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2
国际贸易的方式概述国际贸易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直接贸易:直接贸易是指两个国家之间直接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易,不通过第三方中介的方式。
这种方式最早出现在古代,例如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
直接贸易的好处是能够在双方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和沟通,减少了贸易成本。
2. 间接贸易:间接贸易是指通过第三方中介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易。
这种贸易方式在现代经济中非常常见。
中间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等都是间接贸易的典型代表。
间接贸易的好处是能够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提高了贸易效率。
3. 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是指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其他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并进行生产、销售和服务等活动。
这种方式通常伴随着技术、资金和人力资源等的跨境流动,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
4.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关税是指政府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而非关税壁垒则是指各种限制或者障碍,例如配额、许可证、技术标准等。
这些壁垒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产业,但也可能导致贸易不平衡和不公平。
5. 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是指在一定地区内两个或多个国家签署协议,降低或取消彼此之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和便利。
自由贸易区的形成有助于促进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流通,刺激投资和就业增长。
6.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在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并开展跨国经营活动的企业。
跨国公司通常拥有庞大的规模和资源,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和市场的整合,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7. 国际合作与协调:国际贸易的方式还包括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例如,各国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进行贸易规则和纪律的制定和遵守,以及共同应对贸易摩擦和争端等。
国际合作与协调能够稳定和促进全球贸易体系的运行。
总的来说,国际贸易的方式多种多样,发展和改变着。
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优势和适用场景,对于国际贸易的促进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国际贸易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需要各国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合作与协调,推动国际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国际贸易基本常识国际贸易基本常识1.引言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流的过程。
它是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市场和推动全球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档旨在介绍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流程和相关法律法规。
2.国际贸易概述2.1 定义和目的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买卖商品和服务的交流活动。
其目的是满足各国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水平。
2.2 国际贸易的优势国际贸易可以带来以下优势:- 特化生产和比较优势:不同国家能够专注于生产自己相对优势的产品,从而提高效率和质量。
- 扩大市场和销售:通过国际贸易,企业能够拓展市场,增加销售量和利润。
- 促进技术创新和资源配置:国际贸易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
3.国际贸易流程3.1 出口流程- 寻找买家:企业需要寻找具有需求且有能力购买产品的海外买家。
- 谈判和签订合同:买卖双方就价格、交货条件、质量要求等进行谈判,并最终签订销售合同。
- 生产和包装:根据合同要求,企业开始生产产品,并进行包装和标记。
- 物流和运输:产品需要通过国际物流渠道进行运输,包括货物装载、运输手续、海关申报等。
- 收款:货物被成功交付给买家后,企业收到货款。
3.2 进口流程- 寻找供应商:企业需寻找海外供应商,了解其产品质量和价格等信息。
- 推进采购谈判:买卖双方就价格、交货条件、质量要求等进行谈判,并最终签订采购合同。
- 安排运输和报关:通过国际物流渠道安排货物运输,并进行报关手续。
- 收货和验收:货物到达后,企业进行收货和验收,确保符合合同要求。
- 付款:企业按合同约定向供应商支付货款。
4.相关法律法规4.1 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世界贸易组织是管控国际贸易的全球组织。
其规则包括贸易自由化、市场准入、贸易救济等方面的规定。
4.2 贸易合同法贸易合同法规定了买卖双方在国际贸易中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合同的成立、履行和违约等方面。
4.3 海关法规国际贸易需要遵守各国海关法规,包括进出口手续、关税和税收等方面的规定。
国际贸易的分类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根据交易的性质和范围,国际贸易可以被分为几种不同的分类。
本文将讨论四种主要的国际贸易分类,分别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资本贸易和技术贸易。
一、货物贸易货物贸易是最常见的国际贸易形式,它涉及到实物商品的买卖。
货物贸易可以细分为两种方式:出口和进口。
出口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将本国制造的商品卖给其他国家或地区,以获取经济利益。
进口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购买商品,以满足本国市场需求。
货物贸易的分类还可以根据商品的性质进行划分。
例如,按照商品材料和用途,可以分为原材料贸易、工业品贸易、农产品贸易等。
货物贸易在全球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不同国家间的合作和互利发展。
二、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指涉及到服务的边境交易。
