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儿童诗的价值和教学策略

浅析儿童诗的价值和教学策略

浅析儿童诗的价值和教学策略
浅析儿童诗的价值和教学策略

浅析如何在教学策略中实现儿童诗的价值

刘克宁

摘要:儿童文学作品常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内,而儿童诗作为儿童文学中的一枝独秀,在小学语文教材(苏教版)1—10册内均有涉及,由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儿童诗理论和实际的关注。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以及对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诗的研究,下文即将对小学语文教材内的儿童诗价值以及如何在教学策略中实现儿童诗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便对以后的儿童诗教学中有着指导与借鉴作用。言谈中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关键字:儿童诗价值教学策略

从20世纪五四时期开始到现在,中国儿童诗的发展近百年。这百年里,儿童诗艰难跋涉中书写了自己的辉煌,但是儿童诗的发展也受到现代诗歌界的排斥,甚至受到儿童文学界的冷落,这一点是不容乐观的。但儿童诗的价值是实在存在的,其被选入小学教材对小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陶冶的实际价值是不容小觑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儿童诗教学时也应重视儿童诗实际价值以及对儿童诗教学策略的精心安排,争取儿童诗实际价值得到最大的实现。一.儿童诗的价值

1.初步了解儿童诗—儿童诗的含义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使用最富于感情、最凝练、有韵律、分行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

儿童诗是诗歌的一个分支,由于它受到特定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

儿童诗与诗歌一样,同样是最活泼、最具有亲和力的文学样式。它与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形成了文艺史上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说:“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我国的张浮休也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都指出了诗与画的密切关系。而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就更密切了,诗歌和音乐就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西方文艺理论认为诗歌和音乐都属于声音艺术。音乐是借助声音构成的,诗歌也要借助声音来吟诵或歌唱,而声音的延续即是时间的流动。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每一篇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墨子·公益篇》里“弦诗三百,歌诗三百”的话也可以为证。

2.进一步了解儿童诗—儿童诗的美学价值

儿童诗作为诗歌国度里的一朵奇葩,不仅具有想象美、形象美、语言美,从诗中还可以体会到想象美、形象美、语言美。这一切都与儿童所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力、思维的形象性的心理特点相吻合,因而儿童更容易亲近诗歌。儿童欣赏诗歌的方式是,首先从听觉上亲近它的声音美,之后随着理解的深入而接受它的艺术美,即音乐美、绘画美、想象美、形象美和语言美。下面着重解释儿童诗最重要的两个特性—绘画美和音乐美。

2.1儿童诗的绘画美

画家用颜色、线条表现形体,诗人则用语言绘形绘色。诗中有悠远的时间,辽阔的空间;有静景的描绘,动画的勾勒;有色彩的点染,线条的流动。那诗中的画面和意象,就构成了意境。而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绘画美,就是通过意境传达出来的。何谓意境?“意境是诗歌的重要美学特征。…意?,就是情意,就是诗人在他所创造的画面中要表达的主观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人所创造的、看得见感觉得到的具体生活画面。所谓…意境?,可以

说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物象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

苏教版第九册孙友田的儿童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就表现出了动感十足的绘画美:“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

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让明亮的眼睛

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用绚丽的色彩

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鸣禽、野花要和你们联欢,

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

祖国的山水要和你们相聚,

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青山说:攀登吧,

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绿水说:前进吧,

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去吧,天空会撒开片片去锦,

给你们送去明媚的早晨。

去吧,大地会吹来阵阵微风,

给你们留下愉快的黄昏。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

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将祖国、青山、天空人格化,祖国打开绿色大门了,青山呼喊了,天空会撒开片片云锦了。“敞开”“说”“撒开”等一系列动词用得生动贴切。诗中表现自然风光,描绘出一幅幅富有动感的画面,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给人一种流动的美感。正是这种富有动感的画面,将诗歌的美感得以延伸。

苏教版《秋天》,展开了作者对无边秋色的描绘:“走在秋天,

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

走在秋天,

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

秋风在田野里打滚,

秋风在小路上奔跑;

秋风抓一把桂子的香气,

把夏天的脚印儿

轻轻涂掉……

稻穗儿熟,蝉声儿消,

成熟的向日葵在低头弯腰;

野菊花香了田间羊肠小路,

牛儿羊儿都长了肥膘。

苹果嚷着冷了,

要穿红袄;

葡萄嚷着冷了,

要披紫袍。

玉米举着红缨乐了,

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

高粱红着脸笑了,

一曲酒歌在心灵酿造。

秋风如同柔韧的梳子,

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

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

蓬蓬勃勃在田野里闪耀。

走在秋天,

头顶有明丽的阳光照耀;

捡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

秋天永远会向我们微笑。”

诗人把对于秋天风光向往的感情,投入到对秋风秋果秋阳的描写之中。因为诗人对秋光无限的眷恋,所以对秋天的描写美丽动人。在诗人看来,那令人赏心悦目的秋色,始终隐藏在无边的收获世界里。

感情与形象的结合构成了诗的意境。儿童诗是应该刻意创造意境的,并且应该以营造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为目标的。人们常说“情景交融”,只有把儿童真实的感受通过形象含蓄地表现出来,而不是抽象地呼喊,这样的儿童诗才会感动儿童。

2.2儿童诗的音乐美

诗和音乐这一对孪生姐妹,她们以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因此,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因此,凡是诗歌,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人感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当代诗人郭小川说:“诗是最有音乐性的艺术。”可见,音乐美是诗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诗的音乐性主要就表现在押韵和节奏上。通过韵脚的变化、句式的错落有致,既兼顾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同时又可以使诗歌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全诗回环整齐的美感。年龄越小的儿童,阅读儿童诗的韵脚则应越整齐。

苏教版的儿童诗《让我们荡起双桨》:“让我们荡起双桨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是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红领巾迎着太阳,

阳光洒在海面上,

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地歌唱。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这首诗长短交错,ang韵,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将整首乐曲贯穿起来,不就是一首充满夕阳下游玩的欢乐情景的歌吗!

