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后备急方之骨伤
- 格式:docx
- 大小:21.64 KB
- 文档页数:4
《肘后备急方》是葛洪所著的一部急救手册,其中包含了多种治法和方剂。
以下是一些《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治法:
针刺放血:针刺放血是一种古老的急救方法,可以用于治疗各种急症。
在《肘后备急方》中,葛洪记载了一些针刺放血的穴位和方法,如针刺百会穴治疗中风等。
灌汤法:灌汤法是一种通过灌服汤药来治疗急症的方法。
在《肘后备急方》中,葛洪记载了一些灌汤法的方剂和用法,如灌服生菖蒲根汁治疗中风等。
热敷法:热敷法是一种通过热敷来缓解疼痛和促进血液循环的方法。
在《肘后备急方》中,葛洪记载了一些热敷法的配方和方法,如用热毛巾敷在患处治疗关节疼痛等。
按摩法:按摩法是一种通过按摩来缓解疼痛和促进血液循环的方法。
在《肘后备急方》中,葛洪记载了一些按摩法的方法和技巧,如按摩太阳穴治疗头痛等。
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是一种急救方法,可以用于治疗突然昏厥或窒息的人。
在《肘后备急方》中,葛洪记载了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和技巧,如将患者的头转向一侧,用手托住患者的下巴等。
以上只是《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一些治法和方剂,实际上葛洪在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其他的方法和方剂。
这些方法和方剂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实践验证的,可以为现代医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备急千金要方》备急方诸般伤损论曰,凡被打损,血闷抢心,气绝不能言可擘开口,尿中令下咽即醒,又堕车落马,及车辗木打已死者,以死人安着,以手神掩其口鼻眼上,一食顷活,眼开与热小便二升。
治被打击,头眼青肿方∶炙肥猪肉令热,拓上。
(《肘后方》云∶治血聚皮肤间不消散者)。
又方、墙上朽骨,唾于石上研磨涂之。
干即易。
又方、炙猪肝贴之。
又方、新杀羊肉。
乘热封之。
又方、大豆黄为末,水和涂之。
治被打伤破,腹中有瘀血方∶蒲黄(一升)当归、桂心(各二两)上三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又方、刘寄奴、延胡索、骨碎补(各一两)上三味,咀,以水二升,煎取七合,复纳酒及小便各一合,温热顿服。
又方、虫、虻虫、水蛭(各三十枚)桃仁(五十枚)桂心(二两)大黄(五两)上六味,咀,以酒水各五升,煮取三升,分五服。
又方、生地黄汁三升,酒一升半,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
(《肘后方》治从高堕下,瘀血胀心,面青短气欲死)。
又方、莨菪子为末敷疮上。
白马蹄散属性:治被打腹中瘀血,并治妇人瘀血,化血为水方。
白马蹄烧令烟尽,捣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治被殴击损伤聚血,腹满烦恼闷方∶豉一升,以水三升,煮三沸,分再服,不瘥重作。
更取麻子煮如豉法,不瘥,更煮豉如上法。
治有瘀血,其人喜忘,不欲闻人声,胸中气塞短气方∶甘草(一两)茯苓(二两)杏仁(五十枚)上三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分二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治从高堕下,伤折疾痛,烦躁啼叫不卧方∶取鼠屎烧末,以猪膏和涂痛止,急裹之。
治从高堕下,及为木石所迮,或因落马,凡伤损血瘀凝积,气绝欲死,无不治之方∶取净土五升蒸令溜,分半,以故布数重裹之,以熨病上勿令大热,恐破肉,冷则易之,取痛止即已。
凡有损伤,皆以此法治之神效。
已死不能言者,亦治。
治堕车马间,马鞍及诸物隐体肉断方∶以酢和曲涂之。
当归散属性:治落马堕车,诸伤腕折臂脚痛不止方。
当归、桂心、蜀椒、附子(各二分)泽兰(一分)芎、(六分)甘草(五分)上七味,并熬令香。
㊃学术论坛㊃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5HM063)作者单位:250355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董甜甜(硕士研究生)㊁李金玲(硕士研究生)㊁庞亚铮(硕士研究生)㊁孙春全(硕士研究生)㊁杨继国]作者简介:董甜甜(1991-),女,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刺法灸法的临床应用与研究㊂E⁃mail:14838597@通信作者:杨继国(1968-),硕士,主任医师㊂研究方向:刺法灸法的临床应用与研究㊂E⁃mail:jiguoyang@葛洪‘肘后备急方“急症灸法之探析董甜甜 李金玲 庞亚铮 孙春全 杨继国【摘要】 葛洪是东晋著名医学家,其撰写的‘肘后备急方“为中医学历史上急症治法及灸法的代表性著作,书中详细地记载了急症灸法施灸原则㊁施灸部位㊁灸法操作等㊂在急症灸法原则上,其强调辨证施灸与因序施灸相结合,同时强调适度灸量㊂在急症施灸部位上,则是重视灸位㊁病位㊁奇穴与经穴的选择,繁简并举,只为增加灸法在急症中的实用性与传承性㊂在急症灸法操作上,葛洪在继承古代医家直接灸的衣钵上,创造性地运用隔物灸对急症进行治疗,扩大了中医急症的治疗范围及治疗手法㊂【关键词】 葛洪; 肘后备急方; 急症; 灸法【中图分类号】 R245.8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7.04.023 急症的灸法治疗,最早见于两部古灸经(或称帛书‘经脉篇“)[1],而急症灸治的高峰则出现在东晋‘肘后备急方“,该书是由著名医家葛洪所撰,而后经另外两位医家即南朝陶弘景及金代杨用道的增补而总结著成的㊂全书共八卷,五十三类,其中,记载的关于灸法的医方多达99条,而针灸医方总共109条,可见灸法在该书中的重要性㊂所有灸法中关于急症的灸治更是多达80余法[2],并对灸法的施灸部位㊁具体操作方法等内容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㊂该书是中国目前现存较早的且应用价值非常高的古代急救医学著作,其总结了两晋以前有关急症灸法的经验,是当时急救学发展的代表性著作,也是对现代急症灸法起指导作用的奠基之作㊂本文拟通过梳理‘肘后备急方“中关于急症的灸法治疗的相关内容,探讨其急症灸法施灸原则㊁施灸部位㊁灸法操作等,为针灸急症临床应用拓展思路㊂1 