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58 MB
- 文档页数:6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课时: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化学教学目标:1. 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分散系的分类及各类分散系的区别;3. 能够运用分散系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分散系的定义、特点和分类;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3. 小组讨论法:探讨分散系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内容:一、导入1. 引入新课:讨论日常生活中的混合物,如空气、牛奶等,引导学生思考混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二、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2. 强调分散系的特点:微粒的直径大小、微粒与分散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微粒的稳定性等。
三、分散系的分类1. 溶液:微粒直径小于1纳米,均匀透明,具有稳定性;2. 胶体:微粒直径在1纳米到100纳米之间,乳白色或透明,具有丁达尔效应;3. 浊液:微粒直径大于100纳米,不透明,具有稳定性。
四、各类分散系的区别1. 溶液与胶体的区别:微粒直径大小、丁达尔效应、稳定性等;2. 胶体与浊液的区别:微粒直径大小、透明度、稳定性等。
五、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1. 空气:讨论空气的组成和性质,解释空气是一种分散系;2. 牛奶:分析牛奶的组成和性质,探讨牛奶作为一种胶体的特点。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分散系分类和应用的掌握程度;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分散系的知识。
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分散系的定义、特点、分类及应用;2. 教学案例:提供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进行分析;3. 习题集:供学生课后巩固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讨论日常生活中的混合物,引导学生思考混合物的组成和性质,进而引入分散系的概念。
通过讲解分散系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使学生了解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各类分散系的区别。
通过案例分析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掌握分散系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分散系的知识。
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分散系及其分类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分散系的分类和各类分散系的性质;3. 能够运用分散系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2. 分散系的分类和各类分散系的性质。
教学难点:1. 分散系的分类和各类分散系的性质;2. 运用分散系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牛奶、雾、沙尘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出分散系的概念。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分散系的定义:教师讲解分散系的定义,即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体系。
2. 分散系的特点:教师讲解分散系的特点,如分散相和连续相的区分,以及分散系的稳定性和稳定性条件。
三、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哪些属于分散系,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分散系的分类:教师讲解分散系的分类,包括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类型。
2. 各类分散系的性质:教师讲解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类型分散系的性质,如分散相的粒径、稳定性等。
三、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属于哪种分散系,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分散系的分类和各类分散系的性质。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重点掌握分散系的定义、特点和分类;2. 完成课后练习题,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分散系的定义、特点和分类的掌握情况;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第六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分散系的分类和各类分散系的性质的掌握情况。
分散系胶体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学习胶体的重要性质;了解胶体的应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解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本质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通过问题的引领,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一改由教师直接讲,变成由学生的自我总结,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我展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的学习习惯以及仔细观察、认真实验、思考的探究精神;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分类归纳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2、学生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探究,团结合作,归纳总结。
四、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是连接初中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高中化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2、胶体的知识与学生以前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其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按照物质物质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重点介绍胶体的重要性质。
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所以在进行教学时要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五、学情分析1.通过本节教材第一课时的学习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2.知道溶液和浊液属于混合物,但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3.经过第一章的学习,不仅体会到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学生认知障碍点:对于胶体的概念及性质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七、教学反思:我设计这一节课的基本理念是:老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尽可能的让学生讲。
