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龙江省13个地市和农垦总局玉米种植面积总产

黑龙江省13个地市和农垦总局玉米种植面积总产

黑龙江省13个地市和农垦总局玉米种植面积总产
黑龙江省13个地市和农垦总局玉米种植面积总产

米分区

黑龙江省13个地市和农垦总局玉米种植面积

日期:2009-04-09 来源:黑龙江玉米网

单位:万亩

哈尔滨(Harbin) 910

齐齐哈尔(Qiqihar) 764

鸡西(Jixi) 88

鹤岗(Hegang) 36

双鸭山(Shuangyashan) 102

大庆(Daqing) 337

伊春(Yichun) 27

佳木斯(Jiamusi) 182

七台河(Qitaihe) 42

牡丹江(Mudanjiang) 157

黑河(Heihe) 46

绥化 (Suihua) 881

大兴安岭(Daxinganling) 0.47

农垦总局(ARB) 325

注:以上数据是根据黑龙江统计年鉴2003-2007的5年数据平均得到的,单位是万亩,个位数后面的小数部分采取了4舍5入,仅供参考。

黑龙江省13个地市和农垦总局玉米总产量

日期:2009-04-09 来源:黑龙江玉米网

单位:万吨

哈尔滨(Harbin) 489

齐齐哈尔(Qiqihar) 237

鸡西(Jixi) 40

鹤岗(Hegang) 15

双鸭山(Shuangyashan) 51

大庆(Daqing) 132

伊春(Yichun) 10

佳木斯(Jiamusi) 72

七台河(Qitaihe) 17

牡丹江(Mudanjiang) 65

黑河(Heihe) 14

绥化(Suihua) 361

大兴安岭(Daxinganling) 0.12

农垦总局(ARB) 145

注:以上数据是根据黑龙江统计年鉴2003-2007的5年数据平均得到的,单位是万吨,个位数后面的小数部分采取了4舍5入,仅供参考。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方案

1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方案 河南省沁阳市 | 2010-05-28 12:48 一、播前准备 (一)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1.品种选择 选用增产潜力大、抗逆性强、紧凑、中大穗、中晚熟的高产优质玉米杂交品种是保证玉米增 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市主要选用郑单958、忻玉110、浚单20、邯丰08等。 2.种子处理 (1)精选种子:播种期要对种子进行挑选,清除霉变、破碎、混杂及有病虫害的种子。(2)晒种:选择晴天上午9点到下午4点进行晒种5-6小时(注意:不要在铁器和水泥地上晒种,以免烫坏种子),可提早出苗1-2天,出苗率提高5%-10%。 (3)播种期病虫害防治 地下害虫:①拌种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500毫升,加水20升,拌玉 米种200千克;②在玉米播后至4叶前每亩用3%拌撒宁颗粒剂4-5公斤(或用48%乐斯本 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250毫升加水3公斤)拌细砂土40公斤,顺垅撒施后立即浇水。(二)肥料准备 玉米常用肥料有尿素、二铵、复合肥、微肥、玉米专用肥、玉米专用缓控肥等。要重施有机肥、锌锰硼微肥搭配、突出钾肥。增施有机肥,改变玉米不施有机肥的传统。在确保施用优 质腐熟有机肥4000-5000公斤/亩的基础上,根据土壤养分化验结果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并遵 循以产定氮、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合理搭配、分次施入的原则,轻施苗肥、重施穗肥、补施花 粒肥。苗肥在玉米拔节前施入,以促根壮苗。穗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施入,以促穗大粒多。 花粒肥在抽穗至开花期施入,以提高叶片光合能力,使其活秆成熟,增加粒重。二、播 种 (一)播种时期 抢时早播,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是保证玉米正常生长发育、实现玉米丰产稳产的关键措施。 麦收后抢茬直播有利于提高播种质量,提高玉米生长整齐度。要力争6月10日前播种结束。点种麦田可在麦收前3天进行套种。 (二)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实现玉米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玉米减产。合理密植应 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而定,一般耐密品种每亩定苗4500-5000株,大穗品种定苗3500-4000株。 (三)足墒播种 充足的土壤墒情是保证玉米苗全、苗齐的基本条件。在适播期内,要趁墒抢种,若土壤墒情 不足,播种后要用时浇蒙头水。 (四)施好种肥 种肥可促壮苗早发,种肥一般占总施肥量的10%左右,通常每亩施用尿素3-4公斤和部分磷、钾肥,在玉米播种时随种子施入。套种区可结合浇蒙头水施入。 三、田间管理 (一)苗期管理 1、化学除草:播种后要及时进行化学除草,采用土壤封闭或茎叶处理。在玉米播后苗前, 浇过地后,趁墒每亩用甲草已莠250克,兑水80公斤喷雾。苗后除草:(1)选用灭生性除 草剂,如20%百草枯每亩250-300克(或10%草甘膦每亩1-2公斤)兑水50公斤,对已

