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7
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传说人物,大禹治水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工程师和水利专家,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经典代表。
大禹治水的历史意义和影响不仅体现在中国古代,也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社会和未来的发展。
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大禹为夏朝第一任君王启的姬族大臣后代。
传说大禹在治水之前,先后娶了舜的女儿涂山氏和尧的女儿涂珠为妻,前后任水官,屡次派遣治水,然而都没有解决问题。
于是,尧令大禹掌管天下水利,大禹发动了三次的巨大治水工程,终于克服了各种困难,治理了涝灾、旱灾,最终平定了河洛流域的水患。
从此,大禹变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治水之人,国家于是进入了一个水利安宁的新时期。
大禹治水的历史意义中国的治水工程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因为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它的经济和文化都与水息息相关。
大禹之所以成为中国治水工程的代表性人物,是因为他在治水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大禹治水的成果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一、治水技术成就显著大禹治水过程中的技术含量非常高,他提出了许多治水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治水工程技术水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大禹首先明确了“水往低处流”的原则,这对于治理水患非常有帮助;大禹发明了一种称为堰的设施,使水流驱动了水车,当时这是一项创新的技术;还有,大禹使用了一种叫作“三坝六堰”的水利建筑,用于控制河水流量和水深,可以说,他的技术创新和改进极大地推进了治水的进程。
二、开创了民族文化的新篇章大禹治水的过程也促进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
治水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科技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禹涉猎了许多科技领域,并将治水的经验和想法写在了一本叫做《大禹治水》的书中,这可以被视为一种学术成果,为汉字篆刻和古文字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三、拓展了国家治理模式大禹治水的方法和手段对中国古代治国治理模式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将治水上升到了国家治理的层面,将治水视为治理国家安危的关键所在,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方法和体系,为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方面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中国神话人物大禹简介禹,姒姓,名文命,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孙子。
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
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
禹之子启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
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
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古涂山氏国今安徽怀远人,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大禹是中国神话时代的最后一人,国家历史上的第一人,他所创立的家天下制度,可被视为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的分水岭。
早期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
出生在汶山石纽地区,母亲是有辛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
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
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
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
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
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
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
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
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
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
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
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
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
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
大禹有关的历史典故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伟大的治水英雄,他以智慧和毅力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使人民免受洪水的侵袭。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了人们学习的典范和激励。
大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就展现出了超出常人的智慧和勇气。
他对于水的特殊感知能力使他能够预测洪水的到来,并及时采取措施来防止灾难的发生。
在人们的期望下,大禹接受了治理洪水的重任。
大禹首先深入了解了洪水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并通过实地调查和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了解到洪水的规律和危害。
他提出了“以水为喻”的治水理念,即要顺应水的自然规律,通过调整河道、修建堤坝等方式来控制洪水。
这一理念成为了后来治水的基本原则,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
为了更好地治理洪水,大禹集结了一支庞大的队伍,组织了数次人力和物力的调配,动员了全国各地的人民来共同参与治水工作。
他亲自带领队伍,冒着生命危险,奋力开辟河道,修筑堤坝,拓宽河床,确保了水流的畅通。
他还制定了严格的水利管理制度,确保了治水工作的有序进行。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大禹终于成功地解决了洪水问题,使人民免受洪灾之苦。
他的治水成就被人们广泛传颂,成为了一代传奇。
大禹治水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使人们明白只要付出努力和智慧,就能够战胜困难,创造美好的未来。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传承至今,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
