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江夏郡沿革略考_从纪南松柏汉墓简牍说起
- 格式:pdf
- 大小:767.55 KB
- 文档页数:5
秦汉简牍档案及其价值摘要:简牍档案内容丰富,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文字记录形式。
文章在分析秦汉简牍出土概况及简牍档案内容的基础上,从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三个方面探究简牍档案的价值。
关键词:简牍简牍档案价值一、何谓简牍在纸张发明以前,简牍档案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文字记录形式之一,对后世的典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简,从竹,间声。
牍,书版也,从片。
”“片”即是剖开的木材。
简是竹片,牍是写字用的木片。
可见,竹制的称为竹简或简,木制的为木牍或牍,合称简牍,是指古代书写有文字的竹片或木片。
据文献记载,殷商时期业已存在简牍。
《尚书·多土篇》中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册”即是简牍。
秦汉时期的简牍基本标准:长23cm,宽lcm。
按照档案文献记载内容的性质,简牍的标准并不是统一的。
例如“尺一之诏”的诏书、“二尺四寸之律”、“三尺法”的法典和一节二尺长的“檄”。
至于尺寸较小的简牍,主要包括算筹、传符的六寸简、作注释的笺以及类似于具体标签的“榻”。
其中“榻”,《说文解字》中解释:“楬,褐桀也”,即标签、签牌。
如将若干简牍捆在一起,就成了“册”;将许多册栓在一起,谓之“编”。
另外,简牍具有凭证的作用,例如制威“符”,可以作为通过特定关口的凭证。
汉代出现的竹符、木符,即“符卷”或“契”,起到凭信的作用。
“契”在某种意义上更为特殊,据《老子》中记载:“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可见,“契”具有法律效应,必须严格遵守。
简牍初始于殷商,战国至东汉时期盛行,后随着纸张发明与应用而衰微,直至东晋时期被完全废止。
二、简牍的出土简牍出土发现的文献记载见于《汉书·艺文志》《尚书正义序》及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
汉武帝末年,鲁恭王“欲广其宫”而“坏孔子宅”,偶然从孔宅壁中“得古文《论语》《孝经》《尚书》《礼记》凡数十篇,皆古文字也”。
这批简牍文字在当时不再流行,故称为“古文字”。
绝密★启用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右图为《岛夷志略》片段。
从其内容判断,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C【KS5U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图片信息和运用历史知识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
本题一定要抓住图片中“万里石塘”这一关键信息,联系教材中元朝行省图中的信息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结论:“万里石塘”即元朝所管辖的南海地区。
故选C项。
2.“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答案】B【KS5U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纺织原料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古代手工业技术进步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区别棉花种植的不断扩大与棉花能够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在原因上的不同。
A项政府的大力推广、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棉花成为经济作物,这些条件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棉花种植的扩大。
但是,棉花能够逐渐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其前提条件还是棉纺织技术的改进,故选B项。
3.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
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A.民主共和B.贵族共和C.君主立宪D.君主专制【答案】C【KS5U解析】本题以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共和政体……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和“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的语义色彩,结合所学知识,我们不难判断孟德斯鸠是反对这两种政体形式的,故排除A、D两项。
贵族共和政体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
简牍文书编纂沿革考
赵彦昌;陈聪
【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44)004
【摘要】简牍文书的编纂是伴随着20世纪初简牍文书的发现开始的,并伴随着每一次的出土都为编纂工作带来了新的编纂客体,都会有相应的简牍文书汇编.我们详细梳理了简牍文书的编纂沿革,根据简牍文书编纂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将简牍文书的编纂工作分为初始期和发展期,总结其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特点,以便对今后的简牍文书编纂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总页数】9页(P138-146)
