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与中国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8
《士与中国文化》读书笔记《士与中国文化》△《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兼论“俳优”与“修身”》1、俳优并非严格意义的知识分子,二者存在身份上的重叠,如东方朔。
2、俳优的说话方式——嬉笑怒骂,讽刺等为文人所借用,如苏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3、文人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意见的,被称为狂士,狂士说真话而见弃,或有被杀的危险,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4、三代而至周,至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而“道”不兴,因此才有了知识分子来承担“道”,懂礼仪的士人来传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是第一位知识分子。
中国知识分子的“道”与帝王的“势”有相互依存亦相互对立的关系。
帝王需要“道”来增强“势”,维护“势”的合法性,因此有时会采取一些措施保证其为己所用。
但知识分子的道没有可靠的途径保证自己的地位,只能依靠知识分子的人格。
因此“道”很容易屈从于“势”,但只是分子为此做出很多努力,才会出现中国强调“德”与知识分子自身修养的做法。
思考和总结:春秋制度解体,士的解放同时亦是其经济基础的消失。
春秋战国的士因此才需要去游说,希望自己的学说得到重用,另一方面,如孔、孟这样的士,因为政权的需要而论道,他们纷纷解释什么样的道才是最好的。
士的这种责任感从何而来呢?试回答:古代的读书人都习礼、乐等,从旧制度的动摇中而解脱出来的贵族,都对国家有一种责任感,天然地继承了这种使命。
△《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1、循吏对文化的传播,传播儒家大文化,传至边区,保证了虽国灭但大一统或对汉文化的认同仍在。
所以中国文化及传统可以一直传承下去。
2、循吏的这种教化,导致文化中“师”重于“吏”,“教”高于“政”,中国文化重于传教,不重求源。
3、①大传统代指精英文化或上层文化,小传统代指通俗文化或未受正式教育的一般人。
中国大小传统之间的顺利流通,“雅言”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②观风采谣是为了理解各地不同的“小传统”,以利于推行风化政策,即文化统一,同时限制皇权。
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意义并不单纯。
2013.02学教育11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杨倩(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隐士与隐逸是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社会现象,学术界对隐士、隐逸现象的研究很多,也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
有的学者关注隐士的类型划分,有的学者研究隐士的人格心态,有的学者探讨隐士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有的学者考辨隐士与文艺创作的关系。
但是,这些研究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前提,即他们所圈定的那些作为研究对象的隐士,其身份的合法性在哪里?本研究就是从追问隐士的身份合法性开始,运用知识考古学和诠释学两种社会学理论视角,考察隐士身份的确立及其承载的价值观念,也就是通过一种人物类型的研究,揭示一种有持久影响力的社会思想。
[关键词]隐士;隐逸;价值;文化一、隐士的含义“隐士”清高孤介,洁身自爱,知命达理,视富贵如浮云。
这自然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但又不同于悲天悯世和佛教的思想,因为隐士的人生观虽不积极,却是乐观的。
自然更不同于欧美的功利主义,而截然相反。
中国“隐士”的风格和意境,绝非欧美人所能理解的。
一个清高自诩的人,要不做皇帝的臣子,决没有其他的土地或事业容许他寄迹,那就只有做“隐士”了。
此了世界,虽“统”但不“治”,而是将世界交由整个神族共同管理,而这种状况“从最基本之处潜在地展现了古希腊的民主思想”(杨丽娟,2004:34)。
“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匹斯神族组成了一个较有民主倾向的血亲氏族社会,在其间男女神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赵林,1993:9)甚至是希腊神话的本质特征之一。
换句话说,当时的希腊人已有如下观念:不赞成独断专制,提倡分权而制;从专制走向民主,杀戮和流血不可避免。
宙斯统领的诸神身上的民主精神“既是城邦民主制(尤其是雅典民主制)的一种折射形式,也是推动城邦民主制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同上:28)。
因为他承载着古希腊人的政治理想,又或许是古希腊人把自身的政治愿望投射到他的身上,所以宙斯即便用“自我否定的暴力方式”(同上:28)反叛夺权,其行为被视作情有可原,并得到认可与肯定。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
今年的读书活动,我在党校的推荐读本书目中看到一本书——《士与中国文化》。
这本书的名字很快吸引了我的兴趣,从书名可以看出其叙述的主要对象就是‚士‛。
那么究竟什么是‚士‛,与中国文化又有怎样的一些联系?
