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同步测试题

第3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同步测试题

第3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同步测试题
第3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同步测试题

破伤风杆菌外毒素 细胞1 细胞2 细胞3 细胞4 物质a

① ② ③ ④

分泌 细胞5

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一、选择题

1.(2008广州二模)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疾病。有关此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HIV 主要通过感染人体

B 淋巴细胞,从而影响体液免疫

B .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比率与健康人相比没有差异

C .HIV 在繁殖过程中,其RNA 在宿主细胞中控制病毒自身蛋白质的合成

D .目前接种疫苗是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措施

2.(2008南京二模)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效应T 淋巴细胞能识别抗原并能产生抗体

B .效应B 淋巴细胞能识别抗原并能产生抗体

C .记忆细胞在免疫的全过程中都能发挥作用

D .T 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而成

3.(2008南通二模)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 .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 的基因

C .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 .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4.(2008南通三模)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范畴的是

A .通过缓冲物质维持细胞内液pH 的相对稳定

B .通过神经和激素调节维持血糖的相对平衡

C .通过免疫系统对付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

D .通过机体调节作用使人体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5.(2008南通三模)下列生理过程中,需要浆细胞参与的是

A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的呈递

B .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抗原的摄取和处理

C .在体液免疫中,合成并分泌抗体

D .特异性识别并清除体内的癌变细胞

6. (2008连淮宿三市调研)现有大小和生长状况相同的同一品系小鼠甲、乙、丙及另一品系小鼠丁,并对甲、乙、丙分别做如下表所示的处理。二周后,再将丁的皮肤片分别移植到甲、乙、丙体表上,则移植的皮肤片最易脱落和最易成活的分别是

分组 甲 乙

丙 处理 不做任何处理

将丁的皮肤小片移植到乙体表上,14天

后,皮肤片结痂脱落 切除胸腺 7.(2008连徐淮宿四市二模)下列关于人体对禽流感的免疫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可通过效应

B 细胞和效应 T 细胞产生抗体抵抗禽流感病毒

B .体液免疫通过抗体对禽流感病毒起防御作用

C .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禽流感病毒,也能作用于细胞内的禽流感病毒

D .效应 T 细胞能通过释放淋巴因子攻击靶细胞

8.(2008南通一模)据报道2007年12月初在南京市发现一对父子因感染H 5N 1型禽流感病毒导

致一人死亡,禽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组成禽流感病毒的含氮碱基有A、G、C、T、U五种

B.禽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给禽流感预防带来困难

C.禽流感病毒主要攻击人体T细胞,感染者最终死于严重感染或癌症

D.禽流感病毒专营细胞内寄生,体液免疫对其不起作用

9.(2008盐城一模)下列关于细胞生理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酵母菌细胞在无氧环境下进行细胞呼吸时有乳酸生成

B.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甲状腺细胞受到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

D.在人体免疫中,T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10.(2008汕头一模)下图表示病毒进入人体后,机体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过程及干扰素的作用机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表示人体细胞受到病毒侵染时,诱导细胞核中干扰素基因的表达过程

B.图中产生干扰素的细胞最可能是人体内的浆细胞

C.干扰素直接消灭进入人体的病毒

D.一次注射干扰素后能使人终身具有对流感的免疫功能

11.(2008南京质检)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效应B细胞(浆细胞)

B.记忆T细胞经相同抗原刺激,可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的抗体

C.人体的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

D.细胞免疫主要通过T淋巴细胞发挥免疫效应

12.(2008惠州一模)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官员2007年12月12日表示,俄罗斯南部一处养鸡场最近被发现有H5N1型禽流感病毒,5天里死了3.5万多只鸡。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人体后可发生下图免疫反应(A、B为有关的物质),下列各种分析正确的是

A.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机体后,T细胞细胞周期可能会变短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B物质,B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脂类

C.T细胞成熟于骨髓,它可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D.A物质为抗体,最终将禽流感病毒H5N1清除

13.(2008揭阳一模)人体免疫反应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下列有关曲线中,哪一项最有可能是错误的

14. ( 2008苏锡常镇一模)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B.抗原刺激T细胞是效应T细胞形成的唯一途径

C.效应T细胞能杀伤被抗原侵入的靶细胞

D.抗原与特定的抗体能形成复合物从而被吞噬细胞吞噬

15. (2008扬州调研)有关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由淋巴器官和淋巴细胞组成

B.胸腺、骨、淋巴属于淋巴器官

C.恶性肿瘤与免疫系统功能缺失有关

D.抗体参与的免疫属于第二道防线

16.(2008韶关一模)右下图为病毒HIV造成艾滋病的病程,显示人体内产生免疫力与HIV病毒出现的情况。此外在临床上,初期与潜伏期时并无病症出现。试问在潜伏期时应如何采样与检测,以判断病人是否已被感染?

A.采取口腔粘液直接测定HIV的存在

B.采取口腔粘液直接测定抗HIV抗体的存在

C.采取血液直接测定抗HIV抗体的存在

D.采取血液直接测定HIV的存在

17.(2008佛山二模)下图中的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一个人被狗咬伤时,可能会感染狂犬病病毒,此时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比较好B.采用方法①可以使人获得比方法②更持久的免疫力

C.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叫细胞免疫

D.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

18.(2009南京质检)科学家初步研制出H5N1型禽流感疫苗,应用前必须进行动物实验检测其效果,将未感染H5N1型病毒的一群健康小

鸡分为甲、乙两组,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图

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甲组小鸡存活是体液免疫与细胞免

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B.甲组小鸡第二次注射病毒后产生的抗体比第一次产生的多,反应更快

C.乙组小鸡全部死亡是因为体内没有足够抗H5N1型病毒的抗体

D.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禽流感病毒,也能作用于细胞内的禽流感病毒

19.(2008南通四县市)人类下列行为一般不会

..传染艾滋病的是

A.与艾滋病人共同用餐 B.与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注射器

C.与艾滋病人共用剃须刀 D.输入含有HIV的血液制品

20.(2008通州第六次检测)免疫对于防御疾病、维持人体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在细胞免疫中,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的是

A.记忆细胞B.效应T细胞C.浆细胞D.吞噬细胞

21.(2008通州第二次检测)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效应B细胞(浆细胞)

B.记忆T细胞经相同抗原刺激,可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的抗体

C.人体的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

D.细胞免疫主要通过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

22.(2008深圳二模)下列现象不属于

...免疫反应的是

A.皮肤接触花粉出现红斑和瘙痒感 B.移植器官被排斥

C.抗体降低病毒致病能力 D.青霉素杀死病菌

23.(2008苏锡常镇二模)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机体消灭这些病原体的途径是