这种贸易形式涉及到服务的提供者和服务的需求者之间的交流。
服务贸易可以包括旅游、运输、咨询、金融服务等。
服务贸易的分类可以根据提供服务的方式进行划分。
例如,旅游服务可以包括观光旅游、会议旅游、医疗旅游等。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全球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起着重要作用。
三、资本贸易资本贸易是指涉及到资本的跨国流动。
资本可以是金融资本或实物资本。
资本贸易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债券投资等。
直接投资是指跨国公司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建立新的生产设施或购买既有企业的股份。
证券投资则涉及到购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股票和债券。
资本贸易的分类可以根据投资的目的进行划分。
例如,投资可以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回报率或获得技术转让等。
资本贸易对于促进全球经济合作和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技术贸易技术贸易是指涉及到技术和知识产权的跨国交易。
技术贸易可以包括技术转让、技术许可和专利交易等。
技术贸易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创新和技术发展,并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
技术贸易的分类可以根据技术的类型进行划分。
例如,可以包括软件和硬件技术交易、生物技术交易等。
技术贸易对于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非常重要。
简述国际贸易的分类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易。
它是全球经
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际贸易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按交易方式分类
进出口贸易和中转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两种基本形式。
进出口贸易是
指商品和服务从一个国家进入另一个国家和从一个国家出口到另一个
国家的贸易。
中转贸易则是指通过中转国,将商品和服务从一个国家
转运到另一个国家的贸易。
2.按产品分类
国际商品贸易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国际贸易形式。
根据商品的
性质和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原材料贸易、工业品贸易、农副产品贸易、能源产品贸易、文化娱乐产品贸易等多个细分领域。
3.按主体分类
根据贸易主体的不同,国际贸易可以分为政府间贸易和商业贸易。
政府间贸易是指政府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易,商业贸易则是指商业
机构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易。
当今,商业贸易的比重更大。
4.按贸易方式分类
自由贸易、保护主义和多边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
自由贸易
是指国家之间在不加限制地互相开放市场,自由买卖商品和服务的贸
易方式。
保护主义则是指国家采取一些经济手段限制贸易以保护本国
商品和本国市场。
多边贸易则是指多国之间通过谈判达成的贸易协定和规则。
总之,国际贸易的形式多种多样,各种分类方式之间也会有相互重合之处。
了解不同的分类方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提高我们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和合作能力。
国际贸易基本知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贸易已经成为了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贸易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还推动了技术创新和文化交流。
那么,什么是国际贸易?它又包含哪些基本知识呢?一、国际贸易的定义和重要性国际贸易,简单来说,就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这种交换跨越了国界,涉及到货物的运输、资金的流动、信息的传递等多个方面。
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使得各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生产能力,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优势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交换所需的产品,从而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
其次,国际贸易促进了技术的传播和创新。
当各国进行贸易往来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会随之传播,激发各国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
再者,国际贸易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
我们能够在市场上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和服务,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二、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1、货物贸易这是国际贸易中最常见的形式,包括有形的商品,如农产品、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
货物贸易的规模和结构反映了各国的产业发展水平和需求特点。
2、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如金融服务、运输服务、旅游服务、电信服务等。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3、技术贸易技术贸易主要涉及专利、商标、专有技术等的转让和许可使用。
技术的跨国流动对于提高各国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1、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该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在劳动生产率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贸易,这样双方都能受益。
2、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则更具普遍性。
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产品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但只要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即具有比较优势,就可以通过贸易获利。
3、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应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国际贸易术语大全一、出口术语1. EXW(Ex Works:卖方工厂交货)EXW是指卖方只需将货物准备妥当并提供给买方,不负责安排运输和报关手续等,买方需要自行承担这些费用和风险。
