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性冻土地区铁路路基冻害分类及综合整治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大西高速铁路季节性冻土区路基冻害成因及整治措施李尚飞【摘要】以大(同)西(安)高速铁路高速综合试验段为例,对季节性冻土区路基冻害主要成因、整治措施及其效果进行研究.针对高速综合试验段路基含水量高、细颗粒含量大、所处区域长期低温而导致路基出现冻胀进行分析,采用封闭轨面渗水裂缝、清理电缆槽泄水孔、增设基床表层排水孔和基床底层排水盲沟等措施进行整治.分析对比病害整治区段同一位置的年度最大冻高数据,证明提出的路基冻害整治措施可行并有效.【期刊名称】《中国铁路》【年(卷),期】2017(000)009【总页数】4页(P109-112)【关键词】大西高速铁路;季节性冻土区;路基冻害;整治措施;高速综合试验段【作者】李尚飞【作者单位】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高铁工务段,山西太原0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16高寒地区路基冻害一直是交通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影响冻土地区铁路和公路各项技术指标及行驶稳定性的控制因素。
特别是在季节性冻土地区,路基随季节变化而反复出现冻胀融沉现象,容易产生不均匀冻胀,从而导致路基高低不平,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我国季节性冻土分布很广,约占国土面积的53.5%。
研究季节性冻土地区路基土体的冻胀机理,分析其影响因素,寻求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6]。
高速综合试验段(K164+800—K251+466)起自原平西站,经忻州西、阳曲西站至歇子寨大桥台尾,正线全长86.666 km,其中路基长16.798 km,占19.38%。
2015年冬季是大西高速铁路开通后的首个冻融期,进入冻害爆发期,动态检查车检测出的偏差处所急剧上升,全线Ⅱ级偏差平均每日增加10个,Ⅰ级偏差平均每日增加25个。
进入冻害稳定期后,全线发生冻害47处,其中路堑地段占81%,累计4 266 m,平均冻高5.9 mm,初期监测最大冻高15.0 mm。
(1)基床中含有细颗粒。
现场调研发现,基床表层级配碎石中含有大量黏性颗粒,颗粒粒径对土体冻胀影响显著,为基床冻胀提供了条件。
铁路线路的冻害及整治探究摘要:铁路运输是国家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们的出行和国民经济的运转。
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铁路线路一旦发生病害危及行车安全,将会严重地影响到人民的出行。
线路冻害是我国铁路建设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
这是由于在冬天,地下水和地表水冻结,造成了铁路路基的局部破坏。
为此,本文对铁路线路的冻害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从而为旅客的安全出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铁路运输;线路冻害;治理措施铁路运输是我国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一旦出现冻害现象,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还会对行车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甚至会影响到机车的正常运行。
在中国北部,铁路的路基冻害是一种普遍现象。
为了及时、高效、科学地对冻害地段线路进行修复。
所以,对铁路的冻害进行综合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是保证旅客出行安全的第一要务。
一、铁路线路冻害概述冻害是在低温环境下路基土壤、水、温度等不良因素的综合作用,是路基的不均匀冻胀。