玉米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018638412.html, 玉米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 作者:李庆宝 来源:《新农村》2018年第15期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地形呈西南高、东北低,辖11个县市区46个乡镇156个村庄,总面积10356平方公里。玉米生产是当地农民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玉米种植模式的先进技术的引进,玉米的产量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的得到改善和提高。但玉米生产过程中,各种病虫害的危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质量和产量。在日常生产中。做好各种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提倡绿色防控理念和常见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1玉米病虫害防治理念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及治理越来越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如何推动农业现代化、如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如何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我们农业人深感责任重大。在玉米生产中,我们必须树立绿色、环保防控理念。 2玉米品种的选择 选择玉米种子,应从产量高,品质优,口感好,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强等来考虑,选择优良。如高产玉米品种郑单958、登海605等。 3科学预测预报,提供精确防治时间 充分发挥测报站、农技站的技术人员的作用。建立一套科学的预测预报机制,对玉米各个生长时期的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进行提前告知,让老百姓对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发生时间做到心中有数。防治技术得心应手,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杜绝病虫害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二次繁殖。对玉米的产量与质量造成危害与影响。 4综合防治,有效控制玉米病虫害 在玉米生产中,针对各种病虫害的发生,我们应提倡综合防治技术。提高玉米植株的抵抗各种病虫害危害能力。确保玉米高产的同时,又质量达标。如通过对玉米田的翻耕、土壤处理、种子包衣等技术处理。消灭土壤中的病原体,减少病虫基数,提倡运用天敌防治病虫害的发生,科学使用农药。减少田问污染。 5玉米大豆间作模式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4):39~41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唐久荣 摘要:分析了我省玉米生产基本概况、生产优势、存在问题以及影响我省种植玉米面积的主要因素。明确了我国玉米供求关系及价格趋势,并提出发展我省玉米生产的对策。既提高玉米单产、改善玉米生产条件、加强玉米种业管理、发展玉米深加工业、扩种青贮玉米、调整育种目标、改进玉米品质等。 关键词: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对策 中图分类号: S 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767(2006)04-0039-03 The Complexion of Corn Produc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al Tactic GUO Xiao-ming (The Institute of Maize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rbin 150086) Abstract:The author analys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advantage, shortage of the production of cor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the mean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it's planting. And talks about

the further developmental tactic of the corn production, that is improving the yield of corn, con- dition of corn production, scientific devotion, the management the seeds, deeper machining of corn, the area of silage maize, the quality of maize and adjusting the target of the breeding, and so on Key words:Heilongjiang province; maize; corn production; tactic 玉米是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其播种面积位居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第二位,仅次于大豆;总产量约占全省粮豆总产量的40%,是我国重要的玉米商品粮生产基地;因此,玉米生产形势的好坏、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省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我国的玉米生产和玉米市场的走向有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作物杂志,2004,(2):25.通过分析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状况,对明确我国玉米供求关系及价格趋势具有重要的作用。 1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玉米带最北部,玉米种植几乎遍布全省,但玉米主产区主要集中在我省第一、二、三积温带,即北纬

玉米种植中的水分管理技术

玉米种植中的水分管理技术 由于玉米各个生育阶段历时长短、植株生长量、地面覆盖度以及气候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消耗有一定的差异。对于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水分管理基本上遵循“前期防涝,中后期防旱”原则。笔者将玉米各个阶段的需水规律总结如下,以为广大生产者和技术服务人员提供参考。 1.播种至拔节 此期土壤水分状况对出苗及幼苗壮弱有重要作用。此阶段耗水约占总耗量的18%,日平均耗水量30m3/hm2左右。虽然该阶段耗水少,但春播区早春干旱多风,不保墒。夏播区气温高、蒸发量大、易跑墒。土壤墒情不足会导致出苗困难,苗数不足。水分多,则易造成种子霉烂,影响正常发芽出苗。 2.拔节至吐丝 此阶段植株生长速度加快,生长量急剧增加。此期气温高,叶面蒸腾作强烈,生理代谢活动旺盛,耗水量加大,约占总耗水量的38%,日平均耗水达45~60m3/hm2,自大喇叭口期至开花期是决定有效穗数、受精花数的关键时期,也是玉米需水的临界期。 水分不足会引起小花大量退化和花粉粒发育不健全,从而降低穗粒数。抽雄开花时干旱易造成授粉不良,影响结实率,有时造成雄穗抽出困难,俗称“卡脖旱”,严重影响产量。因此,满足玉米大喇叭口至抽穗开花期对土壤水分的要求,对增产尤为重要。

3.吐丝至灌浆 此阶段水分条件对子粒库容大小、子粒败育数量及子粒饱满程度都有所影响。此期同化面积仍较大,耗水强度也比较高,日耗水量可达45~60m3/hm2左右,阶段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32%左右。在该阶段应保证土壤水分相对充足,为植株制造有机物质并顺利向子粒运输,实现高产创造条件。 4.灌浆至成熟 此阶段耗水较少,但玉米叶面积系数仍较高,光合作用也比较旺盛,日耗水强度可达到36m3/hm2,阶段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10%~30%。生育后期适当保持土壤湿润状态,有益于防止植株早衰、延长灌浆持续期,同时也可提高灌浆强度、增加粒重。

