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 年来内蒙古地区气候干湿状况时空分布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963.20 KB
- 文档页数:9
简述内蒙古自然环境特点
内蒙古是中国大陆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境内北部,其自然环境具有以下特点:
1. 地理位置:内蒙古位于中国境内北部,总面积超过一百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2. 气候条件:内蒙古气候寒冷干燥,冬季漫长,夏季短暂,气温波动较大。
3. 地貌特征:内蒙古地势起伏,山地、平原和盆地并存,其地貌以草原、戈壁和沙漠为主。
4. 植被分布:由于内蒙古气候干燥,植被分布主要以草原和蒿原为主,也有部分沙漠和林地。
5. 动物种类:内蒙古具有丰富的动物资源,其中马、羊、牛等畜牧业动物,以及草原鼠兔、貂、狼、鹿等野生动物较为常见。
总的来说,内蒙古的自然环境富含特色,以草原和戈壁沙漠为主,同时具有丰富的动物和植物资源。
这些特征不仅影响到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研究者前来探访。
内蒙古的常识知识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方边疆地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资源能源富集区。
内蒙古自治区的常识知识涵盖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
一、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方边疆地区,北与蒙古国接壤,东与辽宁、吉林等省份相邻,南与河北、山西、宁夏等省份相连,西与新疆、甘肃等省份相接。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我国连接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的重要枢纽。
二、气候特点内蒙古自治区气候类型多样,主要有大陆性气候和寒温带气候。
全区年平均气温在0℃左右,冬季寒冷,夏季凉爽。
内蒙古的气候干燥,降水量较少,尤其是西部地区更为干旱。
三、民族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主要民族有蒙古族、汉族、回族等。
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其传统文化深厚。
内蒙古地区有悠久的草原文化和牧民文化,草原上的奥尔洪节、那达慕大会等民俗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四、经济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资源能源富集区。
内蒙古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牛羊养殖和奶制品生产是内蒙古的特色产业。
此外,内蒙古还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地区。
五、旅游资源内蒙古自治区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
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呼伦湖、赤峰大草原、响沙湾等。
呼伦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湖水清澈,风景秀丽,吸引了众多鸟类栖息繁衍。
赤峰大草原广袤无垠,是草原文化的代表,也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响沙湾位于阿拉善盟,是一个以大漠沙丘为主要景观的旅游胜地。
六、特色美食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特色美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烤全羊。
烤全羊是蒙古族的传统烹饪方式,将整只羊用火烤制,肉质鲜嫩多汁,香气扑鼻。
此外,内蒙古还有奶制品、手抓羊肉、奶茶等特色美食,深受游客喜爱。
总结: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的北方边疆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
内蒙古气候以温带大陆性为主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方,是一个面积广阔的地区,其气候类型以温带大陆性为主。
这里的气候特点使得内蒙古独特而多样化的自然环境得以形成,同时也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蒙古的气候主要受到东部和西部地貌的影响而呈现出差异。
东部地区由于靠近山脉,气候较为湿润,温差较小。
而西部地区则因远离山脉,地势较为平坦,气候干燥,温差大。
整体来说,内蒙古的气候特点可以概括为寒冷干燥的冬季和短暂的夏季。
首先,我们来看内蒙古冬季的气候特点。
由于受到冷空气的影响,冬季内蒙古的气温极低,部分地区甚至会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以下。