急症灸法原则1.1 辨证施灸 须有其病,乃随病灸之首先强调了急症的灸法必须以辨证论治为准则,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即通过四诊收集的症状㊁体征,以辨别疾病的性质㊁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判断不同性质的证,并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的过程[3]㊂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急症的施灸过程中,对急症不同的证选择不同的灸位施以不同的灸法,如卷一 救卒中恶死方第一”[4]3中: 救卒死而张目及舌者㊂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了;救卒死而四肢不收者,灸心下一寸 各一百壮,差”提到对于卒死而表现出的或 张目吐舌”或 四肢拘急不收”的症状,而选择在手足两爪后㊁心下一寸㊁脐上三寸及脐下四寸等不同的部位施以不同灸量的灸法㊂再者,如卷二 治卒霍乱诸急方第十二”[4]27⁃28提到治疗霍乱急症: 转筋者,灸蹶心当拇指大聚筋上,六七壮,又灸足大趾下约中,一壮,神验;转筋入腹痛者,灸脐左两寸;干呕者,灸手腕后三寸;若正厥呕绝,灸之便通㊂”即通过对霍乱的辨证如转筋者㊁转筋入腹痛者㊁干呕者或正厥呕绝等,选用不同的穴位及灸量㊂又如卷三中 治中风诸急方第十九”[4]66先总领地介绍了中风急症的灸法治疗: 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方㊂灸两足大指下横纹中㊂”即治疗中风急症,患者感到闷乱欲死者,先灸足大指下横纹中;后又详细地描述了中风伴随症状的各种灸法: 若毒急不得行者,内筋急者,灸内踝;外筋急者,灸外踝上 若狂走欲斫刺人,或欲自杀,骂詈不息称鬼语者,灸两口吻头赤肉际㊂”对于卒中急风而毒急不得行者㊁眼上睛垂者㊁不识人者㊁眼反口噤而腹中切痛者㊁发狂者等不同兼症而在不同灸位施以不同灸法㊂由此可见,葛洪虽然并未对每个急症细分证型,但是在具体的施灸操作上却做了详细的区分㊂其以辨证论治为根,以简便廉验为本,让灸法在系统的中医思维基础上,更加贴切地指导着急症临床,更为近现代的急症灸法提供了严谨的医学态度㊂葛洪强调 须有其病,乃随病灸之”,这就警示着后人急症灸法须先辨其病与证,后随病灸之,切勿盲目施灸㊂1.2 因序施灸 但明案次第,莫为乱灸关于灸法的施灸顺序,自古多有论述,如‘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都提到: 凡灸法先发于上,后发于下,先发于阳,后发于阴㊂”由此窥探出,古代医家多认为灸法的施灸顺序应先上后下,先阳后阴㊂在此根本的施灸原则上,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更加具体地记载了在施灸过程中如何按照疾病发展出现不同症的顺序而进行治疗,如卷二 治卒霍乱诸急方第十二”[4]27中 卒得霍乱,先腹痛者,灸脐上,十四壮,名太仓;先手足逆冷者,灸两足内踝上一尖骨是也”,由此看出,对于霍乱这同一急症,先出现的症状不同,则施灸部位和灸量大不相同,葛洪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根据其出现症状的先后而选用不同的灸法,对症施灸,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㊂再如卷三 治风毒脚弱痹满上气第二十一”[4]80⁃81中提到对足癣的灸治: 必先从上始,若直灸脚,气上不泄则危矣,先灸大椎㊂”其表明,对足癣的治疗,必须先灸大椎穴,如若先灸脚上,则会使气机上行无以泄出,从而病入危险之境㊂葛洪不仅在足癣治疗中提到 用兼灸法”及并及灸之”,既肯定了灸法所起的作用,又强调了艾灸顺序不能有偏差,另外,他在其他篇章中也多次提出 先灸” 次灸”及 又灸”的说法,突出了灸序的重要性及必要性㊂ 但明案次第,莫为乱灸”,故其为今后的急症灸法的灸序发展发挥了深远的指导作用㊂1.3 注重灸量 未有病莫预灸,莫以灸不即者而止灸‘肘后备急方“除了注重灸序以外,对灸量也有着严格要求,提出了若未有疾病,则不要预防施灸,以防伤及人体正气,致使阴阳失衡,一旦治病施灸,则应达到一定的灸量,且不可因灸未使疾病立即痊愈而停止施灸: 灸之虽未即愈,要万不复死矣㊂莫以灸不即而止灸㊂”‘肘后备急方“众多篇章中反复提到 六七壮” 百壮”等具体的灸壮,明确了灸法在治疗急症中的用量,这也为指导现代灸法提出了严格的施灸原则㊂2 急症施灸部位2.1 灸位 因人制宜关于急症灸位的描述,葛洪多根据因人制宜的原则,即相当于腧穴取穴中的同身寸㊂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中提到: 人之长短肥瘦各自不相同,而穴之横直尺寸亦不能一㊂”在腧穴定位上,古代医家多根据人之长短肥瘦各不相同而采用同身寸进行取穴,而同身寸也因其简单实用沿用至今㊂同样,葛洪也发现人体大小有别,脏腑有异,血脉有差,故而在灸位的选择上也应因人而异㊂所以其在序言‘鹿鸣山续古序“[4]9中提到: 观夫古方药品分两,灸穴分寸不类者,盖古今人体大小或异,脏腑血脉亦有差焉㊂灸之分寸,取其人左右中指中节可也㊂”可见,灸法穴位的选择也应同针刺穴位的确定一样精准,根据人体脏腑的差异,取人左右中指中节的同身寸最为适宜㊂2.2 病位 直灸病位此法多用于治疗着毒㊁痈疽㊁犬毒㊁蛇毒等毒盛且有皮损之急症㊂例如痈疽的灸法,提到 治羊疽疮,比灸其上百壮” 若石痈,当上灸百壮”,于灸疮上直接施灸百壮,从而解毒消痈;治疗着毒时 着毒,着浓肉处,皆割之 亦灸黯炮上,百壮为佳”,先割除病位脓肉,后于病位灸百壮;治疗犬毒时 先嗍却恶血,灸疮中十壮”;治疗蛇毒时 一切蛇毒,急灸疮三五壮,则众毒不能行”;治疗疮毒时 灸疮及肿上,瘥”㊂故对于急症且有皮损者,先去其恶血后灸之,则毒出疮敛,对于未有皮损而肿者,灸之,则肿消而瘥㊂‘针灸大成“也曾提到直灸患处 狂犬咬伤人,即灸咬处疮上”,另外,‘类经图翼“中对于疔疮的灸治方法,也是于疔疮毒顶部位进行施灸以排脓解毒: 甚则以蒜膏遍凃四围,只露毒顶,用艾著灸之㊂”由此可见,对于急症直灸患处,在古代灸法应用也是比较广泛的㊂2.3 奇穴 不名孔穴经外奇穴是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经验效穴,东晋以前医家重针轻灸,葛洪则在总结东晋之前灸法的基础上提出了 灸但言其分寸,不名孔穴”,如‘肘后备急方“[4]29记载了华佗治疗霍乱时所用的肘椎穴,则是经外奇穴 