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磷脂抗体与抗磷脂综合征
- 格式:ppt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15
2020抗磷脂综合征诊断与治疗(系列八)(三)抗磷脂综合征实验室检查2016年我国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诊治专家共识将复发性流产定义为:3次或3次以上在妊娠28周之前的胎儿丢失。
但大多数专家认为,连续发生2次流产即应重视并予评估,因其再次出现流产的风险与3次者相近。
2017年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会(ESHRE)的最新定义:反复妊娠丢失(recurrent pregnancy loss,RPL)又称反复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指2次或2次以上孕周在24周之前的妊娠丢失。
反复流产发病原因众多,既可能是单一因素、也可能是混杂的多因素。
反复流产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夫妻染色体异常2%-5%)、生殖道解剖结构异常(7%)、内分泌紊乱(8%-12%)、生殖道感染(4%)、免疫及血栓性疾病等因素(50%-60%),其他还有男性因素、环境因素、精神因素、药物因素、不良生活习惯、营养状况及不明原因反复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e abortion,URSA)。
不明原因反复流产中约80%与免疫学因素相关。
反复流产的诊断为排除性诊断,病因检查和治疗费用较高。
中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反复流产患者病因检查和保胎用药应遵循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规范检查和适度治疗的原则。
根据不良孕产史、流产次数、经济条件、检查技术、酌情选择检查项目,尽可能做到病因清楚,诊断准确。
孕后根据既往流产病史、流产病因,孕后阴道超声、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孕酮(P)、雌二醇(E2)、免疫和凝血等检查,横向及纵向综合分析,准确判断胚胎发育情况,恰当选择保胎药物,力争做到精准检查、精准诊断、精准用药、精准保胎。
为了推广普及反复流产与精准保胎事业,规范反复流产病因检查、诊断和治疗,我将反复流产与精准保胎理论知识按临床需要编排为以下篇章,供同行参考使用。
·继续教育园地·抗心磷脂抗体检测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诊断谢飞 朱忠勇 磷脂是指分子中含有醇,脂肪酸和磷酸基团的一类化合物。
人体内的磷脂主要是含有甘油醇的甘油磷脂,包括心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胆固醇,磷脂酰乙醇胺等。
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 L)是一族针对带负电荷磷脂或带负电荷磷脂与蛋白复合物的异质性抗体。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一组与抗磷脂抗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动脉血栓,静脉血栓以及妊娠丢失。
APS患者血中检出aP L是确立APS诊断的必要条件。
根据一些aP L可以识别磷脂或磷脂与蛋白复合物的特性,采用心磷脂包被微孔板,建立E LIS A检测方法,所检测的aP L称为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C L)。
此外,一些aP L在体外可以使磷脂依赖的凝血试验时间延长,故亦可采用凝固法检测,所检测的aP L称为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LA)。
近年来,国外对aP L和APS的研究甚多,其检测方法也逐步规范化。
现主要就抗心磷脂抗体检测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一、历史回顾1952年,C onley和Hartmann发现部分系统性红斑狼疮(S LE)患者血中存在一种能使凝血活酶时间(PTT)延长的物质,当时命名为狼疮抗凝物(LA)。
此后不久,人们认识到LA 实际上是一种可以与磷脂结合的自身抗体。
LA阳性患者中约有20%~25%可出现梅毒试验假阳性(BFP2STS),已知梅毒试验检测的抗体是可以与心磷脂结合的。
检测LA的磷脂依赖性试验,干扰因素甚多,不易标准化,重复性和敏感性较差。
1983年Harris等以心磷脂为抗原,首先采用固相免疫分析方法(放射免疫测定)检测血中的LA活性,并将所检测的抗体称为aC L,其敏感性高于以往的LA试验。
抗磷脂综合征临床表现及诊断一、概述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指由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antibody APL)引起的一组临床征象的总称。
APL抗体是一组能与多种含有磷脂结构的抗原物质发生反应的抗体。
包括狼疮抗凝物(LA)、抗心磷脂抗体(ACL)、抗磷脂酸抗体和抗磷脂酰丝氨酸抗体等。
与APL抗体有关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和神经精神症状等。
APS是SLE病人中常见的临床表现。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目前倾向于认为APL抗体可与内皮细胞或血小板细胞膜上的磷脂结合,或与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都发生结合,破坏细胞的基本功能,通过前列环素释放,纤溶和内皮细胞的蛋白C通路或血小板聚集/活化等环节而致病。
