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209.07 KB
- 文档页数:2
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动向及预防措施的探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各级财政对农业的各种补贴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增多,掌握在农村基层干部手中的各项资金也随之增加。
由于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不高,*管理不到位,资金发放、使用的各项监管措施相对滞后,犯罪打击不力等原因,造成这几年涉及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案逐年增多,严重影响了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增加了不安定因素的产生,更降低了党和*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本文仅就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原因,动向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略作探究,以供参考。
一、农村基层干部涉嫌职务犯罪的原因(一)掌握各项资金多,建设项目多,使犯罪有利可图。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各项补偿、救济款项的发放都是通过农村基层干部实施的,使得农村基层干部手中掌握了大笔资金和多项审批权。
这些资金和权力的使用,为权力行使者谋取不正当利益提供了可能,使犯罪变的有利可图,诱发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
(二)自身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
大部分农村干部基层的文化水平偏低,平时又疏于学习造成*思想意识差,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
虽然我国农村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已开展实施多年,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如宗族势力、黑恶势力、社会关系诸多因素对选举村组基层干部造成干扰的现象,选出的村官并不完全代表广大村民的意愿。
这些*素养不高,为官动机不纯,图名利的人,通过各种途径选举当选为村干部,不可能真正为村民谋利益,没有认真履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所规定权利义务意识。
他们将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收受好处费时心安理得,认为是“正常的人情往来”,是“我为你办事,你给我好处”两厢情愿的事情。
他们把村里收入当作自己的私人财产,任意处置。
甚至弄虚作假,虚报项目,夸大数据套取国家补贴资金,还认为是占国家的便宜,没拿村集体的钱就不是犯罪,或者套取的资金都做了村里的收入,没装进个人腰包就不算违法。
在淡薄的法制观念下,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趋势进一步加剧。
农村基层组织职务犯罪预防对策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然而,近年来村“两委”干部职务犯罪现象呈现多发、高发、频发趋势,侵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根据相关案件的查办情况,笔者现对村“两委”干部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对策。
一、农村基层组织职务犯罪的特点(一)犯罪行为多涉及经济问题。
目前,村“两委”干部职务犯罪多涉及贪污、受贿和挪用公款等罪名,涉案人员大多以获取非法经济利益为目的,或通过滥用手中职权收受、索取他人财物,或利用各种名目截留、侵占集体财产,或将公款挪用于经商、炒股、购买理财产品等营利活动,而村干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犯罪行为的发生,多是由于涉案人员法律知识不足、工作方法简单等引起,具有偶发性,占案件总数量比例并不高。
(二)涉案金额较小但影响恶劣。
虽然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中有“小官大贪”的情况,涉案数额巨大,但仍属较个别现象。
总体来看,村干部职务犯罪大多是从贪小利开始,往往犯罪次数多却涉案总数额较小,然而由于其属于最为典型的“发生在群众身边,危害群众利益”的职务犯罪案件,会直接影响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引发群众不满情绪甚至形成群体事件,造成严重的社会舆论和恶劣社会影响。
(三)犯罪手段具有较强隐蔽性。
随着村级财务管理的不断规范,村干部企图谋取非法利益已无法轻易得逞,因此虚开发票、虚挂往来帐、收入不入账或多收少入账等手段成为其违法犯罪的常用手段,他们希望通过此类具有欺骗性和迷惑性的方法逃避法律惩处,其犯罪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而这些获利方式仅从账目表面难以发现问题,特别是当相关人员“统一口径”时,更给犯罪线索发现、案件查办带来了不利因素。
二、农村基层组织职务犯罪原因分析(一)法治意识淡薄。
整体上看,村干部文化水平较低,对国家法律法规尤其是监管制度缺乏系统学习,对违法行为所承担的后果认识不清,许多涉案人员甚至以为只要把贪污的钱退回去就不用负法律责任。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防范对策自2013年以来,达州市达川区检察院共立案查办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7件12人。