土壤中的水分最后会结成冰块,从而使土壤中的粒子发生位移,导致土壤膨胀,使路基发生变形。
这条路,就是一条没有规律的道路。
在线路养护管理中,线路的冻害管控与整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严寒的冬天,冻结的变化速度、生成频率、深度都会有一定的提高。
因此,冻害将对铁路的正常运行造成很大的影响,既会导致铁路运输能力的下降,也会对旅客的日常出行产生影响。
由于冻害的发生频率与发生的周期与气候、气象息息相关,并且具有突发性。
所以,其后果常常难以估计。
应引起政府、有关单位、生产一线人员的高度重视,并加大对铁路路基冻害的防治力度[1]。
二、冻害形成条件冻害是由于路基在冻融过程中产生的冻胀性和收缩性。
在温度较低时,路基内土壤的水分会被冻住导致土壤的局部膨胀,由于路基内土壤的含水量不同,导致土壤颗粒膨胀的体积不同,致使路基发生不均匀膨胀,造成冻胀发生。
造成冻害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土壤、水力。
浅谈线路冻害成因及预防整治办法摘要:线路冻害是寒冷地区分布很广和常见的病害,绥化工务段管辖地域处于季节性冻土地区,冬季线路冻害严重影响了线路质量,增加了养护维修难度。
本文就路基冻害的成因,结合我段整治冻害的实际工作,运用相关理论和经验,探讨冻害的整治方法,希望能对今后的路基冻害整治工作有所参考。
关键词:线路;冻害;成因;整治1.概述线路冻害是寒冷地区分布很广和常见的病害,它与寒冷的气候有关,冰冻线能达到相当的深度,又涉及到土的特性,因为有的土类对冰冻作用很敏感。
根据纬度和海拔高度的不同和冻土存在的时间,可以将冻土划分为以下几类。
由地面向下,每年冬季冻结到一定深度,而当夏季来临时这一冻层又全部融化的土层叫做季节性冻土,如果该土层冬季冻结后,在二、三年的夏季内才能完全融化的土层叫做隔年冻土;当土层的冻结状态持续在二年或三年以上,夏季内也不能完全融化的叫做多年冻土。
绥化工务段管辖地域处于季节性冻土地区,季节性冻土的路基冻害主要表现形式为:在冬季路基土体冻结时,路基(纵、横断面)在短距离地段内产生不均匀冻胀或路基发生冻结裂缝,或在春融期路基解冻时,融化下沉发生翻浆冒泥等。
本文就路基冻害的成因,结合我段整治冻害的实际工作,运用相关理论和经验,探讨冻害的整治方法,希望能对今后的路基冻害整治工作有所参考。
2. 季节性冻土地区冻害成因分析现对土和水两个内因在外因影响下发生的变化规律分析如下:2.1水的影响影响冻害产生的土中水分成以下几种: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结合水、毛细水、潜流性状态水、重力水。
路基土体的水分分布状态是随着一年四季而有四个明显的阶段变化。
⒈秋季:为土中水分积聚阶段,此季节是大气降雨的集中时期,在北方地区以我段为例,降雨量主要集中在七至九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因而这时期地表土体湿度增大,并下渗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期。
⒉冬季:为土中水分分配阶段,冬季温度下降至零下,土层逐渐从表层开始向下冻结,在冻结过程中,土中水分将发生变化,路基上部开始冻结并不断的从下面凝土层中向上抽吸水分,行成土中水分的重新分布。
摘要我国铁路发展迅速,正在向重载和高速发展,随着列车的提速,越来越多的既有线出现了病害情况,如路基病害。
路基的病害有多种,如翻浆冒泥、路基下沉、路基冻害等。
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冻土面积也大,在寒区修建的铁路因环境恶劣,出现了许多冻害,路基冻害主要有冻胀(主要为不均匀冻胀)、融沉和冻融翻浆。
水、温度、土质是路基产生冻害的三因素,治理路基冻害,可采取隔水、换土和隔温等措施。
本文通过阐述路基冻害产生的机理来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治理,具体措施有排水设施(如排水沟)、保温隔温设施(保温护道、片石通风路基结构、热棒路基结构)和换土措施,在青藏铁路上就采用了热棒路基。
又多年冻土地区不良地质较多,如冰锥、冰丘,可通过冻结沟或积冰坑防止冻害发生。
冻土地区的环境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减少路基冻害的发生和延长路基的使用寿命。