【作者】赵彦昌;陈聪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辽宁沈阳110136;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7.5
【相关文献】
1.建国后金文档案编纂沿革考 [J], 赵彦昌;王玲
2.西汉江夏郡沿革略考——从纪南松柏汉墓简牍说起 [J], 苏卫国
3.建国后明清档案编纂沿革考 [J], 姚迪;赵彦昌
4.建国后明清档案编纂沿革考 [J], 姚迪;赵彦昌;
5.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沿革考 [J], 赵彦昌;苏亚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汉九江郡政区沿革简述作者:郑威来源:《卷宗》2015年第12期摘要:西汉九江郡始置于秦朝,汉初曾两度划归淮南国,在王国属地和中央辖境间反复,政区随之变动。
武帝元狩元年终为汉郡,二年分九江郡五县置六安国。
整个西汉时期,九江郡一直存在。
关键词:西汉;九江郡;政区沿革西汉九江郡始设置于秦时,其时治所在今寿春,领有汉初庐江、豫章之地,西汉时因淮南王国的三次废立,九江郡的身份随之发生变化,先后在王国属地和中央辖境之间转换,最终在汉武帝元狩元年,归属西汉中央管辖,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其境域内部分地区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史记》对于九江郡的境域变化有零星记载,散见各章节;《汉书·地理志》(下文简称《汉志》)记载了成帝元延绥和年间的政区,只是并没有记载之前的政区沿革状况;《水经注》《太平寰宇记》对于郡内各县地望亦有相关记载。
前辈学者对于秦汉政区地理已有诸多研究成果,辛德勇先生的《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论述了秦时九江郡的沿革;周振鹤先生的《西汉政区地理》,备述西汉前期九江郡的境域变迁;马孟龙先生的《西汉侯国地理》,重点梳理了九江郡境域变迁中出现的侯国,同时多采用周说。
这其中对于九江郡的政区沿革,可谓是前人之述备矣。
在此不揣冒昧,希冀其中尚有可以完善之处。
1 郡地及侯国变迁(一)秦至高帝时九江郡变迁九江郡始置于秦时,至高帝十一年时,曾先后成为英布、刘长的王国封地。
因此这里需要首先梳理一下九江作为秦郡时的境域变迁。
对于秦郡的考证,清代学者曾有过长期的研究,辛德勇先生在其论著《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的第一章《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中有详尽的综述。
清人各家观点不尽相同,主要争论的焦点在于三个郡的具体郡目,而多数人认同的三十三个郡中,九江郡正在其中。
据辛德勇先生的观点,秦始并天下时设有四十二郡;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在这次调整中,有二十七郡沿用旧名且境域基本未发生变化,其中包括九江郡。
则可以认为,至少在秦始并天下(前221年)时,九江郡即已存在。
中国百年简牍发现一览表第一篇:中国百年简牍发现一览表中国百年简牍发现一览表战国简牍出土地点出土时间(年)数量(片)湖南长沙五里牌楚墓195138湖南长沙仰天湖楚墓195343湖南长沙杨家湾楚墓195372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1957117湖北江陵望山楚墓1965273湖北江陵藤店楚墓197324湖北随县曾侯乙墓1978240湖北江陵天星观楚墓197870湖南常德德山夕阳坡楚墓19832湖北江陵九店楚墓M56、M621 1981、1989190湖北荆门包山楚墓1986、1987279湖北江陵秦家嘴楚墓1986、198741湖南慈利楚墓19884000湖北荆门郭店楚墓1993804河南新蔡楚墓19941300上海博物馆藏简不详1200清华简不详(2008年捐赠清华大学)秦简出土地点出土时间(年)数量(片)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M1119752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M419751155四川青州郝家坪秦墓19802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1986460湖北云梦龙岗秦墓M61989293湖北江陵场家山秦墓M135199075湖北沙市关沮秦汉墓1990500湖北江陵王家台秦墓1993800湖北沙市周家台秦墓199 3390湖北里耶秦简2002年3.6左右汉简甘肃敦煌汉边塞遗址1907708甘肃敦煌汉边塞遗址1913、1915189甘肃敦煌汉边塞遗址192017内蒙古额济纳汉边塞遗址1930、193110100新疆罗布泊汉边塞遗址1930、193471甘肃敦煌汉边塞遗址194448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M61959480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M18195910甘肃甘谷刘家坪汉墓197123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197279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M11972361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M119724942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M2197232 