他的勇敢和智慧,以及他对人民的关怀和担当,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力量。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于面对挑战,就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大禹治水的故事是人类智慧和毅力的结晶,也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力量,以大禹为榜样,努力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铭记大禹,传承他的精神,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史记中大禹的故事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那你知道史记中大禹的故事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史记中大禹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中大禹的故事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
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
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
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
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
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
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
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仅仅三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
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
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
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
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
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
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
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大禹治水大禹的品质
大禹治水的故事中体现了大禹的多种优秀品质:
1. 公而忘私:大禹为了治理洪水,常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尽管他的父亲因治水而死,但他仍然敢于直面困难,一心为民。
这体现了大禹的公而忘私精神。
2. 恪尽职守:在面对治水的难题时,大禹努力解决,积极面对。
为了治水,离开家乡十几年,这体现了他对责任的恪尽职守。
3. 从善如流:大禹能广泛听取意见,知人善任,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并得到大家的拥护。
这种事事为民考虑的精神品质值得所有人学习。
4. 以身作则:大禹无论是从政、治水、个人生活等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5. 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改革精神:大禹虚心向各民族学习,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水方法。
这体现了他的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改革精神。
总的来说,大禹治水的故事中体现了大禹的公而忘私、恪尽职守、从善如流、以身作则和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改革精神等优秀品质。
大禹的神话故事禹,姓姒夏,名文命,字高密,他是黄帝的七世孙、颛顼的五世孙。
有关一些大禹的神话故事你看过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大禹的神话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大禹的神话故事篇一大禹治水后,舜将帝位禅让给了他,他当上了天子,统领了天下万民。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去过不少地方,当了天子,便想去更多地方了解民情,于是便去巡游四海。
大禹巡游四海,去过好多好多稀奇古怪的国家,我们就捡些要紧的说说吧!到了东海,大禹登上波谷山,猛抬头吓了一跳,哈呀,面前站着一个巨人,大禹伸长胳膊还不及人家的腿长。
巨人双腿一叉,站在路上,大禹一行人在胯下钻过还宽敞好多。
他们这是到了大人国。
大人国的人为什么这么高大呢?原来他们要在肚子里长36年才出生,一落地就会走路,就会说话。
在大禹他们看,巨人不是走路,是在腾云驾雾。
他们的腿太长了,可以从这个山头跳到那个山头,从这条沟谷跨到那条沟谷,远远看去这哪里是行走,简直是在云端飘飞嘛!离开大人国,大禹来到了小人国。
这小人国的人个个都小,最高的个头不过三尺,大多数人也就是几寸高。
国中还盖了个什么门,号称天下第一,可大禹根本无法从下边钻过去。
大禹说他们个子小,小人国的人不以为然,说比他们小的人多的是。
小人说着弯腰捡起一只蜗牛,指着左角说,这儿是触氏国;指着右角说,这儿是蛮氏国,还让大禹看,触氏国的国王正早朝呢!大禹接过蜗牛,瞪大眼睛,却什么也看不见,哪有什么人早朝呢?小人国的人还种庄稼,土地大小也就像草帽,像袄褂。
他们劳作一天,还除不完一块地上的草。
除草时,人们不时左顾右盼,只怕鹄鸟来了。
那鸟张开嘴一口就会把一个人吞下肚去。
每年各村都有被吞食的人们。
鹄鸟吞食了人那就会变成鲲鹏,长生不老且不说,若是腾飞开来,那可是大鹏展翅,一日千里呀!大禹最受欢迎的国家是独眼国。
独眼国的人每人仅长一只眼睛,你说怪不怪?你别说人家怪,人家还说长两只眼睛的是怪人。
有一天,国家聚会,说要是能把长两只眼睛的怪人捉一个回来,关在笼子里让人们参观,准能挣大钱。
大禹治水的历史文化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伟大成就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大禹治水的历史文化。
一、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大禹治水是发生在中国古代商周时期的一项伟大工程,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频繁发生的洪水灾害。
当时中国的水利措施非常落后,加之暴雨不断,引发的洪水灾害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和损失。
于是商朝的太康和帝命令大禹进入治理,大禹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领导能力,将水利措施推向了巅峰。
二、大禹治水的历史价值1.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
2. 大禹治水成功地解决了当时频繁的洪水灾害,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大禹治水提高了人们的自救能力和在灾害面前的应变能力,也使人们相互之间更加团结,建立了深厚的民族团结意识。
三、大禹治水的历史文化传承1. 大禹治水的历史被较好地保留下来,如《山海经》、《禹贡》等文献和《庐山记》、《黄粱梦》等文学作品中,都有大禹治水的载入。
2. 大禹治水的历史也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国文化传统之中,如大禹的儒家思想、革命精神等等。
3. 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传统的水利技艺,也是受到大禹治水的影响。
例如,长江三峡的石柱、水道等,都是在大禹治水之后,由工匠们所创造的。
四、大禹治水的现代应用1. 在当代,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关注水利问题。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水利措施的佳作,其工程思想和经验可以为现代的水利工程提供借鉴。
2. 大禹治水的数字化应用,例如虚拟仿真和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帮助现代水利工程更快速,更精准地进行规划、设计和执行。
3. 大禹治水的历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其应用价值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以上就是关于大禹治水的历史文化的一些简单介绍,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其价值与意义,不仅体现在历史文化传承中,也体现在现代化进程中。
通过对大禹治水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为什么大禹治水能够成功?
