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水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水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水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水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水产微生物免疫学实验是《水产微生物免疫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讲授课程理论部分的同时进行的实践性教学。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得到微生物学实验技木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熟悉水产动物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理论课讲授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勤俭节约、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良好作风,为后续课程学习和今后胜任相关专业工作奠定厚实的微生物学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一)教学目的

1.熟悉微生物实验各类器材的准备工作,建立牢固的无菌概念,掌握一般实验的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的技术。

2.掌握培养基制备、各类标本片制备及其常用染色的方法。

3.能进行微生物的分离、接种、培养和镜检的方法。

4.熟悉细菌生理生化性状的一般检测方法。

5.能对水产动物常见病原微生物进行基本分类鉴定。

(二)基本要求

1.能熟练掌握教师示范的各种规范性操作技术。

2.能按实验指导书提供的方法进行验证性实验。

3.根据教师提供的或自我发现的某些微生物现象等能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或技术创新。

三、实验考核方式及方法

一般每次实验都应对学生进行下述考核:(1)实验态度是否端正;(2)操作是否规范;(3)实验方法是否正确;(4)实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最后根据各次考核成绩获得的平均成绩作为实验成绩,最后以30%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如实验平均成绩达不到60分(及格)者应单独组织进行实验综合考核,仍不及格者,不得参加理论课考试,整个课程应重修。四、实验项目一览表

水产微生物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类型实验要求适应专业学时

1 油镜使用及细菌形态观察验证必做水产养殖 4

2 微生物实验常用器材的准备验证必做水产养殖 3

3 培养基制备验证必做水产养殖 4

4 微生物的接种、分离和纯化验证必做水产养殖 3

4 细菌涂片的制备和常用染色法验证必做水产养殖 4

5 真菌的形态观察验证必做水产养殖 4

7 细菌生理生化部分特性检查验证选做水产养殖 4

8 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综合选做水产养殖 4

9 水产动物常见病原菌检查综合必做水产养殖 4

10 水产动物常见病原病毒检查设计必做水产养殖 4

五、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

实验一显微镜油镜使用及细菌形态构造观察

(一)目的要求

1.正确掌握油镜使用和护理的方法。

2.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和某些特殊构造。

(二)实验内容或原理

1.了解油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芽胞、荚膜、鞭毛。

(三)需用的仪器或试剂等

1.仪器及配套试剂、材料:显微镜、擦镜纸(剪成小片置培养皿中)、吸水滤纸本、二甲苯、香柏油。

2.细菌标本片: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含细菌的芽胞、鞭毛及荚膜的标本片,均用标本盒装。

(四)实验步骤

1.安置显微镜、调节光源。

2.认识油镜并转到中央。

3.装标本片、滴香油、升聚光器。

4.调节观察观察物象、描绘图象。

5.镜头去油、显微镜各部位还原。

(五)教学手段

1.运用挂图解释油镜原理。

2.教师先演示操作,然后下位检查、指导学生操作。

(六)考核要求

1.检查学生识别油镜、使用油镜的方法是否正确。

2.检查用油镜观察各种细菌教学标本后绘图和描述的内容是否正确。

(七)实验报告要求

有观察对象的绘图和文字描述,实验结束后交实验报告,每个学生的实验报告应订成册,不收单页报告。

实验二微生物实验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包装和消毒灭菌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实验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包装方法。

2.学会棉塞制备,移液管包装方法。

(二)实验内容或原理

1.新旧载玻片、平皿、试管、移液管的清洗。

2.棉塞制备。

3.各种玻璃器皿的包装。

4.干烤灭菌和高压蒸气灭菌方法

(三)需用的仪器或试剂等

1.仪器类:高压蒸气灭菌器、干燥箱、超净工作台等。

2.器皿类:平皿、试管、吸管、三角瓶、烧杯、载玻片等。

3.杂物:报纸、牛皮纸、包扎绳、蜡笔等。

(四)实验步骤

1.器皿洗涤。

2.器皿干燥、干燥器皿包装、灭菌。

(五)教学手段

板书教学内容及方法,运用移液管包装等挂图。先进行包装方法演示,讲授,然后分组试验。

(六)考核要求

1.检查学生洗涤、包装玻璃器皿的方法和效果。

2.检查学生棉塞制备和移液管包装的质量。

3.检查学生实验态度。

(七)实验报告要求

主要记录实验工作内容、结果与体会。

实验三培养基制备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真菌、放线菌常用培养基的配制步骤和方法。

2.熟悉平板、斜面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3. .掌握高压蒸气灭菌法。

(二)实验内容或原理

1.普通肉汤、普通营养琼脂、鱼肉营养培养基和察氏培养基的制备。

2.高压蒸汽灭菌。

(三)需用的仪器或试剂等

1.器材:高压灭菌锅、粗天平、分析天平、电炉、酸度计、超净台或无菌室等。

2.药品类: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钠、氢氧化钠(溶液)、鱼肉、NaNO3、KCl、Mg SO4、FeSO4、蔗糖、琼脂、麦芽糖、蒸馏水等。

3.器皿类:滤斗、烧杯、铝锅、三角瓶、量简、试管、玻棒、平皿等。

4.杂物类:牛皮纸、蜡笔、包装绳、菜刀、精密pH试低等。

(四)实验步骤

1.准备溶器。

2.称量药物。

3.溶解药物。

4.分装培养基、写标签。

5.高压灭菌。

6.培养基倾注平板、摆斜面。

(五)教学手段

运用挂图。

(六)考核要求

1.考核培养基制备质量。

2.检查实验态度。

(七)实验报告要求

主要记录实验工作内容、结果与体会。

实验四微生物的接种、分离和纯化

(一)目的要求

掌握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原理及各种接种方法,建立牢固的无菌操作概念。

(二)实验内容或原理

1.平板划线接种。

2.斜面接种、液体接种、穿刺接种。

3.培养方法。

(三)需用的仪器或试剂等

1.培养基:平板、斜面、液体、半固体培养基。

2.菌种或含菌材料: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或炭疽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或气单胞菌)或鱼肠内容物等。