这首甜美的小诗中描写的一切都是轻轻的:云朵、风、柳条、小船等景象都是轻轻的,划船是轻轻的,桨声是轻轻的,连同我唱的划船歌也是轻轻的。小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轻快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叠声词“轻轻”的反复运用,形成了小诗独具一格的音乐美,给人以轻柔如梦的美感,把孩子们引入了美妙绝伦的意境之中。

3.深入—儿童诗对儿童的实际意义

儿童诗与其他体裁儿童文学的作品一样,均是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而儿童诗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我国著名的儿童诗人金波写到:“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儿童诗是这个国度里的一朵奇葩。诗是天籁的声音,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美好的礼物之一。” 他还曾在一篇短文中形容儿童诗“像一条宁静的小溪,滋润着小读者的心灵”。是的,对于儿童来说,生理的成长固然是重要的,但同样重要的还有他们的心理和精神的健康成长。学会诗意地生活,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就会发现在我们赖以生活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美好的东西,心会变得柔和起来,变得敏于感受幸福与苦难,因而更有正义感,更富同情心——这就是丰富的心灵世界,诗歌就是可以引领我们走向这个世界的一门艺术形式。

二.儿童诗的教学困境

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中国的儿童诗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原因有三:第一,他是儿童文学家里的失宠儿;第二,新诗家族里的流浪儿;第三,华语地区中大陆对儿童诗的关注程度最低。”源于此因,在教学中,儿童诗歌业余动了让我很难解决的“困境”。

小学儿童诗的教学,无非就是短小的儿歌,移动的诗歌,趣味性十足的简单文章,几乎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儿童诗,这就成为了我们在教学中儿童诗教学的困境之一,无法接触,意味着孩子对它的陌生,那又何谈理解呢。其次,就算是有儿童诗歌,在教材中大都也是作为《语文天地》中的阅读性文章,不作为重点讲解课文,所以也不会被学生们重视,故而,这也就成为了我们在教学中儿童诗教学的又一困境。

为了能够摆脱儿童诗的困境,我觉得应该从小学老师做起,关注儿童诗,为儿童诗的发展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使儿童诗的价值以及对儿童的积极作用得到最大发挥。

三.儿童诗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内儿童诗的大部分内容多是涉及自然如:第一册的《北风和小鱼》和《大海睡着了》,第二册的《雨点》第三册的《水乡歌》第四册的《雨后》和《蚕姑娘》第七册《秋天》第八册《走,我们去植树》第九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第十册的《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根据上述的总结我们以下提出的教学策略比较侧重自然儿童诗的教学。

1.走进自然——开启生活的绿色通道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首永远读不完、读不厌的诗。孩子的天性就是热爱大自然、热爱花草树木、热爱鸟兽虫鱼。李白、王维等优秀的诗人又给大自然的景色赋予了纯真的生命,让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富有了灵动的色彩,让所有的小生物都成了孩子们亲密的小伙伴。于是孩子们读诗便是沐浴自然、沐浴阳光。再用他们手中的笔,谱写孩子们眼里、心里的大自然,这一份独特的体验是大自然馈赠予他们的最好的礼物!在写诗的过程中,孩子们以儿童特有的眼光去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用自己纯洁的心灵去发现、感悟自然界的美、生活中的美,通过他们的想象、他们的语言将这样的美表现出来。可以说这是一个互动互感的过程,他们在将生活之美传达给你的时候,他们自己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幼小的灵魂也在经历着升华。著名儿童小作家陈慧菁写的《春》:“春姑娘来了,/迈着轻盈的脚步来了。/她叩响大地母亲的门,/小草含笑相迎;/她抱住树枝轻轻地摇啊摇,/花苞竟相开放。”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虽然春天早已被诗人吟咏了无数次,但它读来依然清新活泼、情趣盎然。小诗并没有追求怪诞奇异的意境,只是让一颗童心自由地舒展。在学生的笔下,大自然是那样的和谐、美好!假如没有对春天的那一份关注、那一份热切的盼望,又怎能有如此的观察和活跃的想象,写出如此形神兼备的诗句。

请不要怀疑孩子们的写诗能力,不要以成人的、老学究的眼光去看孩子们的诗,不要以为作文写不好的孩子一定不会写出好诗,请给孩子们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赞赏,要承认“初级阶段”的存在,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里尽情地抒发、张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其实好多事情都是我们人为地将之“神”化了,一旦变成“神”,就与我们拉远了距离,似乎高不可攀了。比如说电脑,曾经许多人一提到它就感到很神秘、高深莫测,就想到一大堆的命令、复杂的输入法等等,于是就望而却步了,其实非专业人士根本无须掌握那么多,照样可以享受电脑带来的快乐。写诗也是这样,并不是指望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诗人,咱们中国也不需要那么多的诗人,因此也没有必要让他们去学习那么深奥的诗歌理论,遵循什么章法、格律。诗,不应该放在圣殿中、供在神坛上,我们应该让诗和孩子们亲密地接触,让他们知道诗就在我们生活中,就在每个小朋友们的身边:大海是诗,小溪也是诗;蓝天是诗,星星也是诗;眼睛是诗,秀发也是诗;花朵是诗,绿叶也是诗……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颗“诗心”,将自己融入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去,学会去观察、思考、想象,同时也学会如何更好地表达。

2.敲开心灵——开启情感的绿色通道

曾经有人抱怨现在的孩子比较冷漠,不会关心他人,没有同情心,十三四岁已不像个孩子……其实如果教给他们一个适合的宣泄方式——儿童诗,也许你的抱怨就会改变;如果任由他们孤独地沉溺在虚拟的电脑、游戏世界当中(我决不反对孩子学电脑),那样他们的情感空间当然会越来越狭窄。儿童诗拒绝空洞的说教,反对“直说式”的教育,也就没有那么多的“假、大、空”。读着学生们写的小诗,你会感到一股清风向你袭来。

你看刘娴琦同学写的《云》:“云,变化无端:/有时像那奔腾的野马;/有时又像雪白的绵羊。/云,性情古怪:/温顺时乖乖地飘在空中;/顽皮时整天东躲西藏。/云,神通广大:/只要轻轻晃动身子,/那清莹的露水就会滋润万物。”

这首小诗为我们展现了“云”的千姿百态、古怪性格和神奇的本领,可见她对云是那么的喜爱,那么的神往。孩子那颗热爱自然的美丽心灵已跃然纸上。然而,诗所传递给我们的情

感信息仅仅是这些吗?再细细回味一下,你是否和我一样,已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云”已不是云,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天真可爱的孩子!这就是儿童诗带给我的魅力,他,让我在不经意间走进了孩子纯真的情感世界!

