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工艺条件对大豆分离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17.73 KB
- 文档页数:4
大豆分离蛋白提取方法总结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是利用大豆中的蛋白质进行提取和纯化的过程。
大豆分离蛋白广泛应用于食品、药物、化妆品和生物医学领域等,具有丰富的功能性和营养价值。
本文将综述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方法,并对其进行总结。
传统提取法是最基本的提取方法,通过磨碎大豆,再用水或盐水浸泡,然后通过沉淀、浸渍、沉降、离心等步骤获得大豆蛋白。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提取效率较低,且对蛋白质的损伤较大。
碱提取法是利用碱溶液将大豆蛋白溶解,然后通过酸沉淀蛋白质。
这种方法能够提高蛋白质的提取效率,但对蛋白质的结构改变较大,可能导致功能性和营养价值的降低。
因此,通常需要进一步经过中和、清洗、浓缩等步骤来提高纯度。
酸提取法是将大豆蛋白质用酸溶解,然后通过盐析或酸沉淀获得蛋白质。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能够提取高纯度的大豆蛋白,但酸性条件容易导致蛋白质的失活和损伤。
酶解法是利用特定酶解剂将大豆蛋白酶解为多肽或小分子肽段,然后通过析出、沉淀、过滤等步骤来提取蛋白质。
这种方法能够提高蛋白质的可溶性和生物活性,但对酶解剂的选择和酶解条件的控制要求较高。
热处理法是利用高温和压力将大豆蛋白质进行变性和凝聚,然后通过过滤、离心等步骤进行分离。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会导致蛋白质的损伤和失活。
超声波法是利用超声波的机械作用和破碎作用使大豆蛋白溶解、分散和分离。
这种方法能够提高蛋白质的可溶性和营养价值,但需要控制超声波的频率和功率,以避免对蛋白质的破坏。
微波法是利用微波的电磁波作用使大豆蛋白质加热、溶解和分离。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速度较快,但需要控制微波的功率和时间,以避免对蛋白质的损伤和失活。
高压处理法是利用高压力使大豆蛋白质发生变性和凝聚,然后通过过滤或超离心等步骤进行分离。
这种方法能够提高蛋白质的纯度和功能性,但需要控制压力和温度,以避免对蛋白质的损伤。
综上所述,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方法多种多样,各有优缺点。
燕山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大豆分离蛋白(SPI)分离提取工艺及其优化条件的探究学院(系):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年级专业:08级生物化工学号:燕山大学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院(系):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基层教学单位:生物工程系说明:学生、指导教师、基层教学单位各一份。
2011年 6月 27 日2010-2011 春季学期生物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结题论文大豆分离蛋白(SPI)分离提取工艺及其优化条件的探究摘要本设计拟定以低温脱脂豆粕为原料,以改良的碱提酸沉新工艺对大豆分离蛋白(SPI)进行分离提取,并对其工艺的优化条件进行探究。
设计实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来探究SPI 分离提取工艺及其优化条件:单因素实验确定SPI 提取工艺参数范围的设计;正交实验确定SPI 提取工艺优化条件的设计;最佳SPI 提取工艺优化参数下应用碱提新工艺的设计。
第一部分设计单因素实验分别探究SPI 提取工艺参数(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酸碱度)范围,为进一步工艺最优条件探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设计在确定SPI 提取工艺参数基础上,借助正交实验进一步确定其优化条件;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基础上,将其最优工艺参数条件应用于改良的SPI 提取新工艺中,以最大化提高蛋白质提取率。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拟确定改良的碱提酸沉新工艺进行SPI 提取的优化条件,以获得较高蛋白质提取率及各项指标的数据范围,进一步扩宽SPI 的应用范围,为蛋白质提取在本专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并为今后某些物质的分离提取工艺研究奠定技术基础。