同时,由于地处内陆,冬季降水量非常有限,大部分地区都是干燥的。
冬季的内蒙古经常出现风沙天气,这也是因为地势平坦,风力较大的结果。
冬季的内蒙古,白天太阳照射时间较短,夜晚寒冷难耐,是一个极端而严寒的季节。
而在夏季,内蒙古则呈现出短暂而炎热的天气。
夏季的内蒙古气温较高,但由于地处内陆,夜晚时温度骤降,温差较大。
同时,夏季也是降水集中的季节,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会出现强降水和雷雨天气。
此时的内蒙古,白天阳光强烈,但降水后的夜晚则变得凉爽宜人。
总的来说,内蒙古气候以温带大陆性为主,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短暂炎热。
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对内蒙古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农业方面,冬季的严寒使得内蒙古不适宜进行大规模的农作物种植,但同时也提供了冰雪资源,冰雪旅游和冰雪产业在内蒙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其次,在畜牧业方面,内蒙古的大草原为牧户提供了丰饶的草料,成为发展养殖业的有利条件。
此外,内蒙古还拥有丰富的矿产品资源,如煤炭、石油等,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对当地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总之,内蒙古的气候以温带大陆性为主,寒冷干燥的冬季和短暂炎热的夏季是内蒙古独特多样化自然环境的体现。
这种气候条件对内蒙古的农业、畜牧业和矿产资源等经济产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和适应内蒙古的气候特点,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当地的生产和生活。
内蒙古东部气候情况分析(内蒙古气象局沈建国白美兰等)1、内蒙古东部气候概况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林区属于半湿润气候区,其余地区基本位于半干旱气候区。
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差异,地区间降水量差别较大。
总的特征:年降水总量少,降雨日数少,局地性暴雨较多,但降水主要集中在作物生长季、雨热同季。
内蒙古东部区年降水量在250-510毫米之间,多年区域平均年降水量为380毫米。
降水量最多区域位于大兴安岭山区,约为460毫米以上,最少区位于大兴安岭岭北地区,为250-300毫米,主要农业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
从各地区降水分布看,兴安盟年降水量最多,平均425.3毫米,呼伦贝尔市为406.3毫米,赤峰、通辽市在300-400毫米。
与我国东三省年降水量(400-1000毫米)相比,内蒙古东部降水量总量少,是内蒙古东部区农牧业林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降水量还具有雨量集中,水热同期的特点,大部分集中在作物生长季5-10月,70-75%集中在夏季6-8月。
局地性暴雨多,导致局地性洪涝灾害时有发生。
蒸发量的分布与降水量相反,年蒸发量为1126—2360毫米。
其特点为越是少雨地区,由于日照充足,地表植被稀疏,蒸发量越大。
内蒙古东部从北到南,气温分布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在-4.9—7.2℃;无霜期短,一般有50-150天,空间分布特点为南长北短;日较差大,一般在13-17℃。
冬季寒冷漫长,春、夏、秋季短促,夏季热量较为充足。
2、内蒙古东部气候特征所谓内蒙古东部地区是指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南北自北纬41°——52°N,东西自东经116°——120°E,主要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四个地区。
与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相邻,并与此三省的西北部同处于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因而两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基本相近。
2.1光能资源较丰富内蒙古东部区虽纬度较高,但云量不多,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较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呼伦贝尔市近30年大到暴雨物理量诊断分析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是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也是一个典型的大陆性城市。
近30年来,呼伦贝尔市的气候变化日益显著,大到暴雨频发,给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影响。