A.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 B.宿主细胞内的水解酶

C.抗体进入宿主细胞清除这些病原体 D.细胞免疫使病原体释放出米,进而被清除24.下列物质或细胞属于细胞免疫过程所特有的是

A.抗原 B.抗体 C.浆细胞 D.效应T细胞

25.(2008泰州期初联考)DNA疫苗是用于激发人体产生主动免疫的一种新兴疫苗,这种疫苗的作用原理是

A.让病原体DNA直接作为抗原,引发人体产生免疫应答

B.让病原体抗原DNA在人体细胞内表达,引发人体产生免疫应答

C.让病原体DNA在人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减毒病原体,引发人体产生免疫应答

D.让抗病原体抗体DNA在人体非B淋巴细胞内表达,使人体产生更强的免疫能力

26. (2008盐城三模)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细菌,必须有抗体参与

B. B 细胞和 T 细胞所含基因不同,功能也不同

C.抗体与靶细胞结合,将使其裂解

D.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患者,细胞免疫有缺陷

27.(2008佛山一模)高三学生小明最近到医院体检,体检报告中的肝功能检验结果显示:乙肝抗原呈阴性(一),乙肝抗体呈阳性(+)。他说自己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就此结果向你咨询,你应该给他怎样的合理建议?(说明:“+”表示有,“一”表示没有。)

A.你体内带有乙肝抗体,说明一定也有乙肝病毒,需要到医院就诊

B.你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一定是妈妈怀孕时传递给你的免疫力

C.你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说明你可能曾感染乙肝病毒后痊愈了

D.你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这是父母遗传给你的免疫力

28.(2008湛江二模)预防传染病的疫苗家族中增加的第三代疫苗——DNA疫苗,它们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仅仅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关于DNA疫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DNA疫苗导入人体能够产生特异性免疫

B.导入人体的DNA疫苗在体内直接产生抗体,起到免疫作用

C.DNA疫苗的接种可以达到预防特定微生物感染的目的

D.DNA疫苗接种后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的

29.(2008珠海一模)禽流感是禽类流感病毒引起的,是一类对家禽和人类有直接或间接危害

的传染病,下列叙述中属于体液免疫的是

①注射禽流感病毒疫苗,使机体产生抗体,与入侵的禽流感病毒结合,抑制病毒的活性

②在人体内使禽流感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

③效应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④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⑤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释放禽流感病毒

⑥将患病的家禽深埋处理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④

30.(2008通州第六次检测)干细胞是一种尚未充分分化的未成熟细胞,它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医学家们正尝试利用干细胞治疗一些顽疾,用骨髓移植法有效治疗白血病便是成功的例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利用干细胞治疗某些顽疾,是因为干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

B.骨髓中造血干细胞是多能干细胞

C.用骨髓移植法治疗白血病的优点之一是不发生排斥(异)反应

D.异体骨髓移植成功后,康复者的血型有可能发生改变

二、非选择题

31.(2008汕头一模)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人体内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参与对关节的攻击,引起风湿性关节炎。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能与TNF结合,竞争性地抑制TNF与其受体结合,而TNF只有在与其受体结合后才能产生对关节的攻击作用,因此有医学专家利用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但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不能进入所有的关节中,只能靠定期注射维持。于是,西雅图的目标遗传公司(TGC)将编码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基因导入腺相关病毒(AAV)中,再把AAV直接注射到病人的关节中,这样相当于送给病人一个持续不断地提供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定点仓库”,从而能长期有效地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回答问题。

⑴人体的免疫系统能通过释放TNF等而杀伤肿瘤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

功能。

⑵从资料中可知,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

⑶一旦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与TNF结合,TNF便不能与其受体结合,原因应是

⑷在该治疗方案中,AAV的作用是。

⑸2007年,在接受这种治疗的美国人中,有一例因为严重的感染而死亡,使人们格外关注这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问题。有科学家称,对腺相关病毒的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表明,腺相关病毒对人体是安全的,因此很可能是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直接导致该病人死亡。那么,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应该是通过而引起病人死亡的。

⑹该事件的发生也引发医疗伦理问题。目前,基因治疗技术还处在初级阶段。在饱受慢性病的痛苦和接受存在一定危险性的治疗方法之间,如何做才是符合病人利益和伦理道德的?。

32.(2008惠州三模)(9分)霍乱弧菌会引起人类患霍乱病,主要通过污染水源或鲜鱼、贝壳类食物而引起烈性肠道感染,它产生的霍乱肠毒素导致小肠液过度分泌,严重者上吐下泻,导致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甚至休克死亡。患过霍乱的人可获得长久的免疫力,再感染的较为少见。有研究小组做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一:

第一步:取未受感染的体重相同的小鼠三只,标为1、2、3号,都摘除胸腺并用大剂量X 射线照射;

第二步:分别接种等量的霍乱弧菌疫苗,测定并确定没有了免疫力(无抗体产生); 第三步:分别向1、2、3号小鼠体内注射等量的新鲜T 淋巴细胞液、新鲜B 淋巴细胞液、新鲜T 淋巴和B 淋巴细胞混合液;

第四步:分别向三只小鼠接种等量的霍乱弧菌疫苗;

第五步:在相同条件下饲养20天后,分别测定三只小鼠体内血清抗体的含量。 实验二:

向健康正常的实验小鼠注射毒性弱霍乱菌苗,这些小鼠感染后没有发病。四天后,对实验小鼠注射毒性极强的霍乱弧菌制剂,一段时间后实验小鼠全部正常生活。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的检测结果是3号小鼠体内血清抗体含量最多,这说明______________。

(2)实验一第二步的目的和意义是______________。

(3)实验二中毒性弱的霍乱菌苗进入小鼠体内作为______________起作用,使其体内产生了相应的免疫活性物质,该过程曾出现下图______________(填A 或B )所示的现象。

(4)写出与图B 中5的产生有关的所有细胞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二中向实验小鼠第二次注射毒性极强的霍乱弧菌制剂后没有发病,但会在实验小鼠体内发生一系列重要的生理反应,其中主要的是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要使实验二更具说服力,应补充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

33. (2008盐城二模)下图为人体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括号中

填图中编号,横线上填文字)