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M9197383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M101973176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M81973175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M401973约2500内蒙古额济纳汉边塞遗址1973、197419637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M31974617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M168197567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M167197574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M1197615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M119776000 甘肃玉门花海汉边塞遗址197791青海大通上孙家汉墓M1151978300江苏连云港花果山汉墓197813甘肃敦煌马圈湾汉边塞遗址19791217 江苏邗江胡场汉墓M5197926 甘肃敦煌酥油土汉边塞遗址198176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198126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M2471983、19841200 江苏仪征胥浦汉墓M101198420 甘肃敦煌汉边塞遗址1986、1988137湖南张家界古人堤遗址1987数十枚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198916湖北江陵高台汉墓M1819904 甘肃敦煌汉悬泉驿遗址1990、1992约20000 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1993168湖南沅陵虎溪山汉墓1999约1000 湖北随州孔家坡汉墓2000785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不详259三国、晋简新疆古尼雅遗址1901、190866(晋木简)新疆古楼兰遗址1901、1914421(魏晋木简牍)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晋墓M53 1966、19691(晋木简)江西南昌东湖晋墓M119746(晋木牍)江西南昌阳明路吴墓197923(吴木牍)新疆古楼兰遗址198063(魏晋木简)湖北鄂城水泥厂吴墓M119816(吴木牍)安徽马鞍山吴墓198417(吴木牍)甘肃武威旱滩坡晋墓M919855(晋木牍)甘肃高台常封晋墓19861(晋木牍)湖南长沙走马楼吴简199610余万(三国吴简)总计约30万枚。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文献学概要(大一下)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说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文献学的内涵别断丰富和扩大,如今所谓的文献,算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能够是文字的、图像的、也能够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进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咨询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不、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要紧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办法、文献的鉴不、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进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不集、地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咨询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咨询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咨询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普通任务:文献整理最后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可以对别同版本举行鉴不,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个儿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考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7.(2013浙江文综,14,4分)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 D 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
因此“④宗法制”正确;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②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③正确。
禅让制是一种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的政治制度,在这张“谱系图”中无法体现。
考点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4.(2011浙江文综,38,8分)(节选)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8分)答案(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解析回答第(1)问,要在比较周秦政治制度时抓住各自最重要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随着秦朝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考点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6.(2009浙江文综,14,4分)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答案 B 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题干图片相符合。