这本书的作者余英时教授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华裔史学家,一位以中文写作为主且专注于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的学者,获得了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是华裔学者获此奖的第一人。
余教授在各历史阶段中选择了若干有关‚士‛的发展的中心论题,然后对每一论题进行了比较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其目的是通过这一重点的研究方式以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书的序言中阐述了‚士‛的现代意义:‚‘士’在古代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
那么究竟什么是‚知识分子‛呢?余教授引用了西方学术界的一般理解:‘知识分子’首先必须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他可以是教师、新闻工作者、律师、艺术家、文学家、工程师、科学家或任何其他行业的脑力劳动者。
‛而且它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并且‚超越个人的私立之上的‛
关于‚士‚的起源,书中所记‚‘士’在古代主要泛指各部门掌事的中下层官吏。
多数近代学者都认为士最初是武士,经过春秋战国时社会变动转化为文士‛,‚士最初是最低级贵族‛。
到春秋战国时上层贵族下降,下层庶民上升,士阶层是上下流动的汇合场所,人数随之大增。
当时农人可上升为士。
这一阶层扩大,使得士不再是有职之人,从固定的封建关系中游离出来,进入一。
《中国文化》读后感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调研报告、工作方案、合同文本、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research reports, work plans, contract tex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reflec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中国文化》读后感5篇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和情绪,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结合书中的背景和历史,深入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国文化》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士与中国文化英文作文1In Chinese culture, the "shi" played an indispensable and significant role. The "shi" were not only intellectuals but also the guardians and disseminators of cultural values.The idea of cultivating oneself, regulating the family, governing the state, and bringing peace to the world was deeply rooted in the minds of ancient "shi". They regarded self-cultivation as the foundation, constantly improving their moral and intellectual qualities. For instance, Confucius emphasized personal morality and etiquette, and his teachings have influenced generations of Chinese people.The "shi" were also committed to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Chinese culture. They passed on classic works such as poetry, history, and philosophy through education and writing. Mencius' thoughts on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beca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Furthermore, the "shi" often held positions in the government and strived to implement policies that benefited the people and promoted social progress. They took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serving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making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In conclusion, the "shi" were the backbone of Chinese culture. Their pursuit of moral integrity, intellectual explorat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s left an indelible mark on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shaping the values and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2In Chinese culture, the role of "shi" has been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Shi" refers to intellectuals or scholars who held high moral standards and had a strong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ir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values cannot be underestimated.For instance, the moral integrity of "shi" has been a guiding light for the Chinese people. They adhered to principles such as honesty, integrity, and loyalty, which have become deeply ingrained in the national character. Their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these virtues has shaped the moral compass of the entire society, inspiring others to follow suit.Furthermore,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of "shi" has driven them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public affairs and contribute to the well-being of the community. They cared about the common people's livelihoods and worked towards improving social conditions. This spirit of caring and taking action has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fostering