肘尖头根据绳下夹背脊大骨空中,去脊各一寸,灸之百壮,不治者,可灸肘椎,已试数百人,皆灸毕即起坐”,经外奇穴未归属于经脉之内,虽然其不存在分经主治的规律[5],但是作为数千年来中医学经验的结晶,在急症治疗方面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㊂现代医家有报告表明[6],对于被银环蛇㊁眼镜蛇等毒蛇咬伤后两个小时就诊的患者,先于中泉穴艾炷灸3到8壮,由痛灸至不痛,再灸数十壮后又出现灼痛的感觉为止,这种疗法对于此类患者大多数可治愈㊂可见奇穴在急症灸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㊂另外,葛洪在选用奇穴时不仅运用有明确命名的奇穴,还有未命名的效穴,如各篇章中常提到的: 心下一寸” 脐上三寸” 两乳之间”等,方便寻常百姓取穴治疗,体现了‘肘后备急方“ 简㊁便㊁廉㊁验”的学术特点㊂2.4 经穴经穴无论对针法还是灸法,都是最常选用的㊂经穴有归属的经脉,既可以发挥其所在的局部的治疗作用,又可以发挥其所属经脉的作用,是针灸临床发展的重要的部分㊂虽然‘肘后备急方“提出了 不名孔穴”,但其依然重视对经穴的应用,如 治心疝,又方,灸心鸠尾下一寸,名巨阙” 转筋者,灸蹶心当拇指大聚筋上,六七壮,名涌泉”㊂可见,葛洪不仅注重自我经验的总结,也没有抛弃传统医学的基础,既重视病位㊁又重视奇穴与经穴,在临床上灵活运用,以达到治疗急症最佳的效果㊂其中, 灸承浆”可以治疗 自缢死”,灸人中则在多篇中出现,用以治疗 自缢死” 尸蹶” 卒客忤死” 卒得鬼击”等多种急症㊂现代文献也表明,人中是具有开窍醒脑作用的重要穴位,在特殊情况下对人体起保护作用,可救治危急,也是临床首选的急救要穴[7]㊂故‘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急症治疗对现代急症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现代临床对于人中穴多采用针刺或掐法,故‘肘后备急方“中的灸法在治疗急症上尚大有潜力可挖㊂3 灸法操作3.1 直接灸直接灸是将艾灸直接放到皮肤上烧灼的灸法,因其刺激量大,被施灸者常感到疼痛,甚者可引起感染化脓等不良反应,故而难以被接受,如‘备急灸法“中曾提到: 富贵骄奢之人,动辄惧痛,闻说火艾,嗔怒叱去㊂”可见直接灸在古今治法选择中都不常用,但是,直接灸治疗急症是最早也是比较广泛的治法,‘肘后备急方“中多记载此法用于急症,如 须臾死人自当举手捞人,灸其唇下宛宛中,承浆穴” 灸鼻人中三十壮,令切鼻柱下”等㊂另外,葛洪在治胁卒痛㊁自缢死㊁尸蹶等篇章还多次提到了一种扁鹊秘法 以绳围其死人肘腕,男左女右,毕伸绳从背上大槌度以下,又从此灸,横行各半绳” 以绳围其臂腕,男左女右,绳从大椎上度,下行脊上,灸绳头五十壮,活” 以绳横度两乳中间,屈绳从乳横度,以痛胁下,灸绳下屈处三十壮,便愈”,此即绳灸法,属于直接灸,多用于治疗各种急症,但尚未有过多关于其的近现代研究㊂‘备急灸法“中记载的22类急症中,与直接灸有关的就多达21类,足以见得直接灸在急症治疗上的广泛应用㊂3.2 隔物灸隔物灸即在施治部位与艾炷之间衬隔某些药物或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㊂葛洪对灸法的使用多具创造力,不拘一格,不仅继承了古人对于急症灸法使用直接灸的操作,又在此基础上首创了隔物灸,弥补了直接灸 疼痛” 化脓”等难以令人接受的缺点,有着不逊于直接灸的特殊效果㊂其使用的衬隔物既有蒜㊁姜㊁盐等常见物,又有巴豆㊁豆豉㊁雄黄等药物㊂3.2.1 隔蒜灸 即在施治部位与艾炷直接衬隔蒜而施灸的方法,如 治痈疽妬乳诸毒肿方第三十六”[4]138中提到 灸肿令消法”,即运用灸法治疗痈疽等急症,以达到消肿的作用㊂其中更是详细描述了隔蒜灸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宜: 取独颗蒜,横截厚一分,安肿头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壮 勿令大热 不用灸损皮肉㊂”指出治疗痈疽诸毒肿等选用隔蒜灸,利用蒜清热解毒之功,加之灸法温热透脓之力,共奏解毒消肿之效㊂在物品方面,需用独颗蒜,并将其厚度切为一分,后放于患处;在操作方面,则须灸百壮如梧桐子般大小的艾炷;在灸感方面,须有灸感但又注重勿令大热,不损皮肉,则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接受程度,这也是隔物灸优于直接灸的一个表现㊂又如 治卒中沙虱毒方第六十六”[4]209中描述治疗沙虱咬伤选用的隔蒜灸 以大蒜十片,著热灰中,温之令热,断蒜及热柱疮上,尽十片,复以艾灸疮上,七壮则良”,即详细阐述了在治疗时所用蒜的种类㊁厚度,艾炷的大小㊁壮数及所要达到的灸感,更细致地指导着临床㊂‘肘后备急方“中多用隔蒜灸治疗痈疮肿毒等邪毒所致外科急症,现代临床也延续了其疗效,多用隔蒜灸治疗急性皮肤病,如:银屑病㊁疔疮㊁痈㊁蛇串疮㊁蛇咬伤等,同时有研究表明了隔蒜灸具有祛湿热㊁除顽痹㊁抗炎灭菌㊁清解毒邪等作用[8]㊂3.2.2 隔盐灸 隔盐灸素有温阳散寒㊁回阳救逆的作用,葛洪则用其解毒疗疮的功效治疗急症㊂如 治卒青蛙腹虺众蛇所螫方第五十六”[4]193中提到治疗毒蛇咬伤 嚼盐唾上讫,灸三壮,复嚼盐,唾之疮上”,又如治疗霍乱引起的 烦闷凑满者”,除了可以灸心厌下三寸外,还可 以盐纳脐中上”㊂所言隔盐灸既可以先以口嚼盐,让盐与唾充分融合,后敷于创上,借助唾液温而属肾的特性,与盐相合后入肾经且可以解毒[9],又可以直接纳入脐内,后放艾柱灸之㊂而后法因其简便效甚而至今也有沿用,后人多用此法治疗急性腹泻㊁尿潴留等[10],也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由此看出‘肘后备急方“中的灸法有较强的实用性,历经几千年,仍被后世所沿用㊂3.2.3 其他灸 葛洪除了首创隔蒜灸㊁隔盐灸,还创造了隔药饼灸㊁隔瓦甑灸㊁管灸等其他灸法㊂如 治痈疽妬乳诸毒肿方第三十六”[4]139提到: 一切毒肿,搜面团肿头如钱大,以面子饼盖头上,灸令彻痛,即立止” 香豉三升,少与水和,熟捣成泥,可肿处作饼子,以艾烈其上,炙之使温”,再如隔巴豆灸: 巴豆十粒,火炮过黄色,去皮膜,上顺手研如面,如熏灸著外肾”,都是利用不同药物属性,将其研碎后做成药饼以灸患处,故可将其统称为隔药饼灸,而现代所用最多的隔药饼灸为隔附子饼灸,附子饼是后人在‘肘后备急方“隔药饼灸的基础上延伸而来,可见葛洪的各种急症灸法对后世灸法的应用影响深远㊂另外,‘肘后备急方“中治疗中风诸急提到的: 以痛处著甑目下,烧艾以熏之”及治疗下阴部疾病提到的: 烧艾于管中熏之,令烟入下部中,少雄黄杂妙”即隔瓦甑灸和管灸,此法虽未在现代急症临床上常用,但为临床提供了可探究空间㊂4 小结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是中国医学史上急症治疗的巨著之一,而其中所记载的灸法更是为中医学急症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㊂书中关于急症灸法的施灸原则㊁施灸部位㊁灸法操作都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㊂在急症灸法原则上,其强调辨证施灸与因序施灸相结合,既要 随病灸之”,又要 但明案次第,莫为乱灸”,另外,葛洪还十分注重灸量, 莫以灸不即者而止灸”,警示后人只有适度的灸量才能到达急症治疗的最佳效果,切勿妄灸㊂在急症施灸部位上,则是重视灸位㊁病位㊁奇穴与经穴的选择,既 但言其分寸,不名孔穴”以增加灸法的简便易寻及可操作性,又强调了奇穴㊁经穴等特定穴位的重要性,即繁简并举,只为增加灸法在急症中的实用性与传承性㊂在急症灸法操作上,葛洪在继承古代医家直接灸的衣钵上,创造性地运用隔物灸对急症进行治疗,弥补了直接灸有疼痛难被接受的缺点,扩大了中医急症的治疗范围及治疗手法㊂由此可见,‘肘后备急方“将中医急症学的灸治疗法系统化的同时,更加丰富了针灸学科的综合发展,结束了东晋以前重针轻灸的风气,丰富了灸法的治疗范围,对后世急症灸法发展与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㊂参考文献[1] 张仁.