中医学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应归属于瘀血证范畴,由于损害系统不同,临床可出现涉及中医学“脉痹”、“血证”、“虚劳”、“滑胎”、“小产”、“中风”、“头痛”等多种疾病的征象。
中医历代医籍中对瘀血为病的论述很多,早在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有云:“瘀则发热如狂”,“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也”。
说明瘀血影响及心,引起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而发生精神症状。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亦指出癫狂一证与“气血凝滞脑气有关”。
唐荣川《血证论》中更是明确指出:“瘀血攻心,头痛,头晕,神气昏迷,不省人事”。
此外,明·李梃《医学入门》描述了瘀血致痛及其特点,即“瘀血痛有常处,刺痛拒按”等。
相关的症状描述还有出血,肿块,发热,口渴等,与本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颇为一致。
尽管临床表现各异,但其病机均为瘀血阻滞为病,故根据祖国医学异病同治的原则,治疗以活血化瘀为大法,佐以益气行气,助阳散寒,滋阴养血等法。
代表方剂有《医林改错》中的逐瘀汤类方,桃红四物汤,温经汤,补阳还五汤等,临床应用均有良效。
二、临床表现1.血栓形成APS中最突出的表现是血栓。
抗磷脂抗体总结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 aPL)是一组能与多种含有磷脂结构的抗原物质发生免疫反应的抗体。
自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以来,抗磷脂抗体在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类抗体与一系列临床表现相关,统称为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这是一种以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习惯性自发性流产等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文将对抗磷脂抗体的基本概念、分类、检测方法、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进行详细总结。
一、基本概念与分类(一)基本概念抗磷脂抗体是指能与磷脂成分及其结合蛋白发生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作用。
当机体产生针对磷脂的抗体时,可能导致细胞膜损伤,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二)分类根据与磷脂结合的特异性,抗磷脂抗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心磷脂(Cardiolipin, CL)和其他带负电荷磷脂的抗体,称为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ies, aCL);另一类是针对磷脂结合蛋白的抗体,如抗β2-糖蛋白I抗体(Anti-β2-Glycoprotein I Antibodies, anti-β2GPI)。
其中,抗心磷脂抗体是最早发现和研究最为深入的抗磷脂抗体。
二、检测方法(一)实验室检测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这是目前最常用的抗磷脂抗体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优点。
通过酶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与样本中的抗磷脂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酶复合物,进而通过底物显色反应判断抗体水平。
2. 凝集试验:利用磷脂抗原与抗磷脂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能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凝集的原理进行检测。
但此方法操作繁琐,且易受补体活性影响,现已较少使用。
3. 固相放射免疫试验(SPRIA):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与样本中的抗磷脂抗体结合,通过测定放射性强度判断抗体水平。
抗磷脂综合症实验室诊断标准抗磷脂综合症(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体内存在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aPL)并伴有血栓形成或妊娠并发症。
抗磷脂抗体是指抗体反应性与磷脂成分或与磷脂结合的蛋白质成分相关联的自身抗体。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实验室指标的抗磷脂综合症诊断标准。
诊断抗磷脂综合症一般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至少在两次检查间隔三个月内阳性的抗磷脂抗体(IgG或IgM 型):包括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ies,aCL)和/或抗β2糖蛋白I抗体(anti-β2-glycoprotein I antibodies,anti-β2-GPI)。
2.血浆中抗磷脂抗体转阴的时间间隔需大于至少6个月。
3.阳性的实验室指标必须与下列临床特征之一相关联:-血栓形成:包括静脉和/或动脉的血栓形成,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脑血栓栓塞等。
-子痫前症:指孕妇晚期出现高血压、水肿、肝功能异常和/或异常凝血等症状。