3.接种用器材:接种环、接种针、酒精灯、火柴、蜡笔(记号笔)等。

4.培养箱。

(四)实验步骤

1.了解接种环结构及灭菌方法。

1.从鱼肠取样在平板上划线接种。

2.从纯菌种取样行斜面接种、液体接种、穿刺接种。

3.将已接种培养基置恒温箱培养。

(五)教学手段

1.运用接种方法示意图。

2.讲授、演教、指导操作。

(六)考核要求

1.观察学生的各项操作是否规范。

2.考核实习态度。

3.对照学号或姓名逐个检查培养结果并区分等级。

(七)实验报告要求

记录实验内容、结果,对结果进行技术分析。

实验五细菌涂片的制备和常用染色法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不同含菌材料的涂片技术。

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和美兰或瑞特氏染色法。

(二)实验内容或原理

1.病鱼或其他水产动物组织材料涂片。

2.肉汤培养物和固体培养物的涂片。

3.革兰氏染色。

4.美兰或瑞特氏染色。

(三)需用的仪器或试剂等

1.菌种:前次实验的各种培养物,鱼或其它水产动物(最好均含菌)。

2.试剂:革兰氏染液、美兰染液、瑞氏染液、甲醇、无菌水、蒸馏水(下嘴瓶装并带乳胶管止水夹)等。

3.显微镜、擦镜纸(剪成小片置培养皿中)、吸水滤纸本、二甲苯、香柏油、酒精灯、接种环、干净载玻片(有酒精小广口瓶装)、小纱布块、火柴等。

(四)实验步骤

先示教,再学生做各种材料(固体、液体、非液体)涂片,干燥、固定,镜检,写试验报告。

(五)教学手段

1.运用接种教学挂图。

2.示范操作。

3.独立操作。

(六)考核要求

检查操作态度和技术掌握程度,观察各种涂片镜检结果和实验报告水平。

(七)实验报告要求

记录实验内容、操作要领,描绘细菌图形并配有说明文字。

实验六酵母菌、霉菌的形态观察

(一)目的要求

1.熟悉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和形态特征。

2.掌握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形态一般检查方法。

(二)实验内容或原理

1.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特征。

2.制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各种标本片。

3.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

(三)需用的仪器或试剂等

1.菌种:青霉或毛霉平板培养物,酵母菌斜面培养物。

2.试剂:0.1%美兰液、石碳酸乳酸棉兰液。

3.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解剖针、酒精灯等。

4.显微镜、显微镜灯。

(四)实验步骤

1.观察和描述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性状。

2.制备酵母菌的美兰水浸片、镜检酵母形态和区分死、活细胞。

3.制备霉菌的石碳酸乳酸棉兰液水浸片,观察霉菌的细胞形态、菌丝分支、分隔、繁殖菌丝结构和孢子形态。

(五)教学手段

运用真菌形态挂图。

(六)考核要求

检查操作是否正确、涂片是否达到要求,实验报告是否准确。

(七)实验报告要求

记录实验内容、操作要领,描绘真菌图形并配有说明文字。

实验七细菌生化特性检查

(一)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鉴定中常用生化反应及其原理。

2.掌握常用生化特性检查方法。

(二)实验内容或原理

1.生化反应培养基制备。

2.细菌生化特性检查,如糖发酵、氧化酶、过氧化氢酶、M.R、V.P、柠檬酸盐、硝酸盐还原、硫化氢产生等试验。

(三)需用的仪器或试剂等

1.药品:葡萄糖、麦芽糖等糖类(5种左右)、蛋白胨、溴甲酚紫或溴麝香草酚蓝、氯化钠、柠檬酸盐、NH4H2PO4、K2HPO4、MgSO4、KNO3、柠檬酸铁铵、琼脂、95%酒精、过氧化氢、盐酸四甲基对苯二胺或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对氨基苯磺酸、α-萘胺、醋酸、二苯胺、胱氨酸、醋酸铅、α-萘酚、肌酐、硫酸铜、KOH、甲基红等。

2.器皿:中试管、小试管、发酵管、三角瓶、烧杯、玻棒、量筒、漏斗、移液管、棕色试剂滴瓶等。

3.杂类:生化培养箱、电炉、高压灭菌锅、牛皮纸、包扎绳、酒精灯等。

4.菌种:嗜水气单胞菌或荧光假单胞菌或鱼害粘球菌。

(四)实验步骤

1.分组配制生化培养基和部分试剂。

2.集中高压灭菌。

3.分组接种细菌到生化培养基、写好标签、记录。

(五)教学手段

板书试验内容,科学合理分组制备不同培养基,学生对照指导书提供配方操作。菌种应以水产动物的病原菌为主,以密切配合下次实验,即病原菌检验。如果选择做病毒病检测实验的同学,可不做本实验,而代之选择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试验。

(六)考核要求

主要检查学生实验时的积极性、科学态度、配合精神和培养基制作质量等。

(七)实验报告要求

记录实验内容、结果。

实验八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一)目的要求

1.了解一般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状况。

2.熟悉理化因素对微生物影响的检测方法。

(二)实验内容或原理

1.紫外线的影响。

2.渗透压的影响

3.酒精、石炭酸、甲醛、抗生素等药物的影响

(三)需用的仪器或试剂等

1.菌种:鱼类病原菌一至数种。

2.培养基:普通营养琼脂。

3.药物:酒精、石炭酸、甲醛、硫酸铜、碘酒(碘化钾、碘片)、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

4.仪器:培养箱、打孔器。

5.杂类:新华滤纸片、尖头小镊子、酒精灯、接种环、L刮捧、牛皮纸、注射器(1~2ml)、针头、消毒盒、电炉、记号笔。

(四)实验步骤

1.接种细菌。

2.化学因素试验:制备药物纸片(将小纸片浸于一定浓度的药液中),将药物纸片置已接菌的平板培养基后培养。

3.物理因素试验:将细菌置紫外线下照射一定时间后培养。将细菌接种在不同盐度培养基后培养。

4.次日课休时间观察、记录结果。

(五)教学手段

本实验属自选实验,简要讲授要求,提前预习并设计并从准备至结果全过程由学生独立进行。

(六)考核要求

检查设计是否科学和有所创新、方法、结果是否正确合理和报告是否清晰。

(七)实验报告要求

简要、清楚、有创新。

实验九水产动物主要致病菌的检验

(一)目的要求

1.了解病原菌分离、鉴定的主要步骤和方法。

2.掌握嗜水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和鱼害粘球菌的形态结构特征和有鉴定意义的生物学特性。