③ ② ④

① T 细胞 A

记忆细胞 靶细胞 B 细胞 浆细胞 记忆细胞

B 吞噬细胞

杀灭抗原 抗原 ⑤

⑥ ⑦

(1)图中①②③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2)A、B的名称分别是、。

(3)当细菌外毒素再次进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 ]过程发挥免疫作用。

(4)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当它侵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 ]过程发挥免疫作用。(5)属于二次免疫反应的过程是[ ],其特点是。

34.请根据免疫基本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能正确表示病毒或病菌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①表示第一次感染,②表示第二次感染)()

(2)根据病毒入侵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规律,为提高人体对病毒的免疫能力,应采取的措施是向人体注射()

A.灭活抗原B.抗体C.抗生素D.抗病毒药物

(3)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依靠细胞膜表面的识别抗原。

(4)机体合成的数百万种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是由于抗体分子结构中的不同。

参考答案:

一、选题题。略。

二、非选择题

31⑴监控和清除⑵自身免疫⑶TNF与受体的结合部位已被占据⑷外源基因的运载体

⑸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⑹让病人有充分的知情权,由病人自主选择

32(1)在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共同参与下,小鼠获得的免疫力最强(2)排除实验动物体内残留的免疫细胞或物质,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

(3)抗原 B

(4)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效应B细胞)(写出2—3个1分,全对2分)(5)体内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与出其中一个关键词就可得分)

(6)将未经免疫的大小、体质大致一致的小鼠注射等量的毒性极强的霍乱弧菌制剂(2分)

33(1)②③(2)效应T细胞抗体(3)⑤⑦(4)②⑥(5)④⑤反应快而强

34(1)C (2)A (3)受体(抗原识别受体)(4)氨基酸序列

信号与系统试题附答案99484

信科0801《信号与系统》复习参考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4、已知连续时间信号,) 2(100)2(50sin )(--=t t t f 则信号t t f 410cos ·)(所占有的频带宽度为() A .400rad /s B 。200 rad /s C 。100 rad /s D 。50 rad /s

15、已知信号)(t f 如下图(a )所示,其反转右移的信号f 1(t) 是( ) 16、已知信号)(1t f 如下图所示,其表达式是( ) A 、ε(t )+2ε(t -2)-ε(t -3) B 、ε(t -1)+ε(t -2)-2ε(t -3) C 、ε(t)+ε(t -2)-ε(t -3) D 、ε(t -1)+ε(t -2)-ε(t -3) 17、如图所示:f (t )为原始信号,f 1(t)为变换信号,则f 1(t)的表达式是( ) A 、f(-t+1) B 、f(t+1) C 、f(-2t+1) D 、f(-t/2+1)

18、若系统的冲激响应为h(t),输入信号为f(t),系统的零状态响应是( ) 19。信号)2(4sin 3)2(4cos 2)(++-=t t t f π π 与冲激函数)2(-t δ之积为( ) A 、2 B 、2)2(-t δ C 、3)2(-t δ D 、5)2(-t δ ,则该系统是()>-系统的系统函数.已知2]Re[,6 51)(LTI 202s s s s s H +++= A 、因果不稳定系统 B 、非因果稳定系统 C 、因果稳定系统 D 、非因果不稳定系统 21、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冲激响应曲线如图所示,该系统微分方程的特征根是( ) A 、常数 B 、 实数 C 、复数 D 、实数+复数 22、线性时不变系统零状态响应曲线如图所示,则系统的输入应当是( ) A 、阶跃信号 B 、正弦信号 C 、冲激信号 D 、斜升信号

信号与系统第三章试题

信号与系统第三章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线性时不变系统零状态响应曲线如图所示,则系统的输入应当是( ) A .阶跃信号 B .正弦信号 C .冲激信号 D .斜升信号 2. 卷积)()()(t t f t δδ**的结果为( ) A.)(t δ B.)2(t δ C. )(t f D.)2(t f 3.已知连续系统二阶微分方程的零输入响应)(t y zi 的形式为t t Be Ae 2--+,则其2个特征根为( ) A .-1,-2 B .-1,2 C .1,-2 D .1,2 4.)3()5(21-*+t f t f 等于 ( ) A .)()(21t f t f * B. )8()(21-*t f t f C .)8()(21+*t f t f D. )1()3(21-*+t f t f 5. 连续信号)(t f 与)(0t t -δ的卷积,即=-*)()(0t t t f δ( ) A. )(0t t f - B. )(0t f C. )(t δ D. )(0t t -δ 6. 已知两个子系统的冲激响应分别为)(1t h 和)(2t h ,则由这两个子系统级联后的复合系统的冲激响应为( ) A. )()(21t h t h - B. )()(21t h t h + C. )(*)(21t h t h D. 无法确定

7. 已知两个子系统的冲激响应分别为)(1t h 和)(2t h ,则由这两个子系统并联后的复合系统的冲激响应为( ) A. )()(21t h t h - B. )()(21t h t h + C. )(*)(21t h t h D. 无法确定 8. 已知系统微分方程为)()(2)(t f t y t y =+',若1)0(=+y ,)()2sin()(t t t f ε=,解得全响应)42sin(4245)(2π-+=-t e t y t ,0≥t 。全响应中)4 2sin(42π-t 为 ( ) A. 零输入响应分量 B. 零状态响应分量 C. 自由响应分量 D. 稳态响应分量 9. 系统结构框图如图示,该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t h 满足的方程为 ( ) A. )()()(t f t y t y =+' B. )()()(t y t f t h -= C. )()()(t t h t h δ=+' D. )()()(t y t t h -=δ 10.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冲激响应曲线如图所示,该系统微分方程的特征根是 ( ) A. 常数 B. 实数 C. 复数 D. 实数+复数 11. 零输入响应是( )

第六章免疫与健康单元测试题(附解析济南版)

