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文化研究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34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一绪论0.1.1.“文化”名称的来源。
1.“文”: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文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②《论语雍也》曾说:“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化”的本义:改易。
①易学著作《周易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里指的是自然的生成演化。
3.文化:①最早合成一《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②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③翻译: culture。
0.1.2.广义文化与狭的定义。
1. (1)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①《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
②《苏联大百科全书》定义“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注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2.理解广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0.1.3.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例如农具。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观念:诸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禹治水是一段赞颂治理水利、拯救百姓的历史传说。
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中一项重要的故事,大禹治水不仅仅是一段有关于水利治理方面的历史事件,更是蕴含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着重讨论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一、背景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三皇五帝”时期的一个历史传说,其历史背景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1世纪三皇五帝时期。
当时的黄河及长江中游地区经常性地发生洪水灾害,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痛苦。
由于当时人们在治水方面的技术不够先进,因此很难应对大规模的洪水灾害。
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够有效地治理水患。
据传,当时的帝位传承是根据世袭制度来进行的,因此每一个帝王都必须在位期间解决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
如此一来,朝中的许多隐士或是智者开始透过统治者找寻可以治理水患的方法。
二、文化内涵1. 民本思想大禹治水的重要之处在于它凸显了民本思想的核心。
治水是一项能够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安全的事情,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于人民的关怀和责任感。
而人民利益的维护则成为了统治者的首要任务。
这一点也体现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
大禹从未停止过水利治理的进程,兢兢业业地为民众效劳,唯恐误了百姓的生活。
这种对于民生的关怀和热忱令后人动心,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和谐思想治水过程中不仅要有技术储备,更要有和谐思想,这是另外一种关键的文化内涵。
只有通过追求和谐,才能更好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水方案,同时也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治理场景。
在大禹治水传说中,大禹的确是一个强调和谐的领导者,他能够对不同意见进行理性审视,并尝试寻找一种平衡点。
这种注重和谐的信念,也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涵。
3. 参与性思想作为治理水患的一项复杂工程,只有整个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使得治理进程变得更为顺畅。
大禹治水也充满了这种参与性思想,他是将许多各行各业的人们召集起来,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共同为治理水患贡献力量。
关于禹姓的研究报告《关于禹姓的研究报告》篇一禹姓,这可是个挺独特的姓氏呢。
我为啥突然对禹姓感兴趣了呢?嗨,还不是因为我有个同学姓禹,他就像个神秘的宝藏,让我对他的姓充满了好奇。
我一开始就寻思着,这禹姓会不会和大禹有关系呢?毕竟大禹治水的故事那可是家喻户晓啊。
我就像个小侦探似的,开始在历史的长河里“扒拉”关于禹姓的蛛丝马迹。
我先去翻了翻家里那本老掉牙的《百家姓》,嘿,禹姓在那上头呢,不过就那么简单地提了一嘴,可没告诉我啥有用的信息。
然后我就去问我爷爷,我爷爷可是个老学究呢。
他吧嗒吧嗒地抽着烟,慢悠悠地说:“禹姓啊,很可能就是大禹的后代呢。
大禹治水有功,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名为姓了呗。