词目文房四宝发音wén fáng sìbǎo释义指毛笔黑墨宣纸砚台出处宋·梅尧臣《再和潘歙州纸砚》诗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玩君与予示例天子被逼不过只得命取绝笔奶子随即取捧过~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一回近义词文房四士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笔墨纸砚旧时对纸墨笔砚四种文具的统称砚台别名润色先生文房四宝中能传世最久的一宝文房谓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一名《文房四宝谱》叙述这四种文具的品类和故实等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历代都有著名的制品和艺人如安徽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的宣纸歙县原为徽州府治的徽墨浙江吴兴原为湖州府治的湖笔广东高要原为肇庆府治古名端州的端砚以及与端砚齐名的歙县原歙州府的歙砚[编辑本段]实物文房四宝湖笔徽墨端砚宣纸为文房四宝之上品中国书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来构成的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大致是说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书或能画或既能书又能画的是离不开笔墨纸砚这四件宝贝的"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公元420-- 589年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文房用具除四宝以外还有笔筒笔架墨床墨盒臂搁笔洗书镇水丞水勺砚滴砚匣印泥印盒裁刀图章卷筒等等也都是书房中的必备之品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房四宝多为清代名师所作皇家御用其用料考究工艺精美代表了我国数千年来文房用具的发展水平和能工巧匠们的创造智慧与艺术才能是文房用具中的瑰宝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笔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我国的书写用笔起源很早根据未经刀刻过的甲骨文字判断夏商时期就已经有原始的笔了如果再从新石器时期彩陶上面的花纹图案来看笔的产生还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书写用笔了那时笔的名称繁多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笔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传说我们现在所用的毛笔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双方打得非常激烈战争拖了很长时间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的书写速度很慢蒙括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用上面说的那种笔写战况报告常使他感到影响思绪那种笔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会把非常贵重的绢给弄脏了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笔的念头这次要写大量的战况报告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战争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军营由于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见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笔来写字不是更好吗回到营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不像样子蒙恬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给浪费了一气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蒙恬并不甘心失败仍然抽时间琢磨别的改进方式几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走过山石坑时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笔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源源的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了蒙恬大受启发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幸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笨今日简写作笔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内置墨剂合紧锤砸成品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墨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么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