-胎儿死亡:指妊娠超过10周的胎儿死亡,未能注射维生素K引起的原因所致的胎儿死亡,或连续失去两个或更多的妊娠。
需要注意的是,本诊断标准中关于抗磷脂抗体的测定应基于国际公认的标准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或固相蛋白A测定法(solid-phase immunoassay)。
测定时需要至少进行两次检测,并确保具备临床意义。
除了上述核心诊断标准,一些实验室检测也可用于协助AP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这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微血栓形成检测:-血小板计数和形态评估,以检测血小板减少和/或异常。
-血浆凝血酶活性测定(thrombin generation assay),以检测凝血功能异常。
2.凝血功能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以检测凝血酶原激活部分的异常。
第二十章抗磷脂抗体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北京协和医院张奉春磷脂是指分子中含有醇、脂肪酸和磷酸基团的一类化合物。
人体内的磷脂主要是含有甘油醇的甘油磷脂,包括心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胆固醇,磷脂酰乙醇胺等组成。
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LA)是一族针对带负电荷磷脂或带负电荷磷脂与蛋白复合物的异质性抗体。
一些aPLA在体外可以使磷脂依赖的凝血试验时间延长,故可采用凝固法检测,所检测的aPLA称为狼疮抗凝物(1upus anticoagulant,LA)。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syndrome,APS),是一组与抗磷脂抗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动脉静脉血栓、血小板减少以及习惯性流产。
APS患者血中检出aPLA是确立APS诊断的必要条件。
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是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LA)和LA。
第一节历史回顾1907年Wassermann将患有先天性梅毒胎儿的肝脏提取物作为抗原检测梅毒患者血清中的抗体,1941年Pangborn证实这种抗原是一种磷脂,将其命名为心磷脂。
后来发现有许多梅毒血清反应阳性的人并没有梅毒,故称此现象为“梅毒血清反应生物学假阳性(BFP-STS)”,与感染性疾病有关者称“急性BFP-STS”,“慢性BFP-STS”指BFP-STS在血中持续存在数月或数年。
1950年Moore等人发现慢性BFP-STS人群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病率很高,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尤为突出,高达33%~44%。
1957年Conley 和Hertman报道了2例BFP-STS阳性SLE患者,在其血浆中发现了一种特异的抗凝物质,Mueller等人也观察到类似的现象,这种抗凝物质也存在于一些非SLE患者中,尽管如此Feinstein和Rapaport仍将此物质命名为狼疮抗凝物(LA)。
抗磷脂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1、什么是抗磷脂综合征?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一种非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它以抗磷脂抗体( antiphospholipid antibo dy,aPL) 持续存在、血栓事件(又称血栓性APS)和不良妊娠发生(又称产科APS)为主要特征。
APS患者中女性占82%左右,近50%的APS患者继发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
2、抗磷脂综合征的危害(1)APS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血栓形成和不良妊娠:①血栓形成包括动静脉、小血管的血栓形成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中风等;②不良妊娠包括反复自然流产、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子痫前期及子痫、胎盘功能不全等,约占APS的15%。
(2)APS的不典型临床表现还包括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A PS相关的肾脏血管病变、心脏瓣膜病变、网状青斑、皮肤溃疡以及A PS相关的神经精神症状。
(3)灾难性APS是抗磷脂综合征的一种少见类型,可因妊娠诱发而出现,以多发血栓形成、多脏器衰竭为主要表现,病死率高。
3、抗磷脂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磷脂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之中,是构成体内细胞膜主要的脂质。
抗磷脂抗体(aPL)是一组可与磷脂特异性结合的自身抗体,如抗心磷脂抗体(aCL)、抗磷脂酰丝氨酸抗体(aPS)、抗磷脂酰乙醇胺抗体(aPE)、抗β2GPI抗体和狼疮抗凝物(LA)等。
目前认为抗磷脂抗体的主要靶点是β2-糖蛋白I (β2GPI),两者结合可将封闭的、非免疫原性的β2GPI转化为开放的、具有免疫原性的β2GPI。
(1)抗原抗体反应使血管内皮细胞、补体、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活化,导致血栓形成;(2)作用于滋养细胞使补体系统过度激活、HCG合成减少、滋养细胞凋亡,从而导致妊娠过程被破坏,不良妊娠发生;(3)因胚胎的合胞体滋养层和绒毛间质中大量表达β2GPI,所以当患者体内含有低剂量的抗β2GPI抗体时,免疫破坏过程就被激活。