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实验,对所产生的现象采取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体会科学概念和人类知识的建构过程,认识知识的本质。
分散系及其分类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2. 让学生掌握分散系的分类和各类分散系的性质;3. 培养学生对分散系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2. 分散系的分类及各类分散系的性质。
教学难点:1. 分散系的分类及各类分散系的性质。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2. PPT或黑板;3. 教学用具(如图片、模型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质分类知识,如纯净物和混合物。
2. 提问:混合物中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什么?3. 学生回答:分散系。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2. 讲解分散系的分类及各类分散系的性质。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展示不同类型的分散系案例(如溶液、胶体、浊液等);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分散系的性质和特点;3.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类分散系的性质。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分散系的定义、特点和分类;2. 强调分散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五、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分散系的分类及各类分散系的性质;2. 分析各类分散系的实际应用场景。
六、互动环节(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分散系的性质和应用;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七、课堂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 讲解练习题,解答学生疑问。
八、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分散系的分类及各类分散系的性质;2. 强调分散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分散系的定义、特点和分类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各类分散系的性质和应用的理解程度。
六、分散系的数学描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散系中粒子的尺寸和分布对体系性质的影响;2. 让学生掌握分散系中粒子尺寸的数学描述方法;3. 培养学生对分散系粒子尺寸分布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及其分类;掌握胶体的性质,重点掌握丁达尔效应这个性质;了解胶体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会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获取信息,结合上节课的分类,对知识进行一个分类,通过比较的方法,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加工,归纳总结出新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胶体的概念及性质四、教学准备CuSO4溶液、饱和FeCl3溶液、Fe(OH)3胶体、泥水、稀豆浆、牛奶、激光笔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引导启发式教学六、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主要学习了哪些分类方法?(学生齐答。
)在学习树状分类法时,我们对“物质”进行了分类,大家回忆下是怎样分类的呢?(师生一起回顾。
)在这棵树中,纯净物这个分支发育得非常好,这节课呢,我们将让混合物这个分支也发育,让这棵树很好地开枝散叶下去。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散系及其分类》。
【板书】二、分散系及其分类【提问】什么叫分散系呢?大家把课本翻到25页,认真最下面那一段,找出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组成。
【生】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它的组成是分散质和分散剂。
【板书】1、分散系概念:组成:分散质和分散剂。
【师】(展示实物CuSO4溶液、泥水)像CuSO4溶液、酒精溶液和泥水都是分散系,它们的分散质和分散剂分别是什么呢?【生】CuSO4溶液分散质是CuSO4固体,分散剂是水,泥水分散质是泥沙,分散剂是水。
【师】对,非常好。
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还有很多,像空气,分散质是氧气、二氧化碳等等,分散剂是氮气;我们在分析分散质与分散剂时,通常我们按这个规则:量多的为分散剂、量少的为分散质,而当有水存在时,一般水做分散剂。
分散系及其分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散系的概念,掌握分散系的分类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散系的概念,分散系的分类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散系的分类依据,各类分散系的特征。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类分散系的图片和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分散系的分类方法和依据。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各类分散系的实例物品或图片。
3. 教学卡片或黑板,用于展示和总结分散系的分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分散系实例,如牛奶、雾、沙尘暴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现象的特点,从而引出分散系的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分散系的概念,解释分散系是由分散剂和分散质组成的混合体系。
3. 分散系的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类型。
4. 溶液:介绍溶液的概念,展示溶液的实例,如盐水、糖水等,让学生理解溶液的特点。
5. 胶体:介绍胶体的概念,展示胶体的实例,如牛奶、豆浆等,让学生理解胶体的特点。
6. 浊液:介绍浊液的概念,展示浊液的实例,如泥浆、沙尘暴等,让学生理解浊液的特点。
7. 总结与练习:通过对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比较,总结它们的特征和区别。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9.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分散系的分类图,加深对分散系分类的理解。
10.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深入理解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本质特征。
