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对翻译研究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互⽂性理论与英语翻译实践探究龙源期刊⽹ /doc/3811039109.html互⽂性理论与英语翻译实践探究作者:窦汝芬来源:《知识⽂库》2015年第20期本⽂运⽤互⽂性理论,分析互⽂对译者翻译实践的指导作⽤。
译者作为读者需要对原⽂进⾏互⽂性解读;译者作为作者对原⽂本进⾏互⽂书写。
翻译中互⽂指涉必须通过互⽂标记起作⽤,因⽽互⽂标记对两种不同语⾔转化过程中的符号取值,对两个⽂本之间的功能对等的评估。
世界作为⼀种⽆限的⽂本出现,⼀切事物如政治、经济、⼼理、历史、宗教、哲学等,都被⽂本化(程锡麟)。
任何⽂本都是处在互⽂⽹络中,互⽂性是研究⽂本语⾔的基本要素。
每个⽂本都处在已存在的其它⽂本中,每个⽂本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这种⽂中有⽂的状态呼吁要把⽂本当成⼀个有机整体,多⾓度地研究⽂本系统的内与外,形式与内容,形式与意义。
翻译⼯作者要从互⽂性的⾓度去把握原⽂本,阅读⽂本,阐释⽂本,从⽽更恰切地表达译⽂。
本⽂将探讨互⽂理论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互⽂性理论互⽂理论是法国符号学家Kristeva⾸次使⽤互⽂性(intertextuality)的概念。
所谓“互⽂”(inter text)指的是存在于其他语篇中的语篇。
“互⽂性”是不同语篇之间的相互联系。
她认为任何⽂本都是对其他⽂本的吸收和转化,也就是说每个⽂本都具有互⽂性,因为这个⽂本本⾝就是另⼀个⽂本的互⽂。
Kristeva从⽂本⽣产的⾓度进⾏互⽂性研究的,其概念突破了结构主义语⾔学抽象的⽂本理论,明确指出⽂本之间的关系,但是其⽂本概念缺乏主体。
她认为⽂本有两个维度,⼀是横轴的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是纵轴上⽂本与另⼀⽂本的关系。
⽂本之间靠表述的易位联系。
横轴上作者和读者形成⼀种对话关系,这种关系基于作者和读者双⽅拥有共同的记忆,“互⽂是循环往复的记忆”。
(互⽂性研究)作者利⽤某种激发语(prompter)激发读者深层或浅层或久远或短暂的记忆,从⽽和某些⽂本(背景)互⽂,这种关系是联想的纵聚合关系,是隐含⽽模糊、不易辨别的。
翻译互文性研究概略
作为PPT
翻译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in Translation)研究概述
翻译互文性是指在一种翻译作品中,原文与译文之间存在互文性关系,而构成翻译作品强大内涵的一场相互借鉴的过程。
它被认为是一种翻译手段,用以弥补翻译损失,增强翻译概念的深度和宽度,从而保护译文的文学效果。
近年来,翻译理论家们一直在研究翻译互文性,尤其是在认知翻译领域。
鉴于所谓“母语者效应”(native-speaker effect),译者会根据自己的翻译理解去重建译文,它还可以帮助译者将原文的语言特征保留在译文中。
翻译者会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单调的关联,以及根据原文的语言特征对译文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以确保翻译文本的语言准确性。
因此,有关翻译互文性的研究都旨在提高翻译的准确性,使得译文既具有原文的语义内涵,又有自己的表达效果。
此外,翻译者也可以利用互文性来处理和解决翻译中出现的各种技巧和语言复杂性问题,以及确保翻译文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翻译互文性的研究可以分为语言翻译互文性、文化翻译互文性和媒体翻译互文性。
前者指原文与译文之间语言上的互文关系,涉及词汇、语法、音律、文体等。
后者引入了文化语境的概念,包括文学文本的翻译互文性、传统文学的翻译互文性、历史文学
的翻译互文性、民族文学的翻译互文性以及原始文化的翻译互文性。
最后,媒体翻译互文性研究的焦点是翻译多媒体文本的形式和非语言性因素,如图片、视频、压缩文件等。
综上所述,翻译互文性研究一直是翻译论文、研究论文和翻译教学方面的研究热点。
翻译工具的使用、网络信息检索和智能翻译等技术的发展,将为促进翻译互文性的研究提供机会。
互文性理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研究与实践提要:好的电影片名应给予观众一定的美学享受,更重要的是它能唤起观众走进影院来观看影片。
论文从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所提出的互文性理论入手,研究如何更好给出出色的片名翻译,给予观众一定的美学享受,满足他们的内心情感诉求。
关键词:互文性理论;片名翻译;美学诉求;情感诉求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互文性(intertextuality),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
互文性理论涉及到当代西方一些主要文化理论,如结构主义、符号学、后结构主义、等多个理论。
同时,互文性理论涵盖了文学艺术中不少重大问题:如文学的意义生成问题,文本的阅读与阐述问题,文本与文化表意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文本的边界问题,文艺生产流程中的重心问题,文学的文体间关系问题等。
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在其意指作用理论中认为审美本文具有自我指涉和“含混”的特征,由于这种特征,“只要纠缠在一起的各种解释相互作用,文本就迫使我们重新考虑常规的代码和它们转变为其它代码的各种可能性”。
在他看来,文本的译解就是“持续不断地将其直接意指转化为新的含蓄意指,其中没有哪一项目终止于第一阐释成份上”。
由于这种译解的无限推迟,我们永远不能达到对审美信息的最终译解或读解。
由此可以看出,艾柯所谓的审美本文具有无限开放、自我指涉和多种转译可能性的特征。
这是从本文意指作用的无限开放性的角度来论述本文的“互文性”特点的。
从互文性理论的实践运作来看,文学作品的互文性主要体现为话语变调、种类混杂、引语、典故、原型、模仿、扭曲、反讽等形式。
5. 互文性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1.在翻译教学中要让学生认清翻译互文性的意义及翻译文本的互文性与译者先在结构的相互关系一切文本皆为互文本,一切文本都与它以前的以及和它同时存在的其他文本有互文关系,后人对前人的解读反过来构成并不断地构成前人文本的一部分,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处于与其他许许多多作品的无限关联之中。