大禹是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一位帝王,他以治理洪水而闻名。
大禹能够成功治水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智慧和才能:大禹被认为是一位智慧过人、聪明能干的君主。
他深刻理解水文地理和水利工程,能够准确判断水患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他通过调查研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治水方案,包括修建堤坝、开挖渠道、疏浚河道等,有效地控制了洪水。
2. 勤奋和毅力:大禹治水的过程非常艰苦和漫长,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据传,大禹花了九年时间游历各地,实地考察和治理水患。
他不怕困难和艰辛,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成功地解决了洪水问
题。
3. 人民支持和参与:大禹治水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和参与。
他积极倾听民众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人民共同参与治水工作。
通过鼓励人民的合作和努力,形成了一种整体的力量,使治水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4. 善于团队合作:大禹治水的过程中,他善于团结和协调各方力量。
他组织了一支由各地贤能之士组成的团队,共同研究和解决水患问题。
他注重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和优势,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工作团队,共同推动治水工作的进展。
综上所述,大禹治水能够成功是因为他具备智慧和才能,勤奋和毅力,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参与,并善于团队合作。
他的成功经验也成为中国古代治水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禹神话故事大禹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立国始祖。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大禹神话故事,希望对你有用!大禹神话故事篇1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
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
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
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
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大禹神话故事篇2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
禹的父亲叫鲧,算起来,他还是黄帝的后代。
他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
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
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
大禹、冉駹与羌族巫文化渊源2013-01-14 15:40 |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2012年第1期 | 作者:徐学书汉唐文献记载大禹生于汶山郡广柔县石纽山,其地即今岷江上游汶川县域北部羌族聚居区的绵虒镇石纽山。
汉唐文献记载大禹生于汶山郡广柔县石纽山,其地即今岷江上游汶川县域北部羌族聚居区的绵虒镇石纽山。
古史传说记载大禹为华夏部落联盟首领暨最高巫师,后世道教巫师端公和羌族巫师释比皆奉大禹为始祖。
岷江上游地区在先秦时期为古蜀人支系建立的冉駹(尨)古国所在地,冉駹的巫师在商代为商王重要的巫师贞人。
今日聚居于岷江上游的羌族与古冉駹人具有重要渊源关系,并且较为完整地保存着古老的巫文化。
笔者认为,大禹、冉駹与羌族在同一地区在巫文化上呈现的重合现象,反映了三者之间存在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羌族的巫文化是在岷江上游原生并传承了四千多年的古老巫文化活化石。
一、大禹与岷江上游的巫文化大禹是古史传说记载中黄帝与嫘祖的后裔、上古治水英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的奠基人。
大禹率领民众治水因势利导的科学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不畏艰难和身先士卒的勇敢精神及其对建立国家和凝聚民族的伟大贡献,成为后世敬仰、历代颂扬的人文典范,被尊为功高盖三皇的伟大“圣王”。