2. 学会使用分散系分类图,对实例进行分类。
3. 掌握分散系分类的依据和原则。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分散系概念和分类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南山外国语学校授课教师:古思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口标1.了解常见分散系的主要特征;2.掌握胶体的本质特征与丁达尔效应;3.理解胶体的提纯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从物质的分类入手,承上启下,让学生更白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屮;2.采用白主学习、交流讨论和合作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推理、探索、归纳、实验探究的能力,严肃、认真、求实的实验态度、善于置疑的学习品质;3.及时课堂总结与练习,确保学生掌握知识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胶体性质的知识与我们周围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增强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胶体区别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胶体的特性■丁达尔效应;【难点】胶体区别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胶体的提纯方法。
三、教具准备试剂:CuSO.溶液、N^SOi溶液、泥沙水、蒸惚水、CCS 肥皂水、稀豆浆、食盐水、糖水、凉茶、鸡蛋清溶液仪器:小烧杯若干、玻璃棒4根、激光灯支、便利贴若干四、主要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的导入]以回忆上一节课《物质的分类》的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运用上一节课的知识,对给出的八个溶液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分散系的概念,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指导学生完成学案,并交待下课后统一收齐上交。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填写分散系的定义及其组成[交流讨论]通过回顾物质的分类方法,用不同的标准对分散系进行分类:1•按分散剂,分散剂的状态分类,并列举相关物质实例。
9种分散质分散剂生活中的实例气态气态液态固态液态气态液态固态固态气态液态固态在该环节中,物质分散状态虽然对学生来说不是个陌生的知识,但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学生以往接触的浊液、溶液都是以液态分散剂为主,故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这一环节,老师需要及时在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时列举儿种典型的分散系的实例,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散系的概念与分类。
2•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3种浊液、溶液和胶体。
分散系及其分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散系的定义及特点;(2)掌握分散系的分类及其依据;(3)了解不同分散系的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分散系的形成和特点;(2)学会运用分类的方法,对分散系进行正确的归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散系的定义及特点;(2)分散系的分类及其依据;(3)不同分散系的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1)分散系的分类依据;(2)不同分散系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分散系的定义、特点、分类及其依据;(2)实验法:观察不同分散系的实验现象,分析其特点;(3)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分散系的实际应用,交流心得。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分散系的图片、实验视频等;(2)实验器材:准备不同分散系的实验材料;(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展示不同分散系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吗?”引导学生思考。
2. 讲解:(1)讲解分散系的定义及特点;(2)介绍分散系的分类及其依据;(3)讲解不同分散系的实际应用。
3. 实验:(1)分组进行不同分散系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2)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分散系的分类依据;(3)讨论实验中发现的问题,交流心得。
4. 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分散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分散系的定义、特点、分类及其依据;2.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不同分散系的实际应用;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教学内容:(1)了解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2)掌握各分散系的组成及性质;(3)了解分散系的制备方法。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分散系的分类和各种分散系的性质;3. 能够运用分散系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2. 分散系的分类和各种分散系的性质。
教学难点:1. 分散系的分类和各种分散系的性质;2. 分散系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2. 教学课件或黑板;3. 教学辅助材料,如图片、实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新课:介绍分散系的定义和重要性;2. 激发兴趣:提出与分散系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牛奶是白色的?二、探究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分散系的定义:解释分散系的定义,即分散质粒子在分散介质中的分布状态;2. 分散系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分散系的特点,如分散质的粒径、分散介质的影响等;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
三、学习分散系的分类(15分钟)1. 分散系的分类:介绍分散系的分类,包括溶液、胶体和浊液;2. 各种分散系的性质:讲解各种分散系的性质,如溶液的均一性和透明性,胶体的介稳性和散射现象,浊液的不均一性和浑浊性;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各种分散系的性质和区别。
四、巩固所学内容(10分钟)1.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如判断题、选择题等;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疑问。