再看小作家陈毓文的《考试》:“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学生的“命根”。/我喜爱考试,/它是测试你学习收获的“仪器”。/若是你考个顶呱呱,/啧啧称赞围着你。/我讨厌考试,/它是让你精神紧绷,头脑发胀的“仪器”。/若是你考个烂糟糟,/“雷整首诗写出了考试给学生带来的欢喜和悲伤,对于考试他们既爱又怕。这是一种多么真实地坦露。如果家长读着孩子写的这首诗,还会让孩子承受“雷雨交加”之苦吗?看着学生用他们乐意的方式,轻松、有趣、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那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读着这样的儿童诗,你会被孩子纯真、无邪的心灵所熏陶、净化、征服!

3.锤炼语言——开启表达的绿色通道

我们常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真正要一首诗成为孩子们永远美好的礼物,我们除了要指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心灵之外,还要走进语言。儿童诗的语言平易浅显,又要生动活泼,符合儿童的语言习惯。如这首《下棋》:“我坐飞船上太空,/来到月亮婆婆家。/月亮婆婆爱下棋,/要跟我来比一比。/辽阔天空当棋盘,/闪闪星星当棋子。/下完一盘接一盘,/一直下到梦醒时。”不仅形象鲜明,而且音韵铿锵,顺口,好记。

再如陆必成的《雨》:“雨哗哗下着,/它给大地带来了绿,/那就是草木的新衣。/雨哗哗下着,/它给大地带来了红,那就是盛开的鲜花。/雨哗哗下着,/它给大地带来了生趣,/那就是田野里奔跑的你、我、他……”和尹晴的《都不小》:“小草说:我很小,/草原说:你不小,/是你把我点绿了。/水滴说:我很小,/湖泊说;你不小,/是你把我灌个饱。/这时,大自然说:/你们都不小,/是你们把我装扮得鲜亮又美好。”语言简洁,节奏分明,音韵流畅。令人感到明快而优美。写这两首诗同学以前很怕写作文,正是这样的写诗尝试训练着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逐步培养着他们的习作兴趣,使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甚至包括创作的欲望一点一点地被挖掘出来。也正是在童诗创作中一次一次的“成功”,使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我想也没有必要再列举了,如果有兴趣,你也不妨和孩子们一起在儿童诗的海洋里畅游,相信你会得到更多的喜悦!

一首优秀的儿童诗,不只在童年吸引过孩子,它一定会跟孩子以后的成长一道永存!让我们这些语文老师,引领着我们的孩子去接触更多的儿童诗吧,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美好、永恒的礼物!在这里他们不会体验写作的痛苦,他们只会体验到自由“倾吐”的快乐。让儿童诗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开启一条绿色通道,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不断地求真,求善,求美,更加健康、快乐地体验学习之美、生活之美!让儿童诗的价值在教师的手中重新复活。

参考文献:

[1]陈莉. 读诗给儿童补充精神维生素———访著名儿童诗人金波[N ]. 中国教育报, 2005 -

01 - 20 (6) .

[2]郑光中. 幼儿文学教程[M ].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8: 137.

[3]霍玉英. 小学中文科教师“内容教学知识”研究[M ] / /周汉光. 语文教育新动向. 香港: 中文大学,2000: 143 - 154.

[4]霍玉英. 童诗教学: 审美教育的三种境界[ J ]. 基础教育学报, 2003, 12 (1) : 11 - 30.

[5]丁曲. 螃蟹[M ] / /刘育贤. 中国儿歌作家优秀作品选. 郑州: 海燕出版社, 1993.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3、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

汉语中成语的独特性及成语教学方法浅谈

汉语中成语的独特性及成语教学方法浅谈 摘要: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短语形式。成语语义形象感鲜明,将“象、言、意”完美融合,将其用于创作,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高作品的层次和人们的审美情趣。成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就目前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部分的教学方式,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关键词:成语独特性教学方法语义融合力 1 汉语成语的确定及其范围 成语是汉语中特有的短语,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对于它的界定,至今学术界仍众说纷纭,尚无明确定论。主要分歧在于成语和惯用语之间的划定。刘叔新先生认为凭借“表意的双层性”可以区分成语和惯用语,并认为“穿小鞋”、“碰一鼻子灰”和“三长两短” 、“七上八下”、“甚嚣尘上”等都具有成语的资格。而目前国内有学者则认为它们属于惯用语范畴,周荐认为,“穿小鞋”等之类常被人们视为惯用语的单位实际上应属于词,而“三长两短”、“七上八下”、“碰一鼻子灰”等俗语单位为惯用语。 2 成语是汉语的独特的组成部分 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是汉语独有的语言,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是没有成语的。汉语是世界上独有的表意性语言,而成语又是汉语中最璀璨的明珠。它浓缩了历史,融进了文化,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变而形成丰富。可以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都包涵在浩瀚的成语之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的独特性在于: 第一,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各朝各代的文化和历史保存在成语之中,这使成语具有各朝各代鲜明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特色。熟知成语典故之人,一读到成语,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就鲜活生动的再现眼前;对历史不太熟悉之人,也会明白成语中引申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给人的教育启迪,通过成语这种方式,就把它的精神实质流传了下来。 第二,成语用它强烈的情感、价值观和鲜明的形象感向人们传递细腻而准确的信息。成语中有褒有贬,扬善抑恶的价值取向十分明显。有些抽象的感情、概念,用语言很难描绘,但一个普普通通的成语,就可以把人的感受完整而准确的表达出来,这是成语特有的魅力。比如“哀声叹气、哀哀欲绝、哀思如潮”就把人悲痛的感觉栩栩如生的描绘出来; “目中无人、昂首向天、昂首阔步”就把一个人的