略论急症灸法[J].中医杂志,1984,25(11):46⁃48.[2] 赵俊岭,魏连海.略述葛洪对针灸学的贡献[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3):4⁃5.[3]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43.[4] 葛洪.肘后备急方[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32.[5] 张玄,朱成慧,朴盛爱,等.近十年经外奇穴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81⁃83. [6] 王雪苔,焦国瑞,魏稼,等.我国三十年的针灸研究概况(续)[J].中医杂志,1980,21(2):40.[7] 朱现民.人中穴的急救应用探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0):1594.[8] 许艳琴,尚秀葵.近11年隔物灸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3):228⁃230.[9] 王聪,于冰,张永臣.葛洪‘肘后备急方“隔物灸法浅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11⁃13.[10] 高明清,吴林瑾.隔姜隔盐灸治疗剖宫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8,5(2):14⁃15.(收稿日期:2016⁃11⁃22)(本文编辑:董历华)。
肘后备急方引言肘关节是人体上肢中最常受伤的关节之一,如不及时处理,会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
本文将介绍一些肘后备急方,以帮助缓解肘关节不适和促进康复。
按摩疗法按摩是一种经常被用来缓解肘关节不适的自然疗法。
按摩可以通过增加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来减轻疼痛。
步骤1.准备一些按摩油或乳液以减少皮肤摩擦。
2.右手搭在左肘上,左手用适度力量在右肘周围轻轻按摩,每次按摩约5-10分钟。
3.可以使用直线、圆圈或横向滑动的手势进行按摩。
4.按摩时要注意痛感,不要用过大力量,避免给肘关节造成进一步伤害。
频率建议每天按摩肘关节2-3次,每次10分钟。
坚持按摩可以有效减轻肘关节疼痛和不适。
热敷热敷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肘关节治疗方法。
它可以通过增加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来缓解疼痛和减少炎症。
步骤1.取一条干净的毛巾或热水袋。
2.将其放入热水中,然后拧干多余的水分。
3.将热敷物轻轻敷在肘关节上,保持10-15分钟。
4.可以重复此过程2-3次。
频率建议每天进行2-3次热敷,特别是在感觉肘关节疼痛和僵硬时进行。
软组织疏松术软组织疏松术是一种针对肌肉和筋膜进行的手法疗法,可以帮助减轻肘关节疼痛和改善活动范围。
这种方法通常由专业物理治疗师进行。
过程1.至专业物理治疗师处咨询。
2.治疗师会根据您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疗法,如深层按摩、肌筋膜释放等。
3.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疗程,通常需要几次治疗才能见效。
注意事项•在进行软组织疏松术前,最好先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选择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物理治疗师进行治疗。
茶水疗法茶水疗法是一种中医传统方法,可以缓解肘关节疼痛和改善关节灵活性。
材料准备•黄连:5克•防风:5克•桃仁:5克•柴胡:5克•红茶袋:2个•开水:500毫升步骤1.将上述材料加入开水中,用红茶袋封装。
2.加盖,静置15-20分钟。
3.取出红茶袋,开始享用茶水。
频率建议每日饭后或感觉肘关节疼痛时喝一杯,连续饮用一周,以获得最佳效果。
平衡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对维持肘关节健康至关重要。
《肘后备急方》“外治法”救治急症拾遗第 1118 期作者 / 王晓鹏张乃方李智鹏冯晴殷张爽赵琦北京中医药大学编辑 / 段瑞⊙ 校对 / 赵馨古往今来,中医外治法在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的需求也逐步增高。
《肘后备急方》(下文简称《肘后方》)是我国第一部中医急救手册,治法丰富,其中外治方法多种多样,简便效廉,实用性高,可操作性强,目前还没有人系统的研究过,本文整理归纳了《肘后方》中外治急症的方法,旨在探究《肘后方》外治法治疗急症的特点,挖掘出一些目前医疗环境下可能适宜的中医外治急症的思路及方法。
1 《肘后备急方》中外治法的介绍外治法则泛指口服之外的各种救治方法,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内治法并重并行,且能弥补内治法之不足。
晋代葛洪的《肘后方》针对急症的救治,选录了多种方法。
全书共有2635方次。
其中器物技法方123个,针灸方99个,综合方21个,药物方2392个。
在药物方中,除常用的汤剂外,还有膏、丹、丸、散、粉、配等。
用法方面,内服方有2232个,外用方有634个。
外用方又有熏洗、敷贴、涂擦、吹入、塞入、佩带、烟熏、蜡疗、泥疗、烧灼止血等,这些方法使用简捷,操作方便,其疗效也较显著。