一般人们皆知纸是在东汉由蔡伦发明的但近年的考古发掘却对此提出了疑问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这些右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从目前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可以分别排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砚砚也称"砚台"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之首"因为墨须加水发磨始能调用而发墨之石刑则是砚其中有陶泥砖瓦金属漆瓷石等最常见的还是石砚可以作砚的石头极多我国地大物博到处是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种石头产石之处必然有石工所以产砚的地方遍布全国各地最著名的是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的歙砚山东鲁砚江西龙尾砚山西澄泥砚砚台的讲究是质细地腻润泽净纯晶莹平滑纹理色秀易发墨而不吸水有的有乳有的有眼有的有带有的有星大约产于有山近水之地为佳如端砚之出于斧柯浴在江渭端溪之渚坑中虽同出一地其石质也有所不同如有青花天青者蕉叶白鱼脑冻冰纹金星罗纹眉子红丝燕子紫金石龟石等石佳还须工精砚台的雕工制作早已形成了一门艺术从取石就料开型出槽磨平雕花等都可运其匠心有的精品砚已不实用以其名贵只能作古董观赏珍藏而舍不得濡水发墨了砚的名贵有以石质贵者有以制作贵者有以名人用而贵者等等砚需常洗不得与沾染每发墨必须砚净水新墨锭则愈古旧愈好因时间愈久其胶自然消解但水不能储旧而必须加新如恐沾油洗时可用莲蓬或旧茶叶刷涤加水以微温为好切勿以滚水价值加之以防爆裂所以书家不但应懂得用砚还应会养砚笔墨纸砚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讲究所谓"名砚清水古墨新发惯用之笔陈旧之纸"合起来是整个一套再写出我们的文字综合成为我们独特的传统书法艺术它不但为我们自我欣赏而是越来越得到了世界各国人们的瞩目珍爱]笔掭又称笔砚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常制成片状树叶形[编辑本段]其他文房用具在古代的文房书斋中除笔墨纸砚这四种主要文具外还有一些与之配套的其他器具它们也是组成文具家族中必不可少的一员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编》中记述了四十多种文房用品通常较为常见的有笔架又称笔格笔搁供架笔所用往往作山峰形凹处可置笔也有人物和动物形的或天然老树根枝尤妙臂搁又称秘阁搁臂腕枕写字时为防墨沾污手垫于臂下的用具呈拱形以竹制品为多诗筒日常吟咏唱和书于诗笺后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制取清雅之意笔筒笔不用时插放其内材质较多瓷玉竹木漆均见制作或圆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笔洗笔使用后以之濯洗余墨多为钵盂形也作花叶形或塔形墨床墨研磨中稍事停歇因磨墨处湿润以供临时搁墨之用墨匣用于贮藏墨锭多为漆匣以远湿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花纹或用螺细镶嵌镇纸又称书镇作压纸或压书之用以保持纸书面的平整常作各种动物形水注注水于砚面供研磨多作圆壶方壶有嘴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鸡等动物形砚滴又称水滴书滴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砚匣又称砚盒安置砚台之用以紫擅乌木豆瓣摘及漆制者为佳印章用于钤在书法绘画作品上有名号章闲章等多以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制成也有铜玉象牙章等印盒又称印台印色池置放印泥多为瓷湖笔徽墨端砚宣纸为文房四宝之上品[编辑本段]文房四宝的雅称文房四士wén fáng sìshì出处宋·陆游《闲居无客所与度日笔砚纸墨而已戏作长句》诗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笔墨纸砚统称为文房四宝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灵性笔墨纸砚亦然在使用之余文人雅士还给它们取了人性化的名字见韩愈《毛颖传》笔中山人毛颖中山是古代诸侯国名在今天的河北省定州一带战国时为赵国所灭据王羲之《笔经》记载汉朝时天下诸侯郡国争献兔毛笔以书写洛阳鸿都门上的匾额结果只有赵国兔毛笔入选中山属赵所以称毛颖为中山人颖是指毛笔呈锥状的笔头另有人因宣城多产笔也称之为宣城毛元锐字文锋的墨绛人陈玄古时绛州在今天山西省新绛县所产之墨较为有名为朝廷贡品而墨又以陈年浓黑者为上品故称之为绛人陈玄又南唐时燕人李廷圭以松烟造墨光泽可鉴最负盛名后渡易水而居江南故也有人称墨为燕人易玄光字处晦的纸会稽褚知白古时会稽在现在的浙江绍兴出产贡纸楮树之皮是造纸的上等原料而褚与楮音同形近故有人从人的姓氏中取褚为纸的姓氏称之为会稽褚知白另外也有人因河南华阴多产纸称褚知白为华阴人士字守玄砚弘家陶泓隋唐时期天下陶砚盛行而其中又以虢州即汉时弘家郡今河南灵宝所产最负盛名砚中间下凹以存墨汁故称之为弘家陶泓也有人称以石料所制之砚为石虚中字守默墨的古人不仅给笔墨纸砚取了名字而且还给它们封了官职笔书写用品因笔杆以竹管作成使用时要饱蘸墨水故封之为中书君管城侯墨曹都统墨水郡王毛椎刺史墨多以松烟制成品质上乘的还要添加香料故封之为松滋侯黑松使者玄香太守亳州楮郡平章事纸性柔韧可随意裁剪且以洁白者为佳故封纸为好畦侍侯文馆书史白州刺史统领万字军略道中郞将砚储墨之器质地坚硬帮封之为即墨侯离石侯铁面尚书即墨军事长[编辑本段]文房四宝在古诗中的别称唐代才女薛涛曾作诗《四友赞》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引书煤而黯黯入文亩而休休诗中所歌咏的就是砚笔墨纸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自古至今一直深受文人雅士和凡夫俗子的喜爱文房四宝在古代诗歌中的称谓分类归纳笔玉管今来承玉管布字改银钩隋薛道衡《初学记咏苔纸》翠管玉窗抛翠管清袖掩银鸾唐李远《观廉女真葬》银管蜀王宫树雪初消银管填青点点描元袁桷《薛涛笺》