浅谈儿童诗的教学策略——以儿童诗《我想》为例

浅谈儿童诗的教学策略——以儿童诗《我想》为例 发表时间:2018-11-08T10:53:32.32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38期作者:黄宁娟[导读]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儿童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让儿童诗浸润我们的语文课堂。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江南第一小学532200 摘要:在儿童的精神成长中,诗歌的作用不言而喻。在今天高速信息社会,特别是少年儿童依旧需要诗歌的滋养,需要通过诗歌自己获得生存的自信与意义,获得精神的升华、安慰与愉悦,记住勇气、自豪、善良和奋斗精神。为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儿童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让儿童诗浸润我们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儿童诗诵读品析仿写积累 在语文教学中,课标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首儿童诗《我想》为例,谈谈自己对儿童诗教学的粗浅看法。 一、诵读,读中感悟 1.听读,整体感知。创设良好的诗的氛围是诗歌教学的前提。根据不同的诗歌使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听听录音泛读或教师泛读,能感受到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轻松活泼还是悲伤难过,不必急于分析或是大声朗读。如在《我想》一课中,我先出示春天的画面,然后问:在美好的春天里,看到美好的春光,你会想些什么?创设情境,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春天,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再引出著名作家高洪波以《我想》为题,写了一个孩子热爱春天、热爱自然,在春天里的美好想象,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在学生自己诵读过后,教师再范读,这时的泛读不是强加、不是灌输,而是引导,让学生在听中体会老师是怎么读出孩子们在春天丰富的想象的。 2.自由读,个性感悟。学生对诗的内容、基调有了大概了解后,可根据不同的诗歌体裁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读的层次和要求要明确,读得通顺流利,读出韵律和节奏美。在交流中,可让学生想象画面,再自读,读诗不在于声大,而在于用情,读出自己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在《我想》第一小节的设计中,侧重指导朗读,举一反三,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以致用。如诗中的小主人,他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呢?你能不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这美妙的想象呢?学生读后,适时引导,要注意重读和停顿的地方,体会诗中的情趣,读出诗歌的感情。必要时,老师可再泛读,指导学生听,与之前对比,让学生再读。 二、品析诗句,培养语感 1.品评难解字词句。如《我想》第一小节中的“悠”是什么意思,写出了什么?在理解的过程中,就帮助学生感受到了诗中孩子美好的愿望。在第三小节中三个表示看的词语“看、望、瞧”,同义而不重复,用词精妙。把蓝天当做学习的课堂,体会孩子想法的大胆。 2.想象诗歌中的意象。诗人往往通过构建独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如《我想》在学生自读、自悟后,让学生说说诗中的孩子有哪些美好的愿望?你觉得他还会有哪些愿望?学生会畅所欲言,从中就让学生感受到孩子那许多美妙的幻想以及对美和自由的追求和幻想。 3.赏析写作技法、修辞手法。诗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含蓄美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了增强表达效果,诗歌中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我想》一诗共五节,前四节运用排比手法描绘“我”的四个愿望,形象由浅显直白到意蕴深厚,层层递进,次第呈现。作者在这四节里大胆想象、巧用比拟,物我一体:把自己的手安在桃树上,带着一串花苞;把脚丫接在柳树上,汲取营养;把眼睛装在风筝上,看白云瞧太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变幻出春天的花草。既生动形象,又顽皮可爱、充满童趣。 三、仿写,勇于创造 儿童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尤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分行的语言,重复的句式,相似的段落,都是学生模仿创作极佳的学习范本,很多儿童诗的教学都可以以读为主,以仿写为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儿童诗的魅力。在学了《我想》之后,我请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迅速浏览一遍,看看每一节的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课文的意象,把眼光投向大自然的其他景物,去触发我们的想象,并抓住事物的特点,选择一或两个事物进行仿写。通过仿写,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四、积累,从课内到课外 学生的学习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诗歌的学习也一样,仅仅教好课本上的诗歌,还达不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广泛阅读,大量积累的要求。每首诗的教学学习不仅局限于“这一首”,可以借“这一首”架起通向“其他首”这样的桥梁的作用。这样从一首到多首,从课内到课外,就可以不断丰富学生诗歌的积累。诗歌的滋养,儿童的精神必将不断升华,语文素养必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娟静待花开——儿童诗《我想》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2016,(4)。 [2]费莲浸润在诗意的童年里——从儿童诗《我想》一堂课谈起[J].快乐阅读,2016,(8)。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指导有效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指导有效策略作者:马丙印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6年第8期 安徽省阜阳市第十五中学马丙印 【摘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各学科都在积极的寻求高效的教学方式,并且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本文立足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主要针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指导的 有效策略给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指导策略 对于初中语文而言,使学生克服写作困难的难题成为了初中语文在新课程改革后教学的重点。 一、巧妙运用语言,培养学习兴趣 由于以往作文课程教学方式的错误,导致学生将作文定义在了困难的级别,从而致使大多 数学生对写作缺乏浓厚的兴趣,甚至产生了厌恶的心理,阻碍了教师在初中语文作文指导课程 的顺利开展。故在初中语文作文指导中要逐渐建立起学生做作文和写作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 极配合教师安排并且以端正的态度用心的对待每一次的写作。因为写作是对语言的充分运用, 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的魅力培养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明年逢春 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财运”,其不同断句方式所表达意思不同的语言魅力来激发学生对语 言表达的兴趣,进而培养起学生对写作和作文的兴趣。 二、多读几本好书,培养阅读习惯 写作除了要将学生对作文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还要在表达的基础上对表达的语言及表现 手法进行优化,并且在作文中加入素材,从而使作文有血有肉,更加的优美、主旨更加具体。 但要做到对作文语言及表现手法的优化和素材的合理添加,需要学生在日常教学生活中重视对 作文写作手法和技巧以及优美语句等素材的积累,其中最直接的积累方式就是通过阅读好书, 使学生在好书的阅读中掌握一些好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技巧,同时进行写作素材的有效积累。但 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这就使学生失去了对作文写作手法、技巧以及写作素材最直接有效积累的机会,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指导中要重视 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读书,读好书,从而提高学生的文 学积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教学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例如举办“阅读 素材积累比赛”,使学生在竞争中培养其对阅读的习惯以及阅读素材、表达方式和技巧的积累;或是举办“读后感交流会”,在学生之间进行写作素材及作文表达手法、技巧的交流,促进学 生对作文表达技巧及写作素材的有效积累,从而使学生能够写好作文。 三、注重以生为本,引导学会表达 新课程教育理念不同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其注重对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的发掘、保护和培养。但在传统的写作训练中,作文的主题及思想都在教师的安排之中,并且作文的写作思路和方向 都得到了教师的固定,这不仅阻碍了学生对作文发散性的理解,还阻碍了学生在写作中对自我