除此之外,在《肘后方》中还有一些最早的外治法救治急症的医学发明,如最早使用洗胃术,当食野葛时,给予“以物开口,取鸡子三枚,和以灌之,须臾吐野葛出”,还有最早的人工呼吸,如救治自缢时予“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抨臂胫,屈伸之。
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类似的外治法在《肘后方》里还有很多。
可见《肘后方》中外治法救治急症的药物剂型丰富,治疗方法多样。
另外,《肘后方》比起其他经典著作可算是非常接近普通百姓的生活,其方药及疗法朴实,其中很多均采用一般生活环境下能够找到的食材,药材及用具用于治疗,并且重其方法的实用性以及疗效。
选了88条实用的《肘后备急方》!1、治肝虚转筋。
用赤蓼茎叶切,三合水一盏,酒三合,煎至四合,去滓,温分二服。
2、治时行病发黄方,茵陈六两,大黄二两,栀子十二枚,以水一斗,先洗茵陈,取五升,去滓,纳二物。
又煮取三升,分四服。
亦可兼取黄胆中杂治法瘥。
比岁又有肤黄病,初唯觉四体沉沉不快,须臾。
见眼中黄,渐至面黄及举身皆黄,急令溺白纸。
纸即如柏染者,此热毒已入内,急治之。
若初觉,便作菰蒂赤豆散,吹鼻中,鼻中黄汁出数升者,多瘥。
若已深应看其舌下两边,有白脉弥弥处。
芦刀割破之,紫血出数升,亦歇,然此须惯解割者,不解割,忽伤乱舌下青脉。
血出不止,便煞人,方可烧纺铁,以灼此脉令焦,兼菰蒂杂巴豆捣为丸服之。
大小便亦去黄汁。
破灼已后,禁诸杂食,又云有根据黄坐。
黄复,须分别之方。
3、治时气头痛不止,用朴硝三两,捣罗为散,生油调涂顶上。
4、治时疾热病,狂言心燥,苦参不限多少,炒黄色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八分,温服,连煎三服。
有汗无汗皆瘥。
5、治热病后下痢,脓血不止,不能食。
白龙骨末,米饮调方寸匕服。
食疗治伤寒热毒下血,羚羊角末服之。
6、虎杖治大热烦燥,止渴利小便,压一切热毒。
暑月和甘草煎,色如琥珀可爱,堪贮,尝之甘美,瓶置井中,令冷彻如水,白瓷器及银器中贮,似茶啜之,时人呼为冷冻饮料7、治伤寒瘥后,交接发动,困欲死,眼不开,不能语方。
栀子三十枚,水三升,煎取一升,服。
8、治卒癫疾方。
灸阴茎上宛宛中三壮,得小便通,则愈。
又方灸阴茎上三壮,囊下缝二七壮。
又方灸两乳头三壮,又灸足大趾本聚毛中七壮,灸足小趾本节七壮。
凡癫疾,发则仆地,吐涎沫,无知强掠,起如狂,反遗粪者,难治。
凡狂发则欲走,或自高贵称神圣,皆应备诸火炙,乃得永瘥耳。
9、治癫痫。
用艾于阴囊下谷道正门当中间,随年数灸之。
10、治风癫百病。
麻仁四升,水六升,猛火煮,令牙生,去滓,煎取七合,旦空心服,或发或不发,或多言语,勿怪之。
但人摩手足须定,凡进三剂愈。
又方治狂邪发无时,披头大叫,欲杀人,不避水火。
《肘后备急方》中医学之最及其临床意义【关键词】:《肘后备急方》;医学之最;临床意义摘要:列举了《肘后备急方》中医学之最的条文,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评价,以期对这一时期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医药状况有一初步认识,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
关键词:《肘后备急方》;医学之最;临床意义《肘后备急方》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部重要医书,原名《肘后救卒方》,系东晋前期伟大的医药学家、炼丹术家、道家葛洪(约公元283~343年)选取《玉函方》中简易有效的药方编撰组成。
《肘后备急方》是一部集大成的急救医方书,内容包括内科杂症、外科急症、传染性热病、寄生虫病、五官、妇、儿等。
据原著者称,该书收集了张仲景、华佗等前代名医的医方和周、甘、唐、阮诸家备急。
改编者陶弘景又增加了大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内容。
从今本《肘后备急方》来看,也确实保存有如扁鹊法、长桑君方、仲景方、华佗法、范汪方、小品之删繁方、支大医方、刘涓子鬼遗方、席辨方等我国早期医学典籍的内容。
据现代研究,书中部分疾病、医方、医技的记载,都是我国乃至世界医学最早的。
现将其一一列举,以期能使我们对这一时期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医药状况有一初步认识,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
1 疾病之最1.1 天花病[2]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有如下描述:“此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
不即治,剧者多死。
治得差后,疮瘢紫黯,弥岁方灭。
此恶毒之气也。
世人云,元徽四年,此疮从西东流,遍于海中……以建武(公元25~55年)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乃呼为‘虏疮’。
”其义是说该年有一种流行病,发病时,不多久从头到脚,全身长出一个个像火疮那样的大疮,疮里满是白色的脓浆,这些疮,此起彼落,旧的溃破,又长出新的,治疗如不及时,严重者会死亡,治好的则会留下紫黑的疮疤。
这种病于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5年)在南阳的战争中,从俘虏中传染得来,固命名叫“虏疮”。
肘后备急方全文和译文
【实用版】
目录
1.《肘后备急方》的简介和历史背景
2.《肘后备急方》的内容和特点
3.《肘后备急方》的价值和影响
4.《肘后备急方》的译文及其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正文
《肘后备急方》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中医方剂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
它由著名医学家葛洪所著,成书于东晋时期。
葛洪在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著作不仅对当时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后世医学的研究和实践也具有极高的价值。
《肘后备急方》共 8 卷,包含 70 篇内容,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
这部著作是葛洪将其原著《玉函方》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方剂整理而成。