疾病名: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英文名: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缩写:APS别名:疾病代码:ICD :M32.8概述: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是指由抗磷脂抗体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APL 抗体)引起的一组临床征象的总称。
APL 抗体 是一组能与多种含有磷脂结构的抗原物质发生免疫反应的抗体,主要有狼疮抗凝 物(lupus anti-coagulant ,LA)、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d antibody , ACL 抗体)、抗磷脂酸抗体和抗磷脂酰丝氨酸抗体等。
与 APL 抗体有关的临床表 现,主要为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和神经精神症状等。
APS 是 SLE 病人中常见的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原发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发病率尚不清楚。
大约 30%~40%的抗磷 脂抗体阳性者可出现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有 10%~15%的系统性红斑 狼疮患者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儿童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以女性更为常见(男女 之比约为 2∶3)。
发病年龄为 8 个月至 16 岁(平均为 10 岁)。
病因:抗磷脂抗体是指狼疮抗凝物质(lupus anti-coagulant ,LA)、抗心磷脂抗 体(anti-cardiolipid antibody ,ACL)或针对其他磷脂或磷脂复合物的一组自身 抗体。
抗磷脂抗体产生的原因尚不清楚。
用细菌免疫动物可诱发抗磷脂抗体的产 生,说明感染因素可能起一定作用。
另外, 还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有研究报道 HLA-DR7 及 DR4 在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中出现的频率增高。
抗心磷脂抗体阳性 者 HLA-DR53 出现的频率较高。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最基本的病理特点是血栓形成,所有的临床表现均与之有 关。
以往认为抗磷脂抗体只针对带阴电荷的磷脂, 现在发现抗磷脂抗体可能更直 接作用于一种或多种与磷脂结合的血浆蛋白质或这些蛋白质与磷脂结合的复合 物,其中最重要的是β2 糖蛋白Ⅰ(β2-glycoprotein Ⅰ,β2-GP Ⅰ)和凝血酶原。
抗心磷脂抗体抗心磷脂是pangborn 1941 年从牛的心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含有抗原性的磷脂,并加以命名,其在哺乳动物心肌中含量最高,每个心磷脂分子包含4 个不饱和的脂肪酸,极易氧化。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指由抗磷脂抗体(APL 抗体)引发的一组临床征象的总称,重要体现为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等。
在同一患者可仅有上述一种体现,也可同时有多个体现。
APS 是一种本身免疫性疾病,现在公认的诊疗原则是病人含有下列临床特点之一:全身各脏器动、静脉血栓:复发性流产;胎儿死亡以及由于胎儿宫内窘迫提前分娩致新生儿死亡;本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上述临床体现同时伴有病人血清中出现 APL 涉及抗心磷脂抗体(ACA)和狼疮凝血因子(LA)。
在临床上由于抗心磷脂抗体的特异性更强,与上述临床体现关系更亲密,因而也称为抗心磷脂综合征(anti-cardiolipin syndrome,ACS)。
APL 是一组对机体带磷脂负电荷的蛋白复合物产生的特异性本身抗体,机体内某些血浆蛋白如β2 糖蛋白(β2-GPI)的分子上带有 ACA 的抗原决定簇,ACA 与β2-GPI 结合后能识别带负电荷的磷脂复合物,并使β2-GPI 的表面构造发生变化而出现被 ACA 识别的表位,β2-GPI 含有克制凝血酶原、克制二磷酸腺苷(ADP)等引发的血小板聚集及其表面生成凝血酶、并阻滞磷脂依赖性凝血反映,当 ACA 与其反映后易形成血栓。
因此,当 ACL 结合到细胞上通过蛋白上的结合磷脂诱发促凝活性,磷脂在 APS 栓塞的发生机理中起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出现这种综合征时称为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而在非 SLE 患者中出现者称为原发性磷脂综合征。
本综合征涉及血栓栓塞(特别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血管),血小板减少和伴有自体免疫性抗磷脂膜构造抗体的流产.体外凝血指标检查成果延长.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抗体诱导的血小板被激活和过敏产生富含磷脂酰丝氨酸的促凝物质表面和血小板减少症.ACA 是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kantibodies,APA)的成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