基于特点分析的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特点分析的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专业对传播我国传统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成语部分的教学更加关键。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书面文件和较高层次的社交场合中,适当的成语运用很重要。留学生回国后,成语知识的积累对他们向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很大的助力。 标签:特点分析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策略 一、概述相关特征 成语的形成和使用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渊源,对语法与词汇的应该都有很高的要求。下面从几个部分对其特点进行介绍 1.成语所具有的历史文化深度 从成语的形成源头来看,其推广与使用几乎与华夏文明的兴衰步步相伴。在距今几千年的儒学典籍《周礼》中,成语已有所见。很多成语本身就是对一个故事或者人物生平的概述,例如买椟还珠、鞠躬尽瘁、夸父逐日。要正确运用这类成语必须对其文化渊源有所了解。成语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汉语中特殊的语音、词义和语法现象 2.成语的意义具有完整性 对于成语的理解必须有整体的观念,并不是零敲碎打弄懂每个字的含义就能够掌握成语整体的含义,例如醍醐灌顶、格物致知这类成语,单字的意义与其整体含义差异很大,必须从其蕴含的完整历史故事去理解才能获得正确的含义。我们必需要实际去体会成语的释义及从全面了解并掌握其所代表的深远含义 3.成语的严谨性 大部分成语都用四个字的短小篇幅蕴含了深刻复杂的含义,具有不可随意更改字序和语素的凝练笔力。成语结构成分和结构形式大都是固定的,不能任意变动顺序或修改、增减其中的任何成分 4.成语的韵律之美 汉语语言的韵律之美从古诗词中体现得最为生动完整,成语中的文字音调变化与声调使用同样表现出了这一特征。成语声调变化多端、韵律含义丰富、词语语音抑扬顿挫,具有完美无瑕的音乐性。成语的合辙押韵完全是依靠着汉语的声调系统来完成的,声调的任何细微变化,即可以收到完全不同的、令人激动万分的效果。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等等。

诗歌阅读教学设计的策略

诗歌阅读教学设计的策略 首先,这是人类情感本能的需要。为什么所有民族最古老的文学都是诗歌?因为诗歌原本是内心的歌唱,是生命节奏、内心节律的相呼应,具有强烈的内在节奏与旋律。“诗”与“歌”原本一体,最初甚至是诗歌、音乐、舞蹈的三位一体。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自南北朝到唐代人们始终热衷于从音韵、格律的角度展开对诗歌的研究,为什么宋代的词牌、元曲的曲牌,均从节奏与旋律音乐性入手变革诗歌。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即便不从思想内容上看,单看其韵脚、节奏、气势乃至虚词,均有酣畅痛快之感! 其次,诗歌还是人性的需要。人性向最细腻、最深厚、最高尚、最美丽处发展需要借助诗歌。诗歌确保人性与世界的联通。海德格尔醉心于荷尔德林诗歌研究:人类理性觉醒以来,过分的理性制造了逻辑严密的世界,并以语言显示这一世界。人们用语言认知并思考表达这一世界时,给万物命名并且使万物只以名称显示。语言使人类丧失了对世界的直接感受力,使得人类只能够以概念代替事物,以逻辑代替感情。诗歌,是对现代理性社会这一弊端的拯救。[1] 最后,诗歌是语文教育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如此规定中学诗歌教学的基本目标: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中学语文教育有两大基本目标:实用与文学教育的协调发育。文学艺术的极致是诗歌,被誉为文字与灵魂之舞的诗歌,必然成为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重要文体。 一、诗歌的体式特征 诗歌是一种以凝练的语言抒发情感的文学文类。其主要特点是:①语词凝练;②结构跳跃;③富于节奏和韵律。 诗歌以抒情为主,但有些诗歌也包含叙事成分。根据抒情和叙事元素在诗歌中比重的不同,人们将诗歌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根据是否遵守格律规范这一标准,诗歌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白话诗)。[2] 1.古体诗体式特征 古体诗古朴、凝重,形式自由。这类诗歌具有较强的散文化特征:语序平直,意脉连贯清晰,只要在诗句间加上少许虚词即成散文。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古体诗意脉连贯自有其缘由。因为古体诗一般篇幅较长,如果没有一以贯之的意义脉络,将为读者阅读带来困难。而意脉连贯这一特点,就成为古体诗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例如,有教师教学《将进酒》,就用几个问题梳理了全诗脉络[3]:李白劝谁喝酒?李白劝朋友怎样喝酒的呢?李白自己怎样饮?李白为何如此豪饮狂饮?这些问题逐层深入,很好地展示了诗歌的内在层次,符合古体诗意脉连贯的特征。 2.格律诗体式特征 格律诗自南朝齐梁肇始而成熟于唐代,形成了一整套精致周密的结构。[4] (1)在语音序列上,格律诗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性,对中国诗歌的音声序列进行了整体设计,通过字与字、语与句(包括声调与韵脚)之间的变化,设计出一套声律样式,具体规定诗歌中每一个字的声韵调,使诗歌显现出铿锵抑扬、变化和谐的节奏之美,从而实现了“诗”与“歌”的合体。 事实上,汉语中的四声平仄通常都暗含情感指向或意义内涵。例如,近代人谢云飞曾在其《文学与声律》一书中论及平声清扬平和,仄声急促凄切。开口呼有欢快妖娆意义,微灰韵有气馁抑郁之感。而王力《汉语史稿》亦称音韵与意义相关。赵元任解说《白雪歌送武判

《读历史 学成语》教学方法

《读历史学成语》 教学方法 一、星级达标标准 学生拿到书,首先应明确达标标准。 无论成绩好坏,全班学生一起在课堂上“海量阅读”,这是我们祟拜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推崇的教育理念。因为一个班几十个学生的能力有差别,勤奋程度也不一样,要做到全班阅读速度统一,所以要制定不同的达标标准。这套书的达标标准是: 一星标准:★ 读熟书中的文字即可。“历史概述”“相关成语”“成语故事”都 要读熟。 在“成语故事”中画出文言文的译文。 在“成语运用”中填写答案,读熟句子。 二星标准:★★ “历史概述”:读熟。 “相关成语”:遮盖左边的成语,看着意思能说出成语。 “成语故事”:能读熟古文,遮盖故事中的译文,能解释古文。 “成语运用”:能看着前面的“相关成语”说出答案。