”我听了,心里就像有只小虫子在挠,觉得爷爷说得好像很有道理,可又觉得没那么简单。
我又跑到图书馆,在那一排排书架中间穿梭,就像在寻找宝藏的探险家。
我找了好多本关于姓氏起源的书,有些书里说禹姓的确是源于大禹,但也有书里提到可能还有其他的起源,也许是古代某个少数民族改的姓呢。
这可把我给搞懵了,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找不到出口。
我那个姓禹的同学呢,他可没我这么纠结。
有一次我问他:“你知道你这个姓的来历吗?”他挠挠头,说:“我哪知道啊,我就知道我姓禹,这有啥特别的?”我当时就想,这家伙可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我又想啊,禹姓在现在这个社会好像并不是特别常见。
在我们学校,就他一个姓禹的。
我就琢磨着,这禹姓的人是不是都集中在某些地方呢?我上网查了查,发现禹姓分布还挺广的,不过有些地方禹姓人口比较密集,就像星星点点的火种散落在各地。
我还听说过一些关于禹姓的故事呢。
有个故事说禹姓的人曾经在一个小村庄里,那村庄老是闹旱灾,后来一个禹姓的老者用古老的方法,带着村民挖渠引水,就像大禹治水一样,拯救了整个村庄。
这个故事可能有点夸张,但也说明禹姓的人可能继承了大禹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呢。
我对禹姓的研究还只是个开始,就像刚刚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世界的门,里面还有好多好多的秘密等着我去探索。
中国水文化概论心得体会在上中国水文化概论这门课程之前,我对水文化的理解非常肤浅,估计都说不出几句完整的话来。
选这门课也可以说纯属巧合,因为它和水沾边,所以我心里琢磨着学着总会有用的。
尉老师给我们上的这门水文化的课让我大开眼界,甚至说让我有种惊喜的感觉。
尉老师讲课深入浅出,真正认真听一节课绝对是获益匪浅。
记得老师说水与哲学那方面内容的时候,由于我对哲学虽研究的少,却十分感兴趣。
以前没想到过水可以和哲学联系在一起,老师讲了很多,一些圣贤之士,像孔子,庄子等,都由水出发,引起了一系列的哲思。
在对古人博大精深的思想佩服之余,这些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水文化的理解。
尤其印象深刻的是老师给我们解释过这样一段话: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
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
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语句行中,体现了对水的赞美之情。
还有一些耳熟能详的,像“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知者动,仁者静”“君子之交淡如水。
”以前对这些都了解得很片面,也没想过古人为什么老拿水的特点来比喻人的美好德行。
而通过一番学习,我不仅对这些名言的了解更为生动,同时对水的认识又多了一点点。
课后我在图书馆借阅了一些相关书籍,认真研读,收获颇多。
现在,我对水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水文化可以说就是人类长期以来从事与水有关的水事活动所产生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集合。
水文化作为我国众多文化中的一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水的斗争中形成的关于水的各种传说、民谣、小说、诗歌等艺术形式的总称。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的特点决定了我国水文化内容的丰富和底蕴的深厚。
水文化作为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一员,是古人与水打交道的历史见证,是先进的管理水、利用水的历史记载。
大禹的研究报告大禹的研究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大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英雄人物之一,他是夏朝的开国君主,也是伟大的治水英雄。
研究大禹的事迹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治水、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的搜集和分析,探索大禹治水的传说和实际情况,了解他的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并分析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考古研究和历史研究等方法,借助于相关的史书、碑文、传说和考古发现等资料,对大禹的事迹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
三、研究内容1. 大禹治水的传说和事实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有着广泛的传播和流传,但其中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历史情况,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
本研究将对大禹治水的各种传说进行梳理和分析,同时结合考古和地理等资料,探寻其中的真实成分。
2. 大禹的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大禹治水的成功不仅仅是凭借其个人的勇气和毅力,更有赖于他的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
本研究将分析大禹在治水过程中的策略和决策,揭示他的领导风格和管理方法,探讨其成功的原因。
3. 大禹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大禹治水的传说和事迹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影响深远。