本文将从物理量的角度出发,对呼伦贝尔市近30年大到暴雨进行诊断分析,以期为城市的防洪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呼伦贝尔市近30年来大到暴雨的物理量表现出了哪些特点?从降雨强度、频率、空间分布和时空变化等方面进行诊断分析:一、降雨强度近30年来,呼伦贝尔市的降雨强度呈现出了逐渐增大的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大到暴雨的日降水量逐年增加,尤其是在夏季,暴雨频发,雨水量大。
这种趋势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气候变暖导致了大气水汽含量增加,降水过程中的降雨量也随之增加。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气候异常也会导致局部降水强度增大。
呼伦贝尔市未来可能面临更为频繁和剧烈的暴雨天气,这对城市建设和防洪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降雨频率大到暴雨在呼伦贝尔市的频率也呈现出了逐渐增加的趋势。
近30年来,大到暴雨的频率逐年上升,特别是在夏季,暴雨天气频繁。
这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有一定关系,也与城市人为活动加剧了地表径流和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有关。
呼伦贝尔市需要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以应对频繁的暴雨天气。
三、降雨空间分布大到暴雨的空间分布在呼伦贝尔市呈现出了不均匀性。
这种不均匀性主要表现在暴雨降水区域的集中性和局部性。
在暴雨天气过程中,降水量较大的区域往往集中在城市的特定部位,导致这些区域出现了严重的内涝和洪涝现象。
呼伦贝尔市需要对城市各个区域的排水系统进行全面的排查和改造,以加强城市的排水能力和抗洪能力。
四、降雨时空变化近30年来,呼伦贝尔市的大到暴雨的时空变化表现出了显著的不规律性。
暴雨天气的持续时间、出现时间和间隔时间均呈现出了不规则的变化趋势。
这种不规则性给城市的防洪减灾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防灾措施,做好城市的排水预案和应急救援预案。
内蒙古气候类型及特征内蒙古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内陆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坦荡;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冷夏炎热,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多在半干旱和干旱地区,这是当地生态环境脆弱的最重要原因。
河流稀少,径流量小。
汛期以夏季为主,冬季有冰期,含沙量大。
内蒙古的地理特征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东经126度29分,西经97度10分,北纬53度20分,南纬37度20分。
是我国跨经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东西直线距离为2400多公里,南北跨度为1700多公里。
内蒙古东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毗邻,南部、西南部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四省区接壤,西部与甘肃省相连,北部与蒙古国为邻,东北部与俄罗斯交界,国界线长达4221公里。
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12.3%内蒙古的地形以高原为主,也就是内蒙高原。
气候带呈带状分布,自东向西由湿润和半湿润地区逐渐过渡到半干旱和干旱地区。
这里晴天多,阴天少,日照时数普遍都在2700小时以上,长时达3400小时。
冬春季多风大,年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蕴藏着丰富的光热、风能资源。
内蒙古的气候类型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纬度高,高原面积大,距离海洋很远,边缘有高山阻隔。
其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
特点是降水少且不均匀,风大,冷热变化剧烈。
大兴安岭北段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巴彦浩特——海勃湾——巴彦高勒以西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总的特点是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而炎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霜冻往往早来,冬季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
内蒙古自治区日照充足,光能资源非常丰富,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都大于2700小时,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区达3400小时以上。