第六章免疫与健康单元测试题(附解析济南版) 第六章免疫与健康单元测试题(附解析济南版)章末检测题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H7N9禽流感、“超级细菌”来袭,公共卫生安全再次受到威胁。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H7N9禽流感、艾滋病、血吸虫病的病原体都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B.小张曾感染H5N1禽 流感,治愈后他体内已产生抗体,所以不会再患H7N9禽流感 C.现在各医院都使用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这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D.“超级细菌”让包括青霉素在内的许多抗生素对其失去作用,原因是细菌已经变异成为病毒 2.下列有关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体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 B.抗体是一种蛋白质 C. 一种抗体能消灭多种抗原 D.抗体是在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产生的 3.下列关于计划免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我国应广泛开展计划免疫工作 B.实行计划免疫能有效地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C.没病就不 必进行预防接种 D.我国规定对12岁以下儿童实施“四苗”常规接 种 4.当病菌侵入人体时,体内的吞噬细胞会到病菌入侵的部位将其消灭。这种免疫是() A.先天具有的 B.后天获得的 C.针对某种抗原的 D.通过抗体起作用的 5.(2013?湖北黄石)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接种的卡介苗以及接种卡介苗的目的分别是() A.抗体保护易感人群 B.抗体切断传播途径 C.抗原控制传染源 D. 抗原保护易感人群 6.抗体发生作用的特点是() A.一种抗体可抵抗多种抗原 B.一种抗体是由多种抗原刺激引起的 C.抗体随抗原的 出现而出现,随其消失而消失 D.抗原消失后,抗体可留在人体内,继续发挥免疫作用 7.右图表示蚊子吸食了甲的血液后,又吸食乙血液的过程。甲的血液中含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乙被蚊子叮咬后也患上了该病。在此过程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分别是() A.甲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B.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和蚊子 C.甲和蚊子D.蚊子和乙 8.下列哪一项不能称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A.角质层防止病菌入侵 B.呼吸道黏膜能黏附细菌,形成痰而排出体外 C.消化道中,一部分病菌被杀死 D.血液中的细菌被吞噬细胞消灭 9. 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免疫是人体对“自己”和“非

免疫学考试问答题及答案

1.什么是免疫?免疫的功能和表现有哪些? 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免疫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可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反应。 免疫系统主要有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即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清除异物的能力,该功能过高会引发超敏反应;该功能过低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②免疫自稳,即清除体衰老和死亡细胞的能力。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及时清除体衰老和死亡的细胞或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对自身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如果免疫耐受功能失调,则可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③免疫监测,即免疫系统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免疫监测功能过低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2.Burnet克隆选择学说和克隆清除学说的容是什么?根据该学说,免疫系统如何区别“自我”和“非我”? 是由澳大利亚免疫学家Burnet提出的,容:(1) 在机体发育的早期,体存在着无数针对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克隆。同一个克隆的细胞均表达相同的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某一特定抗原表位。(2)胚胎期与自身成分反应的T、B淋巴细胞被“禁忌”,形成免疫耐受,此为克隆清除。(3)出生后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的相互作用,引起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活化和分化,此为克隆选择。(4)分化后的所有效应细胞具有相同的特异性。自我-胚胎时期和免疫系统接触过的物质;非我(抗原):胚胎时期没有和免疫系统接触的物质,如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 3.什么是免疫应答?根据免疫应答的机制,免疫应答分哪两类?每类的特点和组成如何? 免疫应答是指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引起的一系列细胞和分子的协调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过程,包括三个基本阶段:抗原识别阶段,活化、增值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固有免疫特点:(1)出生时已具备(早)(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4)个体差异不大固有免疫组成:(1)解剖与生理屏障,皮肤、黏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2)吞噬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NK细胞(3)体液因子: 补体、细胞因子、溶菌酶适应性免疫特点:(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2)具有特异性(3)一般不能遗传(4)个体差异大(5)具有记忆性适应性免疫组成:抗原提呈细胞、B淋巴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抗体、补体、T淋巴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 4.什么是免疫耐受?其产生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此时机体对其他抗原仍可做出正常的免疫应答。免疫耐受分为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中枢耐受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与B细胞发育的过程中,不成熟T及B细胞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的耐受。其主要机制如下:当T及B 细胞分别在胸腺及骨髓微环境中发育至表达功能性抗原识别受体阶段,T细胞抗原受体与微环境基质细胞表达的自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呈高亲和力结合时,引发阴性选择,启动细胞程序性死亡,致克隆消除;不成熟B细胞在骨髓及末梢中,与自身Ag呈高亲和力结合时,亦被克隆消除。外周耐受是指成熟T及B细胞,遇源性或外源性Ag,不产生免疫应答。其形成的主要机制有:克隆清除,免疫忽视,克隆无能及不活化,免疫调节抑制,信号转导障碍,免疫隔离部位。 5.免疫学的前言和热点问题? ①免疫识别的结构基础和相关机制,适应性免疫: TCR 、BCR 、抗原表位;固有免疫-模式识别受体。②免疫系统发生、免疫细胞及亚群。③免疫调节的细胞和分子机制。④免疫记忆,对记忆性T、B细胞的许多特性尚不清楚。⑤microRNA与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及免疫应答的调节。⑥炎症复合体的功能。⑦表观遗传学研究。⑧系统生物学研究。⑨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可视化研究。10、免疫治疗:肿瘤疫苗,基于免疫细胞的免疫治疗,抗体药物:CTLA-4抗体,针对信号通路的小分子药物。 6.结合抗体的结构,阐述其生物学功能。 抗体分子的基本结构是四肽链结构,包括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重链和轻链之间由二硫键连接,分为氨基端(N端)和羧基端(C端)。在重链近N 端的1/5-1/4处和轻链近N端1/2区域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多变称可变区,其余部分为恒定区。抗体的生物学功能:①特异性结合抗原,阻止病原体对机体的感染;②激活补体,IgM、IgG与抗原结合后导致抗体Fc段构象改变,暴露出补体结合位点,使C1q能够与之结合,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或细菌脂多糖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③结合Fc受体,表面具有Fc受体的细胞与相应的抗体Fc段结合,发挥调理吞噬、ADCC、介导Ⅰ型超敏反应;④通过胎盘和粘膜,IgG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对新生儿抗感染有重要意义;⑤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 7.举例说明细胞因子的特点与生物学活性。 细胞因子(CK)是一类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产生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功能。细胞因子主要分六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的特点:①结构特点:低分子量的蛋白质或糖蛋白,半衰期短;②产生特点:多源性,一种细胞因子可由不同的细胞产生,一种细胞可以合成分泌多种细胞因子;③细胞因子通过自分泌、旁分泌或分泌的方式发挥效应;④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作用特点是多效性、高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性和网络性。细胞因子生物学活性有:①增强抗感染和细胞杀伤效应,抗细菌、抗病毒;②促进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③调节免疫反应;④诱导肿瘤细胞凋亡;⑤刺激造