其中:2012年1件1人,2012年3件4人,2014年1-4月3件7人。
从据统计数据看,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又呈逐年上升态势,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一)犯罪的主体集中。
涉案人员主要集中在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身上。
在我院立案查办的12名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中,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占8人,所占比例达66.7%。
(二)犯罪的领域集中。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诸多补偿措施的大力实施,农村基层组织掌握、管理、经手的资金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补偿”、“补助”类领域的资金成了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重灾区。
据统计,我院立案查办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中,全部集中在“补偿”、“补助”类领域。
其中7人涉嫌贪污土地补偿款、2人涉嫌贪污退耕还林补偿款、1人涉嫌贪污新失地农民参保补贴资金、1人涉嫌贪污孤儿补助金、1人涉嫌挪用“一事一议”奖补资金。
(三)犯罪的罪名集中。
在查办的12名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中,有11人涉嫌贪污罪名,占我院立案查办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人数的91.7%。
(四)犯罪的窝案较多。
在查处的7件12人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中,两人以上共同作案达4件10人(含2012年以前另案处理的1人)。
所占比例为83.3%。
二、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原因探析笔者通过从对本院立案查处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分析,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放松学习和淡化思想教育是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主观原因。
有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长期不读书、不看报、不学法,上级又很少组织他们集中地学习和教育,致使一些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不熟悉、不了解、不掌握党和国家的“三农”工作方针政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失。
涉农职务犯罪原因分析预防对策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党和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资金投入。
然而,这些资金也成了部分农村干部眼中的“唐僧肉”。
近年来,县检察院先后立案查处了涉农职务犯罪案件件人,涉农职务犯罪呈现多发的态势。
一、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通过深入分析,发现这些涉农职务犯罪案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涉案资金多为支农惠农资金。
涉及农业直补资金、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低保等专项款物的案件占较大比例。
二是犯罪手段比较简单直接。
犯罪分子主要采取截留公款,虚报、多报开支,虚增工程款、收入不入帐等方式侵吞公款。
三是作案形式多为共同犯罪。
在所查办的案件中,多属于部门领导与下属人员或村(社区)干部相互勾结,共同犯罪。
四是社会危害性比较大。
这些案件最直接地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有的甚至引起群体上访、越级上访、多头上访,严重影响基层干群关系和社会稳定。
二、涉农职务犯罪多发的原因分析一是制约不力。
在村级财务中,还存在“一支笔”或“一张嘴”的现象,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等基本制度在执行中流于形式,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从而给村干部贪污公款以可乘之机。
二是监督不严。
尽管实行了村财民管镇(街)代理,但由于管理人员的力量不足、素质不高等原因带来的管做账不审计、走过场不把关等方面的问题普遍存在,对于现金支出合理与否,虚假与否审查把关不严,尤其是对一些支农惠农专项资金,由于分属农、林、水、民政等不同的职能部门组织实施,责任较分散,对基层村组进行跟踪监督不够到位,审查把关不严,以致出现一些村干部钻制度漏洞而虚列名目从中套取资金。
三是素质不高。
被查处的人员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由于农村基层组织的特殊性,除上级部署有学习任务时会集中到一起学习外,平时基本上是不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对基层人员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也不够。
由于忽视教育和学习,使一些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思想状况发生了变化,自律意识不强,宗旨观念淡薄。
Legal S ys t em A n d So c i et yf叁塑!圭塾垒兰!!!竺业生耋蠢戳篷鬯圈浅新村官职务犯罪特点及预防对策张道杰应敏骏摘要近年来村官经济型犯罪频发,窝案串案多,犯罪手段隐蔽,对农村的社会危害性不可小视。