三星标准:★★★ “历史概述”:读熟。 “相关成语”:遮盖左边的成语,看着意思能说出成语。 “成语故事”:看着古文能解释意思,看着意思能背诵古文。 “成语运用”:能直接说出答案,不参考“相关成语”。 二、课堂教学 四人合作小组轮流上讲台讲课,老师站在讲台一侧,倾听、追问、评判。没有经过训练的班级可以由老师先示范几次,然后再由学生当“小老师”讲。合作小组四个人一起当“小老师”比学生一个一个上台当“小老师”更能保证“教学”的效果,因为合作小组的成员在备课时会互帮互学。 1.“历史概述” 由一个或两个“小老师”轮流读一遍。每读完一段,把需要强调的词领读一遍,全班学生齐声跟读三遍。哪些是需要强调的词呢? 一是生词,二是段落中的重点词。如《远古》的最后一段领读“陶唐氏、有虞氏、禅让”。读完问学生: 尧、舜的名字还可以怎么称呼? 舜让位大禹,后人把这种让贤行为称为什么? 2.“相关成语” “相关成语”中的成语,“小老师”全都领读一遍,全班齐读三遍。

一年级儿童诗歌教学策略

一年级儿童诗歌教学策略 ------将所学诗歌运用到生活、情境中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中,诗歌总共出现25首,其中开篇为上学歌,意在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的价值观。拼音教学中有9首,主要为巩固拼音的学习。课文教学7首,识字教学4首,侧重点在于识字,语文园地4首,意在亲子共读,让学生感受阅读快乐,激发阅读兴趣。样的诗句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展现儿童诗歌的魅力呢?如何让学生将所学诗歌运用到情境中呢? 一、多种形式朗读 教学儿童诗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把字音读准,把逗号或句号分隔的断句断恰当,把句子里的词语和词语间该停顿的地方停顿准确,即把句子读通顺。自由朗读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可以请每个学生读一句,可以男女生各读一句,可以小组每组读一句,也可以同桌共读一句,如果诗歌短小,可让学生单独示范读,其他学生帮忙更正。朗读环节,教师要保证朗读时间充裕,力求全班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 二、领悟意境 简短的儿童诗中会出现为数不多的形容词或动词,这些词对拓展儿童语言,培养语感至关重要。如《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教学中,教师可以紧扣词语“小小的”和“弯弯的”,引导学生想象船儿和月儿的形状,并带着动作读一读。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引导学生看图。教师可以在读诗前提问:图上画了什么?读诗后提问:哪几句诗反映的是图上的内容?如《影子》和《明天要远足》两篇诗歌,单看图上孩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表情,就能知道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中感性的语言符号一旦有与之相契合的鲜明形象,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会更深刻,更令之难忘。 三、模仿创作,加以运用 《家》是一首学生喜爱的儿童诗,诗歌把学生带到了广袤富饶的大自然中,去寻找每种生灵赖以生存的地方。诗文最后升华到祖国是我们的家,读来真切感人,一种质朴单纯的归属感萦绕于怀。学完后教师提问:“蓝天还是谁的家?”学生们炸开了锅:“蓝天是风筝的家”“蓝天是飞机的家”“蓝天是海鸥的家”“蓝天是外星人的家”“蓝天是晚霞的家”……学生们大胆表达,从蓝天到泥土,学生给出了极富个性和创意的答案。教师继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引导学生把主语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换一换,完成填空:_______是_______的家。

初中语文系列作文写作教学策略分析71

初中语文系列作文写作教学策略分析 摘要: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开展系列作文练习, 通过给学生布置一些系列的主题作文的方式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 系列写作类文章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以单元的形式对学生某一写作 专项进行突击练习,让学生逐渐深化自己的写作功底,逐渐写出更加优秀的作文来。 关键词:初中语文系列写作教学策略 作文教学不比其它,讲究阶段性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进行写作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其天天“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如精心开展“主题战略”,通过定期定主题 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系列化作文的写作练习,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下面就对如何更好地开展这一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依托单元环节,仿写课文内容 首先教师应该根据课文的单元环节给学生布置对应的作文主题练习,让学生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作文写作。 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进行课文的简单仿写,让学生在学习课 文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同时更好地研究自己的语言组织方式,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 的写作能力。当某一单元讲完了以后,这一主题的写作练习也就可以随之终结。 二、寻找生活元素,叙写精彩场景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元素。任何一门文学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作为教师来说,应该让学生敢于发现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并引导学生将 生活中的这些元素当作一个系列进行写作,从而让学生在分析“系列报道”的练习 过程中巩固自己的写作能力。 具体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寻找一个生活中的趣味元素,然 后给学生制定写作的计划,学生根据计划每天或者按周期写出一篇作文,写作时 应特别注意对精彩场景的描述和叙述。 比如,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主题作文题目“我家附近的闹市”,让学生深入 自家附近的闹市中去接触不同的人、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寻找发生在这里的一 些趣事,尝试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并进行简短的评论和抒情。 这个题目贴近于生活,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到其中。于是下课后很多同学直接来到自家附近的闹市中进行感受。有同学每天都去能找 到很多有趣的故事。 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两篇作文的节选:: 1.“今天去闹市中玩,发现一个摊铺围着好多人,走近一看是一个老头在那儿 摆了一个摊位,承诺抽牌给钱,除了抽到4以外,其余的点数都给钱。活动非常 刺激,吸引了很多人。我在这儿看了一会儿,感觉像今天学的‘聚众赌博’,于是 就离开了。” 2.“今天又一次来到闹市,发现在那聚众赌博的人更多了。我刚要过去看, 就听见有警车的声音,不知道是谁举报了摊位,摊主想跑没有跑掉。果然是聚众 赌博,幸亏我没有参与。”学生的两篇系列短文虽然简单,但叙事清楚,因此是很好的两篇短文随笔。 三、挖掘社会主题,引导多层反思 社会主题同样是学生应该留意的一个主要问题,各种社会热点的评论、各种 社会话题的发现和评论、各种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和叙述、不同人的不同做法等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高手著]

我们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应十分重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努力教会他们如何学习语文,这才能很好地体现出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关系。学是在教之下学,教是为学而教。 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不仅应该系统地总结语文学习方法,而且要认真地去研究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艺术,也就是说既要设法寻找学习语文的"钥匙",还要去研究如何教会学生使用这把语文学习的"钥匙"。当然这里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如,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怎样对他们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语文学习方法,怎样采取不同的授受途径,等等。此外,还要从"学" 的方面,认真注意教法的改革,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从一定的意义讲,教师的教法,往往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模式。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就接受了教师通过教学展示出来的学习方法。 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要他们改变笨拙的不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转变学生养成的不良习惯是困难的,要改变它需要一定的毅力,摸索掌握新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有一个过程。因而,一开始由于学生的不适应,他们在语文的学习上会有一段暂时停顿时期。教师应向学生指出:不要被暂时的现象蒙住眼睛,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方法对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巨大作用。 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能在知识的真空里进行,而要与语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赞科夫指出的,学习能力发展总是与情感、意志、注意、兴趣互相联系。所以,指导语文学习方法,不能孤立进行,要与语文知识的传授结合,又要与思想教育、感情培养结合。 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在语文的知识和能力方面,储备了一定的词汇量,积累了一些文章,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为学生全面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奠定了基础,同时根据心理学上分析,学生智力发展高峰在初、高中阶段。而智力正是构成学习基础的能力,中学阶段确实是掌握学习方法的最好时期。另外初中阶段又处于从孩子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一个独特的时期,学生在心理上具有像钟摆一样强烈的动摇特征。因此,在这时期里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他们就容易接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