信号与系统试题附答案

信号与系统》复习参考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4、已知连续时间信号,) 2(100) 2(50sin )(--= t t t f 则信号t t f 410cos ·)(所占有的频带宽度为() A .400rad /s B 。200 rad /s C 。100 rad /s D 。50 rad /s

f如下图(a)所示,其反转右移的信号f1(t) 是() 15、已知信号)(t f如下图所示,其表达式是() 16、已知信号)(1t A、ε(t)+2ε(t-2)-ε(t-3) B、ε(t-1)+ε(t-2)-2ε(t-3) C、ε(t)+ε(t-2)-ε(t-3) D、ε(t-1)+ε(t-2)-ε(t-3) 17、如图所示:f(t)为原始信号,f1(t)为变换信号,则f1(t)的表达式是() A、f(-t+1) B、f(t+1) C、f(-2t+1) D、f(-t/2+1) 18、若系统的冲激响应为h(t),输入信号为f(t),系统的零状态响应是()

19。信号)2(4 sin 3)2(4 cos 2)(++-=t t t f π π 与冲激函数)2(-t δ之积为( ) A 、2 B 、2)2(-t δ C 、3)2(-t δ D 、5)2(-t δ ,则该系统是()>-系统的系统函数.已知2]Re[,6 51 )(LTI 202s s s s s H +++= A 、因果不稳定系统 B 、非因果稳定系统 C 、因果稳定系统 D 、非因果不稳定系统 21、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冲激响应曲线如图所示,该系统微分方程的特征根是( ) A 、常数 B 、 实数 C 、复数 D 、实数+复数 22、线性时不变系统零状态响应曲线如图所示,则系统的输入应当是( ) A 、阶跃信号 B 、正弦信号 C 、冲激信号 D 、斜升信号 23. 积分 ?∞ ∞ -dt t t f )()(δ的结果为( ) A )0(f B )(t f C.)()(t t f δ D.)()0(t f δ 24. 卷积)()()(t t f t δδ**的结果为( ) A.)(t δ B.)2(t δ C. )(t f D.)2(t f

信号与系统练习题附答案

12.连续信号 )(t f 与)(0t t -δ的乘积,即=-)()(0t t t f δ( ). A. )()(00t t t f -δ B. )(0t t f - C. )(t δ D. )()(0t t f δ 13.已知系统响应 ()y t 与激励()f t 的关系为( ) 2(51)()()5()[()]t y t ty t y t f t '''-++=则该系统是( )系统。 A. 线性非时变 B. 非线性非时变 C. 线性时变 D. 非线性时变 14. 下列系统那个是因果、线性、时不变的连续系统( )。 A .)()(2)(3)(t f t y t y t y '=+'+'' B. )()()(3)(t f t f t y t y ='+'' C . )()()(3)(t f t ty t y t y =+'+'' D . )(2)1(3)(t f t y t y =+-'+'' 15.若对连续时间信号进行频域分析,则需对该信号进行( ). A. LT B. FT C. Z 变换 D. 希尔伯特变换 16.)()52(t e t j ε+-的频谱函数为( ) A. ωj e j 521- B. ωj e j 521+ C. j )5(21 ω++ D. j )5(21 ω++- 17.若收敛坐标落于原点,S 平面有半平面为收敛区,则( ) A. 该信号是有始有终信号 B. 该信号是按指数规律增长的信号 C. 该信号是按指数规律衰减的信号 D. 该信号的幅 度既不增长也不衰减而等于稳定值,或随时间n t t ,成比例增长的信号 18. ) 22(3 )(2 +++= s s s s s F ,则根据终值定理有=∞)(f ( ) A. 0 B. 1.5 C. ∞0 D. 1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

名词解释 1、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者体质健壮。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健康。 2、抗体:是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抗原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3、疫苗:微生物制成的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的抗原性生物制品。习惯上,常将用细菌制备的生物制品称为菌苗,用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或螺旋体等制备的生物制品称为疫苗,广义上的疫苗包括菌苗。 4、菌群失调: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和正常菌群之间以及正常菌群中各细菌之间,保持一定的生态平衡。如果生态平衡失调,以至机体某一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细菌的比例关系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 5、炎症:机体组织受损伤时所发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应答,以局部血管为中心,典型特征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可参与清除异物和修补组织等。 6、免疫佐剂:先于抗原或与抗原同时应用,能非特异性改变或增强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增强相应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而本身并无抗原性的物质。 7、抗生素:是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以及用化学、生物、生物化学方法衍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性抑制或影响它种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甚至杀死它种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8、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9、胚胎性抗原:在胚胎发育出现过,在胚胎发育后期受到抑制,出生后在血清中含量很低,但在组织癌变后又可重现。 10、亚健康: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功能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亦即暂时性的生理功能失调,从而造成:精神紧张综合症;疲劳综合症;疼痛综合症。 11、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各种异物、并把它们杀死、降解、排除的过程。根据进化程度、识别能力、清除效率,可区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和特异性免疫应答。 1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其本身只有反应原性,但没有免疫原性的简单小分子的抗原物质。如某些药物(青霉素,等)、多糖、类脂。 13、抗原:是指那些能够刺激和/或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和/或致敏(效应)淋巴细胞,同时又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的物质。 14、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被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简答题 1、简述细菌和病毒各自的致病机理。 细菌致病机理 I 在适宜条件下,细菌一般经20-30分钟就分裂一次,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合成一些对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

高中生物--免疫调节测试题

高中生物--免疫调节测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细胞、记忆细胞和浆细胞都可以进行有丝分裂 B.抗原呈递细胞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C.若抑制T细胞的发育,受影响的只是细胞免疫 D.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不能识别特定的抗原 细胞和记忆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可以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而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已经失去分裂能力;抗原呈递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可以吞噬病原体,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摄取、处理绝大多数病原体并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因此抗原呈递细胞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若抑制T细胞的发育,则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受影响;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均能识别特定的抗原。 2.下列关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B细胞在细胞因子作用下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B.青霉素是一种可导致过敏反应的免疫活性物质 C.可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机体组织中的抗原进行检测 D.体液中的溶菌酶参与杀灭细菌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细胞在细胞因子作用下快速分裂、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A项错误;青霉素是一种可导致过敏反应的过敏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B项错误;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因此可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机体组织中的抗原进行检测,C项正确;体液中的溶菌酶参与杀灭细菌的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 项错误。 3.免疫工作者在对甲、乙两组小鼠分别破坏骨髓和胸腺进行免疫研究后,分别向其体内注入足量的造血干细胞,小鼠出现的变化是( )

信号与系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的)