a sense of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among the Chinese people.The cultural pursuits of "shi" also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shaping social trends. They were passionate about literature, art, and philosophy,and their works and ideas spread widely, influencing the aesthetic and intellectual tastes of the society. Their pursuit of knowledge and wisdom encouraged others to value educ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In conclusion, the "shi" in Chinese culture have made indeli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values. Their moral conduct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ve shaped the character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ir cultural pursuits have set the tone for social development.3In Chinese culture, the role of "shi" has always been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i" and Chinese culture is mutually reinforcing and inseparable."Shi" have made remarka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sperity of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their unremitting efforts. For instance, many scholars in ancient times dedicated themselves to the study and dissemination of Confucian classics, which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the moral and ethical standards of Chinese society. Their works and thoughts have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Conversely, Chinese culture has provided a fertile soil and spiritual nourishment for the growth of "shi". The rich traditions, values, and philosophical ideas have inspired "shi" to pursue higher intellectual and moral pursuits.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has encouraged them to think deeply, question, and innovate.In modern times, "shi" continue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hey adapt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to the needs of the contemporary era, promoting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In conclus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hi" and Chinese culture is a dynamic and continuous process. The efforts of "shi" enrich and enhance Chinese culture, while Chinese culture nurtures and guides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hi". This mutually beneficial relationship ensures the continuous vitality and progress of Chinese culture.4In the vast expanse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role of the "shi"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evolution.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shi" were often noblemen or intellectuals who were concerned with state affairs and offered advice to rulers. They were like guiding stars in the chaotic political landscape. Take Guan Zhong, for instance. As a capable statesman, he implemented various reforms that strengthened the state of Qi and made it a dominant power of that time.In the Han Dynasty, the "shi" were mostly scholars who passed 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entered the government. They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maintaining social order and promoting cultural education. Dong Zhongshu was one such notable figure. His thoughts and policies greatly influenced the governance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Han Dynasty.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shi" not only participated in politics but also made remarkable contributions to literature and art. They expressed their thoughts and emotions through poetry and prose. Li Bai and Su Shi were among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s. Their works reflected the spirit and values of that era.In modern times, the concept of the "shi" has transformed. They have become intellectuals who strive for social progress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They are committed to exploring new path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the