(二)实验内容或原理

1.介绍检验程序。

2.病原菌形态检查。

3.病原菌生化特性检查

(三)需用的仪器或试剂等

1.菌种:嗜水气单胞菌或荧光假单胞菌或鱼害粘球菌。

2.试剂:革兰氏染液、美兰染液、瑞氏染液、甲醇、无菌水、蒸馏水(下嘴瓶装并带乳胶管止水夹)等。

3.显微镜、擦镜纸(剪成小片置培养皿中)、吸水滤纸本、二甲苯、香柏油、酒精灯、接种环、干净载玻片(有酒精小广口瓶装)、小纱布块、火柴等。

4.生化培养基:生化特性检查实验的培养物,菌种应与本试验形态学检查用的一致。(四)实验步骤

1.菌种的形态学检查: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2.菌种的培养特性检查:菌苔、菌落、菌液的特性。

3菌种的生化特性检查:记录前次实验结果。

(五)教学手段

1.分组进行某一菌种检测。

2.每人必参与本组实验全过程和完整记录本组本人检测结果。

3.教师在各组结果出现后及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相互观察形态、培养、生化反应的结果,使全班同学对所有病原菌性状有所了解。

4.本试验是与生化反应特性检查配合进行的,单独只做一个则两个实验均不能按时完成,达不到实验目的。

(六)考核要求

1.是否参与了两个配套试验。

2.态度是否认真、操作是否规范、结果是否真实。

(七)实验报告要求

两个配套实验的记录应完整、明了,并有适当的小结与分析。

实验十水产动物病毒病检测

(一)目的要求

1.了解病毒病检验程序。

2.掌握病毒材料的处理方法。

3.熟悉病毒的人工感染试验

(二)实验内容或原理

1.病毒病检验的一般程序。

2.病料的处理方法。

3.人工感染试验。

(三)需用的仪器或试剂等

1.毒种:患病病毒病的水产动物(如草鱼出血病病鱼)。

2.仪器:组织匀浆机或捣碎机、离心机、真空泵及抽滤装置、显微镜、水簇箱等。

3.动物:小草鱼或其它敏感水生动物。

4.其它:手术剪镊、消毒盒、电炉、乳钵配玻璃砂、离心管、试剂瓶、天平、滤斗、细菌滤器、注射器、抗生素(青、链霉素)、无菌生理盐水、温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

1.了解检验程序。

2.病料处理:取材、剪碎、匀浆、冰融、过滤、抗生素处理或抽滤。

3.感染:应用注射或浸泡途径,观察、记录病症表现。

(五)教学手段

自行设计,分组实验,独立操作,利用课内与课余时间穿插进行,独立报告结果。(六)考核要求

从实验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实验报告多方面衡量。

(七)实验报告要求

科学、严谨、系统、有见解。

六、实验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一)教材

肖克宇,黄志坚,水产微生物实验指导,湖南农业大学自编,2000年修订.

(二)主要参考资料

1..韩文瑜,何昭阳,刘玉斌主编.病原细菌检验技术,吉林科学出版社,199

2..

2.倪达书,汪建国,草鱼生物学与疾病.科学出版社,1999.

3.李阜棣,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4.张卓然,.医学微生物实验学.科学出版社,1998.

5.沈萍,微生物学实验,高等教方出版社,1999.

七、教改说明及其他

1.由于学时有限,本课程大纲只列出微生物尤其是细菌的基本实验,以尽可能保障该类技术的递进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时可根据实验室建设和微生物实验技术发展对实验内容进行合并、增补,必要时对本大纲进行修订。

2.限于病毒实验条件要求甚高,其实验开出偏少,为弥补该方面不足,应购置其实验技术电教片补充教学。

3.在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和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学检验的实验方面,尽可能引导学生进行检测对象、技术步骤和方法的创新,培养其创新思维,并可能获得理想结果,力争使之成为创新程度较高的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的观察、 大小的测定和计数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学习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和保养 2、观察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的标本装片,学会绘制生物图 3、掌握使用测微尺测量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4、了解血球计数板的结构,掌握使用和计算方法 二、实验器材 1、显微镜 2、微生物标本装片 3、目、物镜测微尺 4、血球计数板 5、酵母菌液或霉菌孢子液 6、载波片、盖波片、烧杯、滴管、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等 三、显微镜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1、构造 现代普通光学显微镜利用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系统来放大成像,故又常被称为复式显微镜,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机械装置包括镜筒、转换器、载物台、镜臂、镜座、调节器;光学系统包括目镜、物镜、聚光器、电光源。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为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2、操作 在目镜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使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所能达到的分辨率及放大率都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初学者,进行显微观察时应遵循从低倍镜到高倍镜再到油镜的观察程序,因为低倍数物镜视野相对大,易发现目标及确定检查的位置。 四、微生物大小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由于菌体很小,只能在显微镜下来测量。用于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的工具有目镜测微尺和物镜测微尺。 1、目镜测微尺(图1-1)是一块圆形玻片,在玻片中央把5mm长度刻成50等分,或把10mm长度刻成100等分。测量时,将其放在接目镜中的隔板上(此处正好与物镜放大的中 --