关于大禹的出身地,虽然在西汉中期以前的文献中原本无明确记载,但皆公认大禹生于西羌,故《史记·夏本纪》等多篇西汉著述皆记载:“禹生于西羌”。
称大禹生于汶山郡石纽刳儿坪始见于西汉扬雄收集蜀中典故所著《蜀王本纪》:“禹本汶山广柔人也。
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
《三国志·蜀书》载蜀人秦宓称:“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是也”,三国蜀人谯周作《蜀本纪》亦记载:“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
2004年在三峡库区重庆市云阳县旧县坪考古工作中发现的东汉《景云碑》﹝1﹞,记述大禹后裔伯沇(魏启鹏先生考证即夏王“伯杼”)循大禹之迹中兴夏朝,有:“先人伯沇,匪志慷慨,术禹石纽、汶川之会”语句,这里的“汶川”为岷江上游别称(汉代称岷江上游为“江源”、“汶江”、“汶川”、“汶水”,非指后来才有的汶川县。
今汶川县治地在汉武帝时为汶山郡治绵虒县,西晋更绵虒县名为汶山县,南朝梁时因汶山县西临汶川始更县名为汶川),证明两汉三国时期人们所说的大禹出生地石纽在岷江上游。
因此,禹生石纽很可能为蜀中广泛流传的古老传说。
此后,魏晋时期《帝王世纪》记载:“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也。
”东晋《华阳国志》记载:“石纽,古汶山郡也。
崇伯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禹于石纽之刳儿坪,夷人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过逃其野,不敢追,云畏神禹。
”唐代《括地志》记载:“茂州汶川县石纽山在县西七十三里”,《元和郡县志》汶川县条下亦记载:“广柔废县,在县西七十二里。
汉县也,属蜀郡。
禹本汶山广柔人,有石纽邑,禹所生处,今其地名刳儿畔。
”唐代汶川县治地在今汶川县治威州镇姜维城台地上,西汉为汶山郡治地,唐末迁维州于此,宋代置威州,至今仍残存部份唐宋夯土城垣残段。
唐末五代大学者杜光庭《青城记》称:“禹生于石纽,起于龙冢。
龙冢者,江源岷山也。
有禹庙镇山上,庙坪八十亩。
”所言江源岷山石纽亦为今汶川石纽山。
直至北宋欧阳修著《新唐书·地理志》,始出现大禹生石泉县(今北川县)石纽山的说法,至南宋方出现以石泉县为汉广柔县地说法。
古史文献记载大禹治水功成后于会稽山(涂山)会盟诸侯计功。
据《景云碑》记述的:“先人伯沇,匪志慷慨,术禹石纽,汶川之会”语句,大禹曾有“汶川之会”的重大事件。
按“会”的本意指盟会,《周礼·春官·大祝》记载:“四曰会”,郑玄注称:“会,谓会同盟誓之辞”,又引郑司农言:“会,王官之伯命事于会”。
因此,“术禹石纽,汶川之会”当指大禹在其故里石纽与诸侯进行盟誓的会盟事件。
据《景云碑》前后文意分析,此四句当指伯沇(伯杼)循大禹“汶川之会”故事中兴夏王朝,从而表明大禹的“汶川之会”当为导致夏王朝始兴的重大盟会事件。
结合大禹治水于“岷山导江”并最终因治水功绩而奠定夏王朝基业的历史记载,“术禹石纽,汶川之会”就应指大禹治水开始时曾在家乡石纽会盟诸侯举行盟誓,并由治理长江江源汶川(古人以岷江上游为长江江源)开始治水工程,这与治水功成而于长江下游的会稽之山会盟诸侯计功正好首尾相应。
由此,汶川石纽山既是大禹故里,又是大禹治水会盟誓师的“汶川之会”所在地,在大禹治水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禹生汶川石纽的传说,与古史传说中的大禹世系相一致。
据《史记》等史籍记载,大禹为黄帝与西陵氏嫘祖后世。
史籍记载古蜀人为黄帝后世,发祥于岷江上游岷山山区,始祖蚕丛的故地在今茂县北部的疊溪(今简写为叠溪),西汉于其地置蚕陵县。
据前人对文献记载和西周金文的考证,西陵氏为蚕陵氏之误。
嫘祖的嫘字本作从女从疊的“女疊”,表明嫘祖为出于“疊”部落的女子,其地疊溪为蚕陵所在,说明西陵氏嫘祖本为蚕陵氏女,为古蜀人女祖﹝2﹞。
大禹为黄帝与嫘祖后世,传为大禹出身地的岷江上游岷山山区为黄帝与嫘祖后世古蜀人发祥地,考古发现表明岷江上游山区4000多年前的文化遗存为古蜀文化的重要源头,其文化渊源为本土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北方南下的庙底沟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与传说中的黄帝及其后世有关)融合形成,与古史传说记载的古蜀人渊源的文化脉络一致,因此推测蜀地流传的大禹生于汶川石纽的传说应有所本源。
据地质学调查研究,近二万年以来的岷江上游多历史大地震,地震导致岷江河道形成系列堰塞湖﹝3﹞,考古发现亦表明岷江上游的古代居民在距今约6000年前仍在临近河谷地带居住,而距今5000~4000多年前则迁往了高半山地带居住﹝4﹞。
将地质学与考古学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表明在5000~4000多年前岷江上游因地震形成的堰塞湖迫使居民们迁往高半山,大禹治水“岷山导江”成为历史的需要。
治水需要强有力的领袖,而上古领袖往往既是部落首领又是最高巫师,善巫者则可借巫术及其所掌握的知识指挥号令民众。
古史传说中的大禹为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兼最高巫师,大禹世系与古蜀人同出一脉,而考古发现表明古蜀王既是最高统治者又是最高巫师。