inheritance of culture.The evolution of the role of the "shi" in Chinese culture reflects the changing social and political circumstances throughout history. It also showcases the unwavering pursuit of wisdom, justice, and progress by the Chinese people.5The concept of "shi" holds a profound and distinctive position in Chinese culture. When examined fro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its uniqueness becomes even more pronounced. In contrast to similar social strata in other countries' cultures, the "shi" in China were not merely an educated elite but also bearers of moral and ethical values. They were expected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Confucian teachings and apply them in governance and social interactions.For instance, compared to the knights in Western culture, who wereoften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prowess and chivalry, the Chinese "shi" emphasized intellectual refinement and moral integrity. They were not driven by martial skills but by the pursuit of wisdom and the betterment of society through moral persuasion and exemplary conduct.In the context of today's globalization, the spirit of the "shi" retains significant value and meaning. It encourages individuals to pursue knowledge and wisdom beyond material gains, to have a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oral obligation. In a world where rapi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nd economic pursuits often overshadow humanistic concerns, the "shi" spirit reminds us of the importance of ethical and moral principles in guiding our actions and decisions.It prompts us to think beyond personal interests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mmon good of humanity. The "shi" spirit can inspire us to be more compassionate, understanding, and committed to creating a more harmonious and just global society. Thus, the essence of the "shi" in Chinese culture continues to offer valuable insights and inspiration in our contemporary world.。
浅谈中国文化中的士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士”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从整体上看,“士”在中国史上也确然形成了一个具有高度连续性的传统。
余英时先生在他的《士与中国文化》中说:中国历史上的“士”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但两者之间又不尽相同。
那我们如果要追溯历史,从孔子算起,中国“士”的传统至少已延续了两千五百年,而且流风余韵至今未绝。
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今天西方人常常称知识分子为“社会的良心”,认为他们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
所谓“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之外,同时还必须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
而我却不大喜欢“分子”这种说法,我更喜欢“知识人”的提法。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商务印书馆,1985版,第324页)中,“分子”是指属于一定的阶级、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而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分”别也。
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
因此我个人觉得“分子”这个词带有一定的团体的性质,是一类物的整体;而“人”就可以具有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上的自由。
我觉得“知识人”比“知识分子”更为贴切于对中国文化中“士”的表述。
在中国历史上,“士”从社会身份上讲,经历过一个从贵族阶层到庶民阶层的转变。
在周代春秋时期社会阶级的金字塔中:1.金字塔的塔尖:天子2.金字塔的第二层:诸侯3.金字塔的第三层:大夫4.金字塔的第四层:士5.金字塔的第五层:庶人6.金字塔的底层:奴隶、蛮裔等等从第一层到第四层都属于贵族,在春秋晚期直到西汉末年的社会中,“士”都是出现在贵族阶层的,而在封建社会科举制施行之后“士”便从贵族阶层逐渐走向庶民阶层。
英国的哲学家柯林武德的核心理论就是“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中国的“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历史的每一个时期的的变异也是中国史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折射。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深厚,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欢迎阅读!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1】余英时先生所著的《士与中国文化》,陆陆续续读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将全书浏览一遍,其中许多地方不乏是跳跃式的阅读,即使这样,自己从中也得到许多启发。
其中最深的就是对文言文教学的起始段设在何处的思考。
本人也曾在中学和师范学校里读过一些文言文,但读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文言文引文时,深感吃力。
有的只是一知半解,有的是囫囵吞枣,还有的只能是浏览后跳过,这对文章的整篇语义、语境往往会产生曲解,这样的读书应该是不科学的,然反观“70”“80”“90”后的人,文言文对他们的普及程度似乎更弱,欣闻此次高考有一学生用古代骈体写了一篇得高分的作文,像这样的学生是否应该得到保护,因为他大学的专业似乎与他的爱好并不相一致。