本文指出要提高村官的整体素质,强化乡镇对村级财务的监督力度,健全农村民主制度,构建农村职务犯罪预防网络,来减少村官职务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村官职务犯罪犯罪预防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223-02一、村官职务犯罪现象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将反腐败的目光聚焦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而忽视了广大农村基层。
村官是一个特殊的主体人群,虽然没有级别,有也只是协助政府办事,但他们拥有广泛的权力管理农村的公共事务,并在一定范围内代替政府行使着国家的管理权。
我国地域辽阔,农村基层情况极为复杂,再加之农村基层处于国家政权边缘,正所谓山高皇帝远,村级腐败更具隐蔽性,其危害性同样不可小视。
村官职务犯罪增多的一个直接结果是造成农村群众集体上访人数增多、越级上访事件增加,严重的甚至导致发生冲击、打砸党政机关等恶性事件。
此外,造成集体资产流失的问题也非常严重。
村官职务犯罪造成干群关系高度紧张,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己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社会稳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①二、村官职务犯罪的原因(一)村务不公开是村官职务犯罪的根本原因村务管理缺乏民主,透明度不够。
如对群众最关心的财务问题只公布几项大的收入支出项目,具体支出项目群众无从知晓;有的村把村务公开栏变成了村官贪污的挡箭牌,弄虚作假的盖头:有的村搞企业、抓建设,事前不开村民代表会议,不听取群众意见,在思想上害怕群众知道多了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二)农村基层组织监督制约不力,村官权力失控凡是村官职务犯罪突出的村组,往往是基层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的村组。
一是对村官的权力缺乏有效监督;二是对村官的工作机制缺乏有效监督;三是对村官的管理缺乏有效监督。
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80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举足轻重,不容忽视。
我党在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而村干部自身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村干部利用职务犯罪侵害农民利益,造成许多农村群众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告状事件,严重危及农村稳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进行的“绊脚石”。
为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及时清除“路障”,促进农村富裕、文明、和谐、民主,研究村官职务犯罪的原因、特点是当务之急,探索遏制村官职务犯罪刻不容缓。
一、**查处村官职务犯罪的基本情况从20XX年5月至今,**县人民检察院立案查办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3件8人,其中贪污罪2件6人,挪用公款罪1件2人,贪污10万、挪用公款30万元以上的大案2件7人,且两案均系支部书记伙同村委会其他人员共同犯罪;在查处的8人中,中专文化1人,高中文化2人,初中文化4人,小学文化1人;中共党员5人;年龄40-50岁的2人,50岁以上的6人。
二、当前村官职务犯罪的特点:1、贪污挪用公款犯罪突出。
一是查处村官职务犯罪罪名突出,均系贪污、挪用公款案件,其中有的同时涉嫌贪污、挪用两个罪名。
二是涉案金额较大。
在上述3件8人中,涉案金额达66万元,平均个案涉案值为22万元,村官职务犯罪涉案金额呈上升趋势。
2、相互勾结共同犯罪居多。
主要表现在查处村官职务犯罪窝串案多,村支部书记与管理钱物的财务人员串通,共谋侵吞集体财产或擅自动用集体资金进行营利活动、挥霍。
在查处的3件案件中,其中2件都是支部书记伙同他人作案。
如**县澄溪镇南华居委支部书记左文超,在协助派出所进行户籍管理、计划生育工作、居委会办公楼修建中,利用职务之便,伙同居委会副主任、文书、计生专干等5人采取截留收入不入帐、虚增支出的手段共套出公款32万余元进行私分。
3、犯罪部位犯罪地相对集中。
从我们对我市农村基层职务犯罪深入调研的情况分析,当前农村基层职务犯罪案发主体大体包括以下这些:一是基层干部包括村民小组长以上的村干部职务犯罪;二是各类乡村企业的从业人员;三是农村信用社内部发生的职务犯罪。
从案发率来看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居多,占整个经济犯罪案件发案数的50%以上,占职务犯罪案件的70%以上,占农村经济犯罪的比例95%以上,其次依次为各类乡村企业的从业人员、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本文仅就农村基层干部的职务犯罪成案高发原因及惩防对策,做一粗浅探析。
相比之下,发案率较高的农村基层职务犯罪,但侦破率却极低,分析其原因如下:原因一是群众举报的成案率低下。