本设计针对冻土区路基病害的提供了一些治理措施,能有效的保证路基的稳定,不受破坏,可供同类工程借鉴。
关键词:路基冻害冻胀温度治理措施目录第1章绪论 (1)1.1 我国铁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2 季节性冻土的分布及路基主要冻害 (2)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1 国外路基冻害研究现状 (3)1.3.2 我国路基冻害研究现状 (4)第2章路基冻害种类 (5)2.1 按外部表现特征分类 (5)2.2 按负温总量分类 (5)2.3 按产生部位分类 (5)2.3.1 道床冻害形成原因 (6)2.3.2 表层病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6)2.3.3 深层冻害的形成 (7)第3章路基冻害的表现形式及其产生机理 (8)3.1 融沉病害 (8)3.2 冻胀病害 (8)3.3 冰害 (10)3.4 冻融翻浆 (10)3.5 铁路路基次生灾害 (11)第4章路基冻害防治措施 (13)4.1 水作用的机理及治理原则 (13)4.1.1 水作用机理 (13)4.1.2 治理原则 (14)4.2 排水系统 (14)4.2.1地表排水系统 (14)4.2.2 地下排水系统 (18)4.2.3 其它排水系统及方法 (22)4.3 温度对路基冻害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26)4.3.1 温度与路基冻害的关系 (26)4.3.2 温度在路基中的传播方式及治理路径 (27)4.3.3 温度治理措施 (27)4.4 其他路基病害及治理措施 (34)4.4.1 冰锥、冰丘地段的路基整治 (34)4.4.2 路堑边坡失稳及治理 (36)第5章多年冻土地区的环境保护 (37)5.1 既有线运营中的环境保护 (37)5.2 多年冻土区环境监测和管理 (37)第6章结论与展望 (39)6.1 结论 (39)6.2 展望 (40)参考文献 (41)致谢 (42)附录A 外文资料翻译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工程科技季冻区路基病害及防治措施金荣刘佳顺刘兵曹云龙(张向东指导)(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辽宁阜新123000)1概述我国冻土分布广阔,多年冻土区面积215万平方公里,季节冻土区是513.7万平方公里,两者之和约占国土面积的75%。
而且由于冻土特别是季节性冻土会产生冻胀、融沉以及造成路面翻浆和冻土路基的养护等一系列工程问题,所以关于冻土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
目前关于冻土的研究无论从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工程实际还是冻胀预测模型的研究都比较深入系统,提出了一系列的路基冻害的防治措施,建立了冻胀理论模型,特别是青藏铁路的建设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冻土研究的发展[1-3]。
马立峰等针对牙林线北段试验工程段,结合现场实测地质资料和气温资料,综合运用了XPS保温板、EPS保温板、热棒、保温护道多种防治措施进行了路基病害整治的试验研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该试验段路基病害整治效果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4]。
徐学祖等分别进行了封闭系统正冻土、己冻土中水分迁移的室内土柱试验和开放系统非饱和正冻土水分运动的现场测试工作,研究了水分运移的规律,并建立了冻土冻胀理论模型及冻胀控制措施的研究[5-6]。
王悦东等对冻土非线性断裂破坏进行了数值模拟,基于非线性断裂力学理论建立了关于冻土非线性破坏的胶结力裂纹模型,分别基于能量的观点和修正因子法,通过测试试样的非线性参数来求出非线性应变能释放率,得到两种测试结果吻合较好的结论,同时指明了冻土断裂力学发展的方向[7]。