本研究将分析大禹的形象在文学、艺术、传统节日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表现,探讨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塑造和影响。
四、研究进展目前,本研究已经对大禹的治水传说和事实进行了初步的搜集和整理,并对相关资料进行了鉴别和分析。
此外,本研究还参考了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大禹的治水原理和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预计将得出以下成果:1. 对大禹治水的传说和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其中的真实成分;2. 对大禹的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析,探讨其成功的原因;3. 对大禹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塑造和影响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讨论。
六、研究前景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治水和政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对大禹的研究,还可以启示人们在今天的治理和领导工作中的启示和借鉴。
大禹神话的现代解读
王炎
【期刊名称】《中华文化论坛》
【年(卷),期】2010(0)4
【摘要】神话背后有历史。
大禹史迹最显赫的三处地域是山东(河南)、浙江和四川。
山东(河南)一带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区,浙江和四川在上古时期是华夏文明的边缘地带,大禹神话的"整合"过程,就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融的结果,反映了华夏民族形成中的历史层垒。
【总页数】7页(P13-19)
【关键词】大禹神话;遂公盨;“鬼治主义”;历史层垒
【作者】王炎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2
【相关文献】
1.独特的现代神话世界--从神话-原型批评解读尤多拉·威尔蒂的作品 [J], 郭立颖
2.基于地域文化的滨水绿地设计——大禹神话园解读 [J], 王忠宝;熊运华;叶眉
3.神话中折射出的现代价值——解读纳西东巴经神话《神鹏与署争斗的故事》 [J], 宋丽;周焱
4.《诗经》中大禹神话解读 [J], 袁小云
5.《诗经》中大禹神话解读 [J], 袁小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代码00321)第一大题:单项选择1、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 C )• A.文学• B.文章• C.文化• D.精神文明2、《老子·五十八章》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这句话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是( C )• A.整体思维• B.类比思维• C.辩证思维• D.抽象思维3、下列关于“中庸之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中庸”是由周公提出来的• B.“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C.“中和”意为“除掉两端只取中间”• D.“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好的教学原则与方法4、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著名道士是( C )• A.寇谦之• B.陶弘景• C.孙思邈• D.葛洪5、"以物比德"属于( D )• A.整体思维• B.伦理思维• C.辨证思维• D.类比思维6、佛教的创始人是( C )• A.张道陵• B.葛洪• C.释迦牟尼• D.孔子7、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 A )• A.什伍里甲制度• B.郡县制度• C.户籍制度• D.宗法制8、宫廷文化属于( A )• A.上层文化• B.底层文化• C.市民文化• D.中层文化9、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从春秋至西汉时期,便进入了( B )•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 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10、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 B )• A.《刑书》• B.《法经》• C.《秦律》• D.《汤刑》11、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 B )• A.《说文解字》• B."书同文"• C."文字神赐"• D."圣人造字"12、南北朝时期,北方处在游牧人群向农业居民转化的时期,但占有很大比重的仍是( C )• A.农业及牧业经济• B.农业及狩猎经济• C.牧业及狩猎经济• D.农业经济13、《尧典》载于( D )• A.《春秋经》• B.《竹书纪年》• C.《古石经》• D.《尚书》14、老子认为,取法“自然”,就需要( C )• A.“治身”• B.“治人”• C.“治心”• D.“治学”15、名家公孙龙及惠施的理论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即( C )• A.“人”与“物”的关系问题• B.“虚”与“实”的关系问题• C.“名”与“实”的关系问题• D.“主”与“客”的关系问题16、传说车的发明者是( B )• A.