书中所记载的方剂,不仅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且许多方剂在现代医学中仍然被广泛应用。
《肘后备急方》的内容丰富,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个领域。
其中许多方剂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例如治疗骨折的“桃核承气汤”、治疗中毒的“绿豆甘草汤”等。
这些方剂的记载,为后世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肘后备急方》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所记载的方剂,还在于其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的贡献。
葛洪在书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医学见解,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肘后备急方》的译文对现代医学也具有启示作用,许多方剂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验证和应用。
总之,《肘后备急方》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实用价值的中医方
剂著作。
它不仅对当时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现代医学的研究和实践也具有启示作用。
肘后备急方全文和译文摘要:一、引言二、肘后备急方的起源和作者三、肘后备急方的内容概述四、肘后备急方的医学价值五、肘后备急方的现实意义与应用六、结论正文:一、引言肘后备急方,是一部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医学著作。
该书内容丰富,涵盖了临床各科,为后世医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基础。
本文将对肘后备急方的全文和译文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现代医学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肘后备急方的起源和作者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备》,为东晋时期著名医学家葛洪所著。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是我国古代道教著名的学者、炼丹家和医学家。
他在医学领域具有很高的造诣,尤其在急救医学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三、肘后备急方的内容概述肘后备急方共分为二十卷,收录了各种常见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全书内容丰富,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多个医学领域,共计收录病症四百余种。
书中所载方剂多为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的急救方,对于当时的医学界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四、肘后备急方的医学价值肘后备急方在我国古代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的医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了古代医学理论体系:肘后备急方对许多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进行了详细描述,为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2.总结了大量临床实践经验:书中所载方剂多为作者根据临床实践总结而成,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为古代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推动了医学交流与发展:肘后备急方的流传与传播,促进了医学知识的交流与传播,为后世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五、肘后备急方的现实意义与应用尽管肘后备急方是一部古老的医学著作,但其在现代医学领域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例如,书中所载的一些简便易行的急救方法,对于普及急救知识、提高急救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肘后备急方中的一些治疗方法和方剂,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六、结论肘后备急方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瑰宝,对现代医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肘后备急方全文和译文《肘后备急方》是一本古代医学书籍,其内容包括各种急救技巧和方法。
该书的全文如下:第一章:救治外伤1. 内出血:咬住砂子咀嚼,然后吞下去。
2. 骨折:用布条固定骨折处,并用草药敷上。
3. 扭伤:烹煮绿豆,用豆水浸泡受伤处。
4. 烧伤:用凉水冲洗烧伤部位,涂抹芦荟凝胶。
第二章:急救疾病1. 高烧:将草药煮成茶,冷却后喝下去。
2. 中暑:将鲜草叶放在额头上,并用凉水擦拭全身。
3. 恶心呕吐:喝一杯温盐水。
4. 高血压:捏住食指和拇指之间的压力点。
第三章:救治中毒1.食物中毒:吃一些生姜帮助消化。
2. 动物咬伤:用草药包扎伤口,并清洗伤口。
第四章:紧急情况1. 窒息:捏住鼻腔前部,同时向上提拉舌头。
2. 心脏骤停:进行心肺复苏术。
以上就是《肘后备急方》的全文。