象管象管细轴映瑞锦玉麟棐几铺云肪宋米芾《寄薛郎中绍彭》筠管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唐韩偓《安贫》斑管轻轻斑管书心事细摺银笺写恨词元白仁甫《阳春曲题情》毫管云涛触风望毫管和烟搦聊记梦中游留之问禅客唐陆龟蒙《纪梦游甘露寺》寸管本经史而为词章盍展长才与寸管清林则徐《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毫夜开金钥诏辞臣对御抽毫草帝纶宋王安石《题中书壁》紫毫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选一毫唐白居易《紫毫笔》兔毫会得窥成绩幽窗染兔毫唐罗隐《寄虔州薛大人》柔毫忆挈柔毫就石渠春风花药袭襟裾清姚鼐《过程雨门墓下作》弱毫物新唯人旧弱毫多所宜晋陶渊明《答庞参军》秋毫转腕摧峰增崛崎秋毫茧纸常相随唐朱逵《怀素草书歌》寸毫文兮乏寸毫武也无尺铁平生所韬蓄到死不开豁唐陆龟蒙《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霜毫霜毫掷罢倚天寒任作淋漓淡墨看清龚自珍《己亥杂诗》银毫挥洒银毫旧句他知道清孔尚任《桃花扇·寄扇中山毫隐侯三玄士赠我栗冈砚洒染中山毫光映吴门练唐李白《殷十一赠栗冈砚》玉兔毫锋芒妙夺金鸣距纤利精分玉兔毫五代齐己《寄黄晖处士》秋兔毫莫嫌文史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宋黄庭坚《刘晖叔洮河绿石砚》毫锥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毫颖试卷波澜入毫颖莫教欧九识刘几金周昂《送李天英下第》翰亦曾戏篇章挥翰疾蒿矢宋王安石《送董伯懿归吉州》毫翰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唐孟浩然《洗然弟竹亭》柔翰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西晋左思《咏史》弱翰岂无弱翰才不克赡晋陆云《答大将军祭酒顾令文》寸翰骋我迳寸翰流藻重华芳魏曹植《薤露行》毛颖陶泓面冷真堪唾毛颖头尖漫费呵金庞铸《冬夜直宿省中》霜兔自矜霜兔健安有鲁鱼乖元倪瓒《画竹寄张天民》栗尾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鸡距鸡距初含润龙鳞不自韬宋梅尧臣《九华隐士居陈生寄松管笔》诸毛又论诸毛功劈水看蛟螭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毛锥驿书驰报儿单于直用毛锥惊杀汝宋陆游《醉中作行草数纸》退锋郎秃友退锋郎功成鬓发伤清陶谷《清异录文用》墨玄圭急磨玄圭染霜纸撼落花须浮砚水宋杨万里《春兴》玄玉玄玉初成敢轻用万里豹囊曾入贡明高启《赠卖墨陶叟》玄珠万灶玄珠一唾轻客卿新以玉泉名金元好问《赋南中杨生玉泉墨》陈玄赖石陈玄典籍传肯教边腹擅便便宋庄季裕《鸡肋篇》乌丸秦郎百好居第一乌丸如漆姿如石宋陈师道《古墨行》乌玉玦近者唐夫子速致乌玉玦宋苏轼《孙莘老寄墨》松烟往逢醉许在长安蛮溪大砚磨松烟宋黄庭坚《答王道济寺正观许道宁山水图》松液要与陶泓作佳传老磨松液写《黄庭》元宋无《端石砚》松煤山中老僧忧石泐印之以纸磨松煤宋欧阳修《石篆》松腴苍鼠奋须饮松腴剡藤玉版开雪肌宋苏轼《六观堂老人草书》麝煤蜀纸麝煤添笔媚越瓯犀液发茶香唐韩偓《横塘》珍煤贵价市珍煤风前试寒泓宋文同《谢杨侍读惠端溪紫石砚》灶煤瓦池研灶煤苇管书柿叶宋苏轼《孙莘老寄墨》书煤引书煤而黯黯入文亩而休休唐薛涛《四友赞》黑蛟绿蚁滟樽芳酝热黑蛟落纸草书颠宋陆游《醉书山亭壁》翠饼何以墨潘穿破褐琅琅翠饼敲云笏宋苏轼《赠潘谷》龙宾龙宾十二吾何用不意龙文入吾手元泰不华《桐花烟为吴国良赋》纸楮若入富天巧春色入毫楮宋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楮生楮生毛颖贺得友坐令几案增光辉元许有壬《李惟中学士自西台侍御召入以未央宫瓦砚为祝》楮先生孤寂惟寻曲道士一寒仍赖楮先生宋陆游《日饮酒对梅花醉则拥纸衾熟睡》玉楮云母光笼玉楮温得来原自剡溪濆元陈端《以剡溪赠待诏》玉鸾纹吴笺新制玉鸾纹冲雨殷勤寄荜门元陈基《无题》云肪象管细轴映瑞锦玉麟棐几铺云肪宋米芾《寄薛郎中绍彭》云蓝道士有神传火枣故人无字入云蓝宋姜夔《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其一剡藤苍鼠奋须饮松腴剡藤玉版开雪肌宋苏轼《六观堂老人草书》溪藤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剡溪藤我有剡溪藤一副无人重写妙莲花清金人瑞《题邵僧弥画》麦光麦光铺几净无瑕入夜青灯照眼花宋苏轼《和人求笔迹》笺宴分王母乐诏授薛涛笺元王逢《宫中行乐词》砚砚台夕阳照个新叶红似要题诗落烟台唐司空图《偶诗五首》其一砚瓦玉龙笔架铜雀砚瓦金凤笺花元乔吉《水仙子廉香林南园即事》砚田以文为业砚为田宋戴复古《寄王溪林逢吉》石田药里但随庭草积学徒应供石田荒清方文《病中寄邓柬之》石友剡溪来楮生歙穴会石友宋王炎《题童寿卿博雅堂》石泓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宋黄庭坚《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寒泓贵价市珍煤风前试寒泓宋文同《谢杨侍读惠端溪紫石砚》陶泓陶泓面冷真堪唾毛颖头尖漫费呵金庞铸《冬夜直宿省中》龙尾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宋苏轼《龙尾砚歌》墨海帝鸿墨海世不见近爱端溪青紫砚宋程俱《谢人惠砚》黑白月萋萋兮雾毂石宛宛兮黑白月宋苏轼《龙尾石月砚铭》砚的使用方法砚既是文房用具又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有不少石质佳美雕琢精致的砚是艺术殿堂里的珍宝有的古砚具有久远的流传经历更具有历史文物的价值对于砚的养护应提到保护高档艺术品和文物的高度根据砚的自身特点总结前人的宝贵经验从使用养护收藏配匣等四个方面进行养护砚的使用砚的使用主要就是磨墨磨墨时对砚面砚堂的保护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新置的墨锭也应注意其使用方法明代杨升庵说新墨初用有胶性并棱角不可得磨恐伤砚面《砚笺》云在使用新墨时应在砚池施水轻轻地旋转墨锭待墨经浸泡稍软后再逐渐的加力研磨佳砚不可用劣墨如松烟墨杂质较多质地不纯用时易划伤砚面用油烟墨研磨完毕后应将墨锭置于墨床之上或者搁置到别的地方去不能放于砚面而不取否则墨干结于砚面拨墨时则易剥去砚面造成砚面损伤新墨胶重用时尤应注意砚的养护首先是洗砚砚使用过后应养成随即洗涤的习惯不可使砚留存宿墨以免因墨干燥龟裂而燥损砚面所以古人有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一日不洗砚的说法《屠隆考余事》云日用砚须日洗去其积墨败水则墨光莹润若过一二日则墨色差减看来从用墨的艺术效果来讲洗砚也是很必要的关于洗砚的方法前人总结甚多《砚林拾遗》载有癖砚者每晨舆面水注木盆以莲房浸良久取出风干水气滋渍积久有光忌柬纸拭能伤砚锋《屠隆考余事》云春夏二时霉溽蒸湿使墨积久则胶冷滞笔又能损砚精彩尤须频洗以蓖麻子擦砚滋润不得以滚汤涤砚不可以毡片故纸揩抹恐毡毛纸悄以混墨色洗砚应以角清水涤之为妙也可用半夏擦去砚面滞墨或者用丝瓜瓤莲房壳慢慢洗涤采用这些洗涤方法即涤去墨垢又不伤砚洗砚要十分的谨慎小心盛水的器具宜用木盆若在水泥盆或瓷盆上洗则易碰伤砚洗砚的水要干净不含酸碱性且水温要适宜不能用热水滚水茶叶水洗砚古人还告诫说涤砚须由成人。