关键词:大豆分离蛋白;碱提酸沉法;分离提取;工艺条件优化目录第一部分:文献综述1.大豆分离蛋白概况背景 (1)1.1 大豆产物简介 (1)1.2 大豆分离蛋白(SPI)概述 (1)1.3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特性 (2)1.3.1乳化性 (2)1.3.2水合性 (2)1.3.2.1吸水性 (2)1.3.2.2保水性 (3)1.3.2.3膨胀性 (3)1.3.3吸油性 (3)1.3.4胶凝性(又称凝胶性) (4)1.3.5溶解性 (4)1.3.6起泡性 (4)1.3.7粘性 (5)1.3.8结团性 (5)1.3.9组织性 (5)2. 大豆分离蛋白应用前景 (5)2.1 在乳制品中的应用 (6)2.2 在面制品中的应用 (6)2.2.1面条和挂面 (7)2.2.2培烤食品 (7)2.2.3方便面 (7)2.3 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7)2.4 在其他食品中的应用 (8)2.4.1饮料生产 (8)2.4.2作为发泡剂 (8)2.4.3罐头食品 (8)3.大豆分离蛋白提取工艺方法 (8)3.1 酸沉碱提法 (9)3.2 超过滤法 (9)3.3反胶束萃取分离法 (9)3.4离子交换法 (10)I燕山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3.5起泡法 (10)3.6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10)4.我国分离提取大豆分离蛋白(SPI)发展现状 (11)4.1大豆分离蛋白的发展现状 (11)4.2我国大豆分离蛋白生产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13)4.2.1对大豆原料加工处理不重视 (13)4.2.2产品的功能差 (14)4.2.3综合效益差 (14)5. 总结——本设计的研究宗旨以及意义 (14)第二部分:课程设计部分1. 材料 (16)1.1 实验原料 (16)1.2 实验器材 (17)1.3 实验试剂 (17)2.方法 (17)2.1传统碱提酸沉法 (17)2.1.1原料处理 (17)2.1.2溶解萃取 (18)2.1.3 酸沉淀 (18)2.1.4干燥测定分析 (18)2.2优化改良的碱提酸沉新工艺 (19)2.2.1豆粕浸取处理 (19)2.2.2三次碱提萃取 (19)2.2.3酸沉淀 (19)2.2.4干燥测定分析 (20)3.设计 (20)3.1单因素实验确定SPI提取工艺参数范围的设计 (20)3.1.1提取时间对SPI 二次碱提效果的影响 (20)3.1.2提取pH对SPI二次碱提效果的影响 (20)3.1.3提取温度对SPI 二次碱提效果的影响 (21)3.2正交实验确定SPI提取工艺优化条件的设计 (21)3.3最佳SPI提取工艺优化参数下应用碱提新工艺的设计 (20)4.分析与总结 (22)4.1 分析展望 (22)4.2 总结体会 (24)参考文献 (26)Ⅱ燕山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第一部分文献综述1.大豆分离蛋白概况背景大豆的蛋白含量较高而且营养丰富,一般含蛋白30~50 %。
豆渣中蛋白的提取摘要:国内外对大豆副产物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大豆压榨豆油后的渣子—豆粕的研究,而本文提到的豆渣是加工完豆腐、豆乳和豆皮等豆制品的副产物,人们往往忽略了对这种副产物的利用。
目前国内大豆食品行业每年可产生上千万吨湿豆渣,大豆豆渣中含有较多的多糖、膳食纤维、异黄酮、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豆渣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防止其污染环境,是当代科学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豆渣蛋白提取测定1.材料1.1 试验材料市售黄豆1.2实验试剂:蒸馏水(实验室自制),无水丙酮(分析纯),NaOH(分析纯),考马斯亮蓝G250,无水乙醇,浓硫酸1.3实验仪器:FYl30型药物粉碎机,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真空冷冻干燥仪,北京松源华兴公司 1610型离心机,北京康瑞名科技有限公司 J^2003型分析天平,上海衡平仪器仪表厂 Unic0-UV21202PC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电热恒温水浴锅,江苏常熟医疗器械厂2.实验方法2.1大豆蛋白的粗提将市售大豆浸泡过夜,研磨后过滤,取豆渣,冷冻干燥至恒重。
精确称取干燥为恒重的豆渣60克,过60目筛,置圆底磨口烧瓶中,用lO倍蒸馏水浸提,三层纱布过滤后,4℃下于高速离心机中15 000 g离心20min,取出的上清液即为大豆蛋白粗提液[1].浓缩,用无水丙酮脱水,冷冻干燥,所得白色固体即为租提大豆蛋白质。
2.2水溶性蛋白的提取精确称取干燥为恒重的豆渣60g,过60目筛,置圆底磨口烧瓶中,加入10倍体积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2小时。
15 000 r/rain离心15分钟,取上清液,残渣再次用lO倍体积蒸馏水浸泡按上述法重复一次。
将两次上清液合并,用盐酸调酸碱值至5.0,用玻璃棒搅拌,静止过夜,15000 r/rain离心15分钟,取沉淀,用无水丙酮脱水,冷冻干燥,得水溶性大豆蛋白。
2.3酸溶性蛋白的提取将水提后的豆渣用10倍体积蒸馏水浸泡,用HCI调pH至2.0,用玻璃棒搅匀,放置过夜.15 000 r/rain离心15分钟,取上清液,其残渣再用10倍体积蒸馏水浸泡,同法再处理一次。
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紫苏摘要:本文综述述了大豆分离蛋白的碱提酸沉法、双极膜法、泡沫分离法的分离原理,并讨论了其生产中影响提取率的因素。
关键词:大豆分离蛋白碱提酸沉法双极膜法泡沫分离法大豆蛋白含量较高而且营养丰富,含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且比例比较合理。
目前大豆蛋白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资源,特别是大豆分离蛋白含蛋白质90%以上,是一种优良的食品原料。