高车部• B.黄帝• C.鲁班• D.伏羲17、我国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 D )• A.预测天气• B.研究天体运行• C.研究太阳• D.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18、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医学专著《洗冤录》的成书时代是( B )• A.唐• B.宋• C.元• D.明19、秦汉时期,郡县制全面取代( C )• A.井田制• C.分封制• D.昭穆制20、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君王的首要职责是( D )• A.树立权威• B.军事征伐• C.休养生息• D.沟通天神21、春秋时期,最早推行什伍制的列国是( A )• A.齐国• B.鲁国• C.晋国• D.秦国22、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为( A )• A.三纲• B.五常• C.五伦• D.十教23、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 A )• A.24个• B.25个• C.26个• D.27个24、古代的云贵高原作为民族杂居地区,曾被称作( D )• B.“南蛮”• C.“西南蛮”• D.“西南夷”25、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C )• A.血缘• B.地缘• C.亲亲• D.同门26、现存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 A )• A.《淮南子》• B.《开元占经》• C.《四时纂要》• D.《四民月令》27、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或不能直呼其名的文化事象称作( C )• A.语系• B.语音• C.避讳• D.崇拜2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运用的汉语汉字修辞格是( A )• A.回文• B.顶真• C.对偶• D.析字29、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发生在( B )• A.秦汉时期• B.汉唐时期• C.宋明时期• D.明清时期30、提出“创造一兼东西文明特质、欧亚民族天才之世界的新文明”之预言的是( C )• A.孙中山• B.蔡元培• C.李大钊• D.章太炎31、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是在( C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代• C.汉代• D.唐代32、下列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制措施的是( A )• A.迁都北京• B.改用汉胜• C.定族姓• D.迁都洛阳33、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在隋代称作( A )• A.内史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中书省34、“文化”一词中,“化”的本义是( D )• A.化学• B.文学• C.化解• D.改易35、《礼记·曲礼》说:“天子死曰崩,诸候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大禹文化研究概论大禹文化,是指围绕中国历史上的传说人物大禹展开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和研究。
大禹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伟大君主和文化英雄,是夏朝的创始人。
他以治水英勇无畏的事迹和对人民的无私奉献而闻名于世。
大禹文化研究概论旨在探讨大禹文化的渊源、内涵、发展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大禹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发展。
早在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尚书》等国家级典籍中,大禹就已经被载入史册。
从史前时期的部落社会到封建社会,大禹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都有独特的表现。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大禹被尊奉为至高无上的神明,是治理河山和流水的巨人。
而在后来的历史时期,大禹则被理解为一位智慧卓越,仁政为民的伟大君主。
大禹文化的内涵丰富多样,包括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
在宗教方面,大禹被尊奉为神明,有专门的庙宇和神龛用于祭祀。
在哲学方面,大禹被赋予了治天下之道和治水智慧,被视为智慧的象征。
在文学和艺术方面,大禹的故事成为了传世的经典,被广泛用于诗词歌赋、戏曲、绘画等文艺作品中。
大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大禹的治水事迹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典范,对中国的灌溉工程和水利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大禹文化强调了勤劳、智慧、奉献和谦虚等价值观念,对中国人民的道德风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大禹文化也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和宗教等方面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当前,大禹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学者们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考古发现的分析,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对话,致力于进一步探索大禹文化的历史渊源、现实意义和未来发展。