-- 间像重叠)来测量经显微镜放大后的细胞物象。由于不同目镜、物镜组合的放大倍数不相同,目镜测微尺每格实际表示的长度也不一样,因此目镜测微尺测量微生物大小时须先用物镜测微尺校正,以求出在一定放大倍数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相对长度。 2、物镜测微尺(图1-2)是中央部分刻有精确等分线的载 玻片,一般将lmm 等分为100格,每格长l0μm (即0.0lmm), 是专门用来校正目镜测微尺的。校正时,将物镜测微尺放在载 物台上,由于物镜测微尺与细胞标本是处于同一位置,都要经 过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成象进入视野,即物镜测微尺随着显 微镜总放大倍数的放大而放大,因此从物镜测微尺上得到的读数就是细胞的真实大小,所以用物镜测微尺的已知长度在一定放大倍数下校正目镜测微尺,即可求出目镜测微尺每格所代表的长度,然后移去物镜测微尺,换上待测标本片,用校正好的目镜测微尺在同样放大倍数下测量微生物大小。 3、目镜测微尺的校正 把目镜的上透镜旋下,将目镜测微尺的刻度朝下轻轻地装入目镜的隔板上,把物镜测微尺置于载物台上,刻度朝上。先用低倍镜观察,对准焦距,视野中看清物镜测微尺的刻度后,转动目镜,使目镜测微尺与物镜测微尺的刻度平行,移动推动器,使两尺重叠,再使两尺的“0”刻度完全重合,定位后,仔细寻找两尺第二个完全重合的刻度(图1-3),计数两重合刻度之间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和物镜测微尺的格数。因为物镜测微尺的刻度每格长l0μm,所以由下列公式可以算出目镜测微尺每格所代表的长度。 例如目镜测微尺5小格正好与物镜测微尺5小格重叠,已知物镜测微尺每小格为l0μm ,则目镜测微尺上每小格长度为=5×10μm/5=10μm 用同法分别校正在高倍镜下和油镜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长度。 由于不同显微镜及附件的放大倍数不同,因此校正目镜测微尺必须针对特定的显微镜和附件(特定的物镜、目镜、镜筒长度)进行,而且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重复使用,当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或物镜时,必须重新校正目镜测微尺每一格所代表的长度。 4、细胞大小的测定 移去物镜测微尺,换上待测菌体的装片,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目的物,然后在高倍镜下用目镜测微尺来测量菌体的长,宽各占几格(不足一格的部分估计到小数点后一位数)。测出的格数乘上目镜测微尺每格的校正值,即等于该菌的长和宽。 结果计算: 长μm=平均格数×校正值 宽μm=平均格数×校正值 大小表示: 宽μm ×长μm 五、微生物细胞数量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1、血球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厚型载玻片,载玻片上有4条槽而构成3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分隔成两半,每个半边上面各有一个计数区(图1-4),计数区 图1-1 目镜测微尺 图1-2 物镜测微尺 图1-3 目、物镜测微尺的校正 图1-4 血球计数板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学时数:108讲课:108 学制:四年制本科 适合专业:生物科学相关专业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 微生物学实验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研究与应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逐步使学生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性,比较它们与其它生物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知道如何研究微生物以及对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点样分析,并加以解决。 (二)课程的任务: 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重要的基础课之一,要求学生熟悉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掌握无菌操作技能和建立无菌概念是微生物学实验中最重要的内容,重点掌握最基本的无菌操作技能,如接种、纯培养、计数等。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1. 通过教师示范、讲解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方法,使学生牢固树立无菌概念,掌握显微镜的使用、生物染色技术、形态学观察的方法、微生物计数、培养基的配置和灭菌方法、微生物分离、纯化等基本操作技能,基本了解常用的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构造、使用方法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和相互协作的优良作风。 2. 本实验课内容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两个部分。验证性实验主要

通过光学显微镜镜检观察方法进行教学,综合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过程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完整记录原始实验数据、结果,分析实验现象并认真填写实验报告。 三、教学内容 (一)实验一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的器皿 目的要求 掌握实验室安全规则,了解微生物学实验所用的器皿,因其大多要进行消毒、灭菌和用来培养微生物,因此了解其质量、洗涤和包装方法的要求。 实验内容 一、器皿的种类、要求与应用: 1、试管 大试管(约18mm×180mm) :可装倒平板用的培养基;可作制备斜面用;装液体培养基用于微生物的振荡培养 中试管[(13~15)mm×(100~150)mm]: 装液体培养基培养细菌或做斜面用;用于细菌、霉菌、病毒等的稀释和血清学试验。 小试管[(10~12)mm×100mm]:一般用于糖发酵或血清学试验,和其它需要节省材料的试验。 2、容量瓶 主要用于准确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它是一种细长颈、梨形的平底玻璃瓶,配有磨口塞,瓶颈上刻有标线。 3、量筒 用来量取液体体积的一种玻璃仪器,外壁上有刻度。常用量筒的规格有5ml、10ml、25ml、50ml、100ml、250ml等。 4、三角瓶 用来装无菌水、培养基和振荡培养微生物等。 5、烧杯 呈圆柱形,顶部的一侧开有一个槽口,便于倾倒液体,有些烧杯外壁标有刻度,可以粗略地估计烧杯中液体的体积,这种烧杯叫印标烧杯,也叫刻度烧杯,其分度并不十分精确,允许误差一般在±5%。 6、烧瓶 通常具有圆肚细颈的外观,因瓶口很窄,不适用玻璃棒搅拌,若需要搅拌时,