文学的互文性质加强了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
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翻译研究逐步走向深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重视,译作的独立地位也得以确立,因此,译作与原作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仆主关系,而是互文关系。
同样,译作在目的语文化中对文学作品创作的影响也构成了互文关系。
这种互文性体现了译文文本的多元互补性,下例则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汉语俗语“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可译作An after dinner walk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英译文显然与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有互文关系,译文采用这种互文手法更具美感,更有新意,更能引起译文读者的共鸣。
而将此回译成汉语,译者可不落汉语原表达法的窠臼,另辟蹊径地译为“饭后遛弯儿,医生靠边儿”。
此译文在文体效果上与汉语原文以及英语译文都合拍,并将英译文中的doctor 形象加以保留,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
回译文可算是一种归化与异化的综合。
以上各译文之间的显形互文关系以及与源发语之间的隐形互文关系说明了翻译是一个对原文不断修改、延续和创新的过程,译者采用不同的译文以满足不同读者的审美需求和不同时代的要求,互文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和意义。
因此,在翻译中,互文性意味着翻译文本中没有一个意义的真理期待被一劳永逸地发现和揭示,意味着译本对原作的延续和创造,意味着读者解读的无限性和翻译的多元性。
翻译是一个意义不断增殖和修正的过程,这为译者主体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为其主体创造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试论翻译中多重主题的互文性互文性理论作为后现代文本理论,对翻译中文本的转换做出了新的阐释,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互文性理论视域下的翻译是一种错综复杂的互文性语言转换活动,其翻译中多重主体——作者、译者、读者都具有互文性。
标签:互文性;文本;翻译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人类的文化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翻译家们不仅专注于翻译实践活动,对翻译问题的理性思考与系统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翻译研究向纵深领域发展,同时研究的宽广度也不断扩大,把翻译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地被应用于翻译的研究领域中,解决翻译中的各种问题,丰富了翻译研究方法,改变了人们对翻译的最初认识,扩大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互文性”就是其中一个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新概念,互文性理论的引入为翻译研究者拓宽了视野,使之用开放、多元、发散的思维方式来重新审视各种翻译问题。
一、互文性理论“互文性”,亦称“文本间性”、“文本互涉”或“文本互指性”。
20世纪60年代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朱莉娅·克丽斯蒂娃在向西方介绍巴赫金的研究成果时,发展了巴氏理论,首创了“互文性”这一术语。
克丽斯蒂娃认为:“语词(或文本)是众多语词(或文本)的交汇,人们至少可以从中读出另一个语词(或文本)来。
每一个文本都是由对其他文本的援引而构成的镶嵌图案,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引和转换。
”索绪尔的符号系统理论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是互文性理论的直接来源。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任何文本都是互文的,没有单独的文本,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文本与文本永远处于交叉、重复、吸收和转化之中,构成了绵延不断的文本群体。
要想解读一部文本,首先要对文本中出现的典故套用等进行挖掘和研究,获得更多的与该文本相关的互文知识,这样才能达到对该文本的正确理解。
互文性可分为宏观互文性和微观互文性。
宏观互文性是指一个文本在立意、艺术手法、结构安排等整个写作手法上曾受到其它文本的影响,它们之间具有某些相似或相关之处,是文本在宏观上与其它文本的联系。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作者:刘芳来源:《职业时空》2009年第10期摘要:翻译难,诗歌翻译更难。
其语言的简洁、含蓄和形式的特殊性给人以深远意象。
将互文性理论引入诗歌翻译无疑为翻译带来了新的契机,成为一种重要的认识维度。
在互文性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期取得更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翻译;诗歌;互文性诗歌作为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瑰宝,从古到今对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
翻译家应该肩负起再现原作的形式与精神以及原作的意象的重任,使讲英语的国家的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与欣赏汉语诗歌的实质。
互文性理论的引入能拓宽人们的思维来理解原文,并且能更好地翻译原文。