总结来说,大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着浓厚的历史渊源,又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大禹文化在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都有着丰富的表现和影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塑造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传承大禹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也可以找到新的文化价值和发展路径。
大禹文化研究概论引言大禹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介绍大禹文化的概念和意义,探讨大禹文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以及对大禹文化的历史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
什么是大禹文化大禹文化是指以传说中的大禹为核心,以治水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形态。
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治水英雄,他在远古时期成功治理了洪水,为中国社会的开展和进步奠定了根底。
大禹文化是围绕大禹及其治水事迹所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信仰体系、文化传承和艺术表达等形式的综合体。
大禹文化的意义大禹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首先,大禹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局部,它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治理自然灾害的智慧和勇气。
其次,大禹文化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环境变迁的适应和应对能力,具有启示意义。
此外,大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开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大禹文化的研究方法大禹文化的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
首先,可以通过考古学的手段,寻找与大禹相关的遗址和文物,探索大禹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
其次,可以通过文献研究,深入挖掘古代文献中关于大禹和治水的记载,揭示大禹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念。
此外,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也可以用于分析和解读大禹文化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
大禹文化的研究内容大禹文化的研究内容包括多个方面。
首先是大禹的生平和事迹研究,通过对大禹的生平及其治水实践的考察,揭示大禹形象的形成过程以及大禹治水思想的内涵。
其次是大禹信仰和祭祀文化的研究,通过对大禹信仰和祭祀活动的考察,了解大禹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承和开展。
此外,还可以进行大禹文化与其他文化元素的关系研究,如大禹文化与水文化、神话传说等的关系等。
大禹文化的历史价值大禹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首先,大禹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智慧的集中表达,为后世治水英雄提供了典范和典范。
其次,大禹文化代表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中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开展具有深远意义。
论《汉书》中的大禹文化江远胜【摘要】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经统计,《汉书》有120篇,其中有40篇涉及大禹文化,占所有篇目的三分之一.《汉书》中的大禹文化史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源自先秦典籍,二是源自《史记》.《汉书》所记载的大禹文化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主要表现为:能为《汉书》编纂服务;进一步丰富大禹文化学的内容,巩固大禹文化学的地位;为大禹文化考证提供文献依据.后人研究大禹文化,考证夏代历史,应该重视《汉书》所记载的大禹文化内容.【期刊名称】《文教资料》【年(卷),期】2018(000)007【总页数】3页(P59-60,83)【关键词】班固;《汉书》;大禹文化【作者】江远胜【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正文语种】中文引言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史书。
全书由12纪、8表、10志、70传组成,共100卷,120篇,记载了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230年间的历史。