译文:"The Elbow Reserve Emergency Methods" is an ancient medical book that contains various emergency techniques and methods. The full text of the book is as follows:Chapter 1: Treatment of external injuries1. Internal bleeding: Chew on sand and swallow it.2. Fractures: Fix the fracture with cloth strips and apply herbal medicine.3. Sprains: Boil mung beans and soak the injured area in the bean water.4. Burns: Wash the burned area with cold water and apply aloe vera gel.Chapter 2: Emergency treatment of diseases1. High fever: Boil herbal medicine into tea, let it cool down and drink it.2. Heatstroke: Place fresh grass leaves on the forehead and wipe the whole body with cold water.3. Nausea and vomiting: Drink a cup of warm saltwater.4. High blood pressure: Pinch the pressure point between the index finger and thumb.Chapter 3: Treatment of poisoning1. Food poisoning: Eat some ginger to aid digestion.2. Animal bites: Wrap the wound with herbal medicine and clean the wound.Chapter 4: Emergency situations1. Choking: Pinch the front part of the nostrils and pull the tongue upwards.2. Cardiac arrest: Perform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The above is the full text of "The Elbow Reserve Emergency Methods".。
肘后备急方之骨伤15级中医三班王婷斌1501010335号1、若眼反口噤,腹中切痛者。
灸阴囊下第一横理十四壮。
又别有服膏之方2、若身体角弓反张,四肢不随,烦乱欲死者。
清酒五升,鸡白屎一升。
捣筛,合和扬之千遍。
乃饮之,大人服一升,日三,少小五合,瘥3、若关节疼痛。
蒲黄八两,附子一两(炮)。
合末之。
服一钱匕,日三,稍增至方寸匕。
若骨节疼烦,不得屈伸,近之则痛,短气得汗出,或欲肿者。
4、《梅师方》疗瘫痪风,手足曳,口眼斜,语言謇涩,履步不正。
神验乌龙丹。
川乌头(去皮脐了)、五灵脂各五两。
上为末,入龙脑、麝香,研令细匀,滴水丸如弹子大。
每服一丸,先以生姜汁研化,次暖酒调服之,一日两服,空心晚食前服。
治一人,只三十丸,服得五七丸,便觉抬得手,移得步,十丸可以自梳头5、《千金方》治中风,面目相引,偏僻牙车急,舌不可转。
桂心以酒煮取汁,故布蘸病上,当即正。
左右,右左,常用大效。
6、又方主卒中风,头面肿。
杵杏仁如膏,敷之。
又方治头面风,眼鼻塞,眼暗冷泪。
杏仁三升为末,水煮四五沸。
洗头冷汗,尽三度,瘥。
7、葛氏方治中风寒,瘟直口噤不知人。
鸡屎白一升,熬令黄极热,以酒三升和搅。
去滓,服8、《千金方》治头风头痛。
大豆三升,炒令无声,先以贮一斗二升瓶一只,贮九升清酒,乘豆热,即投于酒中,蜜泥封之七日。
温服。
孙真人方治头风痛。
以豉汤洗头,避风,即瘥9、《圣惠方》治头风痛。
每欲天阴雨,风先发者。
用桂心一两为末,以酒调如膏,用敷顶上并额角。
陈藏器《拾遗》序云,头疼欲死。
鼻内吹硝石末,愈。
《日华子》云,治头痛。
水调决明子,贴太阳穴。
又方决明子作枕,胜黑豆。
治头风,明目也。
《外台秘要》治头疼欲裂。
当归二两,酒一升,煮取六合。
饮至再服。
《孙兆口诀》云,治头痛。
附子(炮)、石膏等分。
为末,入脑麝少许。
茶酒下半钱。
《斗门方》治卒头痛。
白僵蚕碾为末,去丝,以熟水二钱匕,立瘥。
又方治偏头疼。
用川芎,细锉酒浸服之,佳。
《博济方》治偏头疼至灵散。
雄黄、细辛等分。
研令细。
每用一字已下,左边疼,吹入右鼻;右边疼,吹入左鼻,立效。
《经验后方》治偏头疼绝妙。
荜茇为末,令患者口中含温水,左边疼令左鼻吸一字,右边疼令右鼻吸一字,效。
《集验方》治偏正头疼。
谷精草一两为末,用白面调摊纸花子上,贴疼处,干又换。
偏头疼方。
用生萝卜汁一蚬壳,仰卧,注鼻。
左痛注左,右痛注右,左右俱注,亦得神效。
《外台秘要》头风白屑,如麸糠方。
竖截楮木作枕,六十日一易新者10、属性: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方。
大鲤一头,醇酒三升,煮之令酒干尽,乃食之。
勿用醋及盐豉他物杂也,不过三两服,瘥。
又方灸足内踝下白肉三壮,瘥。
又方大豆一斗熟煮,漉饮汁及食豆,不过数度必愈,小豆尤佳。
又方取鸡子黄白相和,涂肿处,干复涂之。
又方杏叶锉,煮令浓,及热渍之。
亦可服之。
又方车下李核中仁十枚,斫令熟,粳米三合,研。
以水四升,煮作粥,令得二升,服之,三作加核也。
又方大豆一升,以水五升,煮二升,去豆,纳酒八升,更煮九升,分三四服。
肿瘥后渴,慎不可多饮。
11、又方黄牛溺顿服三升,即觉减。
未消,更服之。
又方商陆根一斤,刮去皮,薄切之,煮令烂,去滓,纳羊肉一斤,下葱豉盐如食法,随意令之肿,瘥后亦宜作此。
亦可常捣商陆,与米中半蒸作饼子,食之。
又方猪肾一枚,分为七脔,甘遂一分,以粉之。
火炙令熟,一日一食,至四五,当觉腹胁鸣,小便利,不尔,更进。
尽热剥去皮食之,须尽为佳,不尔,再之。
勿食盐。
又方切商陆二升,以酒三升,渍三宿,服五合至一升,日三服之。
凡此满或者虚气,或者风冷气,或者水饮气,此方皆治之。
治肿入腹苦满急害饮食方。
大戟、鸟翅末各二两。
捣筛,蜜和丸,丸如桐子大。
旦服二丸,当下渐退,更取令消,乃止之。
又方葶苈子七两,椒目三两,茯苓三两,吴茱萸二两。
捣,蜜和丸,如桐子大。
服十丸,日三服。
又方鲤鱼一头(重五斤者,以水二斗,煮取斗半,去鱼),泽漆五两,茯苓三两,桑根白皮(切)三升,泽泻五两。
又煮取四升,分四服,服之小盒饭利,渐消也。
又方皂荚(剥,炙令黄,锉)三升,酒一斗,渍石器,煮令沸,服一升,日三服,尽更作。
若肿偏有所起处者。
以水和灰以涂之,燥复更涂。
又方赤豆、麻子合捣,以敷肿上。
又方水煮巴豆,以布沾以拭之。
姚云,巴豆三十枚,合皮咀,水五升,煮取三升。
日五拭肿上,随手即减。
勿近目及阴。
疗身体暴肿如吹者。
若但是肿者。