玉米品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玉米品种的密度与其产量有直接的关系,每一个优良品种都要有其合理的种植密度,才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即要合理密植。 玉米产量由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三因素构成。穗数基本由株数决定,是产量构成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变化较大,也是易于人为控制的因素;穗粒数由植株个体营养条件、穗分化时期及开花授粉时期的气候条件决定;粒重主要由品种遗传特性决定,一般变化较小,是相对稳定的因素,但粒重的大小又受抽雄后光合生产率与光合产物向子粒运输的效率、时间和数量等因素影响。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均与种植密度有关。在某一范围内,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多,超过这一范围,因空秆率提高,穗数反而下降。穗粒数和粒重一般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所以,玉米种植密度必须考虑影响产量三因素的协调发展,生产上应通过合理密植协调和统一亩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之间的矛盾,使三因素的乘积达最大值,最终获得较高的产量。 以2010年河北裕丰玉米研究中心的4个玉米新品种密度试验为例:参试品种有承玉18、承玉19、承 365、承421,依次用A、B、C、D表示。留苗密度设5个处理。承玉18的5个处理分别为3500、4000、4500、5000、5500株/667m2,株距分别为0.32、0.28、0.24、0.20、0.16m,小区株数分别为95、110、120、135、150株,行株数分别为19、22、24、27、30株;承玉19、承365、承421的5个处理分别为2500、3000、3500、4000、4500株/667m2,株距分别为0.44、0.37、0.32、0.28、0.25m,小区株数分别为70、80、95、105、120株,行株数为14、16、19、21、24株。处理共分为A1 A5、B1 B5、C1 C5、D1 D5,计20个处理。 该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18m2,5行区,行长6m,行距60cm,收获中间3行计产。对各品种分别进行指数回归分析,求得各品种最佳留苗密度。通过田间收获及室内考种,指数回归分析见图1 。 图1 品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根据产量,通过指数回归分析结果如下。估 计值计算:A品种667m2产量变换的依变量平均 5.05,回归系数0.2113,回归截距403.7719;估计值= 403.7719Xe0.2113X;每667m2最佳密度=4700株,产量= 703kg。B品种估计值=634.3177Xe0.2853X;最佳密度= 3500株,产量=817.9kg。C品种估计值=365.3479Xe0.2471X; 最佳密度=4000株,产量=543.9kg。D品种估计值= 565.3479Xe0.2667X;最佳密度=3750株,产量=779.9kg。 相关系数检验:A品种=-0.7896;B品种=-0.7896;C 品种=-0.3927;D品种=-1.026**。 通过田间观察、室内考种和指数回归分析,承玉18 (A)品种估计值=403.7719Xe0.2113X,相关系数检测不显 著,每667m2最佳留苗密度应为4700株,可获最高产 量703kg;承玉19(B)品种估计值= 634.3177Xe0.2853X, 相关系数检测不显著,最佳留苗密度应为3500株, 可获最高产量817.9kg;承365(C)品种估计值= 365.3479Xe0.2471X,相关系数检测不显著,最佳留苗密度 应为4000株,可获最高产量543.9kg;承421(D)品种 估计值=565.3479Xe0.2667X,相关系数检测极显著,最佳 留苗密度应为3750株,可获最高产量779.9kg。从而 看出矮秆,紧凑型,耐密植的品种承玉18,株高、穗位 变化不大,而且秃尖小,空秆率低,无倒伏,适于密植高 产。高秆大穗形品种承玉19、承365每667m2最佳密 度为3500、4000株。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穗位逐 渐增高,而且空秆率、倒伏率提高。应以稀植为好。承 421是个稳产品种,产量在2500 4500株之间,变化幅玉米品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冯海侠 (河北省承德县农牧局,承德100731)

春玉米种植技术

春玉米种植技术 春玉米的种植,怎样才能更高产呢?有哪些要注意的呢? 春玉米的种植的准备 一、选用优良高产品种 根据我县气候生态条件,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温稳定高于 10摄氏度的时间长达250天左右,大于10摄氏度的活动积温历年 值5371.8度(玉米仅需3000摄氏度),无霜期历年值280天(玉米仅 需150-160天),阳光充足,日照长,降雨充沛,年降雨量平均 1340毫升,多集中在3-6月,为此宜选择审定推广的生育期较长, 在我地近2-3年表现高产抗病的品种。我县近两年推广较突出的品 种有:三北公司的三北系列:三北二号、三北六号等、奥瑞金公司 的临奥系列:临奥一号、奥玉3102等。还有渝单19、潞玉13等。 这些品种全生育期春播120-125天,株高230-270cm,穗位高90- 100cm之间,亩产量500公斤以上。适宜在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进 行规范化高产栽培。 二、耕翻整地 在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种植玉米一般选择水源条件差的稻田和旱土种植,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一般为清种(同一季节一块地只种一种作物),少部分间作花生、黄豆、红薯等,今年要大力推广宽窄行,一 穴单株种植,在冬前要将土壤翻耕冻坯,播种前及时耙碎,按厢宽2.6-2.8米分厢,开沟起垄。 春玉米的种植的管理 三、施足基肥 根据土粮普查资料,新田铺镇小塘镇玉米示范基地土种80%为灰 黄泥土质和河砂泥(石马江流域)有机质含量高(23.1-54.9g/kg),碱 解N含量适宜偏高(124-217mg/kg),有效磷含量适宜偏低(0.5- 16.4mg/kg),速效钾含量缺乏(33-158mg/kg)PH值 5.2-7.0等特点,