这种术语适用于买方具备自主进口能力和资源的情况。
2. FCA(Free Carrier:卖方交货)FCA是指卖方将货物交给指定的承运人或者由买方安排的承运人,卖方负责准备符合出口要求的货物,并将货物交承运人,买方需要承担货物的风险和费用,包括运输费用、保险费用和报关手续等。
3. FOB(Free On Board:船上交货)FOB是指卖方将货物交给指定的装运港口,并在货物装上船时,卖方完成交货。
买方需要负责运输和保险费用,以及从装运港口到目的港口的海上运费和相关费用。
4. 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成本加保险加运费)CIF是指卖方在FOB的基础上,承担将货物运输到指定的目的港口并购买保险的责任。
卖方需支付货物的成本、保险费用和运费,但买方仍需承担货物抵达目的港口后的进口手续、清关费用和税务等。
5. DAP(Delivered at Place:目的地交货)DAP是指卖方承担将货物发送至买方指定的目的地的责任,并支付货物的成本、运费和相关费用。
买方需要负责报关手续、支付进口税款等。
二、进口术语1. CFR(Cost and Freight:成本加运费)CFR是指卖方负责将货物运输到指定的目的港口,并支付运费,但不包括购买保险的费用。
买方需要自行负责购买保险、支付进口税款以及清关手续等费用。
2. CPT(Carriage Paid To:运费付至)CPT是指卖方将货物交给指定的承运人,并支付货物运输至指定地点的费用,除此之外买方需要承担其他费用和风险。
3. CIP(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运费加保险费付至)CIP是指卖方在CPT的基础上,购买保险并支付保险费用。
如何进行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重要方式,对于参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进行国际贸易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下面将从准备工作、贸易方式和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国际贸易之前,我们需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
首先,要了解目标国家的市场条件,包括消费习惯、法律法规以及贸易政策等。
其次,需要进行产品调研,了解自己的产品在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和潜在需求。
同时,还需要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包括广告宣传、展会参展等,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贸易方式国际贸易有多种方式,可以选择适合自己业务特点和目标市场的方式进行。
常见的贸易方式包括进出口贸易、代理贸易、合资和跨国公司等。
进出口贸易是最常见的方式,通过与海外合作伙伴直接进行商品交换。
代理贸易是指在国外寻找代理商销售自己的产品,降低了市场拓展和销售风险。
合资和跨国公司是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或与当地企业合作,进行生产和销售的方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需求。
三、风险管理国际贸易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和政治风险等。
为了降低这些风险,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的合同和条款,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法律意见。
其次,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调整自己的市场策略和经营模式。
此外,还可以购买贸易保险和外汇保值工具,以应对不可预知的风险。
总之,国际贸易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准备工作、选择贸易方式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有效的策略,我们才能够在国际贸易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实现双赢的局面。
注:以上文章中所提及的“xxx合同”和“xxx作文”仅为例子,并非实际的标题。
实际题目是“如何进行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分为哪些种类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流和交易。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国际贸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种类:1. 商品贸易商品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物品交换。
这种贸易形式主要包括进口和出口。
进口是指国家从其他国家购买商品,而出口则是指国家将自己的商品销售给其他国家。
商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于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2. 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指国家间的服务业务交流。
服务贸易包括旅游、金融、教育、咨询等各个领域的服务。
例如,一个国家的游客到另一个国家旅游,就是属于服务贸易的范畴。
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3. 技术贸易技术贸易是指国家间的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交流。
这种贸易形式主要包括技术许可、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等。
技术贸易的目的是促进国家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效率。
4. 资本贸易资本贸易是指国家之间的资本和金融资产的流动。
这包括国际投资、跨国并购、股票和债券等金融工具的买卖。
资本贸易不仅影响了各国的经济体系,同时也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
5. 劳务贸易劳务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劳务人员流动和劳务合作。
这种贸易形式主要涉及到跨国公司的员工派遣、技术外包和劳务合作等。
劳务贸易有助于各国共享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促进跨国企业的发展和国际间的经济合作。
总结起来,国际贸易分为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资本贸易和劳务贸易等多个种类。
这些贸易形式相互交织,相互促进,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增长和共同繁荣。
同时,国际贸易也需要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和规范,以确保贸易的公平和有序发展。
国际贸易基本常识国际贸易基本常识一、什么是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跨境交换活动。
它是国家之间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国际贸易可以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大类别。