2010年5月 学 术 交 流 M ay ,2010总第194期 第5期 A cade m ic Exchange Ser i a lNo .194 No .5[收稿日期]2009-12-20[作者简介]苏卫国(1972-),男,辽宁开原人,副教授,博士,从事秦汉史研究。
西汉江夏郡沿革略考从纪南松柏汉墓简牍说起苏卫国(鞍山师范学院政史系,辽宁鞍山114005)[摘 要]学者对于西汉地方政区的认识,多信从 汉书!地理志∀。
而新出土的简牍材料却往往显示当时政区沿革的复杂性。
2004年底出土于荆州纪南镇松柏村汉墓的35号木牍即是典型的一例。
这枚木牍的出土,对于解决江夏郡初置时间、沿革、疆界及属县情况等都非常有帮助。
[关键词]松柏汉墓;江夏;南郡;衡山[中图分类号]K 234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0)05-0184-052004年底,荆州博物馆在荆州纪南镇松柏村抢救发掘清理了几座汉墓,其中,一号墓中发现有木牍63块、木简10枚。
在发表于 文物∀2008年第4期的简报中,公布了35号木牍的内容。
[1]释文如下:正面第一栏 南郡免老簿巫免老二百七十八人秭归免老二百卌六人夷道免老六十六人夷陵免老卌二人醴阳免老六十一人孱陵免老九十七人州陵免老七十四人沙羡免老九十二人安陆免老六十七人宜成免老二百卌二人正面第二栏临沮免老三百卅一人显陵免老廿人江陵免老五百卅八人襄平侯中庐免老百六十二人邔侯国免老二百六十七人便侯国免老二百五十人轪侯国免老百三十八人凡免老二千九百六十六人。
正面第三栏 南郡新傅簿巫新傅二百三人秭归新傅二百六十一人夷道新傅卅七人夷陵新傅卌五人醴阳新傅廿五人孱陵新傅廿六人州陵新傅十五人沙羡新傅五十人安陆新傅十九人宜成新傅五百卌六人正面第四栏临沮新傅百一十六人显陵新傅十二人江陵新傅二百五十五人襄平侯中庐新傅七十八人邔侯国新傅二百廿人便侯国新傅百廿三人轪侯国新傅五十六人凡新傅二千八十五人。
背面第一栏 南郡罢 簿巫罢 百一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可事秭归罢 百六十人,其百卅三人可事夷道罢 卌八人,其卌人可事夷陵罢 廿二人,其十七人可事醴阳罢 廿六人,其十五人可事孱陵罢 七十六人,其六十二人可事!184!州陵罢 六十一人,其卌八人可事沙羡罢 五十一人,其卌人可事安陆罢 廿八人,其廿四人可事宜成罢 六百卌三人,其五百七十人可事背面第二栏临沮罢 百九十九人,其百卅四人可事显陵罢 卌五人,其卌人可事江陵罢 三百六十三人,其三百一十六人可事襄平侯中庐罢 二百一十八人,其百六十九人可事邔侯国罢 二百七十五人,二百廿三人可事便侯国罢 三百七人,其二百六十四人可事轪侯国罢 七十人,其五十九人可事凡罢 二千七百八人,其二千二百廿八人可事四百八十八人不可事牍中,南郡属县非常明确,合计有17县(含3侯国)。
据发掘简报,墓中同时出土有建元、元光年间的历谱,可以大致推定下葬时间为武帝初年。
那么,牍中所反映的南郡行政建置大致也应该是属于这一时期。
汉书!地理志∀中,南郡辖县18,为西汉晚期建置。
数目虽然与此牍相仿,但对照地图我们可以发现,历经一百多年的时间,南郡的辖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见图1)。
那么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南郡的统域有所削减,东部被划归江夏郡了。
这一木牍的出土,无疑会对西汉时期南郡与江夏郡的沿革研究有大大的推进作用。
鉴于此前南郡沿革的研究比较深入,本文谨就江夏郡的沿革试做分析。
一、江夏郡是否置于高帝时期?一般认为,江夏郡早在汉初既已设立。
汉书!地理志∀:#江夏郡,高帝置,属荆州。
∃[2]汉书补注∀:#先谦曰:沔水注:高帝六年置。
∃[3]很多学者援引这一说法,以为江夏郡在西汉晚期时的版图在高祖刘邦立国之初就已经奠定了。
请看以下几例:图1#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分南郡置江夏郡。
因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夏水,过郡入江,故名江夏郡。
这时的江夏郡有户56844,人口219218,统领西陵、竟陵、西阳、襄、邾、轪、鄂、安陆、沙羡、蕲春、鄳、云杜、下雉、钟武等14个县。
这些县基本上都在今武汉及其周围地区%%∃[4]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对全国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
高祖六年(前201年),于荆州下置江夏郡,其辖区相当今湖北安陆、钟样、潜江、沔阳、熹鱼、蒲圻、祟阳以东及河南光山、新县以西,信阳以东、淮河以南地区。
武汉市正位居其中心。
江夏郡下领安陆、沙羡等14县,治所设于安陆。
∃[5]#据汉及晋地理志∀、水经注∀,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分南郡竟陵以东及江南置江夏郡,取江与夏(沔)在郡境合,故以为名,治安陆。
∃[6]#汉高祖六年分南郡竟陵以东及江南为荆州江夏郡。
取江与夏在郡境合,故以为名。
领十四县%%∃[6]很明显,上面的说法都有欠周详,把建置沿革的变迁简单化了。
松柏汉墓所出的这枚木牍中的内容,反映的是这一建置沿革变迁中的一个片断,它至少可以说明,这一变迁并没有那么简单。
那么,#高帝六年置∃之说,也就值得怀疑。
实际上,一些史家通过相关史料的排比,已然看出江夏郡置于高帝间的不妥。
最早明确提出这一说法的应该是王国维。