信号与系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 ,共30分,每题给出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正确的) 1、 卷积f 1(k+5)*f 2(k-3) 等于 。 (A )f 1(k)*f 2(k) (B )f 1(k)*f 2(k-8)(C )f 1(k)*f 2(k+8)(D )f 1(k+3)*f 2(k-3) 2、 积分 dt t t ? ∞ ∞ --+)21()2(δ等于 。 (A )1.25(B )2.5(C )3(D )5 3、 序列f(k)=-u(-k)的z 变换等于 。 (A ) 1-z z (B )-1-z z (C )11-z (D )1 1--z 4、 若y(t)=f(t)*h(t),则f(2t)*h(2t)等于 。 (A ) )2(41t y (B ))2(21t y (C ))4(41t y (D ))4(2 1 t y 5、 已知一个线性时不变系统的阶跃相应g(t)=2e -2t u(t)+)(t δ,当输入f(t)=3e —t u(t)时,系 统的零状态响应y f (t)等于 (A )(-9e -t +12e -2t )u(t) (B )(3-9e -t +12e -2t )u(t) (C ))(t δ+(-6e -t +8e -2t )u(t) (D )3)(t δ +(-9e -t +12e -2t )u(t) 6、 连续周期信号的频谱具有 (A ) 连续性、周期性 (B )连续性、收敛性 (C )离散性、周期性 (D )离散性、收敛性 7、 周期序列2)455.1(0 +k COS π的 周期N 等于 (A ) 1(B )2(C )3(D )4 8、序列和 ()∑∞ -∞ =-k k 1δ等于 (A )1 (B) ∞ (C) ()1-k u (D) ()1-k ku 9、单边拉普拉斯变换()s e s s s F 22 12-+= 的愿函数等于 ()()t tu A ()()2-t tu B ()()()t u t C 2- ()()()22--t u t D 10、信号()()23-=-t u te t f t 的单边拉氏变换()s F 等于 ()A ()()()232372+++-s e s s ()() 2 23+-s e B s

免疫测试题

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与反复接种管理条例》的规定,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儿童在出生后( )多长时间内,其监护人应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 A . 一周 B. 二周C. 一个月 D. 二个月 2.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传染性很强,但以()季节发病为多? A.春夏季B.春秋季C.春冬季E.秋冬季 3.麻疹的传染源() A.麻疹患者 B.被感染的动物 C.被病毒污染的食品 D.触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 4.麻疹的主要传播途径() A.疫水传播 B.呼吸道传播 C.经食物传播 D.接触传 播 5.预防麻疹最有效的办法是() A.接种麻疹疫苗 B.积极锻炼身体 C.少到人群聚集的地方 D.预防性服用抗病毒药物 6. 儿童预防接种证应保存在()。 A.接种医生 B.儿童家长 C .托幼机构 D .学校 7.麻疹的潜伏期为() A.1~5天 B.6~10天 C.7~21天 D.一个月 8.麻疹患者多在发热后()天后出现皮疹? A.1~2天 B.3~4天 C.5~6天 D.6~7天 9. 1周岁内儿童,乙肝疫苗第一针接种的时间是()? A.刚出生时 B.出生后一个月 C.出生后两个月 D.出生后 3个月 10.凡满()个月儿童要及时接种麻疹疫苗? A.2个月 B.5个月 C.8个月 D.12个月 11.接种完麻疹疫苗后,一般要在接种点观察多长时间()? A.10分钟 B 15分钟 C.30分钟 D.1小时 12.麻疹疫苗接种后,如出现下列症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A.短暂的体温升高 B.头痛、眩晕、乏力 C.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硬结 D.昏迷

信号与系统试题附答案精选范文

信科0801《信号与系统》复习参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2分1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20题,40分) 1、已知连续时间信号,)2(100)2(50sin )(--= t t t f 则信号t t f 410cos ·)(所占有的频带宽度为(C ) A .400rad /s B 。200 rad /s C 。100 rad /s D 。50 rad /s 2、已知信号)(t f 如下图(a )所示,其反转右移的信号f 1(t) 是( D ) 3、已知信号)(1t f 如下图所示,其表达式是( B ) A 、ε(t )+2ε(t -2)-ε(t -3) B 、ε(t -1)+ε(t -2)-2ε(t -3) C 、ε(t)+ε(t -2)-ε(t -3) D 、ε(t -1)+ε(t -2)-ε(t -3) 4、如图所示:f (t )为原始信号,f 1(t)为变换信号,则f 1(t)的表达式是( D ) A 、f(-t+1) B 、f(t+1) C 、f(-2t+1) D 、f(-t/2+1) 5、若系统的冲激响应为h(t),输入信号为f(t),系统的零状态响应是( C )

6。信号)2(4sin 3)2(4cos 2)(++-=t t t f π π与冲激函数)2(-t δ之积为( B ) A 、2 B 、2)2(-t δ C 、3)2(-t δ D 、5)2(-t δ 7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冲激响应曲线如图所示,该系统微分方程的特征根是( B ) A 、常数 B 、 实数 C 、复数 ? D 、实数+复数 8、线性时不变系统零状态响应曲线如图所示,则系统的输入应当是( A ) A 、阶跃信号 B 、正弦信号? C 、冲激信号 ? D 、斜升信号

健康的生活综合测试题一试题1

第八单元 健康地生活 测试题一 传染源 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控制传染源 预防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组成:皮肤和粘膜 功能:阻挡或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 组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组成: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功能: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 抵抗抗原侵入,防止疾病产生 免疫的功能 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计划免疫: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药物可以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人工呼吸:常用口对口吹气法 胸外心脏挤压 急救 毛细血管出血:伤口处加压止血 外出血及止血 静脉出血:血管的远心端压迫止血 动脉出血:血管的近心端压迫止血 健康的概念: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生活方式与健康密切相关 典例解析 例1 既是传染病的传染源,又是其传播途径的是( ) A 患乙型肝炎的人 B 家里健康的猫、狗 C 乙肝病人用过的杯子 D 带有疟原虫的蚊子 解析:疟原虫是引起人患疟疾的病原体,疟蚊能散播疟原虫使人患病,从这个角度看疟蚊是传染源;另外,疟蚊叮人时,将疟原虫传播给人,从这个角度看,疟蚊是疟疾的传播途径。 答案:D 点评: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要针对具体的问题多思考分析。 例2 下列分泌物中,具有免疫作用的是( ) A 泪液 B 胰液 C 胆汁 D 激素 解析:免疫作用是指具有抵抗、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的功能。人体的正常体液具有杀菌作用,如唾液、泪液和乳汁中含有溶菌酶,能杀灭多种病菌,起到保护人体的作用。供选答案 防线 传染病 免疫 人 体的三道防 线 第二道 防线 第三道 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 免疫 用药与 急救 健康 地生 活