浅析基于微课程的小学语文成语教学策略研究,教育研究.doc

浅析基于微课程的小学语文成语教学策略 研究,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以微课程为基础的小学语文成语教学策略,以实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微课程;小学语文;成语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线的网络学习已经越来越成为现代教学中所使用的一个手段,引入微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分析了以微课程为基础的小学语文成语教学策略,以实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标。 一、以人为本,激发学习兴趣 1.读成语。成语是我国灿烂的文化艺术瑰宝,它是在汉语使用过程中长期积累而成的。成语相比较于汉语句子,更富有韵律和诗意,也因此使得成语的阅读更加朗朗上口。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成语的具体学习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负荆请罪”这一个成语时,教师就可以先简单的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含义,然后带领学生进入成语的朗读阶段。这样一个相互承接的环节,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成语背后的画面感,同时又能够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这对于帮助学生记忆成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画成语。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其特殊的背景故事,如“滥

竽充数”、“画蛇添足”、“守株待兔”,等等,这些故事不论其是否是历史事实,还是童话故事,都是为通过一定的画面刻画,让人们更容易理解、记忆和感悟成语。因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刻画成语中的情形。例如,在第六册中有一组很富有诗意画面的成语组:浩瀚烟波、一碧万顷、游人如织等,这些成语并不难理解,教师不必逐词逐句地讲解,当然也不需要给学生预留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但是,却也不能忽略这些成语的学习。而在这个时候,微课程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教师可以在微课程的时间,有选择性地让学生将这些成语串联起来。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体会到学生的水平,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对于他们今后的成语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说成语。成语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感受灿烂的汉语文化,其根本的教学目的还是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成语。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说成语的欲望。每一个成语本身就是一个故事,这对于喜欢故事的小学生来说,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因此,在学习语言故事中的成语: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等成语时,教师应当为学生讲述其背后的故事,然后再利用微课程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收集类似的成语,并以微课的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完成成果。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以类别的形式进行教学,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分类学习成语的良好习惯,为他们今后的成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立足教材,结合集中和分散教学 1.融入单元练习。单元的练习是与本单元内课文相对应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正式的学习之前,要熟悉每一单元的练习内容,并根据具体的练习环节找出对应的成语出处。例如,在理解

古诗文教学策略

诗歌教学策略,古诗文教学的策略 一、经典诗文,诵读感悟 古诗文的教学常用的就是诵读教学法,诵读渗透全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初读,读对读准,字正腔圆。再读,读出节奏,有板有眼。深读,读出意境,有滋有味。古诗文的读,有讲究平仄规律的诵读,有半读半唱的吟读,有和着古曲的唱读,有且歌且舞的美读。在引导下读,边想象边读,范读,带读,伴读,在读中感悟语言,读中想象意境,领会诗人情感。古诗吟唱教学法是指在教学生平长仄短的规律后,借助老师的手势,体态引导学生吟读古诗,这有些像合唱时的指挥。如:“春风不度玉门关”,加了手势,学生果然就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了。所谓唱读,即借古音乐配合,将诗唱出。如:配《阳关三叠》学唱《送元二使安西》,还可用《明月几时有》的旋律唱《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手舞足蹈的读,如老师用手拍节奏,带领学生读出诗的韵味。 另外,就是以诗作答,反复诵读,层层推进。 课例4:《泊船瓜洲》诗中,老师说:桃花又开了,小草又绿了,燕子又回来了,然而诗人却离开了,有道是故土难离,诗人不禁想——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怎能不问——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是不得不问——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怎能不想,怎能不问——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 回忆了家乡,回忆了亲人之后,老师又对比问:团团圆圆一家亲,还能吗?眼前只见——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和朋友一块饮酒,还能吗?眼前只见——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也许他一去不能回呀,再看一眼——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种乡思啊,惟有问明月——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这种乡思啊,只能问明月——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反复多次的吟诵之后,学生不仅熟读了诗文,也更深沉的理解了诗人的情感。 二、自读自悟,领会诗意 除了借助注释,工具书,自己初步理解诗意,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技巧。 (二)抓诗眼、词眼 有些诗,有表达诗意或诗人情感的词,这就是诗眼、词眼。教师敏锐的抓住诗眼、词眼,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显得大气智慧,避免了单调的逐词逐句的讲解,而使古诗的教学支离破碎。 《清平乐?村居》中,窦老师抓住了“醉”“卧”“最”几个词眼。尤其是“卧”字的处理,甚妙。一开始,学生以为小儿偷懒,顽皮,窦老师先让学生说说换成“趴”“躺”好不好?启发学生体会“卧”可侧卧、仰卧、趴卧,是最舒服的姿势,又唤起学生在草地上卧着,打滚的记忆,感受卧的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又想到静卧时的安静,安详,心无旁骛,他也许在想,莲蓬带回家要给两个哥哥吃,还要给年迈的父母吃。到此,学生也就从这一卧字,感受到了小儿的可爱,明白了最喜小儿的缘由。 《如梦令》中,老师抓住一个“醉”字,从词中想象画面:让人陶醉的景——“溪亭”“日暮”“惊起一滩鸥鹭”,感受李清照的幸福生活,品出她这醉的是“乐酒”,又通过《声声慢》对比,感悟醉的是苦酒。以诗引诗,学生对李清照的人,词风就有了全面的了解。 (三)板画助学 课例9:《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可采用板画助学。“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三个地名之间的位置,让学生根据注释,在画上填上地名,直观形象的理解了诗意:京口和瓜洲隔江相对,京口和钟山只隔着几座山。 三、深入悟读,想象意境 古诗词难教,很大一个原因在于诗的意境难以带领学生进入,因为古诗的写作年代久远情景