目前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应用较多的是以下几种:1. 碱提酸沉法大豆分离蛋白的传统提取方法是碱提酸沉法,主要利用大豆蛋白在大豆蛋白在高pH时溶解度最大,在等电pH条件下溶解度最小的原理,使之凝聚沉淀。
一般分3个步骤:弱碱萃取蛋白质、酸沉淀、喷雾干燥。
如图[1]影响等电沉淀的因素较多:①原料——原料豆粕应是低温或闪蒸脱脂后的低变性豆粕。
这种豆粕含杂质少,蛋白含量较高,蛋白变性程度低,适于大豆分离蛋白生产[2]。
②水分——浸提时,加水量越多,蛋白质的提取率就越高;但是加水太多,酸沉时蛋白的损失量增高;加水太少,大豆蛋白的溶出率大大下降,还会增加后续各工序的难度。
试验得出,浸提时脱脂豆粕与水的比例为1∶10~12最适合提取[3]。
③pH——蛋白质的溶解度与浸提pH有很大的关系,pH太低的时候,蛋白组分解离; pH 太高,易发生“胱赖反应”,生成有毒物质。
④温度——温度的高低对蛋白收率、纯度及色泽有显著影响。
浸提温度过高,会使蛋白变性,而且粘度增加,分离困难,耗能提高[4]。
经试验认为等电酸沉温度控制在40~45℃为宜[1]。
⑤时间——一般来说浸提时间越长,蛋白的溶出率就越高。
但一定的时间后,蛋白得率随浸提时间的延长而无显著的变化。
生产中要综合考虑能源消耗、生产周期、工艺成本等各种因素来确定合理的时间[4]。
⑥另外,当浆料粒度太细反而会使蛋白得率和浸提效果下降,同时增加了过滤分离的难度。
加酸速度和搅拌速度控制不好容易出现虽到等电点,但蛋白质凝集下沉缓慢,上清液混浊[1]。
脱脂溶剂对大豆分离蛋白、7S和11S球蛋白提取率及纯度的影响张逸婧;刘永祥;陈思远;陈海娟;张云璐;周建新;沈新春【摘要】研究了正己烷-乙醇(体积比2:1)、正己烷、乙醚3种脱脂溶剂对大豆分离蛋白(SPI)、β-伴大豆球蛋白(7S)和大豆球蛋白(11S)提取率和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3种脱脂溶剂脱脂后的SPI脂类残留和7S球蛋白提取率差异极显著(P<0.01),SPI的提取率和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经乙醚脱脂的脱脂大豆粉及其制备的SPI脂类残留最低,分别为0.3%和0.2%;乙醚脱脂的7S和11S球蛋白提取率和纯度最高,提取率分别为73.5%和84.8%,纯度分别为77.3%和90.2%.根据对SPI、7S和11S球蛋白提取率及纯度的影响,大豆脱脂溶剂应选择乙醚.【期刊名称】《中国油脂》【年(卷),期】2016(041)002【总页数】4页(P30-33)【关键词】脱脂溶剂;大豆分离蛋白;7S球蛋白;11S球蛋白;提取率;纯度【作者】张逸婧;刘永祥;陈思远;陈海娟;张云璐;周建新;沈新春【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高校粮油质量安全控制及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23;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高校粮油质量安全控制及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23;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高校粮油质量安全控制及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23;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高校粮油质量安全控制及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23;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高校粮油质量安全控制及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23;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高校粮油质量安全控制及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23;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高校粮油质量安全控制及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9;TQ932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1]。
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原理及工艺要点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大豆分离蛋白是从大豆中提取的一种具有高蛋白质含量的食品原料,其具备多种营养价值和功能特性。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需求的增加和膳食观念的转变,大豆分离蛋白作为一种理想的替代动物性蛋白质来源,在食品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原理及工艺要点,旨在全面解析分离蛋白的来源、组成以及其在不同工艺阶段的关键参数控制等内容。
通过对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并对其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可以为相关行业人士提供有益参考。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引言、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原理、分离蛋白生产工艺要点、分离蛋白产品应用与市场前景展望以及结论。