锉葱,煮令烂,以渍之。
日三四度。
又方菟丝子一升,酒五升,渍二三宿。
服一升,日三服,瘥。
若肿从脚起,稍上进者,入腹则煞人,治之方。
小豆一斛,煮令极烂,得四五斗汁。
温以渍膝已下,日二为之,数日消尽。
若已入腹者,不复渍,但煮小豆食之。
莫杂吃饭及鱼、盐。
又专饮小豆汁。
无小豆,大豆亦可用。
如此之病,十死一生,急救之。
又方削椭或桐木,煮取汁以渍之,并饮少许,加小豆,妙。
又方生猪肝一具,细切,顿食之。
勿与盐乃可。
用苦酒,妙。
又方煮豉汁饮,以滓敷脚。
附方《备急方》疗身体暴肿满。
榆皮捣屑,随多少,杂米作粥食,小便利。
杨氏《产乳》疗通体遍身肿,小便不利。
猪苓五两,捣筛。
煎水三合,调服方寸匕,加至二匕。
《食医心镜》主气喘促,浮肿,小便涩。
杏仁一两,去尖、皮,熬,研,和米煮粥极熟。
空心吃二合12、又方,卒患肿满,曾有人忽脚肿,渐上至膝,足不可践地。
至大水头面,遍身大肿胀满,苦瓠白瓤实,捻如大豆粒,以面裹,煮一沸。
空心服七枚,至午当出水一斗,三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瘥,三年内慎口味也。
苦瓠须好者,无翳细理妍净者,不尔有毒不用。
13、杨氏《产乳》,疗身体肿满,水气急,卧不得。
郁李仁一大合,捣为末,和麦面搜作饼子,与吃入口,即大便通利气,便瘥。
《梅师方》,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
取东引花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饱。
饥即食尽,不得吃饭。
又方,治水肿小便涩。
黄牛尿,饮一升,日至夜,小便利,瘥,勿食盐。
又方,治心下有水。
白术三两,泽泻五两,锉,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分服14、<篇名>治卒患腰胁痛诸方第三十二属性:葛氏,治卒腰痛诸方,不得俯仰方。
正立倚小竹,度其人足下至脐,断竹,及以度后,当脊中,灸竹上头处,随年壮,毕,藏竹,勿令人得矣。
又方,鹿角长六寸,烧,捣,末,酒服之,鹿茸尤佳。
又方,取鳖甲一枚,炙,捣,筛,服方寸匕,食后,日三服。
又方,桂八分,牡丹四分,附子二分,捣,末,酒服一刀圭,日再服。
治肾气虚衰,腰脊疼痛,或当风卧湿,为冷所中,不速治,流入腿膝,为偏枯冷痹,缓弱,宜速治之方。
独活四分,附子一枚大者,炮,杜仲,茯苓,桂心各八分,牛膝,秦艽,防风,芎,芍药六分,细辛五分,干地黄十分,切,水九升,煮取三升,空腹分三服,如行八九里进一服,忌如前顿服三剂。
治诸腰痛,或肾虚冷,腰疼痛阴萎方。
干漆熬烟绝,巴戟天去心,杜仲,牛膝各十二分,桂心,狗脊,独活各八分,五加皮,山茱萸,干薯蓣,各十分,防风六分,附子四分,炼蜜丸,如梧子大,空腹酒下二十丸。
日再加减,以知为度也,大效。
胁痛如打方。
大豆半升,熬令焦,好酒一升,煮之令沸,熟饮取醉。
又方,芫花,菊花等分,踯躅花半斤,布囊贮,蒸令热,以熨痛处,冷复易之。
又方,去穷骨上一寸,灸七壮,其左右一寸,又灸七壮。
又积年久痛,有时发动方。
干地黄十分,甘草五分,干漆五分,水五分,桂一尺,捣,筛,酒服一匕,日三服。
又方,六七月取地肤子,阴干,末,服方寸匕,日五六服。
治反腰有血痛方。
捣杜仲三升许,以苦酒和涂痛上,干复涂,并灸足踵白肉际,三壮。
治肾腰痛。
生葛根,嚼之,咽其汁,多多益佳。
又方,生地黄捣,绞取汁三升,煎取二升,纳蜜一升,和一升,日三服,不瘥,则更服之。
又方,灸腰眼中,七壮。
肾腰者,犹如反腰,忽转而之。
治腰中常冷,如带钱方。
甘草,干姜各二两,茯苓,术各四两,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短剧》云温。
治胁卒痛如打方。
以绳横度两乳中间,屈绳从乳横度,以痛胁下,灸绳下屈处三十壮,便愈,此本在杂治中,隐居效方,腰背痛方。
杜仲一斤,切,酒二斗,渍十日,服三合。
附方《千金方》,治腰脚疼痛。
胡麻一升新者,熬令香,杵,筛,日服一小升,计服一斗,即永瘥,酒饮蜜汤羹汁,皆可服之,佳。
《续千金方》,治腰膝疼痛伤败。
鹿茸不限多少,涂酥炙,紫色为末,温酒调下一钱匕。
《经验方》,治腰脚痛。
威灵仙一斤,洗干,好酒浸七日,为末,面糊丸,桐子大,以浸药酒,下二十丸。
《经验后方》,治腰疼神妙。
用破故纸为末,温酒下三钱匕。
又方,治肾虚腰脚无力。
生栗袋贮,悬干,每日平明吃十余颗,次吃猪肾粥。
又方,治丈夫腰膝积冷痛,或顽麻无力。
菟丝子洗秤一两,牛膝一两,同浸于银器内,用酒过一寸,五日曝干,为末,将元浸酒,再入少醇酒作糊,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下二十丸。
《外台秘要》,疗腰痛。
取黄狗皮,炙裹腰痛处,取暖彻为度,频即瘥也,徐伯玉方同。
《斗门方》,治腰痛。
用大黄半两,更入生姜半两,同切如小豆大,于铛内炒令黄色,投水两碗,至五更初,顿服,天明取下腰间恶血物,用盆器贮,如鸡肝样,即痛止。
又方,治腰重痛。
用槟榔为末,酒下一钱。
《梅师方》,治卒腰痛暂转不得。
鹿角一枚,长五寸,酒二升,烧鹿角令赤,纳酒中,浸一宿饮之。
崔元亮《海上方》,治腰脚冷风气。
以大黄二大两,切如棋子,和少酥炒,令酥尽入药中,切不得令黄,焦则无力,捣,筛为末,每日空腹以水大三合,入生姜两片如钱,煎十余沸,去姜,取大黄末两钱,别置碗子中,以姜汤调之,空腹顿服,如有余姜汤,徐徐呷之。
令尽,当下冷脓多恶物等,病即瘥止。
古人用毒药攻病,必随人之虚实而处置,非一切而用也。
姚僧垣初仕,梁武帝因发热,欲服大黄,僧垣曰,大黄乃是快药,至尊年高不可轻用。
帝弗从,几至委顿。
元帝常有心腹疾,诸医咸谓宜用平药,可渐室通。
僧垣曰,脉洪而实,此有宿食,非用大黄无瘥理。
帝从而遂愈,以此言之,今医用一毒药而攻众病,其偶中病,便谓此方之神奇,其瘥误乃不言,用药之失,如此者众矣,可不戒哉。
《修真方》,神仙方。
菟丝子一斗,酒一斗,浸良久,漉出曝干,又浸,以酒尽为度,每服二钱,温酒下,日二服,后吃三五匙水饭压之。
至三七日加至三钱匕,服之令人光泽。
三年老变为少,此药治腰膝去风,久服延年。
15、<篇名>治虚损羸瘦不堪劳动方第三十三属性:治人素有劳根,苦作便发,则身百节皮肤,无处不疼痛,或热筋急方。
取白柘,东南行根一尺,刮去上皮,取中间皮以烧屑,亦可细切捣之。
以酒服三方寸匕,浓覆取汗,日三服,无酒以浆服之。
白柘是柘之无刺者也。
治卒连时不得眠方。
暮以新布火炙以熨目,并蒸大豆,更番囊贮枕,枕冷复更易热,终夜常枕热豆,即立愈也。
此二条本在杂治中,并皆虚劳,患此疾,虽非乃急不即治。
亦渐瘵人,后方劳救,为力数倍,今故略载诸法。
凡男女因积劳虚损,或大病后不复,常若四体沉滞,骨肉疼酸。
吸吸少气,行动喘,或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阴阳废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