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对接上海的现实条件和意义1.提高发展质量和板块能级的现实需要长三角城市群包含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以及合肥都市圈,拥有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多点带动。
苏锡常都市圈与上海地理相接,空间相连,其定位就是“全面强化与上海的功能对接与互动,加快推进沪苏通、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
从发展的现阶段来看,苏锡常三市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上海。
苏州与上海之间、三市主城之间形成了都市连绵区,是服务业发展的集聚区,汇集了大批企业总部、研發及营销管理总部,生活服务品质高,高端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强,完全具备了“空间一体化、主轴同城化”的物理空间条件。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也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域。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
为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需要走出一条适合地区特点和实际情况的路径。
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长三角地区拥有众多的制造业基地和创新资源,应该加速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创新产业,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协同发展。
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长三角地区有着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但仍然存在交通拥堵等问题。
应该通过提高交通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优化货运和客运的服务质量,加速推进铁路、高速公路、水运等交通网络的建设和改扩建,实现更加便捷高效的区域交通互联互通。
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长三角地区由江苏、浙江、上海三个省市组成,各地之间应加强合作,形成协同发展的局面。
要加强跨省市合作,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流动。
第四,要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要保护好长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好长江的水资源。
要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控制污染排放,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
第五,要提高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
人才是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核心资源,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要加大科研投入,培养更多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构建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环境,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是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心得体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最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了全面提升的新阶段。
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各地加快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使长三角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区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长三角一体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是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地区之间进行分工和贸易,可以在一个大国内部获得巨大的规模经济红利。
因此,需要通过城市、地区间的资源再配置,充分利用大城市对于经济增长的引领带动作用,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
从全球站位来看,区域合作是大势所趋,城市群已成为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承载体,决定着未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
对比全球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发现,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需要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镇联系起来,形成城市集群,推动城市群内部形成合理的城市功能定位和分工,使之成为发展质量和效益最高的地区。
世界级城市群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国际化视野与创新功能区兼备的核心城市,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及统一的区域治理机制。
从区域发展来看,经济地理和集聚效应仍然是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离不开城市群的建设。
创新发展上,人力资本积累引发知识溢出,而人才向城市集中,使城市群成为创新的空间载体。
协调发展上,运输网络加快了知识和信息的传导,非中心城市通过有效利用中心城市的正向外部性实现协同增长。
绿色发展上,城市群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和完善共建共享的区域环境治理机制,保护好绿水青山。
开放发展上,城市群建设有利于内部资源配置的优化,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以及规模效应的发挥。
长三角一体化的挑战与机遇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了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增长极地。
在这一区域,国家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江苏、浙江、上海三省一市联合成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
虽然这个计划已经提出多年,但是其真正的实施依旧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探讨长三角一体化的挑战与机遇。
经济方面的挑战与机遇首先,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城市和地区出现了经济增长形势不平衡的问题。
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和高质量的人才,而另一些地区则由于落后的基础设施和技术限制而经济增长受到限制。
因此,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可以为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提供新的契机,使得更多不同层次和领域的企业可以集聚,并获得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同时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意味着将三个省份的经济力量结合到一起,得到更大的规模效应,从而为当地实现联合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然而,长三角一体化也会带来一系列挑战。
城市之间经济水平的差异可能会给一些地区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尤其是对于那些由于工业结构和投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参与到高科技和高效益产业中的城市。
因此,政府需要在实施一体化的计划中指导这些地区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以避免发展失衡,引发社会不安。
社会方面的挑战与机遇长三角一体化计划旨在打造全球一流的城市群,支撑未来的经济发展。
在这个计划中,三个省份都面临挑战,需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未来型城市。
三个省份都必须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并保证其投资合理,以满足市民的需求。
在社会方面,长三角一体化意味着三个省份的城市将面临人口增长的共同挑战。
这应该是一个机遇,以吸引更多的移民服从规划,重新安排人口以及资源分配,加强不同城市之间的互动。
长三角一体化计划需要合理加强人口规划,同时使不同省份的社会政策相互交流,促进各级市民享受公共福利资源。
环境方面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长三角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提出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日益受到重视。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正式提出,旨在加快一体化进程,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提出的意义及推进举措。
一、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背景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个省市,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基础雄厚,人口众多。
长期以来,长三角地区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保持领先地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区域内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发挥长三角地区的优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提出的意义1.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将加强产业链协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竞争力。
通过创新政策、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吸引优质企业入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将整合区域内科技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搭建创新平台,培育新兴产业,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3.改善生态环境: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加强污染防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加强环保合作,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4.提升民生水平: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关注民生改善,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5.探索一体化发展路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肩负着探索一体化发展的重任,将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推进举措1.建立健全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将构建高效的组织架构,制定相关政策,推进政策协同和制度创新。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交通、能源、信息等领域的互联互通水平。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协同与共享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指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经济发达省份以及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模式。