这些成果对于季节性冻土路基的设计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也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2路基病害2.1冻胀机理冻胀和翻浆都是在夏秋地面水下渗或下水位升高的基础上,在冬季负气温的作用下,发生水分迁移,使路基上层水分增多,并冻结成冰而形成。
冻胀可分为原位冻胀和分凝冻胀。
冻胀水原位冻结,造成体积增大9%,但由外界水分补给并在土中迁移到某个位置冻结,则体积将增大1.09倍。
冻土路基线路的主要病害分析和整治措施【摘要】在寒冷地区路基的冻害情况较为严重,对安全行驶造成了一定的隐患。
本文对冻土路基的病害和设计、整治措施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冻土;路基;病害;设计;防治一、前言我国冻土面积广大,冻土区域的路基冻害较为严重,而且发生在路基的表层。
做好冻土路基的控制,有效降低冻害发生对于保证行车安全意义重大。
二、主要病害分析1、融沉融沉是多年冻土地区线路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多发生在含水大的黏性土及湿地含水量较大地带。
当路基基底的多年冻土上部或路堑边坡上分布有较厚的地下冰且埋藏较浅时,在通车运营过程中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下,使多年冻土层局部融化不能保持平衡,冻土覆土层在土体自重和外力作用下产生沉陷,造成路基的严重变形。
具体表现为:路基下沉、路堤向阳侧路肩及边坡开裂、滑塌、路堑边坡滑塌等。
融沉的特点是路基道床涨起,线路高低不平。
2、冻胀冻胀是冻土地段线路特有的主要病害之一,冻胀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1)路基基床表面不平整,未按设计坡率刷坡。
造成积水冻结膨胀形成冻胀病害,其最大量有50mm,一般在30mm~40mm,多在25mm以下。
冻胀形成时间从10月到次年3月末,之后便趋于稳定,冻胀产生厚度在线路道床及基床表面往下2m~3m左右。
(2)道床道碴或混砂道床垫层不洁,污染严重,混入杂物较多,遇积水后产生冻胀。
当含泥量为20%~50%时,冻胀量可达到15mm~25mm左右。
道床冻胀时间从10月到次年3月末,之后基本趋于稳定。
(3)地表水或地下水、浅层水或湿地地段对路基上的不均匀浸湿,造成路基下沉,使线路形成长漫坑。
(4)路堤填土不均匀、压实度不符合标准及路堑基底土质差异,造成了路基土体性质及结构不同及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程度的线路冻胀病害。
(5)路基不同朝向形成的不均匀冻胀,如线路走向为东西向时,路基有向阳坡面和背阴坡面,使路基填土的冬季含水量和冻结深度发生差异,其结果是出现单侧冻胀。
寒冷地区路基冻害整治摘要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18公里,其中多年冻土区为632公里。
青藏铁路的修建关键问题是,冻土和路基冻害。
因此解决冻土与路基冻害对寒冷地区铁路的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总体分析了寒冷地区铁路路基冻害的主要分布地区、类型及形成的原因对铁路运营造成的影响。
其次介绍了冻土和冻胀是产生冻害的原因以及冻土的类型地温分区、危害。
最后提出了整治各种路基冻害的综合措施和新型材料EPS板。
关键词冻土(frozen soil) 、路基冻害(frost damage)、EPS材料序言第一章路基冻害的影响路基是轨道的基础,它承受着轨道及机车车辆的静荷载和动荷载,并将荷载向地基深处传递扩散。
它必须保持稳定、坚固,这样才能确保铁路高速、高密、高载的良好状态,不出现可能危及线路正常运营的形变。
路基冻害是寒冷地区铁路线路上分布很广,影响铁路安全及正常运营的常见病害,它与寒冷的气候有关,冰冻线能达到相当深度,又涉及到土的特性。
在我国东北、西北、西南以及刚刚建成通车的青藏铁路线上都存在这路基冻害,路基冻害因其分布广、时间长、工作量大、影响行车非常严重占首位。
哈局、沈局、呼局、兰局等管内大部分都铺设在冻土地带上,路基冻害较为严重。
重要表现形式为:在冬季路基土体冻结时,除路基纵断面在短距离地段内产生不均匀冻胀或路基发生冻结裂缝外,还存在这冰锥、冻胀丘、路基融沉及路基边坡滑坍等一些独特的表现形式。
冻害发生发展时期,一般从每年10月中旬起至次年7月中旬止完全回落完。
对铁路线路影响很大。