传说中大禹为出生于岷江上游的古羌人巫师、治水方法采用疏导方法,与商代岷江上游古蜀人支系的冉尨羌人巫师担任商王朝重要巫师贞人职务(参见下文)、古蜀国杜宇末年至秦时李冰治理岷江水患采用疏导方法一致。
大禹在故乡石纽会盟诸侯誓师治水,表明大禹在治水前就应为当地部落首领兼巫师。
因此,传说中的大禹很可能为根据岷江上游古羌系统古蜀人中某位带领民众治水的部落首领暨巫师历史人物原型加以神化的英雄。
由此,也反映出大禹治水时岷江上游已经盛行原始的巫文化。
二、冉駹古国与巫文化古史传说记载发祥于岷江上游岷山山区的古蜀人,后来东进成都平原建立了“历虞、夏、商、周”的古蜀国。
而留居岷江上游的蜀人,至迟在夏代亦建立了以冉、駹(尨)二大部落为核心的冉駹古国,历商周直至西汉武帝于岷江上游置汶山郡。
此岷山冉駹古国在夏代末年曾出了一位著名国王“岷山庄王”,先秦时期著名史籍古本《竹书纪年》中记载:“后桀伐岷山,岷山庄王女于桀二女,曰琬曰琰。
桀受二女,坼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
”据周代文献记载,琬、琰二件美玉礼器作为传世之宝直至西周时期仍然供奉在朝廷西序之中。
夏桀所伐的这位岷山庄王,在汉唐时期被西夷各部奉为祖先〔5〕。
此岷山冉駹古国在商代与商王朝关系密切,在甲骨文中多有关于冉駹(駹本作尨)的记载,或单独称“冉”、“尨”,或称“冉黾羌”、“冉尨羌”,在《史记》中则单称“冉”、“駹”或合称“冉駹”。
当代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曾专门著有《甲骨文中的冉与冉駹》一文,对甲骨文中有关冉駹羌人的记载进行了考证〔6〕。
甲骨文中的“冉尨”即汉代的“冉駹”,唐代于茂州境内置有羁縻冉州并有冉山,今汶川龙溪为古尨水。
甲骨文中的“冉黾羌”,据饶宗颐先生考证指居于沔水(黾、渑又写做沔)的冉氐羌人,其地在今甘肃东南岷山北部的武都县境。
此冉駹古国在岷江上游一直延续到西汉武帝开西南夷前,《史记·西南夷列传》:“冉駹夷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
”“自笮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駹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
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
”岷江上游从夏商直至西汉中期一直为强盛一方的冉駹古国之地,考古发现表明这一时期岷江上游的居民死后皆行石棺葬,其考古学文化即岷江上游类型的石棺葬文化〔7〕,而《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有蜀侯蚕丛……,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皆表明古蜀人发祥地在岷江上游、考古发现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的居民辫发三根与成都平原古蜀人辫发三根的发式相同等等,证明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为“蜀侯蚕丛”及其国人的文化遗存。
《史记》称冉駹为“氐类”,《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氐人国在建木西”,而“建木”据古史传说记载在“都广之野”——今成都平原,可知冉駹古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又称“氐人国”。
冉駹在商代甲骨文中称“羌”,至《山海经》和《史记》则称“氐”,可为氐羌民族史研究关于氐源于羌的观点提供有力佐证,亦为古蜀人本源于羌系族群的黄帝与嫘祖之后、战国秦汉则屡屡同氐系族群相关联的文献记载提供了解释。
考古发现战国中晚期之际的茂县牟托村一号石棺墓及其陪葬坑出土文物,证明了先秦时期岷江上游古国的存在〔8〕。
在甲骨文记载中,商王每逢祭祀、礼仪、农耕、狩猎、战争、方国来朝等各种事务皆要进行占卜,而冉駹的巫师为商王朝重要的卜筮贞人。
如《殷墟书契前编》2.37.7有商王以冉人巫师为贞人卜筮内容:“丁丑卜,冉、争贞:令羽子商臣于岳”,《甲骨文录》519有冉人巫师为商王卜筮奏报结果的记载:“卜冉曰:其侑于丁牢”。
还有多条冉黽羌人入商朝、商王命冉尨羌人听命用事的记载,如《甲骨文合集》452记载冉黾羌入商王朝:“冉黾羌、众白人归于……”,《甲骨文合集》27435记载商王向冉尨下达命令:“丁丑卜,王贞:令冉尨兀于……朕事”。
有时,商王亦将冉駹羌人用做献祭的人牲,如《甲骨文合集》451记载:“贞:其用冉黾羌……”,《甲骨文合集》15411记载:“王用冉,若”等。
商代甲骨文记载岷山冉駹羌人的巫师为商王朝的重要贞人,反映出冉駹羌人盛行巫文化且其巫师在商代已享有盛名,由此可知后世奉原本出于冉駹羌人故地的羌人首领暨大巫师大禹为巫师始祖、大禹率领民众治水时所跳巫步“禹步”被其他巫师效仿(扬雄《法言·重黎》称“巫步多禹”,李轨注称“俗巫效禹步”),应当有所根据而非后世攀附圣人。
三、岷山与古蜀人的圣山崇拜据古史传说记载,古蜀王源出黄帝与嫘祖之后,其发祥地在岷江上游岷山山区。
据战国时期《普记》记载:“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
黄帝与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喾,立,封其支庶于蜀,历虞、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