由此我产生这样的思考,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是否要前移,毕竟这是我们的国粹,从上一例子中也可得出,多读文言文的作品对文学素养的养成也是有利的,宁可压缩一些其他篇幅的学时,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精髓多多普及,这为今后的学习也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不知我的见解是否有失偏颇。
这是题外话,暂且打住。
应该说本人尚算一个读过一点书的知识分子,按照意大利思想家、共产党领袖葛兰西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我们可以说所有的人都是知识分子,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在社会中都具有知识分子的作用。
那本人也就忝列为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了,当然在社会中并不具有知识分子的作用。
余英时先生对中国史上的“士”的判断应该是正确的。
他认为中国史上的“士”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和我差不多),但两者之间又不尽相同(在社会中并不具有知识分子的作用)。
根据西方学术界的一般理解,所谓“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之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
《士与中国文化》读书报告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学生:王瑶作者余英时先生是当代华人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先后师从钱穆、杨联陞二位先生,熟知世界历史。
以中国古代的士阶级为入手点,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的士与当今知识分子之间的差异,士阶级的发展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联以及中西方知识分子在自我使命之间的差异,进一步阐述士这个特殊的历史阶级在萌芽,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对社会的影响,品味这个阶级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沉淀的独特的个性魅力。
本书中作者并没有直接论述观点,而是以当时历史文献为依据,用当时的历史情境还原给读者自由思考的空间,作者抓住了士的两个特点。
一、与西方对比,士把“道”当做自己的独特使命,他们“无恒产而有恒心”超越个人而对社会的发展有推动的意义。
二、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统治阶级士的不同发展历程。
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自己通过史料品味和感受,以史为鉴,更启迪当代的知识分子应有的治世风骨和入世情怀。
《士与中国文化》以朝代为叙事线索。
首先,追溯士的起源,早在春秋早期,就出现了游士,但是当时的士与庶人之间的界限还不明显。
之后,在战国时期,经过激烈的战事,游士逐渐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
到秦统一前后,士逐渐被统治阶级转换吸收,成为最低级的统治阶级。
到汉代,士又被统治者任命为循吏,旨在教化人民。
士与统治者的关系逐渐加深,西汉末期王莽夺政,主要的支持者就是已经发展壮大的士阶级,但是王莽改革触动了士阶级的利益,导致其失败。
从中可以看出经过两个王朝的发展,士已经具备相当的实力。
到魏晋时期,由于统治黑暗,报国无望,许多知识分子都归隐山林,佯狂而抨世,传承着初秋时期的俳优寓严肃的批评于嬉笑怒骂之中。
到宋代士大夫更多的参与到了政治生活中,一直到明清王朝灭亡,士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下面我主要以魏晋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士的表现以及社会礼教的变化,表达我对士的看法。
在东汉末期王莽夺政靠的就是当时已经发展壮大的士阶级,士已经从春秋的游士,转变为有一定的政治地位的群体。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摘要:“中国的‘哲学的突破’是针对古代诗、书、礼、乐所谓‘王官之学’而来的”,中国古代“道”的另一特征,为“人间性”,中国古代之“道”,比较能够摆脱宗教和宇宙论的纠缠,第三,知识分子不但代表‘道’,而且相信‘道’比‘势’更尊今年的读书活动,我在党校的推荐读本书目中看到一本书——《士与中国文化》。
这本书的名字很快吸引了我的兴趣,从书名可以看出其叙述的主要对象就是“士”。
那么究竟什么是“士”,与中国文化又有怎样的一些联系?这本书的作者余英时教授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华裔史学家,一位以中文写作为主且专注于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的学者,获得了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是华裔学者获此奖的第一人。
余教授在各历史阶段中选择了若干有关“士”的发展的中心论题,然后对每一论题进行了比较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其目的是通过这一重点的研究方式以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书的序言中阐述了“士”的现代意义:“‘士’在古代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
那么究竟什么是“知识分子”呢?余教授引用了西方学术界的一般理解:‘知识分子’首先必须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他可以是教师、新闻工作者、律师、艺术家、文学家、工程师、科学家或任何其他行业的脑力劳动者。
”而且它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并且“超越个人的私立之上的”关于“士“的起源,书中所记“‘士’在古代主要泛指各部门掌事的中下层官吏。
多数近代学者都认为士最初是武士,经过春秋战国时社会变动转化为文士”,“士最初是最低级贵族”。
到春秋战国时上层贵族下降,下层庶民上升,士阶层是上下流动的汇合场所,人数随之大增。
当时农人可上升为士。
这一阶层扩大,使得士不再是有职之人,从固定的封建关系中游离出来,进入一种“士无定主”的状态,这时出现了大批有学问有知识的士人,他们以“仕”为专业,然而社会上没有固定的职位在等着他们。
《士与中国文化》读书笔记余英时先生的《士与中国文化》是十二篇历史论文的集合,主要探讨了“士”这一特殊的社会阶层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在引言中,余英时先生通过与西方“知识分子”概念的对比,定义了“士”:士是中国古代的知识阶层,承担着传承文化、维护基本价值的功能。
他们超越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发展着对全社会的关怀;他们“无恒产而有恒心”,贯穿了超越性和理想主义精神。
明道救世的使命感让他们超越了学者—地主—官僚的组合体,显出了宗教式的情操……首先,余英时先生探讨了士的兴起与发展。
知识阶层来源于有着文化渊源的春秋贵族,在春秋时期封建秩序解体时兴起,他们因当时文化系统与社会系统分化而具有相对独立性,最终形成了四民社会。
“哲学的突破”之后,中国的知识阶层以道自任,持“道”抗“势”,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政统要靠道统给予合法性,而知识分子正是“道”的所有者,因此他们形成了与君主的师友关系,并可以批评政治以达到重建人间秩序的目的。
春秋战国直到西汉前期,下层知识分子以食客游士的方式存在,形成一种自由的舆论力量,对政治产生了影响。
然而大一统政府无法忍受他们游离于秩序和政治权威,最终游士阶层与独立王国一道消失了,也正是从此之后,道无法与势再相抗衡。
中国知识分子具有批判性的传统,这种传统部分地来源于俳优的“狂”的外在保护,也依赖于“修身”的内在保证。
在“势”的压力下,中国知识分子不像西方人那样有宗教作为外在支撑,只能“内圣”,以内在修养做道的保证。
除此之外,儒家也向外寻求客观基础,如董仲舒的天和程朱的理。
总的说来作者认为,在这两种传统下,中国的知识分子传统才得以不绝如缕。