2.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分散系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分散系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分散系的应用(15分钟)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散系在不同领域的应用;2. 掌握分散系在工业、医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
分散系及其分类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胶体及其分散系的概念;了解胶体与其他分类分散系的区别;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实际应用.2.实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在胶体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询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3、培养学生严谨求学、勇于探求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胶体的概念及性质难点: 胶体的概念及性质教学工具:只的小烧杯,蒸馏水溶液,泥水饱和溶液,胶头滴管,激光笔(或手电筒)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对比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一节可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法,我们已经将化学物质分为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我们已经对纯净物进行了再分,但我们却没有对混合物再分.那么这节课,我们来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混合物进行分类.[板书]〈二〉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推进]同学们现在讲台上有两个装有蒸馏水的烧杯,往这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和泥浆,搅拌,请同学们对比观察,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生:对比观察,讨论,回答教师问题。
[新课推进]回忆一下,初中时我们学过的溶液的概念。
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生:溶液就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师:那老师手上的两杯混合物,那一杯是溶液呢?[学生回答][进入新课]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的内容——分散系。
[板书]一.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体系。
[过渡]我们知道,溶液中一定含有溶质和溶剂。
那么分散系呢也含有被分散的物质和起分散作用的分散剂。
[板书]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分散系分散剂:起分散作用的物质[举例说明]例如我们常见的空气、雾、烟、汽水、酒精的水溶液、合金等,是不是一种分散系呢?其中的分散质是什么呢?分散剂又是什么呢?其中分散质和分散剂各是什么状态?[学生] 思考、交流、 讨论[过渡] 既然我们知道生活中各处都是分散系,且它们都可以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课题 章节 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
教
材
分
析
本章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
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
梁。在内容上,本知识点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这是在
学生学习掌握了分类法的基础上,第一次真正开始对分类法加
以应用,建立分类的思想;在本知识点学习过程中得出的“胶
体的结构决定了其具有丁达尔效应”的结论启发学生在后续的
学习当中应用“结构决定性质”这一重要化学学习方法,从而
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
要的基础。
学
情
分
析
认知基础:学生已经学习过分类法,了解了分类法的意义;
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很多的分散系、胶体的实例;
初中物理学过光的散射
技能基础: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认知障碍:已经学过氢氧化铁是一种沉淀,难以理解胶体这种存在
状态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
知道常见的胶体;
了解胶体的渗析、聚沉、丁达尔效应等性质及其应用;
能写出氢氧化铁胶体制备的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字,培养提取信息能力;
通过丁达尔效应、介稳性的研究,培养观察能力和比
较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渗析的学习,体会胶体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丁达尔效应的学习,体会学科间、化学与生命间
的紧密联系。
重点
难点
重点:
常见的分散系分类、胶体的概念和性质、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难点:
胶体的介稳性及其原因
课型 新课 教法 讲授法 教具 黑板 课时 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温 故 知 【回顾】树状分类法 【提问】上节课我们让纯净物枝繁叶茂,这节课我们就让混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在学生原有的
认知上开拓新
知,便于学生
新 合物开枝散叶 接受;方式幽
默,活跃气氛
分 散 系 定 义 及 分 类 分 散 系 定 义 及 分 类 【板书】分散系及其分类 【展示】雾霾、长江水、血液、珍珠、有色玻璃等常见的分散系 【讲述】这些东西看似毫无关联,但是它们也有共同点,大家试着找一下他们的共同点 【讲述】对,他们都是混合物,同时,他们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分散系,那么究竟什么是分散系呢? 【板书】将一种或者多种物质分散在一种或多种物质中的混合体系。前者称为分散质,后者称为分散剂。 【提问】大家还能想到生活中还有什么是这样的混合体系吗? 【讲述】可见,混合系遍布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要研究如此繁多的分散系,很麻烦,我们上节课学过什么方法可以让研究简单化? 【讲述、板书】对其分类,我们可以通过状态对他们分类,因为他们是分散剂和分散质两部分组成,所以分散剂和分散质各有三种状态,那么其总的分类方法就有九种 【练习】 【讲述】我们知道,要全方面认识分散系,一种分类标准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其他的标准。有没有同学预习告诉我们分类标准是什么? 【板书】 (2)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3种 溶液(d<1nm) 胶体(1nm<d<100nm) 浊液(d>100nm) 【讲述】常见的胶体、溶液和浊液 观看图片 思考回答问题:都是混合物 听讲,思考 笔记 举例生活中的例子:蔗糖水、豆浆、空气等 回忆所学,回答:分类法 笔记 完成练习,并进一步巩固分散系和分散质的概念 思考并回答:分散质粒径 做笔记 听讲 思考,回答问题:不是胶体,因为不是分散系,分散到水中之后就是 从生活实际入
手,直观感受
分散系
自主发现分散
系是属于混合
物这种类别
直接反馈对于
分散系的概念
理解是否正确
建立分类的思
想
通过联系,用
生活中的例子
帮助学生体会
分散质和分散
剂
进一步加深建
立分类思想
用学生熟悉的
豆浆、氯化钠
溶液、泥水
等,便于学生
总结三者的共
性和特性
巩固胶体的定
义
【提问】纳米材料的粒径也是
1--100nm,那么它是胶体吗?
将胶体分散到水中呢?