法国的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于1969年在《符号学:符义解析研究》一书中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概念。
互文性是指任一文本与其他文本间的相互影响与联系。
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一文本的构成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在这一构成中,某文本与其他相关的多种文本相互参照,彼此连结,形成一个蕴含丰富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的过去﹑现在及将来的意旨,实践着语言符号在文本间的化合过程。
翻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单项活动,而是一种语言文化在互文性质上的转换活动。
原文与译文之间本身就是一种互文,因为这一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对原文本的阐释和对目的语文本的创作,这些都需要与其他文本相联系。
互文性为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和翻译视角。
下面就在互文性理论指导下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具体分析。
一、互文性与诗歌的声音传递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已经家喻户晓,无需细细琢磨,单从开头七组叠字的运用就能感受到一种孤苦悲凉的意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组叠音词由七个均等的音部造成一种缓慢的节奏,由平声字“寻寻”起音,并和短促音的“觅觅”构成一个音群,通过“觅觅”的发音在声调高处形成一种自然的停顿,然后用“冷冷清清”在略高的音调上经过过渡接着便连用了三组叠音词,这样的语音组合不禁使人陷入一种凄苦情境。
互文视角下旅游文本的英译探究旅游正在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热潮,旅游文本的作用也在逐渐凸显。
旅游文本不仅能够介绍旅游地的相关信息,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有力手段。
然而,当前旅游文本的英译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试图探讨互文性理论在旅游文本英译中的应用,研究旅游文本中的互文现象及其翻译方法。
标签:互文视角旅游文本英译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旅游国际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来到或计划来中国旅游,旅游资源的宣传文本成为他们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的主要方式。
旅游文本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篇,开始进入翻译工作者的视野。
通过与各种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旅游文本被赋予了字面之外的内容与意义,翻译的过程成为了信息的重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考虑原文和目的语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互动,同时还要将两个文本置于广泛的文化背景中加以审视,因此我们就有必要从互文的视角来探讨旅游文本的英译。
二、互文性理论(一)互文性理论互文性理论是由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Christiva)提出的,她认为:“Ever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osaic of citations,every text is an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other texts.”即任何文本都是由马赛克式的引文拼嵌而成,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自互文性的概念被提出以来,互文性理论逐渐在文学和翻译领域成为一个热门问题,它为解释和翻译文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二)互文性与翻译学者们发现,从互文性的角度出发,翻译其实就是两种文本的互动,究其实质也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
在翻译过程中,“作者、译者和读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形成一个选择与吸收,创造与变异的互动过程,其间不断出现某种意义的无限补充、替换、撒播、增殖”(秦文华,2002)。
因此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和文本之间的互文,也需要将它置于广泛的文化背景和时空中审视,这将有助于理解译者的多重身份——既是阅读者、阐述者又是创作者、联网者。
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作者:沈爱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3期摘要:互文性理论为诸多新的人文学科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这一理论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有这很大的影响和启示意义。
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互文性理论在文学作品的应用。
关键词:互文性;文学作品;作者简介:沈爱玲,女,(1985-),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20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理论来源互文性理论是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中的一个较新的概念,也是当今理论界颇受瞩目的关键词之一。