作者认为汉代的循吏对于文化传播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他们是“教化之吏”,在大传统(精英文化)和小传统(通俗文化)之间游走交流,传播了文化,以期实现其德治、礼治的理想。
他们处在“政统”与“道统”的交叉点上,因此,作者希望以对循吏和吏道观的分析来折射时代的政教关系。
《士与中国文化》读书报告一,全文综述余英时先生首先从不同得资料与古书中剥离她人对这一论题得见解,然后一一加以评论或修正。
如说文解字中说“推十合一”、“士,事也”,她补充说,以“事”训“士”太过宽泛,而“推十合一”“通古今,辨然否”等定义则仅适用于发展至定型阶段得士,而非士得原始意义。
而“士即农夫”得说法,恐怕过于古远。
在士得起源问题上,多数学者认为士原为武士。
于先生认同顾颉刚先生勾勒得士之起源得历史轮廓,但认为其对于士得转化得瞧法仍需补充。
而后,她从古书史料中总结得出关于士得起源得结论。
综合《孟子》《礼记》及金文中得记述,原本士就是低级贵族,处于大夫与庶人之间,且后来,随着传统封建秩序逐渐走向解体,士与庶人得地位趋于平等。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阶级流动,上层贵族得下降与下层庶人得上升,士得人数也随之大增,导致士阶层得社会性格发生了基本改变。
而根据几条引征古文得时间集中在公元前六世纪与五世纪之交,可知各国得剧烈政治斗争与封建阶级制度得崩坏得发生,也促成了贵族下降、庶民上升,士阶层得扩大。
余先生根据一段《战国策》中描写一个“四民杂处”社会得文字,分析出这样一个四民社会得成立不就是短期形成,而必须以士从底层贵族转化为高级庶民为前提,直到春秋晚期以后才存在。
士得身份由此被确定在“民”得范畴之内:她们从封建关系中游离出来,进入一种“士无定主”得状态,因而这些有学问有知识却没有固定职位得人开始寻找就业方式,即入“仕”。
因而“仕”就是伴随士民而来,士民得出现真正标志着中国知识阶层得兴起。
在士得文化渊源上,余先生认为,顾颉刚对武士到文士得转变论证虽已被多数人接受为定论,但其中仍有自相矛盾得地方,对她得瞧法进行修正与补充。
由古文记叙可以瞧出,古代贵族所接受得教育就是文武合一得,贵族都具有较高得文化教养。
而到了后期贵族开始“不知礼”,也表明贵族时代走向没落。
而士得形成也非从武士蜕化而来,而就是自有文化渊源。
此外,在士阶层得发展上,余先生认为,古代知识阶层得兴起在于社会变迁有关得同时,更与学术思想得发展有关。
我对中国文化中的士一些看法——《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士”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从整体上看,“士”的形成及演变在中国历史上也确然具有高度连续性的传统。
余英时先生在他的《士与中国文化》中说:“中国历史上的‘士’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但两者之间又不尽相同。
”①“我们如果要追溯历史,从孔子算起,中国‘士’的传统至少已延续了两千五百年,而且流风余韵至今未绝。
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②“今天西方人常常称知识分子为“社会的良心”,认为他们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
知识分子一方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的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
”③因而古代中国的“士”在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不大喜欢“知识分子”这种说法,或许是源于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吧。
比如每次回家,我妈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总是“呀,我们家的知识分子回来了!”,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我总觉得这无形中把人分为三、六、九等。
其实我并不是什么知识分子,也不符合知识分子的定义。
现在所说的知识分子,并不泛指一切有知识的人,他首先必须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同时还必须深切的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于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厉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
④所以,相对来说,我更喜欢“知识人”的提法。
我们再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商务印书馆,1985版,第324页)中,“分子”是指属于一定的阶级、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而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分”别也。
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
因此我个人觉得“分子”这个词带有一定的团体的性质,是一类物的整体;而“人”就可以具有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上的自由。
中国古代的“士”虽在早期是带有团体性质的贵族阶层,但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与发展,“士”的界限便不再限于某一固定的阶层了,因而我个人觉得“知识人”比“知识分子”更为贴切于对中国文化中“士”的表述。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篇一: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著作简介:《士与中国文化》集结了余英时先生十二篇历史研究的论文集,也是共12章节,200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61100字。
由于是论文集,可能在逻辑上有不连贯的地方,但总体脉络还是十分清晰。
研究知识分子比较著名的还有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和许纪霖的《知识分子十讲》。
作者简介:余英时,原籍安徽潜山,1 930 年生于天津。
1 950 年至1 955 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
1 956年至1 961 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
曾任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现居美国。
余英时在中国内地比较广为人知的作品有《士与中国文化》《中国知识分子论》等余英时研究的重心是思想史,并且格外致力于从不同历史阶段的个案出发寻求中国文化内在理路的连续性和价值的再发现,在当代海外学者中,余英时是受中国传统史学影响较深的,他的论著呈现出一种文人情怀和学者风范相结合的风貌,这种治学气质比较鲜明地体现在对知识分子的研究和关注中,这也是他著作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士与中国文化》彰显了这个特色。
作者在各历史阶段中选择了若干有关“士”的发展的中心论题,然后对每一论题进行了比较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其目的是通过这一重点的研究方式以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访谈时如是说(研究背景):“我开始对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发生深厚兴趣是在1940年代,当时中国史观正处于一个反传统的模式。
中国整个过往被负面看待,即便中国独特的发明,也在西方历史发展的对照之下,被诠释为偏离普遍文明进步的正轨。
当时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以及对自己的认同感到完全迷惑,自然毋庸赘言。
”彼时的余先生,在世界和中国都对中国传统质疑之时,开始研究这样一个主题,心中难免有不平之意吧?本书由于时间问题,,我暂时并没有看完,但是都大概看了下每个章节的内容,结合本书的导读和简本,我把本书分为6部分。