全年大风日数平均在10—40天,70%发生在春季。
其中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高原达50天以上;大兴安岭北部山地,一般在10天以下。
沙暴日数大部分地区为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尔多斯高原地区达20天以上,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呼鲁赤古特大风日,年均108天。
内蒙古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内蒙古位于中国的北部地区,是一个气候多样的地方。
其中,内蒙古的气候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要特征。
这种气候因为其明显的特点而广为人们所熟知。
下面将详细介绍内蒙古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们。
一、季节特征内蒙古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表现出明显的四季变化。
夏季短暂而炎热,冬季漫长而严寒,春秋季则相对温和。
这种季节特征是由于内蒙古处在亚洲大陆内部,受到临近大陆的影响所致。
夏季,内蒙古高温干燥,气温可达到40摄氏度以上。
这是由于内陆地区的热量积蓄较多,日照时间长,而且缺乏水体的调节作用。
在这个季节,人们需要注意防晒和补水。
冬季,内蒙古变得寒冷而干燥,最低气温可降至零下30摄氏度以下。
因为内陆地区远离海洋,且寒流南下,使得寒冷的空气无法得到温暖的海洋气流的调节。
在这个季节,人们需要做好御寒准备,同时还需关注防止皮肤干燥。
春秋季,内蒙古的气温适宜,天空湛蓝,气候宜人。
这个季节是游览内蒙古的最佳时机,也是当地农民进行农作物种植的黄金季节。
二、日温差大内蒙古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还表现出明显的日温差特征。
由于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周围没有大片的水体调节气候,白天和夜晚的温差非常大。
在夏季,白天气温高,但夜晚气温会急剧下降。
这种高昼温、低夜温的现象非常明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因此,夏季的内蒙古需要注意早晚温差和室内空调的使用。
在冬季,白天气温很低,夜晚的温度更是寒冷。
这种昼夜温差大的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护自己的健康,内蒙古冬季需要注意保暖,并加强居民的心理健康。
三、降水分布不均匀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另一个典型特征是降水分布的不均匀。
内蒙古干旱少雨,降水量很有限。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尤其是在夏季初的时候。
由于内蒙古地区气温较高,空气中的水汽蒸发较快,导致干旱的情况比较普遍。
然而,要注意的是,内蒙古的降水在整个地区内分布不均匀。
南部地区的降水量要比北部地区更多,因为南部临近山脉,山脉对气流起到一定的拦截作用。
内蒙古天气内蒙古天气内蒙古是中国境内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的北部。
由于其广阔的地理区域,内蒙古的天气情况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
从东部的平原地区到西部的高原山脉,内蒙古的天气变化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特点。
内蒙古的气候主要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严寒干燥。
由于地势高低差异较大,内蒙古的气温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理差异。
东部平原地区气温较为温和,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0℃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在-20℃左右。
而西部的高原山脉地区,则气温较低,夏季最高气温在20℃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0℃以下。
内蒙古的气候特点之一是日照时间长。
根据统计数据,内蒙古全年平均日照时间在2400小时以上,远高于中国其他地区。
这也是内蒙古成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的原因之一。
长时间的日照让内蒙古的夏季阳光明媚,温暖宜人,非常适合户外活动和旅游。
尽管夏季天气炎热,但内蒙古的夜晚气温下降较快,使得夜晚凉爽宜人,成为人们消暑的好去处。
很多地区的夜景如诗如画,星光闪烁,美不胜收。
同时,内蒙古的夏季也会出现强烈的沙尘暴,这是由于内蒙古地区的干旱气候和扬尘现象较为严重所致。
沙尘暴会造成能见度降低,空气质量恶化,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和危害。
因此,在夏季出行内蒙古的人们需要注意防护措施,避免暴露在沙尘暴中。
秋季是内蒙古的旅游季节之一。
这个时候,内蒙古的气温适宜,阳光明媚,大草原上的花草开始变褪色,呈现出美丽的金黄色调。