水产微生物学汇总

《水产微生物学》 课程论文 系部:水产系 专业:水族科学与技术 班级:2011级二班 姓名:陈娟 学号:222011602093065 2013年1月4日

微生物与水产养殖的关系 陈娟 西南大学水产系重庆市荣昌402460 摘要: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养殖对象逐渐多样化,养殖规模日益扩大,集约化程度也 不断提高。然而养殖区水质却不断恶化,养殖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导致细菌性、病毒性等病害的感染机率也随之增大,使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微生物能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水产养殖业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并应用到实践当中。本文将从五个方面系统阐明《水产微生物》这门学科在水产行业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水产养殖; 微生物; 应用 1利用微生态制剂代替抗生素防治疾病 目前养殖业中主要使用广谱抗生素来控制病害的发生,但由此产生的副作用以及引起病原菌产生抗药性、毒性、“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等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随着动物微生态制剂在畜牧等方面上的广泛应用,在水产业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良好的效果也已被大量的试验和生产实践所证实。微生态制剂具有多功能性、广泛的适应性和高度的安全性等特点。实际应用的微生态制品应包括活菌体、灭活菌体、菌体成分、代谢产物及活性生长促进物质[1]。 1986年,Kozasa[2]首次将益生菌应用于水产养殖,用1 株从土壤中分离的芽孢杆菌( B aci l l us toy2oi )处理日本鳗鲡( A n g ui l l a j a ponical ) ,降低了由爱德华氏菌( Edw ardsiel l a)引起的死亡率。此后,微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迅速发展。据国外的研究报道,一些微生物制剂有抗病毒的作用。Direkbusarakom 等[3]由一种黑色虎虾( Ti gerp raw ns)卵中分离出 2 个溶血性弧菌(V ibrio) NI2CA1030 和NICA1031 ,这些菌株对IHNV 和大马哈鱼表皮病毒有着抗病毒活性抑制作用; Austin等[4]用分离的溶藻弧菌(V . al gi nol y t icus)注射或浸浴大西洋鲑( S almo sals r)时,可抵抗致病性杀鲑气单胞菌( A eromonas salmonici da ) 、鳗弧菌(V .ang ui l l arum)和病毒鱼弧菌(V . pisci um) 等的感染;Bogut 等[5],用微生态制剂溶藻胶弧菌的去细胞上清液冷冻干燥粉能有效抑制病原菌杀鲑气单胞菌、鳗弧菌和病毒鱼弧菌; Gatesoupe[6]研究表明,使用1 株产生铁载体( Siderop hore)的弧菌强化的轮虫可增加大菱鲆( S cop ht hatmus max imus )仔鱼被一致病弧菌感染后的成活率;Ol sson[7]从大菱鲆幼鱼排泄物中提取的肉杆菌( Carnobacteri um)细胞可抑制鳗弧菌的生长,研究认为,大菱鲆肠道和粪便为鳗弧菌生长提供了丰富场所,使用肠道菌的抑制活性可能会降低大菱鲆育苗场鱼类致病性弧菌的生长; Gullian[8]从虾( Penaeus v annamei )的肝胰脏中分离到3 株细菌,分别确认为副溶血性弧菌(V . p arahemol y t icus) p62、p63 和芽孢杆菌p64 ,它们可抑制虾体内的哈维氏弧菌(V . harev y i) S2 ,其死亡率分别可达83 %、60 %和58 % ,而对宿主无致病作用。国内方面,对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桂远明等[9-10 ]用从健康鲤鱼( Cy p ri nus carpio)的肠道中分离出的无毒正常菌群J Y10、J Y31 制成的微生态制品喂饲鲤鱼,其质量增长率、能量同化率、生态生长效率、组织生长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后来再将它们制成益生素并添加到饲料中,以该饲料投喂鲤鱼,增加了抗病能力;杨思芹等[11]在人工养殖中国明对虾( Fenneropenaeuschi nensis)时,摄取益生剂组的对虾的活力及抗

水产微生物学复习

水产微生物学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水产微生物学复习辅导资料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镜或电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进化和生命活动基本规律以及微生物与人类、动植物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并将其应用于农牧渔业、工业、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3.水产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应用于水产养殖业后而形成的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在研微生物学的—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微生物与水产环境、水生动物疾病、水产品的关系,旨在改善养殖环境、防治水产动物疾病和防止水产品腐败变质。 二、杂题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菌、放线菌、霉形菌、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蓝细菌。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等。 3.按结构差异,微生物的类型分为三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主要是病毒。 4.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检测技术有:检样处理、细胞与动物接种、MLD和LD50测定、致病因子分析等。

5.用于微生物的免疫学技术主要是:抗原和抗体的制备、凝集、沉淀和抗体标记技术等。 6.研究病毒大小和形态的方法有:电子显微镜法、超滤膜过滤法、超速离心法和电离辐射与X线衍射法。 三、问(简)答题 1.微生物有那些特性 答: ①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②种类繁多,分类广泛。 ○3群居混杂,相生相克。 ④生长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⑤生物遗传性状典型,实验技术体系完善。 2.微生物有哪些作用 答:(1)有益方面:①推动自然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②净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③维护人和动物健康。④制造加工食品和生物工程。⑤用于生物科学研究和生物工程。 (2)有害方面:某些微生物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疾病,毁坏工农业产品,农副产品和生活用品 第二章细菌 一、名词解释 1.细菌:是指个体微小、形态与结构简单、具有细胞壁、原始核质,无 核仁和核膜,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的原核生物。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编码:0431030706 英文名称: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 学时:36学分:2 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及相关专业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微生物学 参考教材:杜连祥,路福平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8. 一、制定本大纲的依据 本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以及实际教学学时制定的,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在不妨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逻辑性的前提下(包括前后实验内容的衔接关系),主讲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具体教学情况或经验,适当地将某些内容的次序加以变更或调整。 二、本实验课程的具体安排 实验项目的设置及学时分配(表)

三、本实验课在该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微生物学实验课是与微生物学理论课同学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熟练的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和初步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具体微生物材料的观察、分析,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微生物学理论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生应达到的实验能力与标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进行常规常见微生物检测的实验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实验方案的设计、初步具备利用微生物学手段分析和解决发酵生产过

程中有关实际问题和从事有关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要求学生了解实验室的布置以及实验室的规则;使学生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术并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技术并熟悉显微镜的构造及保养方法;学会干热灭菌箱、高压蒸汽灭菌锅、恒温培养箱的使用;具有选择和制备培养基的能力;掌握基本染色原理和方法以及制片技术;熟悉细菌、酵母菌、霉菌的基本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和血清学特性,具有菌种初步鉴定的基本技能;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无菌操作方法,掌握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和育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菌种保藏的一般方法。 五、讲授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 实验一细菌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1.实验内容与要求: (1)了解加热灭菌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验室常用的几种加热灭菌技术 (2)了解配制培养基的基本材料,学习配制肉汤培养基的方法并掌握其要点。 2.实验材料: (1)培养基组成牛肉膏0.5%,蛋白胨1%,NaCl0.5%,pH值7.2,固体时加琼脂2%。(2)试剂 6mol/lHCl、10%NaOH。 (3)其它工具:台秤、量筒、试管、三角瓶、烧杯、分装架等。 实验二细菌的接种与培养 1.实验内容与要求: (1)掌握无菌操作的概念和基本操作技术; (2)了解细菌常用的培养基以及培养条件; (3)了解平板划线分离菌种的原理和操作要点。 2.实验材料: (1)菌种: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八叠球菌(Sarcina sp.)。 (2)培养基:肉汤固体斜面(2个/菌),肉汤液体试管(2管/菌),平板划线接种肉汤固体培养基(10-15ml/皿,2块/菌),平板点接肉汤固体培养基(10-15ml/皿,3支菌用1块),穿刺用肉汤半固体培养基(2管/菌)。 (3)其它工具:接种针,接种环,酒精灯或煤气灯,消毒酒精棉球,镊子,试管架,标签纸,培养箱(37℃)