现实中,农村基层干部涉嫌职务犯罪确实很普遍,也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愤恨不满,举报也较多,但是群众举报的内容却很少能帮助公安经侦部门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线索和帮助,有的农村干部在当地显露暴富,生活奢侈,加之作风霸道,民主威信低,群众有的对之嫉妒和不公,怀着这样的心态去举报,可想而知对于查处效果而言,有的无端猜疑,捕风捉影,甚至有的无中生有,根本没有什么参考作用;还有一部分群众因为自身利益分配不公导致受损,或者各种权益受到侵害,于是试图想通过举报途径把自身利益得以维护,但是举报内容只是围绕自身利益这一基点,所以对整个职务犯罪的查证并没有太多的价值,还有的群众出于正义感,或联名,或实名,或组织一些党员群众,进行举报,举报信中洋洋洒洒列举涉嫌违法犯罪事实几十项,密密麻麻的字迹布满着控诉状纸,可查证起来却相差甚远;主要是缺乏确实、充分的证据,还有的举报者动机不良,纯属出于对工作不满,引发矛盾纠纷,利用举报寻机报复,以泄私愤,内容庞杂,读起来大有罪行累累之感,涉案数额无端升级,可初查大多是凭空杜撰一些事实和情节,查来查去都是子虚乌有的事,公安大接访期间,我们受理的育林乡盖某反映其屯长侵占的事实,翻来覆去的查,反反复复的核实举报内容无一属实,无端耗费警力、财力和精力。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重要职责是办理好农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带领广大农民发展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然而,近年来,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逐年上升,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某市20XX年共立查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109件,其中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就达31件,占到了28.4%。
笔者通过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进行分析,结合实际调查,认为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有以下原因:一是村干部素质低,任用教育不到位。
近年来,农村调整选拔的新的基层组织人员中,一些地方由于缺少必要的考查、考核,没有把好素质关,致使一些素质低的人员被选拔到村基层组织岗位上,埋下了发生职务犯罪问题的隐患。
在犯罪的基层组织人员中,多数文化水平较低,政治素质较差,有的甚至还有严重的前科劣迹。
同时,教育不够也是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一个原因。
目前,虽然各村大都建立了活动室、阅览室等学习阵地,但基层组织人员学政治理论、学业务却很少,对基层组织人员进行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更少。
由于忽视教育和学习,使一些基层组织人员的思想状况发生了变化,自律意识不强,宗旨观念淡薄。
二是村级财务管理混乱。
特别是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集体经济逐步向农、工、商、贸等多元化经济发展,但相应的财务正规化管理却跟不上,白条子下账、假票据入账、审批手续随意等,致使财务管理无透明度,民主理财流于形式。
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收支无制约。
有的村基本上没有经费收支审批制度,基层组织人员人人管钱管物,个个自批自报。
有的村对财务实行家长制管理,支出、审批一人说了算。
二是账目不健全。
有的村收入、支出不按规定建账,村干部乱花钱,直至贪污侵占公款。
三是财务人员成份杂、素质低。
由于村级财务人员的配备没有一定的标准,致使村级财务人员鱼龙混杂,整体素质偏低,加之对其政治和业务培训少,不少会计人员缺乏法纪观念,财会业务水平低,账务处理随意性大。
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的分析与对策陇县以查办农村职务犯罪为重点,积极履行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能,2012年共立案查处职务犯罪案件10案12人,其中村干部贪污公款案3案、受贿案3案、行贿案1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贿案1案,玩忽职守案2案,较好地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能作用。
一、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通过对查办的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进行分析,呈现以下五个特点:(一)涉农案件较多。
在2012年立案查办的10件职务犯罪案件中,涉农案件有8件,占所立案件数的80%,同比2011年的30%占比有较大幅度上升。
(二)串案窝案较多。
所立案的12人中,串案窝案涉及7人,占总立案人数的58%。
尤其是村级干部在作案时,往往相互利用,共同作案,使该特点更加突出。
(三)犯罪手段单一。
在所查办的。
,村上按月、季报账的制度未得到有效执行。
二是离任监督不到位,村组干部换任后手续移交得不到有效督促。
离任村干部还持有村组的往来支出账目的情况依然存在。
三是村级财务公开制度没有得到坚持,使群众监督权力得不到充分保障,不但为职务犯罪提供了条件,而且易引发干群矛盾,导致上访、缠访问题出现。
(三)农村干部管理不到位。
一是在选人用人方面,注重个人能力的考察,对个人的思想素养方面没有具体规范的考察方法,容易出现个人能力强但素质低、作风差的现象。
二是在综合业绩衡量方面,对村干部工作业绩、思想作风考核没有规范化、科学化的标准。
三是村干部的待遇普遍较低。
村干部身处基层一线,工作坚苦,工资待遇差,难免有人心理失衡而诱发职务犯罪。
(四)农村惩防力度不到位。
一是法律对案件的管辖权做出了新规定。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第93条第二款的解释规定,将检察机关对村民委员会基层组织人员的犯罪行为的管辖范围中大部分的管辖权划分给了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实际只能对村民委员会基层组织人员实施的七类职务犯罪行为行使侦查权,而该类人员的其他经济犯罪行为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侦查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