免疫调节测试题与答案.doc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二生物周周练(2) 一、单选题(本题共19 小题,每题 2 分,共 3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将某抗原先后两次注射到同一个小鼠体内,其体内抗体水平 的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B. A 的形成主要与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有关 C.再次注射抗原发生的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强 D.抗体是由效应 B 细胞(浆细胞)分泌的 2.接种卡介苗一段时间后,血液中就会出现结核杆菌的抗体,组成这种抗体的结构单位和产生抗体 的细胞依次是 A 葡萄糖、效应T 细胞B.氨基酸、效应T 细胞 C 核苷酸、浆细胞D.氨基酸、浆细胞 3.右图中的 X 代表的细胞是 A .效应 T细胞 B .效应 B细胞 C .吞噬细胞 D .癌细胞 4.人在感染一次天花后,终生不忘。若再有天花病毒侵入时,一般能在病毒为患之前迅速将其消灭。这 是因为 A .体液中终生保留着针对天花病毒的抗体C.针对天花病毒的效应 B 细胞可伴随人一生B .针对天花病毒的记忆细胞可伴随人一生D.吞噬细胞可随时“吞食”入侵的天花病毒 5.人体受到某种抗原刺激后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的第二次刺激后 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D.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6.体液免疫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主要依靠 A. 抗体 B. 抗原 C.T 细胞 D.溶菌酶 7.用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 A 、使小鼠产生过敏反应B、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 C、小鼠体内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 D 、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 8.人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需要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A .刺激效应C.可促进效应T 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 B 细胞释放出淋巴因子 B .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 D .产生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9.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10.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信号与系统模拟试题第3章2014

第 1 页 共 4 页 XX 专业XXXX 级《信号与系统A 》课程考核模拟试卷(第三章) 试卷 X 考试方式 闭卷 考试时间 120分钟 说明:本试卷中,()u t 表示单位阶跃函数,()t δ表示单位冲激函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将其编号填在题末的括号内。本题共X 小题,每小题X 分,总计X 分) 4、在用正、余弦分量合成信号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高频分量主要影响跳变部分,低频分量主要影响顶部 B 高频分量主要影响顶部,低频分量主要影响跳变部分 C 高频分量和低频分量都主要影响跳变部分 D 高频分量和低频分量都主要影响顶部 5、以下哪项信号或物理量在实际中存在( ) A 负频率 B 复指数信号 C 无线电信号 D 冲激信号 7、关于周期信号的双边频谱与单边频谱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A 双边幅度谱本质就是将单边幅度谱一分为二 B 对实信号,双边相位谱是由单边相位谱中心对称延拓所成 C 对实信号,双边幅度谱是由单边幅度谱折半后偶对称延拓所成, D 单边幅度谱和双边幅度谱的包络线在ω=0处都是连续的 8、以下哪一项不是周期信号的频谱特点( ) A 周期性 B 谐波性 C 收敛性 D 离散性 10、狄利克雷(Dirichlet)是傅里叶级数展开的什么条件( ) A 充要 B 必要 C 充分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11、绝对可积是信号存在傅里叶变换的什么条件( ) A 充分 B 必要 C 充要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12、在通信系统中,通信速度和占用带宽是一对矛盾,其理论依据是( ) A 傅里叶变换的对称性质 B 傅里叶变换的卷积性质 C 傅里叶变换的平移性质 D 傅里叶变换的尺度变换性质 14、|f(t)|dt ∞ -∞<∞?是傅里叶变换的什么条件( ) A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B 必要 C 充分 D 充要 15、狄利克雷条件、绝对可积依次是信号能进行傅里叶级数展开、傅里叶变换的什么 条件( ) A 充要,充要 B 必要,必要 C 充分,充分 D 充分,必要 16、以下与傅里叶分析最不相关的项是( ) A 吉伯斯现象 B 负频率 C 狄利克雷(Dirichlet)条件 D 稳定性 17、以下哪种信号的频谱被称为“均匀谱”或“白色谱”( ) A 冲激信号 B 阶跃信号 C 指数信号 D 高斯信号 18、实信号的傅里叶变换频谱特点是( ) A 幅度谱和相位谱都偶对称 B 幅度谱和相位谱都奇对称 C 幅度谱奇对称,相位谱偶对称 D 幅度谱偶对称,相位谱奇对称 19、声音快放时听起来频率更高,其原理是( ) A 傅立叶变换的时移性质 B 傅立叶变换的对称性质 C 傅立叶变换的尺度变换性质 D 傅立叶变换的频移性质 19、若某信号的频率为10Hz ,则为能从其抽样信号中恢复出原信号,抽样频率不能小于多少Hz( ) B 10 C 5 D 任意 二、填空题(本题共X 小题,每小题X 分,总计X 分) 1、傅里叶分析的基础是 。 4、周期信号频谱的谱线越密,说明周期信号的周期越 _。 11、周期信号的周期越大,谱线越 。 16、频谱函数F(ω)=2δ(ω)的傅里叶逆变换f(t)= __ ____。 17、若已知[]()4F f t ω=,则3()t F e f t ??=??___ ___。 18、 若()f t t =,()[()]F F f t ω=,则[()]F F t = 。 19、设信号f(t)=cos(t),[])(F f(t)F ω=,则[]F(t)F =____ _____。 20、若f(t)的频谱()3(2)F ωω=-,则2[()]jt F f t e -=___ ___。 21、若f(t)的频谱()4F ωω=,则[(2)]F f t -=_ __。 22、若12F[f (t)]sin(),F[f (t)]2(1)πωδω==-,则12F[f (t)f (t)]=_ __。 24、若12F[f (t)],F[f (t)]sin()ωω==,则12F[f (t)f (t)]*=_ ___。 27、若()[()]2cos()F F f t ωω==,则[()]F f t ''=___ _____ _____。 28、若()[()]3(3)F F f t Sa ωω==,则[(/2)]F f t = 。 31、若已知[]()4F f t ω=,则[](21)F f t -+=____ _ _。 32、若)(t f 的傅里叶变换为)(ωF ,则(2)f t -的傅里叶变换为 。 36、某周期信号()f t 的周期T 为5,-T/2~T/2区间上信号的傅里叶变换为5(5)Sa ω,则()f t 的指数形式傅里叶级数系数n F = 。 38、若某信号的最大频率为80Hz, 最小频率为50Hz ,则其奈奎斯特频率为_ _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3单元 第6章免疫与健康单元测试题 (新版)济南版