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技术创新力和市场优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同时,协同与共享成为加强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和目标。
本文将探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协同与共享的重要性及其实施途径。
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需要各地区之间的协同合作。
只有通过协同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提高整体竞争力。
首先,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但资源分布不均衡。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将各地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配置,形成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的优势。
其次,协同发展可以提高产业协同效应。
长三角地区各地的产业链衔接性强,协同发展可以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融合,通过合作创新和技术协同,形成产业协同效应,提高整体产业水平。
再次,协同发展可以实现区域经济规模的扩大。
各地区的经济规模各不相同,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区域经济规模效应,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最后,协同发展可以促进城市间的互联互通。
长三角地区有着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优良的基础设施,通过进一步加强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可以提高资源流动的效率,促进人员、物资和信息的快速流动。
二、共享发展的实施途径共享发展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目标。
只有通过共享,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首先,共享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
长三角地区各地区的政策法规存在差异,需要通过制定统一的政策法规,为各地区的发展提供均等的机会和条件。
其次,共享发展需要建设开放包容的交流平台。
各地区应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员流动和信息共享,建设开放包容的交流平台,提升合作与交流的水平。
再次,共享发展需要推动产业融合。
长三角地区各地的产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通过推动产业融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拓,提高整体竞争力。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8.10•【字号】苏政办发〔2021〕44号•【施行日期】2021.08.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21〕44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8月10日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为抢抓数字时代发展新机遇,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加快数字经济强省建设,根据《“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意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出台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推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2020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超过4万亿元,位居全国前列,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
数字经济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对经济社会支撑引领作用持续增强,成为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数字产业化基础扎实。
数字技术创新成效显著,围绕5G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重点领域,加强核心技术研发部署,深入实施省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等重点研发计划,持续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昆仑”超级计算机达到国际顶尖水平,未来网络试验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江苏,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科技力量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获批。
数字产业规模不断提升,2020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业务收入2.87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1.08万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速分别达9.54%、8.87%,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产业规模和增速领跑全国。
区域经济467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和建议陈 展 苏州工业园区国有资产控股发展有限公司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全球范围的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在逐步进行当中。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舆论点,将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一种发展的手段,对长三角的经济具有一定的意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产业结构、生态各方面都在不断推动中,虽然长江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快、规模大。
但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文章针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制进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24-0467-01前言长三角区域战略大体上可以分为经济区域规划、自发合作的开放和一体化的探索三个阶段,长三角地区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速度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
区域经济一体化,它的根本动力是来源于市场的力量,它是一种在某种特定的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下产生的特殊状态,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考虑整体的经济发展战略,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来带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经济一体化是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发展,这个发展的过程会对一体化组织产生重大影响和不同的效应,所以,经济一体化逐渐为世界经济产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经济一体化有助于生产要素在长三角地区自由的优化与配置,促进长三角地区市场的不断扩大与经济增长,有助于赐予世界多极化新的内容,促进经济全球化。
当前政府主导力量下,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不够有效和规范,这种现象直接对长三角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产生了影响,制约了区域内部的资源的有效利用。
1.基础设施建设重复,利用价值不高长三角区域的公路和铁路的建设有效的提高了区域可达性水平,但是长三角因为缺乏区域综合的规划,不同交通方式之间没有达到充分的协调,衔接程度不够,这些都对长三角的互联网水平的全面提升提出了考验。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一、紧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同“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为新时代江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注入了强劲动力和活力。
确立发展目标到2025年,区域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市场开放、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征程中走在前列。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1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
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8%以上。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铁路网密度达到550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1公里/百平方公里,5G网络覆盖率达到85%以上。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能力显著提升,细颗粒物(PM_2.5)平均浓度、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单位GDP能耗较2017年下降10-11%。
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明显提高,人均公共财政支出达到2.1万元,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9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左右。
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有效,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通行规则基本建立,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基本形成。
到2035年,区域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城乡区域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公共服务水平优质化并趋于均衡,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走在全国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前列。
中国发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近日,中国国务院正式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旨在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这个规划纲要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经济布局的重要举措,将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背景和意义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级行政区组成,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之一。