水产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水产微生物学复习辅导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镜或电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进化和生命活动基本规律以及微生物与人类、动植物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并将其应用于农牧渔业、工业、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3.水产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应用于水产养殖业后而形成的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在研微生物学的—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微生物与水产环境、水生动物疾病、水产品的关系,旨在改善养殖环境、防治水产动物疾病和防止水产品腐败变质。 二、杂题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菌、放线菌、霉形菌、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蓝细菌。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等。 3.按结构差异,微生物的类型分为三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主要是病毒。 4.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检测技术有:检样处理、细胞与动物接种、MLD和LD50测定、致病因子分析等。 5.用于微生物的免疫学技术主要是:抗原和抗体的制备、凝集、沉淀和抗体标记技术等。 6.研究病毒大小和形态的方法有:电子显微镜法、超滤膜过滤法、超速离心法和电离辐射与X线衍射法。 三、问(简)答题 1.微生物有那些特性? 答: ①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②种类繁多,分类广泛。 ○3群居混杂,相生相克。 ④生长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⑤生物遗传性状典型,实验技术体系完善。 2.微生物有哪些作用? 答:(1)有益方面:①推动自然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②净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③维护人和动物健康。④制造加工食品和生物工程。⑤用于生物科学研究和生物工 程。 (2)有害方面:某些微生物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疾病,毁坏工农业产品,农副产品和生活用品 第二章细菌 一、名词解释 1.细菌:是指个体微小、形态与结构简单、具有细胞壁、原始核质,无核仁和核膜,除核糖 体外无其他细胞器的原核生物。 2.菌落:一般经过18-24小时的培养后,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或内部生长分裂繁殖成一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120102 2.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3.学时/学分:51学时/3学分 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生物工程教研室 5.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 6.面向对象:生物工程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 1.课程性质: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以微生物作为研究材料,往往会加速生物学基本问题研究的进展;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在工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领域,构成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微生物还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等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微生物学通常在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先行课程之后开设,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课程奠定了基础。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3课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是什么?做什么?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了解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发展;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微生物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微生物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教学目标:通过36个学时的教学,努力使学生了解微生物检验检测中的基本技术体系,了解微生物检测技术在研究工作中的用途和新技术的发展动态,使学生在微生物检验检测方面能够提高认识,并对技术体系有一定的了解,以适应就业后在动植物检验检疫、食品品质检测等方面的微生物检验检测业务的需要,也能适应学生今后在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研究性检测业务。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我国粮食生产、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和微生物的关系。 重点介绍我国粮食生产的趋势和供需关系,使学生理解微生物检验检测的重要性 无难点 了解微生物检验技术的重要性

第一章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作用和特征 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第二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第三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特征 本章重点介绍微生物的多样性、微生物分布的普遍性和检测特定的微生物的难点 无难点 了解技术对微生物检验的重要性 第二章微生物检验技术和社会 第一节微生物检验技术和植物检疫 第二节微生物检验技术和食品安全 第三节微生物检验技术和研究 本章重点介绍微生物检验检测技术在植物检疫、食品安全、资源开发以及研究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无难点 理解微生物检验技术对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安全的重要性,了解微生物检验技术作用范围 第三章微生物检测技术概述 第一节可培养微生物的检测 第二节VBNC的检测技术 第三节其它的微生物检测技术 针对本课程以各项技术为中心展开,缺乏系统性的特点,本章首先给各种微生物检测技术进行概述,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整体观和一些关键技术的信息。 难点在于理解VBNC的检测 理解各种常用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和方法 第四章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第一节气体的采样和处理 第二节液体的采样和处理 第三节固体的采样和处理 从实际出发,本课程设置了采样技术,对用于微生物检验检测的样品的采集进行细致的介绍。 难点在于理解各种采样设备和工具(缺乏实物) 使学生注意到采样行为对微生物的检测结果带来的误差,并培养学生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尽量减少采样造成的误差的意识。 第五章微生物检测技术 第一节可培养微生物的检测 以国标为蓝本,介绍可培养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学生实验中有一定的基础,应无难点 使学生了解微生物检测的国家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国标。 第二节VBNC的检测技术 以最新的研究或最经典的研究例子为蓝本,介绍VBNC检测的各种方法 难点在于理解检测的理论原理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 使学生了解VBNC的检测的方法及其特征,在必要的时候能选择使用。 第六章微生物分离和培养技术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 介绍可培养以及难培养的微生物的分离方法,着重介绍菌根菌的分离 难点在于对于微生物的分离效果的理解 希望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分离方法 第二节可培养微生物的培养 1 病原物的培养 2 非病原物的培养 介绍可培养微生物的培养方法,着重介绍病原菌培养时的注意事项 难点在于对于如何传达培养病原微生物时的临场感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推荐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练掌握环境微生物学中常见术语的名称和意义,掌握环境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原理;理解环境微生物在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以及土壤污染修复方面的作用;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微生物在环境工程领域应用的新工艺和新方法;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重要概念和研究任务 第一节环境微生物学的历史和发展 1.人类对环境微生物的认识; 2.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3.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4.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习题要点: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1.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专业术语; 2.环境微生物的分类; 3.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 4.微生物的环境适应性。 习题要点:环境微生物的概念、分类以及主要特性。第三节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 1.环境微生物学的范畴; 2.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3.环境微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促进;

习题要点:环境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专业术语以及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难点是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以及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发展趋势及研究意义;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以及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相关的概念和术语以及基本特征。 第一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环境 第一节微生物的生长 1.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特征; 2.研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 3.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实验 课程编号: 课程组长: 总学分值:1分 总学时数:16学时 适用专业:酿酒工程 一、实验教学课程性质和目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课是与微生物学理论课同学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熟练的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和初步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具体微生物材料的观察、分析,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理论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够正确制备显微试片,并能独立操作显微镜进行微生物的显微分析; 2.能够通过固体培养的菌落特征,区分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特点; 3.能在独立进行各种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器皿、培养基的灭菌; 4.能够正确选择符合要求的目的菌株,并进行纯培养和简单的种类鉴定。 5.熟悉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微生物、鉴定微生物的基本方法。 三、实验配套的主要仪器设备及台(套)数