[1]11-12早在十八世纪的英美文学传统中就已出现互文性的端倪。
亚历山大,浦伯就在维吉尔的作品中发现了荷马,这就表明,无论是浦伯还是维吉尔都在涉及互文性文学创作,尽管当时这个术语还没出现。
而T.S.艾略特所提出的诗人的“催化”作用其实也是一种互文性。
所谓的催化作用无非是诗人在创作时能够改造经验与文学传统并加以消解,然后进行写作。
于是在互文性的多元化合反应中,文学的个性化与非个性化形成文学的张力,凸显文学的魅力。
[2]13克里斯蒂娃尝试用法文构词规则,在词根前后加上词缀发明了互文性一词。
互文性的英文前缀“inter”即表示“相互之间的”,“彼此间的”,即“相互,相涉,相融”的含义。
而该词中的“texto”在拉丁文中为“编织物”之意。
[3]45据考察,该词可以理解为纺织过程中线与线的交织与混合。
有意思的是,作者所采纳的译名“互文性”中“互”与“文”二字也与英文中的“inter”与“text”大致相涉。
“互”在古汉语中意为绞绳时将绳子交错地收在一起,因而可以理解为“交错”;而“文”原初的意思也带“纺织品”或“纺织品的交杂色彩”之意。
这也是翻译中极为有趣的互文现象,可以说,最初将“intertextuality”译为“互文性”的译者在翻译时是别具匠心地从西方以及中国传统文字的记忆系统中调出了自己的互文性记忆,从而完成了这个互文性佳译。
二、互文性隐喻文学在硕大的书库中与他文学互为参照,互为受文与接收文。
“互文性”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郝诗亮;冯展【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3(000)006【摘要】由法国学者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文性”理论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中最为复杂的理论之一,后经罗兰-巴特,米切尔-里法泰尔,吉拉尔-热奈特等学者的研究而日渐成熟。
“互文性”理论是一种“文本”的生成和接受理论,突破了传统文本分析囿于原作的局限,将文本间以及文本与所处的时代看作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而文本的生成和接受与翻译研究紧密相连。
本文通过对“互文性”理论的分析,阐明该理论与翻译研究的联系及对翻译研究的促进作用。
%As one of the most complex post-modern theories, intertextuality, proposed by Julia Kriesteva, is further developed by Roland Barthes, Michael Riffaterre, Gerard Genette, etc. Focused on the text generation and reception, it outruns the traditional text analysis which is confined to the original text and looks upon all texts, the texts and their social surroundings as an organic whole. The paper at-tempts to go through the intertextuality with an aim to unvei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rtextuality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as well as the former's contribution to the latter.【总页数】2页(P73-74)【作者】郝诗亮;冯展【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河南新乡453000;中原工学院,郑州451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相关文献】1.互文性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J], 李小华2.互文性理论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的实证研究--以中港台《功夫熊猫》字幕翻译为例 [J], 陈鹏南3.互文性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J], 李晶4.哈蒂姆互文性理论对翻译过程的启示 [J], 刘关;5.互文性理论指导下大学汉英翻译教学研究——评《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J], 何欣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互文性理论视阈下的商贸英译教学研究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贸英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随之相应的商贸翻译教学方法明显滞后。
作者运用互文性理论探索商贸翻译教学的可适性,并结合实际教学,从三个方面论述互文性理论对商贸英译教学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互文性商贸英译语境文本引言互文性理论自提出以来,便受到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许多学者将互文性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相联系,继而用互文性理论指导阅读、写作及翻译研究,逐步拓宽互文性理论的研究视野,增强互文性理论在其他相关领域的诠释力。
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不可能脱离其他文本而独立存在,所有的文本都处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
翻译作为一种牵涉两种语言转换的活动,其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互文性特点。
秦文华认为:“翻译实践的过程不仅包括语言间、文本间、意义间的转换,而且诸多原文和诸多译文在更广阔的时空进行着互相补充、互相指涉,从而创造出比单纯的翻译或复制更为丰富的意义,翻译理论的建构也不例外。