货物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物品交换,包括原材料、成品、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
服务贸易则包括旅游、金融、咨询、教育等非物质性产品或服务的交换。
二、国际贸易的意义和好处国际贸易的意义和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资源和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扩大市场规模:国际贸易打破了国内市场的限制,使企业可以进入更大的市场,扩大销售额和利润。
同时,消费者也可以获得更多的选择机会。
3. 促进技术进步:国际贸易可以促进技术的流动和转移,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生产水平和竞争力。
4. 增加就业机会:国际贸易的发展可以带来更多的进出口贸易活动,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 促进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
三、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包括以下几种:1. 进出口贸易:这是最常见的国际贸易形式,即将自己国家的产品卖给其他国家,同时从其他国家购买产品。
2. 跨国投资:指企业在国外直接投资建立子公司或参股企业,以实现资源和市场的优化配置。
3. 合作加工和装配:国际贸易中的一种合作形式,即企业将加工或装配部分生产过程交由其他国家的企业完成,以降低生产成本。
4. 跨国运输:国际贸易需要通过运输工具将货物或服务跨越国境,这就需要跨国运输的支持。
5. 跨国服务贸易:包括旅游、金融、咨询、教育等非物质性产品或服务的交换。
四、国际贸易的主要原则国际贸易的进行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促进公平、公正和可持续的发展。
国际贸易背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国际贸易背景是指在进行国际贸易活动时所处的环境和条件。
本文将从国际贸易的定义、发展历程、全球贸易流量、贸易壁垒和自由化进程等方面探讨国际贸易的背景。
一、国际贸易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跨境交流活动。
它以国家之间的需求差异、资源禀赋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为基础,通过跨境交换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财富和经济增长。
国际贸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进入现代国际贸易时代是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后。
工业革命催生了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对原材料的需求,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
随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动了国际贸易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国际贸易体系。
二、全球贸易流量的特点和趋势近年来,全球贸易流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货物贸易总额达到19.67万亿美元。
全球贸易流量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规则的不断完善。
全球贸易流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贸易格局不断变化,新兴市场经济体在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增强。
其次,贸易方式的多样化,涵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跨境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
再次,国际分工和产业链合作不断深化,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不同角色。
最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上升,贸易壁垒对全球贸易的制约作用不容忽视。
三、贸易壁垒和自由化进程贸易壁垒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限制措施,指的是通过法律、政策和行政手段等方式限制或阻碍跨境贸易的行为。
常见的贸易壁垒包括关税、非关税壁垒(如配额、技术壁垒和标准壁垒)、贸易救济措施等。
为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各国在国际贸易规则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和协商。
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设立和多哈回合谈判的进行。
WTO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全球性贸易组织,通过制定规则和处理争端等方式,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
1, 商品倾销:是指一些国家的出口企业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甚至低于商品生产成本的价格,在国外市场抛售商品,打击竞争者以占领市场。
2,买方信贷:是出口方银行直接向外国的进口厂商(即买方)或进口方的银行提供的贷款。
3,对外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是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考察这种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4,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是指货物消费国与货物生产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活动。
5,贸易条件:指一个国家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
6,协调管理贸易:介于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之间,属于有组织的自由贸易。它是以协调国家经济利益为中心,以政府干预贸易环境为主导,以磋
商谈判为主要方式,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全球贸易关系进行全面干预、协调和管理的一种贸易制度。
7,战略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凭借对研究、开发、生产、出口进行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的关税和配额等措施
和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夺取他国的市场份额。
8,“自动”出口限额制:又称“自动”限制出口,是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动”规定某一时期内(一般为3~5年)某些商品对
该国的出口限制,在限定的限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限额即禁止出口。