黑龙江北部玉米品种的综合性状评价

黑龙江省北部玉米品种的综合性状评价 陈海军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黑龙江黑河164300) 摘要:文章对黑龙江北部的20个玉米品种综合性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亩产超过500kg 的品种有德美亚2、德美亚1、宾玉4、冀承单22、登海20、垦单24、利合16、垦单16等8个品种,产量较好,株高、穗位高适中,但要注意大斑病的预防,其中德美亚2、德美亚1、利合16、垦单16等4个品种杆强、耐密植;宾玉4、冀承单22、登海20、垦单24等4个品种密度不宜过高。德美亚2生育期较短,适合黑龙江省四积温带下线种植;德美亚1、利合16、宾玉4、冀承单22、登海20、垦单24等6个品种生育期适中,适合黑龙江省四积温带上线种植;垦单16、登海15、克单14、长城1142、克玉16、克玉15、边单3、边6031、垦单8、克单10等品种生育期相对较长,在该地区种植风险较大,特别是非正常年份,不利于稳产。 关键词:黑龙江省北部;玉米;农艺性状;产量 玉米生产在黑龙江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我国的玉米生产影响较大,是增加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的最重要省份之一[1,2]。近年来,黑龙江省的玉米面积在不断扩大,特别是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的种植结构已经由原来的大豆产区转变为大豆玉米轮作区,玉米在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成为了农民种植的主要作物之一。在玉米增产的诸多因素中,优良品种(杂交种)所起的作用大约占35%-40%[3]。本文对黑龙江省北部的20个玉米品种在生育期、抗病性、抗倒性以及产量性状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进而为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玉米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20个:德美亚2号、垦单24号、宾玉4、克单12、孚尔拉、登海20、长城1142、德美亚1号、登海15、冀承单22、冀承单3、利合16、垦单16、克单10、克单14、克玉15、克玉16、边单3号、垦单8、边6031。 1.2 试验地点 试验于2013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科技示范园区(北纬50°15′,东经127°27′,海拔168.5米)进行。供试土壤为草甸暗棕壤,耕层含有机质32.60g/kg,PH值5.12,全氮2.07g/kg,全磷1.76g/kg,全钾19.33g/kg,速效氮190.80mg/kg,速效磷87.20mg/kg,速效钾138.00mg/kg。 1.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8行区,行长6m,行距0.65m,小区面积31.2m2,密度6000株/亩,收获中间2垄进行测产,收获面积为7.8m2。试验地前茬为大豆,2013年5月29日播种,6月18日间苗,种肥施用磷酸二铵15kg/亩,尿素5kg/亩,钾肥5kg/亩。7月2日追施尿素1次,15kg/亩。播后苗前封闭灭草,3-4叶期深松一次,生育期间铲趟二次,整个生长季节无灌溉。其他管理方式同当地大田生产。 1.4 调查项目 玉米生育期间调查出苗期、抽雄期、吐丝期、成熟期、株高、穗位高、大斑病、丝黑穗病、倒伏、倒折、空杆等。每个小区选取有代表性果穗10穗进行室内考种,包括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含水量等。 1.5 2013黑河市气象信息

小麦玉米等作物测产计算方法

长宽各1米收获测产,按地块可用5点取样,最后平均出1平方米的产量,乘以即为亩产。理论产量公式计算:亩产量(公斤/亩)=亩穗数(万穗)×穗粒数(个)×千粒重(克)×100。 田间测产的目的一是总结丰产经验,二是为生产单位制定预分方案提供依据。 一、农作物测产计算公式 (一)水稻、小麦 亩产(斤)=亩穗数x穗粒数/斤粒数 (二)玉米 亩产(斤)=亩穗数×穗粒数/斤粒数 (三)谷子、高粱 亩产(斤)=亩穗数x穗粒重(克)/500 (四)甘薯 亩产(斤)=亩株数×单株平均薯重(斤) (五)棉花 籽棉亩产(斤)=亩株数x每株有效铃数x单粒重(克)/500 =亩株数x每株有效铃数/每斤铃数 皮棉亩产(斤)=籽棉亩产(斤)x衣分率(%) 二、田间测产方法

(一)查测(查穗粒数) 沿对角线取3-9个测点。小株作物的测点长方形,面积6平方尺;大栋作物取60平方尺所需的行长。 行长(米)=60(平方尺)/平均行距(尺)/3 在每个测点上查数农作物的株数或穗数;在测点内依次取20株或穗,查数每株的果铃数或每穗的粒数。根据各测点的平均株(穗)数和每株平均铃数或每穗平均粒数,算出每亩总铃数或每亩总粒数。根据品种常年千粒重,结合当年条件,估计出每斤铃数或每斤粒数,计算出每亩产量。为了使测产接近实际应扣除一定损耗。 (二)割测 1.每个田块选3一9个测点,小株作物每个测点割取6平方尺面积的作物;大株作物每个测点收获60平方尺面积的产品,进行脱粒、风干、称重,求出各测点的平均产量。 2.小株作物将各测点平均产量乘上lO00;大株作物将平均每个测点产量乘上100,算出每亩产量。割测的亩产也要扣除一定的损耗,才能接近实际产量。 3.红薯、马铃薯、花生等作物,可先测出每亩株(窝)数,然后按对角线取3-9个测点,每个测点刨3—5株(窝),求出乎均每株(窝)产量,乘上每亩株(窝)数,算出每亩产量。 1 玉米与小麦的测产计算方法 一玉米测产 (一)理论测产

黑龙江玉米品种

[转] 种业三国之黑龙江玉米品种详解大全2013-10-6 17:48阅读(1)转 黑龙江省玉米 第一积温带 吉单517 品种来源:以自选系吉VO22为母本,吉85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吉VO22是由吉林省农科院1 992年以国外早熟密植玉米杂交种(Vokga)为基础材料,经过8个世代自交选择,于1997年育成的中早熟玉米自交系。吉853是由原吉林省农科院玉米所与哲盟农科所合作,1985年选自黄早四×自330。生育期126天,积温2600.稳产,抗逆性好,在松嫩平原盐碱地地区表现优秀。 吉单505 品种来源:1996年以自选系吉V022为母本,外引系351为父本杂交育成。生育日数:出苗至成熟121天,抽丝期比四单19早2天,成熟期与四单1 9相同,需≥10℃活动积温2550℃。 吉单535 品种来源:以吉V022为母本、吉V016为父本选育而成。母本是以欧洲早熟密植杂交种为基础材料,采用系谱法经6代自交选育而成;父本是以承351×丹9046的 F2群体为基础材料,经6代自交选育而成。生育期128天,积温2700 吉单528 品种来源:2001年以自选系吉V417(吉V993×Mo17为基础材料)为母本,以自选系吉V016(承351×丹9046为基础材料)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生育期125天,积温2550 吉单536 品种来源:2000年以自选系吉V993(国外早熟耐密杂交种为基础材料)为母本,以自选系吉V016(承351×丹9046为基础材料)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吉单261 品种来源:母本W9706,来源为(Mo17×U8112)×Mo17;父本吉853,来源为330×黄早四在东北地区生育期126天,比对照四单19晚3天,与对照本玉9相同。 丰单1 品种来源:以丰系96-108为母本、丰系96-289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熟品种。母本丰系96-108以Mo17×合344为基础材料,采用系谱法经6代以上连续自交选育而成,父本丰系96-289以木母×吉853为基础材料,采用系谱法6代以上连续自交选