四、实验项目内容和要求

1.考核的内容 ①实验的基本操作; ②实验报告,注重考察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实验纪律与实验卫生; ④实验出勤。 2.对实验报告评阅,主要是看学生是否能按实验的要求独立完成实验,报告撰写是否能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3.考核评分,总分100分。 七、实验开出率 实验操作50%,实验报告50% 八、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刘素纯,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4 参考资料: [1] 沈萍,范秀荣,李广武主编.微生物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6 [2] 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3] 林稚兰,黄秀梨主编. 现代微生物学与实验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 周阜棣,俞子牛,何绍江主编.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5] 徐孝华主编.普通微生物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 [6] 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生物系微生物教研室编.微生物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7] 徐岩,等译.James M.Jay 编著. 现代食品微生物学[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7 [8] 赵斌,何绍江主编,《微生物学实验》,科学出版社,2002。 执笔人:朱玲审核人: 2017年2月22日

水产微生物学

水产微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清楚的一类微小生物的总称。 2. 微生物学: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进化和生命活动基本规律以及微生物与人类、动植物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并将其应用于农牧渔业、工业、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3. 水产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应用于水产养殖业后而形成的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在研微生物学的—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微生物与水产养殖环境、水产动物饲料、水产动物疾病和水产品保鲜、贮藏的关系,充分发挥微生物在改善养殖环境、提高抗病力和健康水平、防治水产动物疾病以及防止水产品腐败变质中的作用。 二、杂题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霉形菌、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蓝细菌。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原生动物等。 3、按结构差异,微生物有三种类型:非细胞型微生物(主要是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4、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检测技术有:检样处理、细胞与动物接种、MLD口LD50测定、致病因子分析等 5、用于微生物的免疫学技术有:抗原和抗体的制备、凝集、沉淀和抗体标记技术等。 6、研究病毒大小和形态的方法有:电子显微镜法、超滤膜过滤法、超速离心法、电离辐射与X线衍射法。 三.问答题 1、微生物有哪些特性? ①个体微小,结构简单②种类繁多,分类广泛 ③群居混杂,相生相克④生长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⑤生物遗传性状典型,实验技术体系完善。 2、微生物的主要作用 1 )有益方面:①推动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②净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③维护人和动物健康④ 制造加工食品和工农业产品⑤用于生物科学研究和生物工程 2 )有害方面:①某些微生物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疾病 ②毁坏工农业产品,农副产品和生活用品 第二章细菌 一、名词解释 1 、细菌:是指个体微小、形态与结构简单、具有细胞壁和原始核质,无核仁和核膜,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的原核生物。 2、菌落:某个细菌在适合生长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多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课程类型: 必修课 总学时: 108 讲课学时: 54 实验学时:54 学分:3 适用对象: 生物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病毒的结构、复制、防治;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生物学的科学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想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为学生学习有关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与人类; (2)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3)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4)微生物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5)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及范围。 2.要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二)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微生物 1.教学基本内容: (1)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细菌的群体形态; (2)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放线菌的群体形态; (3)蓝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3~5部分用图表形式概要描述)

(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繁殖; (5)古生菌的概念、细胞形态和细胞结构。 2.要求:掌握细菌、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细胞结构、化学组成、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了解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古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 (三)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真核微生物 1.教学基本内容: (1)真核微生物的概述; (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酵母菌的群体形态; (3)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重点以青霉和曲霉为主,霉菌的群体形态; 2.要求:掌握酵母菌、霉菌的个体形态、结构、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四)病毒 1.教学基本内容: (1)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2)病毒的形态、种类、结构和化学组成与功能;(重点) (3)病毒的复制和感染;(重点) (4)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重点与难点) (5)亚病毒因子; (6)病毒与实践: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2.要求:了解病毒类群的划分,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重点掌握病毒的复制及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五)微生物的营养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营养型微生物和化能营养型微生物); (3)微生物吸收营养的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送和膜泡运输); (4)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重点与难点) 2.要求:掌握微生物所需营养素、微生物营养类型、吸收营养的方式,学会培养微生物的各类型的培养基配制原则及其应用。 (六)微生物的代谢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产能代谢 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光能营养微生物的能量转换过程,能量转换方式(2)微生物特有的耗能代谢——二氧化碳的固定,固氮作用,肽聚糖的合成及其它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10.10)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 (一)实验目的 1. 复习显微镜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技术,了解油浸系物镜的基本原理,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 2. 初步掌握细菌涂片方法及革兰氏染色的步骤 (二)实验内容 1.学习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 2.制作细菌染色装片。 3.进行革兰氏染色法操作。 4.用油镜观察大肠杆菌和苏云金杆菌染色装片。 二、实验原理 (一)油镜的基本原理 普通光学显微镜包括低倍物镜、高倍物镜和油镜3种物镜。油镜是一种高倍放大的物镜,一般都刻有放大倍数,如95×、100×等。油镜头上常刻有OI(Oil,Immersion)或HI(Homogeneous immersion)字样,有的还刻有一圈红线或黑线标记,而且油镜的镜身较高倍镜和低倍镜为长。在低倍物镜、高倍物镜和油镜3种物镜中,油镜的放大倍数和数值孔径(numberal aperture)最大,而工作距离最短(图3-1)。 图1-1 显微镜物镜参数图 显微镜的分辨率是指显微镜能分辨出物体两点间最小距离(D)的能力。D值愈小表明分辨率愈高。D值与光线的波长(λ)成正比,与物镜的数值孔径(NA)成反比.