秋季还是内蒙古草原上牧民放牧季节,人们可以欣赏到奔腾的骏马、成群的牛羊,体验草原牧民的生活方式。
随着冬季的到来,内蒙古的气温骤降。
这个时候,内蒙古成为冰雪运动的天堂。
内蒙古的滑雪场和冰雪娱乐设施齐全,吸引了大批爱好冰雪运动的游客。
此外,冬天也是内蒙古的节日季节,人们可以参与草原冰雪节、蓝色冰湖节等传统节庆活动,体验内蒙古特色文化。
除了以上季节性的天气特点,内蒙古还有特殊的干燥气候和大风天气。
内蒙古地处蒙古高原的边缘,受到大西洋和太平洋气团的影响相对较小,导致内蒙古的降水量较少,干燥现象较为明显。
内蒙古天气内蒙古是我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北方,东临东北地区,西濒蒙古国,南与河北、山西接壤,北毗黑龙江。
内蒙古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以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内蒙古的气候特点以及各季节的天气情况。
春季(3月-5月):春天是内蒙古的转折季节,气温逐渐回升,但仍较为寒冷。
三月初,内蒙古南部仍然处于寒冷的冬季,气温较低,早晚温差较大。
到了四月,随着气温的回升,昼夜温差逐渐减小。
五月,内蒙古的气温逐渐回暖,但夜晚依然较为凉爽,气温波动较大,需要注意增减衣物。
夏季(6月-8月):夏季是内蒙古最热的季节,气温较高。
这个季节内蒙古大部分地区阳光充足,白天气温较高,可达30摄氏度以上,但夜晚温度下降较快,会有明显的降温现象。
由于内蒙古地势高,相对湿度较低,夏季还会出现干旱和风沙天气。
秋季(9月-11月):秋天是内蒙古的金秋时节,天空湛蓝、气温适宜,是最宜旅游的季节之一。
九月份,内蒙古已经进入初秋,白天温暖宜人,夜晚稍凉。
十月初,气温逐渐下降,早晚温差增大,需要适时增加衣物。
到了十一月,内蒙古已入深秋,气温明显下降,早晚温差较大,白天的温暖阳光不再持久。
冬季(12月-2月):冬季是内蒙古最寒冷的季节,气温极低,且风力较大。
十二月初,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寒冷的冬季,气温常年在0摄氏度以下,白天很少超过冰点。
一月份,内蒙古的气温更低,甚至有部分地区会出现零下二十几摄氏度的严寒天气。
到了二月,内蒙古的气温仍然维持在极低的水平,且风力较大,需要加强保暖措施。
总体来说,内蒙古的气候以干燥、寒冷为主,气温波动大,早晚温差明显。
无论是春夏秋冬,都需要注意衣物的搭配,以适应天气变化。
此外,由于内蒙古地处内陆,受到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较大,冬季的寒冷也是比较持久的,需要做好保暖工作。
在游览内蒙古时,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合理安排行程,确保自己的旅行安全和舒适。
近30年来内蒙古地区气候干湿状况时空分布特征*张存厚1,2 王明玖2 李兴华1 郭瑞清1 张立伟3(1内蒙古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 呼和浩特 010051,2内蒙古农业大学 生态环境学院,呼和浩特 010019,3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 锡林浩特 026000)摘 要根据内蒙古115个气象站1971~2000年气象资料,并利用改进的Selianinov干燥度计算公式,研究了内蒙古及其六大不同生态类型区域气候干湿状况的时空变化。
结果表明,内蒙古干湿状况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地带性分布规律,即从西向东随经度增加干燥度逐渐变小,气候逐渐变得湿润。
内蒙古地区年平均干燥度70年代呈现波动式下降,气候变化趋于湿润化;80年代干燥度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气候处于干湿的过渡阶段;90年代干燥度经历了先减少后急剧增加的变化过程,其中1995~2000年干燥度增加幅度达1.59,为30年增幅最快的时段。
在六大生态类型分区中,典型荒漠区干燥度变化最为剧烈,大兴安岭林区和草甸草原区的干燥度变化最小。
从气候干湿状况的年代际变化可以看出,80年代是内蒙古全区气候干旱比较严重的年代。
关键词:干燥度,气候变化,干旱,时空分布,内蒙古。
1 引言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结果表明,近百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近150年最暖的12年中有11年出现在过去12年(1995~2006年)。
到21世纪末,在SRES情景下,预估的全球地表平均增暖1.1至6.4℃,海平面相应上升0.18~0.59米。
王绍武等[1-2]的研究表明,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基本一致,目前仍属于暖期。
施雅风等[3]提出了我国西北气候可能从20世纪的暖干向暖湿转型。
然而,最近的观测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蒸发量并未同步增加,近50年来北半球的观测蒸发量呈减少的趋势[4-6]。
杨建平等[7]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干湿气候界限的10年年际波动,发现进入90年代西北东部气候有变干迹象。
张存杰等[8-12]研究表明,气温变化的总趋势是变暖,而降水量变化则并不一致。