他在汉郡考∀一文中指出:#江夏属县,半为衡山故郡,吴芮之王衡山,实都邾县。
及芮徙长沙,而衡山为淮南别郡,英布、刘长迭有其地。
至文帝分王淮南三子,而衡山复为一国。
武帝初,伍被为淮南王画策云&南收衡山以击庐江,有寻阳之船,守下雉之城,结九江之浦,绝豫章之口。
∋寻阳为庐江属县,则下雉此时亦当属衡山。
此四语者,实分指庐江、衡山、九江、豫章四郡,皆厉王时!185!故地也。
又云&强弩临江而守,以禁南郡之下,则淮南所虑,仅汉南郡之兵。
∋不言江夏。
武帝之初,似尚无江夏郡。
逮元狩元年,衡山国除,次年于其地置六安国,仅得衡山五县江夏十四县、当以衡山余县及南郡之边数县置之;则高帝时不得有江夏郡也。
∃[7]可以肯定的是,在王国维之前,已然有学者认识到了这一点。
比如,全祖望就有这样的看法:#楚汉之间,分九江置衡山郡,江夏旧属衡山以吴芮都邾知之也。
时属楚国,高帝五年属汉。
以属淮南国。
寻分衡山置郡。
文帝十六年复别属衡山国(此时衡山国都六)。
武帝元狩元年复故。
∃[3]这一说法就明显没有受班说的左右。
而随后的研究,也都表示了对这一见解的认同,而且,论述也愈加充分了。
在周振鹤所著西汉政区地理∀[8]一书中,江夏郡的沿革表述得非常清晰,不光是文字叙述,图与表也都是如此。
这里,谨引用较为直观的图与表对问题试做分析(见图2及表格1)。
图2(说明:表格据西汉郡国沿革表∀相关部分绘制,结合本文意旨,有所改动)!186!依据地图及表格我们可以看到,从汉高帝至文景时期,南郡的东邻并没有出现#江夏∃的影子,即便是作为王国的支郡也是如此。
看来,#高帝六年置∃之说确实是值得怀疑的。
至少我们可以说,在汉武帝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里,并没有#江夏郡∃这一行政区域。
而江夏郡的初置时间,宜定为武帝元狩二年。
江夏郡初置于元狩二年的说法见于 西汉政区地理∀一书。
当然书中正文并未直接列举支持此说的史料,笔者推测这一说法应该是依#六安国,故楚,高帝元年别为衡山国%%武帝元狩二年别为六安国∃( 汉书!地理志∀)推断出的。
当然,在没有十足证据的情况下,我们还不能轻易否定#高帝六年置∃这一说法。
毕竟,政区的更迭不可避免会有朝令夕改的情况,况且,我们也无法肯定就真正理解了#高帝六年置∃一语的确切涵义。
大约正是本着不轻易否定的态度,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 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的#江夏郡∃条保留了这一说法:#(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置,治所在西陵县(今湖北新州县西)。
三国废%%∃[9]二、关于南郡、衡山的分界江夏郡设置之前,其郡域分属南郡与衡山(从 史记∀ 黥布列传∀、 淮南衡山列传∀等记载来看,江夏郡为分南郡、衡山地而置。
那么,既然南郡的建置依旧,而衡山郡的名目从此废止,则衡山郡应该可以被看作是江夏郡的直接前身。
因此,此题虽表面上与#江夏∃毫不相干,实则是考察江夏沿革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于南郡与衡山的分界,周振鹤先生有如下观点:#衡山国都之邾县和下雉, 汉志∀均属江复郡,证江夏郡东部数县当为故衡山国地。
江夏郡西部汉初当为南郡之地,衡山、南郡之界当在下雉、邾县一线以西。
∃(参见图2)据笔者所见,学界对此基本没有异议。
此外,辛德勇先生在对秦郡的考察[10][11]中,对南郡与衡山郡分界的处理也与周图大致相同(参见图3)。
尽管我们都很清楚,秦汉时期的郡界只能大致上予以复原,不能苛求地图的精确。
但仅从走向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地图所绘分界线与木牍所反映的南郡区划之间的矛盾的。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轪侯国∃在牍中属南郡,而在图2和图3中,则完全处于衡山国的领地内。
显然,两郡的北部分界线非常有向右上移动的必要。
当然,我们也可以怀疑前人对#轪∃县地望的看法。
不过,有一条材料似乎可以打消这一方面的疑虑。
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讲:#越、楚则有三俗。
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
%%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
史记∀成书于汉武帝时期,与木牍内容所反映的时代大致相仿。
参照图2右下角景帝时的地图,衡山处于汝南、南郡之间,而从汝南、南郡同属西楚风俗区这点来看,汝南与南郡的郡界相邻更为妥当;恰恰,在地望上,轪县与汝南郡的#新息∃近在咫尺。
这样看来,我们的推断还是应该站得住脚的。
三、江夏设郡原因臆测中国古代,政区划界的原则不外乎山川形便与犬牙相入[12]。
那么,汉廷之所以于元狩二年划南郡、衡山之地设江夏郡也自然应该从这两方面去分析。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山川形便∃应该是主导因素。
从图1所示,武帝初期与西汉晚期相比,南郡与江夏在属县的数目上尚有一些差距,有若干县是在武帝以后陆续增设的。
如果再把这一比照向前延伸到西汉初,即能反映出下表所展现的情势:秦三十六郡与四十八郡局部对照图说明:36郡阶段郡域用填充图案表示,48郡阶段郡域用点线表示图3!187!那么就在松柏木牍反映的武帝初年,南郡的属县分布有这样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东西两组,两组间有很大一片空白地带,将两组截然分开。
而在地形图上,此处正是汉水所在。
而这种情况在秦汉之交和西汉晚期却并非如此。
比如#竟陵∃,此县见于张家山汉简 二年律令!秩律∀[13],亦见于汉志,而这一汉水江边上的县却不见于松柏木牍中。
又如#销∃,据里耶秦简[14],此县当在鄢(宜城)与江陵之间,也距汉水不远,张家山汉简 二年律令!秩律∀亦见此县,而在松柏木牍中也未见。
尽管我们找不到此时汉水的水文情况的材料,但如是多近汉水之县的消失,让我怀疑南郡的东域与西域之间存在交通的阻隔,这无疑会对日常的行政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那么,以此为界线,改为两郡分治也就非常顺理成章了。
这也许就是初置江夏的一个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