”[1]由此可见,用互文性理论指导翻译教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互文性理论概述“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最早由俄国文论家巴赫金(Bakhtin)在其“对话理论”中提出。
其后,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吸收并借鉴俄国文论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提出“互文性”这一术语。
她认为:“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都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网络……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引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2]依照互文性理论的观点,每个文本的意义都在与其他相关文本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浩瀚的文本海洋。
该理论强调文本之间的关联性,认为文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及转换的。
互文性理论是对传统结构主义的颠覆与突破,对其不合理性提出质疑,打破传统结构主义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概念,将文本放到结构以外更动态化的生成与变化的运动过程中。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红楼梦》灯谜英译研究最近,《红楼梦》的灯谜英译研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按照互文性理论的视角,可以从英语和汉语的文化根深蒂固而做定义和解释,从而深入了解《红楼梦》对灯谜的深层含义。
首先,《红楼梦》中灯谜所涉及的文化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灯谜在《红楼梦》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应语境下中国文化特点,例如灯谜中许多涉及到社会秩序、道德原则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而英文灯谜则受英文文化的影响更为明显,它们可以用以体现英式幽默感、英式诗歌感以及其他西方文化的影响。
因此,从文化视角来讲,《红楼梦》中的灯谜承载着多元的文化内涵。
其次,互文性理论也有助于理解《红楼梦》中的英文灯谜。
互文性理论是建立在翻译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一个新的理论。
它指出,当一种语言的文本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时,原文和目标文之间是存在互文性的,因此,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容易。
在《红楼梦》中,汉语灯谜是由英文灯谜翻译而来的,而互文性理论有助于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为《红楼梦》灯谜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最后,互文性理论可以帮助深入理解《红楼梦》灯谜的含义。
从互文性理论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两种语言之间的衔接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有助于揭示《红楼梦》灯谜未经文字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而这些更深层次的含义,正是左氏对《红楼梦》灯谜的精彩诠释所期待的。
综上所述,互文性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研究《红楼梦》灯谜,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文字。
通过将中国的文化特点和英语灯谜的文化内涵联系起来,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旨在表达的思想,进而为读者提供更深层次的思考。
因此,互文性理论对《红楼梦》灯谜英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互文性与翻译教学一、引言“互文性”这一概念最早出自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对话”实际上指的是文本间的关系。
该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两派都强调的共同点就是结构的不确定性, 即强调意义的流动性。
Hatim &Mason(2001 年)把互文性概括为“从(文本)对其他相关文本的依赖角度来看,只有通过它(互文性) , 文本才能获得识别”。
殷企平(1995 年)指出, 互文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文本的改写(作者的角度)、文本的完成(读者的角度)和文本的阐释(批评家的角度)。
互文性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古今中外皆有, 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T. S. Eliot 的《荒原》。
在《传统与个人才华》一文中, Eliot 认为, 任何艺术家的意义都不是自足的, 而是在与前辈艺术家的比较中产生的。
互文性理论认为, 任何文本都不可能脱离其他文本而存在, 所有的文本都处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中,这使得对各种文本的理解都要依据这种相互关系。
因此, 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不是自足的, 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 它没有一种可以确定的意义, 读者可以积极参与文学本身的活动和生产, 可以通过发现文本意义的新组合而重写文本。