《汉书》虽是一部断代史,但其内容包罗万象,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先秦至西汉社会的方方面面。
《汉书·叙传第七十下》云:“凡《汉书》,叙帝皇,列官司,建侯王。
准天地,统阴阳,阐元极,步三光。
分州域,物土疆,穷人理,该万方。
纬《六经》,缀道纲,总百氏,赞篇章。
函雅故,通古今,正文字,惟学林。
”[1]1082《汉书》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大禹文化即是其中一类。
本文旨在全面揭示《汉书》中的大禹文化,以期为大禹文化研究提供参考。
一、《汉书》中涉及大禹文化的篇目与内容统计《汉书》中涉及大禹文化的篇目及其中包含的大禹文化内容如下表所示:序号篇目大禹文化内容1武帝纪第六咎繇对禹,曰在知人,知人则哲,惟帝难之2 异姓诸侯王表第一舜禹受3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禹作司空,平水土4 古今人表第八禹、稷、与舜为善;鲧妃;禹妃;禹子5律历志第一上舜禹相传6 律历志第一下舜让天下于禹;鲧生禹7礼乐志第二禹作《夏》乐8刑法志第三夏作禹刑;禹制肉刑9 食货志第四上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10 郊祀志第五上禹封泰山,禅会稽;禹疏九河,决四渎;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11郊祀志第五下以夏禹配食官社12 五行志第七上禹得《雒书》;鲧则殛死,禹乃嗣兴;禹卑宫室13五行志第七中之上禹功14 地理志第八上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禹锡玄圭;《禹贡》;Η ,夏禹国;禹冢、禹井序号篇目大禹文化内容15 地理志第八下《禹贡》;夏禹之国;大禹后裔16 沟洫志第九禹堙洪水,过家不入门;《禹贡》;禹功17 艺文志第十《大禹》三十七篇18 楚元王传第六大禹品德;禹葬会稽;帝舜戒伯禹19贾谊传第十八使禹舜复生20爰盎晁错传第十九大禹求贤21 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大禹品德;禹王诸侯22 董仲舒传第二十六尧得舜、禹、稷、、咎繇;舜以禹为相23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禹不能名,不能计24 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大禹治水;禹汤积德,以王天下25 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禹本纪》26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司马迁上会稽,探禹穴27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禹、汤之名28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下孔子称禹曰“无间”;《禹贡》29东方朔传第三十五大禹之事30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尧舜禹汤31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禹贡》32韦贤传第四十三夏禹受命而王33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大禹治水;禹功34 扬雄传第五十七上勤大禹于龙门;禹任益虞35儒林传第五十八《禹贡》36西域传第六十六下大禹序西戎37 王莽传第六十九上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伯禹锡玄圭38 王莽传第六十九中夏禹有圣德;《禹贡》之九州39叙传第七十上舜命禹40 叙传第七十下《洛书》赐禹从上表可以看出,《汉书》涉及大禹文化的篇目共40篇,占所有篇目的1/3,其中包含的大禹文化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大禹文化研究综述大禹及夏文化研究,历来是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重要研究对象。
本世初至建国前,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出了一批成果,提出的见解阻碍深远,至今仍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其研究要紧集中在关于夏代社会及夏民族、夏代地理、夏商周之关系等方面。
建国以来,包括夏禹文化研究在内的先秦历史的研究始终没有间断过。
1977年11月, 在河南省登封县王城岗遗址进行了一次现场会,此后因种种缘故,研究工作一度显得沉寂。
相反,在香港及海外,夏文化研究颇显活跃。
1982 年, 香港中文大学和1990年美国洛杉机加州大学均召开过夏文化研讨会。
美国华裔学者周鸿翔教授于1990年编辑推出了一部《夏史夏文化研究书目》。
80年代初期恢复建立的中国先秦史学会引领和组织全国各地史学界的专家、学者进行广泛深入、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大批成果。
1985年,中国先秦史学会编辑了《夏史论丛》一书;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主办的不定期出版的内部刊物《先秦史研究动态》,到目前为止已出版30多期,每期收录的10多篇论文中,许多涉及大禹及夏文化。
1987年,孙淼先生的《夏商史稿》问世,其中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写夏史;1988年,郑杰祥先生的《夏史初探》印行,更是第一部夏史专书。
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石林先生整理的徐旭生先生遗著《尧、舜、禹》(上、下),分不刊载于《文史》9、40期,共5余字,是较为系统地研究尧、舜、禹的专著。
近几年来,先秦史学会先后与河南、安徽、山东等省、市的有关部门联合召开大禹及夏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将与会代表提供的论文辑集出版,大大地促进了全国各地大禹及夏文化研究工作向着纵深进展。