每年都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处理路基冻害。
根据历年调查统计报告,沈局关内有冻害207处多,其中冻害高50mm~300mm的冻害6处、50mm 以下的冻害198处,冰锥3处。
冬季线路冻胀凸起冰锥流水成冰,冰水漫及线路影响行车。
为了预防冻害事故的发生,在冬季需派人看守观察组织刨冰,每年仅用于刨冰的工数就达5000多工日。
夏季路基融沉病害情况严重,在管内就有200多处严重下沉地段。
浅谈路基冻害成因及预防整治措施摘要:路基冻害是北方地区铁路分布较广,较为普遍的病害。
路基病害是由地下水或地表水,在冬季冻结后所产生的地表冻层,造成沿铁路线路纵向水平发生高低变化的病害,它直接危害行车安全。
冬季路基冻害严重影响了线路质量,增加了养护维修难度,本文就路基冻害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整治冻害的实际工作,运用相关理论和现场维修经验, 探讨路基冻害的整治方法,希望能对今后的路基冻害整治工作有所参考。
关键词:路基;冻害;整治;成因;预防1 路基冻害的成因在我国北方严寒地区,由于当地气候与地理环境原因致使铁路路基冻害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影响铁路运行安全。
冻害发生后,两股钢轨的高低会发生变化,两股钢轨同时冻起引起高低不良。
直线线路两股钢轨冻起错位时,形成三角坑水平病害。
(见图 1)。
曲线外股钢轨冻起改变了曲线外股钢轨正常的水平超高度,里股钢轨冻起造成曲线水平反超高病害。
其中直线条件下的水平、三角坑病害和曲线条件下的水平、反加高病害是造成机车车辆脱轨的重要原因。
引发路基冻害的主要成因大体可分为三方面,即土质的原因、土质中水的原因、外界温度原因。
现对原因分析如下:1.1土质的原因主要是指土质的尘土颗粒普遍较小,其土壤黏度较大,温度较低时会发生较大幅度的冻胀现象,土壤的颗粒越小其冻胀性越强,致使其土壤密度急剧下降,其土壤冻胀程度也随之增加,在冻胀至一定程度时,冻胀程度达到峰值。
当土壤中水含量较高时,加之温度较低,水逐渐结成冰晶体,土壤中的水凝结冻固,并在冻结的过程中产生冰冻层,众所周知水结成冰体积会变大,体积增大约9%,致使土壤颗粒逐步发生偏移现象,土壤内部发生冻胀。
1.2 土质中水的原因在温度处于零摄氏度时,土壤内部的水分处于冰水混合形态,温度持续下降,土壤中的水分随之冻结,冰晶增加水分减少,土壤内部冻胀程度发生剧增。
温度逐渐降低至某一临界点时,土壤内部冻胀程度逐渐放缓,最终逐渐停止,处于这一阶段的土壤冻胀程度最为严重。
严寒地区路基冻胀原因分析及整治摘要:严寒地区路基由于地表水下渗以及地下水的毛细上升、冻结过程中产生聚冰效应,导致基床水分聚集,致使填料含水率较大,冬季严寒时路基、尤其是路堑及低路堤地段出现冻胀从而导致轨道抬升。
因此,为了减小路基基床含水率,采用了疏堵相结合的处理措施,确保既有设施的安全。
关键词:严寒地区;路基冻胀;整治;路基冻害在路堤段数量最多,过渡段次之,路堑段最少。
发生冻害的地段多是低矮路堤和零断面换填路基。
冻害区段地表水、地下水丰富,部分区段水位较高,导致路基在冬季负温作用下发生冻胀。
一、季节性冻土区铁路路基从整个东北地区地形、气候和地质环境来看,具备了路基冻胀发生的条件。
而东北地区也是我国受冻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冻害严重影响着铁路安全运营,每年冬季都要花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线路维修,降低了列车运营效率。
二、东北地区环境条件对路基冻害影响1.东北地区东西主要为低山丘陵,可形成较厚的风化残积层;而中部为强烈沉降区,地势低洼,聚集水,使地下水很浅。
2.大部分地区降雨,从东南向西北,降雨只有西北部降雨局部为200~300mm,从东南向西北减少。
降雨主要集中在6、7、8月份,基本可渗透路基。
3.气候寒冷,路基冻深为80~230cm,北部还出现多年冻土。
4.在低山丘陵有风化残积层,由碎石或黏土夹碎石组成,山麓地带、山间谷地、盆地松散层堆积相对较厚,坡洪积类型。
岩性为腐殖土、粉土、黏土夹碎石、砾石。
在沉降平原区,为粉土和黏土。
三、根据冻害调查资料的分析,总结引起路基冻害的普遍原因是:1.路基基床的表面不平整,造成基床表面积水加之道床脏污引起道碴陷槽或道碴囊等表层冻害。