马柱国等[13]研究表明,西北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趋势基本相反,前者地表为变湿趋势,后者为变干趋势。
王菱等[14]对中国北方地区湿润指数和气候干湿带界线的变化研究表明,40年来中国北方地区,在东经100°以东地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不断向东推进,气候趋向干旱化;东经100°以西地区,极端干旱区面积在缩小,湿润指数有增大趋势。
气候干燥度是表征一个地区干湿程度的指标,在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中长期应用,近年来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经常涉及到的气候指标之一,尤其是气候变化和干旱化、荒漠化等研张存厚(1977-),男,呼和浩特市人,博士研究生,工程师,现主要从事生态气象和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zhangcunhou2004@究[15]。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地处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域的内蒙古,30年来地表干湿状况时空分布如何?气候干湿带在六大生态类型区域内如何波动?未来发展趋势又如何?前人的研究利用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来研究内蒙古地区气候的变化,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内蒙古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本文引入了气候干燥度,在考虑有效温度和有效降水量的同时,来分析内蒙古及其六大生态类型区干湿状况的时空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这对于内蒙古气候区划、土地荒漠化、干旱化等相关研究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合理安排农牧业生产布局及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2 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2.1 资料来源及研究区域分布采用内蒙古自治区115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0年30年整编资料,并对其进行信息化处理。
根据站点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态气候类型,将内蒙古分为六大生态气候类型区进行研究(包括:1区代表大兴安岭林区、2区代表草甸草原区、3区代表典型草原区、4区代表荒漠化草原区、5区代表草原化荒漠区、6区代表典型荒漠区)具体站点分布情况见图1。
2.2 干燥度的计算方法干燥度指数(Aridity Index,AI,或其它缩写形式,如K 等),在此特指气候干燥度,是表征一个地区干湿程度的指标,一般以某个地区水分收支与热量平衡的比值来表示。
显然,它比仅仅使用降水量或蒸发量反映一地水分的干湿状况更加确切。
由于可能蒸发量的计算方法不同,干燥度的表示方式也就有多种。
有以年平均气温或高于10℃积温的0.1倍表示可能蒸发的,有以辐射差额反映可能蒸发的。
本文采用谢良尼诺夫在1937年提出的经验公式,即利用10℃积温与降水计算干燥度。
原公式的经验系数为0.10,我国科学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经过大量推算,将0.10改为0.16(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1959)[12]。
修正的谢良尼诺夫公式为:图 1 内蒙古各生态类型区域及其站点分布图 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ecological type areas and stations in Inner Mongolia谢良尼诺夫公式法是一经验公式,此方法计算过程简单,气候数据容易获取。
内蒙古属东亚季风环流控制区,而干旱区位处北温带,降水主要集中于植物生长期,该方法经过我国科学家的修改以后,比较适合于我国干燥度的计算[12]。
谢氏干燥度在气候类型中的划分标准为:当K≤ 1.0为湿润区;1.0< K<1.5为半湿润区;1.5<K<4.0为半干旱区;4.0<K<16.0为干旱区;K≥ 16.0为极端干旱区。
3 干湿状况的空间分布变化利用内蒙古115个气象站点资料,制作了内蒙古1971~2000年30年平均干湿带的分布图(见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K 值≥ 16.0为极端干旱区,主要分布在阿拉善典型荒漠区的西北部额济纳境内,年平均降水量在50mm 以下;K 值在4.0~16.0的为干旱区,分布于典型荒漠区南部和草原化荒漠区,且从西向东K 值依次下降,其中,K 值为4.0分界线经头道湖—锡林郭勒—巴彦浩特—乌海市—临河—乌后期—甘其毛道;K 值等于1.5~4.0的半干旱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中部草原区,包括荒漠化草原区、典型草原区西南部、草甸草原区北部,经乌审旗—乌审召—东胜市—准格尔旗—土左旗—乌兰图格—四子王旗—察右中期—商都—化德—白旗—锡林浩特市—西乌旗—乌拉盖—东新巴旗—满洲里市为K 值 1.5分界线,与300mm 等雨量基本相符,其中,赤峰市东部和通辽市中部地区也存在一条K 值为1.5的分界线;K 值在1.0~1.5的半湿润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部,包括典型草原区东南部和草甸草原区;K 值≤ 1.0为湿润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部的大兴安岭林区,其中K 值1.0线与350mm 等雨量基本相符。