第27卷第4期 许昌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Vol.27No.4 JOURNALOFXUCHANGUNIVERSITY No.4,2008
[收稿日期]2008-06-12[作者简介]董 晓(1962-),女,四川成都人,音乐学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音乐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古琴、士与中国文化董 晓(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44) [摘 要]古琴,作为我国传统音乐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乐器,一千五百年来一直被士所推崇,二者互为作用共同形成了了异常深厚而又丰富的文化积淀,并成为融合中国古典哲学、文学、史学等传统文化的综合文化、震颤人心的心灵文化。[关键词]古琴;士;文化[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24(2008)04-0082-02
人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人;文化发展到什么阶段,人就发展到了什么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人都在创造文化,但文化的传承靠的是精英文化。这里的“精英”,就是知识分子,就是文人。在中国古代他们被称为“士”阶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对士这一特殊群体有一段描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里的“琴”,当然是“古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士人们的一种生活状态———他们因为自身优雅显贵的身份和地位,享受着社会体制给予的足够的经济保障,过着文人墨客三五知己、清茶一杯、幽香两柱的舒适生活。士人们演奏古琴的目的是为了自我修养和自娱,出于一种雅兴,而不是以其作为他们的专职或者谋生的手段,所以他们多在自己的书斋、庭院及客厅中或自弹自赏,或为小范围的亲朋好友演奏。这是一种将生活方式艺术化,艺术行为生活场景化的真实写照。《礼记・曲礼下》说:“士无故不撤琴瑟。”既然古琴是士人的必修课,士人对其演奏当然也有诸多要求。首先是演奏姿态,除了基本的坐姿———“对琴而坐,身体离琴半尺左右,右手在琴头处弹弦,左手在琴腰琴尾处按弦”外,士人还讲究“头、胸要挺,肩要平,背要直,两膝分开,足跟相向”;“左右手乃至全身气力要贯通,挥臂运腕要灵活自如,手臂要舒展,手腕要悬空”等。这些讲究不全是为了音乐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形体的优美,展示出生命的洒脱,意态的从容,风度的大气,使得演奏姿态的本身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次就是古琴的演奏观念———即兴致的自由发挥,这是由古琴的自娱性决定的。娱乐是一种对生命状态的激发和捕捉,它永远是一个活的、时时都有可能注入新鲜血液的生命过程。所以,对于古琴来说,演奏即是创作,创作即是演奏,二者是合而为一的。尽管古琴很早就因其“士人音乐”的特殊性而有了记谱法,但演奏家们从不把乐谱当作定型的、教条的东西来对待,那些乐谱只能在传承过程中起到辅助、参考和备忘的作用。当你翻看不同时期不同琴家所演奏同一琴曲的曲谱时,也许你会惊讶其中的不同,但其实原因很简单:不同的琴家由于时代和情境的差异以及个人经历、性格、情感的不同,往往在琴曲演奏的过程中融入自己不同的新创作,这样才能达到琴家们所期望的“曲我合一”之境界。在我国传统器乐曲中,大多数器乐独奏或是从声乐伴奏的形式(为说唱音乐或戏曲音乐伴奏)脱胎出来,或是从合奏曲演变而来。而古琴的独奏曲,却一直有它自己一条独立的发展脉络,这不能不归功于士人们的创作与演奏。看看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三千余首曲谱,其中有成谱于1400多年前的《碣石调・幽兰》;有像《渔歌》、《平沙落雁》、《山居吟》等单纯描写士人寄情山水、超脱名利之高尚情趣的题材;有结构庞大、气势恢宏,描写重大历史题材的《广陵散》、《离骚》;多少首《胡笳》、《胡笳十八拍》、《大胡笳》、《小胡笳》叙述了蔡文姬的不幸身世;还有通俗易懂的《流水》、《酒狂》、《梅花三弄》;甚至有类似“身背着花鼓,手提着锣,夫妻恩爱,秤不离砣……”等俚词小调的《花鼓》说唱———可以说古琴音乐已经渗透进当时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很难想象,今天常被人看作“冷门”的古琴,在传统社会文化生活中居然有如此的普及程度和生命活力!它不仅是士人们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更使得士人们成为人民大众———甚至是社会最底层人民的代言人,成为民间口头文化的记录者和整理者。
一、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古代欧洲的知识阶层特点:垄断当时教化权力的特殊阶级,其主要的功能是在为当时流行的世界观提供理论的根据,为当时的政治、社会秩序做辩护士。
典型代表: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或欧洲中古的僧侣。
近代的自由知识分子特点:既不具有垄断教化的权力;来自各种不同的社会阶级,没有组织严密的中古教会作后台;在学术思想的领域内从事于公平而自由的竞争。
(一)士的起源“士”在古代主要泛指各部门掌事的中下层官吏。
“士”最初是武士,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激烈的社会变动然后方转化为文士。
(二)“封建”秩序的解体与士阶层的兴起顾颉刚:“士为低级之贵族”。
传统的“封建”秩序到了解体的阶段,“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
春秋战国时代的变化:当时社会阶级的流动,即上层贵族的下降和下层庶民的上升。
由于士阶层适处于贵族与庶人之间,是上下流动的回合之所,士的人数遂不免随之大增。
这是士阶层在社会性格上发生了基本的改变。
变化的原因:春秋晚期,各国内部的剧烈政争是促使阶级制度崩坏的原因之一;庶人以学术仕进者而上升对传统的“士”阶层所造成的激荡更为严重。
四民社会的成立必须到了春秋晚期后以士从最低层的贵族转化为最高级的庶民为其前提。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三)士的文化渊源严格的说文士并不是从武士蜕化而来的,他们自有其礼乐诗书的文化渊源。
(四)“哲学的突破”士阶层的发展将始于孔、墨学派的建立,而终于秦代的统一。
“哲学的突破”是指对构成人类处境之宇宙的本质发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所达到的层次之高,则是从来未曾有的。
哲学的突破的影响:1、为古代知识阶层兴起的一大历史关键,文化系统从此与社会系统分化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2、分化后的知识阶层主要成为新教义的创建者和传衍者,而不是官方宗教的代表;3、导致不同学派的并起,因而复有正统与异端的分歧。
哲学的突破造成王官之学散为百家的局面。
(五)“士志于道”——兼论“道”的中国特征道的特征:历史性、人间性、强调秩序的安排。
(六)君主礼贤下的“不治而议论”稷下学宫的创建——博士制度的创设(七)私门养客与游士的结局历史进入秦、汉之后,中国知识阶层发生了一个最基本的变化,即从战国的无根的“游士”转变为具有深厚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士大夫”。
出现“士族化”和“地主化”。
秦、汉统一的帝国出现,中国知识阶层史上的游士时代随即告终,这是完全不必诧异的。
二、道统与政统之间——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始型态(一)从社会背景来说,“士”从固定的封建身份中获得解放,变成可以自由流动的四民之首,严格意义的知识分子才能出现于古代中国。
所以“士”虽然是知识分子的一个最重要的历史来源,我们却不能把古代文献中所有的“士”都单纯的理解为知识分子,以历史断代而言,中国知识分子之形成一自觉的社会集团是在春秋战国之际才正式开始的。
客观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封建制度的解体。
(二)士的阶层不但娴熟礼乐,而且也掌握了一切有关礼乐的古代典籍。
周室东迁以后,这是王官之学散为诸子百家的一大关键所在。