2021黑龙江省玉米政策

2021黑龙江省玉米政策 卖粮的收入降低,农民把希望都寄托在了玉米生产者补贴,随着上个月第一批玉米补 贴的发放,让农民稍微有了一点信心,虽然基层落实情况有些混乱,有些农民没有得到, 但绝大多数东北四省区的农民还是获得了补贴。 第一批下发后,大家开始热烈期盼着第二批,可是迟迟没有动静,近日,《经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农业部农研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习银生。 采访内容中透漏了第二批玉米补贴的一些情况。 习银生提到:今年国家财政对东北产区第一批玉米生产者补贴300亿元已经下发到各 地方,每亩补贴在150元左右,第二批90亿元的补贴也已下发。 理论上每亩可能补贴40元左右,但这只是猜测。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第二批玉米生产者补贴已经在路上,上层已经基本明确了具体数额与方向, 第二批玉米补贴已经是确凿的事情。 但是并没有提及具体数额,这表明这笔补贴款也许刚从中央财政拨付地方,还没到具 体实施的阶段。 基层还没有得知具体细节。 笔者今日咨询了某地方基层有关部门知情人员,表示还没有接到任何玉米补贴相关的 通知,这可以看出,距离玉米补贴真正发放到农民手中,走流程起码还需要一个月时间以上。 近期,关于玉米价格下跌、农民手中余粮积压、种粮大户因收益过低“毁约弃耕”等 问题颇有些议论。一些地方种粮大户、合作社种植玉米确实出现了亏损,但相当部分是因 为租地成本过高,这与对市场缺乏准确判断、过度追求规模有关。总体看,玉米价格回归 到相对合理的水平,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流通秩序,有利于促进东北玉米库存消化 去年推出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通过“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建立起玉米市场价格 形成机制和对生产者的补贴机制,激活了市场,解开了玉米产业的“死扣”,从根本上盘 活了整个产业链。这项措施以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着力解决玉米过剩这一农业结构 的最突出问题,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期,关于玉米价格下跌、农民手中余粮积压、种粮大户因收益过低“毁约弃耕”等 问题颇有些议论。客观讲,这些现象在个别地方是存在的。全面、客观、准确地看待这些 现象,廓清发展迷思,既是正确认识问题的需要,更是做好下一步工作、深入推进改革的 需要。

种植玉米的技术要点

种植玉米的技术要点 1.单粒播种:精品种子质量高,机播建议精量播种,亩播5000-6000粒,仍然要间苗,如何使用单粒点播专用播种机亩播4400粒 即可,不用间苗。 2.按照要求的密度定苗。很多人不舍得间苗,造成密度过大,使得田间表现不佳,黑龙江一般种植密度亩保苗3300-3500为宜。 3.增施磷钾肥:玉米高产要求有相应的养分、水分供应,建议使用10公斤的二胺和钾肥做底肥或苗期施入,可以促苗早发,提高抗 逆性,为高产打下基础。 4.加强中后期管理:要重视大喇叭口肥的施用,建议每亩施用尿素25公斤以上。如果土壤干旱,施肥要结合浇水。 5.适当晚收:玉米完全成熟之前收获会降低籽粒重,造成严重减产,因此要等玉米完全成熟时收获,以提高千粒重,提高玉米品质,最大程度地获得好的产量。 1种植地选择 玉米植株高大,具有水肥需要量大且不耐涝的特点。因此,种植玉米最好选择土质疏松、通透性、排水性能良好的肥沃土壤。砂质 土虽然通透性好,但肥力差、水肥保蓄能力弱;黏土则通气性不好, 整地质量差,不易耕作。理想的土壤是壤质土壤。另外,玉米的耐 盐能力弱,当全耕层土壤全盐量达0.41%、氯离子达0.061%时,生 长不良。因此,盐碱较重的土壤,要进行改良。 2整地 为打破前犁底层,为根系生长提供适宜的土壤条件,前茬收获后深耕灭茬,耕深为23~27cm,随后进行镇压耙耱,以保证田面平整, 提高土壤蓄水保墒的能力。如果水利条件好,可在土壤上冻前进行