从上式可看出,缩短光波长和增大数值孔径都可提高分辨率。数值孔径指光线投射到物镜上的最大角度(称镜口角,α)的一半正弦与介质折射率(n)的乘积。影响数值孔径大小的因数,一是镜口角,二是介质的折射率。 当镜与装片之间的介质为空气时,由于空气(n=1.0)与玻璃(n=1.52)的折射率不同,光线会发生折射,不仅使进入物镜的光线减少,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而且会减少镜口角。当以香柏油(n=1.515)为介质时,由于它的折射率与玻璃相近,光线经过载玻片后可直接通过香柏油进入物镜而不发生折射,不仅增加了视野的照明废,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加数值孔径提高分辨率,因而可以使物像明亮清晰。 (二)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hristain Gram创立的,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其原理是利用细菌的细胞壁组成成分和结构的不同。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 英文名称: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spection 课程编号:22010000实验课性质:专业基础 课程负责人:姚苹、宋艳艳开放实验项目数:13 大纲主撰人:宋艳艳大纲审核人:王志玉 一、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80 实验学时:40 课程总学分:4 实验学分:1.5 二、适用专业及年级 预防医学四年级 三、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巩固相关理论知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和创新意识。 要求每个同学掌握各种临床标本的处理和接种技巧、常见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常规药敏实验方法等;要求每个同学操作规范、基本操作熟练,并能自己设计完成一个完整检验。 四、主要仪器设备 生化培养箱、CO2培养箱、电冰箱、电冰柜、超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显微镜、高压灭菌器、微波炉、多媒体幻灯机 五、实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六、考核方式 (1)试验报告:要求内容完整,书写认真,对试验结果进行合理讨论。 (2)考核方式:采用课堂提问、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笔试。实验课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七、实验教科书、参考书 (一)教科书 1.张卓然主编.《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 2.洪秀华主编.《临床微生物学微生物检验实验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二)参考书: 1.李影林主编.《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年 2.黄贞祥主编.《病毒学基本原理与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 3.巫向前主编.《临床检验结果的评价》.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 4.王庸晋主编.《现代临床检验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年

水产微生物学复习进程

水产微生物学

水产微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清楚的一类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进化和生命活动基本规律以及微生物与人类、动植物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并将其应用于农牧渔业、工业、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3.水产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应用于水产养殖业后而形成的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在研微生物学的—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微生物与水产养殖环境、水产动物饲料、水产动物疾病和水产品保鲜、贮藏的关系,充分发挥微生物在改善养殖环境、提高抗病力和健康水平、防治水产动物疾病以及防止水产品腐败变质中的作用。 二、杂题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霉形菌、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蓝细菌。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原生动物等。 3、按结构差异,微生物有三种类型:非细胞型微生物(主要是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4、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检测技术有:检样处理、细胞与动物接种、MLD和LD50 测定、致病因子分析等 5、用于微生物的免疫学技术有:抗原和抗体的制备、凝集、沉淀和抗体标记技术等。 6、研究病毒大小和形态的方法有:电子显微镜法、超滤膜过滤法、超速离心法、电离辐射与X线衍射法。 三.问答题 1、微生物有哪些特性? ①个体微小,结构简单②种类繁多,分类广泛 ③群居混杂,相生相克④生长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⑤生物遗传性状典型,实验技术体系完善。 2、微生物的主要作用 1)有益方面:①推动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②净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③维护人和动物健康④制造加工食品和工农业产品⑤用于生物科学研究和生物工程 2)有害方面:①某些微生物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疾病 ②毁坏工农业产品,农副产品和生活用品 第二章细菌 一、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微生物学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编号: 09003011 课程归属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制定时间:2007年7月20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微生物是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学生应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上系统地了解微生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对微生物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手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生物技术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1、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 (1)系统地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其营养、代谢、生长以及遗传变异、基因重组和生态分布等方面的微生物学基础理论。 (2)较全面的了解微生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加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理论基础。 (二)基本技能要求 (1)掌握微生物学的制片、染色和观察技术。 (2)掌握微生物细胞大小和数量的测定方法。 (3)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技术。 (4)了解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适用专业和学时数 本大纲适用于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总学时数81,其中理论学时数为54,实验学时数为27。 3、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该课程必须具备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 4、推荐教材和参考书 (一)教材 (1)周德庆编著《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2)沈萍等编著《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二)参考书 (1)沈萍著《普通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J. Nicklin etc《Microbiology》,科学出版社,1999。 5、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的理论课要求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 理论教学部分54学时。 第一章绪论(2学时)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格式标准) (生命科学专业) 教师:黎勇 目录索引 实验一油镜的使用与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3 实验二细菌的革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5 实验三常用培养基的配制7 实验四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及酵母死活细胞的鉴别8 实验五、微生物大小的测定与显微计数10 实验六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与分离纯化11 实验七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12 实验八(综合实验)化能异养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13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实验班级:化生系生命科学本科 实验日期: 指导教师:黎勇 实验一油镜的使用与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目的要求〕学习并熟练掌握油镜的使用技术;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学习观察细菌的运动性的基本方法。 〔基本原理〕 1、 N·A=n·sinα 2、 D=λ/2N、A 3、目镜可提高放大倍数,但有效放大率取决于镜口率。已经分辨的物体不放大瞧不清,未分辨物放得再大也瞧不清。 4、用悬滴法或凹玻片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时,可以通过真运动能定向地由一处快速运动来区别于颗粒的布朗运动。 〔器材用具〕显微镜、载玻片、凹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香柏油、二甲苯、凡士林、吸水纸、擦镜纸;细菌、放线菌等固定装片;培养18小时左右的B、subtilis、 S、arueus 菌斜面培养物;无菌水、生理盐水。 〔方法步骤〕: (一) 油镜的使用 镜检装片在中倍(或高倍镜)下找到目的物,并使位于视野正中聚光镜上升到最高位置,虹彩光圈开到最大,镜头转开成八字形在玻片的镜检部位(光斑处)滴一滴香柏油油镜转入正下方侧视小心上升载物台(缩短镜头与装片距离,镜头浸入油中,至油圈不扩大为止镜头几与装片接触) 粗调器徐徐下降载物台(密切注视视野,当捕捉到物像时,立即用细调器校正) 仔细观察并绘图 取出装片,清洗油镜:擦镜纸拭去镜头上的香柏油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擦去残留(用手指辅助,迅速拭擦一、二次) 用清洁擦镜纸仔细擦干二甲苯(2-3次)。 (二) 细菌的简单染色法:涂片干燥火焰固定染色水洗干燥油镜观察 (三) 细菌运动性的观察取洁净盖玻片,四周涂上凡士林滴加一小滴菌悬液凹玻片的凹窝向下盖于盖玻片上翻转观察 〔结果分析〕 1、画一圆圈表示视野,选取所观察的微生物绘图,注意特殊结构、形状与排列。(描绘时按视野实际大小5-10倍绘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