(三)儒、墨、道三家与当时的礼乐传统之间的关系而言,儒家可以说是赋予礼乐以哲学的新解,道家追求一个超越礼乐的境界,但墨家则不免于礼乐发生正面的冲突。
(四)“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下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稷下之学的特点:君主待知识界领袖以师友之礼;这些知识界领袖的专职即是各持其道以批评故事。
(五)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基本特征:第一,在理论上,知识分子的主要构成条件已不在其属于一特殊的社会阶级,如“封建”秩序下的“士”,而在其所代表的具有普遍性的“道”。
第二,中国的“道”源于古代的礼乐传统;这基本上是一个安排人间秩序的文化传统。
第三,知识分子不但代表“道”,而且相信“道”比“势”更尊。
第四,但是由于“道”缺乏具体的形式,知识分子只有通过个人的自爱、自重才能尊显他们所代表的“道”。
三、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兼论“俳优”与“修身”1、“俳优”是指在社会上没有固定的位分,他们上不属于统治阶级,下不属于被统治阶级;既在社会秩序之内,又复能置身其外。
2、总之由于“道”没有外在的、客观的保证,知识分子不得不走“修身以立道”的内倾路线,最后终于归宿到“心之中又有心”上去了。
四、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一)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大传统或精英文化是属于上层知识阶级的,而小传统或通俗文化则属于没有受过正式教育的一般人民。
以汉代为分界点:以前大传统与小传统互相交流,大传统是由小传统精炼而成的,来源于小传统;汉代以后,大、小传统逐渐趋向分隔,但儒家关于两个传统的关系的看法则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二)汉代的大传统与原始儒教“反求诸己”,即由修身逐步推展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富后教”。
(三)循吏观念的变迁(四)循吏教化与汉廷政策循吏具有政治和文化两重功能,吏和师两重身份。
(五)两种吏道观的对照一种是强调以“法律令”为唯一根据的政治秩序;一种是强调兼重“吏”的教化功能,在政治秩序之外还关心到文化秩序。
(六)循吏与文化传播循吏推行教化的确是出于自觉的实践儒家的文化思想——建立礼治或德治的秩序。
张纯明所翻译书籍指出中国循吏的特征:改善人民的经济生活、教育、理讼。
循吏不但逐步把大传统注入中国民间,而且也曾努力将中国的生活方式传播到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社会,因而不断地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范围。
(七)循吏与教条条教在汉代并不是循吏的专利品。
但是就两汉的记载而言,条教终是与循吏的关系较深。
最低限度,少数受儒教熏陶的循吏曾企图运用守令的庞大权力把条教导如“先富后教”的方向,是条教的教名副其实。
(八)总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五、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卒大姓之关系(一)引言两汉开过君臣性质: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
(二)士人数量的激增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后,对士人数量的增多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士族的形成探源西汉末叶,士人变成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的“士大夫”了,士人背后已附随了整个的宗族。
士与宗族的结合,便产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士族”。
(四)王莽兴亡与士族大姓的关系王莽一方面结交士大夫,另一方面却又打击侵凌小民的豪强势力,这与多数士族大姓的利益相冲突的。
王莽复井田与奴婢之禁,是激起士族大姓反莽的基本原因之一。
(五)两汉之际起兵群雄的社会背景群雄角逐的特点:第一、两汉之际的群雄并起是全国性的,当时中国境内几无处没有豪杰聚众起兵之事;第二、起兵者实以宗室、士族、大姓作主要成分;第三、西北、西南,以及北方之一部分,因人口较稀,士族大姓不多,故起事者不多,而东南诸郡以及中心地区,起事者极多,扰乱最甚。
士族大姓联盟的特点:以自保为最高目标,而无争夺政权之企图。
对于当时称帝的几大集团,没有偏向,而唯一自身之厉害是视。
(六)两汉之际士族大姓的举宗从征(七)宗族的武装自保及其方式筑营壁以防御寇贼外,也集体避难。
(八)亲族之休戚相关士人与其宗族的关系,自武帝以后便日深一日。
整个宗族的祸福相依,无法分开,故族中主要人物的动向势必牵连及于劝阻。
(九)不重单身之士由于宗亲势力的浩大,故光武不甚重视单身的士人。
只有背后附有宗亲势力者才能真正为光武所倚重。
(十)光武集团与士族大姓的一般关系光武集团到处交结士族大姓,以建立根基;彭宠之从光武更显出当时士族大姓有浓厚的地域观念。
自东汉政权稳定以后,光武对于这些武装宗族采取了怀柔与分化并用的政策,直到完全摧毁了他们的力量才肯罢手。
(十一)更始与赤眉败亡之社会背景的分析更始与赤眉的共同点:一、饥民的乌合之众,故领袖人物多出身低微;二、流动性极大,且到处抢掠;三、缺乏良好的组织,故无力统治国家爱这两大集团的影响消极方面,他们的流窜与抢掠既损害了士族大姓的利益;积极方面,他们缺乏文化修养与组织才能,更无法满足新兴的士族大姓阶层之政治要求。
对王莽建立政权的作用:可以除旧,不足以开新。
(十二)略论士族化程度与政治成败的关联更始与赤眉的败亡系于他们在文化方面的极端落后,恐犹甚于社会经济基础的薄弱。
再就其与十二个各霸一方的士族大姓集团而言,其规模之大小与存在之久暂,既不尽在于经济力量的强弱,亦非地理环境所可完全决定,最主要,还在于文化程度的深浅。
(十三)从士大夫名称之演变看东汉政权的社会背景《史记》中的士大夫,主要是指武人(军官)而言,所以屡见于武将列传。
在东汉政权建立之际,它已有我们现在所说的“士大夫阶层”之意义,此时不仅限于追随光武起事的少数功臣,而可以在概念上将士族、大姓、官僚、缙绅、豪右、强宗等等不同的社会称号统一起来。
(十四)结语此一借着士族大姓的辅助而建立起来的政权,最后还是因为与士大夫阶层之间失去了协调而归于灭亡。
六、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一)士之群体自觉类型:地域分化与上层下层分化原因:东汉中叶以前,士大夫之成长过程较为和平,故与其他社会阶层之殊异,至少就其主管自觉言,虽存在而尚不甚显著。
中叶以后,士大夫集团与外戚宦官之势力日处于激烈争斗之中,士之群体自觉意识遂亦随之而日趋明确。
(二)士之个体自觉个体自觉之外在表现:选举制度,存名享誉,有高名之士必当有异行,人伦鉴识,自我欣赏。
个体自觉之内在表现:1、避世思想2、养生与老庄(老子曰:玄之又玄,虚其心腹。
呼吸,谓咽气养生也。
庄子曰:吹煦呼吸,吐故纳新。
又曰:至人无己也。
)3、经济背景(甚好)4、山水恰情5、文学与艺术(三)汉晋之际新思潮之发展370儒家经术之衰与老庄思想之兴最为汉晋间学术思想变迁之大事。
原因:客观方面,汉人通经所以致用,今经学末流既不能施之世务,则其势乃不得不衰,此颜氏之论也;客观方面,一种学术思想之流行除因其具有实用价值外,又必须能满足学者之内心要求。
作者分析儒家经术衰落之主观原因:章句繁琐而导致学衰(章句的繁琐阻碍了学者们求其根本义之趋向)。
变迁:虽思想不出儒家之范围,其舍事象而言原理,则已开魏晋论文之先河。
原因则是士族大姓之内心自觉。
盖自东汉中叶以来,士大夫之群体自觉与个体自觉日臻成熟,党锢狱后,士大夫与阉宦阶级相对抗之精神既渐趋消失,其内在团结之意态亦随之松弛,而转图所以保家全身之计,朱子所谓“刚大方直之气,折于凶虐之余,而渐图所以全身就事之计”者,诚是也。
七、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士风包括两方面:一是知识分子(“士”或“士大夫”)的思想;一是他们的行为。
就思想而言,其特色则是突破传统礼教的藩篱而形成一种“任诞”的风气。
(一)何谓名教魏晋所谓“名教”乃泛指整个人伦秩序而言,其中君臣与父子两伦更被看作全部秩序的基础。
甚至父子之伦超越君臣之伦。
(二)君臣关系的危机一般士人之于皇帝最多只有一种间接的君臣观念,但并不必然有实质的君臣关系。
(三)家族伦理的危机父子、夫妇都超出了礼法的约束范围,亲密都已取代了礼法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