1次灌溉,一方面可以通过冻融交替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另一方面可以调节用水高峰,以利于春耕整地 播种。 3底肥施用 一般而言,高产玉米应基肥与追肥相结合,即氮肥总用量的40% 用于基肥,而磷、钾肥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因为氮肥是速效肥料, 而且玉米在整个生育期都需要吸收氮素;而磷肥属缓效性肥料,其有 效养分的释放速度比较慢,在施入土壤后不仅能满足当季作物的需要,而且其肥效还可以维持3~4年;钾肥虽是速效肥料,但由于玉米 植株在苗期对K的吸收速度比较快,在吐丝后玉米植株基本停止对 K的吸收,所以氮肥宜用于基肥,磷、钾肥宜一次性施入土中。 玉米目标产量为11.25t/hm2的地块施有机肥37.5t/hm2,施化学 肥料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分别为675~900、1200~1500、 300~450kg/hm2.其中,尿素、硫酸钾也可分别用碳酸氢铵、氯化钾 进行代替,用量分别为1800~2250、225~375kg/hm2.另外,生产上 可施用锌、锰、钼、硼等微量元素肥料,防止玉米发生缺素症。各 微量元素的施用方法具体如下:作基肥时锌肥用量为 15.0~22.5kg/hm2,锌肥在土壤中的残效期较长,一般每隔2~4年施 用1次即可。玉米质量检测表明,锌对玉米的品质有负影响。因此,如果土壤不缺锌,尽量避免施用锌肥。钼肥可施用含钼10%的钼酸 盐下脚料7.5~15.0kg/hm2;硼肥主要用作基肥,用量为15kg/hm2;锰 肥一般用含硼工业矿渣,用量为75~150kg/hm2.操作时将其与其他 基肥同时撒入土壤表面,再通过耕地翻入土中即可。 4品种选择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较大,选择品种时要注意品种的适宜种植范围,在保证玉米全生育期为无霜期条件下,尽量选用生育期较长、优质、抗当地主要病虫害的品种。另外,为满足市场对玉米的 不同要求,根据生产目的选择不同用途的良种。 5种子处理

黑龙江省_水玉米_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黑龙江省 水玉米 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史桂荣 摘要本文客观地分析了黑龙江省 水玉米 产生的原因,对种植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提出了黑龙江省 水玉米 的解决途径,并对黑龙江省玉米品种的选育目标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关键词玉米;黑龙江;子粒含水量 黑龙江省是我国玉米主要产区之一,也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玉米总产量、玉米种植面积均位居全国第三,供给国家的商品粮率位居全国第二,年种植面积约240万hm2,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12%左右,占黑龙江省农作物总面积的26%,玉米总产占黑龙江省粮豆总产的44%。因此,黑龙江省玉米品质的优劣对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效益的高低乃至全国的玉米生产均有一定的影响。 1 水玉米 产生的原因 所谓 水玉米 即在玉米收获期玉米子粒含水量在35%以上甚至更高。黑龙江省地处我国玉米带的最北部,玉米收获后气温下降较快,玉米晾晒、干燥时间短,玉米子粒脱水速度较慢,玉米脱粒时含水量在25%左右甚至更高,远远达不到国家粮库对收购玉米子粒含水量的要求,故称为 水玉米 。这种玉米的商品粮等级低,销路差,并且玉米的烘干、运输成本增加,从而使玉米生产经济效益降低。其产生原因如下。 1.1引入品种熟期过晚 1985年前后,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全面推广,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普遍提高,玉米播种期的提前及播种时间的缩短,种植早熟玉米品种已不能适应当时的生产需求,因而在黑龙江省部分市县先后引入吉林等地中晚熟玉米品种如吉单101、四单8号之后,玉米产量得到迅速 史桂荣,副研究员,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150086,哈尔滨市学府路368号 收稿日期:2001-01-21提高,刺激了全省各地特别是中南部地区普遍引入吉林等地玉米品种,加之这期间由于全球气温变暖,在大部分年景玉米可正常成熟,引入品种的熟期问题被忽略了, 水玉米 问题在不同年际间和不同地区时有出现,但并未引起广泛注意。 1.2玉米市场求大于供 在1990~1995年我国玉米产量与消费量处于同步增长阶段,玉米市场求大于供,玉米质量问题远远小于数量问题,因此 水玉米 问题自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1.3不能提供熟期适宜的品种 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科研单位在1980年前将玉米育种目标定位于 早熟、高产 ,致使1985年前后不能给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提供熟期适宜、高产稳产的玉米品种,也是产生 水玉米 的原因之一。 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黑龙江省特别是中南部地区玉米品种 越区种植 现象严重,第一积温带甚至第二积温带部分地区种植长春地区的玉米品种,造成当地常年实际有效积温甚至低于玉米品种生育期间所需积温的不正常现象,因而在不少地区相当多的农户在收获期玉米未能达到正常的生理成熟,玉米子粒的含水量正常年景都在35%左右,如遭遇早霜玉米子粒含水量甚至高达45%以上。如1999年由于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9月14日遭受一场重霜,比哈尔滨地区初霜期提前1周左右,致使不少生产田玉米未达到正常成熟,据黑龙江省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于1999年9月28日在黑龙江省双城、呼兰、绥化(分别为第一积温带上限、第一积温带中下限和第二积温带上限)三市县种子公司试验地采样,本育9玉米品种收获期含水量在39.7%、42.6%和47.7%。高水分不完全成熟的玉米必然造成玉米子粒内含物少,千粒重和容重低,外观颜色差,商品品质较低,市场竞争力下降,玉米生产效益降低。