国务院1999年启动组织的多学科合作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由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牵头,2001年已时期性完成商周时期的工作,并发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时期成果报告》,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近年来人类遗传基因研究进展迅速,关于中华各民族的起源、形成、融合诸问题的研究,可望取得新的成果。
此将笔者所了解到的全国各地大禹及夏文化研究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四川省1.大禹故里北川的研究活动据史籍记载和专家、学者考证,大禹这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就出生在北川。
这是北川的骄傲,也是北川的财宝。
尽管历史上不乏有识之士对大禹进行过研究和颂扬,但零星分散,断断续续。
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川对大禹的研究热火朝天,广泛深入,成果颇丰。
这一研究从文史工作者单个分散的研究进展为县委、县政府有组织地进行研究;从对大禹出生地的研究进展到对大禹困难奋斗、无私奉献、造福万民的民族精神的研究;从对大禹这一历史人物的研究进展到对整个夏文化的研究;从对大禹及夏代史学的研究进展到对古代民族学、水利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研究。
这一研究从北川扩大到绵阳、四川省,直至全国范围内众多的专家、学者参加。
研究的目的特不明确:弘扬大禹精神,促进北川经济和社会的进展。
1986年7月,在县委、县政府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禹里乡和甘溪乡的同志不约而同地提出开发禹穴沟和猿王洞旅游资源的方法,得到县上的支持。
后来猿王洞的迅速开发,激发了县内开发旅游业的兴趣和热情。
1987年,成立县外事旅游办;由县政协、县志办、文化馆的文史工作者通过几年研究,因此年底编印出《禹生北川》一书,在县内外产生了较大阻碍,使更多的干部和群众明白北川是大禹故里,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大禹故里风景名胜、自然风光的价值,引起了省、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
1988年5月,副市长李举之带领市外事旅游办的同志到禹穴沟、石纽山考察,给予专门高评价,鼓舞北川开发这一旅游资源。
1989年5月,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中的内行和有关专家到禹穴沟和青城后山进行比较考察,认为大禹故里确实具有旅游开发价值。
为此专门给市委、市政府写了报告,就大禹的历史地位和大禹故里的人文资源、自然景观、羌民族风情、交通条件、开发前景等方面进行分析,确信了大禹故里的开发价值,希望市上进一步给予重视。
同年6月,李举之等再次到北川考察,作出四点指示:建立专门班子,确定一位副县长或县委常委负责;开展对大禹的专门研究;搬迁禹里乡政府(今禹穴办事处),恢复禹王宫;请城建部门搞规划设计。
紧接着,县委书记朱树林召集四大班子领导对开发大禹故里,开展大禹研究作了专题研究。
决定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勤帜牵头,具体工作由外事旅游办负责。
城建局立即请绵阳市建委规划处进行规划;交通部门负责修路,林业局加强了禹穴沟、治城(今禹里)一带的绿化;水电局抓禹穴沟的水土保持;宣传、文化部门拍摄照片和电视专题片,进行对外宣传,对羌族民歌、羌族锅庄舞进行收集整理和普及。
交通部门会同旅游办,1989年9~12月,仅用三个月时刻,修好了禹穴沟内4公里游山道和6个阁楼,架桥4座。
11月,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规划论证会在北川召开,省、市有关专家熊世尧、王文才、席世红等出席,李举之副市长专程到会讲话。
规划论证会上,专家们一致主张规划高规格、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分步实施;主张恢复禹王宫、神禹故里坊,在治城(今禹里)修建大禹纪念馆;支持苦竹坝电站上马,在苦竹坝和漩坪之间形成8公里的大禹湖。
1989年12月下旬,朱树林、母广轼、陈勤帜、邓德荣等两次去成都看望了对大禹研究和大禹故里开发特不关怀的四川省原副省长、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资深文史专家、96岁高龄的张秀熟老前辈,向他汇报了大禹故里的恢复建设情况,张老特不快乐,认为这是一件大事,不仅是北川、绵阳的大事,也是四川省乃至整个华夏子孙的大事,希望抓好。
1990年3月,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大禹故里为市级风景名胜区。
4月,陈勤帜带领有关人员到茂县、汶川实地考察了汶川的石纽山、禹迹等,与汶川县的文史工作者座谈,了解汶川对大禹出生地的研究状况。
知己知彼,感到禹生汶川的史料依据、历史遗迹依据都远远不及禹生北川充分,增强了对“禹生北川”的研究、宣传和开发大禹故里的信心。
5月2日,李德书在《绵阳日报》发表《禹生石纽在北川》一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5月5日,“禹生石纽”考察座谈会在北川召开。
省社科院、四川大学、省民委、省水电厅的专家以及绵阳、北川的文史、民族、水利工作者30多人参加。
朱树林、梁安礼、蹇洪秀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
陈勤帜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研究大禹、开发建设大禹故里的目的、意义和已做的工作,阐述了禹生北川的依据等,省社科院院长陈世新、研究员李有明、胡大全,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常正光、副教授周九香,绵阳市高显齐、钟利戡、李德书、郑定理等在会上发言。