冻害深度和强度随道碴陷槽或道碴囊的深度不同而不等,最终造成线路下沉等冻害;2.路基填筑的土体来源不同,特别是基床部分,大都来自当地的粉质粘土,一般含水量较大。
由于填筑时的土层厚度不均及夯实密度不同,引起土体冻胀量差异,形成冻害;3.路基低矮,两侧多是农田、沼泽和湿地,或上游侧地表排水不畅。
铁路线路冻害成因及整治发布时间:2021-07-21T07:45:55.265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5月总第373期作者:殷立峰[导读] 基床土冻结引起线路在纵向上短距离或左右股道的不均匀冻胀,导致线路不平顺或方向不良称为冻害。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加格达奇工务段黑龙江大兴安岭165100摘要:本文针对东北气温低的特殊气候,从冻害的形成原因、分类、影响冻害冻起高度的因素,结合大兴安岭的实际自然、地理状况,采取适合自身实际的冻害整治方法。
关键词:铁路线路冻害整治一、冻害的定义冻害指在低温季节由于基床土质、水和温度的不利组合,基床土冻结引起线路在纵向上短距离或左右股道的不均匀冻胀,导致线路不平顺或方向不良称为冻害。
二、冻害的成因1.水的影响。
水是引起铁路线路冻害的主要原因。
土体中的水分随着一年中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状态,正因为这种周期性的变化,铁路线路的路基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严重影响铁路运输安全。
2.土的影响。
土质不良也会引起铁路冻害的产生,北方地区铁路路基的土质多为砂粘土、粘土,这种土质含水量较大,随着气温的骤降很容易出现冻胀融沉的现象。
冻土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基床变形,产生严重影响。
3.温度的影响。
温度是铁路线路发生冻害的条件之一,当气温达到0℃以下时才有可能发生线路冻胀。
对于铁路线路而言最常用的就是地表温度,只有地表温度低于0℃时,冻害的发生才具备了基本条件。
4.道床不规范。
道床厚度也是造成线路冻害的关键因素。
道床平整度不够会造成泥沙等小粒径残渣堆积到道床内部,渣孔堵塞则为冻结提供了环境条件,当冰冻发生、体积不断增大,道路表面就会形成鼓起,短距离鼓起就形成了冻害。
5.路基状态。
路基的结构相对简单,但是造成路基的结构性病害却是比较复杂的。
雨水冲刷程度、防洪措施、铁路的地理环境和功能位置都会影响到路基的结构状态。
在铁路承受不同荷载之后,在路基两侧会形成微小的缝隙,有雨水顺着缝隙会进到路基内部,雨水逐渐堆积没有及时清理,则会在温度降低之后形成冻胀。
铁路治理冻害方案摘要铁路冻害是指在寒冷季节,由于低温导致铁路道床、路基和桥梁等结构物受到破坏的现象。
冻害对铁路运行安全和正常的运输秩序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介绍铁路治理冻害的方案,包括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措施。
1. 引言铁路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在寒冷季节,由于低温和冰冻天气的影响,铁路冻害问题愈发突出。
为了保证铁路的运行安全和正常的运输秩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治理冻害问题。
本文将针对铁路冻害问题,提出治理方案。
2. 预防措施2.1 加强热电联供系统铁路冻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低温导致的结冰。
为了防止铁路道床结冰,可以采取加强热电联供系统的措施。
利用热电联供系统为铁路道床提供热能,确保道床温度不低于结冰温度,从而防止结冰现象的发生。
2.2 设立冻害监测系统为了及时发现铁路冻害问题,可以在重点地段和易发冻害地区,设立冻害监测系统。
该系统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铁路路基的温度和湿度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冻害问题的发生。
2.3 加强道床、桥梁等结构物维护铁路道床、桥梁等结构物的维护工作非常重要。