浅谈黑龙江省的玉米种植

浅谈黑龙江省的玉米种植 【摘要】由于环境恶化和温室效应等不利因素影响,未来两年内全球玉米的产量将大大降低,玉米供需失衡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并导致粮食市场价格大幅上涨。这对于黑龙江省玉米市场无疑不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与挑战。所以,如何进行玉米的高产量、高质量的种植,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黑龙江省;玉米;成本;效益;对策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玉米商品粮生产基地,玉米播种面积位居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第一位,玉米主产区自然条件较好,种植面积大,单产高.玉米是主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因此,玉米生产形势的好坏、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黑龙江省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1.种植密度对玉米种植的影响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农民已经注意到种植密度对玉米种植产生的影响,某种程度上来看,适当的提高玉米地种植密度可以达到增收的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种植密度的提高也会给玉米的种植带来一定的不利因素,因此,我们应该掌握种植密度对玉米种植的影响,从而提高玉米产量,以便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玉米产量主要由株数、穗数、粒数和百粒重四部分组成,而玉米的种植密度会直接影响到株数的数量,从而关乎着玉米的产量。据这几年对玉米产量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对于不同的玉米品种,种植密度提高并不一定立刻就能增加它们的产量,具体分析就可以看到它们呈现的玉米产量先是增加然后减少的态势。 提高玉米的种植密度,玉米的穗粒数、性状、百粒重都会相应的降低,但是收获玉米的株数却会大幅度的增加,玉米株数的增加产生的经济效益往往高于穗粒数和百粒重的减小所损失的经济效益。 在适宜的种植密度范围内,玉米的产量通常都会伴随种植密度的提高而增大。但是,一旦超过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后,即使收获株数是有一定的提高,但也会造成株数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小于穗粒数的减少所损失的经济效益。种植密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使空秆植株大量的产生,穗数大量的降低,玉米大幅度减产。 综上所述,适当地提高玉米的种植密度能带动玉米产量的增加,但是提高玉米种植密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反而会使玉米的产量降低。所以,农民们要对玉米的品种,结合黑龙江地区的生态气候条件,合理把握种植密度来达到提高玉米产量的目的。 2.种植方式对玉米种值的影响

玉米种植技术学习资料

玉米 一、玉米的一生 玉米的一生要经过种子萌发、出苗、拔节、雌雄穗分化形成、抽穗开花、灌 浆成熟。按生育特点分为三个阶段: (一)苗期阶段。播种至拔节(主要是营养生长)。 (二)穗期阶段。拔节至抽雄穗(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 (三)花粒期阶段。抽雄穗至成熟(营养生长停止,以生殖生长为主)。 二、玉米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一)温度。要求温度在10℃以上,属喜温作物。 (二)光照。早熟品种对光照反应迟钝,迟熟品种对光照反应敏感,属喜温短日 照作物。 (三)水分。对水分消耗量大,一株玉米一生耗水150—200公斤。 (四)土壤与养分。玉米适应性强,对土壤酸碱度不严格。1、要求土壤深厚。2、土壤有机质含量高。3、土壤结构好。4、pH值6—7之间。 三、玉米各生育期对肥料三要素吸收量: 玉米类型生育时期 肥料要素吸收量 N P K 春玉米苗期10% 1.0% 3% 中期78% 64% 97% 后期12% 35% 0 夏玉米苗期10% 10% 中期80% 90% 后期10% 0 (一)玉米缺素表现 1、苗期缺磷。 (1)根系发育不良,影响肥料吸收。 (2)叶出现紫红色,叶缘卷曲,茎呈紫色。 (3)中期缺磷,雌穗叶丝延迟,受精不良,形成畸形果穗。 (4)后期缺磷,果穗成熟延迟,籽粒不饱满。 2、苗期缺钾。 (1)叶呈黄色或黄褐色,叶尖边缘干枯。 (2)植株生长缓慢,茎秆矮小,节间变短。 (3)严重缺钾时,叶尖呈灼伤状,渐为暗棕红色。 (4)老植株生长停滞,叶脉变黄,节间缩短,根细小,易倒伏。 (5)果穗出现秃顶,籽粒小,淀粉含量低,品质差。 3、苗期缺锌。 (1)幼苗产生白苗,叶脉产生白斑,植株矮化,节间变短,叶片干枯甚至死亡。(2)中期缺锌,植株中下部叶片出现黄绿相间条纹,似花叶。 (3)后期叶片自下而上呈花叶状,发育受阻,果穗缺粒秃顶。 (二)玉米的空秆、缺粒、秃顶和倒伏的原因及其防止 1、原因 ○1选用品种不当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基本现状

1自然情况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玉米带最北部,玉米种植几乎遍布 全省,但玉米生产区集中在北纬45~47℃,有效积温 2200~2800℃,玉米播种面积为210万~230万hm2,是第二 大粮食作物。其中,普通玉米占40%以上。青贮玉米近 2年发展速度较快年播种面积在300万亩左右。 2玉米生产优势 2.1自然条件 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适宜玉米生长。全省耕地 1.5亿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 热水资源丰富且与玉米生长进程同步,玉米生产的资源 成本系数较低。 2.2需求量大 畜牧业发展迅速玉米需求量日益增大,目前正在实施 奶业振兴计划预计到2011年全省需要400万亩以上青贮 玉米,加上肉牛羊等饲用,青贮玉米种植需在500万亩以 上,发展潜力很大。 2.3发展外向生产业经济区位优势明显 与美国和国内其它地区相比,黑龙江省及东北地区 具有区位优势,表现在与其相邻的俄罗斯朝鲜日本和韩 国存在着相当大的玉米供求缺口,这给黑龙江省玉米参 与国际市场竞争发展外向型玉米产业,就近开拓邻国的 玉米市场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2.4耕作栽培水平 进入21世纪后,玉米栽培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主 要表现在,杂交种质量明显提高,种子发芽率有所保障,机械半 精量播种及机械化坐水种技术使播种质量大大提高,种子包 衣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地下害虫和苗期害虫得以控制,种 植密度不断增加,测土施肥与配方施肥大面积应用,肥料 的施用更趋合理,化学除草及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 3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 3.1基础设施落后抗逆能力差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玉米生产受 自然条件影响较大,近几年持续干旱,造成玉米单产水平 不高,单产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下降。 3.2生产规模小,成本高,整体效益差 黑龙江省占人均耕地较多,但由于分散经营,每户耕 地面积多者3~4hm2,少者只有1~2hm2,造成劳动力成本 高,生产手段落后,同时由于物质投入比重较大,生产间 接成本高。整体效益较差。 3.3品质问题突出 造成玉米品质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千家万户分散经 营,种植品种比较杂,粮食收购企业混收混储,造成玉米 商品粮大小粮混杂,颜色混杂。另外,黑龙江省无霜期 短,个别年份由于早霜,一部分玉米未正常成熟,玉米商 品粮品质下降。 3.4新技术普及率低 近年来,众多科研单位在玉米育种耕作栽培等方面 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构建了玉米高产,优质,高效技术 平台,但由于受到农民素质,社会经济条件和玉米价格等 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新技术的普及率较低,没能发挥出 新技术应有的潜力。 3.5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多数用畜力牵引的单体播种机,春旱坐水种不能抢农 时,做不到适时播种,一次播种拿全苗。传统的铧式犁翻 耕作仍占一定比重,常常造成跑水跑土,生产力下降,引 发土壤沙化等生态问题。 3.6施肥不科学,土壤肥力明显下降 在肥料的施用上配比不合理,部分地区存在施肥量不第一作者简介:孙爱华,女,1979年出生,农艺师,工作以来始终在农技推广第一线。通信地址:162400黑龙江省泰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基本现状 孙爱华,周晓东 (黑龙江省泰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泰来162400) 摘要:简介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的自然优势(国内需求量大,国外玉米供求缺口)、栽培水平有所改善,但仍存在在各种问题。如基础设施落后抗逆能力差;生产规模小,成本高,整体效益差;品质问题突出;新技术普及率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病虫害严重;施肥不科学,土壤肥力明显下降。并展望了玉米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玉米;生产现状;问题 下转第24页