氢 氧 化 铁 胶 体 的 制 备 【讲述】那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就是胶体。那么首先我们要学会制备胶体 【实验】演示氢氧化铁的制备 【提问】氢氧化铁胶体制备的原理是什么? 【讲述】方程式书写的问题 强调胶体而非沉淀; 注意煮沸的条件 观察实验操作和现象 书写方程式 思考,并与复分解反应区别 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
学生自己书写
并板演方程
式,并加以修
改,助于加深
印象
渗 析 【提问】这个烧杯中的体系就是胶体吗如果不是,要如何纯化 【提问】我们之前学过,浊液和溶液是如何分离的其本质原因是什么 【展示】滤纸的孔径为毫米级 【讲述】可见,无法用滤纸分离胶体和溶液,但是可以用孔径更小的膜来过滤 【展示】半透膜的孔径是纳米级的 【板书】用半透膜分离胶体和溶液的方法称作渗析或透析 【讲述】血透就是通过血细胞的半透膜,将无机有毒小分子通过透析分离出来。 【练习】 静置一段时间后,蒸馏水中有哪些分散质? 联想之前学过的分离操作和方法 思考,并回答过滤,本质是粒径大小 听讲,做笔记 结合渗析知识,分析 利用两者粒径
的资料,用数
字说话,利于
得出结论
采用师生对话
的方式,用小
问题一步一步
得出渗析,完
成知识建构。
将应用与知识
联系起来,体
会化学与生活
的联系
巩固知识
丁 达 尔 效 应 【提问】我们知道如何分离溶液和胶体,那么如何区别它们呢? 【讲述】粒径的大小是他们的本质特征,而我们有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丁达尔效应,请语文课代表朗读一下科学史话,并分析丁达尔效应是怎样产生的溶液有没有丁达尔效应 根据分类的标准,思考并回答:粒径大小 聆听文字,并提取相关信息,将丁达尔效应与散射联系起来 仔细聆听 观察有无丁达尔效应 解释由于发生丁达尔效应,有光亮通路 根据学生已
知,学生很容
易想到粒径,
助于强调本质
特征
由学生朗读,
可以提升学生
的关注度,相
比于自己看书
效果更好
【讲述】丁达尔效应是分辨胶体和溶液最简单的方法。 【实验验证】硫酸铜溶液、泥水、氢氧化铁胶体有无丁达尔效应 【练习】为什么薄雾晨曦中阳光是丝丝缕缕的? 培养学生用知
识解释生活,
并用生活感受
知识
介 稳 性 【提问】胶体这样一种存在状态是否稳定呢? 【展示】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铁胶体和泥水 【讲述】可见泥水最不稳定,而实验室常以溶液形式储存试剂,可见溶液是非常稳定的,而胶体介于两者之间,称之为介稳性。 【讲述】为什么会呈现介稳性呢?这要从胶体结构说起 【讲述】胶体的形成过程并展示氢氧化铁胶粒的微观结构 【提问】1mol三氯化铁能否形成1mol胶粒胶粒带电,胶体带电吗 【讲述】胶体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带相同电荷的胶粒相互排斥;次要原因是布朗运动,让同学们阅读p28页脚注释。 思考可能的情况 观察硫酸铜、胶体、泥水的区别 聆听做笔记 思考并聆听 根据胶粒的微观结构,理解一个胶粒不只含有一个铁原子 阅读书籍,了解布朗运动 根据实物,直
观地感受胶体
的介稳性
扩展出微观结
构,有助于学
生更本质地理
解胶粒的带电
性和介稳性,
突破难点
聚 沉 【提问】既然稳定原因是这两个,那很多胶体我不想让他稳定存在,比如豆浆要成豆腐,要怎么破坏他呢? 【讲述】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中和,或者是加入电解质,加热也是可以的,可以加剧布朗运动。 【板书】聚沉定义 【讲述】聚沉在生活中的应用 从稳定原因入手,思考打破其稳定原因 听讲和笔记,提出加入电解质会同时加入阴阳离子 打破原有顺
序,加强知识
点的逻辑联
系,满足学生
的最近发展区
电 泳 性 【讲述】胶粒带电,那必然有电学方面的应用,阅读28页科学视野。 【提问】什么是电泳? 电泳反映了胶体的什么性质? 阅读书籍,提取电泳的定义 思考并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提取
信息能力,巩
固胶体不带电
结 课 学完这节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整理脉络和解释实验注意事项 利用所学,解
决问题
思考氢氧化铁胶体制备的注意
事项的理由
板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
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一种或多种物质中,前者称为分散质;
后者称为分散剂
(1)按状态分类分为九种
(2)按分散剂粒径分为三种
溶液(d<1nm)
胶体(1nm<d<100nm)
浊液(d>100nm)
胶体的性质
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径大小
渗析:用半透膜分离胶体和溶液
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最简单的方法)
介稳性(胶粒带电、布朗运动)
聚沉(三角洲、豆腐、墨水不可混用)
电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