专家们一致认为开发大禹故里,研究大禹,彰扬大禹功德,关于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振奋民族精神意义重大;专家们认为大禹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夏朝是存在的,禹生北川依据充分;专家们还一致主张成立大禹研究会,有组织地开展研究和交流,爱护大禹遗迹,加快大禹故里的开发建设。
座谈会后,陈勤帜撰写的《禹生石纽考察研究会综述》在《绵阳日报》和《绵阳论坛》发表,产生了良好的阻碍。
此后,一方面抓文史资料的整理,由县政协文史干部王清贵、市政协文史委主任钟利戡负责。
从130多种古籍文献中,辑录出有关大禹的史料10多万字,编成《大禹史料汇合》,原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诗书画院院长杨超题写书名,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文物指导委员会名誉主任、文史专家张秀熟作《序》,由巴蜀书社出版。
一方面筹备成立大禹研究会,由县外事旅游办负责。
他们在较短的时刻内分不与北京、哈尔滨、成都、重庆、绵阳、德阳、广元、乐山、北川、江油、阿坝州及陕西石泉、浙江绍兴等地有关人士近百人取得联系。
1990年10月16~19日,先后在绵阳、北川召开四川省大禹研究会筹备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大禹142代孙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姒元翼、北京图书馆外采部副研究员黄登培、浙江绍兴大禹陵文管所所长陈观荣,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冉光荣、副教授马德真、周九香,川师大历史系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谢元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赵殿增,南坪县外事办主任张善云,绵阳市政协主席李举之、副主席高显齐,市人大副主任蒋安忠,市政府副市长向正,省、市报刊、电视台记者,以及北川县党政领导朱树林、梁安礼、尹昌贵、涂长清、陈勤帜、蹇洪秀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共50多人。
筹备会上,讨论了《四川?大禹研究会章程》,推举出四川省大禹研究会领导成员。
同时,围绕“禹生石纽”展开了学术交流,到会的省内外专家学者用大量史实,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三个问题。
一、夏王朝是存在的,大禹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二、禹生石纽在北川;三、弘扬大禹精神意义重大。
与会专家、学者于筹备会前后撰写论文27篇、10多万字,由陈勤主持编辑成《大禹研究文集》,内部印刷出版,张秀熟为该文集题词:“华夏之光,源远流长。
”1991年10月,中共北川县委宣传部、北川县政府旅游办联合编写了《大禹故里──北川》一书,其中“禹里揽胜”部分收录了探讨“禹生北川”的文章10篇。
1991年11月6日,经四川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审查同意,省民政厅批准登记的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在北川县人民政府第一会议室召开成立大会。
各地会员代表和中央、省、市、阿坝州、北川的专家学者、有关领导、新闻记者共87人参加成立大会。
会议讨论通过了研究会章程,产生了研究会领导成员:张秀熟、廖伯康、杨超、韩邦彦、何雨农、姒元翼任名誉会长;周礼成、李绍明、高文任顾问;李举之任会长,高显齐任常务副会长,马敬洪、冉光荣、王泰昌、杨吉生、蒋安忠、肖宗弟、蹇洪秀任副会长,陈勤帜任秘书长,邓德荣、李德书、钟利戡、黄成发任副秘书长,常务理事18名,理事49名。
名誉会长杨超、何雨农不顾年高岁大,专程出席了成立大会;98岁高龄的张秀熟发了贺电,并发表书面讲话。
1992年3月,陈勤帜带领何元兴、邓伟赴河南郑州、禹州、登封、偃师、山西夏县等地考察,联络关怀大禹及夏文化研究的有志之士。
访问了夏史专家,翻阅了这些市、县的地点志,与当地文史工作者座谈,搜集有关大禹的图片;到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和夏县禹城遗址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情况,发觉禹生中原的讲法只是民间传讲,缺乏史料证据,中原诸地的地点志一致记载为“禹生西羌石纽”。
7月2~5日,首次全国“大禹及夏文化研讨会”在北川召开,来自中纪委、中国社科院、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北京文物局、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社科院、哈尔滨、陕西石泉、河南禹州、川大、川师大、川师院、省社科院、省民委、省民研所、省水电厅、省地矿局、省社科联和绵阳市、北川县的专家、学者、有关领导共8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长李举之致开幕词,四川省政协主席廖伯康、副省长韩邦彦、老领导杨超等作重要讲话,中纪委研究室主任张黎群,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孟世凯,北京大学历史系年轻学者孙华,河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夏史专家郑杰祥,北京图书馆分馆馆长、研究员徐自强,川大历史系教授、闻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冉光荣以及姒元翼、黄登培、何雨农、周锡银、李绍明、周九香、姚政、谢元鲁、程玉书等30多位专家学者在会上交流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