在寒冷季节,特别要加强对这些结构物的检查和维修工作,确保其在低温环境下的正常运行。
以免由于结构物受损引发冻害问题。
3. 应急处理措施3.1 加强通风排水在冻害出现的情况下,应立即采取通风排水的措施。
通过加强通风和排水,可以降低冻害对铁路的影响,并为后续的恢复工作提供条件。
3.2 加强破冰工作在出现铁路道床结冰的情况下,应立即采取破冰措施。
可以利用专业的破冰设备,对道床进行破冰处理,恢复道床的正常状态。
3.3 隔离冻害区域如果冻害现象严重,无法立即恢复铁路的正常运行,可以采取隔离冻害区域的措施。
设置警示标志,禁止列车通行,保证铁路运行的安全。
4. 结论铁路冻害是铁路运输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运输安全和运输秩序产生极大影响。
为了治理冻害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强热电联供系统、设立冻害监测系统、加强结构物维护、加强通风排水、加强破冰工作和隔离冻害区域等。
路基冻害是寒冷地区,铁路线路上分布很广和常见的病害。
它与寒冷的气候有关,冻结线能达到相当深度;又涉及到土的特性,因为有的土类对冰冻作用很敏感。
我们管内大部分线路都铺设在多年冻害地带之上,路基冻害较为严重。
主要表现形式为:在冬季路基土体冻结时,除路基(纵、横断面)在短距离地段内产生不均匀冻胀或路基发生冻结裂缝外,还存在着冰椎、冻胀丘、路基融沉及路基边坡滑坍等一些独特的表现形式。
冻害发生发展时期,一般从每年10月中旬起至次年5月中旬止全部回落完。
对铁路线路影响很大。
为确保行车安全,每年都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以处理路基冻害。
根据历年调查统计报告,管内现有冻害207处,其中冻害高度50mm~300mm的冻害6处、50mm以下的冻害198处,冰椎3处。
冬季线路冻胀凸起,冰椎则流水成冰,冰水漫及线路,影响行车,为了预防冻害事故的发生,在冬季需派人看守观察和组织刨冰,每年仅用于刨冰的工数就达5000多工日。
夏季路基融沉病害情况严重,在管内就有200多处严重下沉地段。
有的地段融沉很快,每年得抬道一次,全年累计下沉达200~300mm,情况严重的,如呼包线。
每年用于路基融沉抬道的砂石料数量达3万多立方米,使用的劳力有2万多工日。
第二节路基冻害成因一、道床冻害道床冻害冻起高度一般在25mm以内。
近年来,由于运量的增加和列车速度的提高,道床污染板结日趋严重,导致了道床冻害的数量逐年增多。
1、产生成因主要是道床污染引起的排水不良造成冻害。
1.1道碴本身的质量问题引起的道床污染。
由于我们管内道碴多以石灰岩为主,含少量的风化石。
按照《铁路碎石道碴》要求,石灰岩各项技术指标均达不到Ⅰ级道碴标准。
石灰岩属碳酸盐类,抗冲击、抗压碎等性能差,易碎粉尘遇水溶解形成胶汁,影响排水,导致冻害。
1.2列车运输引起的道床污染。
一是列车动载频繁冲击振动,使道碴相互磨擦,产生碎石粉末。
二是由于列车上的散装货物,如砂子、煤炭等货物散落而污染道床。
季节性冻土地区铁路路基冻害分类及综合整治
【摘 要】季节性冻土地区铁路路基冻害对铁路安全行车威胁很大。本文主
要介绍季节性冻土地区铁路路基冻害部位分类,不同冻害采用整治方法及达到的
效果。
【关键词】路基冻害;冻害分类;冻害整治;整治效果
呼和浩特铁路局管内线路所处地区均属于季节性冻土地区,冻结最大深度为
1.4~2m,铁路路基冻害对铁路安全行车威胁很大,这里主要介绍路基冻害部位
分类,不同冻害采用整治方法及达到的效果。
1 季节性冻土地区铁路路基冻害部位分类
1.1 表层冻害
表层冻害特点是:一般隆起高度为10mm~40mm;在呼和浩特铁路局管内
地区一般从11月上旬开始,最晚到12月中旬停止发展,来年4月中旬~5月上
旬回落完。表层冻害危害主要表现在:可引起路肩纵向高低变形、开裂,造成基
床表层土体强度降低,从而引起道碴沉陷,导致轨道纵向高低变形;引起坡面隆
起变形、开裂,导致土体强度降低。
表层病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1)基床填料土质不均,致使基床强度不一,在列车荷载作用下,产生不
均匀沉降,引起基床面不平整,造成降水不能及时排出,水分渗入到基床土体内,
当土层含水量增大且超过了起始冻胀含水量时,基床土体中的水结冰,体积膨胀,
同时水分又向冰结封面补给,水分比冻前增加较大,形成冻害。
(2)路基坡面表层为非匀质土。由于路堤填料来源不同,且在填筑时,土