9,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缔结协定或条约结成同盟,相互间完全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并对区外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
税税率,推行某些共同的对外贸易政策,以使同盟国的商品在统一关境以内的市场上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10国民待遇条款:是指缔约国一方保证缔约国另一方的公民、企业和船舶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公民、企业和船舶同等的待遇。
垄断时期超保护贸易政策特点:
(1)不仅保护幼稚工业,而且更多地保护国内发达的或出现衰落的工业;
(2)不再是培养自由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
(3)不是防御性地限制进口,而是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扩张。
(4)不是保护代表先进势力的一般工业资产阶级,而是保护大垄断资产阶级。
(5)保护政策的措施不仅有关税和贸易条约,还有其他各种奖出限入措施。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发展的动因:
(一)降低外部市场造成的经营不确定风险
(二)维持技术垄断,适应高技术产品生产的需要
(三)降低交易成本,节约交易费用
(四)实现特定目标
(五)满足跨国公司生产体系对中间产品的特定需求
(六)增强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和竞争能力,实现全球利益的最大化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一,新贸易保护主义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实际上其政策与做法带有明显的歧视性、排他性。
第二,严重损伤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利益。
第三,发达国家没有获得预期的保护政策效果,经济增长没能走出低迷。
商品倾销几种形式
1, 偶然性倾销:通常是因为销售旺季已过,或因公司改营其他业务,在国内市场上不能售出“剩余货物”,而以倾销方式在国外市场抛售。
2,间歇性或掠夺性倾销:是以低于国内价格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在某一国外市场上销售商品,在打垮或摧毁所有或大部分竞争对手,垄断市场
之后,再提高价格。这种倾销的目的是占领、垄断和掠夺国外市场,获取高额利润。
3,长期性倾销:是企业长期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在国外市场出售商品。这种倾销具有长期性,其出口价格至少应高于边际成本,否则商品出
口企业将长期亏损。因此,倾销者往往利用“规模经济”优势,扩大生产以降低成本。有的出口厂商还可通过获取本国政府的出口补贴来进行这种倾
销
非关税措施的特点
1.非关税措施比关税措施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2.非关税措施比关税措施更能直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3.非关税措施比关税措施更具有隐蔽性和歧视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贸易自由化的主要特点
(1)美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积极推行者;
(2)各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贸易自由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日益加强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而带有浓重的政府干预色彩;
(4)各种区域性贸易集团以及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建立都是以贸易自由化为宗旨。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贸易自由化发展不平衡,
跨国公司的基本特征
(1)规模庞大,实力雄厚,从事国际化经营。
(2)重视研究与开发
(3)实行全球战略
(4)公司内部实现“一体化”
(5)生产专业化和产品多样化并行
(6)股权关系复杂,非股权安排方式获得发展。
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
(1)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形成的重要基础。
(2)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
(3)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外部原因
1、科技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使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化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之间
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成为一种客观上不可逆转的趋势。
2、欧洲经济重建、恢复与发展的需要及美国与前苏联的军事对峙使西欧走向联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各国经济凋敝,政治动荡不定,国际影响力大大降低。二战之后,欧洲各国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在前苏联强大的军
事威慑下生存。美国也认为,一个强大、繁荣的欧洲符合美国的利益,于是推出了“马歇尔欧洲复兴计划” 。
3、各国经济、政治势力非均衡发展加速了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美国为与欧洲、日本对抗,巩固和加强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得不积极组建自己的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
4、维持与发展民族经济利益及政治利益促使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
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工业化战略,防御外来力量的干涉,以维护政治经济的独立性,发展中国家之间努力加强彼此之间的经济合作,走经
济一体化的道路,兴起了一股区域经济合作的浪潮。
5、关贸总协定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局限性及其提供的条件使区域性经济合作获得发展
(二)内部原因
1、扩大市场及获取规模经济利益
区域性经济一体化可以使成员国狭小的市场实现程度不同的融合,由此产生三方面利益。
第一,刺激竞争,防止垄断力量的形成。第二,规模经济利益。
第三,市场的扩大有助于资源或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和有效配置。
2、促进投资增加,加速区域内成员国经济发展
投资的增加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成员国企业投资增加。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企业面临的竞争加剧,因此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
二是域外资本的流入。非成员国企业为绕过贸易保护壁垒,就必须通过在成员国内投资,实现当地生产、当地销售。
3、成员国间的联合有助于提高对外谈判力量
4、区域经济贸易一体化也是相关利益集团游说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