其中,引言部分旨在引领读者进入本文主题,并概括介绍大豆分离蛋白的相关背景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对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原理及工艺要点进行全面解析和说明,以增加人们对该领域的了解。
通过详细介绍分离蛋白的定义、来源、提取方法以及其组成与结构特点等方面,帮助读者全面掌握大豆分离蛋白的基本知识。
同时,通过讨论原料选取与预处理、工艺参数控制、纯化与浓缩技术等关键环节,提供了分离蛋白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
最后,展望了分离蛋白产品在食品工业中应用概况以及市场前景,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总之,本文旨在为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原理及工艺要点提供参考,为该领域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指导意义。
2. 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原理2.1 大豆分离蛋白的定义与作用大豆分离蛋白,也称为大豆分离物或大豆分离蛋白质,是一种从大豆中提取得到的蛋白质产品。
它由大豆中的蛋白质经过特殊的加工方法进行提取和纯化而得到。
大豆分离蛋白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同时也可用于食品加工、饲料添加剂和其他工业应用。
2.2 大豆分离蛋白的来源和提取方法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种子含有丰富的油脂、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
提取条件对大豆β-伴球蛋白(7S)得率及纯度的影响邓克权;黄友如;华欲飞【摘要】以低脂质含量豆粕为原料,探讨了大豆β-伴球蛋白(7S)分级分离过程中还原剂、冷沉时间和pH对其得率及纯度的影响.与亚硫酸氢钠或二硫苏糖醇相比,在提取液中添加β-巯基乙醇,7S得率与纯度均最高.在蛋白提取的冷沉阶段,随着冷沉时间的延长,后续分离所得7S得率持续降低,而纯度逐渐提高,当冷沉时间超过12 h 以后,7S纯度增速放缓,此时在P≥0.05水平上,总的巯基与二硫键含量略有差异.在7S酸沉阶段,采用pH 4.70酸沉时7S得率与纯度均最佳,这与目前文献报道的7S 分离多采用pH 4.80的酸沉条件有差异,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The influences of reducing agent, cryoprecipitation time and pH on the yield and purity ofβ -conglycinin (7S) during fractionation were evaluated with low -fat soybean meal as raw material. Compared with sodium bisulfite or dithiothreitol, the yield and purity of 7S were the highest when β - mercap-toethanol was added to the protein extracting solution. Prolonging cryoprecipitation time in the cryoprecipitation stage, the yield of 7S decreased continuously, but the purity increased gradually. When cryoprecipitation time exceeded 12 h, the increment velocity of 7S purity slowed down, while there was slight difference in total sulfhydryl and disulfide content on P≥0. 05 level. The yield and purity of 7S were the highest when the pH of the protein extract was adjusted to 4. 70 on the precipitation stage, which was different from the cited literature in pH 4. 80. The reason for that would be investigated further.【期刊名称】《中国油脂》【年(卷),期】2012(037)012【总页数】5页(P26-30)【关键词】β-伴球蛋白;提取;得率;纯度【作者】邓克权;黄友如;华欲飞【作者单位】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122;中粮东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江苏张家港215634;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江苏常熟215500;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9;TQ936.2大豆蛋白主要由大豆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两个主要组分构成,分别占分离蛋白总量的40%与30%左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