文本的阐释取决于主体汇集各种互文本并将它们同给定文本相联系的能力。
Riffaterre(1978 年)认为互文性是读者感知的主要模式, 也是许多特殊文学效果如幽默、荒谬、含混、及模糊等的来源。
当代文学作品, 尤其是后现代主义作品广泛地运用了互文性。
用Roland Barthes 的话来说, 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融进前人的作品, 或改写或“内化” ,他们的创作由其它文本的“碎片”编织而成, 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这种现象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不朽生命力。
二、互文性与翻译研究有学者将互文性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
秦文华认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 翻译实践的过程不仅包含着语言之间、文本之间、意义之间的转换, 而且诸多原文和诸多译文还在更广阔的时空进行着互相补充、互相指涉, 从而创造出比单纯的翻版或是复制更为丰富的意义, 翻译理论的建构也不例外。
试论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的关系窦国宁【摘要】Translation is an activity among authors,translators and readers under different languages,cultures and discourses power in the social context while the intertextuality theory focuses on the dynamic process of different texts.It is obvious that the two relate closely with each other.The intertextuality theory helps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idea on meaning and provides us a new enlightenment and a more objective theoretical point in 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是处于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作者、译者、读者跨越时空,交流文本意义的互动活动,而互文性理论则强调文本的动态生成过程。
二者之间是共生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
互文性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翻译的意义观,对翻译中文本的转换做出了新的阐释,为翻译研究向更加多元的领域继续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
【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3)006【总页数】3页(P121-123)【关键词】互文性理论;文本;翻译【作者】窦国宁【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青海西宁8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称“文本互涉”、“文本互释性”、“文际关系”或“文本间性”,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
“互文性”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摘要:一切文本皆为互文本,一切文本都与它以前的以及和它同时存在的其他文本有互文关系,后人对前人的解读反过来构成并不断地构成前人文本的一部分,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处于与其他许许多多作品的无限关联之中。
因此,在翻译中,”互文性”意味着翻译文本中没有一个意义的真理期待被一劳永逸地发现和揭示,意味着译本对原作的延续和创造,意味着读者解读的无限性和翻译的多元性。
关键词:翻译;互文性;跨文化
一、”互文性”的提出及概念
“互文性”这一概念是法国文论家克利斯特瓦于1969年首先提出来的。
”互文性”指的是语篇生成过程中各种语料相互交叉、一个文本与其它文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复杂的、异质的特性。
首先,就文本的关联属性而言, 任何文本都不可能作为单独的个体而存在, 它存在于自己与他文本的关系之中。
其次,就文本的构成特性而言,文本就是异质之文的共存兼容与错综相交。
作为漂浮的能指而在不同文本之间流动着的那些话语成分, 诸如典故、语词、句子等等, 导致文本形成”文中有文”的现象, 文本因此成为用过去语言所完成的’新织体’。
最后,就文本的生成方式而言,文本来自模仿、改造与转换。
莎士比亚的名剧《王子复仇记》中王子哈姆雷特(hamlet)在得知他叔叔暗杀了他父亲,篡夺了王位并霸占他母亲为妻后那句痛不欲生的内心独白就一再受到戏仿。
二、”互文性”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1、译者的三种角色
译者不仅仅只是翻译一部作品,由于“互文性”的存在文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部作品肯定存在着对于其他作品的涉及,不同的人对于作品还有不同的理解。
这就对译者的多重身份进行了挑战。
译者有着特殊的身份,因为他扮演了三种角色:读者,阐释者和作者。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是待译作品的读者。
其次,他又是一个阐释者,因为翻译出来的文字是基于他的理解之上的。
最后,他又扮演了作者的角色,因为译文只有通过他才能得到完成。
在这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完成三个步骤,即改写、完成和阐释。
例如:seated with stuart and brent tarleton in the cool shade of the porch of tara, her father’s plantation, that bright april afternoon of1861, she made a pretty picture.