黑龙江玉米主要种植品种对比

今后的品种肯定是区域化强的品种,耐密植、抗倒伏、脱水快、品质优是今后的主导,种业公司应该在品种上市之前做好测试工作,避免其盲目性高产是所有育种者、种子生产者和农作物种植者的共同追求。然而多年的生产实践告诉我们,单纯高产的品种由于抗逆性、适应性和在各种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表现的稳定性比较差,年际之间的产量不稳定,最终农民得到的实际产量反倒有限;相反,一些看似产量一般的品种,但是由于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对于年际之间的气候差异表现出的抗性强,更受到种植者和市场的欢迎。所以,在育种界和农民都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抗性就是产量。这是对于一个品种多年在生产实践中表现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把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劳动力逐步向城镇和服务业转化,传统的劳动力密集的农业生产也出现劳动力匮乏,农业生产“空心化”和劳动力价格逐年提升的趋势。这一变化趋势给未来的农业生产及其相关的领域带来诸多的变化:一方面是高端经济作物和具有特色品质的农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另一方面一些能够节省劳动力,能够适合规模化和机械化种植的品种越来越受到农民的青睐。于此同时,一些产量性状不错,缺乏品质特色,要求“精耕细作”和精心呵护的品种逐渐在被市场淘汰出局。所以,本人在这里提出一个未来育种方向的命题,即:效率就是产量。

什么是一个品种的产量? -它是该品种在不同地理和气候环境中综合产量水平的体现,而不是在特定地点高水高肥,精耕细作下“高产公关”、“产品展示田”的产量; -它应该是符合我国当前大规模农业生产条件和科技水平的真实体现,而不是用纸张计算出来的“理论产量”; -它是不同年际间品种综合表现的体现,而不应该是风调雨顺,顺境中的表演; -它是适应市场需求和农民种植意愿的体现,而不是领导号召,“有关专家”呼吁的结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结构的调整的速度还会加快,农业劳动力的缺乏和劳动力价格的提升也将越演越烈。一些“娇生惯养”、要求重水肥和对于栽培要求相对复杂的品种将越来越不会受到种植者的欢迎,而适合轻简式栽培,适宜机械化播种和收获的产品在未来将大行其道。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及产量情况.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及产量情况 玉米在中国布局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狭长玉米种植带,这一带状区域集中了中国玉米种植总面积的85%和产量的90%。吉林、河北、山东、河南、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四川、云南、陕西是玉米播种面积最大的十个省份,其中吉林、河北、山东的种植面积均占全国的10%以上。 我国玉米种植地区分布图 2、我国玉米产量情况 中国玉米产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玉米种子的优化史。改革开放以来,玉米品种经历了六代更替,玉米产量增长亦经历了两个阶段: (1)70-90年代单产增幅较大,涨幅超过50%,但面积增加较小,总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单产增加所致,而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成为推动单产增加的第一要素; 根据各地调查春季玉米螟基数情况,今年东北大部百秆活虫数偏高,春玉米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长势良好,6月份东北南部、内蒙古中部偏东地区、西北东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偏多,预计一代玉米螟总体偏重发生,程度与上年相当。其中,黑龙江、吉林大发生,辽宁、内蒙

古偏重发生,新疆、黄淮和华北大部中等发生,江淮、西北其他地区、西南大部偏轻发生。预计全国一代玉米螟发生约1.6亿亩。 全国大部地区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较常年接近或偏晚1-3天(具体数据见表1)。预计6月中下旬至7月末,江淮、黄淮、华北、西北、东北将陆续进入一代幼虫为害盛期。 一、东北春玉米主产区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偏高 据春季各地剥秆调查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以东北3省和内蒙古虫量较高。与常年平均值比,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江苏、重庆偏高10%以上,山西和河南偏高近7%,黑龙江和河北等10省(区、市)偏低;与上年相比,内蒙古、山西、河北和陕西等10省(区、市)偏高,其余9省(区、市)偏低(具体数据见表2)。 各地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统计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