第3单元第6章免疫与健康 一、选择题 1. 艾滋病病毒(HIV)最初侵入人体时,HIV会迅速繁殖,人体免疫细胞在受到HIV攻击时也会迅速增多,并摧毁大多数HIV,但不能将其彻底消灭。HIV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繁殖,逐步侵袭人体的免疫系统(即人体抵抗各种外来感染的自然防卫系统),降低并最终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下列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免疫细胞浓度的变化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2. 大量消灭苍蝇、蚊子,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来看,是为了() A.搞好环境卫生 B.保护易感人群 C.控制传染源 D.切断传播途径 3. 预防接种的目的是() A.直接消灭病原体B.增加人体营养 C.获得非特异性免疫D.产生抗体,获得免疫 4. “处死患病动物”这项措施属于() A.控制传染源B.保护易感人群 C.切断传播途径 D.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5. 下列疾病中都属于传染病的一组是() A.色盲、癌症、艾滋病、甲型肝炎 B.梅毒、糖尿病、霍乱、疯牛病 C.梅毒、肺结核、非典型性肺炎、艾滋病 D.流行性感冒、白化病、艾滋病、败血病 6. 非处方药的特点是() ①服用剂量有限定②服用剂量较大③服药天数长④服药天数短,有限定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7. 艾滋病是人体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艾滋病的传染源是艾滋病毒B.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C.目前预防艾滋病采取的普遍措施是接种预防艾滋病的疫苗D.HIV 攻击和杀伤人体内的免疫细胞,使人体的免疫功能缺损

8. 艾滋病已成为世界流行的传染病,死亡率高。它主要通过性行为、血液和母婴传播。下列行为可能使人感染艾滋病的是() A.和艾滋病患者握手 B.和艾滋病患者一起吃饭 C.剃须刀、牙刷等自备专用 D.混用注射器 9.艾滋病是人体感染了艾滋病病毒(HIV)所导致的传染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艾滋病的传染源是艾滋病病毒 B.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C.目前预防艾滋病采取的普遍措施是接种预防艾滋病的疫苗 D.HIV攻击和杀伤人体内的免疫细胞,使人体的免疫功能缺损 10. 近年来,我国海关对入境的外国人都要进行必要的血液检查,严禁艾滋病患者入境,这属于() A.控制传染源 B.保护易感人群 C.隔离患者D.切断传播途径 11. 下列属于计划免疫的是() A.患过腮腺炎的人以后不再患腮腺炎 B.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 C.给肠炎患者注射青霉素 D.给山区人民供应碘盐预防甲状腺肿 12. “是药三分毒”。以下关于安全用药的说法正确的是() A.药物越贵疗效越好 B.服药剂量越多疗效越好 C.按医嘱服药 D.非处方药可以随意服用 13. 细菌性痢疾属于 A.呼吸道传染病 B.体表传染病 C.血液传染病 D.消化道传染病 14. 出生三个月的婴儿,通常接种百白破疫苗,可以预防的三种疾病是() A.百日咳、白喉、破伤风B.百日咳、麻疹、破伤风 C.百日咳、白喉、乙肝D.百日咳、麻疹、甲肝 15.细菌性痢疾(拉肚子)属于() A.呼吸道传染病B.体表传染病C.血液传染病D.消化道传染病 16. 艾滋病是人体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艾滋病的传染源是艾滋病病毒 B.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C.目前预防艾滋病采取的普遍措施是接种预防艾滋病的疫苗D.HIV攻击和杀伤人体内的免疫细胞,使人体的免疫功能缺损 17.下列有关传染病和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对地震灾区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属于特异性免疫 B.病原体是指能够传染疾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C.皮肤和黏膜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当人体免疫功能过高时,会发生的疾病是艾滋病

免疫调节练习题

免疫调节练习1 1.下图是胰岛素的作用示意图,据此推测错误的是( ) A.此图说明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作用 B.葡萄糖通过协助(易化)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 C.图中靶细胞是肝细胞,当血糖浓度降低时,作用于肝脏细胞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 D.若人体免疫反应过度造成图中受体损伤而引起信息传递中断,人会患自身免疫病 2.下列不属于免疫细胞的是() A.吞噬细胞 B.T细胞C.B细胞 D.精子 3.下列液体中不含抗体的是() A.细胞内液 B.血清 C.乳汁 D.组织液 4.去除垂体后,大鼠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淋巴因子的活性明显下降。垂体、下丘脑与免疫细胞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的联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下丘脑不属于内分泌腺 B.细胞Y的增殖能力大于X C.细胞X与Y的RNA不同 D.物质甲为淋巴因子 5.斯坦曼因发现能够激活并调节适应性免疫的树突状细胞而分享了诺贝尔奖。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是目前人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能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如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树突状细胞激发T细胞应答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B.树突状细胞激发T细胞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 C.树突状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 D.树突状细胞能够摄取和处理侵入机体的抗原

6.多巴胺是某些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一种递质,它会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 生愉悦感。可卡因是一种神经类毒品,其作用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多巴胺的释放要依赖膜的选择透过性不消耗能量 B .多巴胺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 C .可卡因可阻止多巴胺回收,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D .可卡因与多巴胺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而干扰信息传递 7.在人体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细胞毒T 细胞能够分泌一种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穿孔素 可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导致这些靶细胞解体死亡。下列与 这一免疫过程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效应细胞毒T 细胞作用于靶细胞是其免疫反应的唯一表现 B .靶细胞死亡后,侵入靶细胞的病毒也就死亡了 C .在效应细胞毒T 细胞分泌穿孔素的过程中高尔基体起重要作用 D .在上述效应细胞毒T 细胞的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穿孔素属于抗体 8.下图表示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 B .抗体与抗原、细胞d 与靶细胞的结合都具有特异性 C .过程Ⅰ和过程Ⅱ在人体免疫中独立地发挥作用 D .细胞c 是效应B 细胞,细胞d 是效应T 细胞 9.每次注射青霉素,病人是否都要做“皮试”? 其目的是( ) A .不必要,只要以前未发生任何过敏反应即可 B .不必要,只要以前未发生青霉素过敏反应即可 C .必要,决定青霉素的药剂量 D .必要,确定是否有相应抗体 10.T 细胞具有短期保护(效应T 细胞)和长期保护(记忆T 细胞)的分工,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 .T 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受抗原刺激后可以产生效应T 细胞 B .效应T 细胞能与侵入细胞内的抗原结合,将其杀死 C .记忆T 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够迅速产生抗体 D .记忆T 细胞可以呈递抗原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 11.某患儿胸腺先天性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 ) 抗原 细胞b 细胞d 靶细胞 抗原 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