一八六一年四月一个晴朗的下午,思嘉小姐在陶乐垦植场的住宅,陪着汤家那一对双胞胎兄弟-一个叫汤司徒,一个叫汤伯伦,坐在一个阴凉的走廊里。
这时春意正浓,景物如绣,她也显得特别的别致。
--傅译
1961年4月,有一天下午阳光明媚,她在父亲的塔拉庄园宅前门廊的阴处,同塔尔顿家两兄弟斯图拉和布伦特坐在一起,那模样真宛如画中人。
--陈译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基本的互文标记在两个译文中都得到了体
现。
然而,两位译者在翻译原文时体现出很大的差别,最明显的是对于姓名和地名的译法问题。
傅译采用了”归化”法,即姓名和地名的译法都采用中国化表达法,如姓汤,乍一看以为是中国人;而陈译采用的却是”异化”法,即保留外国名字的本来发音,译为”斯图拉”和”布伦特”。
这说明两位译者在文化转移上存在着意见的分歧-赞同”归化”还是”异化”。
这和改写、完成、阐释过程中译者的主观性问题有关。
2、文本意义翻译的区别性
在翻译理论的深化发展过程中,意义是一个饱受关注的要素,对等传输意义被视为是评价好译文的标准。
传统结构主义认为意义是固定的,稳定的。
比如,根茨勒(gentzler)指出不同的读者读同一文本会获得统一的意义。
然而,互文性理论却强调意义的”不确定性”。
换句话说,由于任何文本都是另一既存文本的重铸,这些文本网络的互动过程中就会生成意义。
忽略”互文性”。
也就是说,要想正确理解一个文本,我们必须求助于另一文本来澄清、证明、修正原文中在的问题。
3、跨文化的翻译
跨文化互文指“互文性”的跨文化指涉。
由于翻译过程是不同文化文本间的转换,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在源语文化中互文文本为源语读者所心神领会,因为他们具备必需的背景知识或文化语用预设,而这种互文文本直译成目的语会对不具备这种文化预设或期待视野的译语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或误解。
因
此,在翻译时,文化隔膜要求译者应根据不同情况增添必要的预设信息,以满足目的语读者的要求。
尤金·奈达指出”然而,语言和文化并不真的那么不同。
(它们)有许多的共同性”,这就为可译性提供了理论前提。
然而,两种语言间的差别是现实存在的,在意义传输的过程中,跨文化互文也应该考虑在内。
例如,英语谚语中有这样一句”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
”devil”(“魔鬼”)在英语中有特殊的文化隐喻,但中国读者可能对此文化标志不太熟悉。
所以,我们在翻译时不能直译成”说魔鬼,魔鬼到”,而可以换成大家都熟知的”说曹操,曹操到”。
尽管改动了原文的本义,但事实上,后一句才真正做到了功能对等。
又如另外一些人可以在工厂农村里住几个月,在那里作调查、交朋友,这叫”下马看花”。
“others can stay for a few months, conducting investigations and making friends; this may be called dismounting to look at the flowers.”
对任何汉语读者而言,”下马看花”与”走马看花”之间的互文关系是再明显不过了,而译语读者却很难体会到这一点,原文的形象在译文中的保留会使译文读者一头雾水,无法与此句所表达的语义联系起来,文化语用预设的缺乏使译文读者无法深入到此习语所表达的引申义中去。
为避免误解,译者只好诉诸于文内或文外注释,如“gain a thorough under standing through careful
observation or in a down-to-ear way.”显然,这种译文虽然保留了原文语义,但在文体效果、文化内涵的传递等方面都不尽人意,可谓损失多多。
原文互文成语的运用是为了达到机巧、凝炼、含蓄、蕴含丰富等多重审美效果,而在译文中这一切却不复存在,解释使之成了冗赘的大白话,另外,在译语读者的心理上也造成一种负担或产生一种负面作用,因为解释性翻译的确说明了译语读者的理解水平和知识结构缺损这一事实。
因此,译者能够再现原文的语义,却不能再现原文所具有的互文风格特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结语
翻译是再创造其他文本的特殊过程。
我们都知道这个过程是经过深思熟虑并且需要时间的,但是随着计算机理论技术的发展,人们创造出许多翻译的软件,有的翻译软件的错误率已经相当低了,这就引发了人们的争论:究竟译者的翻译是否必要?我认为”互文性”最好的解释了这个问题。
翻译的过程是一种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改写文本的过程。
然而,翻译是一种和其他任何改写都不同的特殊的改写。
由于文字也包含了文化的积淀,因此翻译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转换;它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和艺术的再创造。
这需要译者具有广博的语言文化知识,通过大量阅读和实践积累增强这种敏感性。
因此,翻译可谓永无止境,译者应不懈地努力,根据不同时代的要求和读者需求挖掘作品更深、更多的语义内涵与信息。
参考文献:
[1]newmark, p. 翻译问题探讨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0
[2]刘云虹.论文学翻译批评的多元功能.中国翻译,2002
[3]殷企平.谈”互文性”.外国文学评论,1994
[4]张培基译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马文飏(1981-),男,哈尔滨理工大学远东学院,英语教师。