为干燥度。
其中,℃期间的降水量全年℃的积温全年K 101016.0K ≥≥=图2 内蒙古干湿带空间分布变化等值线图Fig. 2 Distributions of dry and wet climate zone in Inner Mongolia4 干湿状况的年际变化趋势4.1 干湿状况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图3以20世纪70年代(1971~1980)为基础,比较每十年内蒙古气候干燥度分界线的变化,实线70年代(1971~1980)为十年平均干燥度的分布,虚线则为80年代(1981~1990) 和90年代(1991~2000)平均干燥度的界线变化。
与70年代相比,80年代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气候有逐步湿润之趋势,K值等于1.0一线,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东部和兴安盟境内明显向外扩大,尤其是兴安盟境内已经向西扩大到锡林郭勒市的乌拉盖东部、向南扩大到通辽市的北部地区,内蒙古东北部湿润区面积明显扩大;K值为1.5的界线有两条,其中一条分布在赤峰市和通辽市有向北移动的趋势,另一条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变化不明显,在锡林郭勒市东部区向西移到东乌旗,半湿润区面积增加;K值为4.0一线,总体趋势是向东推进,其中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锡林郭勒市境内向东推移,鄂尔多斯市向西略有推移,80年代干旱区面积比70年代略有扩大;K值为16.0一线明显向东南方向移动,80年代比70年代极端干旱区域面积明显增加。
90年代,K值等于1.0线向东退缩,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境内,湿润区面积在缩小,半湿润区面积增加,东北部气候呈趋于干旱化;K值为1.5的界线在赤峰市和通辽市有向北、向南扩大的趋势,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1.5线相对较为稳定,略有向东南移动,半干旱区面积增加;K值为4.0一线,包头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市境内向东南推移,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向西推移,但强度比80年代大;K值为16.0一线向东移动,K值>16的极端干旱区域面积在增加,增加幅度小于80年代,气候在逐渐变干。
综上所述,30年来,内蒙古地区干湿状况是在不断地波动式变化,这种变化趋势大致分为如下两种类型:(1)干湿交替型,以70年代为标准,80年代K值为16.0线向东南推进,干旱区域面积扩大,气候相对变干,90年代K值为16.0线向西北退缩,干旱区域面积缩小,气候又有相对变湿的趋势,以内蒙古西部的荒漠区最为典型;80年代K值为1.0线向西南推进,湿润区域面积扩大,气候相对变湿,90年代K值为1.0线向东北退缩,气候又有相对变干的趋势,以内蒙古东北部的大兴安岭森林区最为典型。
(2)持续变干型,包括鄂尔多斯市东南部、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和锡林郭勒市南部,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分界线,即K值等于1.5一线,30年来是持续向东南方向推进,半湿润气候地区面积在缩小,半干旱气候地区面积在增加。
图3 气候干湿带10年际变化Fig.3 The decadal changes of dry and wet climatic zone4.2 干湿状况年际变化的时间分布图4给出了内蒙古地区干燥度的逐年变化曲线。
从图4可以看出,70年代,内蒙古地区年平均干燥度呈现波动式下降,其中,1979年干燥度为近30年以来的最低值,说明,70年代气候变化趋于湿润化;80年代,干燥度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气候变化处于干湿的过渡阶段,干燥度波动较大,其中,K值最大值为3.8,出现在1986年,为近30年以来的最高值;90年代,干燥度经历了先减少后急剧增加的变化过程,1995~2000年5年增幅最快的时段。
年时间K值增加幅度达1.59,为30Fig.4 The changes of annual aridity index in Inner Mongolia图5 内蒙古各分区干燥度年际对比图Fig.5 The changes of annual aridity index in different regions从图5中可以看出,内蒙古干燥度从大到小依次是:典型荒漠区>草原化荒漠区>荒漠化草原区>典型草原区>草甸草原区>大兴安岭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