然而,长三角的发展也面临着区域协调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为了破解这些问题,中国国务院发布了该规划纲要,旨在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一体化发展对于提升整个中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该规划纲要的发布,意味着将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加强区域协同,实现优化发展布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二、主要内容《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措施和政策,旨在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一体化发展。
具体内容如下:1. 改革创新:通过深化改革、推动创新,为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链水平。
2.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互联互通水平。
建设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枢纽,优化交通网络布局。
3. 产业合作:加强长三角地区产业协同创新,促进产业上下游链条的进一步融合。
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合作园区建设,促进产业资源的有效配置。
4. 环境绿色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长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生态保护投入,落实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 教育协同:加强长三角地区高校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
推动人才流动和人员交流,促进人才资源共享。
三、影响和展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将对长三角地区和整个中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http :
//
》。
键,使长三角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区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长三角一体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是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地区之间进行分工和贸易,可以在一个大国内部获得巨大的规模经济红利。
因此,需要通过城市、地区间的资源再配置,充分利用大城市对于经济增长的引领带动作用,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
从全球站位来看,区域合作是大势所趋,城市群已成为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承载体,决定着未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
对比全球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发现,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需要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镇联系起来,形成城市集群,推动城市群内部形成合理的城市功能定位和分工,使之成为发展质量和效益最高的地区。
世界级城市群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国际化视野与创新功能区兼备的核心城市,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及统一的区域治理机制。
从区域发展来看,经济地理和集聚效应仍然是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离不开城市群的建设。
创新发展上,人力资本积累引发知识溢出,而人才向城市集中,使城市群成为创新的空间载体。
协调发展上,运输网络加快了知识和信息的传导,非中心城市通过有效利用中心城市的正向外部性实现协同增长。
绿色发展上,城市群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和完善共建共享的区域环境治理机制,保护好绿水青山。
开放发展上,城市群建设有利于内部资源配置的优化,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以及规模效应的发挥。
共享发展上,高水平城市群建设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从长三角自身来看,区域一体化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伴随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模式开始从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空间的优化布局和要素集聚的作用更加突出,需要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构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此外,长三角是我国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关键枢纽,肩负着对内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对外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双重任务。
因此,要以一体化的创新突破优化长三角地区的空间布局,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并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以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长三角城市群的地理位置紧密相连,在协调合作机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能源保障安全方面应该先行一步,需要参照国际标准,同时吸收借鉴国内先进合作区的建设经验,在江浙沪交界处的江苏苏州吴江、浙江嘉兴嘉善和上海青浦地区设立生态绿
三角区域一体化与江苏高质量展路径选择
沈
坤荣
经济纵横
35
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探索实施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
对标国际一流,高起点规划设计。
对标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等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率先在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投资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政策等方面探索实施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以更高起点、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
加强省级统筹,编制示范区集体行动纲领,明确示范区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要把高质量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提高示范区经济密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上下功夫,在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上下功夫,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落实示范区主体责任,抽调相关专业人才组建示范区管理机构,鼓励先行先试,及时推广成功经验。
通过制度设计形成各方利益共享机制与竞争协调机制,统一工作标准,特别是环境治理标准、城市管理标准、社会保障标准。
强化改革举措的集中落实、率先突破、系统集成,推动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治理一体化发展。
与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相互配合,充分发挥政策叠加优势。
自贸试验区新片区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进行差别化探索并形成独特的制度成果,其需要的改革力度、开放力度会超乎寻常。
要做好与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的对接工作,使之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共同推动资源整合、功能互补、产业协同、政策联动,共同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
户枢纽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建立世界级人才集聚高地。
根
据一体化示范区的功能定位,以规
划、产业、市场吸引人才,实现不同
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优化配置。
加强各类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知识
产权交易平台等创新创业公共服务
设施建设,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低成
本创业环境,使人才“使上劲”,技术
与知识“用得上”。
健全生活服务设
施,提高柔性化治理、精细化服务水
平,大力推进公租房、廉租房建设,
让各类人才真正“留得住”。
长三角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
江苏定位与路径选择
长三角地区优势互补、文化相
通,面对新的战略机遇,江苏要找准
定位,优化路径,积极作为,在推动
长三角一体化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扬实体经济之长,加快完善交
通体系。
充分利用扬子江城市群制
造业发展优势,依托上海这个全球
创新中心,着力提升扬子江城市群
二次开发和技术孵化能力,提升沿
海经济带新兴技术的产业化能力,
推动扬子江城市群产业升级和沿海
经济带形成若干个产业集群,建成
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端制造业基地。
充分发挥江苏沿海空间广阔的优势
和扬子江城市群人口的规模优势,
大力发展面向高端消费人群的金
融、文创、旅游等先进服务业,实现
高端制造业与先进服务业协同发
展。
交通“短板”已成为江苏走向高
质量发展的重大制约,需要加快建
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特别是
铁路建设、航空建设、过江通道建设,
率先实现省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坚持协同发力,加强规划对
接。
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规划,
明确空间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以
空间协同促进要素合理布局、有序
流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第一,
立足长三角整体发展和长远利益,
深入推进各类规划充分对接,注重
资源整合与功能布局互动,形成分
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空间
格局。
第二,深化完善决策层、协调
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合作机制,
探索合署办公新模式、新路径,狠抓
规划落实落细,争取每年都有实质
性突破。
第三,建立常态长效的长
三角协调机制,覆盖区域战略统筹、
区域合作、区际利益补偿等方面,强
调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为长三角
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提升专题合作质量,打造高水
平合作成果。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
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共
覆盖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环保、
信用、社保、金融、涉外服务、城市合
作、产业、食品安全12个重点合作
专题。
要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
效果导向,推动长三角专题合作向
纵深拓展,打造一批具有示范作用
的高水平合作成果。
要以打通省际
断头路为切入点加强交通基础设施
一体化建设,以5G先试先用为切入
点加强通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以共建G60科创走廊为切入点加强
政策扩散一体化建设,以推进工业
互联网平台集群联动为切入点加强
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以实施环保
领域信用联合奖惩制度为切入点加
强社会治理一体化建设。
□
(作者系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南
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宏观研究首席
专家)责任编辑:王婷
经济纵横
36
2019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