层的厚薄和夯填密实度不同,致使填料的结构、层次等条件的不同,在冻期经水
分迁移、聚积,其聚流量也不尽相同,产生的冻胀量也不等,从而形成坡面冻害。
(3)气温对土的冻结有一定的影响。受地形、地质、日照及植被覆盖的不
同,路堤的不同部位(阴坡、阳坡)其热交换不同,对土中冻结率的影响也不同。
在土冻结时,由于表层土温及冻结速率的不同,其水分迁移的聚流量和冻胀量便
不相同,产生了冻害。
1.2 深层冻害
路基深层冻害产生的时间较晚,在冻期的后半期产生,呼和浩特铁路局管内
地区一般在12月中旬以后,直到冻期末冻害才能停止。深层冻害的产生大多是
因地下水的关系,如果没有地下水,即使土质有所差异,下部呈现脱水现象,也
无多少冻胀。
2 路基冻害的整治措施与控制
2.1 冻害日常控制
2.1.1 冻害排查
为加强冻害管理,确保整修有据可依,呼和工务段制定了详细的检查制度和
方法。
(1)检查周期。线路车间、班组在11月上旬到来年5月上旬期间,对管内
正线冻高大于10mm、其它正线冻高大于15mm、站线冻高大于20mm的冻害处
所每旬检查不少于一次;对正线冻高大于20mm、站线冻高大于30mm的冻害处
所每周检查不少于一次。在春融回落阶段每三天检查整修一遍,同时做好记录。
冻害变化频繁时期,各线路车间、班组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检查频次。
(2)检查内容。轨道几何尺寸、10m过渡段(平台)长度、顺坡倍数、冻
害垫板规格及层数、穿枕木数量、冻害扣件规格及数量、冻害道钉规格及数量、
扣件扭矩是否符合规定。对冻起高度、垫板厚度、穿枕木根数进行确认,并检查
线路设备是否有空吊板。
(3)信息处理。各级检查人员进行冻害检查时,必须认真记录检查情况,
并核对“冻害登记表”内容。检查人员将检查信息通知有关车间或班组后,由车间
或班组依据信息分类等级及时安排整修。
2.1.2 冻害统计分析
(1)工务段及车间对冻害冻起、回落情况指定专人负责,认真统计分析,
及时采取相应对策。按规定格式和要求及时上报,在备注内标明冻害产生原因。
(2)正线15mm及以上冻害,由职能科室做好统计,认真分析产生原因,
为冻害防治提供依据。
(3)正线25mm及以上冻害为大冻害处所,工务段、车间、工区要全面掌
握加强控制。冻害现场要认真标记起讫位置、冻起高度、延展长等,以便采取措
施有计划进行整治。
(4)正线50mm及以上冻害处所,安全系数大幅度降低,应根据设备实际
状况适当限速,确保行车安全。
对于冻高不大于15mm的常规冻害,一般采取的日常整修就可控制,考虑到
投入产出比,不建议对常规冻害进行大规模整治,从加强日常管理、提高整修水
平和效率上完全可以保证行车安全,目前呼和浩特铁路局尚未因发生常规冻害而
引发的运输安全事故。
对于大于15mm的冻害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集中整治处理
2.2 冻害的集中整治
2.2.1 换填基床土
用较纯净的砂砾或中、粗砂换填季节性冻土,是削减地基土冻害的理想方法
之一,在平面和纵断面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如岔区路基冻害及特大桥、大桥两端
的路基冻害主要采用换填整治的方法。
2012年4月份工务段对民族站岔区进行了路基换填。
民族站东岔区路基土质为砂粘土,土体含水率高,道床板结,翻浆冒泥严重,
冬季产生严重冻害,最大冻起高度达40mm,严重危及行车安全。
在民族站东岔区成组更换混凝土道岔施工期间,充分利用封锁施工的方案对
岔区冻害予以整治,适当延长封锁时间,将道床下部分粉土、粉质黏土、黏土进
行换填,换填厚度约80~160cm,以增加道床的整体排水性。换填非冻胀土并进
行压实处理,铺底碴后,将已组装好的成组道岔推进,整修后开通线路。
民族站换填后,经过历年观测,冻害已基本消除,缺点是对运输影响大,工
程造价高,换填的长度有限,推广受限。
2.2.2 挖盲沟铺盐法
挖盲沟铺盐法对部分冻害严重处所进行整治,相当于传统铺盐和整体换填整
治措施的结合,盲沟每隔3孔轨枕盒开挖一孔,其它孔逐次开挖,成段冻害计划
利用4次集中修整治完毕,相当于换填50%以上的路基土,横向盲沟与路基两侧
及两线间纵沟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排水系统,起到改良土壤和改善排水的
综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