儿童诗教学策略分析教学提纲

儿童诗教学策略分析 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真、质朴、富有幻想。儿童诗教学恰恰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一是儿童的天性是好奇,好幻想,儿童诗教学能投其所好,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习作的兴趣。二是儿童想像力发展较早,儿童诗教学可以用其所长,把儿童潜在的想像力发展成创造思维能力。三是儿童诗语言的精炼、音韵优美的特点,对于规范孩子的语言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儿童诗是为少年儿童创作的,符合他们的心理和审美特点。它具有情感高洁、想象丰富、童趣盎然、语言精美等特点。这就使得儿童诗和一般的阅读材料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儿童诗的重点往往不是叙事,而是抒情;其次,儿童诗的语言精美、凝练,较多的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最后,儿童诗里有着丰富的想象,是的诗歌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因此,以讲读文章的方法来教授诗歌,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针对儿童诗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听童诗的声音——读诗 1.推荐优秀的儿童诗作品读诗首先要有优秀的作品。儿歌是儿童诗的“童年”。儿歌在词语运用上讲究顺口自然,注重语音外在表现形式上的音乐感,追求幽默、机警的谐趣,适宜于歌唱游戏,因此,最容易被刚入学的学生接受和喜爱。老师结合课文中的儿歌儿童诗教学,向刚入学的孩子推荐了《新编儿歌365首》。他短小,有趣,非常适合一、二年级的孩子阅读、背诵。金波、圣野等一大批著名儿童诗人专门为低龄儿童创作的儿歌贴近他们的生活和认知水平,符合他们的心理,大大地拓展学生阅读儿童诗渠道,同时也为识字提供了很大的实践空间。 2、提高学生对儿童诗的理解金波、叶圣陶等著名的儿童诗人,他们都具有天生的与儿童的亲和能力。他们创作的许多儿歌都早已被学生所熟悉,如叶圣陶爷爷的《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学生早在幼儿园就能朗朗背诵了。读诗不等同于把诗读一下,要细细地咀嚼,慢慢地体会,才能尝到诗的滋味。因此在课堂中给予必要的指导,通过介绍这些儿童诗人的故事和他们的作品,拉近诗人和孩子们的距离,增进孩子对诗歌的理解。 (二)练诗的体操——说诗,填诗 设计“课中课”,读诗品诗多积累如何对学生进行童诗教学呢?是单独拿出整节语文课对他们进行“填鸭式”灌输吗?这样学生会不会厌倦呢?还是将这些童诗作为每天的“甜品”,让他们尝一点就爱上这甜丝丝的味道?再三思量后,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开展“课中课”教学,即在每一次语文课上抽出5分钟的时间开展读诗、品诗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吟诵诗歌、热爱诗歌。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教学安排。 (1)寻因法的训练技巧 兔子→受人欺侮……哭红了脸…… 星星→树枝把天空戳了许多窟窿…… 石榴→开心笑得露暴牙笑迎秋姐姐 太阳→怕和我比早起输得脸红……涂脂抹粉……喝醉了酒…… 草莓的痘痘→化装时忘了……长雀斑了…… 小雨点→想出来透气……乌云妈妈的孩子…… 雪花→小姑娘梳的六个小辫子……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学生缺乏主动性,在课堂上做了旁观者、局外人,他们被动的接受着老师的理论,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思维能力、个性发展被压抑,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兴趣日益淡薄,就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眉飞色舞、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学生却是一蹶不振、无精打采、恹恹欲睡,整个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效益非常低下。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越来越低,听、说、读、写能力也越来越差。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形势的发展,新课程已明确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的思想转入到怎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也就是说,以“还”为基础,向上跨了一个台阶,达到“多向互动”;对这种互动的要求不仅是关注“积极”,更要把握住有效和高质量,高效课堂目标呼之欲出。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教师转变观念,营造初中语文课堂和谐氛围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身为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角色,走下圣坛。真诚的爱自己的学生,爱他们的优点,也爱他们

的缺点,亲近他们,与他们心心相印,尊重他们的人格,少一点审视责备的目光,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注意十分谨慎的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想方设法为学生获得成功创造条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最终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一种真诚合作的新型关系。同时,作为教书育人的领军人,语文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因为学习是促进知识更新,接受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一关注时事,洞察天下大事;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业务水平;三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他人经验,增强教科研能力;四要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提高教书育人质量。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初中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可以利用学生愿意看小说的优点,指导学生多阅读文学书籍;可以让学生体会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丰富多采的,而不是死记硬背。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仔细研究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要全面把握,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导入设计,适当补充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一上课时播放

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词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词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古潭乡中心小学:周燕妮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段目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词语教学与画面想象、情景创设、生活实际、查字典、概括文章内容、、指导朗读相结合起来。 正文:在中年级段,很多老师认为识字、学词是低年级的事,跟中年级的教学关系不大,词语的学习只是为学生的顺利阅读扫除障碍,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掌握,不必占用课堂宝贵的时间。认为中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较低年级的强些,作为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初步会借助工具书来理解词语意思了,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了,教师不需要“浓墨重彩”去做低年级教师的事情,,于是很多的教师在处理课后生字词时,无非就是读读抄抄,或自学了事,犹如蜻蜓点水,没有真正达到会读会写会用的目的。特别是公开课,对字词的教学更是微乎其微。课堂上教师或者避过词语直奔课文内容,或者简单地让学生读一读,总以为字词教学是比较简单的。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学过的词语学生能讲出词语的意思,换一个词学生就拿不准了,在课堂上,学生只会念字典上的解释,但当要求把词意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表述出来时,欠准确。 如何使学生把使用工具书形成学生理解词语的习惯?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了词语的本意,如何使他们在理解词语本意的基础上,联系语言环境及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如何使学生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想象画面,用语言描述画面?学生离开了工具书,还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何多种方法并用来理解词语,本人就执教《搭石》这一课时的词语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 一、词语教学与画面想象相结合与情景创设相结合 1、其实,我们平时在读词语的时候,是不是常常忽视了词语本身也带着很强的画面感、形象感、情感?当我们出示词语的时候,你读、我读、大家读,这些读词语的形式最终导致学生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当我们把这些词语转化成画面后,让学生想象词语所蕴含的意象,有了质感的画面,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是更深入了吗?例如:在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先让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走石图”的美,你们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协调有序)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呢?(可联系上下文理解,从课文中找一些句子说明这个词的意思。) 再创设情景: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前面的---踏踏,后面的---踏踏;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